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老家的哭丧

老人 0 76

(原创)老家的哭丧,第1张

(原创)老家的哭丧
导读:去年我大伯死的时候,我们兄弟俩都在天津上班。 大伯去世时82岁了,心脏不太好。那天中午到外面逛了一圈,回到家感觉不舒服,就让我大娘去叫大夫。等到大娘和大夫过来,大伯已经断气了。 大伯就这样死了,没见一个人,因为我们兄弟们都在外地。听说这个噩

去年我大伯死的时候,我们兄弟俩都在天津上班。

大伯去世时82岁了,心脏不太好。那天中午到外面逛了一圈,回到家感觉不舒服,就让我大娘去叫大夫。等到大娘和大夫过来,大伯已经断气了。

大伯就这样死了,没见一个人,因为我们兄弟们都在外地。听说这个噩耗,当天晚上我弟弟开着车拉着我和弟妹,就回家了。

路上我妈打电话嘱咐我们,买些纸钱,进门儿的时候一定要大声的哭。要让街坊邻居都知道你们回来了,才算孝顺懂事儿的孩子。

其实大伯是个很小气的人,我长这么大没吃过他们家一口东西。因为他不孝顺爷爷,所以和我们家的关系也不太好。后来爷爷去世后,连宅子带地都让我大伯给占了。

我和兄弟成家以后,每年回家,都拿着东西看我的大伯大娘。 刚听到大伯死的消息,我就落泪了,毕竟是我的亲伯父呀。可我还是有些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大声嚎叫才算孝顺呢?

按照我们那里的规矩,死了人要停丧五天才能入土为安的。这五天的时间,作为亲人的子孙,是一定要哭丧的。特别是有人吊孝的时候,要一直哭到有人拉才算孝子。

作为死者最大的儿子,必须披麻戴孝,在灵前门后守灵。主要的任务就是带领一帮孝子贤孙哭丧,而且声音越大越好,直到痛哭流涕为止。

然后第三天的时候,去火葬场火化。回来把骨灰装入棺材,这个仪式叫入殓。

晚上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到齐后。大概到夜里12点左右,前面两人抬着纸糊的轿子,后面众人跟着。这个时候是不能喊名字的,每人手里拿着一把点着的香,隔不远扔一支,嘴里还念念有词,一直到村外十字路口。

然后众人下跪,把轿子和纸钱点着。烧尽后,众人磕四个头,拆身回来。但回来的时候一定要哭的,而且照例要大声嚎哭。这个仪式叫送盘缠。好像是送灵魂上路的意思吧。

到了出殡这天,帮忙的街坊邻居就有30多口。有德高望重的管事先生和族长,把他们分配到各自的职位。有条不紊,各负其责。

而我们的任务,就当然只有哭丧了。头天晚上,我妈把我兄弟俩叫到一块儿。说一定要哭的,哭的眼泪越多越好,声音越大越好。

我说,老妈呀,我已经哭了好几天了,实在是不想干嚎了。我妈说,明天必须哭。哭不出来,就想想你自己难过的时候的事,也就哭出来了。

也别说,我妈这招还真灵。出殡的时候,我趴在大街上,想起我年轻时难过的苦日子,我昏天黑地一顿痛哭呀。几个人拉都拉不起来,满街看热闹的街坊邻居,都竖起大拇指。夸我比亲儿都强,真是个大孝子呀。

就这样,把我大伯埋了。然后封了个大大的土坟头。我偷偷用手机照照脸,发现眼皮都哭肿了。但回头看看我的叔伯兄弟,他更惨,眼睛哭红了不说,嗓子都哑了。

我在想,孝不孝跟哭有关系吗?如果在老人活着的时候不管不顾甚至打骂,死了以后既使哭的死去活来又怎么样?难道就是孝吗?

  许多灵异小说或恐怖**中常有鬼 故事 情节。其实这些素材都来自民间 传说 ,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短篇恐怖故事吧里的故事。

  短篇恐怖故事吧里的故事1:水妖的故事

 感谢友田青的投稿,大家有好的稿件也可以发送email到: 站长会给大家发布出来,分享给更多的友!

