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给员工发什么福利好啊?

员工 0 45

夏天给员工发什么福利好啊?,第1张

夏天给员工发什么福利好啊?
导读:1、风扇套组礼盒夏季防暑降温、清凉解暑常用随身配备小电扇、遮阳伞、随行补水杯都是礼赠首选。在防暑降温关怀活动中,配合一线现场慰问,发放企业个性化定制清凉礼盒,用夏天必备的随行小风扇,搭配出行遮阳伞或水杯,从关怀工作当下到关怀夏季日常出行,夏

1、风扇套组礼盒

夏季防暑降温、清凉解暑常用随身配备小电扇、遮阳伞、随行补水杯都是礼赠首选。在防暑降温关怀活动中,配合一线现场慰问,发放企业个性化定制清凉礼盒,用夏天必备的随行小风扇,搭配出行遮阳伞或水杯,从关怀工作当下到关怀夏季日常出行,夏季的延时伴随性关怀更能在员工中建立好感度。

2、夏季补水器具

风都带着些许灼热气息的夏天,一天时间段内都需要补充身体水分,因此在夏季各种解暑茶饮必不可少,搭配解暑降温各种凉性茶饮,一个好用的杯子也是不错的礼赠选择。它在时刻提醒员工注意及时补充水分的当下,让员工时时刻刻感受到企业的关怀。

3、防暑降温大礼包

炎夏已至,高温模式“烤”验着每一位一线工作者,也考验着企业人力行政部门,做好一线工作者的后勤工作,帮助他们确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是保障企业运营推进、保证一线工作者身体健康的基础。

由防暑降温用品、药品或食品组成的防暑降温大礼包,兼顾内服外用,能够有效预防夏天高温天气造成的中暑问题,全方位传达企业对员工的关爱。

4、清爽冰凉夏凉被

端午过后高温酷暑随之而来,面对酷热的盛夏,冷气是办公室内、房间内等各个空间必不可少的配备,但往往夏季生病都是冷气吹过多造成的,白天还可以自我调节,夜晚长时间的冷气更加容易出现感冒症状,因此,在盛夏时节备上一条清爽冰凉的夏凉被是夏天躺下午休、睡觉的佳选。

夏凉被由凉感纤维为原材料,轻薄散热,配合冷气使用舒适一夏。准备一款丝滑夏被送给员工,贴心实用更显企业用心。

5、小冰箱

很多小冰箱有着不错的容量,满足日常需要,不仅可供员工在家使用,放到公司使用也是极好。作为夏季员工福利礼品赠送,充满科技感的外观不仅好看,实用性极强的小冰箱在生活细节上也能给员工帮大忙,真·福利。

送人不能送西瓜,这是因为西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被视为一种不祥之物。西瓜的形状类似于棺材,因此很容易被人们联想到死亡和丧葬。另外,西瓜的名称在中文中与“无子”谐音,这被认为是不利于生育和家族繁衍的兆头。因此,送西瓜会被视为一种不吉利的行为。

此外,送礼在中国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文化,礼物的种类和包装非常重要。送礼需要考虑到收礼人的身份,礼物的价值,以及是否符合道德准则等方面的因素。如果送西瓜,就容易暴露出送礼人的不慎和不合适,给对方带来不必要的尴尬和困扰,更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矛盾。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不会选择送西瓜作为礼物。相反,人们往往会选择其他礼品,如鲜花、糖果、茶叶等来表达自己的谢意和对收礼人的尊重。这些礼物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可以传达更加温暖和正面的情感。

总之,虽然西瓜作为水果在中国广受喜爱,但在文化背景下,送西瓜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送礼要符合礼尚往来、以礼相待的文化传统,送一份合适的礼物才能体现出对礼仪和文化的尊重。

