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作者/西凉大剑师】本文预计用9分钟看完。
如今,每到圣诞节,劳累了一年的青年男女都会走上街头庆祝狂欢。
但是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真正知道圣诞节的起源。
虽然包括百度百科在内的很多主流说法都会将圣诞节的起源解释为纪念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但实际上,圣诞节诞生的过程远比这更为曲折 。
圣诞的前身——广泛存在的冬至庆典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基督教的圣经中,其实耶稣的出生日期从来没有明确的记载过。基督教创立的前300年只是圣诞节。
[S2/]圣诞节的真正起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北半球庆祝冬至的广泛习俗。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惊讶,但请让我加入你的行列。
虽然西方没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是特殊的天象,全世界都有。
▲图为光照图。
冬至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整个北半球的白昼会逐日增多。因此,北半球各民族一致将冬至视为象征光明和春天来临的重大节日。
比如信奉祆教的古波斯人,认为冬至后白昼增多的现象象征着正义的光明之神在与邪恶的黑暗之神的斗争中占了上风。所以冬至被称为雅乐达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古代波斯人会举行家庭聚会,并在宴会上享用石榴。
▲图为雅乐达节。
在罗马帝国,12月25日被定为冬至日,冬至前的12月17日至12月24日之间,举行盛大的庆典,祭祀农业之神。
在农神节期间,罗马人纵情狂欢,这可以打破通常的禁忌。甚至奴隶也被允许和他们的主人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
起源于波斯的密特拉教传入罗马后,甚至直接将罗马历法中的冬至日(12月25日)定为光明之神密特拉诞生的太阳日。此外,西欧三大蛮族凯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冬至前后也有盛大的祭祀活动。
可以说,虽然称谓不同,但这些节日的本质都是为了庆祝冬至。由于不同民族的历法准确度不同,这些节日的日期有时与实际的冬至相差几天甚至十天。
这些庆祝冬至的节日原本与基督教无关,但在早期基督教的传播过程中,往往顺应各地原有习俗,增减自己的教义。
比如,起初基督教禁止吃猪肉,但为了在罗马帝国传播,传教士无视了这一禁令。此外,他们还会把许多历史悠久的异教祭坛和神社改造成教堂,让附近的居民可以继续在最熟悉的地方祈祷。
▲图为教堂的窗户。
冬至这样的重大节日,必然导致基督教的转变。毕竟古代劳动人民忙了一年,都盼着年底能享受假期。如果他们信仰基督教,他们就不能庆祝节日,所以很少有人愿意信仰宗教。
所以,虽然《圣经》从来没有记载耶稣出生的具体日期,甚至从《圣经》的记载来看,耶稣出生的时候,附近的牧羊人在山谷里养着山羊,但耶稣出生在冬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然而,为了符合人们庆祝冬至的习惯,公元354年,基督教会仍将罗马儒略历的冬至即12月25日定为耶稣的诞生日。
从结果来看,这个策略是非常成功的。随着基督教文化在整个欧洲的传播,圣诞节也盖过了欧洲其他宗教体系中的冬至庆典,成为欧洲最重要的节日。
正因如此,现代圣诞节刚传入中国时,上海《申报》等本土文明媒体曾以“西方冬至”、“外国冬至”等俗名称呼圣诞节,点出了圣诞节的本质。
从圣徒到可口可乐代言人,圣诞老人变迁史
由于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符合欧洲各国冬至庆典的原始习俗而创造的节日,所以许多圣诞节习俗的起源并不是基督教的原始产物。
最典型的就是“圣诞老人”,如今已经成为圣诞节的象征。
现代资料往往将圣诞老人的最早原型归于公元三世纪末的基督教主教尼古拉斯。
传说他经常匿名给当地的穷人送各种礼物。有一次在平安夜,他听说一个穷人家因为付不起三个女儿的嫁妆而发愁,于是他蹑手蹑脚地爬上这个穷人家的窗户,往屋里扔硬币,终于帮助这个家庭渡过了难关。
▲图为传奇主教尼古拉斯给穷人送礼物。
