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乡有哪些年味美食和特色风俗?

老人 0 95

你的家乡有哪些年味美食和特色风俗?,第1张

你的家乡有哪些年味美食和特色风俗?
导读: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孝义市。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因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的动人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割股奉母雕塑义虎救樵夫雕塑孝义不仅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传承着“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孝义精神;而且是一座民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孝义市。孝义由“孝”和“义”两字合成。因郑兴“割股奉母”的纯朴孝行和“义虎救樵夫”的动人故事感动天下,演变而来。

割股奉母雕塑

义虎救樵夫雕塑

孝义不仅是一座底蕴深厚的文化之城,传承着“行孝仗义,包容大气”的孝义精神;而且是一座民俗丰富的特色之城,拥有着种类繁多的美食和民俗。接下来,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家乡的年味美食和特色风俗吧!

首先介绍家乡的年味美食~

年味美食篇

糖瓜

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黏性很大的糖。乡民们在腊月二十三供糖瓜、焚香、花烛祭灶君,祈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后,全家老幼一起享用糖瓜。糖瓜吃起来脆甜香酥粘,别有一番风味~

糖瓜

合碗

合碗是孝义人每逢过年必上餐桌的一道大菜,主要包括酥肉、扣肉,腐乳肉等。合字寓意着家庭和睦和谐,夫妻百年好合人们在腊月二十六赶集、割猪肉和羊肉,买腐乳豆腐,待把材料备齐之后,请长辈来做合碗。合碗不油不腻、入口即化,很适合大人小孩子吃~

合碗

油糕

油糕又叫炸糕、年糕、枣糕,呈椭圆形状,有红糖和白糖馅,是油炸之后食用的一种糕点。炸好的油糕色泽金黄,细腻柔软,经久而不变色不变质,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油糕吃起来既甜又软绵,深受小孩子的喜爱~

油糕

花馍

每逢过年,孝义人必不可少的就是蒸花馍,寓意生活吉祥如意。花馍的制作颇为讲究,首先挑选上等的麦子,揉制面团。揉好面后用小剪刀、小梳子等工具,正式开始捏形。经过一番捏制后,各式各样的花馍便从家中长辈的手底下活脱脱地变出来!花馍寄寓着人们深厚而美好的感情,是孝义人民过年不可缺少的一环!

花馍

石头饼

到了腊月二十九,人们便开始焙烤走亲戚时携带的石头饼。石头饼,顾名思义是在制作过程中会有石头参与其中。石头饼口感清香酥脆,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是孝义人过年拜访亲戚必备礼品之一!

石头饼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栲栳栳kǎo lǎo lao)是用莜面精工细作的一种面食品,因其形状像“笆斗”,民间叫“栳栳”。其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且口感劲道,是孝义地地道道的美食!每逢腊月三十,城西人民全家围坐吃莜面栲栳栳,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莜面栲栳栳

火烧

火烧是用面粉、鲜肉、花椒、香葱做成的一种小吃,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内软韧,咸香鲜美。到了腊月三十,城东人民围坐吃火烧,一起期待着新年的到来!此外,正月初八为祭星日,全市人民烧香摆供,祭七星,食火烧,祈祷天下太平

火烧

家乡种类丰富,美味可口的年味美食介绍完啦~接下来介绍家乡年味十足的特色风俗!

特色风俗篇

祭灶君

到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祭灶君。传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人们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后在玉皇大帝前多美言几句,给家里带来幸福,保佑来年一家平安,由此便有了祭灶君的风俗。送灶时,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方法奉承他。请他喝糖茶,让他多说好话、吉祥话。此外,在晋北地区还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祭灶君漫画

贴窗花

贴窗花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腊月二十八刚到,人们便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窗花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还有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题材。另外,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也十分常见。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及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贴窗花漫画

孝义皮影戏

孝义皮影戏起于战国,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派,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学术价值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孝义皮影以麻纸糊窗作屏幕,凭借悬吊在纸窗后的麻油灯亮影,因此亦称“灯影儿”、”纸窗子”。纸窗糊制有严格的裁纸、毛边、对口、粘贴、平整等5道工序,其窗平整无皱雪白无瑕。孝义皮影造型粗犷,简练夸张,线条遒劲有力,极富韵味;剧目丰富,题材广泛,极具学术价值。皮影戏深受孝义人民的喜爱,每一场皮影戏的演出都座无虚席,观看皮影戏是孝义人民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孝义皮影戏