这将是物业管理企业长期发展形成品牌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勿容置疑,物业管理属于服务行业。随着物业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物业管理企业不规范运作等问题被媒体频繁曝光,使物业管理行业的社会评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生存发展环境受到了极大影响,迫切需要物业管理企业规范经营,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实现良性、快速发展。 在物业管理的服务实践之中,我深深感到,物业管理企业要想获得持久健康发展,必须努力实现内在自然美和外在规范美的和谐统一。 一、抓住服务中人的关键因素,形成自然美 毫无疑问,物业管理服务的主体,是代表着物业公司的具体员工。他们身着公司制服,履行着服务的各项义务,一言一行,影响着业主或客户的认知,决定着物业服务质量的优劣和成败。 业内人士都知道,物业管理行业的员工,主要来自于知识型的高端和体力型的低端。高端的员工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管理层和技术层,对业主或客户的接触相对较少,但决定着企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流程;低端的员工数量庞大,主要集中在保洁、保安、绿化养护、维修等专业服务,长期处在服务一线,频繁接触业主或客户,直接反映着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形象。 如果物业管理企业对客户投诉的信息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反映最强烈、影响最恶劣的投诉往往集中在一线员工的服务态度不佳上,所谓“好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半句寒”,员工对业主的关切表现出来的冷淡和漠视,对业主的不尊重、不热心,都会在业主或客户心中留下难以修复和弥补的创伤。 员工的服务态度主要取决于员工的基本品德修养、员工的培训状况,以及企业的文化理念。所谓“内在自然美”,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对员工进行激励、美化、塑造,让美内化到员工精神品质中,由内而外地 流露、体现在服务实践中。 一是,准确分析掌握一线员工的群体特征和需要,有针对地进行激励。一线服务员工主要来自于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失业人员。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是经济上比较窘迫,人格上需要自尊,心灵上需要归属。这是物业管理企业进行激励性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但大多数物业管理企业却在这方面存在重大缺陷。部分物业管理企业内部仍然存在严重的用工歧视,特别是对外地农民工,一味使用约束性惩罚制度,动辄使用“大棒”,缺少正面牵引的激励性制度,管理绩效存在诸多局限。 二是,塑造员工,让他们学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在员工进入公司之初和工作过程当中,不断强化员工的职业意识,积极对员工进行跨工种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引导他们消除“来京打工”的概念改而树立职业发展的长期理念;引导他们消除“打工赚钱、赚一笔就走”的简单认识,树立学习脱贫、增长技能、经营生活的理念;引导他们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思想,“即使要走,也要带走大城市的文明观念;即使回到家乡,也要因为这段经历成为不一样的农民;既然到了这个组织,就要学有所成,有所收获”。 三是,设身处地关心员工生活。对员工子女入托、上学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遗余力进行帮忙;对保安员住宿条件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增加室内电扇、解决洗澡等方法加以解决;在高温酷热天气中,给一线员工送西瓜或清凉饮料。通过点点滴滴的具体行动,使员工体会到组织的关心,拉近员工与企业的距离,感到自己是“有组织”可以依托的人,进而有意识地维护组织的利益 通过以上方法,虽然不会使全部员工形成主动服务意识,但确实可以有效改变员工的思想观念和职业态度,使员工形成发自内心的激励,进而产出自觉、主动、发自内心的服务,“把业主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这种基于思想品质的服务,必将表现出心灵之美、语言之美、行为之美、和谐之美、自然之美。 二、完善物业服务中的制度性因素,形成规范美 勿须讳言,物业管理行业仍然存在着少数不法企业侵占业主利益的各种问题,但也不可否认,物业管理行业正在不断规范。物业管理企业服务的规范性、经营的精约化和形象的品牌化正在受到业内的日益重视。规范是服务要求,精约是管理要求,品牌是发展要求。对于物业管理企业特别是新兴物业管理企业而言,要想实现快速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实现规范服务,打牢根基,即通过制度建设给外界以规范运转、规范管理的外在之美: 一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规范运行。物业管理属于微利行业,加之市场竞争不断升级,部分物业管理企业打肿脸冲胖子,不计成本承揽项目,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过侵占业主或客户的合法权益转嫁成本,最终免不了出现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纠纷。有鉴于此,国家和地方出台了 《 物业管理条例 》 、 《 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 》 等诸多政策性文件,对物业管理行业的经营、运行等进行规范,这是有眼光的物业管理企业在长远发展当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是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层次制度,更是物业管理企业不折不扣要执行的“宪法”。物业管理企业必须进行详尽的梳理和系统的学习,既要学法用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自觉守法规范经营,特别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二是,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精准设置服务流程。看过电视连续剧 《 大宅门 》 的人都有感触,“大管家”在一个家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业管理企业承揽项目,多以包括保安、保洁、维修、绿化、设备管理、家政等多项综合性服务为主,业务面宽泛,劳动力密集,服务内涵丰富,实质上充当着成百上千个家庭的“管家”,身负责任十分重大,要管好自身庞大的“摊子”,服务好众多的业主或客户,就必须形成完整的企业规章制度,对员工的管理、对财物的管理、对设备的管理,都必须有章有法。 在服务中,还必须结合实际,做到精细、准确、全覆盖。精细是指服务的流程要周全详尽、尽善尽美,做到最细致、最具操作性;准确是指服务流程设计要切中要害,分工要清晰明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全覆盖是指物业财产记录要全覆盖,职责划分要覆盖服务项目,人员配备要覆盖到位,部门与部门的衔接、岗位与岗位的衔接都要“严丝合缝”,既不能出现物业财产遗漏,更不能出现管理漏项、有事没人管的情况。 只有提供服务的主体 — 员工,用发自内心的自觉主动服务与企业制度的规范约束的完美结合、和谐统一,物业管理企业才会真正实现规范经营、服务到位,才会实现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或客户基于诚信品质的良好合作,在发展中形成美誉度和良好口碑,从根本上推进物业管理企业品牌建设。 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细致入微,将是物业管理企业长期的追求和努力向前的目标。 2 、 《 物业管理经营之道 》王荷,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年春节,我们公司宰了5头猪,给每位员工分了10斤猪肉,额外又分给我10几斤猪下水!看到这里,不知情的还以为我们公司太小气了,给员工发这样的福利,恰恰相反,每当我对别人说起这件事,却是满满的回忆!

