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少年事迹材料

老人 0 18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第1张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
导读: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1000字(精选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1000字(精选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事迹的经历,对事迹都不陌生吧,事迹可以起到引导读者认识先进,学习先进的作用。那么相关的事迹到底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最美少年事迹材料1000字(精选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1

 姓名:朱跃

 性别:男

 所属地区:宁夏中卫十小

 简介:他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独立自强,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勤奋好学。对于一个本来就不幸的家庭,他坚强面对,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是妈妈的好儿子,奶奶的好孙子,也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新时代的好少年。

 孝心故事

 朱跃,男,2004年11月出生,中卫十小六年级学生,获自治区“美德少年”荣誉称号。他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独立自强,尊敬师长,乐于助人、勤奋好学。对于一个本来就不幸的家庭,他坚强面对,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亲人,是妈妈的好儿子,奶奶的好孙子,也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们的好榜样,新时代的好少年。

 5岁那年父亲去世,邻里的朋友还整天在妈妈怀里撒娇哭闹时,他就在许多方面学会了自理自立。安慰卧床不起的妈妈,对妈妈说:“爸爸走了,还有我和哥哥,你不要担心,我会照顾你。”看见妈妈落泪,他依偎在妈妈身边为妈妈擦泪,为了让妈妈、奶奶开心,他不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为奶奶端饭送水,帮妈妈做家务。

 上小学后,他越来越懂事了。他把妈妈对他的爱转化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尊老敬老的动力,深受邻里、亲友的夸奖。哥哥考上了高中,妈妈为了让他上好的学校,就来到城里,在小区找了两份工作,打扫小区卫生、看小区自行车棚,很是辛苦。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认真地做作业,不让妈妈操心。做完作业就开始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时看着妈妈很累,就主动要求帮妈妈去小区打扫卫生。特别是,每周六妈妈都要去打扫楼道卫生,妈妈6点起床,他就得6点起床看车子棚,对于同龄的孩子,每周六都是睡懒觉的最好时间,但对于他来说,已经像大人一样,挑起了家的责任,特别是哥哥考上大学以后,他就是妈妈唯一的帮手。再辛苦,他从无怨言,默默为妈妈分忧。

 冬天遇到下雪天,懂事的他就要和妈妈早早起床,在上学前就要先帮妈妈在小区扫雪,小脸冻得通红,用手捂捂,小手冻了用嘴哈哈热气,小脚冻了在地上跺跺,从无怨言,默默为妈妈分担。

 每逢过节都不忘去看看老家的爷爷奶奶,并用自己省吃俭用的早点钱给奶奶带点点心。到奶奶家也不把自己当客人,而是帮奶奶做家务,懂事的让人心疼,奶奶常常流泪,不是想念自己失去的儿子,而是心疼自己懂事的孙子,小小的他就会劝奶奶不要难过,告诉奶奶自己长大了,会照顾奶奶。

 在学校里,他总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为树立良好班风、班纪的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看见哪个同学有困难,主动帮助。学习上,他刻苦勤奋,他说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妈妈为他的付出。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2

 连闹钟都不需要,每天早晨6点,包头市昆都仑区包钢十二小四年二班男孩张超准时醒来。起床第一件事情便是去为妈妈做早饭熬稀粥、热药。

 等服侍妈妈吃过早饭,吃完药,他简单收拾一下碗筷便背上书包、独自穿过十字路口去包钢十二小上学。虽然才上四年级,但这样的早晨他已坚持了两年。

 父母离异,母亲患有尿毒症。这让张超比同龄的孩子更加懂事,小小年纪就担起了照顾家庭照顾妈妈的责任与担子。

 四年前,张超和生病的妈妈以及姐姐从外地来到昆都仑区。为了养家,成绩优秀的`姐姐不得不辍学打工,独自支撑起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因为早晚打了两份工,姐姐每天早出晚归。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家务活就全部落在了弟弟张超稚嫩的肩膀上。

 中午放学,别的同学进门就有热饭吃。张超回家却是冷锅冷灶,妈妈生病基本卧床,他开始忙碌着为妈妈做饭。张超很不好意思地说:太复杂的我也不会做,我只会炒鸡蛋,蛋炒饭……妈妈在旁边补充:你炒的芹菜也很好吃啊!张超立刻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个背着书包的瘦小身影还常常出现在菜市场,并且学着尽量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的菜。大鱼、大肉对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已是极为普通的生活,但对于张超家却依然稀罕。每次吃肉,他都挑着给妈妈吃,希望能对妈妈的身体有所帮助。

