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有哪些风俗?

老人 0 67

大年初一有哪些风俗?,第1张

年初一有哪些风俗?
导读:1、开门炮仗俗话说得好!“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新年的第一天早上,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是开门大吉,出门见喜,喜上加喜。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延续了几千年。叫“开门炮仗”,迎接新年。通常,一开门,先放爆竹,爆竹声声辞旧岁,大年初一

1、开门炮仗

俗话说得好!“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新年的第一天早上,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是开门大吉,出门见喜,喜上加喜。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延续了几千年。叫“开门炮仗”,迎接新年。通常,一开门,先放爆竹,爆竹声声辞旧岁,大年初一迎新春。

2、穿新衣

大年初一到,新年第一天。是辞旧迎新,接福纳祥。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欢天喜地过春节。

记得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不仅有美味佳肴,还能穿上新衣。早上,刚刚起床,就穿上新衣服,别提多么高兴了。当然,现在人人穿新衣,天天穿新衣,生活甜甜蜜蜜。

大年初一,穿上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大拜年,这是春节的传统习俗,是辞旧迎新,迎接新年。特别提醒一下,别忘了去拜年啊!可是有红包啊!

3、吃饺子。

大年初一,吃得风俗很多,主要是要吃饺子、吃汤圆,也有的吃面条、吃年糕等等。

吃饺子,寓意新的一年交好运,福气满堂,钱财满满。在北方地区,大多都是吃饺子的,人们称之为“更年交子”。因为饺子特别像元宝,是元宝的象征,人们吃了饺子,在新的一年中,是财源滚滚,财运亨通。

4、大拜年

大年初一去拜年,这是中国民族的传统习俗,延续了几千年,是尊重长者,尊老爱幼,辞旧迎新,赐福纳祥之意。

在民间,大年初一早上,家长们会带领小辈出门,去给亲戚、朋友和尊长拜年,互相祝贺新年快乐,小孩通常是叩头致礼。主人自然少不了糖瓜点心,而且还会有红包,我们俗称“磕头钱”。

5、压岁钱

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去给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亲戚朋友去拜年。当然,最高兴的事,是收到压岁钱,嘴上说着不要,心里乐开了花。

在春节拜年时,通常,晚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以示尊重和祝贺,祝福新年快乐,幸福吉祥。这时候,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们。包含了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关爱,更包含了深深的祝福。

春节除夕拜年初一去坟上祭拜,初二去外婆或者舅舅家,初三去姑妈姑爹家。首先死者为大,因此初一去坟上祭拜,初二就去外婆家拜年,初三去姑妈家拜年。

每一年过春节都是很多的小孩特别喜欢的,大人也有可以利用春节的假期回来和家人聚聚。除夕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吃了早饭或者汤圆,人们都会带领自己的子孙后代去坟上祭拜。去去拜会带上香,火,纸,蜡烛去看望亡者,也是家人对亡者的一种思念。反正我们这里每一年大年初一就是去坟上祭拜,要祭拜一天。

大年初二这一天,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女儿会带着礼物还孩子回娘家拜年。本来现在外出的人员都很多,作为女儿很多只有春节期间才能和自己的父母聚聚。父母看到女儿带着孩子回家,别提有多高兴。女方的父母还会给孩子压岁钱,孩子也很高兴。

大年初三,是去姑妈或者姨妈家拜年。提着礼品去姑妈还有姨妈家拜年,在他们家吃了饭大家坐在一起聊天,喝茶。吃吃水果,看看电视,那么大年初三这一天的任务就完成了。

其实去拜年初几去都是有讲究的,刚开始是以死者为大就去祭拜死者,接着拜年的对象就是自己的外婆舅舅家等。根据长辈的顺序来进行拜年的,从拜年的事情上就可以看的出,老人对于长辈都是很尊重的。所以拜年是很有讲究的,对于很多的年轻人他们不懂,都是可以问长辈的。如果去拜年,拜错了也会被人笑话的。平时可以和长辈多交谈,会学习到更多。

我国历史久远,节日文化的传承也是不曾断层,而且不断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更新进步,在我国的节日中,最重要的估计就是春节了,而在春节后的第五天,大年初五是非常讲究习俗的,那么你对大年初五的习俗有多少了解呢?本期传统节日为你解析。

