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1、爷爷去世了能穿军装下跪吗2、农村邻居老人去世,办丧事让我去帮抬棺材下葬,该不该管这事?3、老婆的爷爷死了需要什么跪拜之礼4、有人说:爷爷的葬礼是喜丧,从生病到离世,一周左右5、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有何讲究?6、给老人守丧有什么
- 1、爷爷去世了能穿军装下跪吗
- 2、农村邻居老人去世,办丧事让我去帮抬棺材下葬,该不该管这事?
- 3、老婆的爷爷死了需要什么跪拜之礼
- 4、有人说:爷爷的葬礼是喜丧,从生病到离世,一周左右
- 5、常见的农村丧葬习俗都有哪些?有何讲究?
- 6、给老人守丧有什么讲究?
在爷爷去世后,是否可以穿军装下跪这一问题,应结合当地的习俗和个人家庭的文化背景来理解。
在一些文化和地区,穿军装下跪可能被视为对逝者的不敬之举,因为这种行为可能被理解为对逝者的过度崇拜或对军装的滥用。然而,在其他文化和地区,穿军装下跪可能被视为一种表达敬意和哀思的方式。
此外,还应当考虑到爷爷的个人意愿和家庭传统。如果爷爷在生前希望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来纪念他,那么穿军装下跪可能是一种合适的选择。然而,如果爷爷没有明确表示过这种意愿,或者家庭传统并不包括穿军装下跪的行为,那么这种做法可能会被视为不适当或不合适的。
总的来说,是否可以穿军装下跪应该根据个人家庭的文化背景和爷爷的意愿来决定。如果决定这样做,应该确保尊重和体面地表达对爷爷的敬意和哀思。
依我看,就按照你们当地的习俗吧,只要出殡选的日子日值不要与你本人的生肖相冲就好,而且抬棺也是一种积德的行为。我本人就一直抬了18年的棺材,也没什么不好的事情,在我这里,抬棺材的都是死者的宗亲,在挑选抬棺者时,必须是年龄在30岁以上到50岁以下,而且必须是结婚后有儿女的男人,未婚的男人或结婚后还没有孩子的都不在选择的行列,结婚后如果妻子不幸去世或者离婚的也不在选择的行列。抬棺者必须进入孝厅“灵堂”帮助死者家属把尸体移进棺材里面,叫入殓,我们都叫盖棺,然后抬着棺材围着村寨转了大半圈,然后停下来让送殡的亲属和亲戚朋友拜别,在以前还没有火化时就直接抬到山上去,而现在需要火化了,殡仪馆的车子会停在那里等着把棺材扶到殡仪车上去,然后再送到火葬场火化,火化完之后才把骨灰装在金瓮抬到山上进行埋葬。死者家属会给抬棺材的人封红包,(一般都是宗亲理事会的人给统一封的)现在封多少我已不知道了,在我抬棺时,红包最少的是20元,也有拿过40元的红包的,一般都是理事给安排的。
应该没有强拉强扯你去做麻,农村的风俗都是请同宗的兄弟去抬棺的,去不去主要你本人的意愿,人家还欠你一个人情的。
这个怎么说呢?要看当地风俗习惯,我们这里有邻居老人过世,前些年年轻人都会不请自到去帮忙的。
我一直农村长大,生活,即使没有地很多年。如今还是能看到有人过世,还是会有人去主家帮忙,除非是主家人缘差, 才要自己去找人帮忙,但是都是没有酬劳,完全在于自愿原则。
我也觉得如果老人过世,年轻人去帮忙抬棺,那是行善积德,毕竟人都有父母,也都会有那一天。远亲不如近邻,共勉!!
