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更好地传承、发扬、展示和传播中医药优秀文化,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认同,7月29日-30日, 泉州市 正骨医院携手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暑期中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更好地传承、发扬、展示和传播中医药优秀文化,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和认同,7月29日-30日, 泉州市 正骨医院携手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暑期中药小达人研学班活动。
从“中医药膳学习”到“中草药辨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中药传统调剂”,在这个明媚的夏天,中医药文化已然悄悄在小朋友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来自泉州市各个中小学的二十余名“小医生”走进中医药,开启了一场难忘的中医药文化研学之旅。
品药膳,学知识,DIY糕点欢乐多
“山楂可以制作成什么美味呢?”“生姜都有哪些妙用呢?” “解暑的食物和药物都有哪些?”在《好“呷”的中医药膳》科普课堂上,面对老师一个个看似寻常但又有趣的问题,小朋友们纷纷举手抢答。通过课堂学习,中药在他们心中不再是闻之色变的“苦药”,原来爸爸妈妈煲汤用的红枣、平时爱吃的冰糖葫芦、清热解暑的绿豆汤都是中药里的“宝贝”!
药学部周晓兰药师分享《好“呷”的中医药膳》
认真学习听讲的“小达人”
“四神”糕点的制作更是乐趣多多,小猪、小兔子、花朵儿……各种造型在小朋友的精心制作下诞生,小朋友们围着蒸笼更是满心欢喜期待。通过亲手制作糕点,还能学习其中中医药知识,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在兴趣中学习和成长。
传统中药膳糕点DIY
闻药香,辨百草,草药入画趣味足
科普课堂《我们身边的中草药》一下子将小朋友们带进了中草药的世界。对于大部分小朋友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与中草药近距离接触。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在画布上进行中药绘画,用胶水将各式各样、种类丰富的药材固定在纸板上。孩子是天生的画家,他们的思想天马行空,中草药在他们的创作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中药绘画也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药学部林淑明药师分享《我们身边的中草药》
好看又好玩的中药绘画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领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本次研学活动,小朋友们还亲身感受了非遗技艺,跟着药剂师老师制作非遗产品——吊膏、正骨活络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药载体,泉州正骨吊膏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正骨活络油也于今年7月进入丰泽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的公示里。目前,医院已有省、市、区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个。同时,小朋友们还来到了中山路正骨文化馆,进一步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一探泉州伤科文化。
药学部魏培鹏药师分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骨吊膏》 走进中药制剂室,感受非遗技艺
参观正骨文化馆,一探泉州伤科文化
本草飘香,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次日一早,小朋友们热情满满地走进了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在“小小导游”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学校的百草长廊、百草园等,园区内种植品种将近一百种。小朋友近距离观察中草药形态,学习它们的药性,不少小朋友还认真做起了笔记。
参观百草长廊、百草园等
在百草创客教室,中药课堂“识物认药”更是激发了小朋友们对中草药的兴趣。通过与“小老师”的积极互动,小朋友们也在一问一答中学到了不少中草药知识,增进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中药课堂“识物认药”气氛活跃
学用戥秤称药材,自制香囊赠群众
小朋友们还来到了正骨医院位于中山路花巷口的老院址,这里经整修重装目前设有国医堂和正骨文化馆。在这里,小小年纪的他们拿起来了戥秤,一副小医生的模样,学着用戥秤称药材。在医生们的指导下,小朋友们拿捏好平衡,小心翼翼地添加药材,虽然不太熟练,但也有模有样。
学习中药调剂戥秤操作
学习完戥秤称药材,香囊制作也令小朋友们十分期待。研磨成细粉末的中药,带着一股淡淡的中草药香味扑面而来,小朋友们一个个手持锦囊,难掩兴奋之情,在医生的帮助下挑选合适的药材,自己动手制作“辟瘟香囊”并分发给经过的市民和游客,精致的香囊收获了满满的点赞。
制作正骨中药避瘟香囊
向市民和游客分发香囊
聚中医药瑰宝,彰显传统魅力
“这次研学活动真有意思!”“太长见识了!”两天的研学活动,孩子们收获满满。活动结束后,泉州市正骨医院为各位“小医生”正式颁发了“中药小达人研学班结业证书”。