当时我们公司来了一位新领导,有过当兵的经历,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他看到我们公司有闲余场地,就组织公司员工开辟了菜地,搞了两个猪圈,还给每个部门划分了绿化区域。可以这样说,在他进入公司后,我们公司的伙食标准直线提高,厂区绿化搞的有模有样。

新领导来之前,我们的伙食不怎么样,伙食浪费现象很严重。他到任后,看到这种现象,对员工做了调查,遂做出改变:制定一周菜谱,提高伙食标准,同时严格控制生产浪费现象。他的宗旨很明确,通过生产节约,提高伙食质量!后来,他看到每天少余的剩菜剩饭无处倾倒,就想着利用公司空余场地建个猪圈,既能解决剩菜剩饭问题,又能吃着放心的猪肉,两全齐美的办法。

猪圈建成后,一次就买了10个猪崽,4个月后,我们吃到了我们自己养殖的猪肉。还记的第一次吃我们自己的猪肉的场景:那天早上,领导说:今天杀猪,改善伙食!员工听到领导发话了,群情高涨,几个男性员工挑了两头最大的猪拉到屠宰场,过了几个小时,宰杀后的猪肉就放到了食堂的案头上。那天晚上,厨师用猪肉做了几道菜:红烧肉、红烧大肠、猪头肉、清炖排骨,员工吃的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员工是真切体会到了自力更生的快乐了!

年底临近春节的时候,我们每位员工除了金额不等的红包,又每人分了10斤猪肉,可以说,那年春节,对我们公司员工来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春节!

有一年我们单位发了一样黑黑的东西,每人一吨,差点没把我这小女子累死。

我们那一任厂长特别喜欢分东西,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分不到,小到相册、枕套,大到煤气罐、毛毯,吃的用的啥都有,有一年冬天竟然一人分了一吨煤炭。

厂里雇的车把煤炭给运到村口,这个村有几个职工,就给卸几吨,一堆一堆给分好,车走了,至于怎么把煤运回家就是自己的事了。

那时我们家都是老弱病残,八十多岁的爷爷,六十多岁的父母,父亲有病在身,还有上幼儿园的外甥女,我是家里唯一的劳力。

于是我推着我们家的小推车,放上一把铁锨,来到了村口,一锨一锨的把煤铲到车子里,装个大半车,我就推着回家,妈妈在大门口帮我拉上去,因为我们的门口有个很高的坡。就这样一锨一锨的装,一车一车的推,到后来腿都打颤了,终于把那一吨煤给运回了家。

