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我”见到闰土有许多的话要说,但“吐不出口外去”是因为什么?因为“我”感觉到我与闰土之间的距离已经疏远了。闰土对“我”恭敬的态度和对“我”的称呼,说明闰土什么?说明闰土已经知道我们现在的关系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地放纵了。文中的“可悲的厚障壁
“我”见到闰土有许多的话要说,但“吐不出口外去”是因为什么?
因为“我”感觉到我与闰土之间的距离已经疏远了。
闰土对“我”恭敬的态度和对“我”的称呼,说明闰土什么?
说明闰土已经知道我们现在的关系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地放纵了。
文中的“可悲的厚障壁”指的什么
指的是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
寒假到了,我收到闰土的信,信中邀我去闰土家捕鸟。我欣喜若狂,连忙收拾行李,向乡下闰土家走去。到了闰土家,他还是那个老样子,头戴一顶小毡帽,紫色的圆脸,项戴银圈。他帮我放下行李,我们亲切地交谈了一会儿,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要下了雪了才好。”于是,我很盼望下雪。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树上、屋顶上、地上……第二天清早,我一骨碌爬起来,朝窗外一看,一片银白色的世界,树上像用白颜料涂了一遍似的。我吵醒闰土,要他捕鸟,满口答应了。我们拿着捕鸟的工具来到雪地上,我扫出一块空地,闰土把竹匾用木棍支在地上,在木棍上绑上一根绳子,又把鸟儿爱吃的秕谷撒在竹匾下。一切做妥当后,我们躲在一棵大树后,手里轻轻握着绳子的一头,观察鸟儿的动静。不一会儿,一只小鸟蹦跳着朝竹匾跑来,机警地望了望四周,觉得没有什么危险了,便吃了几粒秕谷。这时,我心一急,手不由自主地拉了一下绳子,“哐”,竹匾倒了,鸟儿受了惊,飞走了。“唉,让它跑了。”我自责道。闰土安慰我:“没关系,它是去报信,等一会儿会有很多鸟来的。”果然,过了一会儿,一群“不怕死”的鸟飞来了,叽叽喳喳往竹匾里挤,等鸟儿都进了竹匾,闰土一挥手,我将绳子一拉,哈,一只鸟也没跑掉。我把它们放进一个精制的鸟笼里。闰土指着鸟告诉我:“这是蓝背,这是稻鸡,这是角鸡,这是鹁鸪,这是喜鹊,这是麻雀……”我看了,谗得口水直流,说:“我今天要大饱口福了!”闰土说:“它们是益鸟,对这些鸟,我们只有保护的义务,没有伤害的权利。还是把它们养起来吧。”我同意了。春天到了,我们把鸟都放了。一只喜鹊迟迟不肯飞出鸟笼,我将它捧起,抛向天空,它才依依不舍地飞上天空,又停在一棵梅树上,像在说:“谢谢你们了!”我对闰土说:“快看,‘喜鹊登梅’了,你会交好运的。”闰土苦笑了一下,什么也没说。寒假结束了,我接到家里的加急电报,催我快回家去。我只好向闰土道别,闰土送我几根很好看的鸟毛,从此我们没有再见面。
景物人都有了。
与闰土相关的事件主要体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其中《故乡》一文中就描写了和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相关的事件都有。
其中和少年闰土相关的事件主要有:少年闰土给我讲许多有趣的事,比如捡贝壳,还有月夜刺猹,下雪天捕鸟雀。和中年闰土有关的事件有:我要离开故乡闰土送干青豆给我。
文|辞风华年
“莲花池仍旧是莲花池,露水闪仍旧不断地闪合,鸡鸣远近都有了,但在莲花池的旁边,那灶口生着火的小房子门口,却划着一个黑大的人影。那就是小豆的祖父。”
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早早地就经历了丧子之痛。
儿子死后,他一心只想把孙子小豆好好抚养成人。
可是最后,孙子惨死,留下他一人如行尸走肉般活着。
儿子死后不久,儿媳妇为了生存而改嫁,四人大团圆的家庭瞬间支离破碎,只留下爷爷和孙子在原地驻守。
爷爷年纪大了,孙子年幼体弱,为了获得经济来源抚养孙儿,爷爷就开始盗死人。
刚开始他不愿意干,后来实在被逼的没有办法,只能去做。
他经常昼伏夜出,晚上出去挖掘,白天便到小镇上旧货商人那里去兜买。
没碰见日本人算是运气好,一碰上就会被克扣东西,换的钱更少。
爷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这样 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为了孙儿,干起了盗墓。
任凭他能够通过别的方法谋生,都不会这样。
日军侵华,使得人们生存愈加艰难。
爷爷就是处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现实压得他无路可走。
