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待客人八个菜可以吗?

老人 0 51

招待客人八个菜可以吗?,第1张

招待客人八个菜可以吗?
导读: 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 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说我们中国的可知道也是非常讲究的,在请人吃饭的时候几个菜也是有讲究的,下面分享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 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1

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

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所以说我们中国的可知道也是非常讲究的,在请人吃饭的时候几个菜也是有讲究的,下面分享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

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1

不能上八道菜,特别是家里来客人了,是坚决不可以上八道菜的。又说是因为七上八下这个词语的缘故,但这种说法不多,更多的是因为一个歇后语:狗上桌子——扒大碗。因为扒和八同音,说出来是听不出是哪个字的,所以人们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上菜就避免出现八个菜。如果上八个菜,客人就会觉得主家在骂人了。

每个地方有每个的风俗,不能上八个菜是某些地方的风俗,这个有的地方的一个名菜“八大碗”是不矛盾的,有“八大碗”菜的地方也是不讲究上面的歇后语的。

待客做几个菜有讲究吗

一般宴请,根据人数,一般采取“N+1”凑双数,如果菜量比较小,要“逢三加一凑双数”,每三个人再加一个菜,就基本够吃了。点菜数量=N(就餐人数)+2。

首先、点菜的权利一定要先给客人。如果客人坚持谦让的话,也不要过于勉强。如果自己点,那么就要注意点菜效率,不宜过长,但要照顾到客人的口味。知道客人是否有忌口,比如是否回民,是不是有孕妇等等。

扩展资料

点菜时,可根据以下三个规则:

一、看人员组成。一般来说,人均一菜是比较通用的规则。如果是男士较多的餐会可适当加量。

二、看菜肴组合。一般来说,一桌菜最好是有荤有素,有冷有热,尽量做到全面。如果桌上男士多,可多点些荤食,如果女士较多,则可多点几道清淡的蔬菜。

三、看宴请的重要程度。若是普通的商务宴请,平均一道菜在50元到80元左右可以接受。如果这次宴请的对象是比较关键人物,那么则要点上几个够份量的菜,例如龙虾、刀鱼、鲥鱼,再要上规格一点,则是鲍鱼、翅粉等。

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2

农村有个讲究,招待客人不能做三个菜,为什么?

在我们老家这边,只有祭拜去世的人才会摆放三道菜,而对待家里的客人,要么两个菜,要么四个菜,多一个少一个都可以,就是不能三个菜。有时候觉得两个菜太少,可家里又实在凑不够四个菜,哪怕端上个咸菜(农村人家里四季有咸菜)凑个数,也不能三个菜招待客人,这是规矩。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人过的日子都很艰难,平常家里是不做什么好吃的,只有到了节日的时候,家里才会包白面包子饺子。包子掀开锅的时候,要先去送给奶奶,只能送两个或者送四个。有一次妈妈让我去给奶奶送包子,因为做的包子不多,妈妈只往碗里放了两个包子,我觉的太少,偷偷又往碗里放了一个,送到奶奶家里以后,没想到奶奶特别不高兴,让我把包子都拿回去,她一个也不要。我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把包子原封不动的端了回去。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们老家这边,每逢七月十五或者冬至的时候,每家都要给故去的亲人上供。这样的节日我们这里都要包包子或者饺子,在吃饭之前,无论包子还是饺子,都要先在碗里放三个摆在供桌上,而且是只能放三个,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家人才可以吃饭。到了过春节的时候,要提前把宗谱挂上,然后在宗谱下面的供桌上摆放三个菜,果盘里面的水果也是三个,反正不管是什么食物,统统都是三个的数量。而我却给奶奶送去了三个包子,奶奶自然是不高兴的。

其实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也不太讲究这些老规矩,在年轻人眼里,无论三个菜还是五个菜,跟他们都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好吃就够了。说实话我也不太在意这些讲究,虽然说给故人上供是三道菜,可活人平常吃三道菜也不会有什么不妥,只要尽量不用三道菜招待客人就好了。

招待客人8个菜行吗3

在家招待客人,讲究“待客不上三道菜”

待客不上三道菜,这句话就像字面含义一样,它并不是特指哪三道菜,而是指三这个数字,如果请别人去自己家里边做客的话,可以上四道菜五道菜这个数字却并不能是三道菜,要不然的话对客人是非常不礼貌的一种行为,而且相当于是变相赶客了,要是有一些比较注重礼仪的客人可能直接气的就摔门而走了,这就导致主人家非常尴尬了。

