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生活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但有时生活也是悲哀的、痛苦的。在川湘交界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附近,有一条小溪,在溪边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
生活是幸福的、是快乐的,但有时生活也是悲哀的、痛苦的。
在川湘交界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附近,有一条小溪,在溪边有一座白塔,塔下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老船夫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人。每天给进城的人渡船是翠翠和她的祖父唯一的工作,有时祖父进城打酒,翠翠就和黄狗为客人渡船,而黄狗也听话地为主人拉绳引船,动作娴熟敏捷。这样,生活过得平淡而又快乐。
直到那一年的五月端阳,翠翠第一次遇上了傩送二老岳云,我就知道他们两个之一定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我带着心中的想象继续看了下去,又读了三章,我渐渐失望了,故事好像并没有按照我心中的想象继续发展下去,翠翠还没有又一次的遇上二老。当看到翠翠第二次遇上二老的时候,我知道,故事终于和我想象中的差不多了,翠翠平静的生活也渐渐走到了尽头。这时,翠翠已经长大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女孩子,此时,我也开始幻想他们之间的甜蜜爱情。可是当向秀秀提亲的大老下船出了事后,我知道秀秀的快乐将一去不复返了。的确,从那以后,秀秀的生活一天一天地发生着改变,致使最后永远失去了她的祖父,也失去了每天为人过渡的那条船。
书看完了,我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心似大海起浪的时候,波涛汹涌,久久无法平静。我的心里很难过,为秀秀的遭遇,也为她的祖父,因为他们是多么善良的人啊!秀秀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秀秀开心地笑。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有山,有水,有鸟鸣,有歌声,有欢笑,……而现在全被打破了。 故事虽然用灰色的背景为秀秀的未来打上了一个省略号,以悲剧收场,但我却非常喜欢《边城》,喜欢《边城》里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尤其是秀秀的爷爷,经历了那么多的灾难,最后却还是没有看到心爱的孙女得到幸福。还有秀秀的不食人间烟火,顺顺的慷慨大方,傩送二老的朴实真挚,天保的豪爽英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刻看来,“爱”这个词是多么的难以诠释啊!因为爱,祖父操劳一生,当生命结束时,心中充满了挂念;因为爱,少女重新对生活有了诠释,有了希望;因为爱,哥哥选择了离开,以成全弟弟那分真挚的感情;因为爱,弟弟去寻求那个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为爱,她便从此守着渡船,守着心中那个日日夜夜盼望归来的男人……
生活是活动的,图画是静止的;生活供以人生命,图画供以人欣赏。农村山城是一幅静止的图画,千年万年不变,生活里面的人叫画中人,他们在社会上地位可以忽略不计,然而画中一切于画外的人永远充满向往。而此刻我明白生活不是图画,生活需要流动。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个可以不必再压抑情感、不再那么缓慢的时代。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城,城里有条溪,溪上有座小白塔,白塔下有户人家,家有一老,一孙女和一条大黄狗。
老人和孙女靠渡船为生,日来摆渡,夜来摆渡,风雨无阻。溪边人络绎不绝,偶尔一两个,一起渡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老去,孙女翠翠长得讨人欢喜,每遇人渡溪,总和爷爷抢着摇船。
茶峒有个船总叫顺顺,顺顺有两个儿子,一个天保,一个傩送。天保直来直去,为人中肯,重情重义;傩送天生好看,长得俊,有一副好嗓子,有勇有谋有心,但有偏见。
天保和傩送都是湘西汉子,可两兄弟偏偏都喜欢老船夫的孙女翠翠。老船夫只有一个孙女,不舍得她随便嫁人,于是要天保和傩送为翠翠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谁能坚持把歌唱完,谁就是真心对翠翠。天保不会唱歌,在白塔下还未开口就向傩送认了输,从此驾船远行做生意,一为成全弟弟,二为彻底死心。但是天公不作美,天保驾船出了意外,被淹坏了。
顺顺一家因此责怪老船夫,把老船夫当作害死天保的“凶手”,冷眼相待。老船夫看好天保傩送俩兄弟,得知天保被淹,心里亦难受,厚着脸皮去向顺顺打听婚事,窥探傩送对翠翠的心意,却不料碰了钉子。顺顺不搭理他,傩送对他也不理不睬。日渐老去的老船夫,眼瞅着自己无能为力,再也帮不了孙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人世。此后,翠翠孤身一人,和着老黄狗,住在白塔下,日盼夜盼,等着傩送归来。
可傩送到底去了哪儿?为何迟迟未归?他是要了碾坊,还是心怀愧疚,已远走他乡,亦或,早放弃了翠翠?