孝义碗碗腔

孝义碗碗腔有皮腔和碗碗腔两种声腔,均来自孝义皮影戏。皮腔因主要以唢呐为伴奏乐器,故亦称“吹腔”。碗碗腔因有一碗状铜铃参与伴奏得名,属特殊的板腔体结构,不能以常规的板眼来规范节拍。碗碗腔唱腔的特点是真假声混用,多用“虚词假声腔”。碗碗腔的优秀剧目如《柳树坪》、《三上桃峰》、《酸枣坡》等为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团结、激励民族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孝义碗碗腔也因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孝义碗碗腔

串黄河

黄河,就是串“黄河阵”,也称串“九曲八卦黄河阵”,是一阵群众性的广场艺术形式。相传“串黄河”早在清代中叶就已经形成。表演孝义纸窗皮影戏的艺人根据《封神演义》故事改编的《黄河阵》,独辟蹊径,创造了“串黄河”的活动。

选一块平坦的空旷地面,按设计好的阵图埋设365根1米高的木棍,寓示一年365天。再设5根高杆,杆高5米左右,分别埋设于东西南北和阵中心,四面的高杆表示4个阵门,阵中心的高杆隐示中央无极图。高杆上方插彩旗,阵中高杆下摆放供桌,坐南朝北。365根棍与棍之间用细铁丝或细绳串联,使之形成蜿蜒曲折、变化多端的人行通道,通道宽1米左右。棍用彩绸或彩布缠裹,高低杆上悬挂琳琅满目的各种花灯。整座黄河阵花团锦簇、灯火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串黄河

串黄河,意在一个“串”字。秧歌队先行,载歌载舞,尾随其后的群众随之翩翩起舞。它是一种集智慧、浪漫、娱乐于一体的活动,让人们在游乐中获得愉悦的精神享受。

观灯

观灯是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挂红灯,红灯挂在大门外"是至今仍流行的歌谣。每家每户挂起红灯笼,寓意照亮前程。不仅如此,在元宵节当天,孝义的各大公园都会举行灯展,一家人结伴出行,到公园赏花灯、猜字谜,别有一番风味~

元宵观灯

扭秧歌

每逢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孝义都会组织大型的街头文艺展演活动。其中当然少不了历史悠久的汾孝地秧歌。汾孝地秧歌是流传在山西省汾阳市、孝义市的一种民间艺术,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地秧歌以演唱为主,武场地秧歌以舞蹈为主。来自各个文艺展演的队伍在街上欢快地扭秧歌,向人们传递新年的快乐,热闹极了!

扭秧歌

我家乡的年味美食和特色风俗就介绍到这里啦!行孝仗义,包容大气,孝义欢迎您!

在河南卫辉,一名女子连夜为新婚妹妹蒸了38个花馍,送上了自己最美的祝福,38个花馍是因为妹妹是38岁出嫁,而108个小花馍则是希望妹妹甜甜蜜蜜、步步高升。

花馍是非常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民俗艺术品,花馍也被称为面塑、面花,在我国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黄河流域地区非常流行,是中国传统面塑文化的传承,人们在走亲访友或是节日祭祀时都会准备花馍。

花馍的种类繁多,大多数以花鸟鱼虫、水果蔬菜等造型呈现,人们在不同的节日场合会蒸制不同造型的花馍,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人们会蒸大馒、元宝馍、布袋馍、枣花馍等,而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则会蒸制羊、猪、狗、刺猬等动物造型的花馍,不止如此,当地人过生日、孩子满月、婚丧嫁娶的特殊日子里都会制作各种各样的花馍。

花馍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我国传承千年的艺术瑰宝,早在汉代时期,就有关于花馍的文字记载,所以,花馍也被称为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活化石,在2008年,花馍便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古时候,人们常把会做花馍的人称为“巧儿”,因为做花馍也充分体现了妇女们精巧的心思和动手能力。花馍需要将发酵好的面,通过揉、捏、揪、压、搓、按的制作手法进行塑造,然后再借助剪刀、梳子、筷子等进行工具进行剪、切、挑、拨、刻,最后再用花椒籽、红豆、绿豆、大枣等食材进行装饰,做成花馍的雏形,上锅蒸熟后,再用食用色素涂上颜色,造型生动、颜色丰富的花馍就制作好了。

传统的花馍都有着它独特的象征意义,也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如常见的百年好合、三阳开泰、寿比南山等花馍,不仅颜色亮丽、造型逼真,而且还有着美好的寓意。