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这一天,许多地方时兴一种叫做赶“五穷”的风俗。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怪都轰将出去,让它们离我们远远的,越远越好。打扫卫生是一种彻底的大扫除。从每间房屋里把垃圾扫出门外。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但能扫扫地,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扫出大门,扫到一个角落,便也将鞭炮从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来一个极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点燃了,轰隆一声,仪式完毕。人们说:这下子,一切穷气穷鬼都给赶跑了!然后吃饭。

这风俗,在关中,东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尽相同。西府的陇县是全县都吃搅团,说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东西都用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据说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过年也吃搅团,但不是破五,而是腊月三十,如三原县和武功县。这和陇县也一样。陇县是过年期间吃三顿搅团,腊月三十,正月初五,还有正月初七。彬县在正月初五这一天也吃搅团,说是“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倒也适当。彬县人说,反正不能吃酒肉。地处渭北高原的淳化县,这一天也吃搅团,也说是用来填穷坑,并且这一天不能出门串亲戚,说是不能让亲戚沾着了穷气。

最有意思的是凤翔县,这是秦人的发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扫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讲究大不相同,他们是吃饺子。不叫饺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间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馅。妙在包饺子时,须点一支香,在那盛饺子馅的盆上边绕去又绕来,然后才包那饺子。这是为什么?凤翔人说:这是将“五穷”之类赶拢了来,包将起来,煮熟了,吃掉。秦人豪迈,办事彻底,这样做,竟不只是赶走“五穷”,而是要赶尽杀绝,有点“食其肉寝其皮”的味道。

按:“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等五种穷鬼。曾见于韩愈的《送穷文》。这位诗文大家说,“凡此五鬼,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无论内心如何思谋,行文总是比较平和,虽属我的大患,还是客客气气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实话实说,“赶五穷”,“填穷坑”,而且动用了爆竹扫帚,不能客气。这毕竟不是请客送礼。赶尽杀绝,当是其中最为慷慨激昂淋漓尽致者。

“破五”: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灾的意味。

五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东的一些地方称为“五马日”,并以这一天的阴晴来占当年骡马的凶吉,说这一天晴空万里则主骡马兴旺,据东方朔《占书》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不知山东如何讹牛日为马日。这天又称“破五”,有些地区在初五之前妇女不能出门串亲,也不准动尺剪做针线活,还不准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锅,过了这天则不再忌讳。临清一带的破五,以家族为单位举行送家堂的仪式。天还未亮,人们就都煮好饺子,上供、烧纸、叩头,接着把神主牌位收存起来,只等三声大炮一响,全族男人带着香纸鞭炮集合一起,排着队伍前去上坟,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来到坟地再焚香纸叩头,喊道:“爷爷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这天撤家堂轴子,有的还吃炸糕,扫院子,据说这天扫院子不招蚂蚁。垦利、寿光等地于这天鸣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过去。

鲁西南地区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线缠住放在床铺的席下压住,到初五这天才能开始使用。临沂、邹城妇女这天不出门、不梳头、不动针钱,据说动了针线会招蝎子、蚰蜒。这天普遍中午吃水饺,也可以吃面条,有“初五吃顿面,一亩打一石”的说法。

您也许还喜欢:2015年每日财神方位查询表节日查询:2016年节日大全结婚25年什么婚?第二十五年银婚盘点国内各地结婚的习俗有哪些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很多地方祭拜祖先的时间不是一定一的,在中国的北方有的地方是腊月二十九,有的地方是大年初一,还有的是大年初三,这些传统相信很多长辈都已经传输给了下一代。

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在我们欢天喜地迎接新春一家人热热闹闹围坐在一起时,依然不能忘记我们的祖先,春节祭拜祖先是很隆重的一件事,在的印象中,每到这个时节每家的大人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坟头上给祖先上香,不能说这是迷信,毕竟传统流传下来还是有理有据的,也让家里的孩子认认路,毕竟这种继承是一辈接一辈的,添上一铁锹土、烧点纸钱、撒上一杯水是子孙的孝心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去祭拜祖先,不管是远的、近点的、农村、城市都会安排好时间去完成这样的事情,而且去上坟时也要准备好纸钱、糕点、肉类、香烟,还有用水代替的酒,最后在烧完纸钱后撒在地上,第一是避免火灾的发生,第二可以用水把火苗彻底浇灭,在我的印象中,这些东西妈妈都会提前备好,因为上坟都是家里男人的事情,这些细节就交给了女人。

