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男孩扎西礼物(藏族男孩视频)

孩子 0 66

藏族男孩扎西礼物(藏族男孩视频),第1张

今天给各位分享藏族男孩扎西礼物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藏族男孩视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徒步** :邂逅两位藏族徒步朝圣者,两天一夜,同行、同吃、同宿

2010年7月11日-12日

徒步** 第53天 -54天

徒步目标:翻越安久拉山,抵达然乌湖旁的然乌镇。

从拉然村委会出发,一路景色宜人!

中午时经过吉达乡,在那里遇到了四个也是徒步的藏族人,两个小孩,两个老人。

先说说两个藏族小男孩,都是十几岁年龄,大一点叫丁真,小一点的叫其那!他们告诉我:他们准备从吉达乡走路去波密看奶奶!

我的天啊,两个小孩,只带了一壶水,一小袋糌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就这样要走到波密,要知道这距离将近有200公里,我自己计划都要走五六天的….

我问他们家里知道吗?他们摇头,吱吱唔唔得说不出什么!我见状,告诉他们赶紧回家,这路上很危险!显然这俩小孩对我的恐吓不以为然,执意要走!我实在放心不下,这路上要是有个闪失我也于心不安!于是决定让这俩小孩跟着我,到然乌后找辆车送他们到波密….

俩小孩跟着我走了一段路,所幸在路上拦了一辆小货车,司机也是藏族人,刚好车也过波密,我拜托司机捎带一下他们!司机很爽快地答应了,谢天谢地!与两个勇敢的藏族男孩挥手告别,希望他们能顺利见到奶奶….

随后在路上又碰到两个藏族大叔,他们是徒步朝圣者,从昌都出发,准备徒步到拉萨朝拜。刚好我们同路,于是俩人热情地邀请我一起走!我正想体验一下他们的徒步生活,欣然答应!

多杰,64岁。扎西,56岁。

两位大叔,一个穿皮鞋,一个穿凉鞋,一套衣服走全程。

行囊更加简单:两个U型木架,用绳索一扎,就成了简易方便的背篓。背篓里放两蛇皮袋,多杰大叔背棉被,扎西大叔背糌粑和烧水壶、木碗等生活用具。俩人右手拄着长长的木杖,左手捻着佛珠,口中念念有词,这就是朝圣行者。

我有点好奇地问大叔,你们为什么用走路的,不是有很磕长头的吗?他们告诉我磕长头耗时太长,已经有家人坐车提前到达拉萨等他们,走路从昌都到拉萨一个月就可以到了!并不是所有藏族人朝圣都是磕长头的,那是最为艰辛最为虔诚的方式,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和整个家族的支持。

我很羡慕两位大叔轻便的行李,我让他们拎一下我的背包,只有一句评价:你的太重了!好,那我就体验一下你们如何生活!后面的两天一夜,我与他们同行、同吃、同睡,大开眼界!我以为自己的条件已经够低了,很委屈自己了,和两位大叔一比,我简直是太幸福了….

半袋糌粑,这是两位大叔全程一个月的口粮。一般到饭点,大叔开始找藏族人家,讨一壶茶水(名山产的一种很粗糙的茶叶,藏人称之为大茶),直接坐在地上,做糌粑吃!经常我请大叔吃烧饼,大叔请我吃糌粑!

说起糌粑,它的制作过程很有趣!先拿出藏族特色的小碗(我没有碗,就用刷牙的口杯代替了),倒半碗茶水,挖一点酥油下去,再抓一把青稞粉下去,再倒点茶水,然后像和面一样用手在碗里揉拌,最后捏成大约半个拳头大小的一团,这就是糌粑了!(全部靠手工完成,不过貌似我们都没洗过手,哈哈,不讲究这个)

说来奇怪,虽然只是一小团的糌粑,吃了不觉得饱,但也一晚上不觉得饿了!糌粑口味单调,两位大叔却要连续吃一个月,并不以为苦!我只是吃些干粮,却直喊嘴里淡出个鸟来!惭愧惭愧!

