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说到朱元璋,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明朝的开朝皇帝,一个从讨饭要饭最底层做起,一路走上皇位的人。说到这里不乏有人就会想了,当年朱元璋称帝的时候,他还有没有亲戚在世呢?事实上是有的,除了自己的亲生子女外,他还有一个侄女,一个侄孙,一个堂侄女,一个
说到朱元璋,我们大家都不会陌生,明朝的开朝皇帝,一个从讨饭要饭最底层做起,一路走上皇位的人。说到这里不乏有人就会想了,当年朱元璋称帝的时候,他还有没有亲戚在世呢?事实上是有的,除了自己的亲生子女外,他还有一个侄女,一个侄孙,一个堂侄女,一个姐夫和一个外甥在世。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吧。
1、福成公主(侄女)
福成公主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女儿(本名朱重五,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嫌大哥的名字太草根,就替其改名为朱兴隆),元末乱世中,她随母亲王氏以及二哥朱文正投靠已经起兵的四叔朱元璋,侥幸活了下来。(朱兴隆还有一个儿子,早年夭折,朱元璋登基继位后,追封他为山阳王,赐名朱圣保)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以皇帝女儿的待遇册封她为福成公主,并将其下嫁给了福州卫指挥使王克恭。
2、靖江王朱守谦(侄孙)
朱守谦是朱文正儿子,朱兴隆孙子,朱元璋的侄孙。元末大乱时,因朱兴隆早死,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就带着吃不饱饭的朱文正和福成公主投靠了朱元璋。朱元璋当时还没有儿子,身边也没几个至亲可倚重,就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在抚养。按照朱元璋早年的心态来看,他对朱文正是寄予了厚望的。
然而朱文正不争气,因为横行不法,受到朱元璋一顿责骂后,居然就有了叛投张士诚的歪心思。他在被朱元璋亲自审问时,也是态度极为恶劣。搞得朱元璋感叹尝云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朱元璋大哥朱兴隆也是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
当时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马皇后在一旁劝阻,说你就这一个侄子,你大哥就这一个儿子,你居然忍心杀他?最后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劝,就没杀朱文正。
不过,没杀归没杀,朱文正没有看到明朝开国那一天。他在1365年即已病死。所以明朝开国时,朱元璋当时已没有侄子,只有一个侄孙,就是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当时年仅八岁的朱守谦为靖江王,就藩于桂林。
按礼法来说,朱守谦只能享受郡王待遇,但朱元璋心疼侄孙,就把朱守谦的待遇拔高了一级,以郡王身份享受亲王的俸禄。
朱守谦封靖江王后,跟朱文正一样,也是横行不法,甚至公然对朱元璋口吐怨言。但是朱元璋没有跟他计较,仍然多次给朱守谦机会,直至最后无可救药了,才将其禁锢于凤阳。长兄朱兴隆一门三代如此,朱元璋对此也是无奈的很。
呜呼!盖由守谦祖、父愈积渊深,祸重巍山,有所感而致然乎?