不过现在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传统花馍也逐渐在人们生活中淡去,很多年轻人都不再蒸制花馍,而这一传统手艺也在慢慢消退。

合阳面花造型丰富,色彩鲜艳、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最早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现已成为婚嫁、满月等仪式的重要物品。

面花,也叫“礼馍”、“花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在陕西的合阳县至今仍盛行面花的制作,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鳖、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送喜庆、节日、祭祀多种规格的礼馍,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信仰。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也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陕西合阳县巧手妇女捏的花馍馍,几乎件件都有讲究,什么节送什么馍,什么馍插什么花,都有千百年的节俗传承,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合阳面花艺术是民间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个心灵手巧的妇女围坐在一张放在炕上的矮腿小方桌四周,通过揉、搓、捏、剪、压、扎等简单的手工操作就可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面花来。而且几个人在制作过程中,必有一个人是主角,其余的人则为副手。这个主角按照不同场合的需要,会对制作过程有一个整体性的构思,然后按个人所长分头制作。合阳面花艺术没有专门拜师学艺的过程,技艺的传承就是在这样的集体制作中完成的。

从造型上来讲,合阳面花也可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形,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其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一个大馒头上能插七八个甚至上百朵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上下相连的几层,十分壮观。

合阳面花,纯属民间造型艺术,它吸收了绘画、纸扎、泥塑等技艺特点,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陕西的面花历史可以追溯的西周时期。到汉唐时期,陕西的面花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并且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中。《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型是将面团分为70份,共捏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有手持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的乐妓,有身着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时按乐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让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这种面花已达到一个十分高的境界,将面花升华为一种面点艺术。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面花在陕西十分普及,下到黎民百姓,上可至达官贵人。

花馍的吉祥语言有愿你永远健康快乐生活! 每天都是一首动听的歌! 开心与不开心时都记得我! 和我们永不干涸的友谊之河。

漫漫的长路,你我的相逢,珍惜难得往日的缘分,默默的祝福,亲亲的问候,互道今生多保重。春色,写上眉端; 将五彩斑斓的美艳,收于祝愿,带去来自远方的问候–送给永远开心的你。

花馍的做法

酵母粉先用温水化开,面粉里加白糖,用酵母水和面,很多朋友都问我用酵母水和面和直接把酵母粉掺在面粉里有什么区别,其实用酵母水和面会更大程度的激发酵母的活跃性,发酵的速度更快一些,揉成一个稍硬的面团,盖上保鲜膜发酵到两倍大小。

面团发酵好之后排气,揉到原来的大小,下面剂。把其中一块面剂擀成椭圆形的面片,先在一端各划两刀,中间部分在下面塞一个小圆球,表皮捏出鼻子的形状,拿两颗黑豆或者黑芝麻当做眼睛来点缀,边缘处利用刮刀刮出羽毛的形状。

另外下几个,个头比较小的面剂,揉匀揉圆,按扁擀成小面片,用干净的梳子压出一半儿花纹,朝里面对折,收口捏紧,中间塞一颗红枣或者花生,点缀在大的饼皮上。

过年前

1、扫房子-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运城每家每年过年前都会大干一场,房子先刷干净。

2、贴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注:这个风俗主要在农村,农村有大门大院,还会在树上贴“出门见喜”房顶(天花板)上贴“抬头见喜”等等写满吉利词的四字小条幅,门神,就是秦叔宝、尉迟恭这两位大仙了,还买些吉利词什么的,像“满院春光”、“新春大吉”之类的)

3、蒸花馍——运城地区每年过年有蒸花馍的习俗,花馍既用来待客用,也为娘家人看望已经出嫁的姑娘时准备,寓意农家人在新的一年中丰衣足食,万事如意。大多数家庭每年过年都会蒸花馍,有2-3大锅吧,你可要知道此锅非彼锅,一锅可以蒸50来个大馒头,是大的哦,够初1--15的干粮就行。

4、大年初一第一件重大的活动就是凌晨点旺火接神。接神时,男性家长率几个子孙端上事先摆好的供盘香表,到院中点燃旺火,众男子磕头叩首接神。天亮后祭祀神位和祖宗。家长带领全家依次给各神位点蜡、敬香、摆供、敬酒,三跪九拜。设在院中的天地神谓之全神,神龛上书“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供品最丰富。祭祖毕,当场按辈分大小,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拜年是春节活动中重要的习俗。拜年可分为家拜、近拜、远拜等形式。