跟两个藏族大叔一块,倒学了不少藏语。一般他们用藏语跟沿路藏民聊天,我都凑到旁边饶有兴趣地听,其实我是鸭子听雷,懵傻傻的!过后我就问他们这个是什么意思那样又是什么意思!秀几个简单的:

突及几( 谢谢! )

哦呀( 好,好的! )

呀么( 再见! )

哈莫够( 不知道,听不懂 )

一路行进到318国道3838段时,扎西与多杰就带我开始翻越旁边的山坡,准备抄小路前进,我是路盲,有他们带着,就安心一路跟着走

他们走得很快,一开始我好面子还能硬撑一段时间,后来不行了,几乎每次都是我提出休息,也几乎每次都是多杰大叔催促上路!

天啊!体力太好了!他们不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家,我才是老头,他们是小伙!哎,太伤自尊了!

天色渐晚,我问多杰大叔晚上怎么办?多杰大叔很自然地回答,晚上就睡在路边!可是,我看看天空乌云,下雨怎么办?大叔微笑着回答,不怕!让它下呗!

当天空差不多变黑的时候,两位大叔终于决定选择路旁一处山坡露营!我和扎西大叔正在山坡上捡石头整平营地,多杰大叔却从袋子里拿出小锤子和凿子,自顾自地在一块石头上叮叮当当地敲起来。大叔,我们只是露营睡觉,没必要搞这么大动静吧!凑近一看,原来多杰大叔在凿刻六字真言….

稍微整平了地面,扎西大叔拿出棉被,直接铺在地上!棉被卷成长条,用塑料薄膜包裹着,这简直就是自制的睡袋啊,而且还防水,怪不得他们说不怕下雨。反观我的专业睡袋,可不防水啊,我原先买的油布也落在冷曲河边的工棚了!我铺开防潮垫,把睡袋摊在上面,拿背包当枕头,就这样露宿了,只能祈祷今晚别下雨。

可惜上天没听到我的祈求,才钻进睡袋躺下,天空就飘起蒙蒙细雨,洒在脸上凉丝丝的。我看两位大叔,他们缩到塑料袋里,睡得香甜。一天的徒步,我觉得极度疲倦,反正棉睡袋湿了也能保暖,就这样吧!缩着头,竟能在这细雨中沉沉睡去….

我正梦到自己被关进冰箱里,冻得瑟瑟发抖!有人在喊我,我睁开眼睛,雨停了,天空还是一片漆黑,两位大叔正打着手电筒在收拾行李。多杰大叔的声音响起:五点了,该上路了!天啊,两位大叔太强悍了,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赶紧翻身起来收拾….

四周仍是黑呼呼的,两位大叔打着手电筒走在前面,我带着头灯跟在后面。

高原的清晨,寒风冷冽,冷得要命。不一会,我就鼻水横飞,胡子都冻弯了….

早上七点半登上安久拉山垭口!

没想到山顶是一大片宽阔平坦的草甸,中央竟还有一个清澈见底犹如明镜般的海子!景色着实漂亮,真是个意外的惊喜。

我跟着两位大叔向山顶的一户牧民讨了一壶茶水,喝了点热的东西,感觉舒服多了!

休息间隙,扎西大叔说请我吃“好东西”,我拿来一看,像是一粒粒的药丸。大叔告诉我此物名为:解脱丸,还拿了一张纸条给我看。据说是活佛赐予的。我问大叔要给活佛钱吗?大叔说:当然。看大叔很珍重的样子,一番盛意难于拒绝,我一口吞了好几粒,希望也能早日解脱。

安久拉山积雪融化汇聚成一条水势湍急的河流,向下切割出高深峡谷,这就是然乌沟,山高路险,塌方飞石频繁!在特别危险路段,人们用钢筋水泥修筑了一条长达几公里的护路走廊!

过了走廊,一眼便望见了雪山,雪山下就是美丽的然乌湖….

