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媳妇的爷爷去世了,我该怎么办?

老人 0 208

我媳妇的爷爷去世了,我该怎么办?,第1张

我媳妇的爷爷去世了,我该怎么办?
导读:媳妇的爷爷去世了,他也是你的爷爷,作为男方的话,应该陪着媳妇回家吊丧。你媳妇的亲人就是你的亲人,所以你应该回去。陪着你媳妇回去,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如果有些,要送葬的男方都要加入其中,因为媳妇的关系,男方也属于他那边的人,也是有资格有义务去

媳妇的爷爷去世了,他也是你的爷爷,作为男方的话,应该陪着媳妇回家吊丧。你媳妇的亲人就是你的亲人,所以你应该回去。

陪着你媳妇回去,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如果有些,要送葬的男方都要加入其中,因为媳妇的关系,男方也属于他那边的人,也是有资格有义务去送老人家最后一面的。这是作为孙女婿的一个礼貌,也相当是一个礼数,这个礼数不能落下。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和礼仪,未婚女性参加已婚男性的家庭葬礼并不是必须的,也没有明文规定未婚女性必须随礼。

在决定是否要随礼时,你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 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如果你与未婚夫及其家庭成员关系紧密,比如经常接触或者已经融入家庭,那么随礼可能会更加合适。

2 地方习俗:在一些地区,未婚女性参加已婚男性的家庭葬礼并不常见。在一些传统观念中,未婚女性没有嫁入该家庭,因此可能不需要承担随礼的义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些地方习俗可能要求未婚女性随礼。

3 尊重家庭:如果你觉得未婚夫及其家庭成员对此事比较在意,或者在你看来,尊重家庭和逝者比随礼更重要,那么可以考虑随礼。

最终,你可以根据个人情况和礼仪传统做出决定。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你是否决定随礼,都应保持礼貌和尊重的态度。

台湾这边的习俗~估计你们听到的应该差不多,再来就是重不重视的问题,

另外,爷爷的状况是怎麼样也要考量,不过这就无关习俗,是看你们心情上能不能调适的过来,

但须知道的礼俗如下 (顺孝娶

百日 内完婚

百日内完婚:因为家里服丧中,百日之内办喜事,让喜事把家中不好的磁场中和,早日脱离哀伤,称为『冲喜』。在百日之内办喜事,不可放鞭炮,不可张灯结彩,不可大肆铺张,须一切从简。

2、对年後完婚:据习俗而言,家人往生,除七七四十九天的头七会回家看亲人外,至少一年後才会了解自己已往生,家人也才能真正走出伤痛;所以对年後办喜事,可以恢复一般嫁娶的热闹。

目前台湾已很少很少有三年服丧不为嫁娶的例子,因为时代的变迁,三年服丧不为嫁娶已不符合社会嫁娶需求!

家有丧事就要於百日内完婚,超过就要等一年後(对年)(做完一次三年的法事俗称除孝),不是说一定要三年後才可以结婚

基於百日内娶及百日内嫁的问题:

这是针对家中有儿或有女因之前有订婚或有喜在身,又逢丧事,不得已才行的简便婚礼,又称暗婚。这里针对的对象是孝男或孙子等直属家属为主。

顺孝娶

若直属亲人在儿孙们已论及婚嫁之日前不幸因故过逝,可於出殡当日,藉由直属亲人的出殡,前数小时择吉时,先行﹝寄孝制﹞,由媒人带领前去女方家去娶亲(若远道者新娘应早一日抵男方家附近饭店住宿),此时亲娘是吉利在身,应著礼服於家等候,因新郎有孝在身,由媒人代表进门去将新娘请出,亲迎至男方家,鸣炮、拜轿、扶出轿、进大厅、过火破煞、进房等一一进行,唯不举行拜堂新郎及新娘迳行参加丧制活动,新娘穿新娘礼服加媳妇或孙媳妇之孝制由媒人和新郎共同扶持,步入灵堂,在魂帛灵位前行奠吊仪式然後新娘及媒人在灵堂内观礼,直到启灵时送到辞客为止,脱下孝制再入新房,著轻便衣服出来稍为料理一些杂事