到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守谦于囚禁地去世,朱元璋觉得不能让大哥一脉就此绝嗣,便封朱守谦之子,自己的曾侄孙朱赞仪为靖江王,并安排他拜访晋、燕、周等十三藩王,让他跟自己本家亲戚多多交往,拉进朱家子弟之间的亲人关系。最终,靖江王一脉与明朝相始终,明朝亡后,靖江王还延续了十几年。
3、庆阳公主(堂侄女)
庆阳公主的爷爷是朱元璋老爸明仁祖朱世珍的弟弟,所以她的老爸朱重四就是朱元璋的堂兄弟。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不仅追封了自己的父母兄长为王,还追封了自己二叔和几个堂兄弟为王。其中庆阳公主的老爸朱重四被追封为蒙城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册封侄女为福成公主时,也一并册封堂侄女为公主,名号为庆阳公主。并将其嫁给了自己的得力干将黄琛。
按道理讲,朱重四只是朱元璋的堂兄,爵位只能是藩王一级,他的女儿按礼法只能封郡主才合适。洪武四年时,礼部官员就因为这件事向朱元璋奏呈,说福成公主和庆阳公主只是王爷之女,应改封郡主,其夫也只能封为仪宾,而不是驸马。
但朱元璋顾念兄弟手足之情,说他全家都死光了,只有福成和庆阳两个两个侄女,实在不忍心降夺她们的公主封号,便把礼部的奏呈驳了回去。(后来碍于礼法,还是把两个侄女的俸禄降了一级)
不过,建文帝的时候,朱允炆还是把自己两个堂姑的级别给降为了郡主。其中庆阳公主降为庆成郡主。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朱允炆就是个死心眼,寡恩薄义,他被四叔朱棣篡位,还真不是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南下争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当时已经被剥夺了公主封号的庆成郡主还跑到前线劝和,以堂姐的身份指责朱棣不应该造反。把朱棣说的非常头疼。
永乐二年,庆成郡主去世,朱棣为她素服辍朝一日,命有司治葬,朱棣的几个儿子也都派人祭奠。从这可以看出,朱棣对这位堂姐还是比较尊重的。
4、陇西郡王李贞(姐夫)
李贞是朱元璋的二姐夫,在朱元璋幼时,亲戚都比较贫寒,只有李贞家里有富余,还能吃得饱饭,经常接济朱元璋。所以朱元璋继位称帝后,对李贞就格外照顾。先是册封侯爵,后来又封公爵,死后还追封了郡王爵。
李贞对朱元璋的关照非常不好意思,就以身作则,平时穿衣服仅求适体,不求华丽,吃饭只求适口,不求奢侈。朱元璋常送给他衣服,但他穿坏了的一定要缝补好再穿,绝不浪费。他还经常向晚辈说当年有多苦,现在富贵了绝不能忘本。
由于李贞的以身作则,所以朱元璋就对他更是格外关照,不仅让他不用上朝,拜见自己时不用称名字,还特别许他穿五爪金龙的龙袍。李贞后来年纪大了以后,朱元璋为了方便每天都能看到他,就把皇城的内城的一套房子赐给了他,让皇太子朱标以及留京的皇子经常去拜访二姑父。
洪武十年,李贞病重,朱元璋听到消息后立即赶到李贞家里,握住李贞的手说就哭。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其辍朝三日,追封其为陇西王,并赠三世皆王爵。
5、岐阳王李文忠(外甥)
李文忠是李贞儿子,朱元璋外甥。在他十二岁那一年,家乡凤阳遭到特大旱灾,而且祸不单行,瘟疫又流行起来,他家所在村子的二百多口,十有八、九死去。其母,也就是朱元璋二姐也病死了。
李文忠的父亲李贞见乡亲们遭罪,就捐出了自己的钱财,杀掉牛和猪,给乡亲们吃,和村民一起守望相助。但老天不公,不久后元兵和义军厮杀,祸及到了凤阳,李文忠就只好随父亲李贞一起背景离乡逃命。
逃了大约一年后,李贞听说朱元璋在义军中已经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军官了,就立即带着李文忠去投靠。
李文忠见到朱元璋这个小舅舅,立即就想到了死去的妈妈,于是两人一碰面,李文忠就扑在朱元璋的怀里大哭。朱元璋看外甥哭的稀里哗啦,他也是悲喜交加。
后来朱元璋觉得李文忠孺子可教,就对李文忠说,你不如随我改姓朱吧,当作养子,李文忠点头同意,李贞也同意,从此,李文忠就改叫了朱文忠。
对于李文忠和朱文正这一对外甥、侄子,马皇后是非常疼爱的,而且由于他们都比朱标要大很多(大十几岁),所以朱标对这二位也是极其尊重,以兄长视之。
明朝建立之初,李文忠未封爵位,洪武二年他攻破元上都后,才获封曹国公。(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
在明朝政权初步稳定之后,在李文忠主管大都督府的次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和谋叛的罪名,处死了丞相胡惟庸,并有意扩大案情,以致牵连被系的多达万人。这时候的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朝不保夕。李文忠对舅舅的这做法深感不安,就一连上了三道奏折,劝谏、批评朱元璋。
