.jpg)
新华社北京10月11日电题:不平凡的十年:中国的十个维度
新华社记者熊、、黄瑶
2012年至2022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人民书写了不平凡、不平凡的时代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举措,推进一系列革命实践,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变革。
一项项重点工程,一件件国之重器,一次次创新突破...在新时代的巨变中,不同维度的独特标志记录着中国不平凡的十年。
中国海拔
这是对梦想的攀登。
848.86米!2020年5月27日,五星红旗再次插入世界最高峰。
成功登顶的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员与珠峰大本营联网,实时播放高清视频图像。
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队员在珠峰峰顶进行测量工作(2020年5月27日摄)。新华社特约记者扎西次仁摄
5G信号如何到达世界之巅?
2020年4月,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40名铺设队队员扛起传输光缆,与46头牦牛组成的运输队,沿着冰川山路跋涉,运送了近8吨建筑材料,完成了特种传输光缆的铺设。
海拔6500m——4月30日下午,全球最高的5G基站投入使用。加上之前在海拔5300米和5800米建设的基站,5G信号已经实现了珠峰北坡攀登路线和登顶点的覆盖。
不仅仅是5G信号被高度刷新。
拉林铁路是世界上最高的电气化铁路,贯穿海拔最高的3650米雪域高原。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四川稻城亚丁机场,海拔4411米;
世界上最高的火车站——青藏铁路唐古拉站,海拔5068米;
世界上最高的并网光伏电站——西藏杨怡光伏电站,海拔4700米;
……
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从53.9万亿元增加到114.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6300美元增加到12000多美元,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超过30%。
追求,到达,再出发,中国人永远不会停止攀登。
中国速度
2021年,时速600km/h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中国继续引领世界铁路技术突破;“第九章”和“祖冲之”的问世,使中国量子计算机实现了计算能力的全球领先…
这是在山东青岛拍摄的时速600km/h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无人机照片,2021年7月20日拍摄)。新华社记者李子恒摄
速度体现了科技实力的提升——
2021年12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正式刷新“400次”。三十七年,七年半,四年多,三十三个月。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四次“百次发射”所用的时间。中国人探索泰空的步伐正在加快。
速度,凝聚着发展进步的力量——
光纤接入带宽从10兆到100兆成倍增长,移动网络实现了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领先”的跨越,全国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宽带”...10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了迭代跨越,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网络基础设施,打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动脉”。
速度,凸显社会制度的优势——
霍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在10多天内拔地而起,在最短的时间内,医疗资源和物资从短缺提升到动态平衡。第一时间研制出核酸检测试剂盒……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快速出击,体现了同舟共济的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制度优势的生动写照。
中国
经过近300天的飞行、4亿公里的行程,“田文一号”成功“坠落”;
嫦娥四号首次探索月球背面,距离地球约38万公里;
这是在北京航天控制中心指挥大厅拍摄的嫦娥五号上升器与轨道器返回器交会对接图片(2020年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金摄
中国第一颗用于太阳探测科学技术的实验卫星“xi河”运行在平均高度为517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
《探火》《飞向月球》《一天天》,穿越星球是我们永无止境的脚步。
Span,丈量着时间和空,也记录着新时代中国奋力前行的铿锵步伐。
放眼中国,以“跨越”实现“联通”。一个跨越山川的大工程,将让流动的中国更加生机勃勃。
丁玲海洋上,全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巨龙,一桥跨三地。
天山之上,武威公路的“咽喉”工程——全长22.1公里的天山胜利隧道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这条“雪道”将穿越天山,成为连接南北的幸福之路。
放眼中国,以“创新”推动“跨越”。一个个高科技产品成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注脚。
2022年9月,C919大型客机成功获得型号合格证,成为中国大飞机工业的重要里程碑。C919项目立项15年来,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见证了中国航空空产业的跨越。
这是在陕西省蒲城县拍摄的C919飞机试验飞机(2022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汀摄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高科技产品质量更好。在一批央企攻关的带动下,中国高铁、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型装备成为新的国家名片。
中国精确度
2020年12月6日上午,一份“宇宙快递”正在交接。21秒内,一个“抱”、“抓”,一次“教科书式”的交会对接,让历经千辛万苦、险象环生采集的月球样本一气呵成地踏上了通往地球的道路。
《泰空穿针》惊险浪漫,有微波雷达护航,测量范围100公里,测距精度0.2米。
国家的重量是在每一次追求精准中积累起来的。0.01mm,这是极小直径铣刀的直径,只相当于头发粗细的八分之一;0.06角秒,这是纳米时栅的最高测量精度,相当于360度圆内任意1度的1/60000,达到了现有探测仪器的极限。
宽泛而微妙。
涉及9000多万人的扶贫,要求前所未有的精准——近2000万人到村到户,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需要大规模的精准组织——每家每户都有负责人,每个村都有帮扶队;需要实事求是,精准施策——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
翻开2021-2025年中国发展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大”字文件里有很多“细致”的安排: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降低10%,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提高到3.8人……
天下大事,必在细节处做。这是中国追梦之路的一个鲜明特点。
中国深度
世界上最深的实验室在哪里?
