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送灶王爷

老人 0 71

什么时候送灶王爷,第1张

什么时候送灶王爷
导读:民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送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

民间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送灶王爷。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据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糖(或蜜)融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曰为:上天言好事。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各地风俗不同,但是大部分地区都是在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神

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册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神关系到一家人的饮食,所以送灶神仪式不敢耽搁,旧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设置灶神的神龛,但是现在我们注重家居环境的美观,很少有人在家中设置灶王爷神龛,而送灶神这些民俗也被人们慢慢遗忘了。

各地民间辞灶习俗不尽相同,但大致都是燃香、供果菜、酒食,还有纸钱或元宝等,首先把供果和酒菜摆在桌子上,在灶神上天之前要请他吃上一顿,供奉好以后,把香点上再把灶君的画像从墙上请下来,与事先准备好的纸钱一起,拿到院外烧了,同时燃放鞭炮。意思是让他老人家上天言好事,快快走,再等他回宫降吉祥。

至于供香的方式,一般都是在灶神像前香炉里点三支香,快烧完时再接着点上第二组,一般是烧三组香,有的人家也可只烧一组。蜡可有也可无,没有特别要求,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东北地区是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意思是粘住他的嘴,以免在玉皇大帝前说这家人的坏话。

祭灶神仪式你别以为送上去就完事了,你还的把灶神给请下来,所以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新的一年即将开始的时候你还要迎接灶王爷下从天上归来。传说除夕夜灶神要引领诸神来人间过年,所以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接完灶神以后,才轮到祭拜列祖列宗,然后才开始吃年夜饭,举家团聚过大年了。

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面蕴含了思想、文化、习俗、情感、神祉、祈望等很多内容。过年过程中有一系列活动,过小年送灶神便是其中的一项。送灶神的仪式里虽说也有一些不现实的成分,比如试图用糖来粘住灶神的嘴,让他上天只报喜不报忧等,但毕竟那都是千古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

送灶神仪式其实是人们对新年生活的一些寄托与期望,找到了寄托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些活动的本身都融会了各地民间的一些风情习俗的,但却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形成了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今天的人们去加以继承和保护,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绵延相续。

1、准备:贡桌或供台、黄纸或红纸、灶神牌位和对联(上天言好事 下地保平安 横批 一家之主)或灶神贴画、祈福三支香(祈福自己及家人福禄寿齐备)、清香三支香(戒定真香,祈愿身口意清净)、蜡烛(酥油灯)一对,茶或水单数,糖果或素点心单数、灶神疏文一封。

2、注意事项:祭祀时间:小年当天黄昏举行;迎接灶神时间:北方正月初四,南方正月初五;迎接流程: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即可(若是家里环境不允许,可将灶神画或者灶神牌位用红布封好放于厨房橱柜中,干净位置,平常不要碰到,或者用胶带粘贴于橱柜内上方)。

3、正式祭灶流程:清扫现场卫生,个人洗浴,正衣冠,找一个贡桌或祭台,上面铺设黄布(厨房橱柜上放一块纸板或者隔板也可)。贴灶神画(可购买或自己绘制)或简单地贴牌位对联也可。供奉放香炉、神烛(酥油灯)、疏文等于神位前。(无神位可在厨房灶或水槽旁边设置或者房间的西边布置,也可直接灶前设案)。供奉糖果、素点心及当地特色点心 总数量3/5/7都可以,于灶神位前点燃一对神烛(酥油灯)。燃香三支,两次上香,第一次上香 祈愿家人福禄寿圆满;第二次上香,祈愿自己持戒,断恶修善,圆满,精进。(三称恭请灶君司命)作揖行礼,奉茶或清水 ,作揖行礼,奉还债金或纸钱 作揖行礼。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化疏,火盆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后焚化灶神牌位或灶神画,最后化还债金或纸钱,酬谢。待香火完后,三鞠躬后则礼成,撤案。

