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猫男子老家爷爷奶奶不断收到花圈寿衣,如此行为是否也该被谴责?

老人 0 59

虐猫男子老家爷爷奶奶不断收到花圈寿衣,如此行为是否也该被谴责?,第1张

虐猫男子老家爷爷奶奶不断收到花圈寿衣,如此行为是否也该被谴责?
导读:那些寄送花圈寿衣给75岁爷爷奶奶的人,其实也没有比虐猫男子好到哪里去。要是真的觉得愤怒难忍,就应该直接去找虐猫男子本人的麻烦,而不是上升到无辜的老人身上。此种行为既不应被提倡,也要被谴责。一刘某用开水浇烫怀孕母猫,导致猫仔和母猫凄惨死亡,网

那些寄送花圈寿衣给75岁爷爷奶奶的人,其实也没有比虐猫男子好到哪里去。要是真的觉得愤怒难忍,就应该直接去找虐猫男子本人的麻烦,而不是上升到无辜的老人身上。此种行为既不应被提倡,也要被谴责。

一刘某用开水浇烫怀孕母猫,导致猫仔和母猫凄惨死亡,网友寄花圈给其老家爷爷奶奶。

即使不是养猫爱猫人士,在看到这个事件后,也觉得异常气愤。山西汾阳的一男子刘某,自称因猫咪偷吃火腿肠,残忍的将开水浇灌在一只怀孕母猫的身上。但母猫凄惨的叫声不仅没有引起该男子的同情,反而在路人看不下去阻止时,他还要打劝阻者。最终在该男子离开后,路人将母猫送往医院救治。

而遗憾的是,母猫肚子里的四只小猫在送到医院后已经全部死亡,而母猫在被摘除子宫后,也没能保住性命,因伤势过重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此灭绝人性的行为引起了众怒,至今刘某也没有亲自出来道歉。是他的父母在事情发生后向公众道歉,说会好好教育,并称自己的孩子平时很老实。确实是该批评教育,但老实这个词语真的不适合用在这个素质低下的人身上,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发指。

据悉,刘某所在的公司也马上辞退了他,并交纳了五千元费用给当地的动物保护协会。然而事件并没有随着猫咪的死亡,和当事人父母的道歉平息。部分爱猫人士在网上公布了刘某的个人信息后,就有网友往刘某75岁的爷爷奶奶家,不断寄送花圈和寿衣等产品,该行为确实有些偏激。

二寄送花圈行为不仅要被谴责,同时还是违法的。

想要惩戒刘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选对方式,犯错的人是刘某,而不是在老家不知情的爷爷奶奶。况且刘某已外出打工,将花圈寿衣寄给爷爷奶奶实属不该,当已是高龄的他们,突然间收到这种丧葬用品,该是怎样的惊吓和不安。用这种暴力的方式去伤害另外一些无辜的人,既是暴力的延续,也导致了另一种错误产生。

所以这些寄送花圈的人,在本质上和虐猫的刘某是没有区别的,他们的行为都应该接受道德的谴责。另一方面,据有关律师解读,这种恐吓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涉嫌违法的,若是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虐猫男子如此恶劣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希望网友们能控制好情绪,理智看待这件事情。

提起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奶奶去世,孙女该摆什么祭品?,另外,还有人想问爷爷去世了孙子的禁忌是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奶奶去世,孙女该摆什么祭品?,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

1、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奶奶去世,孙女该摆什么祭品?

现在的奶奶去世,我们孙女儿也是黑白非常。祭品,把一些奶奶喜欢吃了,这也是可以说明你的爱心的。

2、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爷爷去世了孙子的禁忌是什么?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老人去世晚去哪了。

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去世的人越疼爱谁越不托梦。

重丧,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引魂幡孙女可以举吗。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奶奶去世了孙女禁忌

三、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奶奶去世孙女不去行吗。

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不要参加。

四、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孙女参加葬礼注意事项。

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上班为啥不能戴孝牌。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孙女婿奔丧都要做什么。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六、直系亲属去世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办完丧事以后禁忌

1、忌直接回家

大家参加完葬礼后,时间不要回家,可以先去寺庙这类地方去去身上的晦气,然后再回家也不迟,不喜欢去寺庙的,也可以去大街上面逛一逛,或者购物,或者吃饭都是可以的,总之不要直接回家,在外面做一些事情再回去,这样也能把身上的晦气去干净。