朱元璋对李文忠的这一行为很恼火,就扬言要杀他,马皇后听说后,大吃一惊,赶紧跑去找朱元璋哭诉,说你老朱一家几十口,都早已经死没了,只剩文忠(当时只剩庆阳公主和李文忠),你现在居然扬言要杀他?你咋那么狠心啊!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所言,深感惭愧,动了恻隐之心,不觉泪下,便赦免了李文忠死罪。
但为了震慑群臣,不久后朱元璋还是削去了李文忠官职,把他幽闭在家。
洪武十六年(1383年),李文忠病重。朱元璋亲临探视,并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但到了第二年,李文忠还是死了。至于死亡原因,目前是迷。朱元璋怀疑是华中下毒,降了华中一级爵位,把替李文忠看病的医生都宰了。但也有人怀疑,说这就是朱元璋暗中指使的。至于到底是不是,那就不知道了。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而李文忠的曹国公爵位则传给了他儿子——明朝著名纨绔子弟李景隆。
夏天,我和妹妹在家看电视,我觉得很热,我就问妈妈:“可以买雪糕吗?”妈妈说:“可以。”我就开开心心的向超市走去。
然后,我走到冰箱边,看到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雪糕。我在冰箱里寻找我爱吃的雪糕。当我拿起我爱吃的雪糕时,我喜不自禁拿着雪糕兴冲冲的跑回家,结果到家一看,雪糕化了。我拿着雪糕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雪糕化了。”妈妈说:“没关系。”我又问妈妈:“为什么它会化掉呀?”妈妈说:“因为雪糕的温度很低,所以它遇到热气会化掉。”听完我点点头,把雪糕放进冰箱,过了一会儿雪糕又变回原来的样子。
虽然没什么特别,但是我也很开心,因为我懂了一个科学知识。
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说: “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 ”富翁反问保安: “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吗”。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 “那不是你的家么”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窝,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的,断断续续地回答说: “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由上面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家不是房屋,不是彩电,不是冰箱,不是物质堆砌起来的空间。物质的丰富固然可以给我们一点感官的快感。但那是转眼即逝的。试想,在那个空间中,如果充满暴力和冷战,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家,将不成为其家。而成为一个争斗的战1鹗汽车,不过是这个现代化的战场中的悲剧的摆设品罢了。难怪有一些大款自我解嘲道: “我穷得只剩下钱了!”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它发生在南非。在南非的种族分裂内战时期,许许多多的家族备受战乱之苦,支离破碎,房屋被摧毁,人民被屠杀,有一个大家庭原来有几十口人,最后只剩下一个老祖母和一个小孙女了,这个老祖母年事已高,病入膏肓,就等到天堂报到了。再活下去真没意思。但当她得知小孙女还在人间,老祖母便决心要找到她的小孙女,要不然,她睡不着,吃不香。为了找到她的小孙女,她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反侧数万里,找遍了非洲大陆,最后一刻,她终于找到了她的小孙女,她激动地、紧紧地和小孙女拥抱在一起,这时这个老祖母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到家了!”老祖母不缺钱, 不缺财产。在她的心中,她需要爱她的亲人。需要那份特别的真情实感,两个相互牵挂的人就是家啊!家在这里上升为一种信仰,一种宗教,一种支撑老人活下去的精神力量。概括的说家是爱的聚合体,试看天下之家,皆为爱而聚,无爱而散。
在美国女作家白涅德夫人的作品《小公主》中,对家是这样解释的:
萨拉:“校长,我认为这里并不是我的家,虽然有我的容身之处。家,应该是一个有温暖的地方啊!”
