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评论:给北京建筑起名,应多些京味京韵)

宝宝起名 0 48

(北京晚报评论:给北京建筑起名,应多些京味京韵),第1张

楼名不规范的现象将得到遏制。北京市规划委昨天发布《北京市建筑名称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很明确。原则上,建筑物名称应以地块所有权命名。总字数一般应控制在3至6个汉字,且不得含有非文字符号。建筑名称应与其用途、规模、质量相协调,避免使用“大、洋、奇、重”等不规范名称。


建筑像人一样,有一个好名字,能让人耳目一新,对开发者和用户都很重要。由于种种原因,北京和很多城市一样,也存在“大、洋、奇、重”的不规范地名现象。但是,有一个建筑或者一个社区,它的名字关系到整个世界,甚至宇宙;有的要么用国外著名城市的名字,要么弄个生硬的外文音译,弄个外国口音,让很多人调侃好像进了世界公园;还有奇怪的名字,既没有文献来源,也没有现实基础。他们只是把一些高大上的词拼在一起,半通不接的组合让人一头雾水;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热点划开,给一个和其他建筑同名或者谐音的名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建筑使用了代表皇室、贵族等特权身份的名称,却不知这些都是封建意识的流毒。


在北京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存在着许多“大、洋、奇、重”的建筑名称,与城市的整体形象、北京文化中心的定位以及市民的希望和要求不符。


北京历史上的建筑名称,故宫的太和殿、保和殿、干青宫,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再到颐和园、圆明园,都是引自经典,寓意深刻,文采斐然。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许多建筑名称都执行了国家、科学和流行的标准,创造了新的命名范式。人民大会堂、北京工人体育场、民族文化宫、北京站等当代建筑名称简洁庄重。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新地标拔地而起,香山饭店、国家大剧院、鸟巢等新建筑迅速家喻户晓,充满时代气息,符合北京地域特色。


建筑物的命名可以追求新奇,让人过目不忘,但不能吓唬人,更不能让人恶心。完全无视建筑所在城市的文化历史,不遵守中国的语言规范,强调感官刺激,只会导致事情的反面。不反对创新探索,但坚决反对建筑命名中迎合媚俗的文字游戏。


条例的颁布,意味着从此有了一个标准,再也不能随意给建筑物命名空,想怎么叫就怎么叫。但是,正如一些网友所担心的,文字不是数字。如何界定“大、洋、奇、重”,应该有更细化的标准,既划定了建筑名称的界限,又便于责任部门按规定审核。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建筑名称就是时代文化的名片。在新时代,北京的建筑名称需要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与新文化同频共振,有很多体现时代特征、有历史内涵、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京味名称。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贾亮


流程编辑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