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上海苏州河沿岸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之一的天后宫,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太久了。很多年轻一代和新上海人可能甚至不知道,建于1884年的天后宫是典型的江南古建筑。它也是上海历史上最大、最完整、最高规格的妈祖庙。它是上海民俗、社会、文化、生活的见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2年秋,这个经历了百年风霜的古迹重新出现在苏河湾绿地,即将全面对外开放。它的“新”外观有哪些精彩之处,在以往的修复保护中有哪些细节?论文-私人地理天后宫修复项目总建筑师、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教授专家指导,为市民讲解天后宫游览的门道和精彩之处。
03:55
跟着曹永康教授的讲解和引导,我们一起来看看天后宫重建后的样子。制作:本报记者李思捷(03:55)
天后宫往事
地处江南无棣的上海,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宋元以来,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江南成为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据《上海城市民间信仰的历史地理研究》分析,明清以来,上海的民间信仰除佛教、道教外,还有由当地原始崇拜演变而来的神,如黄成、火神,以及黄道婆等随着当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行业神。此外,还有一些外来人口在上海经商、生活带来的信仰神,如天后信仰,早在上海开埠前就由福建人带入。
上海的天后宫可以追溯到南宋,历经多次破坏和重建。1879年,清末外交官、前直隶总督左都时宇崇厚奉命出使俄国,要求“重修上海天后宫,建外交馆”。前者加持平安海,后者作为码头停留接待处。
使臣崇厚邀他重修上海天后宫,派他去行辕。
之后,经丞相衙门和两江总督批准,在现在的河南路桥北门修建使臣铁,高标准重修上海天后宫。1884年,它们相继完工。
建于80年代的天后宫。
新建的天后宫占地4亩,呈中轴线对称格局,由南向北进入。在里面,有头门歌剧院,看楼,仲婷,顾婷,主殿,卧室建筑,和香炉在院子里。1896年,李鸿章出国出使欧美各国及以下五大臣。临行前,他们都留在使团,在天后宫烧香祈福平安。
1900-1915年天后宫
河南北路天后宫城墙老照片,1938年修复。
20世纪初,天后宫建筑群被多方占据,曾用于租界的华人集会、学校、难民营等。根据静安吕雯的资料,新中国诞生后,天后宫没有香火,戏台和瞭望塔成了居民楼。1978年,河南北路拓宽,有三间宽大房间的天后宫被拆除,原样移至松江方塔园东北角。两个石狮子搬到了豫园门前。
2006年,为配合地铁建设,剩余的天后宫建筑被拆除,其中唯一的大门、戏台和西瞭望塔受到保护,而木质构件则保留下来。该部门委托专家进行勘测、包装、储存、拍照记录等工作。2016年,天后宫启动修复前期工作,初步确定修复工程包括门楼、戏台和东西角楼。五年后,天后宫正式进入文物保护工程建设。
结构坠落现场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照原样修复,回到“原来的样子”
曹永康教授站在现在位于三台路的天后宫正门,从位置上讲解。
与老上海各业指南中的天后宫原址(河南北路近苏州北路)相比,现在的天后宫也在苏河畔附近。
右天后宫修复位置与原址对比示意图
曹教授解释说,当时修复的选址有多种方案。由于地铁和道路建设,原地修复不太可能。曾考虑建在闸北公园,但各方达成共识,强烈希望它能回归苏河,回归故土。他说:“这么重要的文物必须向公众开放,所以自然要纳入整个地块的规划。在苏河湾的绿地里,突出了(天后宫)的公共属性,逛绿地就能看到。”
天后宫正门恢复原样,所有历史信息尽可能还原。首先,它的平面呈“八”字形,围成一个向内的正方形,显示了古代官式建筑的特点。大门立面大面积采用细砖,用蓝灰色方砖铺成45度菱形。不同的砖石和砖雕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修复后的天后宫南门呈“八”字形,显示了古代官式建筑的特点。本报记者朱喆
从屋檐往下看,有小檐,木质似的斗拱,然后是檐下一排砖雕面和砖线脚。“(小飞檐式)是因为这种砖雕面不需要大飞檐保护,雨水打(砖雕面)完全没有问题。斗拱很漂亮,飞檐下的砖雕其实是有故事的。上面的树、花、动物不断拼接成生动的画面,就像山水画一样。”曹教授解释道。
从屋檐往下看,有小檐,木质似的斗拱,然后是檐下一排砖雕面和砖线脚。本报记者李思捷
与历史照片仔细比较发现,在修复的天后宫的竖匾中也发现了砖雕。虽然在门洞发放的券中缺少了砖雕,但是用砖来形成和谐统一的立面。
天后宫南门历史地图(左)和修复后的南门(右)本报记者朱喆
正门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在于东西两侧高高的圆形浮雕,以“双龙戏珠”为主题。曹教授特别指出,“当我们从架子上掉下来的时候,发现东侧的浮雕已经丢失,必须重建,西侧也有一些损坏,但现在(修复后)有3/4是原件”。
书架西侧浮雕(上)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双龙戏明珠”复原浮雕(下)本报记者李思捷
进入皇宫,从里面看,整个空房间是七开间大小,两端与东西两个瞭望楼相连,保持着正门外那种井然有序的凝重气氛。
楼层的高度与建筑中的舞台密切相关。对于观剧的观众来说,现在的舒适高度已经从视觉和体感的舒适度上形成了。穿过两边的楼梯上楼,就到了舞台的后台。两层空房的设计,既实现了与大门的连接,又形成了向戏台的过渡,说明古人对空房的布局处理得当。
本报记者李思捷拍摄的天后宫一楼内景
曹教授感慨地说:“2006年,接到下架任务的时间非常紧迫。我们确实抢救测绘了,就是边‘拆’边测绘。当时我们拍了照片和图像,画了草图,所以很多信息都没有记录完整,这也给我们的后续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尽可能利用现有信息进行重建。”
