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文/孟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毛泽东主席在国际交往中收到的礼物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新中国外交大事的历史物证。它们有的价值连城,有的谦和深情,是各国民俗风情和艺术特色的生动体现,每一件都镌刻着新中国外交的过往历史和非凡成就。
20世纪50年代:与苏联、朝鲜等国关系密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一向全世界宣布建交意向,10月3日,苏联率先作出积极回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表示马上建交。没过几天,它就向新中国派出了大使。不久,毛泽东应邀来访。
这是新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出国访问。名义上,这次访问是为了祝贺斯大林70大寿,实际上,是为了和苏联吃一顿“好看又好吃”的饭。12月21日,毛泽东出席了苏共中央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的隆重的斯大林70岁生日庆祝仪式。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引起了共产党高级代表团的强烈反响。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总理抵达莫斯科。经过几轮会谈,双方达成共识,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月14日,在毛泽东访问苏联期间,中苏两国在克里姆林宫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好看又好吃的东西”。这次访问的实际成果,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新生的共和国获得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在庆祝斯大林70岁生日的宴会上,毛泽东和斯大林在一起。
在中国新领导人的首次访问中,他很高兴收到斯大林故居的塑料模型礼物。这份礼物也因为斯大林作为国际共产主义领袖的身份而具有特殊的纪念和象征意义。我不知道,那时候塑料刚刚被发明出来,是一种格外稀有珍贵的材料。用它制成的礼物当然昂贵而珍贵。
当晚,中国以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名义,在克里姆林宫附近的米欣塔勒保罗饭店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史达林破例带领CPSU政治局成员出席宴会。500多名中苏官员出席了宴会,宴会大厅座无虚席。宴会的主菜是传统的中国火锅。摆在史达林和毛泽东面前的火锅很特别。
这个火锅只是从中国带给斯大林的生日礼物。宴会前,苏联的安保人员拿走了,后来发现原来的紫铜火锅已经变成了银白色。苏联说是怕铜有毒,特意镀锡的。斯大林显然不擅长吃火锅。吃饭时,他把生冬笋直接放进嘴里,说:“好吃,好吃!”毛泽东把一个竹笋放在热锅里,涮一涮,放进嘴里,笑着说:“这样会更好吃。”史达林像毛泽东一样试了一下,说:“真的很好吃。中餐果然名不虚传!”
这次访问的礼物很有特色。因为是生日庆典,自然少不了“生日礼物”。作为国礼,这些礼物在现代外交史上可能是非常罕见的。去苏联之前,根据毛泽东的要求,有关方面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为了给斯大林挑选生日礼物,12月1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给中共山东支部的电报,明确要求:“今年12月21日,斯大林同志七十寿辰,中央决定送山东产的大黄芽白菜、大萝卜、大葱、大梨(即莱阳梨)作为生日礼物。”5000斤样品每样共2万斤,由中央送至济南提货,并要求“注意选优”。除了上述苏联紧缺的蔬菜水果(包括河北的梨、雪梨,北京的绿皮红心的圆萝卜,江西的小橘子等。),生日仪式中的农产品还采购并调运了浙江的龙井茶、安徽的祁门红茶、江西的冬笋等。此外,我们还带来了江西景德镇的瓷器,湖南湘绣的斯大林雕像,福建的漆器,杭州的丝绸纺织品和绣花屏风,贵州的茅台酒,上海的名烟,牙雕,紫铜火锅,12双象牙筷子等。
在这次去莫斯科庆祝斯大林生日的旅途中,毛泽东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带来了礼物。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中国政府能作为国礼献上的东西不会那么高级,但已经凝聚了中国领导人的满满诚意。
对于这次访问来说,毛泽东的随行人员太少了,所以没有特别的礼宾人员。如果一定要谈这次访问的礼宾工作,就不能不提到周总理,他在关注这项工作。周总理送主席出国和回国,亲自安排礼物,亲自保管斯大林的生日礼物和送给其他苏联领导人的礼物。
外交浪潮真是一个波刚,一波接着一波。成功访苏不到一年,毛泽东就绞尽脑汁谋划抗美援朝战争。面对当时咄咄逼人、野心勃勃要把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里的“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亲自策划了“瓷盘外交”,这是千古绝唱。
当抗美援朝战争处于白热化的艰苦状态时,远在北京的毛泽东主席始终关注和指挥着朝鲜战局。在大力支持中国抗美援朝运动的同时,在毛泽东主席的指导下,上演了一场“瓷器外交”的好戏...
