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灶王爷什么时候上天 什么时候请回来?

老人 0 66

春节前灶王爷什么时候上天 什么时候请回来?,第1张

春节前灶王爷什么时候上天 什么时候请回来?
导读: 1、春节前灶王爷什么时候上天 什么时候请回来?2、送灶君上天要准备什么东西?3、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王爷上天,要说些什么,准备些什么?4、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什么意思?5、灶王爷的传说 灶王爷是谁,如何送灶王爷上天?6、二十三怎么送
  • 1、春节前灶王爷什么时候上天 什么时候请回来?
  • 2、送灶君上天要准备什么东西?
  • 3、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王爷上天,要说些什么,准备些什么?
  • 4、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什么意思?
  • 5、灶王爷的传说 灶王爷是谁,如何送灶王爷上天?
  • 6、二十三怎么送灶王爷

说到灶王爷其实大家也知道是中国民间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位神,我们的吃喝就是灶王爷管的呀,所以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灶王爷一般都是在地下的保护大家的,但是在春节前夕会到天上去一会儿,那么具体什么时候去天上呢还有去了天上之后是需要我们请回来的,那么又需要到什么时候请回来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本来都以为是一个很简单大家都清楚的问题,但如果仔细了解,却发现灶王爷上天和回来的时间还真不一定,甚至连小年的时间全国也不一样,没办法谁让中国太大了,不过灶王爷迎送摆放却有很多忌讳是一定要注意的。

送祭灶王爷肯定是小年,但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而接回灶王爷的时间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下面几个说法:

(1)等到除夕(年三十)下午的1点—3点,再设新神像(重新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请回来,重新贴在灶坑的上方)。

(2)等到除夕(年三十)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那天先举行“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3)初一(初一五更回)迎接灶君爷归来,合家享用腊月三十晚上事先供在灶君爷台上的蒸枣山馍,以报“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恩德。

上面的意思估计毕竟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虽然是个小神,但毕竟是神,而年传说又是怪兽,这是让灶王爷早回来,好在除夕夜帮助打怪兽。

还有初四下午四点钟左右。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备牲礼果菜,幷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诸神下凡也包括灶神

这原因是因为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也称为“接神日”,可能是担心灶王爷一个人回来太孤单,和诸神结伴回来更好些,这样也好,要不然几亿个灶王爷一天上天找玉帝汇报工作,有点太乱,一起回来也怕有个交通拥堵什么的。

灶王爷一定贴在灶的旁边,别的地方不行,如你的灶是西向,背面有墙,就贴北面,以此类推。但贴灶王像有个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能贴得太高,一般贴不要超过1米的位置。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为了好看,把象贴得很高,这是错误的。

贴灶王爷是要正着贴的,不能歪着贴,毕竟是保佑家中的平安,歪着贴显得不尊重,触犯了灶王爷,就可能无法为家中新一年带来好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家中不供奉早亡爷神像或灶君画像,不等于家中没有灶王爷观察,只要家里有灶台炊具做饭烧水,全家人的言行就会受到监督。

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灶神供品:

第一:摆放供品。九碗菜,菜上放九个馒头。馒头上用赤色或朱砂点红点,红点上插红旗,注意红旗的形状。筷子大头朝神仙,小头朝自己,依次摆在碗旁边。

第二:敬烟和敬香。烟和香均用灶火点燃。燃尽时续烟不续香,香灭则供奉完毕,敬香过程中嘴里念吉利话或者祷告。

第三:烧供物。按敬烟次数烧供。

送灶神祭拜仪式:

祭拜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如今,这种祭灶已经不常见了。一盘灶饼、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桶水、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和纸钱都是必备的:灶饼是让灶王爷在来回天宫的路上充饥的;芝麻糖是用来粘灶王爷的嘴的,让他没法子说坏话;公鸡是送给灶王爷的“天马”;至于那把草料和水,自然是喂“天马”的。烧些纸钱,意思是送灶王爷上天路上用的盘缠。

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先把灶饼、芝麻糖、公鸡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后在像前点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轮流给灶王爷磕头。边叩头,边烧金银纸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