向左就进入察禺,竖着一个铁牌:外国人不得进入!往里几十公里能看到来古冰川和更加清澈的然乌湖!我们向右,进入然乌镇,有一座武钢援建的然乌桥。过桥就进入然乌镇了!

这时是下午三点,因为从安久拉山下来一路都无村庄,我们还没吃午饭。于是两位大叔决定在然乌桥旁筑灶烧水!我那时正为然乌湖美景兴奋欢呼,等回过神来,大叔已经各自去捡柴禾,去河边打水。我很不好意思,接下来烧火的任务就交给我了….

在烧火时,我发现在然乌桥头竟立有一块水泥碑,上面刻有主席语录: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新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哈哈,对我来说,此次徒步旅行,不但要善于反思旧我,还将善于重塑新我….

在桥头简单吃过午饭,扎西和多杰两位大叔要继续赶路,而我计划在然乌镇停留两天。

两天一夜的相处已经让我们成了忘年交,离别是伤感的,这似乎也是旅行的一部份!我留了电话给他们,或许在拉萨可以再相见!

扎西大叔临走一再向我强调:拉萨咱有人,到那啥都有,吃的很多….记得找我们啊

藏语中扎西是什么意思

扎西是藏语的直接音译,在藏语中为吉祥的意思。

藏语是我国藏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代藏语特点:浊辅音趋于清化,局部地区所保留的浊辅音都是来源于古复辅音中的浊基本辅音;

复辅音趋于简化和消失,只在局部地区保留带前置辅音的二合复辅音;单元音增多,特别是鼻化元音;元音有长短区别,并与声调有互补关系;有鼻化和非鼻化两类真性复元音。

扩展资料:

藏语自7世纪松赞干布王时开始有文字,是博学的吞米·桑布扎去印度学习后创制的。藏文字母表有30个基本字母,分八行排列,前七行四个字母、最后一行两个字母。

前五行前两个字母是清音、后两个字母是浊音,第六行全是浊音,第七行前面两个字母是浊音、后两个字母是清音,第八行前一个字母是清音、后一个字母是元音。

藏族男孩扎西礼物(藏族男孩视频),第2张

藏族男生送女朋友佛珠意思是什么?

藏族的佛珠,不会轻易送人的,既然送了,那就是心爱的人,而且,是愿佛保佑的诚意,要比嘴说“扎西德勒”要诚挚的多。

藏族人收到哈达后做什么用?

藏族人收到哈达后可以细心保存,也可以供奉给寺庙。

哈达是种礼仪用品。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

处于游牧经济形态下的古代蒙古人,在外出途中,常常要携带奶食品,奶酒或其他干粮,遇有路人,不管相识与否,都要主动攀谈,问候,并互相交换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发展成一套易物的习俗。发展到后来,就有了交换鼻烟壶和哈达的习俗。

哈达的格式等级很多,一般蒙古民族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哈达有蓝、白两色“桑贝”哈达和黄绸哈达。蓝色哈达一般用于民间问候安康、转告举办某种请宴之礼仪之需,白哈达多用于老人祝寿和高规格的大型活动场合,而黄色哈达用于供奉庙宇、喇嘛之用。

扩展资料

哈达是元朝时传入** 的,萨迦法五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后回** 时,带回了第一条哈达。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图案,上面绣有“吉祥如意”字样。

按颜色来分,哈达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象征纯洁、吉利的白色哈达;一种是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 神,黄色象征大地。

哈达是献给活佛或近亲时做阿西(彩箭)用的,为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它只在特定情况下才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达

藏族对男子的称呼。“卓玛”是藏族对女子的称呼,那对男子怎么称呼?

藏族对男子的称呼是“扎西”,这个只是一个大概的称谓,就好像我们招呼人为“帅哥”、“美女”一样。

拓展资料:

藏族的习俗:

婚丧习俗;** 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色;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民族禁忌;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

民族礼仪;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关于藏族男孩扎西礼物和藏族男孩视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