四川凉山,在金平山隧道的中部,地下2400米处,有一个安静的地方——中国金平地下实验室。
这是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金平山隧道。中国金平地下实验室就在这条隧道的中间,上方是雄伟的金平山(摄于2014年12月24日)。新华社记者沈博涵摄
建造深度实验室曾经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本世纪初,金平大河湾建了两座水电站,后来隧道连通了。正在寻找暗物质研究场地的清华大学联系了SDIC集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希望利用该隧道开展研究。仅仅一年半的时间,实验室就建成了。
与世界上其他地下实验室相比,这个实验室拥有最深的岩石覆盖、最小的宇宙射线通量和较大的可用空空间,正在帮助中国在暗物质和天体物理研究领域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在这里,我国高校取得了近30项暗物质研究成果;世界上最强的深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问世,其测量灵敏度、统计精度、曝光量均为世界领先。
中国在不断地探索未知空,寻求科技的极限,向深海挺进,向陆地深处进军,向深处探索空—
深海——2020年,中国“奋进”号载人潜水器坐在地球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深度10909米;2021年,中国首个自营1500米深水气田“深海一号”投产,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走向“超深水”。
深井——2022年,中国石油塔里木盆地第一口9000米以上的深井呼啸着开钻,标志着中国石油超深井钻井能力再进一步。
deep空——“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将中国空之间的测控能力从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由佳木斯深圳空 TT&C站、喀什深圳空 TT&C站和阿根廷深圳空 TT&C站组成的中国深圳空 TT&C网,测控覆盖率达90%以上。
中国力量
金沙江上,白鹤滩水电站,一座拱形大坝矗立在高耸的山谷间,承受着最大1650万吨的水推力。
这是白鹤滩水电站(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9日拍摄)。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空空间站和核心舱送入太台空。这枚被称为“胖五”的火箭是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起飞重量约850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
湖南株洲,“神24”型电力机车,单台功率28800千瓦,牵引力2280千牛,可在12‰坡道上牵引万吨货物列车...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10年来,中国改革全方位发力,多有突破,快速稳步推进,基本建立了各领域的基本制度框架,实现了许多领域的历史性变革、系统重塑和整体重建。
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各类市场主体更有活力、更空发展经济、创造财富。中国市场主体总数超过1.6亿,带动近3亿人就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到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一系列制度创新催生了巨大的内生动力。从司法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到住房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多项改革聚焦群众“急难忧”,增进人民福祉。
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实施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取消外商投资逐案审批制;授权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注册外商投资企业,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搭建广交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CIIE)、服务贸易交易会等贸易平台...中国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激活自身发展涌动的春潮,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动能。
中国的厚度
黑土地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年至400年。近年来,中国东北地区正在开展黑土地“保卫战”,通过推广农业科技等措施,夯实“大国粮仓”的基础。以黑土面积最大的黑龙江省为例,根据多年监测数据,黑土区旱地平均耕层厚度从19.8 cm增加到23.3 cm。
这是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已经播种的黑土耕地(无人机照片,2022年5月23日拍摄)。新华社记者谢剑飞摄
强大的基础可以让你感到自信。土地也是,开发也是。
今天,中国正在为创新奠定基础。10年来,我国全社会R&D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增长曲线上升较快,2021年达到1817亿元,年均增长15.4%。
今天,中国正在继承丰富的创新文化。在过去的10年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复兴文库》和《中国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编纂出版,融古铸今,激活经典;博物馆热、文物热、非遗热正在兴起,国潮、国风成为新时尚...