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居的事在没有其他原因的条件下,应该帮忙。这是人之常理,也是相互帮助,因为一马平川的事很少很少,任何事都有形成的过程,起事的原因,只有心胸宽广,相互来往,一切问题会迎刃而解。邻里之间也是一样,有事情相互帮忙,相互牵让,才能融恰相处。
农村邻居老人去世,办丧事让我去帮忙抬棺材下葬,该不该管这事?老话说:人死众人埋。在我们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是这个习俗。我们还应该知道,通常情况下,喜事需要邀请,丧事不请自到。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谁能长生不老?谁又能不死呢?就算那些没有儿女的孤寡老人去世,邻里乡亲也一样要把他送出去,安埋下去。
在过去,特别是在农村,一旦有老人去世,除了自家亲戚以外,邻里乡亲只要是知道了,都得过来看看,一是带些纸钱烧给逝者,以示哀悼和怀念,二是看看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在通常情况下,负责抬棺材的都是邻里乡亲里面那些青壮年居多,俗称“八仙”,这里面必须有几个行家里手,因为抬棺材不仅仅是要有把子力气,而且还要懂行。在我们这里抬棺材的人还要负责安葬和修坟。
我觉得,邻居老人去世,既然人家请你帮忙抬棺材,我认为就应该爽快的答应。抬棺材从表面上看好像是有点什么不吉利。其实抬棺材是一件积德修福的事情。我平常在送老人出殡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在将老人送上墓地以后,顺手就将主家给的那条白色毛巾或者白布手巾扔掉。这说明这些人还不知道那条白色毛巾或者白布手巾有什么用途。其实,主家对前来吊唁的客人每人都会给一条白色毛巾或者白布,那条白色毛巾或者白布手巾叫做孝布,而这条孝布有着避邪的作用。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你将那条孝布叠好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会避免邪气侵扰,对孩子的 健康 成长非常的有好处。
关于抬棺材这件事,现在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据我了解,目前不少地方都有负责抬棺材的专业团队,基本就是市场化,商业化,抬棺材包括安葬整套活多少钱。主家出钱,他们负责弄好。类似你说的这种情况,估计就像你说的,他们家就剩下一个女儿,家庭条件也许很一般,没有太多的钱来办理丧事,只好请邻里乡亲来帮忙。如果是这样,你就更应该管这件事,而且要把他管好。至于老婆不同意,那就好好跟老婆沟通。既然是邻居,无论是从人情上说,还是从道义上说,我觉得都不能拒绝。何况还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事情呢?
当丧事方请你去帮忙抬棺材下葬时,我认为你爽快答应去帮忙,按理说在农村做为邻居即使丧事家不请你,你也应当主动的去帮忙。老人去世用我们的家乡话说太阳要从每个人的头顶上过,抬棺材埋人是互帮互助的事,也是农村习俗中的重中之重的事情,一般情况下亲房、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再忙都不能缺席。做为你其它事情不要想的太多,帮这样的忙对你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害处,是行善积德之事。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帮人一把就帮一下吧。
先想想自己家里有没有老人,老人百年之后是不是也要请村里的人去抬棺!
我们这里农村很多年以前,有老人去世虽然实行了火化,但是最终还是把骨灰放在很大的棺材里进行土葬的,所以有老人去世要办丧事,孝子首先去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人家里磕头,请这几位来给主事,我们这里称这几位叫老芝麻,就是丧事上主家请来帮忙料理主事的人,老芝麻找好了,这几位就开始给主家筹划在村里找出殡时抬棺的人。