寻找自己的家,在某种意义上是人类的宿命。而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无家可归的漂泊者。我们和浪迹天涯的人相比,只是多了一个物质的外壳。我们常常把这东西叫做“家”,但它并不总是使我们感到心灵安宁的地方。
我们的家到底在哪里呢家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范畴,正应了一句禅语: “佛在心中”。家又何尝不是呢家是一个感情的港湾,家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家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家就是你和你家人在一起的情感的全部,而房屋等物质全部可成为“庭”就这个概念来说,后者又是微不足道的补充。正确地认识这个概念,对我们的人生是大有裨益的,它让我们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只去追求“庭”而不去追求“家”。
贫困时,家是一个窝。哪怕四壁皆空,但只要有个窝,就可以挡住风寒,
挡住雨雪,挡住豺狼与虎豹。就有了灯光,有了薪火,有了满屋子的亲昵与温馨。君不见,巴山深处,一家人因为买不起一人一个碗、一双筷,只好你吃完了我再吃,舔犊之情,仍无处不在;陕北窑洞里,一家人只有一条打了补丁的裤子,谁出门给谁穿,再苦也有亲人维护你的体面。哪怕穷到去要饭,心中因了家人的牵挂,也就有了回家的想头,也就有了“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的信念。
战争中,家是一幅箩筐,一根扁担。烽火硝烟,颠沛流离,一家人扶老携幼,相依为命。父亲的脊梁母亲的背,就是掩体,就是防空洞,就是安全的屏障。“八一三”抗战时,我先生年仅四岁,正是坐在父亲肩挑的箩筐里,从日本人占领的上海郊区,逃难到青浦、到苏州、到无锡……。日本鬼子烧杀抢掠,他们全家居然侥幸逃生。在人生路上艰难跋涉了70年的我先生,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一路的颠簸,一路的晃悠,一路的亲情和父爱。
动乱时,家是一汪平静的清泉,又是一座精神的圣殿。一脸的污水,一头的唾沫,一身的伤痕,回到家就可以洗个干干净净、清清白白。一杯热茶、一条毛巾、一枕耳鬓厮磨,足以让你对撼天的喧嚣充耳不闻,对蘸血的皮鞭视而不见。你可以在父母的眼中,看到真实的自我;可以从爱人的唇上,感到人格的尊严;可以从孩子的依偎,体验生命的珍贵。如果你见过丁玲和陈明夫妇在北大荒受苦受难时住过的茅棚,你或许会想到,纵有豪华如五星级的居所,比起那用亲情撑起的飘摇在荒原上的家,也会失色了许多。“文革”中,我在川北一个偏远的山区插队落户,关进“牛棚”的父亲,为了避免我们的牵挂,照常寄来报刊书籍供我们学习,在来信中只字不提自己遭受的凌辱与冤屈,而且还反复嘱咐我:“向贫下中农学习,坚守生产岗位,不到大雪封山,不要请假回家!”常言道:“家是社会的细胞”,千千万万个家坚韧不破,社会就不至于面临崩溃的绝境!
