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刚学说话,先喊爷爷好不好?

老人 0 40

孩子刚学说话,先喊爷爷好不好?,第1张

孩子刚学说话,先喊爷爷好不好?
导读: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大概是宝爸宝妈最期待的日子了,宝爸宝妈们有时候较着劲,一个劲的教孩子说爸爸、妈妈,希望宝宝第一个开口的时候叫的是自己,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宝宝跟谁更亲一样。有时候,那些带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跟着来凑热闹。当宝宝可以发出一些似

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大概是宝爸宝妈最期待的日子了,宝爸宝妈们有时候较着劲,一个劲的教孩子说爸爸、妈妈,希望宝宝第一个开口的时候叫的是自己,好像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宝宝跟谁更亲一样。有时候,那些带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跟着来凑热闹。当宝宝可以发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声音的时候,做父母的,甚至那些做爷爷奶奶的,就激动地不得了。

宝宝咿呀学语的过程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多宝宝在五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发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音节,有的时候类似于爸、妈,这个时候不要激动,那不过是一些似是而非、没有任何意义的音节。宝爸宝妈也不要过早的就去教孩子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这些称呼宝宝早晚都会叫的。

一般而言,宝宝在八个月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的去模仿身边人的一些行为,主要是爸爸妈妈说话的声音,去试探着发出一些模仿的声音或者音节。大部分的宝宝在十个月的时候也不会发出特别准确的读音,当然这个时候,已经是有意识的去学习了,叫爸爸、妈妈也成为了一种可能。

有人说,宝宝先叫爸爸就是跟爸爸亲,先叫妈妈就是跟妈妈亲,这个是没有科学道理的,很多孩子先叫妈妈,的确是主要由妈妈照顾孩子、陪伴孩子,这种情况下,日常生活中宝宝的妈妈会有意识的去教孩子叫妈妈,如此一来,很多宝宝就会先学会叫妈妈。

根据调查,先叫爸爸的宝宝占据了大多数,这让很多宝妈心里真的很难过,总觉得自己十月怀胎却生了个白眼狼;同样很多宝爸心里却甜蜜得很,尤其是生了女儿的家庭,宝爸们会觉得宝贝你真不愧是我上辈子的小情人,是爸爸的小棉袄。其实,这是有些自作多情了。孩子嘴里"咿咿、呀呀、啊啊"的发音突然变成了"爸爸、妈妈",做父母的的激动心境可想而知,但是不要多想。

新学期开学有两天了,如果在上学和放学的时间段,去幼儿园或中小学门口转转,你会看到一种很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有不少老人在接送孙辈上学。

有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很正常啊,我们都忙着上班,老人不去帮着接送,我们哪腾得出手管孩子啊。

听着这番话,你是否很耳熟?当然,可能很多家长都是这么做的。

但是当孩子小一点时,家长可能感觉麻烦还不多,但渐渐地你就会发现问题接踵而来,我不妨列举几个问题让大家看看。

1、孩子上课坐不住,爱说话,注意不集中,老师经常向家长反映。

2、孩子有挑食现象,总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爱吃。

3、孩子喜欢看电视动画片,或者玩手机游戏。

4、孩子特别喜欢玩儿,一提到写作业就爱闹情绪。

5、孩子对老人无礼,但在父母面前却表现出另一面。

6、孩子厌学和青春期叛逆,亲子关系紧张。

7、孩子生活态度消极懒散,不愿意与他人分享。

8、孩子不知道感恩,自我意识极强,社交能力较差。

……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么多问题呢?今天我就从隔代教育角度入题,给年轻父母谈谈隔代教育后遗症,希望能引起家长的思考。

一、隔代教育的产生

1、儿女工作忙,老人帮助分担。

如果统计老人参与接送孙辈上学和生活中的照料原因主体,帮儿女分担恐怕占了至少80%,在为儿女家庭做贡献方面,很多老人功不可没。

有了老人给帮忙接送孩子,年轻父母就可以安心工作,甚至不必急着下班去接孩子,再到家里做饭和辅导孩子写作业。年轻父母确实是轻松了,但是老人们可并不轻松,甚至很辛苦,可是为了儿女,他们认了,忍了,默默承受了。

有些老人在孙辈上初中后,便完成了使命回自己家去了,有些可能还会继续坚持着。什么时候离开孙辈,隔代教育便会自然中止。

2、三代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

有一部分家庭成员组成属于共生性质,和为了帮忙照顾孩子而把父母接过来住不同,是年轻家长从结婚后就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类型家庭组合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最多达到5%左右。

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和睦相处问题倒还相对要少一些,但如果儿女缺乏孝心,那带给老人的痛苦可就大了。尽管很多老人能忍,可是父母怎样在家里对待老人,会让孩子看在眼里,无形中就效仿起他们来,而这样的孩子以后在成长中往往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二、隔代教育的溺爱和纵容,往往让儿女的教育正面效果极容易被抵消。

我先讲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学期开学后,某小学的王老师发现班上最头痛的一个孩子转学去其他学校了。她内心却有一种纠结,一方面是和这个孩子相处两年了,师生情已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是再也无需面对这个孩子难缠的爷爷了。

原来这个学生的爷爷溺爱孙子已经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孙子在学校里欺负同学,把别的同学弄伤,王老师让家长去学校协商处理,结果这个学生爷爷去了,反咬一口说老师对他孙子有偏见,说别的同学都欺负孙子,才会把孙子惹急的。这老爷子在学校里不光骂了老师,还骂了去协商解决问题的家长,最后家长只能委屈着算了。

最有趣的是,这位老人常常有一次竟然教孙子撒谎,怎样对付犯错时被老师批评。面对老人如此“教育”孙子,王老师有苦难言。现在这个学生转学走了,不知道又去祸害哪个老师去了。

故事讲完了,但思考却没有结束。寒石冷月要问家长朋友们,在你的家里,是否发现老人溺爱和纵容你孩子的现象?