这是我印象中单位发的最贵最重的一次福利,至今印象深刻。

我们单位分过水泥,令我印象最为深刻,已经过去52年了,至今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70年的五月,珍宝岛上的防御工事要加固和做防水处理,这就需要水泥和沥青牛毛毡,连队驻地距离岛上有四公里,由于山路崎岖,而且平缓的地方全部有水,每个战士每次分一袋水泥,每袋50公斤,外包装全部是牛皮纸,扛在肩膀上往岛上送,中途没有办法放下休息,因为下面全部是水,已放下牛皮纸袋就会被水浸湿,是水泥失去效力。

每个战士全装(一支枪,一个子弹袋,三个弹夹,90发子弹,一个手榴弹袋,四枚手榴弹,一壶水,一个挎包)肩上再扛一袋水泥,在崎岖泥泞的道路上,不停的走四公里。

那滋味相当难受,要多累有多累,而且五月份的黑龙江全部都是棉衣,每个人的衬衣衬裤,全部都被汗水打湿打透。

讲老实话,当时我们,不害怕打仗,不害怕挨冻,又不害怕挨饿,这些困难,战士们都能相互鼓励进行克服,唯有这往岛上送水泥,每人一袋,谁也照顾不了谁?再苦,再累,只有自己扛。

当时我们最怕的就是:“单位分水泥!”

下边就是珍宝岛,我们曾经生活的地方和终身难忘的地方!

时间跨度52年,弹指一挥间

参加工作期间,第一次每人分了十斤海鱼,挺开心。第二次分过腐乳,每人一坛。第三次分过大米,每人一百斤。对一个职工来说已经很满足的了,还是国家政策好。

工作了三十多年,也记不清楚分过多少次东西?印象深刻的就是分鱼、大米和猪肉。单位分了东西,大家欢欢喜喜像过节一样开心快乐!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阶段!由于单位不景气,有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工人和干部们都犯愁!一家人都指望着工资生活,想搞点副业吧,小地方人少环境差,没有那么多的资源!

人都是这样,日子好过的时候,分什么都不觉得太好,终于到了什么都无东西可分的时候,大家总是回味日那段时光!直到九八年的时候,下岗浪潮席卷全国各地,人们心慌了,不知道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弄得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幸亏我早走一步,九三年辞职下海经商,冒着风险和父亲的责骂,带着老婆孩子开始了移民飘摇不定的生活。历经千辛万苦,一言难尽啊!我相信与我有同经历的朋友们,全国各地有千千万万的人,深知其中的艰苦人生。

人永远都是不知道满足的动物!在历经了千辛万苦磨难时,不知道多少次怀念有班上开工资的安份日子。那时多好啊!按时上下班,到月底领工资,至少没有什么压力和烦恼!有时候也觉得下海拚搏的生活也很好,时间上自由自在不受谁的约束,苦累是肯定的,常常披星戴月的干,身心疲惫不堪!也有开心快乐潇洒的时光!

已经多少年了,没有再享受过单位分东西的日子了,慢慢的也淡定。直到二千年的春天,通过单位同事好友的告知!每个下岗职工可以领取五千元的下岗费!从此以后永远告别了单位。拿着这五千元的下岗费,全部用于做生意投资,虽然钱不多,但是也解决了我们燃眉之急。也曾想过,如果没这几千块钱的下岗费,又能怎样?非常的知足。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算不算单位给的福利呢?据我所知,来到这个城市时,接触到很多下岗的职工,下岗之后分了一大堆破烂厂子处理不掉的东西,算是下岗费吧,至少我们还算是挺幸运啊!

2018年,过春节放假之前,县里给我们县直单位的干部职工都分了一样东西。得到这样东西之后,人人都是愁眉苦脸的,跟马上要过春节的气氛一点也不搭配。你说能不印象深刻吗?