《边城》最后说,傩送或许会在“明天”回来,但明天却始终未来……
作为一名读者,再读《边城》,我得承认:傩送是一条重手足情,轻爱情的汉子。
如果傩送重爱情,他不会只在白塔下唱一晚的歌,便自觉傻,不愿再唱三年零六个月;
如果傩送重爱情,他不会在哥哥死后不分青红皂白,将老船夫和心仪的翠翠视作“凶手”;
如果傩送重爱情,他不会永远心怀愧疚,日复一日不见踪影,从翠翠身边消失。
真爱,不应该是这般模样,不是吗?
不管傩送到底去了哪里,我只心疼苦苦等候的翠翠。
不管傩送去了哪里,《边城》这部小说都将湘西风情刻画得惟妙惟肖,将湘西汉子的性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说明了一件事:这世间有比爱情更重要的情——乡土之情、手足之情、个人性情……
《边城》的结局翠翠的爷爷去世了,翠翠接过了那艘船,等心上人回来。
故事结尾中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作品简介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拆散七宝楼台
——多角度赏析沈从文之《边城》
摘要:沈从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特、影响极大的作家。他在《边城》中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湘西神奇、优美、自然、和谐的山光水色和异样的民俗风情,同时《边城》中也集聚了沈从文的美学思想,包含着沈从文的对人性美的一种追求,因此也更能说明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意境美 抒情性 古朴简约 活泼生动 心理描写
沈从文的《边城》无不透着一种美好、宁静、纯朴的气息,有着桃花源牧歌式的纯美生活图景。他把自己主观的情感用客观景物具体地表达出来,从而营造出一种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在看沈从文的《边城》时,我总会流露出对生活在湘西的那群可爱的人民的倾慕,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了《边城》景物、人物身上,所以我们在作品中看到的景物、人物不在是死的、静的,而是活跃的、跳动的,是可以让人感受到生命律动的生命之歌,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在小说中追求一种意境美。
沈从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来达到营造美好意境的目的。记得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过“情景想和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①因而,沈从文在作品中描写的就是本身富有牧歌因素的爱情,而不是“一摊血一把眼泪”,他喜欢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的痛苦。而且,在描写这类题材时,他又从“人与自然的契合”的泛神论思想出发,故意淡化情节,以清淡的散文笔法去抒写自然美。如《边城》对酉水岸边的吊脚楼,茶峒的码头、绳渡,碧溪的竹篁、白塔等都作了细致的描绘,精心地勾画出了一幅湘西风景图;对湘西乡下的婚礼嫁娶、端午节的赛龙舟、捉鸭子、吃粽子,求亲方式等都作了一番介绍,细心地描绘了一幅湘西的风俗画。加上沈从文在描写时又喜欢用一种温柔的笔调出之,这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意境,酿就了他的小说的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但是这种牧歌情调是对应于理想的人生形式的,在现实社会中这种朴素的人性美正在日渐泯灭,因此在歌唱这些牧歌的同时,又渗进了一丝沉郁、一缕隐痛,致使其温柔平和的牧歌中又混合着一层淡淡的哀愁与悲伤。
意境是虚实结合,生于象外的产物,蕴含着令人咀嚼不进的韵味,可让读者通过意象去领略作者更深层的情思意蕴。对此宗白华有过这样的阐述:“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管的生命情调与的管得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以直观感想的摹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②是的,沈从文追求意境美不是简单的想再现湘西的美,让读者去“桃花源”旅行,当然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说的“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沈从文注意塑造美丽如人间仙境的世外桃源,创造一支理想化的田园牧歌。也因此作者以诗情洋溢的语言和灵气飘逸的画面勾勒出了这一新奇独特的“边城”。
其次,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
沈从文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对于创作的作用,认为“真正搞文学的人都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作家应“习惯于情绪体操”③沈从文的小说常常直截地把主体情绪投注到人象和物象之中,使之带上鲜明的情绪色彩;或者借助于记“梦”和象征曲折地表达主体的情感评价,酿造浓郁的抒情性。《边城》中的人物和环境都作了理想化的处理,可以看出沈从文主管理想的张扬,突出了小说的抒情性。为了强化抒情性,记“梦”之外,沈从文小说还善用象征。