颁发“中药小达人研学班结业证书”
暑期“中药小达人研学班”受到众多孩子与家长的欢迎,今年已经举办到第三届。在去年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正骨医院对此次的研学活动进行了优化。
“一来,我们新增了非遗技艺体验活动,学员们可以参与制作正骨吊膏和正骨活络油;二来,医院携手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让孩子们同时走进医院和校园,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魅力和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做到让中医药深入人心,惠及百姓。”泉州市正骨医院药学部主任蔡建峰说道。
“作为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正骨医院始终致力于展示和传播中医药优秀文化,落实中医药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让中药文化走进孩子的心里。”泉州市正骨医院中山路门诊部主任郭伟煌指出,今年正好是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正骨医院也曾经为申遗提供医疗保障服务,让来泉州考察的世遗专家们见证了传统中医的魅力。医院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增加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中的伤科绿色疗法优势的了解,加深孩子们对中医药的认知。
三角香囊制作方法图解如下:
1、剪裁一小块自己喜欢的布料。
2、剪一段绳子放在布料中间(是放在正面)。
3、对折后缝合,下边不缝。
4、从下边没缝的口翻过来,放入准备好的香料。
5、整理后对齐成三角形,缝制好。
6、鼓鼓囊囊的三角小香包做好啦,缝制好以后揉搓两下,让挥发油更好的散发出来。
关于香囊
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古代中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包最早称容臭,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当时的香料是辟芷、秋兰。在明朝仍有容臭的称呼。中国传统的香囊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
有些地方还有新嫁娘赠送亲友香包的习俗,国人认为新娘子带有喜气,由她亲手做的香包,更能袪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嫁娘必须缝制香包分送亲友。
这一送,少说要送一二百个,除了送给亲友之外,当然多半还是送给小孩子们佩戴,这是出自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关爱,希望儿童能够顺利成长,诸邪远避,同样地也可以送给长辈以示尊敬和孝思。
关于端午节香囊的制作方法的制作步骤如下:
一、自制香囊的配料:
艾草、藿香、陈皮、苍术、辛夷、细辛、白芷、薄荷、紫苏叶、石菖蒲、金银花等中药香料。
选取上述中药香料,每一味称取3-5g左右(具体重量可以根据香囊的大小进行加减),混匀备用。
二、粉碎中药香料:
将准备好的中药香料在打粉机中打碎,(若是自己不方便粉碎,可以到附近药店,一般我们附近的中药店里面都会提供此项服务)。
三、香料装袋封口:
我们先把粉碎后的中药香料装入小的无纺布袋内,封口。然后在放入香囊包中,封口即可,一个纯天然、安全健康、无化学添加且香气怡人的中药香囊便制作完成了。
一、香囊用途
1、佩带用香囊,通常每袋总重量5~10克,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
2、悬挂用香囊,通常每袋总重量15~30克,悬挂于床帐或车辇中,待芳香浓郁的中药味散尽之后更换。
二、香囊使用注意事项
1、制作香袋时,药物剂量不宜过大,防止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反应;香袋厚薄适宜,通常使用2层布,避免药物漏出。
2、使用香囊时要注意防水、防潮。
3、过敏体质人群忌用,以避免皮肤过敏反应,及过敏性鼻炎的发生。
4、孕妇应慎用香囊,某些具有芳香走窜功效的中药配料可能还会引起流产。
5、不满周岁的婴儿应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防止婴儿误吃;且应避免使用气味浓郁的香囊。
预防感冒香囊
配方:藿香、佩兰、香薷、苏叶、防风、苍术、白芷、辛夷
功用:提高抵抗力,有一定的预防流行感冒作用。有提高抵抗力增强呼吸道之效还可以做成大的,挂到家里,提高全家人的抵抗力。
香囊的制作过程如下:
准备材料:填充棉、香粉、小布片(剪成正方形2片)。
1、布片的大小可以根据自已的需要来决定,没有固定的尺寸,想做大一点的就剪得大一点。最好是绸缎的和金丝绒的,做起来会比较好看。把准备好的两片布片正面相对。
2、缝合一个直角,然后反个面,把缝合好的边放在中间,这样就成了一个三角。
3、往里面先放一点填充棉,填好三角的底部。
4、然后,开始往里面倒香粉,尽可能倒多一点,这样会香的时间长一点。
5、倒好香粉后,再在上面放填充棉,为了便于缝合,一开始可以先放少一点,待一边缝合好以后,把填充棉往缝合好的一面填,剩余的一面不够的话,可以再加一些填充棉。
6、开始缝合一边,往里面填充物的时候,正面缝合直角时的线不用剪断,让它留在中间就行,用刚才缝合的线进行封口缝合,从中间往一边缝合,一边缝合一边整理,主要是把填充棉尽量地填得饱满。
7、缝合到头的时候把三角的一个角折到中间位置,进行固定。
8、接着从中间往右缝合另一边,方法同上,这时如果觉得填充棉不够的话,可以往里面加一点,缝合到头的时候,也同样往中间对折固定。
9、做好以后,在中间缝合处加上挂绳,在底下的三角上缝上流苏即可。
端午节香囊制作方法如下:
在我们的民间就有很多关于香囊的俗语,比如有句话叫做“端午带个香囊袋,一年不怕五虫害”!
