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思维决定行为,优秀的父母一早就把优质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底。
——撒姐
作者:吴洋
成为父母后,我一直向往一种优质高效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一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爱因斯坦说,“用这个层次的思维,很难解决这个层次的问题。”
意思是:当我们陷入无法解决的困难时,不是能力或方法出了问题,而是源头出了问题。
家庭也是如此。
今天给大家分享10个关于教育源头的想法,有助于你的家庭教育优质高效,做到孝顺父母。
01
被管教是为人父母的基本前提
“有了孩子,就有了无尽的心。”
这是很多人成为父母后最大的感受。
尤其是孩子开始上学后,“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是很多家庭每天必演的“家庭戏”。
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
因为他们教育孩子说一套,过自己的生活却做另一套。
教育孩子的同时,好好学习,出人头地;
一个人拿着手机,好多年没翻书了。
几句话说得通,就能成就一个人的一生,就不会有那么多跌跌撞撞的孩子了。
它是父母和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
“榜样”比“言传身教”更重要。
父母如何做人远比父母如何做人重要。
先把自己的孩子养大,不然99%的教育都没用。
02
优势是动摇劣势的杠杆
在原著《在地球上》中,周志刚第一次去周炳坤买的新家,说了以下的话:
“你长大了,爸爸没夸过你。如果你害怕自夸,你就不会成功。爸爸似乎是对的。爸爸今天要当面表扬你。秉坤,你终于成功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罗森塔尔效应”,意思是只要你对某样东西有非常强烈的期待,那么期待的东西就会出现。
具体到家庭教育,如果父母能抱着好的期望,相信孩子可以,孩子就不会太差。
然而,有太多的父母,像周志刚一样,吝啬于表扬自己的孩子,好像他们很“脆弱”,一旦被表扬,他们就会变坏。
只有孩子的缺点在他们眼里,用“放大镜”无限放大。
众所周知,真正能激励一个人的,是看到他的优点。
中一次奖比中十几次好。
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做到。父母应该相信他们的孩子首先能做到。
优点越多,缺点就越少。
[S2/]03
现在,是托起未来的信心
传教士查尔斯·斯布真曾经说过:
“我们的忧虑不会带走明天的悲伤,只会带走今天的力量。”
一百岁的孩子总是担心九十九岁。
太多的父母把对孩子未来的焦虑转化为目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
像赶集一样帮孩子报培训班;
像赶大海一样把孩子推进问题的海洋;
像陀螺一样挤压孩子的时间...
在父母的压力和焦虑下,孩子就像被挤压的面包,既不能自由舒展,也没有父母的陪伴和关怀。
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差,亲子关系也面临崩溃。
解决对未来焦虑的最好方法是关注当下。
如果一个孩子现在活着,将来怎么呼吸自由?
给孩子空房间和陪伴,让孩子觉得他不是一个人。
如果未来很苦,你还是会有父母陪伴。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就是平和地抚养孩子。
04
平等是所有教育的桥梁
刘玉提到了《愿你慢慢长大》开头和一个朋友的对话:
问她:你为什么决定要孩子?
刘玉回答说:为了让生活更完整。
朋友问:这不是自私吗?利用别人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完整”。
我朋友的话让刘玉深思。
她意识到她找不到一个“无私的理由”来解释她为什么想要孩子。
“父母”和“子女”往往被定义为:付出与被付出的关系。
父母伟大,孩子渺小。
但是,从来没有人问过一个孩子,他愿不愿意来到这个世界,让你做他的父母。
相反,孩子出生是为了延续父母的爱,继承一个家族的血脉,或者完成一些人生使命。
要知道,你不是一个“家长”,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父母的养育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父母双方的成长。
降低自己的个人定位,蹲下,让“教”和“教”对等,把孩子当大人尊重。只有这样,教育才能优质高效。
[S2/]05
攀比是一个伤害孩子的错误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在家庭教育中,“对比”就像一把无形的剑,似乎在鼓励孩子向上爬,对抗优秀的人。
事实上,这种对比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对比”可能有正向的激励作用。
对于心智和自我都不成熟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看和鼓励是滋养他们的养分。
“别人家的孩子”令人羡慕。你自己的孩子就是你的专属定制。
有人把孩子比作花,却忘了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
有人把孩子比作白纸,却忘了纸上能画出什么,取决于写字的人。
孩子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要做一个优秀的家长。
每个孩子都有可塑性,关键是家长怎么教育引导。
家长要丢掉“横向比较”,学会“纵向观察”。
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好,那就是成长和进步。
[S2/]06
耐心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在电视剧《我们的婚姻》中,全职爸爸李宇文收到了导师送的一朵“杰里科玫瑰”。