农村老人用的棺材讲究木料要好,并且用料越厚越好,所以枣木棺材,柏木棺材,楠木棺材层出不穷,尺寸有六六天同的,什么天地九的,大概意思就是棺材的盖板和底板,还有侧板是六寸厚,九寸厚,当然还有更厚的,用料越厚,木材密度越高棺材就会越重,并且出殡时棺材里会装填很多去世老人生前用的东西,这都会增加棺材的重量,抬棺人少了根本撑不下来,所以我们这里抬棺最少十六个人。
我们这里一般的村庄不是很大,都是在同村找够这十六位抬棺的。抬棺的人的挑选也是很有讲究的,首先没有结婚,结婚了还没有小孩的人不用,害怕万一被抬棺压伤了伤了元气,对以后要小孩有不利的影响。其次体弱多病的人不用,这样的人自己走路都打晃,哪里有力气抬得动棺材呢!一般都选身强力壮的中年人,有些人虽然上点岁数,但是已经抬棺几十年,对抬棺中的事情比较了解,比如怎么系绳子,怎么插杠子,抬棺要注意什么,棺材往坑里落怎么注意安全,所以这样的人不能少,村里有老人去世每次都会有这几个人。请来的老芝麻就仔细研究都去请谁来抬棺,最好是请以前经常抬棺的人,这些人久经考验,知道其中的要领,抬起棺来得心应手不会出现麻烦。但是这些人有时候不可能都在家里,有的出了远门,有的由于各种状况离开了人世,这时候就要研究找谁来顶替,这是很费脑力的问题。
经过大家精挑细选,最后敲定抬棺的十六个人,就有一位老芝麻领着孝子去这十六个人家门前去磕头请人,老芝麻去选定的人家敲门,等主人出来,孝子也不要说话,跪在地上磕头就行了,老芝麻会给解释,其实都是一个村的,谁家有老人去世早就知道了,开门看到老芝麻领着孝子来磕头,心里就知道是请去抬棺的,老亲世邻的,只要没有特别紧急的事,都会一口答应,没有推辞说不想去的。如果有人故意推托不去,后果可想而知,等他家有老人去世,需要请抬棺的人的时候,由于他故意不去帮别人家抬棺,这个恶名传出去,引起大家的公愤,他家请别人来抬棺就没有人去了,到时候他家不是麻烦大了,所以很多年没有出现过孝子磕头请,故意推托不去抬棺的事。
其实这也说明村民都是很仗义的,邻居家的事就像自己家的事一样全力以赴的去办。被请来的抬棺人负责挖坑,把棺材从家抬到坟地,还负责给埋起来,还要埋出一个圆圆的坟头。丢下自己家里的活,做工的要请假,做生意的要停了生意,全部是义务劳动给主家帮忙,吃三次酒席,得几盒烟,就是乡里乡亲的帮忙。
以前农村生活条件差,住房很矮小,院子大门也很小,老人去世空棺材抬进屋里很容易,可以把盖板分开,等老人入殓收扣之后,棺材里放了很多东西,重量会增加很多,等想把棺材抬出院子这一段路就麻烦了,虽然有十六个人,但是房门太小院门也小,宽度只比棺材宽出一点,想一起用杠子去抬是根本不可能的,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只能棺材前头两个人,并排后背靠在棺头,用手向后抓住棺材抬起来,棺尾两个人在后面抓着棺材抬起来,就是四个人抬着棺材出房门出院门,我们这里叫背棺,这是很需要实力很危险的活,只有有力气有经验的四个人才能胜任,虽然他们四个人抬棺,只要有空隙能搭上手大家都会去帮忙,拼命帮着使劲抬着点,但是由于场地的限制,绝大部分重量还是背棺的四个人承担,等棺材出了院门,到了宽敞的地方,大家一窝蜂的冲上去帮着把棺材慢慢落地,背棺的四个人已经累的满头大汗,满脸通红啦!的确真心佩服这几个背棺的人!
既然别人家老人去世,孝子来磕头请了,这是大家仔细斟酌过的,说明大家看的起你,认为你有这个实力,能胜任抬棺的活。今天给别人帮忙,也是给自己家修福积德,以后自己家有用到别人的时候,虽然这家只有一个女儿你可能用不到了,但是别的村民你还是要用的,如果你故意推托不去,这个事传出去也不好听,如果落个不好的名声,以后有事别的村民也不想来帮忙啦!
人人都有老死的一天,任何都逃不过此关,所以总不能让死人抬死人吧?从来没听说过也没见过,除非赶尸倒听说过,因而死人总要活人去抬才能入土,死人自已不走入坑里,所以历来都是活人抬人,能做到也是一种美德,在我们农村都是这样去做的,所谓爷娘死,众家孀,七老八十的人死了,年青人还抢着抬,在这种事上,谁都不会耍小心眼!因而叫帮忙,你懂吗?