 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张超还要给妈妈热药,洗脚,按摩。张超说,只要妈妈能舒服点,我就感到特别开心。

 妈妈一天要吃三次药,上午10点那次需要自己努力下地去热药端药。张超在学校上学,因为帮不上妈妈而一直耿耿于怀。有一次,晚上给妈妈洗脚时发现妈妈的脚踝处肿了好大一块,张超立刻心疼得嚎啕大哭,虽然妈妈怕他担心一再否认,他还是猜出是妈妈下地热药时摔倒了。从那以后,只要张超在家,他更是舍不得让妈妈干一点点的活。

 四年小学,没有人接送过他,没有爸爸妈妈来开过家长会,没有吃过妈妈做的饭……甚至也很少有新衣服穿,但张超说:在学校大家都穿校服,用不着新衣服。

 “会不会委屈?有没有埋怨过妈妈?会不会觉得很累?”张超微微笑着,摇摇头:妈妈生病,她没有能力为我做那些。但我有能力为妈妈做一些事情。我一点都不累,我也很开心,我还有很多朋友……”

 他想改变这样的生活,他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不再肚子疼,我可以成为足球运动员!”

 张超为自己的“愿望”积极努力着,学习刻苦扎实,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班会、演出、运动会,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也如愿进入了学校的足球队,每天进行一个小时的足球训练。

 当教练夸他“是个很有潜力的孩子”时,得到夸奖和认可的张超再一次开心地笑了起来。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3

 姓名:周剑

 性别:男

 所属地区:四川渠县

 简介:今年16岁的周剑家住四川渠县,从小身患残疾,但他一直坚持着学走路,学文化。他说:“只要自己自强不息,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

 孝心故事

 小周剑3岁时患了脑瘫,渐渐地右手和右脚也开始变形,本来都已经满地乱跑的周剑,却只能整天躺在床上。

 周剑妈妈 曾金萍:我心里也很难受,后来,我就跟他说,儿子,你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妈妈也很爱你。

 可小周剑渐渐地躺不下去了,他不想就这样成为大家的负担。6岁开始,小周剑吵着要重新学习走路。

 周剑: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一点儿都不好掌握平衡,尤其是这两只脚,走路的时候光这样绞到一起。

 记者:那你摔倒过吗

 周剑:成天摔,可以说是走一步摔一下,那个时候,身上到处是伤,没有一块好的皮肤。迈上一步就摔上一跤,爬起来接着走,再接着摔。

 记者:怎么没想到去扶他一下呢

 曾金萍:想到去扶他呀,他不让我们去扶。

 经过一年多的苦练,周剑终于可以借助棍子走路了。可接下来,周剑就想着要进学校,可自己家距离学校有三公里多的路,爸爸妈妈平时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上学的一段路成了不小的难题。可周剑不怕,他相信自己每天都能走到学校。

 就这样,他风雨无阻地坚持了两年。可就在周剑要上三年级时,病魔又找了上来,他的手脚经常突然出现严重痉挛,不要说上学了,就连正常生活也无法进行。

 为了不苦一辈子,现在,周剑每周末都坚持到县里的电子商务中心去学习电脑美工知识,他打算今后自己在县城里开家门店,用自己的手艺来撑起这个家。

 周剑:学好之后,我要去报答爸妈,要报答爷爷奶奶,还要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我要自食其力,自己挣钱来养活自己,我觉得自强自立,对我来说,应该就是最大的孝。

 周剑:那个时候啥子都没有去想,只想到这样能把这个病治好,只要能把这个病治好,再痛再难我都能坚持下去。

 三年艰难地治疗,周剑的病情终于渐渐地稳定了。这时,他向爸爸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不能给自己买部手机。有了手机,周剑就有了自己的课堂。

 周剑:我在家里面学的时候,会遇到不懂的字呀、或者是不懂的词呀,我一般是用手机百度或者是查字典。

 他用八个月时间在手机上,完成了其他孩子四年的学业。“手机男孩儿”也从村里传开了。今年周剑参加了小升初的考试,所有成绩都在90分以上。

 周剑:一定要自食其力,我要用知识来撑起明天,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怕吃苦,因为怕吃苦的人会苦一辈子,不怕吃苦的人,只会苦一阵子。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4

 姓名:陈樊桂

 性别:女

 所属地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联益村

 简介:陈樊桂的母亲智障,而她的父亲残疾独臂,在这样特殊的家庭里,陈樊桂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成熟。2012年,父亲车祸去世后,母亲因变故而病情加重,当时年仅9岁的小樊桂,用小小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

 孝心故事

 当记者刚走进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联益村时,我们一眼就认出了眼前这个乐观自信,还有点男孩子气的女孩儿,就是今天我们采访的主角——陈樊桂。她咧着嘴笑着问我们,你们是谁?