我们都分得了什么东西呢?而且让我们都愁眉苦脸的。你猜不到吧,我想你也猜不到。县里分给我们的东西就是,让我们利用回农村老家过节的几天假期,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多收集民情民意,正式上班之后的一个星期之内,上交一份调查报告。

在那份要求我们春节期间开展走访调查的文件还规定:处级领导的调查报告不少于4000字,科级领导的调查报告不少于3000字,普通干部的调查报告不少于2000字。

好好的一个祥和的春节,领到这样的任务,分得这样的“礼物”,你说闹心不闹心,你说是不是印象深刻?

辛酸职场写在最后:

当领导的,做出可有可无的决定,或者说时效性不是很强的决定,你是不是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感受。我相信领导的调查报告肯定有人帮写,所以他们无所谓。那样的调查报告,你可以过完春节之后,再布置也可以的吧?

九十年代中期,毕业分配进家乡一家国企上班。我在办公室,工资不高,但单位福利挺好,出名的分东西多。

每年中秋春节,是单位最忙的季节。车间黑白二班倒,办公室后勤只留值班人员,一律去车间加班,节前半个月不允许请假。这期间,也是单位分东西的时间,今天,厂办通知主任领这个,明天领那个,忙得不亦乐乎。

单位有自己的养殖场,猪肉牛肉就不用说了,分。有一年春节,竟然每个职工分了10斤鲇鱼,还是活的!据说养殖场新上的项目。于是,各部门下班后,每人提一大透明袋子,里面装着水和三至五条鲇鱼。

家在单位的职工还好说。就是我们这些进厂的新人,还没结婚,大多数人的家在乡镇,离单位远,当时交通又不方便,都住在单位宿舍,单位生产旺季,又不准请假回家,分的肉啊米啊什么的还好说,放在那就行,又跑不了。可每人几条大鲇鱼,还是活的!

于是,我回宿舍和同屋的女孩商量,出去买了个大塑料水桶,放鲇鱼,先养着,第二天告诉我妈来单位拿。说实话,大着胆子,把鱼放桶里,我就不敢去动了,扁扁的鱼头,还长两根胡子,这鱼太恶心了,还在桶里扑腾,弄得晚上也睡不好。

我老公当时是我男友,住男职工宿舍,听他说,分鱼的当晚,宿舍可热闹了。不少出差在外的,同宿舍的就把鱼代领了。他们也没有女孩的细心和耐心,就随便把鱼挂一个地方,也有放脸盆里的,嫌弃鱼扑腾,都把脸盆放走廊上。

可以想像当时的情景:筒子楼的长走廊,每个宿舍门口放个盆,盆里养好几条大鲇鱼。到了半夜,鲇鱼在盆里待不住了,扑腾扑腾跳出来,这下可好,另外的也待不住了,扑腾着往外跳,这鱼生命力特强,在地上扑腾半晚上还死不了,还有挂着袋子破了,鱼也跑出来了。

于是,九十年中期,临近春节,某地方国企的男职工宿舍:早上,一帮睡眼惺忪的大小伙子打开宿舍门,去水房洗漱的时候,门外的长走廊成了鲇鱼池,这帮小伙子顾不上干别的了,趿拉着拖鞋,撸着袖子,大呼小叫地在走廊上快乐地抓鱼!

到现在,老公和朋友们说起当时的情景还笑得前仰后合。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国有企业也三改两改的成私企了,厂长也不叫厂长了,都得叫总,过节别说给职工分肉分鱼了,连个鱼鳞也摸不着了!

约十年前吧,过年了,单位分了六个沙田柚(预先装好的),到家以后拆开,真让人"羡慕"有大有小的六"兄弟"……

以前我们单位都发自己超市的福利卡,我和媳妇一般一周开车去一次超市采购,说实话还是挺好的,愿意买啥就买点啥。

自从去年企业改革,福利卡也变成了发实物,工会发的东西一直饱受诟病。印象深刻的有几次:

1、臭了的鸡

有一次单位发大公鸡,说是当地鸡而且给收拾完放到缩封袋里,本来大家非常期待,结果鸡拿到家就变臭了。原来单位在处理鸡的时候没等鸡凉透就放进了缩封袋,再赶上炎热的夏季,就坏了。