在农村生活,若谁家有丧事,街坊邻居们是都会去帮忙的,这是人情世故也是风俗,不可移风易俗。而移风易俗者没了人情,死后,也会没人抬。
只要在农村居住的成年 健康 男人,通常都会遇到让你帮忙抬棺材下葬的事,大家互为邻里乡亲的,非特殊情况岂有推辞之理?否则的话真该称为冷血了。
逝者为大,何况是老人。老人去逝在农村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操办丧事活动严肃认真丝毫不可大意,其各方近亲属本就很忧伤,为其作一点服务既可以帮助他们化解掉一些伤悲也是我们应该的为人之情。哪个家庭无此事?生老病死这事乃人生必然的经历,谁也不能置身事外。常言说的理:活着不抬人,死了没人抬,想一想也就能明白。
近年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常年基本在外务工,若有老人去逝,本村能够承担抬棺材下葬的人非常有限,通常都要依托邻村的人相互支持方可勉强解决好该问题,可见办起事来该有多难。别人有困难请你,又在你能力范围可以做到,该不该管你自己好好惦量一下吧。
现代社会公众场合,特别是政府活动,一般没有跪拜礼。一些私人活动,如家族拜年、祭祀祖先、悼念长辈等活动,还保留着跪拜礼。
跪拜礼
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旧时使用年代最长、最频繁的一种礼节。古人认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按照周代礼仪的规定,当时对跪拜的动作和对象,作了严格的规范,共分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行稽首礼时,拜者必须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首到地,稽留多时,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重的礼节。一般用于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顿首礼
行顿首礼时,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时必须急叩头,其额触地而拜。一般用于下对上的敬礼。(“顿首”两首,后来也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对人家恭敬。)
行空首礼时,双膝着地,两手拱合,俯头到手,与心平而不到地,故称“空首”,又叫“拜手”。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礼的一种。
其他如振动,不仅要跪拜、顿首,拜后还要“踊”,即跳踊,一般都在丧事时,拜者往往捶胸、顿足,跳跃而哭,表示极度悲哀,凶拜,即行礼时,先顿首,后空首;吉拜,则在行礼时,先空首,后顿首;奇拜,奇为单数,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为重。
肃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肃,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后来在书信来往中,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上“谨肃”。妇女行礼也称“端肃”,即源于此。
4月10号 星期二 晴
(1)
一直在日更的路上,前两天参加爷爷的葬礼,就暂停了日更。
回来之后觉得乏累的很,心累,身体累。
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入土为安,也未必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我看了爷爷最后一眼,已经瘦的皮包骨了,脸色蜡黄,没有一丝血色,但并未走了模样。
家里人都说,爷爷算是没遭多少罪,走的时候面目很祥和。或许是岁数大了,他走了,大家心里也接受了。
家中院子里布着灵堂,他的蓝底大照片摆在桌上,照片前放着几碗甜点,两只白蜡烛,一个香炉。
(2)
顺着灵堂往里走,堂屋正中摆放着爷爷的棺材,家中的男丁女眷分两队,围着爷爷的棺材跪着守孝。
村里有个规矩无论男女老少去世,我们都要哭上几哭。