《边城》是一篇小说,但它更是一首表现人性“美”与“善”的抒情诗。沈从文执意要把《边城》写成“纯粹的诗”,主要是出于“怀旧”的主观诗情并要把它凝结成“诗”。茶峒边城的美丽风光是一首赞美湘西、赞美大自然的诗;
老船夫为翠翠挑夫婿而犯糊涂是一首感人的亲情诗;翠翠对傩送发自内心的爱慕之情是一首朦胧的爱情诗……而沈从文的《边城》便是由这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组成,构成了一首具有浓郁抒情性的“纯粹的诗”。
《边城》结构寓严谨于疏放,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于翠翠作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作为纬线,生动变化的波澜,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同时,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作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自家女婿而生出事端为暗线。这样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小说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而这些经纬交织,波澜起伏的情节莫不是以抒情为主导,莫不是为了重新燃起年青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力,重造民族品德服务的。
翠翠这个形象的塑造倾注了沈从文的“爱”与“美”的理想,而翠翠本身就是爱的结晶。她的出生具有传奇性,时她的母亲与茶峒的一位军人相爱的结晶,她来到人间,便是天使,便是爱的精灵。茶峒的青山绿水赋予了她明如水晶般的眸子,也养育了她“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的机灵性格。
翠翠身上的“爱”与“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翠翠对傩送的爱单纯、自然、真挚、不含任何的杂质,只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异性的爱慕,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单纯。在小镇看龙川比赛时初遇傩送,并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二佬派人送她回到家,才知道自己见的人是船总顺顺家的二佬,这时她的爱情种子便在朦朦胧胧中萌芽;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爷爷进城看龙船,再遇傩送,则表现出对爱情的自觉、自衿与自尊;而在天保死、傩送走、爷爷死后,翠翠仿佛忽然“长大成人”。她勇敢地接受不幸的命运并默默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里翠翠的“爱”与“美”则更显得灿烂与炫目。小说的结尾处,再碧溪白塔下绿水旁边翠翠伫立凝望的身影,显得那么的落寞,那么的孤寂,但同时又显得那么的伟大。
三、古朴简约又活泼生动的语言风格。
沈从文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④。他的小说很少用“的”“了”等虚词,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口语的生动活泼。沈从文自己也说“创作室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也因此沈从文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
咋看之下,沈从文的文字不华丽好似没什么特点,但若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的文字充满着温柔与温馨,读后如沐春风。他的文字不华丽,但清幽淡雅,在清新淡远之下,又融入了一丝淡淡的惆怅、淡淡的忧伤。沈从文写得都是别人不曾涉及到的湘西,所以在古朴之中又见神秘。
沈从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简单的几笔就可勾勒活泼俏皮的翠翠、憨厚质朴的老船夫、豪爽慷慨的顺顺……别看这简单的几笔,这可是得有身后的功力的。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力,那塑造的人物就会简单、单调、不丰满,可沈从文笔下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由此可见沈从文深厚的语言功底。
《边城》描写翠翠的一段文字:“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也不动气……”这里的翠翠是那么的清澈,那么的靓丽,短短的几个字就清晰的塑造了大山养育下天真活泼,不知愁的天真少女形象,传神灵动地表现了翠翠的优美、健康。