 长洲有一湖,专有溺水之事,话说二十年前,勇士路过此地,见有一弱女子不慎滑落水中,于是跳进水中想将她救上来,可不想那弱女子的水性比那勇士还好,自己游上岸来,却将勇士抛在湖里,勇士刚想上岸来,没想到自己的脚陷入湖底的沼泽地里去了,勇士刚想是被奸人所害,可已命归湖底可勇士心夕不死,于是魂归湖底,永不甘心

 于是勇士便成冤魂,只要有人一碰湖面,那厉鬼便将他拖下水去,于是,当地人便无一人敢下水,恐失性命

 有三位小伙子前来此湖游玩,三人见这湖如此清澈,于是都换好泳装,落入水中

 第三个落入水中的名叫金刚,金刚与第二人见第一人落入水中不见踪影,二人便潜入水中找

 金刚浮上来时发现第二人也不见了便无奈继续下去找,突然看见一黑影,于是将黑影拖上来,但只见拖上来的是一个血琳琳的不认识的男人,金刚看了那男人也,立刻挣脱了手,迅速游上岸来,见那厉鬼没追上来,便也慌慌张张的回了家

 第二天,日出之时,金刚的母亲叫金刚起床时,发现金刚已经起来了,而且金刚还睁大眼睛看着她母亲拍了拍他的肩,才发现他已经疯了,嘴里还不停的念叨一句话:他的眼睛是红色的!

 金刚还继续说道:他的名字叫陈一人,他被自己的老婆和老婆的情人所杀

 听到这话,金刚的母亲才想起自己二十几年前,自己做的一件罪大恶极的事

短篇恐怖故事吧里的故事2:死人逃跑了

 焚炉工老王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刚想坐下来抽一根烟,一回头发现焚尸炉中的火苗已经满满的变小,马上就要灭了。

 这是一个县级火葬场。老王在这儿工作了三十年,熟悉这台焚尸炉就象那辆永久自行车一样。这台机器已经残旧得不象样了,但是单位并没有更新的打算。焚尸炉烧的是煤,每次只能烧一具尸体,开机升温需要三十分钟,最高温度只能上到六百多,因此每次焚烧需要半个小时。如果死者家属知道这些情况一定会很难过的,他们都以为死者一把火就升天了,轻松得就象那首诗歌描绘的骑鹤西去,实际上却要经过如此残忍的过程。

 老王骂了一声,熄灭了机器的火,打开了焚烧仓的铁门。里面立刻冒出一股黑烟,带着刺鼻的焦味和说不清的油脂味。他吐了一口唾沫,从地上提起一个铁桶将冷水泼了进去,哗--急剧降温的声音。

 他把黑油兮兮的尸体抽屉拉了出来,却感到手上轻轻的,一点重量也没有,仔细一看,果然里面空空如也。

 尸体哪里去了他满腹疑惑,伸手探了探膛炉里的温度,已经不热了。他小心地探进去半个身子,向里面四处张望,只见黑洞洞的膛炉上方,居然有一个一尺见方的破洞。

 这是什么老王爬了进去,从洞口往里看去,一个浑身被烧得皮开肉裂的人影正艰难地往外挪动着。

 不好啦,死人逃跑了!老王终于张开大口,惊恐地叫喊了起来。

短篇恐怖故事吧里的故事3:牵挂老伴的亡魂

 郭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很是不顺,弥留之际就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总是一会儿昏迷一会又醒的折腾,醒来时还能含糊地说几句话,但说的都是些她和老伴尘缘未了,阎王爷那里不要她和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她已多日不能吃喝,亲戚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应该让她见的人也都见到了,可她就是不咽那儿口气。就这样不吃不喝地又折腾了9天9夜才闭上双眼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令她留恋的世界。

 在那个村子有一个风俗:凡是有人去世都要请一位与众不同的,且是心眼不大灵活的人为丧者守护灵堂。郭家有一个本家大哥就是干这一行的,人们都叫他大老郭。这回郭老太太过世,郭家就是请他来守夜的。