可见中国人对于端午节的香囊还是有一种特殊的情节的,只不过到了现代人们都忙于生活奔波,很多时间已经逐渐忽略了这些传统习俗,实在是可惜。
1、自制香囊的配料
艾草、藿香、陈皮、苍术、辛夷、细辛、白芷、薄荷、紫苏叶、石菖蒲、金银花等中药香料。选取上述中药香料,每一味称取3-5g左右(具体重量可以根据香囊的大小进行加减),混匀备用。
2、粉碎中药香料
将准备好的中药香料在打粉机中打碎,(若是自己不方便粉碎,可以到附近药店,一般我们附近的中药店里面都会提供此项服务)。
3、香料装袋封口
我们先把粉碎后的中药香料装入小的无纺布袋内,封口。然后在放入香囊包中,封口即可,一个纯天然、安全健康、无化学添加且香气怡人的中药香囊便制作完成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味道在上述配方中加入自己喜欢的中药香料。由这十几种芬芳怡人的中草药制作成的香囊,远远的就能让人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辛香。而且不管是从驱散蚊虫来说,还是避瘟防疫来说,都是具有很好的作用的。
端午节佩戴香囊的好处
1、端午节过后天气逐渐炎热,蚊虫也逐渐变多,而香囊则可以起到驱虫的作用,佩戴于身可以防蚊虫叮咬。
2、传统的香囊是由多种中药材香料制作而成,而这些中药有一定的杀菌消毒的作用,用古人的话就是说,香囊可以防瘟疫。
3、香囊本身带有一种中药的芳香之味,佩戴于身不仅可以使人一身充满芬芳之味,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醒神、怡情的作用。
1、古代女性喜欢香囊,除了装饰外,还有另一层意思,她们往往把“包”视为“定情之物”。正如孙光宪的《遐方怨》词中所写:“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所以,“包包”也就是香囊,逐渐成为男女相好的“定情之物”。
2、香囊以锦制作,又称锦囊或锦香袋、香包、香缨、佩帏、容臭等,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清朝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粽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
3、汉朝的时候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而这时的“包包”因为皇上常常用它来赏赐有功之臣,于是便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据《宋书·礼志五》记载,“汉代着鞶(pán)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绶囊。然则以此囊盛绶也。”
4、而且,正因为此时的“包包”与使用者的身份、地位相联系所以,包包的图案、色彩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北朝时期“鞶(pán)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鞶(pán)囊,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香囊的制作方法如下:
1、准备材料
剪刀、小刀、布、针、线、别针、香料。
在准备制作香囊的材料的时候,最好先用颜色比较艳丽,带有花纹的面料来制作,因为那样子制作的香囊比较好看。
2、先裁剪布料,把布料剪成自己准备做香囊需要的大小,剪出两块布料。我们这里做一个心形的香囊,把第一个心形裁剪出来,将模板放在另外一块布上,对比着裁剪出两个一样的心型;然后在另一块布上,对比着裁出小的心形。
3、当布料裁剪好以后,我们就开始用针把布料缝制在一起。
将小心形用别针固定在其中一个大心形的中间(布料之所以用别针别在一起,这样可以在缝制的时候,不会跑布。)别好以后,用相同颜色的针线将小心形缝在大心形上。
4、做好之后,我们来做大心形。接下来用别针将两个大心型固定在一起,如图所示,用同色系针线将两块布缝合,注意缝合时心型周围留出2cm的宽度,缝至心型顶端时留一个开口,这个口是作为后续填充香料所用。
5、以上步骤都做完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香料的填充了,用一个小漏斗,这里可以直接用纸做一个,放入东西后就需要将香囊的缺口处缝制好,然后将线抽紧,这样一个香囊的主体部分就做好了。
里面的东西可以根据自身的喜爱自由的进行选择,包括艾草,五谷,香料以及水晶葫芦等都是可以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