我们要知道在古代的时候,三这个数字非常的不吉利,而且我们中国人在做事情,还有数字方面喜欢成双成对,双数意喻着吉祥。不过三这个数字也可以在生活中使用,但是却并不是用在待客上,而是用在了祭祀上边,比如说祭拜自己的祖先或者敬鬼神的时候就会在供桌上边摆三道菜,而我们在上香的时候也会上三炷香,所以这是对先人的一种尊敬,当然也是摆明了招待的人是鬼魂的含义,所以平时在生活当中招待客人的话,非常忌讳这个数字3。

当然有一些人听了可能会不屑一顾,甚至觉得这是封建迷信的做法。但是这毕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我们在对待他的态度时不能全盘否定,当然也不能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就是了,可以讲究的时候还是稍微讲究一些比较好,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是的,过年时我们北方人家都要蒸很多馒头和豆包馍。

听家里老人讲,过年期间禁忌多,在很早以前,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五是不能蒸馒头和炒菜,所以都要在年前把馒头蒸好,吃一个星期。年前还要把所有肉类过油做熟(穿肉片、炸鸡块、炸豆腐、炸带鱼、炸丸子等),素菜类罩水做熟,过年期间肉菜、素菜一锅烩,所以在我们洛阳市以前过年期间都吃“烩菜”。这都是老禁忌,现在人早都不这样做了。

我们北方人爱吃面食,面条、馒头是最经常吃的食物。

记得我三十多年前的小时候,那时早上饭白面汤(小麦面)、黄面汤(玉米面)配馒头,中午饭手擀面,捞面,家家户户都备有“干挂面”;晚上饭小米汤配馒头、葱花油馍(也是面食)。小时候很少很少吃米饭。

在我小时候生活的区域,根本就没有卖馒头的店铺,馒头全是自家蒸的。

记得小时候每到临近过年的腊月二十七左右,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那时还不知道酵母粉是什么,和发面还是用“老面”,就是每次发好的面要揪下来一小块,给下次蒸馒头做“发面引子”),自家人要吃、过年带待客要吃,每年都要蒸近200个馒头。不但每年要蒸馒头,而且馒头上还要打上红点,就是把红纸用水泡一会儿,使纸上的“红色”掉色后与水混合,然后用筷子头蘸一下,点在热馒头的顶部。在那时,单蒸馒头就要占到近一天的时间,蒸馒头的面也比较硬,揉面、馒头搓圆形,是非常累的。

不但要蒸馒头,还要蒸豆包馍,豆是红豆,红豆用水煮哄后(水煮的越少越好),加入白糖,少许干面粉,搅拌均匀(红豆在搅拌过程中会成“沙状”),发面擀成巴掌大的面皮(厚一点),把拌好的红豆沙包在中间,封好口,上笼蒸。

因为平常很少能吃到豆包馍,所以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我特别爱吃“豆包馍”。

以上是年前蒸馒头、豆包馍,每年到正月十五,就会蒸“枣花馍”,枣花馍是将发面搓成长条形,卷成“几”字型,红枣放置在交汇处,均匀的摆放在篦子上,放入蒸笼,蒸熟的效果就是像相连的“花朵”,枣花馍我们家是每到正月十五才蒸的。

后来到了2000年之后,街边的馒头店铺越来越多(那时都是酵母粉发面),很多家庭都不再蒸馒头,都是在馒头店铺订做馒头,但是订做的馒头真的没有自家蒸的好吃。

我们家是在2008年之后,过年时蒸一部分馒头(够自家吃),再到馒头店铺定做一部分馒头(待客用),因为从2008年之后家里事务比较多,单位放假时间也短,实在没有那么多时间再蒸一天的馒头,所以直好选择部分自蒸、部分购买。

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商场、超市过年都不休息,所以很多家庭已经不再备那么多年货,随时吃随时到超市购买。

现在,过年保持老传统的人家,还会在年前蒸馒头、包子。想省事的,都会选择在馒头铺购买!

过年蒸馒头和包子是北方地区传统。在每年的过年前十天,家里面就会为过年做准备,像做蒸碗、蒸馒头包子、炸丸子之类的 美食 !这是为春节做准备!下面的文章,阿坤解释为何在过年前,家家户户蒸馒头包子!