 按说人死了活着的人为他(她)办丧事,死者就该安静地等着入土为安。可这郭老太太却没能那样,她总会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动静来扰乱正常的程序。

 这天夜里,大老郭一个人坐在棺材旁就着小菜喝烧酒。他正喝着,就听呼的一声响动,只见棺材头处刮起了一股阴风,差点把用来拘魂的长明灯吹灭,紧接着那棺材盖好就慢慢地动了起来。大老郭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就揉了一下眼睛再看,那棺材盖确是徐徐地挪开了。棺材盖一开就见那刚去世的郭老太太穿着一身寿衣从棺材里趴了出来,就像没看见大老郭似的,直接出了灵堂向那门房走去。大老郭吓得三魂出窍,扔下酒壶大喊了一声:诈尸了!起身就跑了出去。

 听到喊声的人们从屋里出来时,大老郭早已跑得没了踪影,棺材盖却不知怎的闪开了一条缝。于是,那四个儿子又把棺盖好,并让老三和老四去请大老郭回来。大老郭吓得不轻,回到家就用被子蒙上头不肯出来了。那哥俩好说歹说又塞给他100块钱,大老郭才又回到了灵堂。

 按着当地的风俗,第二天晚上太落山前是要给亡者送盘缠的,也就是让亡者吃完人间最后的一餐并给他(她)指明去天堂的路。

 送盘缠是很有讲究的,丧者是女性除了送上一餐美味佳肴、路引、路费、车马人、九莲灯等正常祭品外还要送喝脏水的老牛。

 那天中午下了一场小阵雨,傍晚却是晴空万里一丝风都没有。送盘缠的人们拿着一应用品来到了用三块砖搭起的临时小庙前,摆好贡品,念了文书烧了路引,然后就把所有祭品点燃了。就在祭品要烧完时,火堆前却平地起了一个旋风,把已飘起的纸灰都卷了回来。这时,主管丧事的阴阳先生先是一愣,接着拿出了一柄桃木剑指着旋风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大喝一声:去吧!那旋风才向西方缓缓地移去

 这天夜里,郭老太太不满6岁的小孙子,正依在他妈妈的怀里玩耍,突然说:妈妈,你看我奶奶回来了,她怎么穿着一身花衣服呀他妈听后很是惊恐,因为她知道,7岁内的小孩子是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的。但她还是强硬地说:小孩子,别瞎说,你奶奶不是出远门了吗。小孙子又说:真的是奶奶回来了,你看她去我爷爷的屋里了。快闭上眼睛睡觉吧!说着,她就把孩子的眼睛捂上了

 到了第三天该是老太太下葬的时日了。那时,这个村子实行土葬,郭家因生活不富裕,只给老太太做的是一口劣等的杨木薄皮棺。这棺材和老太太被病魔折腾的只剩一把骨头的尸体加在一起也不过300斤。可是这天在起棺时用四杠八抬的杠法楞是没抬起来。阴阳先生一看就知道这里面又有事了,于是又拿出了桃木宝剑作了一回法,嘴里念了一通常人听不懂的经文咒语,念完,叫了一声起,那棺材才被抬走了。一路相安无事,可就在当天下午郭家却出了不可思议的怪异之事。

 那天,安葬完了郭老太太,按当地习俗郭家摆了丧宴答谢亲朋和举重人员(这里把打坑子、抬棺、下葬这些活统称为举重),吃完了午饭收拾停当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这时郭老太太的二妹子酒后思亲想起姐姐,突然的大哭起来。只见她眼睛发直,口吐白沫,嘴里还说着一些怪癖的话。有明白此事的人说她这是撞上不干净的东西了,让郭家的大儿子赶紧去找那已回家的阴阳先生。

 郭家大儿子到了阴阳先生家把事情说了一遍,阴阳先生说:这是另一种事情了,处理这种事是我所不能及的,你快去找村东头的刘神婆,只有她才能把这类事情摆平。

 没多大功夫刘神婆就来到了郭家,她先是净手上香,随后打了个哈欠仙家上体。这时她才和那二姨妈对起话来。她说:我知道你是谁了。二姨妈说:依你的道行我相信。刘神婆接着说:那你就不要这样折腾了,有什么未了的心事和我说,我会给你做主的。但你要是再这样胡闹我可就不管你了!

