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女朋友家都要带些什么?

老人 0 18

第一次去女朋友家都要带些什么?,第1张

第一次去女朋友家都要带些什么?
导读:初登女朋友家门,很多男生第一次上门都会手足无措!而第一次去女方家送什么尤为重要。这不仅表明你对长辈的尊敬,更表明你的诚意。要不然,空着手,倒像去逛街的,没有诚意。那么到底第一次去女方家买什么礼物好呢 ?一第一次去女方家礼品:1通俗的礼物送烟

初登女朋友家门,很多男生第一次上门都会手足无措!而第一次去女方家送什么尤为重要。这不仅表明你对长辈的尊敬,更表明你的诚意。要不然,空着手,倒像去逛街的,没有诚意。那么到底第一次去女方家买什么礼物好呢 ?

一第一次去女方家礼品:

1通俗的礼物

送烟、送酒、送红包。通常这些礼物都是必备的,大家都懂的。

2送补品

送一些保健品,营养品,牛奶等等,这对于那些注重保养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礼物。

3实用性礼物

送电视机、微波炉、豆浆机等一些电器,这些礼物都是比较实用并且一般家庭都还是会很需要的。这个需要了解女方家里到底缺什么。

4讨好丈母娘的礼物

可以选择送化妆品,就往好了送、往贵了送,一定要投其所好,再加上说几句好话。如果先搞定了丈母娘,你的事就基本成了。

二男方去女方家礼品的注意事项:

1时间

最好是一天之中的上午,千万别晚上去(当然这得看你未来的岳父母的意识)这是一般的礼节,以示尊重,并暗示你是一个勤奋之人,因我的父母皆是大家族出来的,特别讲这个。

2送礼

去拜访之前最好了解一下他们的嗜好,最好问问你女朋友,她会告诉你的,以便决定购什么礼物。

3礼貌

上一辈的人对这个看得是比较重的,第一次去女方家之前,男方可以先问问你女朋友她们那里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礼节,如没有特别的,则和长辈的交往中保持谦虚的态度可谓是最大的礼节吧,进女方家门时,男方嘴口一定要甜,比如微笑的问叔叔阿姨你好,这是初次登门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关键的)。

4言谈

在女方家人面前,男孩子要面带微笑,多听少说,认真聆听老人的言谈、并及时应和,说话时大方自然,但不可以得意忘形,

保持诚恳、实诚的本色,也许你有些事情还没想好,如大人们问起也许不知怎么回答,那就照实回答,比胡谄强多了,老人往往要的是感觉,也给你的女友一种姿态,你接纳她并会善待她的父母。 "多谢""不客气""你们别忙乎我来"要常挂在嘴边,多说关心的话。

5话题

避开一些双方敏感的话题,多询问一些女友小时候的事,这是每个父母百说不厌的经典话题,尤其是值得夸耀的事,可问一些细节。当他们的思维跟你转的时候,就减轻了对你的注意力,同时他们会认为你关心他们的女儿。

6衣着

男方第一见女方家长,衣服不必刻意讲究有多华丽,只要整洁、干净,就行,但不要太随便,还有就是头发一定要干净。

7神态举止

自然、轻松、愉快。最好用几句简短的话,表明你对将来的打算,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对他们的回答哪怕有异议,也点头,微笑,以后再说,不要破坏此次的气氛。 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吧,也许他们不会让你做,但态度是另外一回事。

8其他

第一次会面的时间最好不要太长,最好不要住在女方家里,有的家庭很忌讳这个,速战速决,见好就撤,以便为下次会面留下良好的期待。 多注意观察,比如看见家里长了花草,就装作很感兴趣可以询问饲养花草的方法,要是看见有什么古董之类的陈设,可以赞美一番。总之就是要抓住岳父母的爱好,他会很有兴趣,觉得你是同道中人。

百善孝为先。

关于如何让自己孩子成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童话大王”郑渊洁在他的一本书中讲个这样一个事:

很多年前,电视机刚刚兴起不久,一些大城市,开始有平板电视出现。

有一天,家住北京的郑渊洁带着他十岁左右的儿子郑亚旗去商场里面买电视机。我们知道,90年代,平板电视机是很多普通人家买不起的奢侈品牌。家里面有一台平板电视机是一件足以让孩子骄傲和高兴的事。小亚旗跟着他的父亲高高兴兴的去了。

带电视机回家的路上,郑亚旗跟父亲说:“爸爸,我们是不是走错路了?”

郑渊洁说:“没有,这台电视机是送给你爷爷奶奶看的。”

听到爸爸这样说,小亚旗心里面有点不高兴。

郑渊洁猜透了儿子的心思,语重心长的跟儿子说:“爷爷奶奶今年都60多岁了,他们还能看多少年呀!你还小,我还年轻,以后什么高 科技 的东西都能见到,但是你爷爷奶奶未必就有机会……”

十岁的郑亚旗听了父亲的话,默默地点了点头。

童话大王郑渊洁正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孩子做了一个如何孝敬老人的榜样。

他说:

“如果想让你的孩子长大后孝顺你,你只需要在孩子面前孝敬他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就行了。”

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如何做的呢?他们错误的认为,只要自己对孩子好,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对自己好。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等价交换——对孩子好,孩子就会对你好