2、忌拜访朋友

参加完葬礼后不要接着拜访朋友,因为在葬礼上,大家可能会遇到以前很好的或者很久没有见过的朋友,在参加完葬礼后就去朋友家拜访的,这样不行,可能会把身上带着的晦气直接带到朋友家去了,这样会影响到朋友家的风水和运势,所以要禁忌去朋友家。

3、忌看望老弱

老人和小孩对于一些不干净的东西是比较敏感的,所以大家参加完葬礼后也不要直接和老人或者小孩子见面,身上的不好的东西很容易影响到他们。老人面特别重要。

穿寿衣又叫做小敛,穿寿衣其实也有好多讲究,并不是随便乱穿,寿衣的件数穿多少件都是有严格的规定的,人死后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净身,也就是家属把死者的身体清洗干净,清洗干净后穿上寿衣,有的地方会清洗干净后用被子盖上一定时间后才穿寿衣,有的地方清洗擦拭干净后当时就穿上寿衣。

地方风俗习惯的不一样,穿寿衣也叫入殓属于小敛,寿衣的穿着都是按照唐装的比较多,只有少数有身份地位的老人会穿黑色中山装这种寿衣,民间绝大多数都是明装居多,也有一些清朝晚期款式的寿衣,大多数以黑色以及棕色暗红色为主,根据不同地方风俗来看待。

一些地方在给老人穿寿衣之前先由儿女先试穿,然后用一杆没有枰锤的枰来枰一下,用来表示子孙的孝心,穿寿衣通常用奇数,上面比下面多二,也就是上下都是对单数,通常是三,五,七,九,十一,最高只能穿十一件寿衣,十一件衣服九件裤子,九件衣服就穿七件裤子以此类推。

五十岁之前死的人称为天寿,所以只能穿三件寿衣一件寿裤,死的人年龄越大就穿得越多,表示一种福分,为什么要穿那么多寿衣,其实是有科学解释的,因为一些年龄越大的人死了停尸的时间越长,尸体停放久了会流出液体,衣服穿多了可以吸收这些液体。

天寿的人为什么穿的少,原因就是天寿死亡的人一般都是非正常死亡,对于这种情况家属是非常伤心的,这种天寿的死人基本上不可以在家里面停尸太久,基本上都是停尸一天左右就会下葬,所以寿衣也不用多穿,而且因为天寿是不吉利的,寿衣不能多穿,多穿是代表福分,天寿是短命鬼不是福分,所以不能多穿寿衣。

寿衣的材料也很有讲究,不能用皮毛和绸缎来做,因为害怕来世变成野兽以及断子绝孙,通常的寿衣都是用娟棉制做,就是眷恋和缅怀的意思,穿寿衣喜单忌双,通常情况下大多数都是上五下三,年龄大一些的才会穿上七下五,或者上九下七,只有特殊年龄过百和特殊身份地位的人才能穿上十一下九。

整个穿寿衣的过程都是在净身后在灵床上进行,由儿女亲自动手,死者为男性由儿女进行清洗和穿衣,死者为女性通常由女儿与儿媳清洗和穿衣,这些可不能乱,也有一些特殊的不一样的地方做法不一样,反正千奇百怪的穿衣方式和件数都相差很大,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死者穿寿衣是不能露手出来。

人死后如何穿衣,我之前确实不知道。

2017年,我姐因病去世了,生前从医院转回家里后,就靠氧气维持着最后一口气,过完年后,状况越来越差,我外甥就给我打电话,说要备寿衣,被我骂了一顿。

我们那的规矩,人没死是不能穿寿衣的,其实是接受不了这个现实,舍不得我姐离开,因为是最疼爱我的姐姐,骂了之后,我外甥就和我解释,他也不愿意,但奶奶说,如果哪天升天了,再去买就来不及了,有时辰规定,死者为大,还是要提前准备的,只是死后再穿身上,要娘家舅舅同意,不得已忍痛答应了,外甥就买了一套最好的寿衣。