 那二姨妈听了一愣神,接着就说出了一番另人气愤的话来。

短篇恐怖故事吧里的故事4:别人的镜子

 阿芬很喜欢照镜子,也特爱打扮,所以每次出门都要照镜子看看自己哪里不妥。这天她出去逛街,见一古玩店,所以就好奇的进去看了看,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都不中意,正在她打算杀回马枪时,眼睛被一块古镜吸引住了,跑过去摸一摸擦一擦,很是喜欢。阿芬现在镜子前,摆了个剪刀手的手势,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感觉比其他的镜子照出来的自己更漂亮,好比自己手机里的美图秀秀。二话不说就对老板说:“老板,这镜子多少钱”老板说:“姑娘果真要买这面镜子”阿芬说:“是的,我很喜欢这镜子,你说个价钱吧。”老板迟钝了会说:“既然姑娘喜欢它,那就送你吧。”阿芬心里很高兴,但也有些过意不去,就从兜里掏出两百对老板说:“谢谢老板好意,无功不受禄,我也不能白拿,我身上钱也不多,这点就当作意思意思吧。”老板刚要叫她,可是阿芬早跑的没影了。

 回来后,阿芬把它挂在梳妆台前,把以前那面镜子拿了下来,拿着镜子说:“我不再需要你了,我找到了一面比你更好的,你可以下岗了。”说完就放进了抽屉里。

 吃过晚饭,看着电视,阿芬感觉有些累了,于是就去拿衣服洗澡,当她经过镜子时阿芬感觉到镜子里好像没自己的影子,于是稍稍退至镜子前看,有啊,难道是我刚才走的太快阿芬也没在意那么多,就去洗澡了。等洗澡出来,对着镜子吹头发,镜子里的光线好像比本身要暗淡好多,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好像与白天的效果差的多。阿芬也没在意,可能是因为晚上天黑的关系吧。吹干头发,准本上床睡觉,关了灯,阿芬先拿出手机看看今天的动态,有时也时不时的往镜子的方向看去,可能自己也有些害怕吧,毕竟是古玩店买的,说不定这面镜子真的有些什么故事也说不定。

 阿芬也不想那么多了,正准本闭眼睡觉,听见有哭声,很小声,阿芬也没想那么多,可哭声还是没停过,而且越来越凄惨。阿芬不由得往镜子方向瞟了一眼,这一看,差点没让她叫出声来,镜子的框边渗出鲜血留下来,突然镜子里出现了一个人影,准确的说那不是影子,能看见五官,只是他的脸是紫色的,眼眸是白色的,嘴巴正在一张一合的好像再说什么。阿芬再也看不下去了,立刻打开了床头的灯,开灯后,镜子里什么也没有,好好的摆在梳妆台上,阿芬心里嘀咕道:“难道这镜子真的有什么问题”阿芬下了床像镜子走去,她想看看这镜子能不能再次出现那个面孔,如果能,她想听听那人影刚才对她说了什么。她想“她”可能有什么心愿要告诉自己,让自己帮“她”实现。

 如果不是这样,刚才在镜子里“她”也不会说那些,可能就直接吓你了。阿芬关了灯,现在镜子前,在镜子前点了支蜡烛,瞬间房间里暗淡的光显得格外冷清,阿芬用手慢慢伸过去触碰镜子,阿芬闭上了眼睛,用手去慢慢感受,不知不觉,阿芬的手感觉碰到的东西不是镜子的感觉,碰到的好像是皮肉的感觉,但没有那种温度,阿芬知道“她”出现了,也不睁开眼睛,就对镜子里的“她”说:“你有什么要对我说吗”

