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送给老人什么礼物(这份送给老人朋友的重阳节礼物,请查收)

老人 0 60

重阳节送给老人什么礼物(这份送给老人朋友的重阳节礼物,请查收),第1张

来源:人民网-法治频道原创稿


近年来,涉及老年人的诈骗案件呈上升趋势,很多老年人因为安全意识薄弱,屡屡上当受骗。


为了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重阳节之际,人民网制作了与老年人相关的防骗礼物,传递给家中的长辈。


保健品诈骗


老年人非常注重保健,诈骗分子引诱他们高价购买无用的保健品。一些被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会相信骗子所说的各种“神奇”的偏方。


诈骗分子打着免费赠送鸡蛋、水果、小家电的幌子,租用专门场地向老年人宣传“保健品”、“治疗药物”,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从而实施诈骗。


案例


李大爷看到“某保健品广告”后打电话咨询。通话中,打电话的人向李大爷要了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银行卡号,并送了一本关于“保健品”宣传的书。李爷爷按照内容支付了6000元。没过多久,李大爷就发现,这种“保健品”没有任何效果。对方说时间不够长,需要再用400元的治疗费。李爷爷又交了400块钱,用了之后还是不行,身体开始不适。李爷爷联系对方时,发现已经被拉黑了。在儿女的安慰和劝说下,李爷爷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防骗提醒


面对保健品诈骗,要相信科学,不要相信诈骗分子所谓的“灵丹妙药”。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要相信医生。不要从非法渠道购买保健品。保健品不能治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投资和金融欺诈


不法分子通过社交工具发布各类投资理财信息,冒充理财“导师”拉人进社交应用群,以高额理财收益为名骗取受害人投资款。正是利用了老年人希望通过投资赚钱的心理,不法分子将魔爪伸向了中老年人的储蓄。中老年人购买相关“产品”后,不仅得不到所谓的“高收益”,反而经常上楼空。


案例


刘大爷了解到一个热心陌生的朋友推荐了赚钱的方式,通过链接下载了对方提供的APP,并且因为赔率高、界面“正规”、玩法多样化而深陷其中。从“老师傅”那里得知,充值5万元后,可以继续帮忙下注,而且几乎稳赚不赔,于是刘大爷开始“投资”。在暴利面前,他越玩越“大”,把前期已经取出的钱再次投入,终于凑够了5万...然而,就在他准备取现的时候,发现自己取不出来了,于是赶紧联系对方。对方说需要交5万元税和8万元服务费、资料费才能提现。老刘意识到被骗了,去派出所报警。


防骗提醒


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机构和项目进行投资。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并存,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所有“零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都是骗子,不要相信。老年人在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时,不要盲目从众,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要贪利,以防陷入更深的骗局。


托收欺诈


收藏品诈骗的受害者大多是老年人。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老年人喜欢收藏的东西,却不知道这些知识,也无法辨别真伪,所以用“高价回收”的诱饵吸引老年人购买。为了促使老人最终付款,骗子还会安排专人扮演“托儿”的角色。在这个骗局中,大都会承诺“回购保本+合同担保”。通常在溢价回购和合同担保的承诺下,很多老人最终同意赔付。


案例


太原李婆婆与“收藏品”无关。一天,当她在购物时,她收到了一张传单,上面写着太原中升卓美传媒有限公司。根据传单的内容,婆婆李灿去这家公司免费领取一份小礼物。公司顺利收到小礼物后,公司销售经理何某告诉她,目前字画收藏收入很大。只要投资了,未来的利润会非常可观。为了说服李婆婆投资,他还承诺只要老人投资,她买下的收藏公司可以帮她进行后续拍卖,获得的利润也非常可观。


婆婆李相信了对方的鬼话。随后几天,她拿出25.94万元积蓄,买了对方推销的9件字画收藏。几个月后,李婆婆需要钱的时候,发现自己花高价买的这些所谓的收藏字画根本无法拍卖。


防骗提醒


对于藏品的拍卖,需要确定具有拍卖资质的拍卖公司。正规的拍卖公司在藏品售出前,不会向卖家收取任何费用。如果需要签订藏品回购合同,建议寻求律师的帮助。


老年人参与收藏品的投资或拍卖,一定要去专业部门。他们不应该相信电话、网络或电视销售。谨防所谓“拍卖公司”、“艺术品公司”的诈骗陷阱。如果被骗,要及时报警。


中奖诈骗


中奖诈骗主要是通过群发信息,受害者被骗。不法分子利用伪基站或互联网软件发送虚假中奖信息或邮件。一旦受害人联系中奖,不法分子就以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过户费、滞纳金、违约金等各种名义要求受害人汇款,实施诈骗。


案例


家住郊区的马老太前段时间收到一条短信,里面是一家公司的“刮奖”卡和公证书。马太太仔细一看,中了200万元巨奖。马太太一高兴,马上打电话来要奖。随后,她按照电话要求通过赚钱的方式,逐渐被骗走16万元。


防骗提醒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免费的午餐。老年人平时一定要注意增强防骗意识。在收到类似中奖信息时,不要轻信,更不要贪图意外之财,以免上当受骗。


“荣誉”欺诈


“荣誉型”诈骗是指以“中字头”组织的名义,以编书、颁奖、培训、任职、出国留学、与领导合影等名义,让受害人缴纳各种费用的诈骗方式。通过发信息,打电话等等。,诈骗分子让老年人相信自己是幸运儿,打着获得特别会员、各种荣誉、中奖的幌子转账汇款。