正月十二,我姐去世了,她的儿媳和妯娌帮她沐浴更换寿衣,并请人化了妆,我们去的时候,姐姐已经打扮好放在床上了,看到姐姐安详的躺在床上,那时的悲痛无法想象,只知道自己一直再哭。

出殡后,在她家收拾姐姐遗物的时候,她婆婆特意给我解释了,提前备寿衣和死后,依时辰穿寿衣的用意,大部分是迷信的说法,有一种说法还是有科学依据。

确认归天后,这时身体还是比较柔软,各个关节还可以活动,一个小时内清洗身子和穿寿衣,是最合适的时辰,等死者僵硬了,在移动人体,就会将手脚弄断,作为家人肯定是不愿意的,再说人没生命后,就没了任何动作,这时会很阴沉,没几个人帮忙,是没办法沐浴更换衣服的,而且死者从里到外要穿四五层的衣服,还要擦拭死者嘴角和鼻孔流出的液体,所以,人死后穿衣服也是很讲究的,给死人穿衣服也是很瘆人的,除了最亲的家人和殡仪馆的专业人员,是没人愿意做这个事情的。

也希望这种问题,以后还是不要问为好。

生老病死,都是无法避免的,即便不想面对,但还是要面对。

2018年12月28日,那天还在上班,下午三点多舅舅打电话给我,跟我说我姥姥可能不行了,让我赶快带着我妈回去,我请了假,然后开车就往家跑,工作单位距离公司大概十公里,出发前,给爱人打电话,让赶快给母亲收拾收拾,回姥姥那(母亲2017年得了脑出血,行动不便,与我和爱人生活在一起),我没敢说人不行了,只说病了,我怕母亲受到刺激,血压再升高,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我也知道自从我母亲得了脑出血以后,姥姥慢慢的就开始不认人了,属于小脑萎缩,而且之前在舅舅家把胯骨摔断了,导致一直无法行走,只能卧床,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由于我要先回家接我母亲和爱人,再去姥姥那,路上确实耽搁了一些时间,到了以后,楼下停了一辆挺大的面包车,我没注意看,以为是120急救车,等我上楼的时候,我看到堂姐哭着下来了,我瞬间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上楼以后,看到姥姥静静地躺在褥子上,是给过世的人铺垫的那种褥子,寿衣已经穿好,就那么静静地躺在那,屋里好多亲戚,众人合力将姥姥从楼上抬到了楼下,抬上了灵车,母亲的情绪很不稳定,一直在哭,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慰,毕竟那是我母亲的母亲,这种亲情关系我很理解,到了医院的太平间(姥姥是在舅舅家住,属于一个小镇,医院是有太平间的,也就是那种停放遗体的地方),开始忙碌起来,购买各种物品,贡品,冥纸等,等一切都准备好,开始按辈分磕头,烧纸,此时哭声一片。我的眼泪根本止不住,在我记忆里,姥姥对我一直很好。当天晚上,要在灵柩前烧香,香不能断,长明灯不能灭,所以要有人守灵,我把爱人和母亲送回家,我跟母亲说,你身体不好,晚上我代替你给姥姥守灵,送到家我就返回医院,晚上说不害怕不太现实,但毕竟是亲人,也没有那么害怕,心里更多的是一种凄凉,人,这一生,匆匆而过,最后只剩下一把骨灰…

三天,匆匆而过,到了去火葬场那天,我是沉默的,我知道,一会儿到了火葬场,这辈子就再也看不到姥姥了,永远!

现在火葬场也一切从简,不像以前还有一个最后告别的仪式,将姥姥推进工作间门口,里面出来了工作人员,对家人说,来看最后一眼吧,这个时候真的是哭声一片,真的是最后一眼了,大约也就一两分钟,工作人员把纸棺的盖子盖上了,推进了工作间,等候室有一个屏幕,链接的监控器可以看到火化前和火化后的画面,只能看到外面,我看到了姥姥躺着的纸棺被推进火化炉,大约半个小时,火化炉打开了,工作人员拉出了工作台,我看到的,只有一堆白骨,什么都没有了,真的是什么都没有了,舅舅把装有看看骨灰的棺材抱起,一行车队前往了墓地(不是公墓),一路基本没有说话,所有人都沉默着,到最后舅舅铲了一锹土,盖在了墓地里,帮忙的人开始填土,人,从离世,到火化入土,仅仅3天时间,细节我真的不愿再回忆,有太多的遗憾,遗憾没能在姥姥走之前看上一眼…

事后说起穿寿衣,舅舅说穿的很顺利,由于姥姥之前把胯骨摔断,导致卧床,腿也变形了,但是穿寿衣的时候,并没有出现穿不上的情况,可能姥姥也不想让子女难过吧。

总之,人走了,留下的只有记忆,等到这些有记忆的人也走了,那就是这个人真的走了……

愿天堂没有病痛,只希望您和外公在另一个世界,衣食无忧!