这时旧货商人告诉他,要想不被抓去当兵,那就赶快顺了日本人。
爷爷没什么文化,甚至不知道“家国意识”为何物。
但是他一路走来,也经历了许多,他潜意识里知道“投靠日本人”是不对的。
他也不想投靠日本人,可是他更不能抓去当兵。
孙儿没有了他,根本活不下去,所以他的内心动摇了。
他最终决定去投靠日本人,他以为日本人能够赏给他一口饭吃。
他不明白呀!同胞尚有“互相残杀”,更何况是带有侵略目的的日本人。
那些人是为了把我们国家变成他们的领土,所以才会赖在我们国家不走。
可是爷爷不明白啊!爷爷的选择直接害死了豆子,他们去找日本人,就是自取灭亡。
因为小豆一句“不要做汉奸”,他们就对一个寡弱的孩子拳打脚踢。
爷爷一心只想保护孙子,最后孙子却因他而死。
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个老人心里该是多么崩溃啊!他老了,这种打击他已经承受不住了。
爷爷是当时农村人物的典型,他们自私、愚昧,却又淳朴、善良。
他们具有双重性格,他们像爷爷一样,挣扎而又坚强地活着。
鲁迅先生在《故乡》 里面对农民 闰土 的不幸遭遇, 在《祝福》 里面对受压迫的农村妇女 祥林嫂 ,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鲁迅先生满腔愤怒地揭露旧社会的罪恶,激发人们的觉醒意识,号召大家挣脱身上的锁链,推翻吃人的旧社会。
萧红在《莲花池》里面,也表达了对爷爷深切的同情,他被社会所困,力量微弱的他挣脱不开,最终被“困死”在那里,徒留满地伤悲!
我是小辞,这里有深度的书评、影视评论,也有搞笑的段子!
欢迎关注 评论 留言 分享,如果喜欢,帮点个转发吧!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
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隔开了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
“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啊,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
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扩展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个人作品:
小说集:
《呐喊》1923年8月,北京新潮社出版
《彷徨》1926年8月,北京北新书局
《故事新编》1936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杂文集:
鲁迅生前所创作的未结集出版的杂文作品死后由蔡元培、许广平等整理出版纳入第一版鲁迅全集中,然而时间仓促,难免遗珠,1948年、1952年唐弢又整理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这些文章后以不同分类方式纳入各种版本的鲁迅全集之中,在这些全集中对这些文章总集所取名目颇多,以下皆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所取名为准。
参考资料:
在鲁迅《故乡》的结尾,有一段和杨二嫂有关,原文如下:
“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已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在分析杨二嫂时,我指导学生阅读了这一段,我问学生:“灰堆里的碗碟到底是谁埋的?”
我引导学生分析了杨二嫂和闰土的人物形象,杨二嫂尖酸刻薄,好沾小便宜,之前在迅哥的眼皮底下偷了一双手套,闰土淳朴忠厚,生活这么贫困,依旧给迅哥送礼物,小时候给迅哥送贝壳和好看的鸟毛,这次重逢又送了自家晒的干青豆。从人物特点来看,碗碟无疑是杨二嫂埋的,鲁迅在文章中没有将这一点写明,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我认为:杨二嫂检举揭发闰土灰堆里埋碗碟这一招非常狠毒,可以说是一箭双雕。
其一,败坏闰土和迅哥的关系。
杨二嫂检举闰土在草木灰里埋碗碟,迅哥就会想:我把卖不出去的大件都送给你闰土,没想到你还在草木灰里埋碗碟,你的良心这么坏,我卖不出去的东西不给你送了——恰好杨二嫂每日必到,卖不出去的就只能送给杨二嫂。
其二:索要奖品
杨二嫂从灰堆里找到了埋的碗碟,替迅哥挽回了损失,理应受奖。讲到这里我问学生:“杨二嫂强拿的奖品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大声回答:“狗气杀!”