一,保证过年期间馒头、包子充足

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日常馒头包子不可缺,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在北方,过年期间会走亲戚,以前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少不了要在亲戚家吃饭,而那个时候馍店还没那么普遍,自己做馒头又需要很长时间,为了不耽误亲戚有馒头吃,大家都会在过年前,做上很多的馒头和包子。

二,传统文化过年送大馒头

以前那时候物质贫乏,走亲戚没有什么能送,像我们豫北地区某些地方,过年会蒸大馍,为的是过年送亲戚用!

记得在阿坤小时候,过年前会蒸大馍,一锅只做一个,大馍上画上一些花,就成了过年送亲戚的礼物!并且在大年初一早上,会将馒头加上肥肉片,每家的长辈送两三个馍夹肉!这是以前就流传下来的传统。

总之,以前北方地区过年蒸馒头,是很平常的事情,一是为了保证过年时间,馒头能够及时的供应,也为了让家里面的妇人,在过年期间也省点力,二是在一些文化传统中,需要用到蒸馍。

过年对咱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有意义且特别慎重对待的头等大事。意味着全家团圆,盍家欢乐,更有传统习俗的延续。这不,在北方,年前家家户户要蒸很多很多的馒头和包子。

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

其一,是继承着流传至今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这个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异常忙碌和隆重的。“小年”一过,几乎天天都是“节日”,也有你忙的了!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八,你看那些“家庭主妇”们,脚忙得像炒菜似的。因为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九蒸馒头”。在过去,还没有酵母粉,人们发面用的“酵头”(即老面),这个做“面种子”的,发酵慢,是要在前一天发面,第二天面团才能醒发到位,才可以蒸馒头等。也就是腊月二十九了,各家各户开始大量的蒸馒头了,有的也蒸花卷。还非弄出个塔、佛手等形状来,再捏些各种形状的豆馅包、枣泥包,同时要点上几个红点儿图个吉利,想有个好“彩头”。虽然历经多年,在一传统的习惯在民“久传不息”。

其二,遵循着民间默契的一种讲究

春节期间,在民间有很多的讲究。蒸馒头也算其一吧。因为馒头和包子等蒸制品要靠水蒸气的蒸发,以达到馒头等熟化的目的。不是也说“馒头不熟气不圆”吗?这样蒸馒头也就有了“蒸气”的意思,“蒸”又谐音于“争”。不就是含有“争气”之嫌。这与春节祥和及愉快的氛围有点背道而驰了;再说,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过了正月十五,“大年”才算真正的过完,也就是说,才能开始蒸馒头了。因此,人们在年前蒸那么多的馒头和包子,是要准备吃上近半个月哩!

其三,馒头、包子是主食之一,方便食用和招待亲朋好友

北方的家庭,每天都会有一餐是以馒头或包子为主食的。蒸了那么多的馒头、包子,是在寒冬腊月,况且现在家家基本都有冰箱,贮存也不是问题。自己要吃了,要招待“串门儿”的亲戚了,只要在热锅上溜一下,就是“刚出锅”的。大过年的,谁家没有准备肉菜之类内的,或爆炒,或凉拌,一会功夫就会弄几道菜,再端上热气腾腾,麦香扑鼻的馒头、包子,就是一顿美餐,也误不了大家走亲戚的行程。

传统毕竟是流传下来的,当今 社会 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连传统思想比较严重的农村人,也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年前不再蒸很多很多的馒头、包子。一来好多家庭自个不蒸了,买着吃;二来正月初三刚过,很多的人又要出门打工,吃不了;再说了,人们注重 健康 了,都想吃新鲜的。这也难怪,正月初五大多的馒头店已经开张营业了。

@ 为生活而提神

老家黑龙江冬天很冷。一进冬月就开始准备,冻豆腐,汤子面,冻罗卜丝(做馅用)粘糕面,进了腊月摊煎饼,烙粘火勺子,锅出溜。小年一过杀猪、蒸馒头、包子忙一年了正月好好歇歇走亲戚。

大家好,我是乡乡小厨,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过年了,北方家家户户为什么要蒸很多馒头和包子?“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认为这种习惯是几千年来传统习惯传承下来的,跟北方人的地域特征,饮食习惯分不开的。