火葬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具体而言是以火把尸体烧成骨灰,然后安置在骨灰瓮中、埋于土中、撒于水中或空中,甚至以火箭射上太空。

满族丧葬中,有所谓“烧饭”之礼俗。辽金时女真人就有将“其祭祀饮食之物尽焚之”的烧饭之俗。沈阳满族沿袭此俗,富贵人家还有将生前所御狗、马焚烧的。以后,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统治者一再告诫要节省食物器用,除烧饭外,也不再焚烧狗马,只将生前所用狗、马率至坟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马从火堆上奔跳过去就可以了。

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的丧葬,仍有殉葬之恶俗。此俗亦系沿袭自辽金女真奴隶主贵族“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三朝北盟会编》卷三)的故俗。努尔哈赤死,有大妃乌喇纳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迹根三人从殉,虽然其中不无政治斗争的需要,却反映着殉葬的陋俗;皇太极死,亦有二个亲信侍卫从死。此恶俗,在满族入关后逐渐消失,沈阳满族以后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后,丧家门外不设殃榜(一般汉族在门外设殃榜。所谓殃榜,是由阴阳算命先生开列的含殓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领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庙。服丧期间,丧家男女以白布袍带为丧服。葬前,带垂至前胸;葬后,男挽于腰间,女戴“包头”。百日内,起居不释白,男截发,冠不缀缨;女剪发,头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务繁忙,受汉族影响,皇太极之丧规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释服”。老皇帝死,新皇继位,虽在丧期,临朝大典时仍要求官员“冠宜缀缨”。

一般满族人家,百日内起居不释白。至百日,备香楮祭品到坟前敬奠,脱去孝服,称之“释服”。三年内,男不穿红衣,女不戴簪花,保留着满族的古制。

满族有清明上坟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贴五彩纸,插在坟上,意为“坟花”,寄托哀思。

进入二十世纪,丧葬旧制有所改革,一个时期曾袭用汉俗,但丧服之制仍保留下来。解放后,又能了进一步的改变,现在丧葬旧制已不见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仪式。

未出嫁且未梳头的女儿、孙女,用长孝带围一宽箍,结于头后,下垂脊背。至于孝服的吐边、收边,与旗籍大致相同。

旗人丧服和汉人丧服 丧礼在北京有种种的分别,丧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满蒙丧服最轻(内务府三旗尤轻),汉军较重,汉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汉礼,才渐渐不易区别。

满蒙的丧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个一官半职,虽只是一名"马甲",只有二两银子钱粮,也不免有些官派,丧服便也官样起来。满蒙旗族男子丧服,穿"四开启孝袍子"(启念作"器儿",即会典所谓袍几裾),小领钮扣和大褂一样,除左右开启外,前后还有两开启和袍褂的袍子一样。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亲穿"大庄粗布"孝袍,衣边外吐,谓之"吐边孝"。不钉钮扣,只钉布条,系粗布孝带。头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线帽顶,不用白帽结,足穿青布靴(后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轻,除孝袍吐边外,几乎看不出是亲丧来。本族人丁,孝袍用"绒花粗布"缝制,唯胞侄为胞叔服孝也应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儿子为父母穿孝一样,分别只在领子。子用白领,侄用青布领。凡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条而钉纽袢。外甥为舅父母、姨父母,亲家儿对亲翁母,婿对岳父母皆应穿漂白洋布孝袍,是为孝服中最轻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无尊长老亲,也可穿绒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纽袢全用广扣铜钮扣。婿为岳父母服丧并穿石青马褂(绸布均可),腰系凉带,带活计(即"跟头褡裢"、"表绢"、"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蓝绸卷头、挽袖,甥婿的区分,只在马褂的有无。以前办丧事并没有递送纸花的办法,一律全送孝带。至亲送绒花粗布孝带,远亲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带,所以早年到人家吊祭,该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带,只等在灵前行过礼后丧家必用铜茶盘,双手送过孝带来,并说"您给免免罪",谓之"递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递孝带,至亲过"探丧"的,在人死未大殓以前来探丧时,即送过孝带。丧家富足还有对至近戚友送孝布的办法。朋友穿孝没有一定规矩,只看感情。其中义子为义父母穿绒花粗布孝袍的占多数。