再者,沈从文的语言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沈从文在目击了现代文明对宗法制农村的冲击,农村社会体系的坍塌,人们伦理道德的丧失,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沈从文心情沉痛、隐忧。因此沈从文带着对童年的回忆和对故乡的眷恋,用牧歌式的笔调,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清新、质朴的文风融入到30年代的文学,也使他的小说带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总体上来说,《边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沈从文创作的艺术特征,展现他对人性美进行了探讨,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为我们了解湘西人的热忱,民风的淳朴,了解另外的一种健全的人生形式打开了一扇窗,更重要的是,他给我们留下的还有诱惑的现代都市下对心灵的慰藉,可让我们稍稍缓解心灵上的沉痛与隐忧。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感谢他用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们留下的最后一支牧歌。
简单来说,就是单纯的撑杆女翠翠爱上了船总的二儿子挪送,可是翠翠的爷爷却以为她爱的是船总的大儿子天宝,还去帮孙女说亲了。天宝也爱着翠翠,自然欣然答应,于是一个悲剧开始了。
茶侗是个小山村,在沈从文的笔下,人们都单纯而善良,山也是有灵性的。
天宝知道真相后,善心驱动,为了成全翠翠和自己的二弟,于是毅然跟船出行,为的的给他们在一起的机会。可天不随人愿,他遇上了水祸死了。
因为内疚,挪送也出船了。而单纯善良的翠翠,则在侗河边开始等挪送回来,她的爷爷眼见此情此景,越发觉得是自己的错,一天天心力交瘁,也过世了。
故事的最后,翠翠带着家中唯一的亲人,她的黄狗,做着爷爷从前的撑船人的工作,默默地等在这山清水秀的茶侗,等她的情郎。
可是这情郎,却始终不露面。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无限的期盼,和悠长的惋惜落在了翠翠的身上。
第一幕(湖畔初会)
旁白: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靠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可以计数。那是一年的端午节……
[五月端阳,翠翠和祖父一同进城,到大河边去看划船。人很多,很拥挤,祖父却挤得不见了。]
翠翠(焦急地):爷爷怎么还不回来啊?他在哪里呢?(张望一阵,无奈地走到码头边,凝视着水中的白鸭):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
[傩送上场,敏捷地捉住水中的白鸭,湿淋淋地爬上岸,注意到岸上的翠翠]
傩送:你是谁?
翠翠:我叫翠翠!
傩送:翠翠又是谁?
翠翠:是碧溪 撑渡船的孙女。
傩送:你在这儿做什么?
翠翠: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
傩送(一笑):等他来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醉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
翠翠:他不会。他答应来,他就一定会来的。
傩送(皱眉思忖了一阵):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手指远方)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
翠翠(误会了傩送的好意,头一甩,生气地):你这个 时砍脑壳的!
傩送(笑道):怎么,你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不要叫喊!
翠翠:鱼咬了也不管你的事!
[散漫的灯光下,翠翠和傩送四目相对,害羞地低下了头,含笑地走开了]
[不一会儿,有人打着火把走来]
傩送家伙计(晃着火把,大叫着):翠翠,翠翠!
翠翠(娇憨地嚷着冲上去):爷爷,爷爷,我要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当看到火把下的人不是爷爷,不大高兴地)是我爷爷,碧溪
撑渡船的让你来接我的?
傩送家伙计:不是,是我家二老。
翠翠:什么二老、三老?
傩送家伙计(吃惊地):二老你不知道?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就是岳云!他要我送你回去!
翠翠:二老他怎么知道我在河边?
傩送家伙计(笑着);他从河边捉鸭子回来,在码头上看到你,他说好意请你上家里坐坐,等候你爷爷,你还骂过他!
[翠翠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不作声地随着火把走去]
第二幕(往事情深)
旁白:音效:《梦幻曲》
[晚上,深蓝的星天,一群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围绕在翠翠和爷爷的周围。爷爷同翠翠到门外的高崖上月光下去说翠翠父母的故事]
(《游鸿明楼下的那个女人》音乐响起,翠翠父母上台舞蹈。与此同时,爷爷用深沉的语调同翠翠讲述当年的故事)
爷爷(略带哀伤地):十五年前
你的父亲在河的那一岸
你的母亲在河的这一边
一弯湖水,阻隔了他们无尽的思念
一场战争,隔开了他们今世的缘分
一身军衣,裹住你父亲追梦的脚步
一份孝道,拌住你母亲幸福的向往
你的父亲,无奈于你母亲的直着,毅然用一碗毒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你的母亲,为了这一份母性,顶着流言蜚语,用生命换来了你的存在
[翠翠抱着心口神往地听着。音乐渐止,灯光渐暗,人物下]
第三幕(对歌述衷肠)
旁白:灯影桨声里,天尤寒,水尤寒。梦中竹丝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杨花萧萧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渡愁船?