因此,草灰里的碗碟一定是杨二嫂埋的,目的是栽赃陷害闰土。
当然也有学生质疑,说迅哥也有可能,他将碗碟偷偷埋到闰土要的草木灰中,送给闰土。因为迅哥和闰土的感情是非常深的。他时常想起“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母亲更是在自己不富裕的情况下许诺“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
迅哥出于对闰土的同情和怜悯,也考虑到他可能不好意思要更多东西的顾虑,便将碗碟埋在了灰堆里,等待闰土在搬走的时候发现这个“礼物”。
亲爱的朋友们,对灰堆里埋碗碟的这个问题,你究竟怎么看呢?
《闰土》的原文是鲁迅的《故乡》。
这篇文章。叫故乡。
中学时印象最深的一篇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
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
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
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
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
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
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
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
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
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
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
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
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
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
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⑵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
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那时我
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⑶。
这祭祀,说是三十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正月里供祖像,供品很多,祭
器很讲究,拜的人也很多,祭器也很要防偷去。我家只有一个忙月(我们这里给人
做工的分三种:整年给一定人家做工的叫长工;按日给人做工的叫短工;自己也种
地,只在过年过节以及收租时候来给一定人家做工的称忙月),忙不过来,他便对
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我的父亲允许了;我也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
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⑷,所以他的父亲叫他闰土。他是能装〔弓京〕捉小
鸟雀的。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
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
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
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
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
有见过的东西。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
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
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闰土又对我说:
“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
鬼见怕也有,观音手⑸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管贼么?”
“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
刺猬,猹。月亮底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
去……”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
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
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
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电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
脚……”
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
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
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
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但从此没有再见面。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
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母亲说着,便向房外看,“这些人又来了。
说是买木器,顺手也就随便拿走的,我得去看看。”
母亲站起身,出去了。门外有几个女人的声音。我便招宏儿走近面前,和他闲
话:问他可会写字,可愿意出门。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
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
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
“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
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
人都叫伊“豆腐西施”⑹。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
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
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⑺,美国人
不知道华盛顿⑻似的,冷笑说: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
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⑼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
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
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
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我一面应酬,偷空便收拾些行李,这样
的过了三四天。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
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
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
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
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
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松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
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
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
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
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母亲问他,知道他的家里事务忙,明天便得回去;又没有吃过午饭,便叫他自
己到厨下炒饭吃去。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母亲对我说,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可以
听他自己去拣择。
下午,他拣好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抬秤。
他又要所有的草灰(我们这里煮饭是烧稻草的,那灰,可以做沙地的肥料),待我
们启程的时候,他用船来载去。
夜间,我们又谈些闲天,都是无关紧要的话;第二天早晨,他就领了水生回去
了。
又过了九日,是我们启程的日期。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却只带着
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我们终日很忙碌,再没有谈天的工夫。来客也不少,有送
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
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我们的船向前走,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
去。
宏儿和我靠着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风景,他忽然问道:
“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回来?你怎么还没有走就想回来了。”
“可是,水生约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睁着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亲也都有些惘然,于是又提起闰土来。母亲说,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
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
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
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
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
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低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
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
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
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
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
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
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
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
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节选自鲁迅1921年写的短篇小说(《故乡》),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毛爷爷对他的评价: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的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
1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这些稀奇事是指闰土给我讲的
_捕鸟;看瓜刺猹;捡贝壳、看跳鱼儿。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素_向来的意思_。这句话说明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
与文中_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_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3.按课文填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
4.归纳课文有关内容,然后填空。
从闰土给我讲(捕鸟)、(看瓜刺猹)、(捡贝壳)、(看跳鱼儿)等几件事,可以看看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缩写句子。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狡猾的狐狸假惺惺地挤出几滴眼泪。
3.我们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4.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