但尼古拉斯主要生活在今天的土耳其(当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那里气候温暖。流传下来的肖像画中尼古拉斯的服装与今天穿着红色棉衣的圣诞老人相去甚远。救济穷人的主题也与今天的圣诞节相去甚远。
▲图为代代相传的尼古拉斯画像。
真正更接近我们今天印象中圣诞老人形象的,其实是日耳曼神话中的神奥丁。
在日耳曼神话中,冬至前后的每一天,神王奥丁都会骑着他的八足马,带着众神在人间狩猎,惩恶扬善。如今,孩子们需要爬到屋顶,把装满胡萝卜的靴子放在烟囱旁边,供神灵的坐骑享用。诸神会给孩子们一些糖果或礼物。
▲图为白胡子奥丁的标志性形象,后来融入了圣诞老人。
随着基督教在整个欧洲的传播,尼古拉斯救助穷人的传说开始与奥丁给孩子礼物的传说融合在一起。留着大白胡子,在黑夜中穿行空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形象最早形成于中世纪晚期。
在荷兰,“圣尼古拉斯”,穿着白袍和红斗篷,骑着白马,在12月6日给家庭赠送礼物。
▲图为荷兰圣尼古拉斯庆典。
这位“圣尼古拉斯”虽然保留了尼古拉斯主教的名字,但他的衣着、外貌,甚至他四处骑马的方式,都明显带有奥丁的影子。由于北欧气候寒冷,冬季窗户紧闭,“圣尼古拉斯”送礼的方式因地制宜改为钻烟囱。此外北欧原始宗教对古树的崇拜也催生了圣诞树的习俗。
然而,在19世纪之前,“圣尼古拉斯”并不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形象。16世纪,英国有一个穿着绿色外套的“圣诞老人”,与“圣尼古拉斯”争夺“流量”。
▲图为16世纪英国出现的“圣诞老人”形象。
“圣诞老人”或“圣尼古拉斯”只是当时一些国家和地区流传的形象,不能说深入人心。甚至一些基督教牧师也视其为异教偶像,试图抵制。
比如新教创始人之一的马丁·路德,就提出将荷兰民众送礼的时间从12月6日改为12月24日,希望借圣诞节的名头抹杀“圣·尼古拉斯”的影响力。然而后来事情的发展显然违背了他的初衷。
人们只是想在年底找个借口放松一下,享受一下乐趣。相对于枯燥、不知所云的布道者的说教,送礼物的圣诞老人肯定更受欢迎。因此,将圣尼古拉斯节和圣诞节合并为一天的做法不仅让人们忘记了圣诞老人,也淡化了耶稣生日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性。
19世纪,随着儿童文学和大众传媒的兴起,圣诞老人开始被整个欧美世界所熟知。也是在这个时期编剧开始给圣诞老人添加越来越多的设定细节。比如圣诞老人乘坐驯鹿雪橇出行,北欧风情浓郁;圣诞老人长期住在北极圈等等。
这时,圣诞老人的形象已经和尼古拉斯主教没有任何关系了,他最初生活在今天的土耳其,它更像是根据北欧传说创造的一个新形象。
然而,在这个时期,圣诞老人的外套颜色仍然不统一。在那个时代的画报上,你可以看到各种颜色的圣诞老人。
▲图为19世纪穿着黄色外套的圣诞老人。
直到19世纪末,红色的外套和帽子才成为圣诞老人的主流配色。
而在20世纪3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帮助圣诞老人完成了最后的造型。
当时美国经济受大萧条影响,一落千丈。陷入产品滞销危机的厂商开始在广告上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现代广告业顺势迎来一波大增长。
可口可乐公司利用这股东风和圣诞老人推出了自己的促销活动。
为了统一形象,活跃在世界各地的可乐销售员开始穿着统一的红白衣服,在商场里热情地推销自己的产品。这种宣传通过报纸、海报甚至广播进一步发酵。
圣诞老人的广告形象为可口可乐吸引了巨大的“流量”。三十年后,尝到甜头的可口可乐公司将圣诞老人与公司形象高度捆绑,不断推出新的广告,最终让穿着红外套、戴着帽子的圣诞老人留在了全世界人民的记忆中。
▲图为可口可乐公司的圣诞广告。
结语
回顾以上内容,不难发现圣诞节的本意是古代欧洲人。忙碌了一年后,他们希望在冬至那天举行庆祝活动,用狂欢来缓解一年的疲劳,为来年祈福。耶稣的诞生只是基督教为了回应这种欲望而编的一个名字。
同时,圣诞节的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当地的习俗不断更新的。由此看来,圣诞节传入中国后,成为情侣约会、朋友出游的另类狂欢日,也符合圣诞节的精神内核。
最后,祝各位读者圣诞快乐。[/s2/]
(本文结束)
本文文字内容由轩辕春秋文化作者群原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读者转发分享。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