北方馒头

北方大多地区都盛产小麦,小麦磨成粉就是面粉,和南方人喜好米饭一样,北方人喜好面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就是地区特征决定了饮食习惯,面食有很多种,有馒头,包子,大饼,面条,饺子等等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多种多样的面食品种。其中馒头和包子这两种食用起来更加灵活和方便,馒头包子容易储存,做好后可以冷冻保存,吃的时候热一下还是和新做的一个味道。吃法也很多,既可以就着菜吃,夹着肉吃,夹辣椒酱,还可以油炸成馒头片吃,包子就更加方便了,既可以当主食又可以当菜。

馒头和包子是北方人日常常吃的主食,甚至有地方的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馒头,特别是过年的时候,人们会在腊月二十几那几天专门拿出一天时间来蒸馒头,每次都要蒸好几锅,特别是农村,用农家大地锅来蒸,炉灶里是烧的旺旺的玉米杆和柴火,三层蒸屉里白白胖胖的馒头和包子在里面随着温度的升高在膨胀变形。

为什么要在过年前蒸那么多馒头和包子哪?

第一:馒头包子作为一日三餐离不开的主食,每天家庭对馒头的需求量很大,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自家人需要吃馒头,亲朋串门的时候,家里要做宴席招待亲戚,也需要消耗很多馒头,我们老家招待亲戚的宴席上,中途都会端上来一筐热气腾腾的馏好的馒头。最后再每人来一碗烩菜,宴席就结束了。很多家庭家里亲戚陆续来串门,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亲戚来,所以必须年前提前把馒头蒸出来,等过年的时候就没时间蒸馒头了。

第二:馒头容易保存。过去虽然没有冰箱,但是北方的天气是很冷的,蒸好的馒头晾凉后放在一个大木头箱子里盖上盖子,可以存放十几天都不会坏。吃的时候提前热一下就可以吃了,还是那么喧腾,那么层次分明。现在有冰箱了,也可以放冰箱里冷冻,很方便。

第三:自家蒸的馒头味道好,麦香味浓。自家蒸馒头一般都用老肥发酵,也就是每次发面时留下来的面扎头,有的是一代代流传下来,出嫁的姑娘也会从娘家带走一些扎头作为新生活的开始。很多农村蒸馒头都用自家种的麦子,在农村土磨坊磨的面粉,这样的面粉原生态,麦香味十足,加上老肥的醇香,碱面的中和,精明家庭主妇们的巧手,把一个个馒头制作成艺术品,农家蒸的馒头味道好吃,层次分明,麦香味十足。

第四:蒸馒头寓意日子蒸蒸日上,提前把馒头蒸好预示来年日子红红火火,馒头不仅用来吃,还可以用来欣赏,做成各种不同造型形状的馒头,件件就像是一件工艺品,十二生肖,枣花馍,色彩艳丽,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人们把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寄托到这用来吃的馒头上,期待来年蒸蒸日上。

第五:馒头包子作为特产送给亲戚。城市人生活节奏比较快,一般吃馒头都是超市里或主食店买现成的,用机器酵母制作的馒头不如手工老肥馒头口感好,手工老肥馒头在城市里比较少,把手工馒头作为礼品赠送给城市的亲戚非常的有特色,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还有一些包子馅是城里吃不到的,只有农家才有,比如萝卜缨包子,野菜包子等等,所以春节前要多准备做一些手工馒头。

结语

北方人过年蒸馒头图个喜庆,热闹,实在,就像南方过年要打年糕一样,虽然现越来越多的北方家庭过年前用买的馒头代替自家蒸的馒头,但是这种过年前蒸馒头的习俗仍然存在,并且继续被传承下去。

做为一个生活在东北的人,我们这里过年的传统习俗,就是要蒸很多馒头和包子。而且一般都是从过了腊月二十三开始准备,基本要在腊月前全部制作完成。

我觉得北方年前蒸制面食,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

一, 文化和风俗的传承

结语: 北方年前蒸馒头和包子,感觉是特别有年味的一件事,一般大家都把年前这段时间叫“ 忙年 ”。可惜现在城里人已经很少自己蒸馒头了!都是买上一箱来应应景,感觉还是少了一些过年的感觉。

年前腊月二十三就开始蒸馒头和包子,是为过年准备的,一直到过了正月十六才让蒸馒头和包子。这段时间在我们这里什么都不做,就是针线活也不做,在农村农民辛苦了一年到过年时候该好好的休息休息了。

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这是北方的一个习俗,一过了二十三小年,大家都开始忙碌了,杀猪宰羊,打扫家里的卫生,房屋里的、院子里的,都得打扫的干干净净,遇上下雪了,都得把雪扫干净,堆起来,再就是煮肉,把肉煮熟了,因为在过年的时候有祭拜祖宗和各路神仙的习俗。