说到灶王爷其实大家也知道是中国民间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位神,我们的吃喝就是灶王爷管的呀,所以重要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灶王爷一般都是在地下的保护大家的,但是在春节前夕会到天上去一会儿,那么具体什么时候去天上呢?还有去了天上之后是需要我们请回来的,那么又需要到什么时候请回来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本来都以为是一个很简单大家都清楚的问题,但如果仔细了解,却发现灶王爷上天和回来的时间还真不一定,甚至连小年的时间全国也不一样,没办法谁让中国太大了,不过灶王爷迎送摆放却有很多忌讳是一定要注意的。

送祭灶王爷肯定是小年,但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而南京地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这是因为在明代朱棣篡夺皇位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心里纷纷怀念朱允炆时代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地区和部分北方回民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而接回灶王爷的时间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下面几个说法:

(1)等到除夕(年三十)下午的1点—3点,再设新神像(重新将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的画像请回来,重新贴在灶坑的上方)。

(2)等到除夕(年三十)晚上接灶王回人间过年,因而,年三十那天先举行接灶、接神的仪式后,才能轮到祭拜祖宗。

(3)初一(初一五更回)迎接灶君爷归来,合家享用腊月三十晚上事先供在灶君爷台上的蒸枣山馍,以报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恩德。

上面的意思估计毕竟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虽然是个小神,但毕竟是神,而年传说又是怪兽,这是让灶王爷早回来,好在除夕夜帮助打怪兽。

还有初四下午四点钟左右。俗谚云: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备牲礼果菜,幷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诸神下凡也包括灶神。

这原因是因为年初四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也称为接神日,可能是担心灶王爷一个人回来太孤单,和诸神结伴回来更好些,这样也好,要不然几亿个灶王爷一天上天找玉帝汇报工作,有点太乱,一起回来也怕有个交通拥堵什么的。

灶王爷一定贴在灶的旁边,别的地方不行,如你的灶是西向,背面有墙,就贴北面,以此类推。但贴灶王像有个最大的忌讳就是不能贴得太高,一般贴不要超过1米的位置。现在许多人不懂这个,为了好看,把象贴得很高,这是错误的。

贴灶王爷是要正着贴的,不能歪着贴,毕竟是保佑家中的平安,歪着贴显得不尊重,触犯了灶王爷,就可能无法为家中新一年带来好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家中不供奉早亡爷神像或灶君画像,不等于家中没有灶王爷观察,只要家里有灶台炊具做饭烧水,全家人的言行就会受到监督。

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灶神供品:

第一:摆放供品。九碗菜,菜上放九个馒头。馒头上用赤色或朱砂点红点,红点上插红旗,注意红旗的形状。筷子大头朝神仙,小头朝自己,依次摆在碗旁边。

第二:敬烟和敬香。烟和香均用灶火点燃。燃尽时续烟不续香,香灭则供奉完毕,敬香过程中嘴里念吉利话或者祷告。

第三:烧供物。按敬烟次数烧供。

送灶神祭拜仪式:

祭拜仪式,俗称送灶或辞灶。如今,这种祭灶已经不常见了。一盘灶饼、一包芝麻糖、一把草料、一桶水、一只杀好的去毛公鸡和纸钱都是必备的:灶饼是让灶王爷在来回天宫的路上充饥的;芝麻糖是用来粘灶王爷的嘴的,让他没法子说坏话;公鸡是送给灶王爷的天马;至于那把草料和水,自然是喂天马的。烧些纸钱,意思是送灶王爷上天路上用的盘缠。

祭灶多在黄昏之时举行,先把灶饼、芝麻糖、公鸡等物品供奉在灶官像前,然后在像前点起三炷香,一家老小轮流给灶王爷磕头。边叩头,边烧金银纸帛,再把芝麻糖放到火上烧成稀,糊住灶王爷的嘴。