如果是女子婆家人来哭丧,男丁要哭着回礼作揖,女子要磕头回礼。
如果是免辈邻居哭丧,有专人负责拉丧,并配发白手巾。
如果是死者娘家人哭丧,守孝的男丁女眷都要哭着回礼。
对于守孝的人来说,一直哭,一直哭,泪早已枯竭。
姑姑披麻戴孝,身穿头顶一身白,嗓子早已哭哑。她说,那天夜里,爷爷难受了好多次,她抱着他,抱了整整一夜。
伯伯叔叔们,还有爸爸他们头顶白帽,脚穿白鞋,腰上捆着麻绳,眼睛哭的红肿。媳妇们和他们穿着一样,守孝的同时,还要负责忙前忙后的张罗。
重孙们跪在院里的灵堂里,有的孩子比较小,懵懵懂懂,大人让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
唯有一人,我爷爷的妹妹姑奶奶,在家里,院里,外面跑来跑去,张罗着亲戚。
(3)
麦子小,需要有人照顾,婆婆便也一起跟来了。
姑奶奶就和婆婆闲聊了起来。
她说,怎么也没有想到爷爷会走的这么匆忙,来不及留下只言片语。也不知道在哪里药物中毒,是医院下错了药,或者是药造假了。
那种药物与他的身体排斥,被送往大医院时,肝已经被缩成了一小团。
爷爷虽然发生了医药事故,但无所追具,也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用的药。
这也是我几天前写的一篇文章《为什么医患关系会那么的紧张》,所要谈的一个话题。
不信任感,不是我们不信任医院,医生,而是有了频频出现的事故,才会让我们产生畏惧,害怕,到最后的不信任。
就像我爷爷的事,现在是无法找到根源,如果有线索,起码,我们会选择起诉。
只想说,我们的社会需要一批对医生有敬畏心的医者,也希望越来越多。如果只为谋利益的医生,请你换换行业,也是造福人类的一种恩德。
(4)
我们再多的不舍,也于事无补。
老人们常说,入土为安,方能安息。
爷爷的娘家人到了之后,让我们看了爷爷最后一眼,长孙卫哥用棉花沾了些水,说给他洗洗脸,擦擦嘴,送他走。
我远远的看着,他早已泪如雨下,泪水像条直线一样顺着鼻子滴了下来。掌事的负责人说,不许哭,不能哭,所有人围着棺材走一圈,望最后一眼,走出堂屋。
出殡的地方有些远,麦子平日都是纯母乳,所以我被留在家里,送爷爷最后一程。
我和嫂子,弟媳妇跪在门口,掌事说等棺材拐了墙角,就不要再哭了。
或许这样的哭像点到为止,但看着棺材里的爷爷渐行渐远,那种情感,又怎能这么委婉。
想想那个身体硬朗,倔强的老头再也见不到了,日后的每一天,都没有了他的身影,都我哭的声嘶力竭,哭的像个鬼。最后泪眼模糊了视线,我早已不记得被谁拉起来,哭了多久。只觉得嗓子有些沙哑,干涩。
(5)
有人说,爷爷的事算是喜丧,岁数大了,也没有受很多罪。
终归谁都有那么一天,会离开人世,但走的方式,谁也选择不了。
刘晓庆在一次采访中说:
人都会老,我们只是希望老的慢一点。
人都会死,我们只是希望死的晚一点 。
可不是,这世间有太多留恋,但我们还是想走的晚一点。
无戒90天写作挑战营 第2 8 篇
闽南地区的丧葬习俗豪华而带有神秘的色彩。古话有云,吃要苏杭二州,死要在泉州。其实就是泉州地区的丧葬规格非常豪华,可以说在古代丧葬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事情。
1、入殓。人死了要入殓,入殓的衣服非常有讲究,都必须是单数的,我们这里通常是上衣7件裤子3件。遇到非常高寿的人,或者是地位非常崇高的人,就必须要上衣9件裤子5件。遇到短命夭折,或者是意外死亡的,就是上衣5件裤子3件。这些都有具体的规格,不可以随便乱用。而且寿衣的件数不是平常的算法,而是一层就算一件。有的夹衣是两层的,那就算两件。
2、守灵。在泉州,守灵一般都是3天为起点,如果有人没有停灵三天就出殡,那会被人戳断脊梁骨。而且三天守灵都要哭丧,早上7点开始女儿就要不断哭丧,哭足三天。现在哭不动,就都是请人来哭丧,十几分钟50块,有钱的人就是一整天请,没有钱的就哭一会儿再请一场,不过再便宜一天下来也要大几百块。
3、出殡贺仪。今年我隔壁家有两个老人去世了,一家是19队的乐队,一家是27队。出殡的时候请乐队来热闹一下是我们的习俗,花圈反而还没有那么流行。乐队有很多形式,西乐、腰鼓、惠安女等等,一队基本是二十个左右的人,价格是3000块左右。人越多,价格越贵。虽然花费很昂贵,但是场面非常风光热闹。
4、送殡。我们这里出殡,要抬着棺材,送殡的人跟着一起绕村里的路走一圈,然后再绕大概3公里的公路,才会让棺材上灵车。而且路面上走的时候,所有乐队不能断,必须从头到尾演奏。且每走一段路都要停棺,让子孙跪下来哭。我去送过我干奶奶,一路上跪的膝盖都快肿了。