1951年初夏,根据毛主席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指示江西省委烧制“水浒故事瓷盘”,作为送给斯大林的国礼瓷器,要求“高、特、美”,能充分体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江西省委立即派员赶赴景德镇,决定以明清官窑和解放后改名建国瓷厂的瓷器为重点,邀请国内制瓷精英共同策划、设计、烧制这套“水浒故事瓷盘”。根据水浒108将的故事,设计了108个故事一致的瓷盘。为充分表达毛泽东主席赠斯大林“水浒故事瓷盘”的深意,中央办公厅决定增加江西省委题写的七律诗盘和永胜题写的《为天道》楷书跋尾,共110盘,每盘均写有“中共江西省委赠”。
在中苏友好热情的感召下,建国瓷厂全体生产人员全力以赴,精制瓷土和釉料。画家们精心设计画面,精心烧制了三套“水浒故事瓷盘”。出窑后,一套精选的由专人送到北京。毛泽东总统非常满意,并以中共江西省委的名义将它作为国礼瓷器赠送给了斯大林。
◆毛泽东向史达林赠送《水浒故事瓷盘》,包括七韵序诗盘和楷书跋尾《为天道》一书共110件。
斯大林对这个精美绝伦的水浒故事瓷盘十分喜爱,他知道毛主席希望大哥“替天行道”的言外之意。
因此,斯大林和他的苏联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给予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大力支持。除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初期,斯大林命令苏军空军和反空军的高射炮部队直接参战,有力地支持了志愿军入朝,并专门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训练空军,派出顾问团帮助年轻的中国空军作战。根据志愿军武器装备落后陈旧的实际情况,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向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40个军分区的全部装备、大量运输车辆、军需物资等援助,还为志愿军炮兵配备了威力巨大、令“联合国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光飞逝,似水流年。70多年过去了,但经过磨砺、专门制作、代表当时中国制瓷最高水平的110块“水浒故事瓷盘”,在开国领袖导演的“瓷盘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斯大林去世后,这套110个《水浒传故事瓷盘》作为中苏友谊的象征,被苏联国家博物馆(今俄罗斯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上世纪80年代,湖南省代表团到瓷都景德镇考察,在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看到了仅存的两套《水浒故事瓷盘》。出于对毛主席“瓷器外交”战略的崇敬和对这套稀有瓷盘的喜爱,湖南一位实业家斥巨资购买了一套藏品,这已成为中国唯一的全套。这套精美的稀有瓷器生动地记录了毛泽东主席高超的外交艺术。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标志着持续三年多的朝鲜战争终于落下帷幕。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抗击侵略军的斗争中结下了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同年11月,金日成到访。在他带来的礼物中,有一个长方形的漆盒,木胎上嵌着一只蜗牛,格外引人注目。在盒子的盖子中央,用蜗牛壳镶嵌着四个朝鲜文字“生生不息”。这是朝鲜全体人民送给毛泽东总统60岁生日的特别礼物。这个漆盒是由平壤艺术家精心制作的。蜗牛漆器工艺是中国和朝鲜的传统工艺品,久负盛名。这件漆器呈长方形,底边略大,足短,盒面略鼓,底漆黑色,光亮润泽。图案几何对称,周围用螺丝装饰着精致的卷须,显示了朝鲜艺术家的高超技艺,表达了朝鲜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只漆盒的器物语言自然暗示着“两国友好,不可分割”。
◆1953年,朝鲜平壤全体市民向毛泽东赠送漆盒,庆祝他的60岁生日。