第二:还得蒸很多的馒头,各式各样的,有的做的像鱼,有的像桃子、有的像鸟,不光做馒头,还得做年糕,年糕用糯米大枣,各种豆放在里面非常的好吃,增加了许多的乐趣,也增加了许多的美好的寓意和祝福,过年了不忙不热闹,不忙没有意思,在农村里比在城里热闹,各种各样的习俗真的不错,在农村里还可以放鞭炮的,在城市里就不行了,是不允许放的。

第三:过年贴对联在农村比在城里热闹,农村的对联不是印刷的,而是自己手写的,农村里房子多,贴的对联也多,两个人一起来做也得贴好几个小时,包括贴福字,城市里就是一个门口,一会就可以贴上了,贴好了以后还得挂红灯笼等等相当的热闹,如果不是疫情的原因,还是回老家农村过年好。

我们中原地区是以面食为主,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到二十七八会蒸很多馒头,有大馍枣花豆包菜馍,那时过年好像比现在冷很多,可以从年前吃到正月十五,蒸馍多是亲戚朋友来了炒几个菜吃馒头就行了,不用那么麻烦每天都蒸馍,现在基本都是买的,不用买太多了,农村还有很少一部分家里还会自己蒸

准确的来说是,在步入腊月小年前后这段时间,北方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要蒸 馒头,但蒸包子我还是从未见过的。我是一个根正苗红的山西后生,我们山西过年,蒸馒头是传统,而且打我记事起以来,到现在我结婚生子一直在延续着这个传统。

讲一个题外话――山西的蒸花馍

要说蒸花馍,蒸年馍,最出名的还是俺们山西,自古以来,山西面食美名甲天下,代代相传、技艺精湛的花馍馍就是山西人民饮食智慧结晶的代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庆贺,更是对花好月圆、合家团圆的祝愿。其实蒸馒头是传统,也是人们对新年美好的一份向往。

北方很多家庭年年做馒头的原因解析

(1)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延续: 北方蒸馒头的 历史 由来已久,距今大概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今天我还特意问我妈为什么过年要蒸馒头,我妈说:“具体因为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反正祖祖辈辈口口相传,年年在做,就这样流传下来了,这也就是咱们北方的一个传统,好比过年要吃饺子一个道理”。蒸馒头的传统已经深深扎在了北方每一个的心底,是对过年的一种期盼,对新年新气象的向往。

所以过年那能不蒸馒头,那还叫过年吗?还有年味吗?

(2)过去走亲戚都是送花馍的: 我清楚的记得(大约十五年往前),过去过年走亲戚拜年都是送各式各样的花馍,用竹篮子装,装的满满一篮子,再盖个干净的毛巾,跟爸爸妈妈,我姐,一起走路去亲戚家拜年,回来的还能“回”(这里回指回礼的意思)几个馒头。但近六七年开始,花馍逐渐退出了 历史 的舞台,一箱方便面或者一箱奶把这个使命接了过来,成新年走亲串友的“新宠儿”。

(3)临近腊月比较忙,提前蒸出馒头以备不时之需: 一进腊月,就会时不时的有鞭炮声响起,也就预示着新年快要到了。家家户户每天忙于新年的准备工作,备至年货;收拾家;擦玻璃;大扫除等等。这些工作有时候一做就是一天,有时候想着先苦后甜,中午饭直接不做了,然后想着赶紧把事做完再吃也不迟,这个时候馒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拿两个放在火炉子里烤两个,烤的外皮焦黄,一边吃一边干活,什么也不耽误,还能暂时填饱肚子,何乐而不为呢!

(4)冬季属于农闲期: 在我看来,北方大都是一年一熟或者一年两熟,冬天一般属于农闲时期,有充足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春夏秋,大都在地里做活。春天要播种,夏天要护理除草,秋天要秋收,而冬天由于北方寒冷的气候,动植物不适合冬天生长,一般冬天都是在家或者外出打工赚钱,能有充足的时间来蒸馒头。北方农村大都生火炉子,而它不仅仅是取暖,蒸馒头更使火炉子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谈谈现如今北方蒸馒头的实际情况

