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结婚四大件(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是什么?)

老人 0 70

五十年代结婚四大件(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是什么?),第1张

正文|吴素英


编辑|老陆



五十年代结婚四大件(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是什么?),第2张

(作者:吴素英)


退休干部王幼伟有个记账的好习惯。从1949年第一次参加革命工作,一直坚持到现在,已经63年了。


在经济拮据的时代,记账帮助他对每一笔支出都进行周密合理的安排,保证全家衣食无忧;在生活日益富足的日子里,书籍记录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真实数据,深刻认识到邓小平改革开放的道路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五十年代结婚四大件(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是什么?),第2张


这本账本既是家庭收支的真实记录,也是家族历史档案,详细记录了三个女儿从小家庭出生、长大、工作、结婚到生下第三代的具体岁月。还有家里的婚丧嫁娶,亲戚朋友的婚事,也都有记录。


老王说:“现在翻看这些书,很多往事像放电影一样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五十年代结婚四大件(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是什么?),第2张

(摘自网上财务账簿打印件)



20世纪50年代婚姻的“三大件”




我只听说过,20世纪70年代婚姻的“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的“三大件”是冰箱、彩电、洗衣机;90年代的“三大件”是空音、电脑、摄像机。


但是你知道50年代的“三件大事”是什么吗?


老王的账本告诉你是一个盆,一个痰盂,一个暖水瓶。不要嘲笑他们寒酸。买这“三大件”的钱都是他姐姐资助的!




老王在上海刚解放的时候,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报考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经过短期的学习和培训,他被分配到嘉善农村从事土地改革。他的妻子也是土改队的队长,在长期的共同劳动中建立了友谊和爱情。1955年,他们终于结婚了。老国王28岁,妻子30岁,算是“晚婚”的典范。


他们1949年刚参加工作时,享受的是优待。他们吃着大火炉,穿着统一的灰色制服,还发放毛巾、牙刷、牙膏等生活用品,甚至每个月还发80美分的零花钱。一个


1992年改为承包制,两人都定为22级。每个月26块钱,包括吃的,穿的,用的,都得在这里花,不可能有什么积蓄。1955年他们的工资制度改了,22级53元。那时候,他们除了个人衣物和日常用品,一无所有。




知道哥哥的情况,姐姐送了50块钱作为结婚费用。他们两个一起做了一次嘉兴之行,买了一个盆,一个痰盂,一个热水瓶,买了几斤糖和同事朋友分享,就算完成了人生大事。那时候是最经济最时尚的“旅行结婚”。





五十年代结婚四大件(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结婚“三大件”是什么?),第2张


在贫困中生活了三十年




婚后,1956年、1958年、1961年,先后生下三个女儿。为了不影响工作,把婆婆从老家请来帮忙带孩子。小家庭变成了六口之家,她的收入还是夫妻二人的106元,生活捉襟见肘。


其间,他婆家的侄子农校毕业后没有工作。他来到嘉善投靠他的叔叔阿姨们。有一段时间,他没有工作。而且他们祖孙都是农村户口,没有国家粮食供应。五个人的口粮不够七个人吃,有时还要买黑市食品,负担更重。幸运的是,老王的兄弟姐妹们经常给他们钱,布票和其他他们攒下的东西,帮助他们度过这些艰难的日子。




60年代初,老王因营养不良导致浮肿,他服用医生配制的营养粉(米糠)治病。有一次抓到一只大老鼠,老王剥了皮给三个孩子烧了一碗红烧肉,每人给了一条腿。看到孩子们吃得开心,老王心里很苦。




老王每月53元的工资直到1978年才增加,变成了59元。但他的妻子1960年下放,从国家干部降为集体企业职工,工资降了一级。一个家庭靠一个月100元左右的预算生活确实很困难,三个女儿成长、学习、处理人际关系都很困难。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各种政治运动不断。这对出身于地主家庭的夫妻,互相扶持,互相帮助,共同维护着这个家。二十多年来,家里不仅没有积蓄,还欠下了五百多元的债务。老王卖掉了上海的房子和妻子的一个金手镯,来填补空的缺口。




困难时期,老王收到亲戚朋友的礼物,无论大小,都要打折入账。虽然生活拮据,但他还是要寄回一些礼物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每一笔资助都有记录,要注明当时海外美元或港币的汇率,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




对于亲戚朋友中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例如,我妻子的侄子在60年代初从浙南农村来到嘉善投靠他们。虽然当时他的情况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千方百计为他找工作,解决他的生活问题。后来这个侄子在嘉善成家,生了一儿一女,都是名校毕业的博士生培养。老王一直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儿孙,在经济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赡养他们。老同事老朋友去世,送来花圈和礼物表示哀悼,实在难能可贵。




喜事连连的八十年代




1980年,老王调到县城工作后,全家搬到嘉善居住,单位分配公房,比住农村小集镇好多了。他花80元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这是他的第一乐趣。




第二,1982年8月,我接受了在广州工作的二哥的邀请,家里6个人去广东旅游。这是30多年来全家第一次长途旅行,花了300多块钱,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三个女儿相继结婚生子,有了第三代,这是第三幸福。大女儿结婚配14寸上海牌黑白电视机,婚礼费用617元。二女儿结婚有一台14寸的彩电,是用一个外国亲戚200美元的礼金买的。其他婚礼费用去了190元。三女儿结婚的时候,因为女婿是现役军人,家在农村,婚房是在老王家做的,老王干脆把自己的房子装修了一下,花了1200块钱。这三件大事,成全了老两口的心愿,也几乎花光了他们所有的积蓄。




三十年的努力




自1991年以来,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一是女儿结婚的负担减轻了;第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每隔几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老年人习惯了节俭生活,有钱了也不会滥用,积蓄会逐渐增加。当家里存款有8000多元时,老王粲情不自禁地在户口本上写下“我要成为万元户”来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




物质富裕之后,老两口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1994年,妻子进入老年大学学习花鸟画、体操和电子琴。现在,花鸟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80岁的时候,女儿送了她一架钢琴,让她爱不释手,家里经常传出悠扬的音乐。




王退休后,积极参加离退休干部学习和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的各项活动,做到了学有所成、乐有所乐、积极向上。




2006年,老王和老伴住进了嘉善老年公寓,他经常主动为其他老人服务。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捐了2000元支援灾区人民。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时,他捐了1000元。更可喜的是,他毕生的入党愿望终于在2009年实现了。83岁时,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新党员。他说,“这是党组织对我的理解和关心。此生无憾。”




老王说:现在老年公寓的生活比天堂还好:环境优美,服务到位,精神愉悦,一切都令人满意。我们现在身体还很好,要尽最大努力变老。这样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争取再活二十年。






表示“受到某种对待的人”:dividend | reve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