其次就是祭拜的先后顺序,这个是没有要求的,先近后远、先远后进都可以,毕竟在农村坟墓都是荒郊野岭或者田地间,所以我小时候都是跟着一大家人父亲、叔叔、大伯、哥哥步行靠爬坡下地去祭拜,现在的社会就不同了,可以开车也方便了很多,长辈们到达目的地啥事先不干,先点香,在祖辈前磕头,嘴里还要念叨着“保佑子孙”之类的话,之后我们所有人磕完了头,长辈指着坟头说谁是哪支子的,什么时间去世的等等,这是在讲血缘的关系,那时候还小脑子里也记不清,现在慢慢长大才明白这些错综关系的存在。

祭拜祖先之后,会随着去到爷爷奶奶的家里,主要是为了不让老人操心,因为上年纪不方便去,但是他们心里是不会忘记这些礼数,也要求家里的孩子必须要完成,这样做的原因大概就是礼节,更是一种亲情的沟通吧。去到爷爷奶奶家的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春联、饺子、食材有没有准备充足,当然这估计是每个做子女都应该的,直到现在我也遵循着父辈们的传统。

整个祭拜祖先的日子也让我重温了家族的历史,同时增长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祭拜的供品必须是单数,不能是双数,上坟时候的纸钱都会给先辈们用完,水汤之类会洒在周围不能带回家,打开的供品要撒在坟头附近,为了避免野生动物的啃咬就不会进行二次破坏,祭拜的食物分给给孩子吃,这样会得到庇护,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经历?

中国是礼仪之邦,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习俗,一年过去了每个小家庭都经历了酸甜苦辣,我们幸福生活的现在都是靠祖祖辈辈打拼下来的,祭拜先祖表达内心的感激之前,同时让另一个世界的人过好年。

不同地方习俗不同,河南濮阳地区是除夕前一天傍晚请回家或宗祠,讲究贴对联前请回,正月16吃过晚饭,送到地里,点蜡烛,放烟花。在家期间,除夕,初一,初五,十五,都要上供。

山东莱芜不知道什么时候请,正月初二下午送,送到村口,也放烟花,潍坊是除夕下午请回家,摆上供品,初一下午送走。莱州是年前请,15上坟放烟花,16送,招远是15以后送

  春节祭祖,是我国农村传统风俗之一。意在通过春节祭祖表达对先祖的敬重、缅怀之情,让先祖神灵保佑子孙平安健、兴旺发达。

  因为各地风俗不同,所以春节祭祖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山东无棣县,过春节时有请“爷爷娘娘”和送“爷爷娘娘”(“爷爷娘娘”即自家先祖)的习俗,这是当地最隆重的祭祖形式。 对待祭祖,当地人是极为重视的。在大年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恭恭敬敬地将“家堂”挂在堂屋正中,并将提前准备好的鸡鸭鱼肉、干鲜水果等供品摆满贡桌。祭祖活动从大年三十儿凌晨请“爷爷娘娘”(就是请先祖回家过年)开始。没等天亮,同族兄弟们就早早起床一起来到村外,朝自家祖坟方向跪下磕三个头,烧点纸钱,然后鸣放鞭炮,通知先祖回家过年。吃过早饭后,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包团圆饺子。

  在我们老家,年三十儿晚上吃饺子是非常有讲究的,第一碗和第二碗饺子从锅里盛出来后,要先端到院子中间祭天;第三碗和第四碗饺子要端到“家堂”下面的供桌上祭祖,程序严格。不论是祭天还是祭祖,各家各户都要烧很多纸钱,燃放很多烟花爆竹。烧纸钱也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家中年龄最大的长辈才有资格焚烧纸钱,在烧纸钱过程中,全家人都虔诚地跪在地上默默祈祷先祖神灵保佑全家平安,家丁兴旺,财源滚滚。在祭祖仪式结束后,晚辈们还要轮流给长辈磕头拜年请安。从大年三十儿晚上开始到大年初一,族人开始相互之间拜年、问安,祝福春节快乐。到了大年初二,要将“爷爷娘娘”送走(上坟祭祖)。天还不亮,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为“爷爷娘娘”做送行饭。饭做好后,端到供桌上,让先祖享用。等祖先吃饱饭后,家中长辈在“家堂”下烧点纸钱,通知“爷爷娘娘”“回家”。同族兄弟们一起领着“爷爷娘娘”来到自家祖坟前开始上坟祭祖。按照先祖辈分大小,要依次在每座坟前烧很多纸钱,并恳请列祖列宗保佑全家平安幸福。烧完纸钱,然后就开始鸣放鞭炮,各种各样的鞭炮、开天雷、礼花瞬间响起,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要持续一个多小时才结束…… 先祖们在天有灵,看到子孝孙贤,家中富足,定会含笑九泉。