中国的新外交可谓层次分明。1954年9月,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华时,将“黄金宝石首饰和孔雀石首饰盒”这一精美的国礼赠送给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赫鲁晓夫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典。此访是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华,也是赫鲁晓夫首次访华。为了表示对中国的友谊,赫鲁晓夫特地为毛泽东挑选了这套礼物。其中,孔雀石首饰盒长35.2厘米,宽20.5厘米,高17厘米。它是由一整块孔雀石雕刻而成的。这么大的孔雀石,颜色这么鲜艳,质地这么细腻,非常难得。孔雀石不仅是一种珍贵的宝石,在西方文化中也有带来好运的含义。这是给家人和最亲密的朋友的礼物。虽然50年代末中苏关系开始恶化,但从这份礼物来看,当时两国还是很亲近的。这份礼物是当时中苏友谊的历史见证。
20世纪60年代: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许多国家广泛接触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矛盾加剧,中苏关系最终彻底破裂,东方集团不复存在。此时,中国刚刚度过了三年的自然灾害。面对苏联撤走专家、切断援助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压力,中国开始积极拓宽外交领域,致力于发展与已经取得政治独立的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1961年2月,缅甸联邦政府总理吴努送给毛泽东一个长87厘米、高91.5厘米的妃子球。丰收理索是缅甸的一种古老乐器,一千多年前传入中国。在敦煌千佛洞的壁画中,有一幅丰收拉弦乐器的画面,就像这种乐器。近年来到中国访问演出的缅甸文艺团体,他们的乐器都是丰收里索,古乐一脉相承。这种船形竖琴是在优质的木胎上涂上金漆的。在一个闪着金光的船形琴盘上,伸出一只孔雀般弯曲的琴头。它优雅自然,14根琴弦像满帆一样在上面舒展开来,演奏者用指尖弹出优雅的钢琴曲。这件乐器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作为一件高贵的礼物,它不仅展示了缅甸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也意味着中缅友谊源远流长。
1965年10月,西哈努克亲王访华时,送给毛泽东一面58.37厘米长的木雕蛇边镜。镜框选用优质红木,内框刷朱砂漆,外框雕有花纹。图案分三组:最里面一组是绳纹,中间一组是云纹,最外面一组是蛇纹。镜子左边是两条蛇纠缠在一起,右边是云纹相交。整个框架被漆成明亮的金黄色,显得庄重而奢华。镜子的造型和制造工艺具有典型的柬埔寨皇家风格。同时,一座高15.5厘米、直径4.1厘米的铜钟被赠送给毛泽东。这件工艺品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在上部,有一个演员在跳舞:他头戴高冠,身穿传统的宫廷舞蹈服,一只脚着地,另一只脚高高抬起,做着一个动作。下部为筒形铜钟,喇叭口微内收,腹深底内收,呈喇叭状,平底。整个工艺品精美绝伦。
◆1965年10月,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赠送毛泽东一面雕花蛇边镜。
◆免费赠送的青铜人形钟。
1965年,泰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毛泽东主席赠送了一套银质烟具。这套烟具包括一个烟盒和一个烟灰缸。烟盒高9.8厘米,直径7.3厘米。烟灰缸高4.8厘米,直径5.8厘米。它由银制成,外层涂有深蓝色油漆。烟盒是泰国社会常见的直筒,壁上绘有龙舟图案。烟灰缸口圆,腹平,口上有三个香烟槽,外侧壁绘有龙船图案,底部平底,底部有三条楔形腿。整个烟灰缸质量上乘,大方实用。
1966年,尼泊尔王子比兰德拉访华时,送给毛泽东一个高61厘米、宽38厘米的金丝镶嵌石龛。在尼泊尔,寺庙比房子多,佛像比居民多。尼泊尔王子把这个龛子送给毛主席,可以说是最尼泊尔的礼物了。壁龛是穹顶,屋檐外露;壁龛是方形的,壁龛内部是木制的,漆成朱红色;壁龛是一个倒梯形,底部有棱纹,底部平坦。佛龛采用掐丝工艺用黄金制作,有凤尾、重瓣、心形等图案。有红色和蓝色的石头,还有倒“销”形、圆形等图案。都是嵌入式的,上下左右对称。整个工艺品精致奢华,既是典型的佛教器物,又体现了尼泊尔传统文化的内涵。
70年代:随着与美日关系的突破性进展,外交领域越来越广