 陈樊桂的母亲智障,而她的父亲残疾独臂,在这样特殊的家庭里,陈樊桂有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符的成熟。2012年,父亲车祸去世后,母亲因变故而病情加重,当时年仅9岁的小樊桂,用小小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母亲时常不知所踪,或者无缘无故的哭闹打骂,“那时候经常打的我身上都是红杠杠,我觉得很委屈。”陈樊桂一边炒菜,一边说。

 “有一次我们吵架了,我就跑出去了,妈妈就出来找我,我回家又找不到她,就到处找啊找,最后大家在泥潭里面找到我妈妈。”陈樊桂突然声音小了一点,“我就突然觉得我很不孝,原来妈妈也是会关心我的。“从此,母女两的心又紧紧的贴在了一起。

 今年13岁的陈樊桂,已经有3年多的厨龄了,只要她放学回家,就会给妈妈做饭,番茄炒鸡蛋是最拿手的菜。这3年里,她会留意看美食的电视节目,就是为了能够多学两手,更好的照顾妈妈。

 在陈樊桂的努力下,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她会和母亲一起玩扑克牌——自创的一种只属于母女俩的游戏、为妈妈做饭、帮妈妈洗漱。“百善孝为先,我要尽力照顾好妈妈。”陈樊桂笑着告诉我们:“妈妈差不多一年前可以放牛了,她学东西很慢,教了很多遍还是只会煮饭不会炒菜,煮饭也经常煮糊了。”

 “妈妈一直想坐火车,老是念叨,在好心人的帮忙下,我已经带妈妈去坐过两次火车啦!”陈樊桂帮母亲脱下沾满泥的胶鞋,换上了棉鞋。“现在,妈妈最想和我聊天,只要我一拿出棒棒糖,妈妈就像一个孩子样,笑得特别灿烂。”陈樊桂说,只要自己拿出书,妈妈就会搬出小板凳坐在旁边,竖起耳朵仔细听自己讲故事。现在,能看到妈妈的笑,就是她最大的快乐。”

 “我的梦想是当警察,警察就是正义的化身!”陈樊桂自豪地挺起了胸膛,称自己专门问过别人,当警察要先考警校,还要考公务员。“得一步步地来,我还参加了学校的武术社团,要锻炼好身体。”小樊桂想当警察的梦想,源于一直以来有很多人帮助自己,”我也想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回馈社会。”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5

 今年4月18日,在“CCTV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上,吴林香作为全国第一个被推出的最美孝心少年登上舞台,接受央视主持人欧阳夏丹的专访。接下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共同关注》、《朝闻天下》等栏目长时段播出了吴林香的事迹。如今,她的事迹已从大山深处的桂阳村传到大江南北,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人生如梦,总有想不到的精彩,正如吴林香所言:这只是做了她应该做的事情,没有想到大家能给她这么多荣誉,让她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去北京、第一次见到“金龟子姐姐”。而精彩过后,又往往是长久的默默付出。恰如吴林香从北京赶回忠县老家后要马上做的——给外婆擦洗身子,洗成堆的衣物,给全家人煮饭……

 2012年7月18日重庆日报农村版率先刊发了吴林香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本市媒体纷纷跟进。本报记者曾三次采访她,第一次是2012年7月12日。冒着大雨到她家前,忠县方面的李晓军已经介绍了基本情况,但吴家的惨状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进屋那一刻,身体瘦小的吴林香正站在用木竹搭建的简陋厨房里发愁,无情的雨不断穿透破败的屋顶落在灶台上。

 比饥饿更让她无助的是,同母异父的弟弟正抱着她的大腿喊饿,堂屋里还躺着癌症晚期的母亲和因患脑溢血瘫痪的外婆,她唯一的帮手是年迈且右手残疾的外公,可大雨让外公也没法出去“找食物”。为她们从镇上叫来“迟到的午餐”之后,吴林香留下了眼泪,然后走到窗子旁,望着远方……

