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过世老人送礼怎么说)

老人 0 46

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过世老人送礼怎么说),第1张

今天给各位分享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过世老人送礼怎么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有人过世,送的礼金俗称什么?

有一位朋友问,“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这句话,是过去农村老话,还是现在的农村俗语。我告诉他们说,这句话是现在才流行的农村俗语,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做法,并不是现在有一些人所说的“前人留下的习俗”。

朋友又问其中的原因,我告诉朋友说,过去农村只有“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之说,这里红事和白事,虽然一种要主动邀请或者告知亲朋和邻居,另一种则不需邀请或者告知亲朋和邻居,但是,指的是“人到”,而不是“礼到”。过去农村习俗之中,普遍没有“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之说。实际上,过去农村普遍的说法是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人到礼到”。

1、过去农村红白喜事中的“礼”有哪些?

为了让现在年轻人,了解过去农村红白喜事中的“礼”,在讲“人到礼到”之前,这里得介绍一下过去农村“送礼”时,礼品的讲究。

旧时,农村普通人家,大多比较贫穷,富裕的只是少数人。那时,农村社会属于典型的农耕社会,农村人过着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经济模式,商品经济还不发达。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农村人手里的钱并不多,物资匮乏,家里的财富大多以“物”的形式保存,比如,粮食、布料、猪肉、鸡鸭、蔬菜等。现在五十岁左右,以及五十岁以上,在农村生活过的人,有过这种经历,应该还记得当年这种红白喜事之中送礼的方式。因为这种送礼方式,从旧时一直延续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来才逐渐被货币,即“份子钱”取代。

因此,过去农村红白喜事,所送的“礼”,大多数人都以“物”为主,只有少数人用货币。尤其是同村人,更是如此。这里例举一些过去农村人随礼,以“物”为主的“礼”。

打三朝酒(满月酒)。属于庆贺性喜酒。属于庆贺类喜酒。通常在未满月前送礼:婴儿衣服鞋帽、活鸡、鸡蛋、猪肉、猪肚、鱼类等。一般根据平时个人之间的人情往来,可以只送一样,也可以送多样。

生日酒。属于庆贺性喜酒。村邻以米(以升为单位,下同)、面粉、面条(以斤为单位)、面食等为主。亲戚,米、面、糖、布料(送布料一般是嫡亲,或者关系亲密的人)。做寿送对联、匾额、寿帐(其实就是布料)等。

建房酒。属于帮扶、庆贺性喜酒。通常有帮工,送建筑材料、粮食、蔬菜等,可在建房的时候送,在新房屋落成典礼办酒时就不再另外备礼。

嫁女喜酒。属于送别性纪念性喜酒。以送嫁妆中的物品为主。通常在女子出嫁准备阶段(即男方报明结婚日子时)认领,办出嫁酒时送来,有被褥类(出嫁女子衣服除外,由男方置办)、家具类、生活用品类、鞭炮若干,可以是一件较大的,也可是几件较小的。

结婚喜酒。庆贺性喜酒。村邻以米、面粉、面条、面食、布料(通常关系亲密)等为主。娘舅及其他亲戚以礼金为主、还有粮食(以担为单位)、对联匾额(可做可不做)。

丧酒。属于帮扶性白事。村邻以米、面粉、面条、面食、新鲜豆腐、布料等,另送一刀纸(农村对烧纸的传统计量)、鞭炮若干、蔬菜若干,义务帮忙除外。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地方不同,习俗有别,各地在红白喜事来往随礼,送礼的礼品可以不太一样。而时代不同,各地送礼的礼品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到今天的农村,人们红白喜事的来往随礼,大多变成以送“份子钱”为主,送物的已经很少了。

2、什么是“人到礼到”?

“人到礼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要客人来了,不管礼金和礼物带了多少,哪怕客人是空着手来,也表明客人对红白喜事举办人的尊重,给足了主人的面子,就是给主人最好的“礼”。

过去农村人情之间的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你来我往,普遍比较讲究的是人是否到场,讲的是红白喜事中的人气,并不看重来的客人带来了多少礼金和礼物。客人到了,村里的左邻右舍都能看到,哪怕是客人的礼物带得再少,人们也不会有什么说法。人不到礼到了,村里的左邻右舍看不到,就会问,某某亲戚为什么没有来呢?容易引起别人的种种猜疑,是不是与这家亲戚闹矛盾,关系处理得不好,亲戚不来往了。

在这方面,农村人情来往之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老话:“长短是根棍,多少是个礼”。意思是说,长的棍棒也是棍棒,短的棍棒也是棍棒,同样的道理,不管客人到家里来带了多少礼物,带得多也是一种“礼信”的表示,带得少也是一种“礼信”的表示。