我是一个山西农村的孩子,十多年前,在腊月,家家户户蒸馒头是很常见的现象,同时也是过年前的一道风景线以及年味儿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家家户户蒸馒头的盛况一去不复返了,大部分都是去专门的店里定制,或者买鸡蛋糕替代馒头。以前走亲戚送花馍,试问现在谁还送?都是直接一箱方便面,讲究简单省事。

现在除了我爸妈这代人往上的,冬天闲了,会经常蒸花卷、馒头和豆包,首先是会发酵面粉,会蒸馒头。而像我姐标准的80后,没学过蒸馒头,也不怎么会,整天忙于家庭,也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蒸馒头。我作为一个90后,更多的时候只会吃,要说做一概不会。真不知多年以后,蒸馒头的传统会不会被新鲜食物所替代。

写在最后

1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离新的一年已经不到两个月了,再过一个月就是腊月了,今天好好在家陪着爸妈,一起蒸馒头,学学传统手艺,让咱们的蒸馒头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作为一个自豪于礼仪之邦的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讲究的,日常生活中走亲访友的时候都会留下吃饭,招待客人的讲究是很多的,下面分享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1

因为,中国人认为偶数是吉利的,奇数不祥,所以点菜忌讳“三菜”“五菜”和“七菜”。

中国菜的大致出菜顺序是: 开胃菜---主菜---点心。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盆组成的大拼盘。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最具代表性的是凉拌海蛰皮、皮蛋等。有时冷盆多之后,接着出四种热盆,常见的是炒虾、炒鸡肉等。不过,热盆多半被省略。

主菜:紧接在开胃菜之后,又称为大件、大菜。

扩展资料:

上世纪60年代,毛泽东对国宴的规格有过一系列批示,在一次谈话中他批评说:“现在的宴会规格太高,吃掉的还没有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物资。千篇一律都上燕窝鱼翅,花钱多,而且又不实惠。有些东西外国人根本就不吃。我们请外国人,我看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

这之后,周恩来定下规矩,以后的国宴标准为“四菜一汤”。此后半个世纪,国宴基本维持这一标准。

那时为外国元首举行国宴,菜单都要严格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本世纪初,国宴的标准已经开始尝试“三菜一汤”或“两菜一汤”。

时至2008年8月24日中午,时任国家的主席胡锦涛在钓鱼台国宾馆再设“奥运国宴”,宴请参加奥运闭幕式的各国贵宾,标准为“三菜一汤”。

***宴请国宾,有的只用“三菜一汤”,或“两菜一汤”。这种做法既节省经费、物资,又节约时间、人力。眼下国宴时间一般为1小时15分钟,而过去国宴通常花两三个小时。

从“四菜一汤”到“三菜一汤”,一道菜的删减,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不过,两个标准的树立,在当时都是为了精简节约。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2

记得小时候,每逢家里有客人来访,爷爷就会说“桌上不摆三道菜,六人莫坐乌龟席”,那时候年龄小并不清楚这是什么意思,随着慢慢长大,也了解到所谓的乌龟席,就是用六道菜摆出来的形似乌龟的宴席,所以就有了禁忌用六道菜招待客人。

先来说说前半部分——桌上不摆六道菜。这句话的含义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笑他家穷,二是说小气,如果农村桌子上摆三盘菜不仅显示出主人家寒碜小气,还有点不吉利的味道掺杂在里面,所以即使只有两个人吃饭,只要其中一个是客人,也要三菜一汤。

所以人们觉得不管是三道菜还是三炷香,都应该用在祭祀等活动中,如果家里有客人的话,摆三道菜很不尊重客人,也很不吉利。所以农村招待客人一般是四道菜或者是八道菜,如果人数比较多的话还是八道菜或者是十道菜,其实就是觉得成双成对比较吉利,对客人也很尊重。

记下来我们来说说后半句——六人莫坐王八席。说到王八,很多吃货都会想到王八很好吃很营养,但是人们在骂人的时候都会用王八来骂人,所以王八也是很避讳的一个词语。餐桌上的传统文化讲究身份尊贵座次不同,就像职场上开会的时候,领导坐哪,经理坐哪,主管坐哪,都有一定的规矩。在传统的餐桌上同样有这样或那样的规矩,虽然现在这些餐桌规矩已经很淡薄了,但在广大农村还是很讲究这些的。