最值得一读的是中美外交活动,其中的国礼也是意味深长,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1972年2月21日,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在周恩来机场,我热烈欢迎尼克松,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未建交就来访的总统。当天下午2时40分,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书房会见了尼克松总统。两只有力的大手握在一起,握手时间大大超过了礼节性握手时间。分隔中美两国很长时间的坚冰,在这个不平凡的时刻开始融化。
按照国际交往的惯例,两国领导人首先互赠礼物。当时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这些礼物成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实见证。
尼克松访华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影响深远。
尼克松非常重视这次访问。除了派基辛格博士、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和先遣组来华商谈访问事宜外,他还对访问的细节作了精心安排。临行前,尼克松夫妇看了很多关于中国的书,学会了使用筷子,还专门学习了中文。特别是,他告诉他的秘书为毛泽东总统挑选一份珍贵的礼物。尼克松煞费苦心为毛泽东挑选礼物。有人主张送飞机,有人主张送汽车……但经过多次挑选,尼克松最终选定了一件大型瓷烧天鹅艺术品作为珍贵的国礼。天鹅是一种吉祥淳朴的动物,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据说它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好运。这件礼物由美国新泽西州玻姆陶瓷艺术中心烧制。这个艺术中心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生物学家、鸟禽硬瓷烧制大师爱德华·马歇尔·博姆先生。这只瓷天鹅是他晚年的最后一件杰作。不幸的是,他在看到瓷天鹅最终完工之前就去世了。后来其他艺术家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这表达了美国人民与中国人民和平相处的美好愿望。当时做了两件,一件存放在纽约国家博物馆,另一件被选为送给毛主席的礼物。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森送给毛泽东一只瓷天鹅。
尼克松抵达北京当晚6时30分,在人民大会堂北京厅举行了两国互赠礼物仪式。来自双方的礼物摆放在大厅两侧的两张绿色长桌上,长桌上是精致国徽图案的中英文礼物清单。我们的礼物是:一个白羽毛扇梁的油瓶,一个大的双面苏绣屏风,一套玻璃纱手绣桌布。美方的礼物是一只瓷天鹅,由美国总统的专机“空陆军一号”飞抵北京。
为了欢迎这份礼物,周恩来总理特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代表毛泽东主席接受了这份礼物。这在外交礼仪上是没有先例的。当时,周恩来总理首先代表毛主席和中国政府向尼克松总统和夫人赠送了礼物。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旭介绍了礼物的由来和特点。接着,尼克松总统亲自兴致勃勃地向周总理介绍了美国国礼瓷天鹅的制作过程和制作者的生平,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友谊。礼物由一对白天鹅牵着三只小天鹅组成,象征着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爸爸在展翅,妈妈在抚摸小天鹅,三只小天鹅在爸爸妈妈身边快乐地玩耍。天鹅的羽毛轮廓分明,湖水碧波荡漾,水草碧绿,连趴在草地上的瓢虫都栩栩如生。
告诉尼克松总理周,这个瓷雕叫“和平鸟”。天鹅是深受美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喜爱的珍贵动物。它象征着对和平和友谊的希望,希望它能为美中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个好兆头。
当时在场的中美人士报以热烈的掌声。
周总理代表毛主席和中国政府对此深表感谢,并表示今后要好好保存和展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外交部礼宾司安排在人民大会堂接待厅展出《瓷天鹅》两个星期,并在群众的热切要求下延长了展出时间。后来考虑到接待厅长期使用会对外事产生一些影响,大天鹅在故宫博物院存放了一段时间。这只瓷天鹅现藏于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被视为镇馆之宝。