这里有分煞饭前(满七前)娶及煞饭後(满七後)娶两种方式-

煞饭前:准新娘在奠礼当日早一步去作祭拜後先返娘家待嫁,男方新郎於亲迎日先﹝寄孝制﹞,抵达女方家依礼行仪,返回家门时,乃依婚礼进行,唯拜堂,向神明祖宗上香行礼後须另到魂帛前上香致敬,才进房坐锭因婚礼简单,不可雇请康乐助兴及不放喜柬

煞饭後:同前项,拜堂时,先向神明神位上香行礼後,次向祖宗和魂帛牌位同时上香行礼,才相互行结婚礼後进房,婚筵前先举行婚礼,婚筵正常举行,唯不雇请康人员助兴及不放喜柬

百日内娶

於丧事出殡後,择一二吉日吉时作先後订婚及结婚或也可同一日订结婚只不过在出殡当日准新娘是不过门的,而只是作﹝借送﹞之礼(出殡当日准新娘是吉利在身,要穿粉色衣物,前往奠礼会场去作奠吊),到达会场时,女方不可带孝制,只用红布头罩或红手圈系手参加孙子辈的奠吊仪式,祭拜完就回娘家等百日内作订婚及结婚之礼,因属暗婚,所以是不发喜柬及不请康乐人员助兴的

爷爷去世了买点这些比较好,

一、哭丧棒

参加过农村葬礼的肯定对这个物品不陌生,有的地方也叫它“孝杖、孝棍、哭杖、哀杖、引路棒”等名字。

哭丧棒主要是逝者的重孝子,有的地方也叫正孝子,一般是逝者的长子拿在手里的一种仪杖。

如果不拿,会被村里人觉得失礼,甚至质疑这家人是否孝顺。

农村很注重孝道,故而哭丧棒非常被重视。

不仅要拿哭丧棒,还要披麻戴孝,一整套必不可少。

哭丧棒的来源与一个民间传说有关,据称古时有位叫韩伯俞的人儿时顽皮常被母亲用竹杖打。

某次母亲再次打他,他却哭着说母亲打得不疼了,说明母亲老了。

后来母亲去世后,他就拿着这根竹杖哭丧。

世人觉得他这是追忆母亲,不忘母亲教诲,是一种孝道,便纷纷模仿。

只是在取材上,还是有些区别,并非都是竹杖!

一般来说,父亲去世用竹子,母亲去世则用桐木制作。

这个用意是“父节在外,母节在内”,可以理解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则用柳枝当哭丧棒,还有的用秫秸稭,北方则也难怪高粱杆代替。

我老家则是也用杉木铇成一头圆一头方,蕴意天圆地方,父亲在上,母亲在下。

哭丧棒的上面还要缠绕一些白色纸条,主要是发丧时用,也有的是出殡时用,各地习俗不同。

关于哭丧棒的尺寸,最早期的是三尺,后来演变为齐心口,孝子们可以正好扶住走路。

但人们似乎觉得这个长度太偷懒,孝子太方便,不能表现诚意和孝义,便将哭丧棒越做越短,却越来越粗。

孝子们需要弯着腰,哭丧棒才能着地,然后弯曲着这么一步一步向前走。

而关于哭丧棒的根数也很有讲究,一般来说,如果只是去世一个,则就只拿一根,但如果两个老人都去世,则要拿两根。

而关于哭丧棒的使用时间,则是执行“斩榱孝子杖期和不杖期”的习俗。

就是说,如果父亲去世母亲还在,则要扶哭丧棒一年,反之父亲在,母亲去世,则不杖期,就是不需要拿那么长时间。

而夫妻间也是如此,丈夫去世,公婆还在就不杖期,如果公婆不在则要杖期一年。

一般重孝子和寡妇都要握一年的哭丧棒,还有的地方则是要握三年,直到守孝期完,也就是脱孝,然后再把哭丧棒插在坟头上,或者直接烧掉。

还有的地方说哭丧棒是无常的武器,一端用头骨,一端则用脚骨做成。

二、孝鞋

新逝糊、一年毛、二年光、三年全换光

重孝子们不仅需要手握哭丧棒,还需要身系草绳或缠黑纱,脚上穿着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则不让穿鞋。