满蒙旗族妇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见,孝袍和男子没有大的分别,只孝袍不留开启,孝带系在腰中,并由肩上背过背后(以死者的性别分男左女右)。旗族妇女因都梳"两把头",所以有"拆头撂辫"和"不拆头撂辫"的分别,又有"拆头撂单辫"和"拆头撂双辫"的不同。妇女最重的孝服是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应摘去两把头,拆开头□和燕尾,另扎一个大把,用青线扎把,将大把分为两绺,编成两个小辫,辫梢散开不系辫绳。头把上安白骨扁方(内务府人用铜扁方),长只三四寸,用发绕住将辫撂在脑后,然后用大庄粗布包头带子将头上缠好,结于头后用针卡住,所余带子头即垂在身后,太长的可以拴在腰带上,这叫作"拆头撂双辫"。儿媳为翁姑服丧也同样拆头撂辫,只撂一个辫,可以用青头绳系辫梢,翁死撂左辫,姑死撂右辫,这叫作"拆头撂单辫"。扁方可用银或白铜质而较长一点的(扁方以骨质为孝重,银、铜以短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长两把头扁方,并可戴耳挖首饰。耳环也有区别:妻光耳,媳系青线,侄媳可以戴白银圈。

所有拆头撂辫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后,即由娘家人代将撂辫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将辫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双辫,只撂左边单辫。其余诸人也照旧撂下,只等出殡下葬之日在茔地梳上,便永远不再撂下,专候百日脱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极远族媳辈孝妆不拆头撂辫,仍梳两把头,将左或右一把拆开(系指头发两把头)以死者男左女右为分,梳一小辫。头上用绒花粗布作包头,白头首饰。亲家媳妇和甥妇用漂白洋布盘俩双十字,交叉在两把头上,脑门不围箍,戴点翠首饰,也可以用青布将黄首饰包扎代用。内侄媳妇不拆头也不撂辫,但用绒花粗布包头,作交叉十字,并将脑门箍着,以示和撂辫及洋布的区别。凡拆头撂辫的,都应有跪灵陪孝的义务,甚至出殡后各回自宅也按着定制穿孝。

旗籍的丧礼由清中叶以后事事讲排场,礼节仪式虽极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较比汉人却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内衣是不注意更换的。孝期是为母亲服三年丧,为父亲服二十七个月丧。只在百日之内穿孝袍,过百日即换青衣,以至除服,并没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丧制。尤其出阁的闺女,孝服更轻,和甥妇差不多,外孙也不跪灵,这个原因是根据清代帝室对于外戚"尊而不亲"的缘故。

汉军八旗编入的成份很复杂,大部是明代居住满洲的汉人及入关后编入的河北、山东各地的汉人。此外还有清真教入汉军旗的(如黄、马、金、邓等八家回民),俄国阿拉巴金人、朝鲜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汉军旗内。因此,汉军旗人的丧礼在清初时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礼,俄罗斯牛录下旗民还守东正教礼外,其余的和满蒙旗已大致一样了。

沈阳满族之家,有祭祀或喜庆事,要杀牲吃福肉,要请亲朋作客,让于南炕上坐。家人要将福肉敬献尊长客人。肉是白煮,不准加盐,特别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酱。客人进门向神主叩头,转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准道谢和擦嘴,否则是对主人不尊重。农村有年节杀牲祭祀请亲朋宾客吃福肉之习。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满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报庙、烧饭。这是满族旧时的丧葬习俗,过去,满族宗教有家庙,庙内藏有家谱书,人死后,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块木版,将尸体头朝西放在上面,然后是报丧,同时佳人在家谱上死的名字旁画一道黑杠,就算市“报庙”了。送丧后,再坟前摆供桌、烧纸、烧酒,然后,将馒头、肉菜一起烧掉,为止“烧饭”。“烧饭”有周年之俗,葬后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烧一次,连续烧三年。