在临汾,广义的过年可以从腊月二十三算起,到来年正月二十才算结束。- h8 u D, o: G/ t9 i! b# Q7 k

; T' i! a5 q3 L7 U/ [ 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是筹备阶段,打扫、购物,蒸白馍、炸油食,还要给长辈、亲戚送年礼,可以说,家家忙得不亦乐乎。9 [9 @, ^# C- k' u$ k0 m

) + ~& a+ H: P7 q% S3 e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家家都要“送灶”。也就是举行送灶王爷上天的仪式。灶王爷上天后,会把这家人一年来的所作所为向天宫汇报,作为玉皇大帝对人间赏罚的依据。人们希望灶王爷多为人们说好话,多为人间谋福祉,所以,“送灶”的对联就约定俗成,“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据说,灶王爷爱吃甜食,人们“送灶”时就献上许多甜点糖果,灶王爷吃了就粘了嘴,上了天就不会说人间的不是了。2 C7 X$ Y1 H/ F& f4 U; Y& Z# y$ ^3 q

; D' Z( _: n( t, B" s" f& y9 h

民谣说:“腊月二十三,爷爷上了天。先生放了学,学生放了光。”也就是说主管一家大小事务的灶王爷去了天宫,所以,各家不论在家里动土还是煎炸,都不必祭祀。

, y% z5 {! @) z3 l n2 m

% o) M$ C {1 Z+ N- N$ j 过去,这一天也是祭孔和确定私塾先生的日子。4 X/ V3 W0 U" N

1 K/ b( o3 j4 s" L5 T, M

祭孔是朝廷钦定的一项全国性祭祀活动。在清朝,每年腊月二十三,以县为单位,凡是有功名(举人、秀才等)的人,都要到县城的孔庙集体祭孔。祭祀仪式由知县主持,晚上,还要用煤块垒成炉子,点起炭火,彻夜活动。记得有篇文章说,全国的孔庙比寺院少得多,所以认为儒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如佛教。这是不对的。寺院完全可以由佛教徒随便修建,而几乎全国的孔庙都是朝廷下诏而建,否则,谁要随便建孔庙,那就是僭越礼制。所以不能以孔庙的数量来推论儒教影响的大小。

2 |/ n% {7 G' x, j6 n, X" [2 l$ K8 f5 n 腊月二十三也是私塾东家宴请先生的日子。一般会做一桌酒席,先生坐上位,东家作陪,学童在下位。不过,先生吃这顿饭非常紧张,因为明年东家还用不用自己,就全看这顿饭了。酒菜没有讲究,关键是主食。如果上的是拉面,那就是说明年还用,所以,先生就要问,明年什么时候开学。如果上的是饺子,就说明是被解雇了,吃完饭,先生不需再说什么,把帐结算过,打卷行李走人算了。$ ]; B4 g4 `# [9 K( y

" w2 R: X |/ P9 \, \

大年三十又叫“月尽”。天黑时分,家家吃过“隔年扁食”(饺子的别称)人们就开始“守岁”,有的一晚上不睡,为的是天长地久,益寿延年。如今,“春晚”年年有,“守岁”自然变成了看电视,赏“春晚”。不过,谁家也忘不了,一过十二点,爆竹齐鸣,烟花绽放,意为接神,把腊月二十三送上天的爷爷接回来,开始一年的新生活。

# ^3 M5 y) H! }6 X# D, S& z% O7 L _+ p8 T6 `1 x

大年初一,这是过年的高潮阶段的开始,挂红灯,贴春联,各地大同小异。在农村,一大早,先以家族为单位到本家尊长家里上“神祗”(在绢布上按辈分排列本家族列祖列宗,大多只写名讳,也有有画像的),就是共同祭祀祖先,然后,祭过各位家神、家亲,吃过饺子,就开始拜年,从长辈到晚辈,依次参拜。尤其是新娶的媳妇,往往在本家嫂子的陪同下,向长辈们拜年,一路上,年轻人,小孩子,不停地拦路嬉闹,要糖块,开玩笑,嘻嘻哈哈,煞是热闹。

w w- X N- {- U$ p7 O D1 R! O# f% c2 r4 s5 |

初二,一般有两项活动,一是外孙到姥姥家拜年,二是娘家的小弟弟小妹妹为第一年出嫁的姐姐“祝节”,去时要带上许多年食。过去,媳妇在婆家规矩很多,刚到婆家,一举一动都不自在,话不敢多说,饭不敢多吃。所以,“祝节”主要是娘家给姑娘送些零食,以便独处时垫吧点。