5、家拜是一家人中小辈给长辈磕头,如今多数地方是鞠躬行礼。近拜是给本村未出五服的长辈拜年,进院要先拜神祖,然后给长辈磕头。远拜是本村亲朋好友间的互拜。正月初一禁忌颇多。说话都说吉利话,做事要特别小心谨慎,忌打碎碗碟。万一失手打碎碗碟,不要说话,悄悄将碎片捡起来扔到井里或窖里,意为破财不外流。如今,无论年节或平时,遇到失手打碎碗盘的,都会不失时机地说几声“岁岁(碎碎)平安”。

6、在运城禁忌,春节的时候,不能往外面泼水,那样的话就意味着把自己家的财神给泼出去了。一般,春节时,饺子煮破了要说成是挣了,不能说破了。盛饭时不能让锅里空了,要留有看锅的饭菜,意欲取之不尽。

万荣农村视初二为鬼节,《万荣县志》载:“二日,新丧之家,亲戚咸来烧纸,女家特送锞串悬门首,邻里皆送锞纸,名曰‘首节’。”有的人家因不忍搅扰对新丧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停止拜年,今万荣县人初二仍不出门拜节而在家祭祀。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也称之“送穷节”。晋南民间传说古代颛顼时期,闾中生下一男孩,穿上新衣就哭闹,不是撕破新衣就是故意在屎尿中打滚,人皆呼其为“穷子”。所以晋南有些地方在这天掏院厕将粪送出门外,称“送穷子”。

花馍的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制作所需的工具为极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拨、按等。花馍除了可食用外,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逢年过节,老人过寿,小孩满月、过岁,婚丧嫁娶或献奠祖先,在农村有制作花馍(也叫面花)作为赠送礼品和祭祀供品的古老乡俗。

结婚花馍馍的讲究如下:

1 使用五谷杂粮制作。因为以前在中国很多穷人都吃不上饱饭,做花馍馍寓意着新人以后能够生活条件好,不愁吃,不愁穿,生活过的多姿多彩。

2 结婚的花馍馍一般都会做很多,以前在中国的古时候只要去参加婚礼的人都会赠送给他们花馍馍,让他们带回去,等于是一种回礼,花馍馍的外观非常的好看,多姿多彩,大部分都是一些吉祥的动物,或者花朵类型。

以上就是结婚花馍馍的讲究,希望对解决您的问题有所帮助。

描写花馍的好词好句如下:

好词:娇美、鲜花、素雅、一色、艳丽、野花、淡雅、枯萎、淡黄、金黄、端庄秀丽、雾里看花、沁人肺腑、花枝招展、鲜花盛开、头昏眼花、美丽动人、花涛香海、落花流水、荣华富贵、百花争艳、丰富多彩、花影摇曳、亭亭玉立、清香宜人、鸟语花香、花容月貌、柳绿花红、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傲霜斗雪、如痴如醉、清香四溢、百花争妍。

好句:

1、我有时会望着一朵朵小桂花,静静地闻着它浓浓的香味,有时,我会围着桂花跑,一阵风吹过来,那桂花树枝轻轻摇晃,好像在向我点头问好。

2、嫩黄的花蕊象玉盘中的珍珠,随着花瓣向外延伸。的叶子是翠绿色的,就象用翡翠雕刻成的,恰似铁扇公主的芭蕉扇。从远处看,就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花朵中翩翩起舞。

3、千头菊是一种早开的,它最早给人们带来金秋的气息。千头菊的花期很长,从八月中旬到十月中旬都开花。千头菊的茎非常多,密密麻麻地生长在花盆中,我粗略地数了一下,大约有120多根,每根茎上都会开一朵花,而且还不时地从开过花的老茎上长出新茎。新茎上又开花,于是一盆千头菊可以开很多很多花,因此叫它千头菊。

4、啊!好多呀!有大红色的有菊**还有白色的……大红色的,花瓣又厚又多,层层叠叠。最外层的花瓣微微地伸展出来,像几只娇嫩的小手。整朵花看去像几只小手托着一个红气球。

花馍:

花馍(Crispy noodles),又称面花,是中国民间面塑品,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制作原料以白面为主,另需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适用于老人过寿、小孩满月与过岁、婚丧嫁娶、献奠祖先等场合。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闻喜花馍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

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 。

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