上山下乡时,家是远离“文攻武卫”的世外桃源。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只要进了“知青点”,就是一家人。干活时,挑粪、锄地、砍柴、犁田,有人帮你扛重的;收工后,生火、做饭、推磨、碾米,有人和你抢着干。亲人的家书、朋友的飞鸿,有人与你一起分享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时。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朱元璋祖籍为江苏沛县,籍淘金户。祖父初一因当地不产金,赔纳不起而徙句容,后徙泗州,至父亲时方徙濠州(今安徽凤阳)定居。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德裕,再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
目录
1起义
2建国
3生殉妇女
4评价
5婚姻
6家族列表
61子女
7传说
8相关条目
[编辑]起义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投靠郭子兴,由於指挥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军官逐渐升为元帅,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后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改名为应天府。 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得大富商沈万三资助,击败了徐寿辉、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封为吴王。
[编辑]建国
朱元璋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云南安定。
洪武元年,大封诸将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六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月16日),朱元璋命於鸡鸣山立功臣庙。当时他告谕中书省臣说:「元末政乱,祸及生灵。我倡义临濠,以全乡曲。继率英贤渡大江,遂西取武昌,东定姑苏,北下中原,南平闽广,越十有六载,始克混一。每念诸将相从,捐驱戮力,开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报。追思功劳,痛切我怀。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庙,序其封爵,为像以祀。人孰无死,死而不朽,乃为可贵如诸将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无穷之荣;身虽殁而名永不磨灭」。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长子为皇太子,其余皆分封为王,又分封一个从孙为王,使之出镇全国险要。一部分镇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扰,称边王。他们东起辽东,西迄甘肃,各守据点,保卫著边疆,如燕王朱棣镇北平(今北京)、宁王朱权镇大宁(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谷王朱穗镇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称为「守边」九王。余下则星罗棋布,分驻内地。如周王镇开封、楚王镇武昌、潭王镇长沙、蜀王镇成都、鲁王镇兖州等。诸王中,以北方边王的势力最大。如宁王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而燕王和晋王权力尤高,如中央派来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均受其节制,甚至朱元璋允许此二王扩展其军事势力,军中事大者方才奏闻,但直接导致了建文帝的靖难之变。
明朝稳定之后,朱元璋为明朝制订了包括《大明律》在内的一系列严格的典章制度来约束众臣。
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处死了大批不法贪官,包括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由於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虽然对官员要求严厉,但非常注意减轻民间普通百姓的负担,在主政期间,基本上实现了轻徭薄赋,同时多次救济灾民。社会生产力在其统治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人口稳定成长。他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在明南京皇宫内,没有设立御花园,只有御菜园,其中种满蔬菜,供给皇宫。
朱元璋曾多次筹划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边塞的安宁。大胜,并曾成功在甘肃击败王保保、在东北逼降纳哈出、在蒙古高原几乎活捉元主脱古思帖木儿。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於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
[编辑]生殉妇女
残酷的殉葬制度,在西汉以后,逐渐在中原政权消失。但是在朱元璋手中又恢复,并且只殉葬妃嫔宫女。朱元璋死时生殉46名伺寝宫人;成祖殉30余人,并且曾因权贤妃之死疑案而一次处死宫女2800余人;「仁宗」殉葬7名妃嫔;宣宗殉十人。「节烈从殉」的风气,并向下广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家、以至民间,至英宗时才废止。杀死从殉妇女的方法为将她们吊死,她们的家属称为「朝天女户」并给予一定待遇。
[编辑]评价