自古以来,给老人守丧,大致相同。但各地有各地的习俗。像我们湖南常德这地方,给老人守丧时,亲人围在老人遗体周围,有一些至亲会哭上一会,隔一会烧一点冥币,点几只香。在晚餐后摆上碗筷,装满饭菜、白酒,意思让老人吃饱喝足上路。晚上8点开始,会有大鼓师傅说唱、祭拜。凌晨,鼓匠师傅会“劝亡人”,用悲戚的唱腔诉说老人的一生,守丧的亲人们这时候悲从中来,大多痛苦。“劝亡”完毕,经验稍差的鼓匠继续说书,亲人们便清理一些老人贴身衣物的后面部分垫在老人遗体的下面,表示“有后”。所有这些工作做完之后,清理孝堂,直至火化老人,等着天亮安置骨灰。
守丧,又称守孝,也就是中国人的五服观念。在古代,国人必须给逝者戴孝,穿孝服。而守孝对不同的亲属又有不同的讲究!譬如以下分类:
儿子:全身孝,三年。
孙子:全身孝,一年。
曾孙:半身孝,一百天,
玄孙:半身孝,一个月。
玄孙以后的孙辈,只是头戴孝,出殡后去掉。
现在按照国家法律出了五服,同姓同宗的都可以通婚了。不过在很多地区,家族比较大的,还是有很多人守礼制,不当“日本人”。至于老人过世后守孝,也不可能做到古代那种礼节,差不多就行。只要老人在世时自己好好孝顺,就比什么都强。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时间越长越表明守丧当事人对已故人的崇敬,和不忍对方离去的心情。
守丧:守服丧事
守服丧事。[1]《后汉书·李固传》:“ 固 弟子 汝南 郭亮 ……诣阙上书,乞收 固 尸,不许,因往临哭,陈辞於前,遂守丧不去。”
为何孔子认定“不守丧三年,心就不安”呢 孔子谈到理由:“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这十二个字正是我们了解儒家人性论的出发点。人心对父母的深情,原来是由具体的成长经验所孕生的。小孩子生下来到了三岁,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孔子的观察居然如此平实。可见伟大的哲学必由平实的经验开始。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洞识能够针对人心之安与不安。
守丧期间要注意以下规矩
带孝以往生者为主, 男左、女右, 服丧期间应以素色服装为宜, 孝子孙于服丧期间不得修剪面容与头发, 丧家家中的春联应立即拆下, 带孝勿进入庙寺与他人之家, 外出时,可先将孝取下放置灵位旁或衣服里, 家中安灵时,拜饭时间为晨昏(上午七点及傍晚时间),一天两餐,可比照往生者生前用餐时间,晚饭最好于傍晚,太阳下山前供奉, 家中安灵应以红布遮蔽神明,灵前香火需延续勿终断, 入木时辰看好便可报丧,父丧要报伯叔、姑母等;母丧则要通知外家,俗称「报白」, 母舅以外的亲戚,可央求人代为报丧。
有客上香时,应由丧家点香再递给客人,祭拜时丧家应在一旁告知往者、祭拜者姓名及吉利话、后再答谢接香, 长辈到时应以跪礼迎接。
丧眷禁忌
(1)、 丧期内禁忌生产活动。一是视其丧事、丧眷皆为凶兆, 若从事生产活动,会危害庄稼,使其歉收甚至绝收。 二是对亡灵的敬畏, 为祭典亡灵,要停止生产。
(2)、 一般丧眷在守孝期间禁止参加一切 娱乐 活动。 不能到人家家串门子,唯恐为别人带来晦气。旧时,丧眷还有不入公门的禁忌, 在官的要去官,守制三年,以尽孝道。
服饰禁忌
忌穿著红色、彩服,以白色为孝服色。
中国孝服自重而轻依序为:斩縗、齐縗、大功、小功、缌麻。 越是血缘亲近的丧服越重,其服质料越粗、制作越简陋,这说明了丧服是孝眷的一种「自惩」形式,以自我惩处的形式来表达孝心,或说是对死者生前未能尽到孝心而自责的表现。
旧时,服丧期间忌过问官场之事,即便过了三年,仍旧忌男穿官服带官帽,女子则忌穿豔服红衣。
服丧期间孝眷禁忌理发、梳头、剃须、刮脸,据说,是为报老人对小孩擦屎刮尿的养育之恩。
礼记大传云:「服术有六: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三曰名;四曰出入;五曰长幼六曰从服。」这是儒家制定丧服制度的六大原则。
一亲亲: 即以血缘关系之亲疏远近作为制定。丧服亲重的一个原则,以己为中心,依照亲疏关系制定,和自己越亲的服越重。
二尊尊: 儒家除了亲亲外,最重视尊尊。固丧服四制首为恩(亲亲),次为理(尊尊),如臣为君服斩衰三年。即是而为外祖父母,本只应服缌麻但丧服篇却规定服小功丧服传,就说是以尊加也。
三名: 名就是名份。虽非血亲但有名份即须为知服丧,如姻亲关系或妯娌。
四出入: 是指女子或男子音出嫁或为人后,宗族归属不同,于是服丧轻重也有不同。
