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爱心厨师”是给独居老人的。让他们一天比一天吃得好,我有一种幸福感。
疫情期间,如何解决独居老人的一日三餐问题,是大家特别关心的问题。嘉定某社区驻村志愿者盛佩珍是老人身边的“暖心”人。老饭被叫停后,60岁的她通过居委会了解到,小区里有几个独居老人不能自己做饭,于是主动成为了一名“爱心厨师”。
4月5日下午1点,虽然离晚饭还有很长时间,但盛佩珍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一进厨房,浓郁的粽子香味扑面而来,盛佩珍正在给老人做红豆粽子和肉粽。她说老人们年纪大了,嘴巴不好,都很想吃点零食,所以想给他们加一顿。“就因为家里有芦苇叶,老人爱吃,就多做点带着。”
考虑到老人不能吃太油腻,盛佩珍单挑了油腻的肉。两个小时后,30多个绿色粽子吃完了。对于盛佩珍来说,这只是一个开始。蒸粽子的时候,她忙着淘米切菜。做饭的时候,她特意把柜子里的无碘盐拿出来。“有几个老人甲状腺不好,特意买的,都是少油少盐,所以吃的清淡。”盛佩珍说。
一个多小时后,油焖大虾、生菜炒鸡蛋……一串特色菜出锅了,还来不及喘口气。她急忙从柜子里拿出包装盒,喊家人帮忙洗碗,生怕热气“跑”出一丝痕迹。
“每天基本上都是不同的菜。前两天我做了饺子和三角扁饼,让老人们在营养充足的同时也能换换口味。”其实盛佩珍一家五口人,每天的饭量还是很大的。这个时候我们要用不同的方式给老人做饭。这么多菜哪来的?盛佩珍告诉记者,她背后有一个家庭的支持。“我自己也不太会网购。女儿女婿会主动问我缺什么,早上我会想办法帮我在网上买。而且家里还有居委会送的‘蔬菜套餐’,食材还是很丰富的。”
在盛佩珍的影响下,她的女儿李征报名参加了社区志愿者,帮助分发物资。“每次我妈跟我说老人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她,她就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在发光。那种幸福让我很感动。作为一个年轻人,在这个时候,我必须能够有所贡献。”郑说。
其实并不是因为这次疫情,我才和这些老人结缘的。盛佩珍说,自从几年前退休后,她抽不出时间就报名当了社区志愿者。“当时小区里有几个独居老人急需帮助。我觉得我和他们年龄差距没那么大,就同意和他们结对了。”
从此,平日里去家里和老人说说话,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逢年过节送礼物,成了盛佩珍生活的一部分。“大家都有感情,现在老人又不能出门,比较压抑。他们的心很脆弱。我最清楚他们缺什么,他们也需要我。这个时候,我不站出来,谁站出来。”盛佩珍说:“你自己照顾自己,我就老了,然后我就会想被照顾。”
通讯员周俞林本报记者杨杰
来源:新民晚报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