“礼信”,很多农村通俗的说法,也被看成是方言俚语,通常理解为礼节性的礼物,比如一包糖、一块肉、一只鸡,几个鸡蛋或鸭蛋等,不论多少,大小和轻重,只要有所表示,就是“礼信”。“礼”和“信”合在一起为“礼信”,讲的就是亲戚朋友之间相互礼敬和信义,重点又落在信义上。

农村人情往来,是相互的,俗语说:“人情是把锯,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你来我去”,用文雅一点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这也就是农村所说的“讲礼信”。如果这次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你家有红白喜事,只带礼去,人不到场,那下次他家有红白喜事,你也可以人不去,只捎礼过去。这样,亲戚间的往来,就失去了人情味,只有“礼”(钱财关系),而没有“敬”,更失去了“信义”,完全变成了一种放债与收账的关系。

因此,“人到礼到”,在农村,人们又说成是“人到礼信到”。这里面的意思就更加明显了,说明“人到

”比让别人捎礼物的更重要。

比如说,一个人结婚,上门给娘舅下了请帖,结果娘舅均以有事没空为由,只请了礼过来,娘舅一个也没有来,这种情况,不仅外甥没面子,自己的父母更没面子。在过去农村,娘舅是所有来客之中,最尊贵的客人。“娘大舅大”,娘舅是别人不能替代的客人。农村办丧事也同样如此。

为了让读者多了解过去农村民俗,这里顺便将过去农村红白喜事习俗知识拓展一下。

事实上,“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这句话,在农村,“红事不请不到”通常指娘舅那边的亲戚,按照过去农村规矩,嫁女要“接”(即上门去告诉他们,通常不下请贴),结婚要“请”(即下请帖),生日、建房、进火等喜事要报信(不下请贴)。其他村邻,除了帮忙的要上门请外,吃喜酒的人是不用请,自己上门来,有的地方俗称“赶酒”、“吃喜酒”。

“白事不请自来”是指村邻。通常来说,老人过了,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殊信号。比如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后要放三个大鞭炮,俗称报丧炮,或死人炮,有这种习俗的地方,春节拜年是不允许放大鞭炮的;有的地方老人去世后,要敲三声锣(或者钟、鼓之类),叫丧锣,有这种习俗的地方,通常把“打锣”比喻为做事失败和某事完蛋了。村里人不用请,大家都自觉来帮忙,这就是过去农村俗语说的“一家有丧,全村有丧”,意思是说,村里一家人有了丧事,就等于是全村人的丧事,是大家的事,俗称为“众人众事”。

但是,娘舅那边的亲戚则需要去“请”,农村俗称报丧。由孝子中的长子披麻戴孝、带着米和酒肉到娘舅家去报丧。通常来说,只报给亲娘舅,娘舅一边告诉其他亲戚,一边到丧家去见死者最后一面,俗称为“看活”,或者“看生”(意思是看望和安慰活着的亲人),然后回去,再召集那边的亲戚来参加葬礼。

从上面的习俗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农村,人们更看重的是“人到”,人到即“礼到”。如果仅仅只是捎个礼,就算是“礼到”了,还是有失礼数,即使收了礼,心里也不高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管是红事白事,人不到,只送礼,一般不会接受。

3、为什么说“红事礼到人不怪,白事礼到人不收”是当代俗语?

过去农村,由于人们绝大多数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住居在村里,即便是临时有急事,不能去参加亲戚朋友的红白喜事,还可以让家里的其他人前往。只要是家里有人去了,就算是“人到礼到”。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农村大量的人员开始离开土地和村庄,到外国经商或者务工,分布在全国各地比较发达的城市,至少也到县城或市级城市,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大部分人全家都外出,包括小孩读书也在外地学校。这种农村人口的大流动,也让原有的一些农村习俗发生了变化。农村人情往来就是其中的一种。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亲戚比较多,这些亲戚之中的红喜事,一年少也有几次,多则有十多次。离家乡这么远,或者离亲戚那么远(有的全家住在外地城市),来去一趟不容易,花在路上的时间和路费也不少。再说,不管是经商还是务工,都很难脱身。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捎礼(通迅还不太发达的时期),到后来,网上支付方式的发展,“份子钱”的转收就更加便捷了。除了一些必须亲自参加的红喜事外,对于一般的红喜事,大多数人都采用了这种方式。这种做法成了习惯,人们也就能够理解,也就没有什么可见怪的了。这就是“红事礼到人不怪”的意思。

农村白事与红喜事就不一样,现在本来在农村的人就少,需要的是有人来参加。如果一个村的人,在老人去世后,所有在外的人都不回家,就一些老人在家,丧事就无法办了。对于农村来说,每个儿女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老,每个家庭的将来都会有这么一回事。现在别人家老人去世,你一家人不去参加,将来你家有同样的事,别人同人也不会来参加。人情来往是相互的,村里人相互帮忙也是相互的,农村没有万事不求人的人。