五长幼: 这是指死者死亡时之年龄长幼。若为长人则依照一般服等服丧,但未成年则依其死亡的年龄来做区分,要降等为他服丧,如为达最低标准年龄则无服。
六从服: 这是只因从某一种关系人之服而服的一个原则。
饮食禁忌
礼记:「行吊之日,不饮酒食肉焉。」但此忌在民间早已败坏,是恶陋之丧俗。
服丧期间,过年时禁忌做甜年糕,只能做萝卜糕。也禁忌丧眷吃粽子和做红龟。
禁忌孝眷同前来吊唁的宾客一同上桌吃饭。
祭扫禁忌
妇女不能上坟祭扫,俗以为女人上坟,意味著家中无男子、无后代子孙。尤其孕妇是更不行的,唯恐亡灵扑著胎儿,使孕妇难产。
若是犯了罪被判刑而身体上留下残疾者,也禁止为父母祭扫,因「惭负先人」。再者,也恐亡灵见其子孙受刑,痛惜感伤。
修冢、祭扫,忌讳请他人代劳。
民间上坟祭扫、烧纸,多以七数为期,有求死者还阳之意,以七七为终。
以上所述,是民间传统守丧风俗中,主要的讲究,不过,在新 社会 ,虽着 社会 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守丧礼也有所减化。
一、忌讳去世时候身边无亲人
旧时人们很重视传宗接代,认为老人去世的时候,必须有后辈儿孙在场,以便老人走得时候有人送,不孤单;老人在阴间也不用总是牵挂,灵魂可得安宁。
如果老人是在所有亲人在场的情况下去世的,就是最大的福气。相传白族认为老人死在儿孙怀里,是儿孙在报答养育之恩,俗称“接气”。
二、忌讳让死者光身而去
北方很多地方都讲究,在死者断气前就要穿好殓衣,不能让死者光着身子而去。所以旧时,老人们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儿孙们往往就要在闰月年为其准备寿衣,让老人们看着放心。
寿衣的件数、质地是很有讲究的。件数要单数,诸如五、七、九件不等,忌双数,怕凶祸再次降临;材质上则忌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而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音同,寓意福佑后代多子多孙;寿衣还不能用皮毛制作,怕来世转为兽类。
三、入殓时候的忌讳
1、入殓的时候忌讳泪洒尸身。在入殓的时候,亲人们要暂时忍住悲伤,控制住眼泪,以免泪洒尸身。
2、入殓前后忌讳猫、狗接近尸体,认为会引起死者骤然挺立或成僵尸。
3、棺材忌讳用柳木。棺木以松柏材料为佳,禁用柳木。因为松柏象征长寿,柳树不结籽,恐会绝后。
四、报丧的禁忌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白布、白纸,让人们都知道家中有人去世,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父母去世,确定了葬礼的日期后,孝子要去亲戚家报丧。报丧时讲究孝子未进屋,先跪在室外行礼,向亲戚报告父母去世的消息以及葬礼的时间。
五、葬礼日期、墓地的选择
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会一下子走远的,死亡会涉及很多事项,所以古人尤其重视葬礼日期的选择,以免引发系列的不幸。
而墓地的选择自古以来都十分讲究。俗以为墓地好坏直接关系后代的贫富吉凶。旧时,关于墓地的选择禁忌,民间有十不葬歌谣:一不葬粗顽块石,二不葬急水滩头,三不葬沟源绝境,四不葬孤独山头,五不葬神前庙后,六不葬左右休囚,七不葬山冈撩乱,八不葬风水悲愁,九不葬坐下低小,十不葬龙虎尖头。因此,要请专业人士选择葬礼的日期、好风水的墓地。
六、下葬后的禁忌
逝者下葬之后,送葬的人要绕墓三周,在回家途中则忌回头观看,以免逝者的鬼魂跟随活人回家。
七、服丧期间忌讳走亲访友
子女服孝期间不走亲戚,不访友,不集会,不拜年,尤其不能到病人家去,以免给他人带来不幸。俗语有“身穿热孝,不登邻宅。”
八、守孝期间,子女忌穿色彩鲜艳衣服
父母去世后,子女要为父母守孝,古时候一般要守孝三年。现代时间缩短,但也不宜少于一年。守孝期间,子女忌讳穿色彩鲜艳的衣服,浓妆艳抹,饮酒作乐。
多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把诵经的功德回向给过世亲人和法界众生,多去庙里以过世亲人名义做功德,助印佛经,资助建寺庙,过世的亲人在那边会受益。南无地藏王菩萨!(争取49天内,去庙里为亲人做功德,最佳时间,救拔苦难!细研《地藏菩萨本愿经》)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