礼毕,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官像揭下来,拿到院子里焚烧。一边烧,一边祈祷:“二十三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爷呀,您是一家之主,请您骑上骏马,带上干粮,上天宫去,好话多说,坏话不讲,下界时多带吉祥如意,万事亨通。请吧——”之后,燃放一挂鞭炮为灶王爷开路,就算把灶王爷送上天了。

迎灶神祭拜仪式,俗称“迎灶”,简单的换上新灶灯贴一幅新灶神画像,在灶龛前燃三柱香,表示将灶神请回来。如果想更隆重也有,要分十步:

先请灶神安灶开伙。祭灶所需:线香三炷、神烛一双。清茶三盅、美酒三盏。疏文、贡品、金银纸钱。

祭灶流程:

1、罗列香炉、神烛、疏文、贡品等于神位前。(无神位可在厨房东向或北向设临时神案,实在环境所限,直接灶前设案亦可)

2、于灶神位前点燃神烛。

3、点燃线香三炷,以左手上香。道教称左手为善手,右手为恶手,礼拜神明皆以左手上香。以右中左的顺序依次上香。香要插直,火头要平。三炷间距不过寸。俗谓“过寸神不信”

4、礼请灶君高登宝座,享受祭供。(可三称圣号或三诵宝诰)道教礼拜神明皆是以抱拳拱手(左抱右)礼请,作揖行礼。

5、茶献。

6、酒献。

7、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

8、化疏。香炉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文首。

9、化奉金银纸钱、酬谢。

10、待香火完满,作揖礼拜后则礼成撤案。

所以,这个灶王爷相关的习俗真的挺多挺麻烦的呀,如果不懂的一定要注意学习,不要随便拜哦。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祭灶果。祭灶果有红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脚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吃到嘴里都是又甜又粘。供毕,将贴了一年的“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神像与纸扎的马一起烧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灶君封位口,四季无灾愁”。祭灶果则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吃了祭灶果,脚骨健健过”。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灶君接回家来,即将新购来的灶君神像贴到灶台上。因灶君下界先要清点名册,所以家庭成员都要回家过年,以祈求灶君降吉祥于全家人。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小年是中国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糖瓜)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就他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由于中国人基本食用稻米,熟食一般不易保存,必须随时烹煮。不像西方食用面包,可以一次烘烤许多保存食用。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柴”(燃料)是生活中“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第一位重要的,没有燃料,即使有基本粮食也没有办法食用。西方一般一个村庄只有一个面包炉就足够了,在中国必须每家都有一个炉灶。

由于每家都有炉灶,所以由此产生一个传说,即玉皇大帝在每家派驻一位监督员-灶神(司命灶君、灶君、灶王爷、灶王),以监督考察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灶神将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根据汇报来决定下一年对这家是奖励还是处罚,第二年新年灶神再回来继续监督这家的作为。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

先准备用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开始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

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

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

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

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

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上帝报告。

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一直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以后,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中的言是告知和传达的意思。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指的是民间传说,在传说中灶王爷每年都会上天庭当中启奏每个家庭在这一年当中所发生的事情,而大家都只希望灶王爷说自己家中的好事,不说坏事。

这样一来下届才能平安,也就是说灶王爷回到下届以后再继续保佑平安,在中国的传说当中,灶神的信仰出现的时间比较早。

在母系社会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灶王爷作为自己的信仰,认识当时灶王爷的身世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人们祭祀灶王爷是为了感谢他在过去的一年当中对一家人的照顾,保证了一家人的饮食,因此信仰灶王爷成为了民间经久不衰传统。

扩展资料:

灶王爷的祭典仪式可上溯至先秦时期重要的礼仪典籍《礼记·祭法》,书中记载从周王到百姓,都要祀灶,祭祀这位家户大神。

到了汉代,祭灶又被列为大夫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中溜神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直至清代。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中,祭灶作为一种重要的习俗一直得到重视和延续。在传统社会中,祭祀灶王爷的仪式非常隆重。