 果然,镜子里的说话了,但阿芬收到的声音不是耳朵,却感觉好像是有人现在自己的脑子里跟自己对话。原来那人影是一位民国时期的妓院女子,因长的漂亮,被本地霸主看上,后把她赎出来嫁给他做五太太,过门不久,就被其他几个太太折磨,只因长的漂亮,四个太太嫉妒心太强,又怕她怀有身孕,给她喝了绝子汤,以后的日子又以各种 方法 刁难,最后受不了这么的她投井自尽。这面镜子是她唯一的遗产,也是她唯一的嫁妆,她想让阿芬把这面镜子还给她,阿芬答应了,当阿芬睁开眼后,看到镜子里的她正对她微笑,从前的那种恐惧感早已全无。吹灭了蜡烛,开了灯,准备睡觉,虽然阿芬没有刚才那种恐惧感了,但心里还是有所顾忌,所以一晚上都是开着灯睡觉。

 第二天,阿芬带着镜子来到一口枯井边,低头看去,井内黑乎乎的,阿芬把镜子扔了下去,对井说:“镜子还给你,你可以安心投胎了,”回到家里,阿芬把抽屉里的镜子拿出来摆在梳妆台上,对镜子说:“再好的镜子也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的镜子才是自己的。”

 

1 短篇鬼故事吧里的故事

2 短篇恐怖故事吧

3 恐怖鬼故事短篇贴吧里的故事

4 短篇恐怖故事

5 短篇鬼故事吧

生活在的双塔的人们,历经几千年的社会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信仰、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方言。

(一) 民间习俗,传统礼仪

在服饰上,旧时老年人有扎腰带的习惯,成年男人腰中多系大腰带,女子头顶黑、蓝色方巾。脚下穿的均为手工圆口布鞋、布袜,妇女的鞋帮、鞋头多有绣花,小孩穿有猫头鞋。在饮食上,一日三餐,早饭多为馍、菜、汤、午饭多为小米饭或面条,晚饭多为馍、汤。

节日方面。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大年下”初一的头一天贴取联、年画,中午吃饺子(又叫扁食),除夕晚上大人给小孩分压岁钱,全家人吃团圆饭。初一五更时分起床放鞭炮,煮饺子,晚辈给长辈圆饭。吃饭时,家有几口人就盛几个碗,即使人不在家,也在盛上,意思是全家平安团圆。饭后宗族、邻里相互拜年,男女均穿新衣服,凑在一起聊天,庆祝一年开始。

灯节 又称“元宵节”,民间叫“小年下”。晚上点灯笼,在家门、路口、井台放烟花、鞭炮。为了对死者的祝原和怀念,还要到祖坟上放灯台(用粗面做成,上有洼坑插谷杆加上一些植物油点燃,后来多用蜡烛代替)。灯节为三天,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了灯”。十六日早晨,太阳未出前,拿家中的旧家具放到烘堆上烧掉,称“烧穷气”。并到田地里拔豆茬,边拔边说:“正月十六拔豆茬,金子银子往家爬”。这是旧社会贫苦农民对一年中衣足食的美好想象和期望。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旧称龙抬头。即在头天傍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围上几个大圆圈,一旁画个梯子,圈中心埋上几粒粮食,象征是粮囤,意思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那天早饭,家家户户吃凉粉。这一天人们不到地里干活,怕触动龙头,女的不纺线做衣,怕刺瞎龙眼,其实这都是迷信。

清明节 又称鬼节,早晨各家门两边都插柳条,意为死者招魂,人们带上锨、黄纸给已故亲人潜坟、烧纸,以祭念亡灵。

端午节 当天以艾悬门,吃粽子、炸油条、走亲戚。

门月初一 农历六月初一,又称过半年,人们炸油条、糖糕,改善生活,欢庆丰收,媳妇起娘家。

中秋节 节关买月饼、水果、当天做火烧,晚上在月光下祭月、赏月,全家人一起吃饭。有的是在节前,有的是在节后,带着月饼等礼物走亲访友。

十月一 旧时称“放鬼节”,这天人们到已故亲人的坟上焚纸祭奠,其用意是送衣避寒,可谓是对亡人的一种悼念方式。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早饭习惯吃枣米粥。

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称祭灶节,当天蒸粘糕,买灶糖,并在灶神像前烧香,摆祭台,祈祷灶神给人间带来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人生礼仪

婚姻 旧时婚嫁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由,而且礼仪甚多,一般要经过六个程序: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六个程序。