乌龟虽然是长寿的代表,但因为乌龟天生胆小,做事畏首畏尾,而且遇到困难只知道缩入龟壳,因此在人们心中,乌龟成为懦弱的代表。时间长了,乌龟成为了骂人的话,因此主人家在排座位的时候,需要尽量让客人避开“乌龟席”。当然这些规矩只是一些旧社会的传统,进入到了现代社会,如果客人有所讲究,主人家尽量照顾一下也不错。如果大家都是年轻人,没有这些讲究的话,完全不必考虑这些事情。

因此不管是桌上摆六盘菜还是坐乌龟席,在农村人们都是很忌讳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种习俗也渐渐的被很多人所遗忘,现在很多年轻的一代人已经对这种规矩不那么讲究了,特别是很多农村人到城里买房居住以后,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农村旧习俗也渐渐不被人认可和接受。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3

“待客不上三道菜”是啥意思?招待客人有讲究,否则很尴尬!

现在我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思想也变得更加进步了,但是我们中国在骨子里还是比较传统的,而且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讲究,所以说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像餐桌上,我们中国人还是会秉承着以前的一些思想,比如说在一些少数民族当中,他们的讲究就是非常多的,而且我们去当地旅游的话还要入乡随俗,一定要尊重主人的这些礼仪,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普通的酒场上怎么做也是非常讲究的,否则可能会得罪了长辈或者是领导。

那么我们自己在家带客人应该非常的随便吧,其实随便归随便有一种礼仪是不能随便触碰的,不知道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待客不上三道菜”,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其实这句话我们看一下字面意思就非常的明白,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来我们家做客的时候我们上菜,可不能给人家上三道菜,这样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一种方式,而且如果客人非常讲究的话,可能直接气的摔门而走呢,这样可就不好了,非常的'尴尬。那我为什么不要上三道菜呢?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思想里边单数是不太吉利的数字,尤其是3,所以说我们中国人一般特别喜欢双数字,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当中一般我们祭祀的时候常常会用到数字3,比如说祭祀亲人的时候,我们供桌上摆的是三盘菜,而且一般点香的时候也是点的三炷香,这表示对先人的一种敬重,所以说平时的时候我们非常忌讳三这个数字。

可能好多人都觉得这是封建迷信的一种说法,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可能想得开,但是不一定客人就能够想得开,所以说我们大家为了能够维持好的关系,不要因为这些小细节而影响了大家的心情。

招待客人忌讳上几个菜4

好像我们当地的人都知道这个规矩,自己家人平常吃饭是不太讲究这些的,而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后,桌上是不能摆放三个菜的,那样是对客人极大的不尊重。有的客人可能一笑而过,不会去介意,而有的客人很可能因为你上了三道菜,赌气离开。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会很在意这些讲究,在他们看来,上三道菜,那简直就是诅咒他们。为什么老人会这么想?

在我们老家这边,只有祭拜去世的人才会摆放三道菜,而对待家里的客人,要么两个菜,要么四个菜,多一个少一个都可以,就是不能三个菜。有时候觉得两个菜太少,可家里又实在凑不够四个菜,哪怕端上个咸菜(农村人家里四季有咸菜)凑个数,也不能三个菜招待客人,这是规矩。

我记得小时候农村人过的日子都很艰难,平常家里是不做什么好吃的,只有到了节日的时候,家里才会包白面包子饺子。包子掀开锅的时候,要先去送给奶奶,只能送两个或者送四个。有一次妈妈让我去给奶奶送包子,因为做的包子不多,妈妈只往碗里放了两个包子,我觉的太少,偷偷又往碗里放了一个,送到奶奶家里以后,没想到奶奶特别不高兴,让我把包子都拿回去,她一个也不要。我不明白怎么回事,就把包子原封不动的端了回去。

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们老家这边,每逢七月十五或者冬至的时候,每家都要给故去的亲人上供。这样的节日我们这里都要包包子或者饺子,在吃饭之前,无论包子还是饺子,都要先在碗里放三个摆在供桌上,而且是只能放三个,不能多也不能少,然后家人才可以吃饭。到了过春节的时候,要提前把宗谱挂上,然后在宗谱下面的供桌上摆放三个菜,果盘里面的水果也是三个,反正不管是什么食物,统统都是三个的数量。而我却给奶奶送去了三个包子,奶奶自然是不高兴的。

其实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也不太讲究这些老规矩,在年轻人眼里,无论三个菜还是五个菜,跟他们都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好吃就够了。说实话我也不太在意这些讲究,虽然说给故人上供是三道菜,可活人平常吃三道菜也不会有什么不妥,只要尽量不用三道菜招待客人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