满族的丧葬治丧流程

① 备材:

在老人50岁以上时,子女为老人上山砍木头,一般是果松(红松),请木匠做两口鞑子荷包(棺材)准备着,俗称“旗材”。城市里一般都不备材,人死后,直接到棺材铺购买。

② 丧仪:

早期满人讲究丧礼。当家中死者弥留之际,便更易新衣,俗称“穿寿衣”。灵床放在南炕前,头西脚东。断气之际,全家老小不许哭喊,静静地等候老人安静离开人世。人死后,白布(纸)蒙脸,用白线绑住双脚,这叫绊脚丝(入殓时打开),还让死者两手攥两个硬币,表示死后有钱花。还要把一只公鸡用手捏死,放在死者头前,叫做“倒头鸡”。这时大家开始哭啼,哭得有声有韵,哭的内容都是死者生前的优点好处,这叫“哭九场”。满族长辈人去世,儿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过七天后才脱下,等到百日后再穿孝衫上坟烧纸,然后脱孝。

③ 挂布幡:

老人一咽气,首先在院子西南处坚起一个七米长短的木杆子,木杆顶端悬挂大红布幡,俗称“魂幡”。布幡一经悬挂出去,亲朋故里纷纷而来。在灵前叩头之后,男左女右,分列两旁,直到夜间。直近亲友还要轮流在灵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觉,天冷时拢火堆取暖。丧家要准备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饮用。

④ 入殓:

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⑤ 停灵:

停灵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而定。人死停灵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长辈人死可停灵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难的家庭人死后随时出殡。近些年一般都停灵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时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殓和出殡同时进行。停灵时,“孝子”不能离开灵棚,朝夕守灵。

除合亩制地区不许为老人备棺材外,其他黎区有为老人备棺习惯。

⑥ 出殡与下葬:

满人出殡必择单日,说双日出殡意味死双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坟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锹土取出放在一边,准备下葬时使用,然后大家一齐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灵柩发引叫“出殡”。出殡伊始,首先要把布幡从木杆上取下来,孝子或孝孙举起布幡走在灵柩前面,作为引路。起灵后,摔丧盆子,吹喇叭,红布幡在前头引路,各种纸扎物(纸人纸马等)跟在后面,一边走一边撒纸钱。到达墓地,先在地上横放两根短圆木,将灵枢落在短圆木上。之后,大家开始抢撕那块布幡,由于人多,以礼都应得上一块,因此撕得很碎。生前养的猎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将骨灰埋在灵前脚底下。

满族的丧葬习俗

满族先人早期认为人死有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进而又认为灵魂就是鬼魂,具有一种超人的力量,能保护或危害活人。因此,其丧葬习俗已由抛尸于野、“不封不树”,进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存尸体。肃慎、挹娄人时,无停尸之仪,无哭丧之礼,无服丧之制,“贵壮贱老”。到了勿吉时,已发展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并且已于“冢上作屋,不令雨湿”,开始重视亲情了。这时的满族先人还实行火葬、天葬、水葬。但大多还是土葬。靺鞨时,“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衬土,无棺敛之具,杀所乘马于尸前设祭”,杀马为祭,对死者是最厚重的祭祀。渤海时仍主要是土葬,少有火葬,并承袭了“冢上作屋”的封土为冢的旧俗。与勿吉人“交木作小椁”不同的是大多采用封土石室墓,还有石棺墓。这时的葬法也较复杂了,不仅有单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葬;有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头足方向也不一,但以头南足北、仰身直肢合葬、二次葬居多。金代女真人葬俗突出的特点是火葬,在墓穴内将尸体火化,把骨灰装入木棺,再将木棺、骨灰、陪葬品一同加以焚烧,之后封土成坟。这种葬法多为单人葬或夫妻合葬。

满族丧葬风俗继承了女真人的主要丧葬仪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葬仪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礼仪。

① 停尸:

停尸。人死后的第一个仪式,是把尸体放置在规定的地方。人气绝后,要为其穿“寿衣”,用棉不用皮,亦不用缎,即忌“断子”之音意。因满族以西为贵、为尊,将尸体停放于西屋地中央,头西脚东仰卧。灵床以三块板架成,顺炕沿而放。老年人与炕平,中年次之,小孩最低。死者以白布蒙脸,红绳拴脚,明镜压胸,身盖印有梵文的陀罗经被以防“炸尸”。灵床前放几碗米饭,用筷子插在中间一碗上,称为“倒头饭”。足下点灯一盏,曰“长明灯”,照幽冥之路。

② 哭丧:

死者亲人,“子居尸左,女居尸右”,铺草坐地。哭丧时,要在灵床前烧化纸钱,曰“烧倒头纸”。

③ 报丧:

死者尸体安放后即派晚辈人通知亲友,谓之“报丧”,报丧时要叩头。亲友往吊,谓之“探丧”。今多只派人送信,而不叩头,或打电话通知。满族报丧还悬挂红幡,这是旧俗,早已不用。今多是穿白孝服,戴白孝帽,结白孝带。过去挂红幡时,夫妻先死者的红幡在墓地去掉黑头、黑穗后收藏待后死者时再用。这时的红幡在墓地上众人抢回给小孩做兜肚,保小孩平安。

④ 入殓:

即装尸入棺。满族的棺叫“旗材”,外绘彩画,内底铺谷草、栗树枝。清中期以后,满族亦学汉俗,尸体含口,即口中含乾隆钱,贵族含珠玉等。含殓之后,由长子用筷子夹着湿棉团擦拭死者眼等,为“开光”。入殓前夕有“守夜”之俗,终夜不睡。

⑤ 祭奠:

请死者之灵享用祭品,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家祭开始是烧倒头纸、点长明灯。支灵棚,搭灵床,棺殓。搭席棚宴宾客,安桌椅待亲友。一日三祭,早晚供饭,午供果。

⑥ 送浆水饭:

停尸三日每晚要到土地庙为死者送浆水饭,因死者之灵魂暂住在土地庙里。

⑦ 辞灵:

出殡前的头天晚上要“辞灵”,即死者亲人、朋友、子女给死者叩头行礼送别。

⑧ 出殡:

这要选吉时起柩,棺从窗出,不走门。在入关后,亦从汉俗走门,只把窗打开。而今时已不讲究这些旧俗了,只在口头上还有忌讳。送殡前要掺钉,即用3根长铁钉将棺盖钉牢,左l右2,孝子媳妇们要跪喊:“爹(或妈),往左(或往右)躲钉子!”由灵堂起棺后,第一个仪式是孝子摔丧盆,摔毕发引。舁棺,亲王、郡王、贝勒用80杠夫,其他贵族用60人杠;平民百姓仅用32人杠,最少者24人杠。送殡队伍,长孝子在棺前,其他孝子、孝孙随后,一同哭着前进。孝眷们在棺后哭送。队伍前是撒纸钱人、执孝幡的举纸人(称之为金童、玉女)。死者男性,扎纸马,女性扎纸牛,而今则扎家电用器、轿车等。

送葬队伍经过街邻院门时,邻人要在院门撒上草木灰一道,以挡住鬼灵。如遇河,要将棺柩暂放于事先备好的二支短圆木上,抬杠人换鞋靴或脱光脚抬杠蹚过河。而孝子孝眷则需跪地,喊说:“爹(妈)过河了!”

到了墓地,仍将棺放于备好的2根短圆木上,将挖好的坟坑清理一下,坑底前后各一道小土楞子,过去用铜钱今用硬币,一角扔一枚,再掐几小块饽饽屑扔坟坑里,这时才下棺,看好向,头上脚下,落葬,长孝子抓第一把土撤棺上,然后大家动手将棺埋起。烧纸匠活(幡、人、牛马等),孝子妇哭祭一番。丧家宴宾客。

丧者落葬以后,三天要“圆坟”,即三天后亲友去修坟。丧家还要为死者“烧七”,即七天后烧第一个“七”,去坟地为死者火化纸钱,连烧七个“七”。到一年要烧周年,连烧三个周年。今往往只烧第三个周年。丧葬仪礼全部结束。