此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民间流传朱元璋丑恶的脸谱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持正面评价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著眼,事实上历史都有如此记载。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杀戮功臣者著眼,洪武六年,朱元璋鉴於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后来的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还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此时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杀颖国公傅友德,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是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大臣们只要观察皇帝当日临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
总括而言,朱元璋诛杀功臣是铁的事实,这也造成靖难之役时,能勤王卫主的老臣已经不多见,仅存的功臣只剩下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汤和、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还乡,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但他的儿子朱同最后被赐自缢。
除大诛功臣外,朱元璋也杀文人,吴晗《朱元璋传》中开列了被杀文人的名单:“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扔到长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右;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作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
明太祖虽标榜复古,但他大多数制度是从蒙古学的,廷杖与责打臣下是从蒙古学的,法制是从蒙古学的,违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另外,他与蒙古人一样,为了动员全社会,他十分重视户口普查,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每个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后才是大臣。不许随便转换工作,这是从成吉思汗的十户制学的,从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对的,明朝则要,因此明朝君主是绝对专制的。
[编辑]婚姻
朱元璋的皇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大脚马皇后。她是当时红巾军大帅郭子兴的义女。有学者分析晚年朱元璋暴躁的性格和马皇后的死有很大关系。
[编辑]家族列表
父亲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亲 淳皇后陈氏
兄弟姊妹
朱兴隆,南昌王
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卒於1382年,寿51岁,諡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妃: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卒於1374年,寿32岁。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李杰。
宁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郭惠妃,郭子兴亲女
江贵妃
昭敬充妃胡氏
硕妃,高丽进贡的女子
郑安妃
庄靖安荣惠妃崔氏
达定妃
胡顺妃
任顺妃,高丽人
李婕妤,高丽人
崔美人,高丽人
韩氏,高丽人
[编辑]子女
子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史载孝慈高皇后出,但有说法是高皇后养,李淑妃所生。),逝於1392年,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明太祖帝位
朱樉,次子,秦愍王 (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达定妃出;永乐朝废为庶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达定妃出;洪武朝自焚死)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 (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永乐朝废为庶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㰘,二十五子,伊厉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媳妇
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扩廓贴木儿氏,元王朝皇族之女)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 -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编辑]传说
由於出身民间,有关朱元璋之传说众多,如出生时,身上有虫子在爬,故原名虫扒,后至皇觉寺才改重八,不久改为朱兴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为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觉寺当小和尚时,老师傅要求朱元璋清理庙堂大殿,朱元璋趁著师傅不在寺内,开金口对著众尊佛像,要诸佛自行清洗乾净,并且也要打理大殿内一切。话刚说完,诸佛便慌慌张张行动起来。
另外,传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故立国后以「明」为国号(小说倚天屠龙记亦曾以此为题材)。 值得推荐的传记有吴晗1949年出版白话文朱元璋传等