也就因为如此,现在很多农村,自发制定了一些讲乡情的规矩。比如,有一些村民间规定,村里老人扶柩、打金井等事,按照劳动力排班,轮到谁就由谁上,如果确实没时间,就由这劳动力负责请人来做。

当然,也有一些农村,办丧事市场化,有专门的队伍,一条龙服务,但是,参加坐夜守灵传统不可能市场化,还是需要有人来参加。这也就是“白事礼到人不收”原因,钱不可能代表一切,更不能代替乡情和亲情。

总而言之,农村民俗是长动不息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过去农村的习俗就是过去的习俗,现在新出现的习俗就是现在的习俗,只有多了解农村过去习俗,才不至于张冠李戴。

家有老人去世,看望家人带什么礼物

(。ì _ í。)老人去世带礼物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各个地方习俗还真不一样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有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的地方死人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了放鞭炮呢……

包个白包呗

过年去接过世的老人回家过年需要买些什么东西

1、可以是鸡鸭鱼肉等酒菜、鲜花、茶点、素果、糕饼等,或以亡者身前喜好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的食品为宜。忌讳同类供品出现双份。并用水果和一点熟食作为贡品,逝去的亲人生前喜欢抽烟或者喝酒也可以带上点。还要给坟加土,围着坟顺时针铲7锹土,直接撒上不能拍打。

2、上香跪拜,合十礼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祭拜不是拜佛,没有“头香”一说。建议家属中推派一人统一插香。跪拜以辈分长幼排序,一般来说外人都不能参与。跪拜三次,不可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切忌不可穿红色衣物。

3、烧纸钱保持肃静庄重:烧纸钱,为死去的人买通通向天堂的路,一般都烧些纸钱、锡箔折成的元宝等。也是为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了祭奠去世的人。

杨凌老人去世后亲戚祭拜拿什么礼品?

杨凌区丧葬习俗

1、临终支床 老人临终前,儿女给洗身、整容、穿寿衣、并搬到提前支好的床上;禁忌老人死在炕上。老人绝气后烧

倒头纸,点蜡烛,盖遮脸纸,大门贴上白纸,以示老人去世。

2、报丧 人亡后,由族中1至2人迅速将噩耗报于亲戚,使亲属做好吊唁准备。

3、勾穴 请阴阳先生选择坟地,卜埋葬日期,动土挖墓,列“期单”,写“讣告”。“躲煞”(亡者灵魂回家)时,

家里人和牲畜全部撤离,以防“惊煞”。躲煞后,家人回家。由儿女1人抱1只白公鸡,提上小锣,边走边打。随后家人

慢慢步入屋内。

4、盛殓 盛殓前,主要亲人必须提前到场。男者必须是舅家人,女者必须是娘家人。族中主要男女亲属也要到场,

穿白带孝,由族中年长者3至5人将遗体由床上移入棺材内,封盖,烧纸举哀。

5、开吊 挂门牌,围帐布,设灵桌,孝子守灵开吊。上午,同辈邻里亲戚吊唁(吊丧)。下午,晚辈亲友吊唁(烧纸),

儿女陪同哀哭。

6、祭奠 安葬前1日下午举行隆重的集体吊唁仪式。一般请4乐或8乐,将灵位由乐工迎上,移至门外灵棚,所有的

亲属黄昏前,担抬祭品、金银斗、筒纸、花蜡、祭亭、金童玉女、铭旌等前往。乐队奏乐,孝子列队远迎,俗称“迎

祭”。晚上举行祭奠仪式,行“三献礼”,此俗延用至今。

7、出殡 出殡前,由族中1年长者扫墓,扫墓人禁忌与丧车相撞。出殡时,先是起丧,用8人抬的棺罩;棺罩前拴几

丈长的白布,男孝子扯着布哭走,女孝子跟在灵柩后。礼宾、乐班走在灵柩前,铭旌、金银斗、金童玉女等紧随。十字

路口摔孝盆,进行“路祭”。乐人奏乐,敲锣打鼓送至坟上。

8、埋葬 将棺材放入墓穴中,移正,封墓口,填土成坟(封土堆)。宾主举哀祭奠。

9、扶山 埋葬后,同一天中午饭前,孝子、宾客以乐先导,到墓前再祭奠,孝子执锨圆坟,俗称“扶山正穴圆

坟”。

10、七期 死后每7天一祭,共7次,称“七期”。

11、百日 老人去世100天祭奠为“百日”。

12、周年 老人去世日,每年此日一祭,连祭三年,分别称做头周年、二周年、三周年。

建国后,丧葬习俗不断改革。逐步用开追悼会的方式代替吊孝,用遗像代替木主神位,用花圈代替金银斗,丧葬礼

仪简便。80年代开始,提倡火葬,在机关、单位、工厂多实行,在农村逐渐推行。

关于农村老人给逝去的亲人带礼物和过世老人送礼怎么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