3 N$ h- N1 F+ G1 ( V4 @7 f+ l

D' o, R e7 Q8 `! E q8 p G( x 初三,女婿要到丈母嫌家拜年,也叫吃“三顾三”。现在,不仅女婿吃,闺女外孙也一起吃。过去可不行,初五以前,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到娘家去,说是不能见娘家的神祗,见了就让娘家人晦气。

" D7 m U, k& R2 L3 R: v7 `8 I- j1 t( w# U/ G- J$ v

其实,这都是男尊女卑思想在作怪。

a# k" ^: a+ D; f

' a& T8 y5 i: A% Y6 ~ 过去,婚姻都是包办,新婚男女,缺乏感情,新婚女子在婆家呆不住;还有的家庭不和,每到腊月就要生气吵嘴。不管怎样,姑娘总想往娘家跑。为了让姑娘在婆家安心过年,就有了这个规矩。现在,已经绝少有人讲究这了。

! y+ }- @9 @5 _; p9 J: }& c, K, I+ z1 U: e

初五,俗称“破五”,一般不出门,日出之前,要清扫室内外,并把垃圾倒在远处,称作“扫穷”,“送穷”;上午饭要吃“窝窝头”,称作“吃穷窝窝”;两个规矩都是要送掉穷根、吃掉穷根。下午日落之前,家家都要把“神祗”、神像祭拜后,收藏好。到此,过年的高潮阶段才算过去。+ N A2 ]" I9 y7 c2 z9 _& i

B( R! n) Y/ q$ P! d2 }# Y" l

过年的延续阶段主要有两个节日:“元宵”和“添仓”。

D' {8 s D$ e5 e7 e g4 E9 a

! B% W5 s! D0 d4 G2 T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灯节”。这一天,家家吃“元宵”,晚上逛灯会,别有一番情趣。3 \9 P( U9 f! q6 h

V6 ^, Q; w3 q- O j 元宵是临汾一带的特产。基本的做法是:先用糖、核桃仁、芝麻等做成块状馅儿,切成粒状,然后在边蘸水边在面中滚,直到大小合适。吃元宵代表着团团圆圆的吉祥祝福,现在,流通方便,物资丰富,“汤圆”到处都有,但“元宵”仍是洪洞人正月十五的必备美食。

" |/ x ~ @ g |! m5 A% @+ m: T# o3 E& X/ O# M

正月十五的社火、灯会是传统的节庆仪式,白天,锣鼓、龙灯、舞狮、旱船、竹马、高跷、抬阁、彩车等,尽情欢闹;夜晚,一家人携手相牵,徜徉街头,观赏各色各样彩灯,还可以猜猜灯谜,照相留念,如果适逢下雪,那更是情趣盎然。所以,当地人把“正月十五雪打灯”看作一种吉兆。$ _ z0 \( _0 T0 Z

" G( _4 y W; l) \7 r 正月二十“添仓”。1 E' p0 S$ l" z0 T# y

$ U4 p2 Q0 \1 j! x( f 首先是家家户户要把水缸添满,预示来年福满财满,满满当当。而食品方面,在临汾的洪洞,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习俗。+ l+ S6 u p ~/ V/ E/ \

z9 {% w1 {5 D% k1 W q s6 s6 k6 _ 洪洞的南部,家家做“卷卷”(洪洞特产)。傍晚,在天地、财神、灶君、家神等凡是神灵案前,焚香明烛,献上“卷卷”。这时,小孩子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去各家“偷”食,即使被发现,也绝没人真当作偷。尤其是姓段的人家的,那更是可以尽情地的“偷”,因为偷得段家的卷卷吃,就会一年断灾,平平安安。; R' l& \9 G' b( c3 M

) e$ o1 l f5 b$ p 在洪洞的北部,则是家家做“灯盏”,就是用发面做成元宝、娃娃、锅瓢、鸡狗、农具、场院等式样,或蒸或炸,然后,在预先留好的一个小凹坑里滴油放捻,做成灯盏。傍晚点着,放在墙上、柜上、锅台、炕上,或供献在神案前,或漂浮在水缸中,以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天黑后,你看吧,孩子们成群结队,公开地去“偷灯盏”,甚至要商量好,“先偷我家的,再偷他家的”。谁家的灯盏要一个不少,那就太没有人缘,太没有面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