关于祭灶的时间,民谚曰三祭灶,四扫屋,即指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王爷。关于何时祭灶,民间又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腊月二十三祭灶。

民指一般平民百姓,大都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船家即指水上人家,一般会在腊月二十五举行祭灶仪式。

祭灶的供品首先是甜品,一般都用又黏又甜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等,用这些又黏又甜的甜品祭灶,目的是要塞灶王爷的嘴巴。

让他回天庭时和玉帝多说些好话,即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祭灶的另外一种重要供品是酒。

唐代《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醉酒的记载。人们用酒糟涂灶王爷的嘴巴,称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王爷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少向玉帝打几个小报告。

若是富家大户,祭灶时还要准备三牲祭品,即鸡、猪、鱼3种肉类。三牲祭礼是传统社会最高等级的礼仪形式,以三牲祭灶是对灶王爷的极大恭敬。

在祭灶之时,首先是摆齐供品,将三牲祭品摆放中间,猪居中,左鱼右鸡,然后是各色甜品,两侧摆放酒水。

并在灶的两侧贴上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或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

一切准备完成后,主人开始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王爷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第三次进酒之后,将旧有的灶王爷像撕下。

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王爷上天,仪式便完成了。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王爷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王爷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祈祷灶王向玉帝奏报这家一年来的种种善事,不讲坏话。

送走灶王爷后,可别忘了除夕夜再把灶王爷接回来,谓之接灶或接神,接灶王爷的仪式较为简单,只需在灶台上贴一张新的灶王爷纸马或点燃一盏新灶灯即可。

—灶神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腊月里,最重要的节日,莫过于送灶王爷了。相传,灶王爷为天上仙界的神仙,主管着人间的烟火与柴米油盐。因此,每年腊月人们送灶王爷时,可谓是毕恭毕敬,生怕怠慢了灶王爷,同时亦希望灶王爷能上书天界神仙,来年给自家的炉灶增添柴米油盐以及食禄口福。

过小年送灶爷,就是要送走灶王爷。灶王爷在人间为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日常,到了年终的时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人整年的工作总结了。

北方地区的年味往往是过了腊月二十三才渐渐浓起来。腊月二十三,又叫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送灶王爷回宫。在各地道观和一些保留着传统信仰的农村地区,灶王爷身边的对联上都会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说的正是这一天要做的任务——送灶。

顾名思义,“送灶”就是要送走灶王爷。灶王爷在人间为一家人辛辛苦苦照看了一年的日常,到了年终的时候需要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禀告这一家人整年的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再根据灶王爷的禀告,对其进行综合对比,然后拟定这一家人下一年的吉凶祸福的运程。所以灶王爷回宫所言之事对一家人来说有着重大的厉害关系。人们都希望这位当家之主能在天上多多为自己和家人美言几句,因此民间也就流传着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祭灶糖来供奉灶神。因为这种糖瓜非常有粘性,百姓们希望能把灶王爷的嘴粘住,回宫禀告时只能说出好听的话,坏事则一概不提,以此换来下一年的好运程。你们老家有没有吃祭灶糖的这种习俗。

“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祭灶糖’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里提到的“祭灶糖”就是“糖瓜”,各地名称不同而已。在我们这称之为祭灶糖

在神仙体系中,灶王爷的职位并不高,其全称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主要职务是负责一家灶台上的事情。中国人向来以“民以食为天”,先解决了吃的事情,即先祭拜了灶王爷,然后才会去拜求其他神仙赐福消灾,所以灶王爷是道教神祗在民间信仰中得到最广泛传播的一位神仙。在很多地区的版画中,在灶王爷身边有时候也会出现“灶王奶奶”的形象,这大概是民间自发以人间夫妇为参照对象而创造并传播所形成的,大抵与土地公、土地奶奶的夫妻神祗的形象相一致。同时,版画下面会印刷着当年的黄历,一年十二个月各个月份的大小月、二十四节气、是否有闰月等等和百姓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都会在灶王爷的版画上体现出来。灶王爷掌握的这些职权都是和与百姓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内容,所以才有了“一家之主”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