1、隔代亲正使很多老人丧失分辨力,把错爱当成真爱。

在很多家庭里,老人对孙辈的爱已经完全和当年他们管教自己孩子不一样了,这恰是很多年轻父母最难以理解的地方。

其实这本身并不难理解,因为现在每个家庭里孩子少,老人晚年不需要工作,自然会把情感投入到孙辈身上。对于这种“全情”投入往往容易走入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自己的孙辈有再多的毛病,他们都会认为孩子大了就好了。于是便出现把错爱当真爱的现象,而老人们自己却不承认。

树大会自然直吗?显然不能,老人越是溺爱孙辈,越会惯出孙辈很多坏毛病。就如上面我列举出的一些问题,除去孩子父母自身不懂教育,又逃避管教责任外,几乎都是老人因溺爱和纵容亲手制造。

2、不少老人正在剥夺儿女教育孩子的权利。

在家庭育儿生活中,当老人常年照料孙辈成为一种习惯时,孙辈会很自然地和老人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关系。而这种依赖正冲击着孩子与自己父母的亲子关系,不少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尽管父母介入了管教,但是却发现孩子和自己不亲,不愿意接受管教。

幼儿期的早期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如果年轻父母知道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会影响孩子一生,可能会尽可能减少让老人代为照看孩子的机会。但是绝大多数家长意识不到,甚至时间长了以后,会养成一种逃避陪伴与管教孩子的坏习惯。

老人和孙辈建立起心理依赖关系后,最糟糕的后果是逐渐剥夺儿女教育孩子的权利,如有的老人看到儿女严格孩子,他们会批评儿女或儿媳妇,女儿或女婿,结果搞的大家心里都特别不痛快。

结束语:关于隔代教育的话题,说起来有点沉重,但是如果年轻家长真的很爱你的父母,最好不要让他们晚年还要为你操心受累,让他们安享晚年,过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才是真正的尽孝。没有了隔代教育的影响,可以让家长真正陪伴孩子成长,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本职工作。当你的孩子有出息时,回首看你的付出,你会发现自己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当你成为爷爷奶奶那天时,你也会拥有轻松愉悦的晚年生活。当我们的目光触及到更遥远的空间时,才会发现决定人活的是否幸福与快乐的,是观念,是我们善于思考的大脑,还有睿智的生活选择。

教育一直是家长最关心的,为了让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现在很多农村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里读书。今天笔者就来谈一谈送孩子去县城读书的具体原因。

一、农村教育条件差

县城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差异还是比较大的。一些村落人很少,甚至没有一个正规的学校,想要上学只能去邻村或者乡镇,但距离也是比较远的,不如直接送到县城读书。很多农村地区也有学校,但学校规模比较小,教学设备比较落后,老师的教学水平也不如县城学校的老师。一些优秀的老师都愿意留在县城学校工作,想要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还是要去县

二、年轻父母在县城工作

其实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离开了农村,县城的工作机会多,生活条件好,已经定居在县城,孩子自然要跟着来县城上学。如果把孩子留在农村,没有父母的关心指导,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也不会指导孩子功课,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即使很多家长没有在当地县城工作,有一定经济基础后,也愿意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条件,让孩子在县城学校住宿,如果学校不提供住宿,也要让孩子住在寄宿学校。

三、农村学习氛围不好

很多成绩不错的孩子已经被送到县城读书,留在农村的孩子一般成绩不好或者父母不重视学习,孩子自己也不看重学习,学习氛围不好。一些孩子更是早早就退学,出去打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很多农村孩子可能比较贪玩,没有重视学习,很容易荒废学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沾染一些坏习惯,就让孩子去县城学校。县城学校的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学校管理严格,有不少勤奋努力的学生,可以带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四、跟风

一些家长看到很多农村孩子被送到县城学校读书,也跟风送孩子到县城。这样的跟风现象可能是好事,毕竟县城学校的教育质量比较高,学习氛围好。但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一些孩子还太小,甚至刚上小学,还不会照顾自己,就被送到寄宿学校,一个人非常孤独,没有家长的陪伴和照顾很容易产生问题。如果寄宿学校不好,孩子不习惯吃学校的饭菜,营养也容易跟不上。

孩子太小,判断能力不强,也可能会交到一些不好的朋友。所以说农村家长也不能盲目从众,父母要多关心照顾孩子。

看完这些原因,笔者觉得是比较现实和无奈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确实比较低,学习氛围一般,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家长就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

但笔者建议家长还是要注意孩子的健康成长问题,多陪伴孩子,不要让年纪太小的孩子一个人来到县城。随着我国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农村的小学教学质量还是能够满足要求的,所以家长可以陪伴孩子到小学毕业。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中学教育,再把孩子送到县城或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