 在母亲病重之后,吴林香变得更忙了。平日里,她5点多钟起床,几乎每天都要完成一系列的“固定程序”——给母亲、外婆穿衣服,服侍全家人洗漱,然后砍柴、打猪草、洗衣服、煎药、收拾院落、做早饭,伺候全家吃完饭,她才能带着5岁的弟弟走两个小时的山路到马灌镇小学读书。

 虽然每天要从早忙到晚,但家庭的重担并没有压垮她,在生活中她仍能保持微笑。她曾说,她的微笑能让母亲看到希望,也能让自己不绝望。对于这个13岁的女孩来说,微笑背后承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悲伤和苦楚。毕竟,这样的年龄原本不应该承受这么多。

 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忠县及当地党委政府加强了对她家的帮扶,爱心人士也给她捐了不少钱。但不幸的是,前不久,她的母亲还是因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她。

 如今,吴林香正在忠县马灌中学读书,由于“获选最美孝心少年的事‘闹得很大’”,她也一下子成了学校里的“名人”。她说,她想长大了当个医生,为别人看病,让更多家庭幸福快乐。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她努力着。

最美少年事迹材料6

 姓名:月俊木

 性别:男

 所属地区: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

 简介: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会买菜煮饭,会料理家务,会照顾老人,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到了持之以恒。八年如一日,从不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抱怨命运的不公,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总能看到他积极乐观的面容。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当代青少年自立自强,孝老爱亲的优秀品质。

 孝心故事

 2019年,月俊木刚好五岁,可他的父亲却因一次意外成为了植物人,接着,他的母亲因无法忍受沉重的精神压力而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2019年,月俊木十岁,他父亲溘然长逝,他只好与70多岁、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然而,凄惨的身世并没有打垮幼小的他,反而让他日渐坚强、乐观。在家里,他是爷爷奶奶眼里的小能人,左邻右舍心目中的好孩子,学校老师口中的好学生。

 因为失去了父母,所以他更懂得珍惜身边的亲人,在生活中他总是挣着为爷爷奶奶分担家务;因为失去了父母,所以他比同龄人更加成熟懂事,如此年幼就担上了照顾爷爷奶奶的重任;因为失去了父母,在学习上他比其他同学更加刻苦努力,只希望能用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让爷爷奶奶放心、感恩帮助他的朋友和亲人。

 为了能让爷爷奶奶多睡一会儿,他坚持每天提前一小时起床煮早饭,照顾爷爷奶奶吃饭后才去上学。中午回家主动洗碗,晚自习回家后抓紧时间清洗家人的衣物和处理家里的日常事务,然后再完成当天的作业和复习巩固。

 周末,他当同学还在睡懒觉的时候,就早已在阳台上大声地朗读英语,小区的很多邻居都将他的勤奋刻苦当作教育自家孩子的典范。上午学习之余边跑步锻炼身体边去菜市场备足一周的粮、油、菜,准备午餐。晚饭后,他会搀扶着年迈的爷爷奶奶出去散散步,讲述自己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并时不时的扮鬼脸讲笑话逗他们二老开心,爷孙三人成为了小区幸福的缩影。 寒暑假时,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一家三口仅靠爷爷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他坚持去亲戚家的店铺帮着配送货物,有时汗流浃背,有时气喘吁吁,有时会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出错受到顾客的误解,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和抱怨,总是咬咬牙,默默地坚持着。

 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会买菜煮饭,会料理家务,会照顾老人,难能可贵的是他做到了持之以恒。八年如一日,从不因为生活的不如意而抱怨命运的不公,在生活的每个角落我们总能看到他积极乐观的面容。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当代青少年自立自强,孝老爱亲的优秀品质。无疑是一面道德示范的旗帜,一个众生学习的榜样,一名当之无愧的美德少年。曾被评为邻水实验学校第四届“感动校园人物”,在2019年12月被广安市评为“首届五星级美德少年”。

;

事情是这样的:

这事儿发生在罗山县潘新镇李桥村,六个孩子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五岁,其中一个孩子父母离异,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父母都在外地务工,由家里的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奶奶的年龄在67岁到71岁之间!

村上有处水塘,孩子在这水塘里玩,不慎落水,六个孩子被发现时全部身亡!