在此前的媒体报道中,曹教授曾提到有1600多件重要的砖、石、瓦构件。“砖构件基本维持现状,回到原来的位置。木质成分容易受潮,检测时含水率略高。30%的木质构件有明显的破损,可能不是在存放时间内已经腐朽,而是在近百年内已经破损。在被损坏的地方,大概有40%的砖雕是在掉架前丢失的,掉架前是不存在的。这些需要补充,并在窑中重新燃烧。
工作人员对倒塌的构筑物进行登记、测绘、检测,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地图。
这些修复的技巧和用心也可以体现在建筑内外的细节上,在这里新旧相连,融合成新的生命。
立柱预计会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也是文物保护可视化的体现。本报记者李思捷摄
舞台沉箱,声音传递,也生动[/s2/]
到了二楼,人们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看舞台,但站在大厅里先抬头看看屋顶其实也很有意思。
两边的顶坡不是传统的对称结构,南北各有三椽两椽。连接舞台少了一根椽子。
二层内部,顶部南北各有不同数量的椽,分别为3椽和2椽。连接舞台少了一根椽子。本报记者朱喆
天后舞台的螺旋沉箱是整个建筑中最漂亮、最生动、建筑价值最高的部分,也是改造过程中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资料显示,沉箱由底架、斗盘、拱插、凤头昂、廊檐板、封板、上云头、井盖板等700多件木构件组成。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沉箱布置
曹教授指着这个诡异的穹顶结构说:“这些流畅的线条,其实都是用木材榫眼和榫头做的,都是非常精细的木材。既体现美学,又有声学设计。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声音通过这个穹顶,形成自然的放大,很多人都能听到。”
修复沉箱,报纸记者,李思捷
沉箱当年下架时大部分构件都保存了下来,但由于结构特殊,形状复杂,修复难度极大。为此,修复团队先后完成了调查、复检、研究、三维仿真、试装配等前期工作。“我们做了仔细的图纸,并根据旧图纸,找出了沉箱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实验室里,工程师和工匠们在地面上预先拼接好模拟件,最后认为可行,才真正拼接出原件。”曹教授补充道:“参与这次修复的是象山帮的工匠。还有一层继承关系。百年前,天后宫由苏州古建筑木结构的杰出代表象山帮所建。半个世纪以上的工匠经验丰富,技艺精湛。他们是古建筑修缮中一支坚实、宝贵、不可或缺的力量”。
除了令人震撼的整体结构,舞台细节也引人入胜。比如雕花板上精致的雕花,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有的板上有斑驳的金箔。
《财经中心》龙雕图案本报记者李思捷
枣经四世荣动物木雕本报记者朱喆图
曹教授解释说:“原来这些(雕花)应该都是有金箔贴面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箔会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在修复工程中,各方都讨论过要不要修复。后来经过综合研判,我们觉得重新贴金箔会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其历史感,呈现它们的本来面貌。”
一些雕刻仍然有金箔贴面的痕迹。本报记者李思捷摄
站在舞台中央,人们会发现周围的立柱高度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有些“危险”。也是为了让人们观看来自东方和西方的表演。曹教授打开了东阁的一扇窗户,指出了一个欣赏天后宫的绝佳角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天后宫及其周边环境,古今建筑形式、色彩、材料的对比,让人颇有空穿越的感觉。
晚上看楼窗外的景象。本报记者李思捷摄
此外,两侧瞭望塔深处还有门连接两排凸出的阳台,古人也可以站在阳台上看戏。曹教授解释说:“其实,(围栏和看楼的高度)也是观众和演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看到演员的身姿和神态,可以坐在观影楼里喝茶休息。古代生活的优雅也体现在这里。"
东刊楼本报记者李思捷
从舞台回到空空旷的广场后,他不禁感叹。经过6年不间断的修复和一场疫情,天后宫终于重回苏州河,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这凝聚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完成“硬件”的修复后,他也期待天后宫作为公共艺术文化继续书写其历史文脉,成为新时代具有文化地标性质和文旅综合应用功能的公共场所。
修复后的天后宫将正式对外开放。本报记者李思捷
曹永康教授还透露,天后宫正在积极筹划正式对外开放,届时会有一个开幕展,讲述上海天后宫的前世今生。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和修复过程中的珍贵图片将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
参考资料:
1.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后宫修复规划及开发利用;上海电视台曹永康访谈”
https://mp.weixin.qq.com/s/xxWlbVC3ry-0FlWqMieHOw
2.上海城市考古静安吕雯|天后宫:苏河湾百年近代史的传奇篇章
https://mp.weixin.qq.com/s/DdfFFH2fawle3ZupCzMRIQ
3.陈运霞,“上海城市民间信仰的历史地理研究(1843-1948)”,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论文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