礼毕,把草料扔到厨房顶上喂天马。然后把灶官像揭下来,拿到院子里焚烧。一边烧,一边祈祷:二十三去,初一五更回。灶王爷呀,您是一家之主,请您骑上骏马,带上干粮,上天宫去,好话多说,坏话不讲,下界时多带吉祥如意,万事亨通。请吧——之后,燃放一挂鞭炮为灶王爷开路,就算把灶王爷送上天了。

迎灶神祭拜仪式,俗称迎灶,简单的换上新灶灯贴一幅新灶神画像,在灶龛前燃三柱香,表示将灶神请回来。如果想更隆重也有,要分十步:

先请灶神安灶开伙。祭灶所需:线香三炷、神烛一双。清茶三盅、美酒三盏。疏文、贡品、金银纸钱。

祭灶流程:

1、罗列香炉、神烛、疏文、贡品等于神位前。(无神位可在厨房东向或北向设临时神案,实在环境所限,直接灶前设案亦可)

2、于灶神位前点燃神烛。

3、点燃线香三炷,以左手上香。道教称左手为善手,右手为恶手,礼拜神明皆以左手上香。以右中左的顺序依次上香。香要插直,火头要平。三炷间距不过寸。俗谓过寸神不信

4、礼请灶君高登宝座,享受祭供。(可三称圣号或三诵宝诰)道教礼拜神明皆是以抱拳拱手(左抱右)礼请,作揖行礼。

5、茶献。

6、酒献。

7、宣读疏文,答谢一年眷佑之功,为无心所犯之罪愆请求宽宥,祈求来年之福德。

8、化疏。香炉内用纸钱送化,注意先焚化疏文文首。

9、化奉金银纸钱、酬谢。

10、待香火完满,作揖礼拜后则礼成撤案。

所以,这个灶王爷相关的习俗真的挺多挺麻烦的呀,如果不懂的一定要注意学习,不要随便拜哦。

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说什么?只不过是到小年,而我们说的除夕叫大年三十日,只不过今天是在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的小年,小年同样要有一个小年夜的仪式,那就是送灶王爷上天的夜晚,人们都想把自家好的一面让灶王爷上呈。

昨日刚到立春节气,而立春是值守太岁星君交接的时候,今天就是立春之后第一天,那么今天就是干支年太岁,今年是辛丑年,所以是辛丑太岁星君值守的一年,人间的喜怒哀乐都在辛丑太岁星君掌控之中,而农民们为了给家里带来好的运程,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趁着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的时候,祭拜一下灶王爷,希望灶王爷上天能给说说好话,能在太岁星君面前有好印象,这样带来好的运程。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三了,在农村,今天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送灶王爷,也就是这天,农村家家户户都会送灶王爷。

所谓灶王爷就是农村老家的掌管家里柴火灶的“天神”,这也是体现人们对火的崇拜,因为有了火,人们才可以吃上热食,吃饱了才能更好的奋斗生活。在农民看来,灶王爷就是上天派到人间驻守自家的,这样一年期间自家的祸福喜乐,灶王爷都清楚,都会记下来一起上报,也就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爷上天,汇报一年的工作。

小年夜,趁着灶王爷上天前,农民会怎么做呢?

在我们当地农村,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拜灶王爷主要是在晚上那顿饭,为了讨好灶王爷,农村家家户户会在腊月二十三晚饭会煮糯米饭,话说灶王爷喜欢糯米饭,并且糯米饭是粘性的,农民就是期望粘住灶王爷的嘴不上报自家不好的话。

小年夜这天,我家都会在柴火灶里煮上糯米饭,并且不能吃肉和鱼等好菜,顶多炒一个青菜,青菜就着糯米,并且在糯米饭煮好之后要盛一碗出来,然后放在灶头上,然后点烛、点香,鞭炮响起后算是正式祭拜灶王爷,也就是糯米饭送灶王爷上天了,这之后然后家里成员才能吃糯米饭,这也算是把自家灶王爷送上天了,家里的好坏全靠灶王爷上天呈报了。