今天,中国正在建立强大的实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完整、最庞大的工业体系,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使中国实体经济的底盘更加稳固,产业升级的基础更加牢固。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5G网络、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网络零售市场。
只有积累财富,才能走得更远。中国人民将继续努力,脚踏实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国密度
今年国内出了一种新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255瓦时/公斤,可续航1000公里。
2012-2021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40.85%,全国经济密度显著提高。
从电池能量密度到土地经济密度,升级意味着什么?
总之质量高,含金量高。
俗话说“寸土寸金”,在今天的中国,各地各部门、各行各业都在不断探索,让“寸土寸金”。
“密度”推广,从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入手。“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成为中国人的普遍共识和方向。与2012年相比,2021年,我国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和水消耗强度分别下降26.4%、34.4%和45%,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58%左右。
这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货运中心新能源汽车停车场(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27日拍摄)。新华社记者张爱林摄
“密度”的提升,关键在于创新能力。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1位,比2012年跃升23位,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无论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还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新赛道的布局,都是各地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注解。
“密度”的增加,要求工业提质增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了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建立了上下游链接的完整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七年位居世界第一。借助新能源赛道,中国汽车工业“变道超车”的愿望正在实现。
中国广度[/s2/]
2022年7月,克罗地亚一座长2440米、宽22.5米的公路斜拉桥建成通车。克罗地亚总理普伦科维奇称赞该桥“实现了连接克罗地亚南北领土的夙愿”。
4年前,由中国路桥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中标大桥项目,这是中国企业首次中标欧盟基金项目。
这是在克罗地亚科马尔由中国企业承建的佩列沙克大桥开幕式上的焰火表演(2022年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学军摄
Pereshatz桥等项目正成为中国贡献的新地标...
在希腊,中远海运集团运营的比雷埃夫斯港不仅是希腊最大的港口,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马尔代夫拥有第一座跨海大桥,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铁厂再创辉煌,蒙内铁路让非洲交通更加便利...
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平均每分钟有超过7300万元的货物在中国和世界之间运输;
平均每天有40多列火车穿梭于中国和大约200个欧洲城市之间;
从共建“一带一路”到国家展矩阵,从门类齐全的“世界工厂”到商机无限的“世界市场”,中国的发展惠及全球。
当今中国,“朋友圈”扩大了。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总数已增加到181个,中国与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拥有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中国温度
从人民不断改善的生活中,最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温度。
在大凉山的腹地,有成千上万的悬崖峭壁。一架2556级钢梯,让悬崖村告别了爬17级危险藤梯下山的历史。村民们搬下悬崖,开始了新的生活。
经过8年的艰苦奋斗,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幼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养,实现人民美好愿望取得新进展。
3.5亿农村学生吃上营养餐,得益于中国实施的营养改善计划;
在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风华镇中心学校食堂,学生们正在吃营养餐(2021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杨威摄
10.4亿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近3700万老年人享受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
13.6亿人上了基本医保,可以用更低的价格用更多的新药、好药。很多人开始享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利...
这种温暖正在逐渐充满中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温暖。
制片人:王金富·李俊
监制:张旭东常爱玲祁惠杰周宁
协调人:陈楠赵超杜玉娇张旭峰舒淇
终审:释永南于伟亚杨霞
策划/设计:尹哲伦
编辑:金晓彤曲宋杰马之瑶等
摄影:周江陆文祥谢剑飞林山川耶拉维奇董陆吾
监制: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华社
指导老师:中央网信办网络通信局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
特别鸣谢:国务院SASAC新闻中心
感情运详解).jpg)
2022年最幸运的4大星座).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2020(2022年下半年,12星座运势解析,这个星座爱理财).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