出生 水孩出生后,女婿到岳父家报喜,回来时岳母给鸡蛋,生男给双,生女给单。第三天,小孩的姥姥来瞧看女儿和小孩,一般留住三天,并商量做“九”事宜。第九天大办酒席,亲戚、朋友、邻居带来糖、鸡蛋、布料等礼物,主人设宴招待。

庆寿(过生日)儿女给父母做寿一般从六十六岁开始,在生日前一天庆贺,不庆正日。从这年开始,以后不能间断。做寿那天儿女带鸡、肉等物品,到父母那里,吃饭时还要喝面条,意思是祝愿老人长寿。民间至今尚流传着“六十六,割块肉”的说法。

给小孩做生日,平时很简单,到生日那天煮上几个鸡蛋,让小孩吃就可以了,又有扎尾巴之说。

丧葬祭奠 旧时候一般是在人死亡之前更换衣服,死后入殓,棺材放在堂屋正当门,名为寿终正寝。棺前点“长明灯”,再到十字路口放一份黄纸,叫“压魂”,意思是到土地爷那里报到。族戴孝守灵,一般在家放三天,也有放七天或十四天的。在埋葬的前一天晚上送盘缠,即用桔杆和纸扎成车马,放到十字路口浇掉并在灵堂祭奠,也叫辞灵。当天夜间儿女们不能入睡。殡葬当天,棺材用架子抬或用车拉,出门后进行路祭,由乐队伴奏,亲属按长幼先后进行。埋葬时先由长子在墓坑四角各埋一锨土,长儿媳四角各抓一把土,拿回家放在屋门后,老年人死后,儿孙戴孝,即头顶白布折成的孝帽,曾孙帽上系蓝布,玄后三年家门有贴春联。

