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 人民日报(实现“双碳”目标,“积极稳妥”缺一不可 | 新京报专栏)

运势 0 147

双碳目标 人民日报(实现“双碳”目标,“积极稳妥”缺一不可 | 新京报专栏),第1张

关注二十系列评论



双碳目标 人民日报(实现“双碳”目标,“积极稳妥”缺一不可 | 新京报专栏),第2张

2022年6月,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海上浮动风电平台“福耀”号正式起航,成为我国进军海上能源开发领域的一大“利器”。新京报资料图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以“积极稳妥推进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的碳中和”为基调,对“双碳”工作做出了系统部署。这是未来中国“双碳”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我们党的施政报告在“双碳”工作中设定了“积极”和“审慎”两个关键词,这与习近平总书记过去强调推进“双碳”工作“等不得、急不得”是一脉相承的。


报告再次明确“双碳”工作要“积极”和“稳健”,这也意味着实现“双碳”目标是既定的战略,不需要再讨论了。下一步是如何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时实现碳中和。


如期实现碳双目标是既定的国家战略


自中国向世界宣布“双碳”目标以来,全社会一度掀起实践“双碳”战略的热潮,涌现出许多值得大力推广的典型做法。


然而,随着国际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特别是俄乌军事冲突引发的欧洲能源危机,以及去年中国部分地区的限电,社会上出现了许多质疑“双碳”目标的声音。


有人认为碳中和是西方发达国家为了阻止中国经济发展而设计的阴谋;也有人认为,中国是在西方国家的强大压力下被迫进行“双碳”战略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任何国家战略或目标都绝不可能是一时兴起提出来的,也绝不可能是迫于国际压力而提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现“双碳”目标,我们必须自己做,而不是别人。原因也很明显:中国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国家能源安全形势严峻,国家发展不平衡。


以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为例,是美国的3.1倍,日本的3.4倍,欧盟和英国的4.4倍。2021年,中国GDP约占全球的18%,但其能源消耗占比超过26%,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高达31%。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消耗很多,排放很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


此外,中国传统化石能源中70%以上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依赖进口,这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中国的能源安全之上。只有尽快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能源体系才是出路。


因此,“双碳”目标是基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需要,时间紧、任务重。只有积极行动才是正确的选择。



双碳目标 人民日报(实现“双碳”目标,“积极稳妥”缺一不可 | 新京报专栏),第2张

北京西单东南角“绿色发展”主题花坛。新京报记者王子诚摄


中共二十大报告为“先立后破”增加了一个保险杠[S2/]


以积极的态度,如何推进“双碳”行动?答案是安全的。


煤炭是保障我国生产生活用电安全的主要能源。国家统计局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发电量81121.8亿千瓦时,其中燃煤发电量57702.7亿千瓦时,占比71.13%。


然而,煤炭也是单位热值碳排放量最高的能源。仅中国煤电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超过了所有欧洲国家的排放总量。


“双碳”目标提出后,我国一些地方效仿燃煤电厂已接近使用年限的德国、瑞典等国,提出在“十四五”末关停所有燃煤电厂。然而,在关闭燃煤电厂后,如何确保能源安全,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计划。


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先立后破”的原则。事实上,中国已经吃了“先破后立”的亏。比如2017年冬天,在天然气通路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的情况下,北方部分农户的取暖煤炉被拆除,导致他们度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冬天。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带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先立后破”也需要更多地考虑各种不确定性,为极端天气带来的小概率事件的安全留出足够的空间。


2021年2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造成人员死亡。主要原因是极度寒冷导致许多风力涡轮机冻结。今年夏天,中国南方广大地区出现了上世纪罕见的极端干旱少雨,水电产量大幅下降。


如果按照常规的预测模型来分配各种能量或功率比,很可能会出现看似遵循“先立后破”原则,但实际上并没有立起来的情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依赖天气的能源,需要提前为更极端的情况做好预案。


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新能源体系规划建设,保障能源安全,为“立于不败之地”增添了一个保险杠。



双碳目标 人民日报(实现“双碳”目标,“积极稳妥”缺一不可 | 新京报专栏),第2张

工作人员给氢能巴士加满了氢气。新京报记者陶伟摄


整体规划并不适用于quick march的所有区域


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实现需要全国的系统规划,但绝不是全国各地的急行军。而是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能源禀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从发展阶段来看,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2021年人均GDP刚刚超过1万美元。无论是已经达到基准峰值的国家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经济水平,还是2035年的长期目标,还是未富先老的目标,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资源禀赋来看,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是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中国人均探明储量也不到世界人均的2/3,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不到世界人均的5.4%和7.5%。


因此,中国“双碳”路径的规划必须服从可持续发展的大基本国情,但这种发展应该是逐步摆脱化石能源依赖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到省市层面,双碳方案和路径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科研院所高度集中,人才济济,需要在“两碳”倡议中发挥引领作用。


其中北京的间接电力排放占比很大,而且主要是转移到外地。要逐年提高绿色电力转移比例,帮助能源出口大省加快能源低碳转型;上海第二产业发达,需要在工业节能减排、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大R&D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及周边地区快速脱碳。


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省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28%,GDP占全国的35%。由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持续上升。


特别是山东省产业结构偏重,火力发电装机容量全国第一,碳排放量全国各省第一。其单位GDP碳排放强度约为广东省的两倍,未来减排潜力和压力巨大。经济大省要在双碳战略中率先垂范。


内蒙古、新疆、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能源出口大省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推进“两碳”倡议,必须在全国统筹考虑,找到合适的路径,出台有效政策,有效支持能源出口大省的能源结构转型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云南、四川、重庆、湖北、青海、海南等资源、能源、生态禀赋优越的省份,需要抓住“双碳”战略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在实现经济快速赶超的同时,为国家“双碳”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江西、贵州、安徽、河南等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要以“双碳”目标为约束,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早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双碳目标 人民日报(实现“双碳”目标,“积极稳妥”缺一不可 | 新京报专栏),第2张

2022年6月13日,光伏电站工作人员现场检查。图/新华社


“双碳”工作需要把握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s2/]


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将经济发展从化石能源依赖转向科技创新支撑。


高质量的经济发展要求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是协调政策、市场和公众,加强科技创新对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支持。


“双碳”战略涉及多个领域的关键技术突破。电力、工业、交通和建筑是碳减排的四大重点领域,这些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技术短板。要充分调研、客观了解我国重点领域绿色低碳技术水平,密切跟踪国际领先技术,抓紧部署零碳、负排放前沿技术。


同时,要加快专业化碳中和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加大科技战略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加入科技创新行列,帮助新技术跨越“死亡之谷”,快速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


特别是要加快零碳电力技术和非电能源技术、节能节材技术、汇增强技术和负排放技术的R&D、示范和产业化。深入研究脱碳、零碳、负碳系列技术的优化组合和系统部署,形成既满足中国发展需求又领先世界的碳中性技术支撑体系。


而光伏和高铁的成功模式证明,在市场巨大的条件下,国家战略投资可以快速形成产业能力,加速产品更新迭代,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回答。


以积极的态度和审慎的态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二氧化碳峰值排放的碳中和。在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各地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满意的“双碳”答卷。


作者: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编辑/徐秋英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