众所周知,毛泽东非常喜欢吸烟。于是,尼克松总统选择了一个造型奇特、工艺精湛、刻有美国之鹰的纯银烟盒作为礼物。赠送国礼关系到个人爱好的细微之处,体现了送礼者非凡的智慧和深厚的友谊。
在这次会见中,尼克松总统还将他随机带来的珊瑚盆景作为国礼赠送给了毛泽东总统。
这个精致的珊瑚盆景非常引人注目,令人惊叹。在一簇白色珊瑚中,一些绿色海藻随着水流轻轻摇摆。海草上方,一条大鱼悠闲地游着,五条可爱的小鱼互相追逐,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展现了海底生活的丰富多彩。整部作品很好地把握了水下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所创造的生物栩栩如生,色彩有序,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份礼物是50年前中美关系翻开新篇章的历史见证。
◆尼克森送给毛泽东的珊瑚盆景。
后来,尼克松总统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手牵手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而这一切,都可以体现在从大洋彼岸“游”过来的栩栩如生的“大嘴鱼”身上。
这个珊瑚盆景看起来像真的珊瑚,实际上是由硬瓷制成的。它是由美国著名的现代陶瓷烧制大师爱德华·马歇尔·博姆创造的,是无价之宝。
尼克松总统的首次访华给中国带来了一份非常沉重的礼物。特别有意义的是,送来的礼物中有一份“礼物”清单,详细列出了在台湾省海峡北端平潭岛附近沉没的日本军舰阿波丸号上巨额财富的名称和数量,以及该舰沉没的确切经纬度等重要信息。这艘军舰在二战中被美军击沉,船上载有日本掠夺的大量宝石、货币、手工艺品和有色金属。除了上述礼物,毛泽东还收到了尼克松的其他几件礼物:水晶玻璃花瓶、尼克松自己的名片和高脚杯。瓷天鹅和水晶玻璃花瓶很快被上缴国库。毛泽东特别喜欢尼克松送给他的那只高脚杯,并一直带在身边。
来而不往,有失体统。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和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一直遵守的礼仪原则。作为奖励,毛泽东立即给尼克森写了三条漂亮的横幅,内容分别是:“坐在长凳上的老人”、“嫦娥奔月”和“探花”。每条横幅只有四个字,每条横幅的内容和意义都无关紧要。它不仅幽默风趣、简洁明快,而且充满了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访华前,尼克松做了精心的准备,选读了毛泽东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并对毛泽东的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但是当他收到来自毛泽东的这份特殊的礼物时,他环顾四周,仍然感到困惑,他永远不明白它的意义。后来,毛泽东在武汉对一群军队干部说:尼克松不理解我写的东西。
关于这三面旗帜,人们有过许多猜测,试图解开毛泽东赠旗之谜。一方面,曾经写过《毛泽东传》的美国人R Trier对这三个深奥的横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坐在板凳上的老人》中坐在凳子上的老人是帝国主义,《嫦娥奔月》中嫦娥是一颗卫星的象征。“四处走走”是指尼克松短暂的中国之行就像是四处走走。从字面上看,特里尔的解释似乎很有道理,但它是否让毛泽东看起来过于简单,是否让人感觉浅薄?另一方面,中国有些人认为毛泽东的书向尼克松赠送的旗帜是对中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隐喻。
中美领导人会晤原定15分钟。但大概是因为互赠礼物、鉴赏国礼的仪式,为双方的交流营造了轻松友好的氛围。时隔20多年,中美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不知不觉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全世界热爱和平发展的人们都乐于看到中美关系大大改善的光明前景。
本文原创为《党史》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