在统治的第20年,毛被从招募到那霸。毛不拘泥于胜利,而是因为胜利而被指责。慢了会生气,但不会生气。副蓝玉常毅投降的时候,常毅不尊重的让那霸想离开,于是把那霸砍了出去,那霸出司闻,有人惊。故胜怒,润色其形,奏毛剧变,再迁京。毛的话胜过一切违法的东西。皇帝得了总兵印,置毛于龙州,二十四年卒。
大意是,常茂和盛丰是女婿,常茂不被束缚在军营里。当时那霸投降了。酒席上,昌茂觉得那霸对他不敬,把下属都剪掉了。于是常茂和岳父开始抱怨,结果两个人都没好。盛丰的兵权被没收,常茂被贬到龙州,四年后死去。
正常情况下,这就结束了。然而后来有人举报昌茂假死。
初,龙州土官赵铁建死,子聪被宗寿所袭。坚守妻子黄把女儿许配给毛为妻,精于国事。毛死了,黄和宗寿争国玺,互相告状。还是八卦的结构,说毛是神仙,宗寿知形。汉武帝怒了,下令献茂为赎,又命和韩关下车去龙州。我们知道国茂死了,宗寿也赔了钱,所以我们停止了战斗。
据说石昌茂被贬龙州后,并不太平。首先,他娶了一个妾。他被囚禁在龙州,他有罪。他竟然娶了当地酋长赵铁建的妻子黄的女儿为妾。二是要自由。屠赵铁建死后,其侄赵宗寿继位,但常茂和铁建的妻子黄等人仍把持地方政务,引起赵宗寿的诸多不满。于是,接下来的事情,一锅粥。宗寿告诉昌茂他已经死了,铁剑的妻子黄告诉宗寿,他的侄子不是亲子,不应该继承酋长的位置。很快,有人告诉我,昌茂没有死。朱元璋大怒,发函调查。结果赵宗寿死活不肯放弃。也就是说,朱元璋下诏隶属于湖广江西的六万马步官军,并索要龙州等地。皇帝的意思很明确。如果你亲自来见赵宗寿,说明昌茂已死,你就“赦其罪”,从宽处理。诈而派人,必侵而自讨。最后赵宗寿到了北京,说明昌茂确实死了,朱元璋放弃了。
广西常氏族谱证实,常茂不仅健在,而且子女众多,他去了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居。这种说法多少有些道理。常茂“去世”前一年,朱明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因为胡案的牵连,李善长和他的妻子、女儿、哥哥、侄子都被杀了。
李善长是谁?淮西领袖,建国功臣,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也有铁券免死。这样的人能全家被杀,被贬到龙州的常茂自然吓坏了,因为朱元璋对他的结论是“引诱蛮夷,不择手段”。怎么会这样呢?于是,常茂觉得大势不妙,做出了诈死的决定,并故意通过政敌赵宗寿之口传到京都,来说服天皇。
然而,没有不透风的墙,常茂装死的说法最终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在这一点上,赵宗寿可能也发现自己上当了。常是失踪的人,死了又死了,他自己也解释不清,所以只能“屡信未果”。直到朱元璋下诏讨伐,赵宗寿才不得不“来朝求援”。这时候即使知道了昌茂骗死的事实,也要硬着头皮做出昌茂死了的假象。然而,常茂上一次死了,后来又没有再寄信
有一种说法比较合理。昌茂“诈死”跑路后,昌茂和冯夫人做了周密的安排。根据当时的政治环境,常茂自己跑了,他也妥善安置了冯夫人和他的儿子们。朱元璋杀人的方式绝对让他们极为担心。所以,打算躲起来,隐姓埋名,从世界上消失,是最好的办法。何况他们也有这样的条件。比如洪武二十四年,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子兰夫人还活着,她绝不会坐视不管,千方百计帮助。当时我的叔祖父梁国公蓝玉还在位,他有工作权,完全可以帮他侄子和他儿子出头。据此观点推测,是大舅公蓝玉安排昌茂的儿子们到山西参军,伺机东山再起。然而一年后,海蓝玉自己却出事了,多达15万人受到牵连,史称“蓝色监狱”。在这种恶劣的政治环境下,谁有勇气在昌茂的儿子们面前露脸?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彻底消失。
至于昌茂本人,有一种说法是,洪武二十四年,昌茂携妾李夫人出逃,隐居广西五排窑深山。几年后,他搬到常家村定居下来。李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常志,次子常惠,三子常贤,四子常良。昌茂卒于永乐十一年,享年58岁,葬于莉姆镇大河村。为了防止将来发生不测,他采取了深埋而不是修复坟墓形状,并保留了一块白石作为纪念。弘治年间,国家太平,年景颇好。明孝宗朱佑樘把开国元勋们的儿女贬为庶民。“不享福,我受不了。”弘治五年三月八日,下诏重用英雄后代。昌茂的后人至今心有余悸,不愿接受鲁的封号,婉言谢绝。
1989年夏,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普查确认长茂墓为文物,并发布通告,表示要保护。这个墓不可信,可有可无。因为,各地争抢名人之后,出现了各种行为。不够。
近日,某地一位老人接8岁孙女放学,在路口猛拍等红灯的公交车,要求上车,司机没有开门。进站后爷爷上车,对司机大骂,同车的人劝阻老人无效,小孙女挺身而出:“爷爷是你不对,再这样你就别接我了!”然后转身对司机说:“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我替爷爷向您道歉。”司机听后感动落泪。
此事一经传开,网友纷纷热评:
这小孩教得太好了,下一代都像这样何愁国不强;从小培养道德素质很重要。
身教重于言传,爷爷怎么能做这样的榜样?爷爷还不如孙女明事理。
对于以上的事情,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钱学森爷爷19111211至20091031,享年98岁,您是中国五星的其中一棵,给中国带来了宁静,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武器您用自己的智慧锻造成一个个知识的大门和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是您给中国年轻人创造许多理想,给我们搭起了一座座桥梁您是我们中华人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您放弃了自己的快乐和休息时间,却给我们创造了祖国儿女的美好未来让我们说声:您休息一下吧!钱学森爷爷可在这时,您却离我们而去了,您可曾知道中华民族都为您的死去而哭泣,人们纷纷都泪眼蒙蒙,恨不得把自己的生命给您在让您在一次重生啊!您为我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
您是知识的栋梁,您可曾知道,您可能不知道许多网友看到您死去而悲痛!全中国也包括国外都知道您死去来看您
虽然我并没去,但我会在心里挂念你我会好好学习,将来也成为知识的栋梁!我也要把中国带到先进的时候,相信我,我会成功!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