案例


许爷爷收到一封来自“中国人民艺术研究会”的信,说这位老人因为相关文章获得了奖。几天后,老人接到一个自称是联合国工作人员的电话,问他有没有收到这些信,并告诉他这个奖是联合国秘书长亲自颁发的,但老人要汇1680元才能收到。得知老人赶到银行转账后,银行柜员凭经验判断,老人陷入了诈骗陷阱。在各种劝阻无效后,他报警求助。经过民警一番耐心劝阻,老人还是产生了转账的想法。最后,民警联系到老人的子女,将老人送回家,并督促家人看好老人,防止财产损失。


防骗提醒


老年人参加社会组织举办的活动时,应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或向民政部门核实社会组织的真实性、合法性;家庭成员应当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健康、文明、理性的社会活动。


婚姻欺诈和财富欺诈


犯罪分子炫耀财富、地位、家庭背景等个人信息。在互联网或公园等老年人聚集场所进行利诱;犯罪分子通过在网上聊天讲述自己失败的恋爱婚姻史或不愉快的生活,虚构自己的雄厚财富,骗取同情或博取好感,以此来谋取金钱和情欲;犯罪分子编造虚假身份或人际关系信息,进行虚假承诺或索要财物;一旦不法分子无利可图或骗钱,就会销声匿迹。


案例


69岁的陆大爷一个人住了很久。前不久,一个陌生女子突然主动加了他的微信,两人一拍即合。有一天,这个“女朋友”突然给陆叔叔发信息,声称买衣服钱紧,希望陆叔叔能出钱照顾,于是陆叔叔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转了500元。对方不满意,继续向陆大爷“讨钱”。陆大爷还往对方银行账户里存了4300元。知道转账后,对方在微信上把他拉黑了。


防骗提醒


结婚交往的前提是你需要知道对方的身份信息。你要及时辨别对方的虚构信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在交往过程中,老年人遇到对方一再要钱的要求,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要慎重对待,可以和子女商量。子女也要多关心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不给骗子可乘之机。


旅游欺诈


不法分子通过各种关心、询问的方式取得老人的信任,使用“温情攻势”;不法分子骗取老人钱财,被低价游引诱后逃离;与导游、商店等串通。,强制老年人消费,并规定最低消费金额。如果他们不买,就不准离开。


案例


李70岁的婆婆一个人住了近两年,平时孩子也有很多时间陪她。偶尔身边的老朋友介绍她一起报名旅游,跟团去转转放松一下。大部分行程都是当天往返,连价格都很划算。报名费19元,59元,都是一个人。他不是一个纯玩团要上课。一到景点,他就会去购物点,介绍老人购买促销产品。婆婆李和几个老朋友报了个低价团。挂号费只要59元。然后去一个镇上的鳄鱼公园玩,但是除了参观,还要进购物点买保健食品。婆婆李说,在现场销售人员的推销下,很多来参观的老人都掏钱买了,花了近千元。于是她忍不住和别人一起买了。后来她才知道,低价旅游团根本不是“低价”。


防骗提醒


强制消费侵犯了自由交易、公平交易等消费者权利,强制交易造成的人身伤害是对老年人作为消费者权益的侵害。


在旅游景点低价销售假货或者高价销售与质量不符的产品,是对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侵害,商家的欺诈销售行为需要承担“退一赔三”的责任。


冒充公职人员诈骗


诈骗分子以认识人社局和社保局工作人员为名,一次性征集数万未参保人员,谎称可以一次性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享受未参保人员养老金和退休待遇。


案例


70岁的张奶奶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工作人员的电话。最近她处理了一批假药,现在想给他们退购买保健品的损失。张奶奶之前确实买过保健品,一听说可以退款,就信了。对方告诉她要先交1500元的加工费和2万元的税,张奶奶按要求给对方交了。可是当张奶奶问对方什么时候可以退款时,对方直接挂了电话,再也联系不上了。张奶奶意识到不对劲,赶紧报警求助。


防骗提醒


接到陌生人的电话,不要轻易相信。一旦有陌生人要求汇款、转账、预付款等。在电话里,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轻易汇款。如果说不清,可以打110求助。


冒充熟人诈骗


优先诈骗人民财物。先和被骗老人搭讪,然后诱导他们说出亲戚的名字,再谎称自己是亲戚的朋友,然后根据当时的情况骗取人家的财物。选择出轨的人都是60岁以上的叔叔阿姨,因为警惕性比较低。一旦遇到年轻人,老人很少会拒绝和他们说话,而且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来源。


案例


正在家里做饭的方奶奶遇到了一个自称是她老公的朋友。“姐姐,我是你丈夫的朋友。我和妻子出了车祸,我们要赔钱了。你能借我1000块钱吗?”为了取得信任,他还“当场”打电话给方奶奶的丈夫。逼真的演技,加上能说会道,让方奶奶很快就相信了那个男人。丈夫回家后,方奶奶才知道自己被骗了。老公一直没接电话,不知道借钱的事。


防骗提醒


老人们向不熟的人借钱时,当面核实身份,可以避免上当受骗。同时,希望受骗的老年朋友及时报警,记住骗子的特征,勇敢指认嫌疑人,让他们受到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