01

我也是爷爷奶奶养大的孩子,我觉得我爷我奶没啥压力,还觉得挺好的,闲着也是闲着,看孩子也是一种快乐,那时候跟现在不一样,没有车,没有水塘,我还记得我奶家旁边有个老井,那是我的禁地,我爷,我奶说了N次,那里面有妖怪,不能去!

我也好奇,去看了一次,也不知道哪个嘴欠的孩子给我告家长了,我爷老生气了,拿着小棍在家等我,当然了,没打,就是吓唬吓唬!

我爹是独生子,我当年也是独生子,那时候我若是发生意外,我觉得我父母还好,我奶未必能活着!

02

现在的孩子就不一样了,老人带压力太大了!

先说我妹妹吧,孩子是生了,不会照顾啊,我舅妈在她家伺候孩子,两个月时,孩子身上起了很多小红点点儿,妹妹妹夫都着急,赶紧给婆家妈打电话,说是孩子身上起东西了,怎么办?婆家妈说是不是用什么不好的东西了,孩子过敏了!

我舅妈当时就不干了,用啥不好的东西了,我害孩子了,给她下毒了啊,我不看了,你们自己看吧,摔门就走了,就这点儿小事儿都闹这么不愉快,大事儿就更不用说了!

03

我还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新闻,孩子父母都上班,就把老家的奶奶叫到城里照顾孩子,奶奶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丢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孩子父母报了警,依旧没有找到,奶奶压力太大,最后选择跳楼,临死时写了封遗书,说都是自己的错,就看了一会儿热闹而已!

04

再说我家邻居,父母离异,孩子给了奶奶,女孩得了抑郁症,从楼上跳下去了!

孩子爹妈回来以后一顿怂奶奶,把责任推到了奶奶身上,孩子妈甚至说了很多难听的话,说是奶奶害死孩子的,其实孩子因为父母离异精神状态一直不好,老师发现后跟家长沟通过,家长并没有在意!

如今出事儿了,开始找责任了,不觉得晚了吗?奶奶也接受不了孙女离开的事实,同一个地方跳楼了!

总结:

现在就是年轻人养孩子都费劲,何况是老人了,有偷的,有抢的,车多,人多,孩子安全都保证不了,在说孩子学习爷爷奶奶也管不了啊,英语打卡爷爷奶奶行吗?上直播课爷爷奶奶行吗?考个生字都费劲,所以各方面压力都大!

我是这么认为的,能自己带孩子尽量自己带,孩子是好是坏自己担着,未来出事儿了也是父母的责任,比如我照顾孩子,孩子溺水了,那就是我的事儿,谁也不用担责任,包括孩子以后长大了,是龙是虫也是我的事儿,不用说什么“都是她奶惯的”!

爱心没有贫富之分,美好是社会的主流,乞讨的人一样有“自我”。

很多人认为乞讨的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其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满足口腹之欲是他们的追求,至于精神方面的追求是丝毫没有的。确实,部分乞讨者只想在别人手中拿点东西吃,填饱肚子就行,根本不管社会交往、家人的陪伴对其情绪的价值,有的乞讨者甚至连加入都没有。

不过,有的乞讨者还是“闪闪发光”,乞讨大概是他们失去劳动力后走投无路的行为,他们对这个社会是充满善意的,就像这位给孩子葡萄的乞讨者一样。据孩子的妈妈讲述,当时店里很忙她没注意到乞讨的老人是何时走到店里的,只是在忙完之后看到孩子手里的一串葡萄,这才发现这一幕人间美好。

乞讨者并不全是“死皮赖脸”的,并不全是道德绑架的。这两天看到过一个短视频,一年前男人戴着口罩、手里拿个纸片说自己是“残疾人”,然后“扫街”---找沿街商户要钱。一个超市的老板没给,结果这个男子“动作敏捷”地拿一瓶矿泉水走。知道戴口罩,行动方便,能和人交流,这是残疾人吗?

这样的奇葩只是少数,大部分人乞讨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因此,这部分乞讨者一样有爱心,心中有美好的情绪。而一些身价百万。千万的富豪,以及生活条件一般的普通人,他们的心中反而没有爱心,有的是对这个世界的戒备,害怕别人讹诈他们,遇到别人的帮助时疑神疑鬼是常态。

这些人的心中,大概没有给孩子一串葡萄的乞讨者心中那样的美好。但是,无论何时美好都是社会的主流,是需要我们大多数人提倡和保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