看起来像一堆干草的东西。
儿子一脸好奇,一句一句地问父亲。
爸爸拿出礼盒里导师写的说明书,耐心地读给孩子听。
我了解到所谓的“玫瑰”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玫瑰”,而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地衣。即使已经干了好几年,只要在水里泡几天就能复活。
这时候,爸爸拿出水盆,和孩子们一起等待“玫瑰”开放。
难怪网友说宇文莉是爸爸的“天花板”。
相对于督促孩子写字的家长,宇文莉的做法简直就是“教科书”。
面对孩子略显幼稚的问题,耐心给予解答;
面对孩子磨蹭的习惯,耐心等待。
高质量的产品需要时间打磨;优秀的孩子也是需要用心培养的。
放下催促,静待花开,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2007年
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学校
我经常听到父母对他们的孩子说:
“你现在这个年纪,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你不必担心你的家庭工作。”
殊不知,所有的学习成果都需要接受生活的检验。
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远比课本知识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生活是孩子人生路上最好的学校。
家长是这个学校的“老师”。
不同的是:
有的“老师”干脆给出答案,让孩子克服思考的痛苦,避免失败的伤害;
有些“老师”愿意把生活还给孩子,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和艰难抉择。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往往站在孩子身后引领。
而不是一味的往前冲,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扫清障碍。
要知道,父母不可能永远守护孩子,但障碍是伴随人一生的。
教育的一切结果,最终都要回归生活。
把孩子放到生活中去体验,是最快最实际的成长方式。
2008年
爱是一切学习的前提
顾爱玲小时候学过很多滑雪前的“技巧”。
弹钢琴,芭蕾,越野跑,足球,篮球,射箭,骑马,攀岩等等。
后来滑雪成了我的最爱。
让孩子尝试不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吗?
顾爱玲的妈妈是这样说的:“如果你想再试一次,最坏的结果是你不喜欢,但如果你很喜欢,你就会赚钱。”
教育不是把知识强加给孩子,更不是学习什么对他们的未来有好处。
聪明的父母只会遵循一个原则:尊重孩子的兴趣。
一旦有了兴趣,就会有爱。当一个人爱上一件事,你会有本能的投入。
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欢、不想学的东西,不仅学不好,还会摧毁孩子学习的自信心。
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让孩子找到学习的自信,让孩子“学有所强”。
2009年
教育是亲子关系的结果
一位教育家曾感叹道:
“有时候因为亲子关系出了问题,父母‘管’比‘不管’还不如。”
在许多家庭中,都有这样的现象:
以前孩子很听话,现在说什么都不听,整天对立;
孩子以前粘着父母,现在可以整天呆在一起,不说话;
学校成绩一塌糊涂,回家只能玩手机...
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除了愤怒,还到处求医问药,如何把孩子从“万恶的深渊”拉回来。
众所周知,“药”在父母手里。
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通常是“内心的哭泣”。
当孩子内心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会本能地想办法自救。
一切教育的基础都是建立在良好的关系之上的;所有教育的结果都是亲子关系的结果。
关系越好,孩子越愿意信任父母。
关系越好,孩子越愿意接受父母。
十
犯错是成长的“绿色通道”
教育家桑代克做过一个实验:
把一只饿猫放在盒子里,盒子外面放一条鱼。
一开始猫会漫无目的的乱咬乱撞,不小心碰到箱子里的踏板,箱子的门就开了。
猫成功地得到了食物。
之后,桑代克多次把猫放在同一个盒子里,直到最后一次,当猫进入盒子时,它能熟练地开关,逃离盒子。
这个实验的名字叫“试错学习”。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犯错是人生的必然。无论什么样的父母,都不可能教育孩子“不犯错误”。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幼儿的智慧唾手可得”。
如果孩子害怕犯错,就会阻止孩子去做,这是在限制孩子的成长。
犯错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会过上“正确”的生活。
11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的。
为人父母是一种很深的修行;
管理自己比约束别人难多了;
放大优点比指出缺点要困难得多;
关注当下比担心虚无要难得多;
放低自己比抬高别人要难得多;
接受不足比追求完美要难得多;
克制自己比随意处理要难得多;
等待成长比自己一个人去做要难得多;
面对不确定性比传承经验要难得多;
处理关系比自由发泄要难得多;
放下比万无一失要难得多。
然而:
正是这些“难得多”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有意义、有激情的世界。
正是这些“辛苦得多”给了孩子一个被尊重、享受平等的成长;
正是这些“稀世之物”为孩子创造了完整而丰富的生活,让他们庆幸你的到来。[/s2/]
这样,就是优秀的育儿思维。
-结束-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