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问题一:单位敬赠花圈挽联 单位敬赠的花圈,挽联不必采用文学形式写法。 通常是:上联写“XXX同志千古(永垂不朽等亦可)”,下联写”XXXXX(单位名称)”敬挽。 问题二:花圈挽联称呼怎么写 1 )、挽联一般都是左侧一条写词,右
问题一:单位敬赠花圈挽联 单位敬赠的花圈,挽联不必采用文学形式写法。
通常是:上联写“XXX同志千古(永垂不朽等亦可)”,下联写”XXXXX(单位名称)”敬挽。
问题二:花圈挽联称呼怎么写 1 )、挽联一般都是左侧一条写词,右侧一条写XX敬挽,等等。没有在挽联下方落款的。如:左 悼念XX千古;右 友XX敬挽。2 )、千古一词,一般用于对社会有功绩的人。普通挽联上款下面应写上;男的、灵佑、女的、仙逝等词。下款还要写上挽、敬挽、拜挽、泣挽、顿首拜挽等3 )、1挽联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去世者所写的对联(可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 格式:要求上联与下联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2面朝门立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上联常用\悼念XX\,下联常用\&q亥ot;XX敬挽\。 3范例: (上)称呼XXX先生千古 (下)辈分XXX、XXX敬挽
。
问题三:单位赠送的花圈挽联怎么写? 去纸钱铺,说明情况。他们会帮你写的
问题四:花圈上如何书写挽联? 你说的没错,花圈上一般只写“悼念XX千古;右 友XX敬挽”之类,挽联是单独写的,单独悬挂,并不挂在花圈上,因此与花圈上的不冲突。挽联的一般在下联左下侧写敬挽人名字。
如果不能单独写挽联,就在花圈两个条幅上写,右边写“寿终德望在”,左边写“身去音容存”,再在左边的条幅左下方写“友XX厂挽”就是。再说这个由丧事方去写,你说你要求,看他们怎么安排。
问题五:亲属花圈挽联怎么写 花圈,是向死者敬献的祭奠物品,在当今社会丧礼活动中最为流行,无论亲疏尊卑、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普遍适用。晚带,也有叫“花圈挽联”,是为了表达对死者的敬仰、哀思而敬献花圈、花篮时撰写的联语。晚带也由上半联和下半联组成。在实际应用中,晚带的写法和形式有一定的程式,书写时要慎重选择晚语的用词,尤其是上联,对死者颂词称呼不能搞错,因人用词,恰如其分。上半联、下半联的写法因用词的不同而多种多样,常用的上半联:男用“千古”,女用“仙逝”“千秋”,烈士用“永垂不朽”,男女通用“逝世”,“仙游”。 例:“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沉痛悼念xxx老人仙逝”、“xx同志永别”、 “xxx烈士永垂不朽”等语句。下半联:亲人用“泣挽、哀挽、”;平辈用“挽、同挽”;晚辈用“拜挽、叩挽、敬挽”。例:“子xx泣挽”、“战友xxx敬挽”、“好友xxx、xxx同挽”等语句。
问题六:母逝机关单位送的花圈挽联怎么写 去纸钱铺,说明情况。他们会帮你写的
问题七:花圈挽联称呼怎么写 姐姐的公公去逝花圈挽联怎么写?