在服丧期间,死者的家族、亲属为表示哀悼死者而要穿丧服。男子腰系白布带,妇女戴包头,孝子也戴包头,白布宽30多厘米,折一端缝联而成。一个老人去世,腰带及包头带都是一长一短,二老双亡则一样长短。孙子辈带子头上加一红布条,重孙辈加两条红布条。今则将红布条改成小块红布,称为“花孝”。妇女服丧期间,鞋面上蒙浅灰色布面。丧服要穿百日,百日不剃发。

满族服丧诸俗,以“百日不剃发”最为重要,视为“祖制”,违者要受到最严厉的制裁。摘冠缨、截发、去饰、百日不剃发等,成为国俗,臣民必须遵从。

满族葬俗,在清前及清初,传承金代风俗,多实行火葬或风葬,这与其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影响等原因,视火葬为不孝。仅“横”死(不正常死亡者)者火葬。此外,皆实行土葬。

快递收到一件男士寿衣和一沓冥币?报复人的方式有很多,这么故意吓唬人的还是第一次见,浙江的朱女士最近收到了两个快递包裹,打开后把她吓哭了。里面是一件男士寿衣和一沓纸钱。到底是谁寄给朱女士的,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但是之前朱女士曾与一家卖裤子的店铺发生过一些不愉快。

活人收到冥币,这谁能不害怕?朱女士最近没有出去工作,她原本在开出租车,近期也不外出了,所以不可能与人结仇。丈夫平时工作与人接触也很少,而且他们是做服务行业的,和别人都是笑脸相迎,怎么会与人结怨呢?况且出租车的乘客都是一面之缘,也不会记下朱女士的地址和电话,所以排除了乘客的恶作剧。在第一次收到寿衣快递的时候,朱女士原本以为是邮寄错了,没有理会,可是第二次就不能让人不怀疑了。朱女士真的想不通谁这么恶毒,自己和家人都生活的好好的,被这两个快递弄得鸡犬不宁,生活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谁收到这种东西心里都会不舒服,朱女士每每想起来都被吓哭,但是她也不清楚自己的得罪了谁。事情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毕竟生活还要继续,朱女士鼓足勇气,拨通了邮寄人的号码。

朱女士很害怕,但对方很快接通了,经过一番了解后,得知邮寄人是开寿衣店的,有人下单他们负责邮寄过去的,店里只是按照接单发货,没有掌握其他信息。现在看来朱女士确实遭遇了恶作剧,显然那个人是故意给朱大姐邮寄的,而且清楚朱大姐的手机号码和家庭地址。寿衣店的人提供了一点信息,但是这也不能作为确凿证据,朱女士痛哭害怕,她真的太委屈。想了很久后,朱女士突然想起自己不久前在网上买过一条裤子,花费158元,但是自己穿不了,想要退货商家却不给运费险。朱女士和店铺协商一番,没有取得结果,随后找了官方的客服处理,很快她就收到了退款,而且也不用退货。不知道此事与快递有没有关系,朱女士去询问的时候,对方称不知道,如果怀疑就去报警好了,两人之后也没有再沟通过。

究竟是不是卖裤子的店铺所为,目前并不能判断。就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店铺做此事的可能性似乎不大,一条158的裤子也不至于接连邮寄两个快递吓唬人,快递费都不止十几块了。可是还有一种可能,因为朱女士是和官方客服沟通过,官方做出了退款不退货的处理,这对店铺也会有影响,说不定还伴随着什么处罚。其实朱女士的做法似乎也有些不妥,明知店铺没有运费险,之前也没有询问清楚,直接找官方处理,商家受到处罚似乎也很无辜。目前朱大姐已经求助相关部门,但目前还没有线索,不能轻易下判断。对方估计也是想到了这一点,才敢如此胆大妄为。可以肯定的是这次绝对不是恶作剧,对方清楚朱女士的地址和号码情况。

邮寄冥币这种事情确实让人很忌讳,尤其家人都很安康,如果真的是商家可就不太应该了,虽然有点矛盾,但这已经波及到了家人。现在还没有掌握确定的信息,不能锁定对方是谁。在此事中您认为店铺的可能性大吗,对于朱女士的行为您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