2、五六斤活的大草鱼

有一次单位奇思异想给大家发鱼,本以为发点黄花鱼或者刀鱼之类的,结果一领鱼是五六斤的活的大草鱼。说实话愁坏了大家,这么重的鱼对于没有车的同事来说太麻烦,看着有的同事骑着自行车驼着扑腾水的大活鱼,真是滑稽透顶。同时也愁坏了不少年轻人,拿回家怎么办啊?不敢杀,不会做。最后好多人只好送到饭店低价处理了。

3、烂了的蔬菜礼盒

我们单位有个田园农庄,所以好多福利都是出自那里。这个端午节发福利,其中一项是蔬菜礼盒。大家拿回家一看,里边的蔬菜都烂了。有些员工气不过,直接拍视频把烂菜发到了单位群里。这下轰动了,因为单位老总在群里,工会又是赔礼道歉,又是马上送新鲜菜的,做些表面文章。

写在最后:

既然企业舍得花钱,给员工发福利,就应该在不超出标准的范围内为员工选购经济实用携带便捷的优质商品。否则好事没办成,引起职工不满,反而弄巧成拙了。

我刚参加工作是在80年代末,那个时候大家的工资收入都不高,奖金开始是没有的。不过单位还真的经常分东西,过年过节分鱼(主要是带鱼)、肉(主要是牛肉)、花生油(说到分油到现在还记得一个比较娇贵的女同事,一次领了一桶10斤的油,骑上自行车就摔了一跤,竟然把油桶摔成了两半,身上淋了一身的油,又舍不得剩下的半桶,最后只好捧着半桶油回家,狼狈极了)!后来还分过虾,苹果熟了每年都论筐分苹果,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分鸡蛋和西瓜!

大约有几年的时间,单位每月每人分10斤鸡蛋,开始的时候都是单位用车拉到单位大院,然后通知大家下班去领鸡蛋,场面很是壮观和热闹,也很麻烦,那个年代大家都骑自行车上下班,拿10斤鸡蛋真的挺费事,我每次都得让老公去拿!后来终于改成发鸡蛋票,自己去代销点领取,这样就省事多了。

分西瓜都是在夏天,开始分的那一年几乎每星期都会分两到三次,刚开始还称重,到后来就论个,一次一人3个或5个不等,每次分西瓜我都感到很头疼,因为我既没有时间去排队又没有本事拿回家,也是每次都让老公跑腿去领。那时候西瓜也很便宜,有时候实在嫌烦干脆就不要了!说起来单位常分西瓜的原由也很滑稽:就是一把手特爱吃西瓜,后勤部门就总是不嫌麻烦的隔三岔五采购西瓜来分!

现在想来当年分东西的场面还是很令人怀念的,因为慢慢单位分东西就越来越少了,即使还有也都改成卡或券了!现在的单位再也没有以前热闹,更没有以前有人情味和凝聚力了。

我们单位是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九十年代初的国有四大银行太霸气了,体制内待遇,工资远远高于 社会 。

我记得,几乎每到星期三就发工资以外的各种名分的钱,多少都有。尤其是卖债券的时候,提成特别高,那时候的债权利息高于存款利率,供不应求,都托后门买。

每到节假日,就有各种各样的福利发放,粮油米面茶、瓜果梨桃杏、海鲜猪肉牛羊肉等等,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每次发东西,不是我哥开车接就是打出租,因为一个人拿不动呀!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的春节,居然每人分到一半猪和一半羊,羊还行,不太大,这猪肉……我的天啊!看着都吓人,拖走都费劲,我只好求朋友开一辆“半截子”来运走。

到家了,爸爸也傻眼了,这“大卸八块”的活从来也没干过,没办法,又拉到农贸市场,求一位卖猪肉的熟人,开始肢解这半猪。

人家倒是熟练工,可是也不能白干,又扔下几盒烟,才把猪的各个部位分装进大大小小的塑料袋里,又轰隆隆地拉到了家。

朋友开车一直跟着忙活,晚上又留下来吃顿饭才算完事。我家的冰箱是“琴岛•利勃海尔”牌的,就是今天“海尔”的前辈,容量也大,但还是塞得满满的,幸好是冬天,阳台也可以分担点。

这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单位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