[细雨绵绵。在碧溪 渡口,雨落得河面一片烟。翠翠在雨中为他人摆渡。远处,傩送唱着山歌上场]
(傩送唱着歌,翠翠时不时地在船上回应,二人对歌。歌声由远及近,傩送来到翠翠面前)
[对歌部分剧本略]
(翠翠送傩送过河)
傩送凝望着翠翠,走到上风头,有意张开自己的蓑衣给翠翠抵挡那斜风细雨。雨点大起来,打在他敞开的胸怀上。
翠翠被感动了,眼睛里充满了笑意。
傩送(深情地):我要一个人来替你守渡船,好不好?
翠翠(莞尔而笑,低头不语)
傩送(上岸后回头):翠翠,我回去就要人来替你们,赶快吃饭,今天人多啊,热闹啊。
(翠翠点头,目送着傩送远去)
[黄昏,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翠翠抱膝坐在湖畔,双眼出神地望着远方。在舞台的另一侧(有空间感),傩送孤独地站着,定定地望着湖面]
背景音效:小提琴曲《承诺》
翠翠(喃喃自语):傩送,你在哪儿啊,真的好想再见你一面啊!
傩送:翠翠,知道我在想你吗?为什么每次我和你说话你都不理睬我呢?我真的不知道你在想什么啊!
翠翠(低下头,复又抬起,幽幽地唱起歌来)
傩送(听见远方的歌声,眼里突然闪过一丝光芒,跟着和起歌来[轮唱])
[小提琴曲《承诺》再现片段。灯光渐暗,人物下。]
第四幕(等待情归)
旁白:
[夕阳把白塔浸在血一样的颜色里,天边起了乌黑的秋雨云,气势万千地往晴空膨胀。溪面各处飞满了红蜻蜓。
翠翠家的床头上,屋角里堆着许多双崭新的草鞋。爷爷正坐在门槛上打草鞋]
翠翠(惊讶地):爷爷,你要多少双草鞋,床头上不是还有十四双吗?怎么不躺躺?
爷爷(站起来昂头向天空):翠翠,今天晚上要落大雨响大雷的!回头把我们的船系到岩下去,这雨大哩!
翠翠:爷爷,我好害怕!
爷爷:怕什么?一切要来的都得来,不必怕!
(音效:下起了大雨,伴着吓人的雷鸣。雷声浊浊地沿地面传送,在山崖上撞出回声)
翠翠(紧张地扑在爷爷怀里):爷爷——
爷爷(拍翠翠的背):大概是溪边崖坎崩落了,不碍事,莫怕!
(爷爷放开翠翠)
翠翠:爷爷,万一我离开你呢?
爷爷:你不会。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着这只渡船去找你!
翠翠:可是青浪滩浪如屋大……
爷爷:翠翠,我那时真像个疯子,还怕青浪滩的大浪?
翠翠: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你会不会一个人离开我?爷爷,你睡着了吗?
(爷爷没有回答。翠翠以为爷爷睡着了,亦侧身睡去) 雷雨音效持续不断,后渐轻渐止
[第二天早晨,天刚亮。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 音效:两岸山沟里水流入溪的声音
翠翠(回头看了一眼爷爷,自言自语):爷爷还睡着呢。(推开门出去)
(翠翠找不到渡船,无意中回头,惊讶地发现屋后的白塔不见了,大堆砖石凌乱地摊着。)
翠翠(惊讶地跪在地上,继而头也不回地冲回屋中)爷爷!爷爷!
(爷爷没有回答,早已在雨夜死去了)
翠翠(拼命地晃着爷爷):爷爷!爷爷!你醒醒啊!(突然明白了爷爷已死,嚎啕大哭起来)
这是真事情吗?爷爷当真死了吗?
一年以后……
[溪边,小白塔已恢复了原状,在万绿从中挺起,显得风姿绰约]
白塔下爷爷的坟头上长满乱草。
大青石上。翠翠孤独地望着那汤汤的流水东去,东去……她极目遥望,期待着……
(耳畔仿佛又响起了傩送的歌声)
背景音效:《等等等等》
旁白: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他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的荒唐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