至于这句俗语,说的则是老人刚去世时,孝子们要在鞋子上面糊一层白布,即“新逝糊”。

穿一百天,等到老人百日祭时,再带上毛口孝鞋去祭祀,完毕将“新逝糊”放在坟堆上,换毛口鞋回家。

这个毛口鞋要传到一周年祭才能放在坟堆上,换上光边孝鞋,这双光边鞋要传到三周年祭才能放坟堆上,守孝期完毕才能彻底换回平时穿的鞋子,守丧期彻底完毕。

其实重点就是希望让逝者知道和外人知道,失去父母后,子女有多沧桑,显示出自己的孝顺。

尤其是孝鞋的制作,还是按亲疏关系制作的。

如果是儿子、女儿、儿媳为父母、公婆守孝,则针脚很宽,做工相对粗糙,会故意留线头,既不好穿,也不好看,但这却被视为“重孝”!

而侄子侄女等关系相对淡一些的,孝鞋则走得更精致些,针脚更密集,穿起来更舒服,看着也更好些。

和哭丧棒的长短一样,让孝子们越难受,外界觉得这家人越是孝顺。

而且穿孝鞋的时间,和哭丧棒也有些相似。

如果父母只去世一个,还有一位健在,则白布只糊到脚后跟,需要留一段。

老人都不在,才用白布连后跟全部包起来。

但侄子孙子辈,孝鞋则都只蒙一半,其他更远的关系,则只在鞋子前面缝一块白布就好了。

不过一双孝鞋穿一百天还好,穿一两年这就很难坚持了。

而且以前的孝鞋大多是布鞋,农民生活又比较苦,经常在山上地里劳作,比较费鞋,所以一双孝布鞋要穿一两年还是很不现实。

所以经过改革,只需在五七、白天、周年祭当天象征性地穿一下,代表对长辈的孝义就好,平时可以穿其他的。

现在我看到农村大多都取消了自己做孝鞋的习俗,都是买的的白色鞋子代替,而且大多只穿办丧事那几天。

周年祭只要不穿的花花绿绿,穿金戴银就好了,没有那么严格 。

丧葬习俗经过这么世世代代的传承和改革,现在已经剩得不多了。

人们更明白老人活着时对他们好,比去世后装模作样更实际。

不过哭丧棒和孝鞋也是种教导后人孝顺的文化,也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1、花圈或花篮。

鲜花或纸花均可,上写有挽带,有上下款,上款写对死者的称谓和极简短的悼词,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2、礼金。

在追悼会上人们常常送的就是一些礼金,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往礼物,又是自己的一份心意,毕竟在开追悼会的时候总是需要花费和开销的,自己的礼金能够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3、鲜花。

送的花也有些讲究,因为每种花所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总的来说送追悼的花,主要以**和白色为主,千万不要送那些过于鲜艳的花。能送的花主要有黄菊和白菊。

参将葬礼的注意事项:

1、参加葬礼时,如若不小心碰掉、碰坏了葬礼上的祭品,均应及时和丧家联系,心生忏悔,坦诚道歉,尽量恢复原样,万不可置之不理。

2、参加葬礼时,尤其是在最后遗体告别、尸身开光时,气场虚弱、胆小的朋友,还是别看为佳,这是最好的回避方法。

3、参加葬礼时,丧家戴孝人,如不小心丢失、破损孝布、孝牌、青纱者,均不可补替,更不可刻意丢失破损。

4、参加葬礼时,丧家戴孝人,一定要按照长幼顺序带好自己的孝布、孝牌和青纱,万不可错带、混带。

5、参加葬礼时,礼金千万不能用红纸包装,最好用白色或素色纸封套包好,在封皮上写上“奠仪”、“帛金”之类的黑字并署名,明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