(二) 方言土语

1、天文地理方面

日头、如头—太阳 出绛—出虹

月明地儿、月奶奶、月老娘—月亮 土坷垃—土块

贼星—流星 勺子星—北斗星

冷子冰雹 吸铁石—磁铁

打火—闪电 家后—住宅的后边

同门—院子大门 同门儿—院子大门口

达先—屋外(指院内) 后“圆”—厕所

2、时间、时令方面

即年—今年 过喽年—春节后

年时个—去年 今儿个、即个—今天

过年儿—明年 夜个—昨天

前年个—前年 前儿个、切儿个—前天

年头里—春节前 明儿个—明天

过明儿—后天 年下—春节 年下里—从现在到春节

要晚儿—现在、眼前 晌午—上午、中午

年把儿—大约—年 后晌—下午

月把儿—大约—月 晌午错—中午以后

头先、央数—过去 多会儿—刚才

白儿哩—白天 黑介—夜间

把钟头——个小时 落黑、落地黑儿—傍晚

麻至眼儿——天刚黑 “贺”晌—晚上

夜“贺”—昨天下午或昨天晚上

切儿“贺”—前天下午或前天晚上

3、称谓方面

称谓方面

爷儿们—男人 嬷嬷—姑姑

娘儿们—女人 妗子—舅母

老里儿—长辈 丈人—岳父

免辈—晚辈 丈母娘—岳母

大伯、伯(bāi)—父亲 大舅子—妻子的哥哥—丈哥

爹—叔父、父亲 小舅子—妻子的弟弟—内弟

大爷—伯父 外面的、俺老头子—丈夫

爷爷—祖父 老婆、老伴、家里、内人、内当家一妻子

奶奶——祖母 一条椽、一根檩、一条船——同—岳父的人

姥爷—外祖父 姥姥—外祖母 小子、小儿女孩

光汉条、光棍汉—未成婚的男子

闺女—未成婚的女

半吊子、二百五—对不精明的谑称

二杆子、冒傻气的人 楞头青——爱出风头的人

老鳖——吝啬的人

马虎登——蛮不讲理的人,把别人的财物赖说成是自己的。

瞎话篓——爱说假话的人

调里坏、翻嘴老婆——挑唆是非的人

对方子——同名人的互称

草驴——母驴 打场——粮食脱粒

叫驴——公驴 勾担——扁担

闷子——骡 条帚、把子——扫帚

骒骡——母骡 棒子——玉米

秫秫——高粱 郎猪——种猪

山里红——山楂 牙猪——公猪

茅茅根儿—茅草 猪——母猪

兰花豆—蚕豆 臊狐——公山羊

葵爪—向日葵 水羊——母羊

牲口——牲畜 牙狗——公狗

牛——公牛 扁嘴— 鸭子

犍子——庵过的公牛 怀鸡——雏鸡

瘦牛——母牛 马知了——蝉

爬猹——蝉蛹 小小虫儿——麻雀

长虫——蛇 蚰子——蝈蝈

促织——蟋蟀 地杨子——田鼠

木掀—铁锹、木锹

4、 饮食方面

喝汤—晚饭 好面——白面

扁食—饺子 蒸馍、卷子——白面馍头

细粉—粉条 小磨油—芝麻油

大油——猪油 杂碎、下水一动物的内五脏

油馍—油条 罗深—花生

焖条—面条

5、 身体、衣服、动作方面

身子骨—身体 眼带毛——睫毛

嘴水——口水 咪咪——乳房

吃咪咪、吃妈妈—喂奶(给小孩喂母乳)

不老盖儿——膝盖 胳老肢——胳膊窝—腋窝

褂子——上衣 褡褡、夹底——衣兜

雀子——痣 喷 ——说大话、聊天

吱唠、斜火、嚎、嗷、咋唬、吆火——大声喊叫

卷——骂 抬杠——顶牛、争论

抬掇——收拾 骨堆着——蹲着

跺、此(读第一音)—用脚踩 栽嘴儿——打瞌睡(点头)

发癔症——说梦话 晌一会—休息一会

冻着、风刮——感冒 有食一消化不良

开刀——作手术 尿泡、解小手——小便

屙屎、解大手——大便

6、 交际方面

定媒——定婚 成人——结婚

出门——女人出嫁 有喜——怀孕

老了——死了 木头、活——棺材

串门子——到邻居家 顺杆子爬——折马屁

会混——善交际、能公关

扯老—指不好的交往

8、 其它方面

一柞一拇指到中指伸开的长度 不随乎、不许乎——没看见、不知道、不记得

不是味儿——不高兴 觉摸着——估计

老板儿——耿直口——脾气坏

絮过嘴、絮或嘴——絮叨 不精细——傻

地崩儿——步行 谝——玄耀

死眼子——没眼色、不随和

光棍——有面子、霸道 烧毛、烧包——骄傲

得劲——舒服 不得劲儿——病了

蹩——不随和 腌臜 ā za——脏 不干净

(三)农谚箴言

几千年来,勤劳的双塔人民在生产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逐渐形成了谚语,现将乡内广大流行的农谚选录如下:

热在中伏,冷在三九。

打了春,冻断筋。

一九二九伸不咧手,三九四九凌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六十三,行路君子把衣宽,八九燕归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败,李子开花做买卖。

九尽花不开,果子摆满街。

长不过五月,短不过十月。(指白天的时间)

三月还不桃花雪。

三月怕三攻,四月怕初一;三七四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四月十二湿了老鸹毛,麦子要打水里捞。

(指下雨)杨叶拍巴掌,脱掉棉衣裳。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玉米,谷雨花(谷子、花生到立夏。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指白天时间)。

头伏萝卜二伏芥,过了三伏种白菜。

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年必定雪打灯。

过了八月节,夜寒白日热。

天河南北,小孩不跟娘睡;天河掉角,小孩捞娘的被窝。

立了秋,挂锄钩。立秋熬热十八天,寸草结籽,立秋三天遍地红。

冰凌响,萝卜长。

椿栽骨垛枣栽芽,杨柳栽到冰凌碴。

月昏有风,缸润有雨。

云朝南,水涟涟;云朝北,晒干干坯;去朝东,晒干坑;云朝西,观音老母披蓑衣。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锄头有水,叉头有火。

扫帚响,粪堆长。

家里土,地里虎,人勤地不懒

春争日,夏争时,五黄六月争头耧。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枣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