1"年廿八,洗邋遢",这是广东话。意思是年廿八这天把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把这年不好的东西全部扫除掉,来迎接新年的来临。

2过年前开油锅,蒸年糕。开油锅炸角仔,蛋散,煎堆等;而年糕一般是蒸萝卜糕,马碲糕等。

春节阴历正月初一,是东亚农历的新年,作为中国、日本、韩国、蒙古、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等地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的诸种习俗广泛保留于东亚各国,一般最流行的说法为过年。

目录

[隐藏]

1 起源

2 小年大年

3 习俗

o 31 台湾 福建

4 参看

5 参考网站

[编辑]

起源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从阳历看,春节在1月21日至2月20日游动。立春在2月4日或2月5日。

[编辑]

小年大年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参见讨论页中的说明),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大陆规定的“春节法定假日”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1日至3日)三天。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周边国家,如韩国,韩语为“Seollal 설날 ”(韩语“新的一年”的意思),法定假日;越南,称“元旦”,这一假日的法定时间和中国相同,也是初一至初三。虽然各国称谓不尽一样,但是习俗差不多。

[编辑]

习俗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

放大

过年要挂的红灯笼

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作为“年禧”即将到来的信号。作为传统,这一天要喝腊八粥,制作腊八蒜。参见腊八节

祭灶,就是小年送灶王爷上天

扫尘,

贴春联,贴年画,

请神,拜神,送神,

烧香,燃烛,

挂灯笼,灯笼里点蜡烛,烛焰蹿动,真好看要是放一个电灯泡,可就逊色多了

拜祖先,

敲锣打鼓,

年夜饭,守岁,

放鞭炮,

拜年,

压岁钱,

踩高跷,舞龙灯,

阖家团聚。出门在外学习工作的人要回家与父母团聚,一起过年。

尽管大陆春节法定假日是三天,但很多地方(特别是非国有单位)要到正月初八才正式上班。

[编辑]

台湾 福建

初一早,初二巧,初三困到饱,初四神落地,初五隔开。(闽南语发音)

初一:穿新衣,祭祖,到庙里拜佛祈求一年好运。

初二:回娘家。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回娘家与家人团员,又称初二回娘家

初三:老鼠娶亲。从除夕到大年初二连续几天下来的疲累,到初三正是好好休息的时候,古人也说是爱护动物,不要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故说初三困到饱

初四:神落地。诸神回到人间,家家户户准备祭品,祈求神明保佑。

初五:隔开。新春结束,商店开张,祭拜财神。

3年三十晚(无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团年饭,一年到头一家人齐齐整整团聚。年初二吃开年饭。

4行花街,每年春节按历代习俗,都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年宵花市。年宵花市一般在春节前十天左右开始,到年三十晚十二点结束,除夕夜是年宵花市的高潮,越接近年初一人气就越旺。花市摆卖鲜花,年桔,工艺品等。春节佛山家家户户都会插上鲜花来过节,桃花是必不可少的迎春花,祈求来年鸿运当头,走个桃花运的意思。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金桔同类的四季桔、金蛋果、朱砂桔等,同样能起到这个作用,所以一般家庭只选购其中一种。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还有水仙花也是佛山人过年的摆设之一。

5 拜年。无论带了多少礼物,但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对老人说“新春如意”“寿比南山”;对有工作的人则说“工作顺利”、“新年进步”;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听的莫过于“新年大赚”、“发财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读书的小孩,他们最希望的莫过于新年学习进步、成绩突出。临走,主人便会从来者的礼物中留下两个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换,意在互赠吉祥。

回娘家,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表示姑娘对娘家的思念。

6派利事(红包或压岁钱)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利事主要意义在于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利事的长辈面前打开利事,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7正月十六行通齐,佛山有句俗语“行通济,无蔽翳” 。当天买行运风车和生菜走通济桥,祈求吉利好运和生财(生菜的谐音)。祭灶 扫年 年市 贴春连 年画 接财神 年夜饭 压岁钱 守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