问题八:给去世女性送花圈,挽联上联应怎样称谓,怎样书写? 一、三种署名方式
1、单位署名
2、个人署名
3、集体署名
二、称谓关系
爱妻 、母 、慈母、高堂、胞姐(妹)、 堂姐(妹)、 姨姐(妹)、 表姐(妹)、伯母、女士、孙女 、外孙女、岳母、祖母、伯祖母、家媳、契女、 婶、姻伯母、姻侄女、 订侄女 、姨母等。
如果是女性老师或知识分子,可用先生
第三方敬挽,用伯母、女士、先生最多
三、书写方式
1、慎重选择挽语用词
上半联对死者颂词主要是称谓正确。下半联则可发挥
2、字体格式
行书、楷书、魏碑皆可,不要用草书。白底黑字。下半联的第一字要比上半联的第一字低1-2个字的位置。
例:沉痛悼念 ×××同志
友×××敬挽
3、高级写法
字数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词性相对则更好,更高的要求则是平仄相对。
例:
学界 泰斗
人世 楷模
一般做到1、2点既可
问题九:朋友父亲去逝花圈挽联怎么写 通用联
流芳百世,遗爱千秋 音容宛在,浩气常存
陇上犹留芳迹,堂前共仰遗容
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几处游
美德堪称典范,遗训长昭泣人
一生俭朴留典范,半世勤劳传嘉风
慈竹当风空有影,晚萱经雨似留芳
流水夕阳千古恨,凄风苦雨百年愁
挽男联
前世典范,后人楷模 名留后世,德及乡梓
一生行好事,千古留芳名
高风传乡里,亮节昭后人
悲声难挽流云住,哭音相随野鹤飞
鹤驾已随云影杳,鹃声犹带月光寒
朗月清风怀旧宇,残山剩水读遗诗
等闲暂别犹惊梦,此后何缘在晤言
天上陨颗明星,人间少名俊杰
瑶池来位贵客,佛国添座金刚
问题十:单位敬赠花圈挽联 单位敬赠的花圈,挽联不必采用文学形式写法。
通常是:上联写“XXX同志千古(永垂不朽等亦可)”,下联写”XXXXX(单位名称)”敬挽。
花圈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你可以这样写 我认为比较好
上联 沉痛悼念XXX老夫人
下联 晚辈XXX与令郎同悲
扩展资料
挽联格式写法:
一、挽联一般都是左侧一条写词,右侧一条写XX敬挽,等等。没有在挽联下方落款的。如:左 悼念XX千古;右 友XX敬挽。
二、千古一词,一般用于对社会有功绩的人。普通挽联上款下面应写上;男的、灵佑、女的、仙逝等词。下款还要写上挽、敬挽、拜挽、泣挽、顿首拜挽等
三、
1挽联 挽联是集体或个人哀悼去世者所写的对联(可贴在门口、骨灰盒两侧、追悼会会场两侧、花圈上)。格式:要求上联与下联辞意相对相辅,句式仍要对偶,字数相等。
2面朝门立 上联在右,下联在左。上联常用\"悼念XX\",下联常用\"XX敬挽\"。
3范例: (上)称呼XXX先生千古 (下)辈分XXX、XXX敬挽
花圈挽联称呼: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
(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
参考资料:
悼念同事对联
五十年代初当教师,对很多同事尚不大熟悉,军马店村有孙守章者,四十多岁,大概是初级师范生,分配到“大白头”小学任教。每晚自拉胡琴,自唱京剧。大郝庄村有李效良者,小学教师,年已五十余,每日玩世不恭之态可掬。他是泊镇人,说起来和我有同乡之谊。他是泊镇九师毕业的,和我的叔伯姑父等皆同学。孙守章每感慨万端,看到年较轻的提升高小教师,每有不平之意。其实李效良比他学识高得多,而李则万事泰然处之。我们算是一个中心小学,每周要齐集风化店学习。较说得来的就三一伙、两一堆自聚。孙守章因有思想负担,加上其他病竟然不永其年,溘然长逝。我于无事时撰一挽联曰:“时搔白首,若负平生,一代穷儒齐落泪;冠盖京华,斯人憔悴,千古知音复何凭。”写完给李效良看,请他改削。他看后笑曰:“我辈‘穷’则穷矣,‘儒’则未也。”请他改正,阻未改成惬意的词。他又自撰一联曰:“忆当年,豪竹哀思,引吭高歌,蕴藉风流惊四座;痛此日,白马素车,斗酒只鸡,衰草斜阳土一丘。”往事已越五六十年矣,李效良于六十年代初即无音问矣!
(作于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