父母认为,孩子是懂得知恩图报的。自己劳心劳肺的为孩子忙了大半辈子,等自己老了以后,孩子不可能不报恩,不可能不管自己,不可能对自己置之不理。

事实证明,那些越是溺爱孩子的父母,最后越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厚待。

他们反而像粘粘糕一样,整天黏着父母,甚至到了成年,结婚生子以后,还在花父母的养老金,没有钱就找父母要,动不动就会给父母哭穷。

有的孩子成年以后,因父母拒绝给他零花钱,反而动手殴打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事件,不是偶然。打开各网络平台,你会发现虐待父母的子女,大有人在。

唏嘘之余,我们真应该坐下来冷静考虑一下,如何不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白眼狼”,最起码,让他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2诉苦说教——为了生你,错过了晋升的机会

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记住自己的恩情,会不断的在孩子面前唠叨:“那一年,因为生你,我失去了晋升的机会。长大以后不孝顺。就对不起我。”

“你看,为了供你上好大学,我们累死累活,等我们老了,不会动了,你一定要好好伺候我们呀!”

“我这样做,还不是为你好?忙完工作又要忙家里,你再不争气,我还能指望谁?”

……

父母以为,把这些话说给孩子听,孩子会铭记在心,并且感恩戴德。其实,不然!

父母对孩子说这些话,不但不会让孩子记住父母的恩,反而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惑和负担。

3装病显弱——博取孩子的同情心和不忍

我们身边还有一种父母,在孩子面前装弱,以此来博取孩子对他的同情和怜悯。《都挺好》中的苏大强就是这类父母的典型代表。

并且,他还很会演戏。一会儿说自己这不舒服,一会儿又说自己 那不舒服 ,搞的几个子女手忙脚乱。

苏大强是命好,摊上了三个孝顺的孩子,虽然女儿苏明玉知道他的秉性,却不跟他计较。

如果孩子不孝顺,你即使真病,他也不会来探望你。到那个时候,才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走投无路的时候。

人生,真的有轮回。

我老家一邻居,按辈分我应该叫他大娘。她今年70多岁,一辈子养育了两个女儿,三个儿子。

三年前,老伴得病离开了她,这些年,她孤身一个人过,吃了上顿没下顿。

有一次,我问婆婆:“为什么她的儿子和女儿不轮流照顾她呢?”

婆婆叹了一口气说:“两个女儿不孝顺,嫌弃他妈是一个累赘;二儿子和二儿媳妇说她偏心,也不想赡养她;三儿子身体残疾,好不容易娶了一个媳妇,又不敢不听媳妇儿的话。唯一对老人好的就是大儿子和大儿媳。本来大儿子和大儿媳想把她接在家中,老人又羞愧难当(因为老人年轻的时候虐待过大儿媳)不想麻烦他们,就自己一个人过了。”

随后,婆婆叹了一口气说:“人呀,都是自己造的孽!如果她在年轻的时候孝敬自己的公婆,老了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原来,这位大娘年轻的时候比较尖酸刻薄,对自己的公婆一点都不孝顺,还把他们赶出了自己的家……

孝顺父母,从自我做起。

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听不进去父母说什么,但是他能看到父母在做什么,并且把看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如果您想让您的孩子长大了以后孝顺您,建议您从现在开始,做到以下4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吃饭时,请老人上座

有一次,去一个同学家串门,同学的母亲做了一大桌子好菜招待我们。

吃饭的时候,老人还在厨房里面忙活。我们几个人说让老人歇一歇,跟我们一起吃饭。老人笑呵呵的说:“你们先吃,别管我,最后一个汤,做好了我再去。”

这时候,我的那个同学走过来说:“妈,你先陪着小雅(同学的孩子)跟她们一块吃,汤我来做。”

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连忙说:“不用,不用……”

最后,我的同学坚持让她的婆婆坐在饭桌上吃饭,自己在厨房里面忙活……

经过这个事,我发觉,这个同学值得深交。

第二个方面,不在孩子面前论老人是非

如今,在很多家庭里面,年轻的爸爸妈妈在孩子面前讨论老人的不是,已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儿媳妇说公婆的不是,很常见。

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带孩子观点不同,造成的矛盾。

自古以来,婆媳关系是家庭的一大难题,我们姑且不说谁对谁错。如果你有一个儿子,并且当着你儿子的面跟你的公婆吵架,你的儿子会怎么想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长大以后娶了媳妇儿,他的媳妇儿也会跟你吵架。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规律。

第三个方面,不责备,不给脸色

很多人认为,对老人孝顺,就是给老人买好衣服穿,买大房子住,买好东西吃。其实,不然。

陪伴,才是最大的孝。

父母最终的愿望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过得好,过得开心,过得幸福,并且有时间常回家看看!

父母对子女最大的孝,也不是让父母整天吃山珍海味,穿金戴银,而是不发难,不给脸色,不生气。

看到她因年龄大了、眼神不好没有把锅刷干净后,自己不动声色的再刷一遍……

第四个方面,好东西先给老人用

孩子对父母的孝,体现在生活的细节当中。

去商场里面买东西,看到有好吃的食品就会想到给父母带一些;

季节变换时,知道给父母添衣服,给父母置办家庭用品;

父母生病了,无微不至的在床前伺候等等这些日常琐碎,家长里短都能够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孝。

你要知道,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孩子全看在眼里。您怎样对您的父母,您的孩子长大了以后,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您。

养儿防老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