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亲戚往来 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逢年过节,对方有婚、丧、生病、乔迁等事,需备礼前去探望、祝贺、相助。接到邀请后无故不去,又不打招呼;家中有婚礼、丧事等要事,故意不邀请对方,表示彼此断绝往来。过后,双
亲戚往来
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逢年过节,对方有婚、丧、生病、乔迁等事,需备礼前去探望、祝贺、相助。接到邀请后无故不去,又不打招呼;家中有婚礼、丧事等要事,故意不邀请对方,表示彼此断绝往来。过后,双方关系好转,有意恢复往来,可在家中有事时邀请对方,对方应邀,即恢复亲戚关系。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亲戚间的往来,主要表现在家庭事务上,着重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这种往来仅仅表现为一种形式,或是服从于习俗的束缚。亲戚之间有情投意合,说话投机的,犹如知己朋友,彼此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快乐;但是如果双方没有好感,话不投机,即使是一种负担,遇婚丧等事也非得前去作客或是邀请对方来作客不可。
除礼节性的往来外,亲戚间最大的往来是经济上的相互支持。一方有麻烦,首先想到的是到亲戚家去借钱,在松江人的观念中,问亲戚借钱是天经地义的事,且没有到期还息的习惯。常有比较富裕的人囿于传统观念,被亲戚借钱搞得不堪负担的事发生。
近年来,城区市民,特别是年青人有淡化亲戚关系的趋势,亲戚间的交往大大少于朋友、同事、同学间的交往。比如自己有恋爱问题、工作问题、有喜怒哀乐,甚至经济上有困难,不一定先去找亲戚,大部分是先去找朋友商量、分析、帮忙;平时的娱乐活动大多是和朋友在一起。
邻里、熟人关系
熟人相见,互打招呼,互致问候,称“叫应”。迎面相见,故意不理睬对方,俗称“不叫应”,常被视作是对自己的侮辱,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有时有表示断绝往来的意思。
70年代前,邻居间大多彼此知根知底,来往密切,货物可先用后借,烧菜缺少油酱可随意取他人的应急,突然下雨自有邻居代收晾晒的衣物,大多亲如一家人。偶尔发生矛盾,一经劝说,也就释然。邻里串门称“讲张”、“白相”,较随便,可在门口,可在房中,多已婚女性所为。邻居有丧事,不请自到,帮助料理后事;逢喜庆,非要邀请才能参加,送礼稍薄于亲戚。近年来,居民大多搬进了独立单元的新楼房,邻居间缺少沟通与了解,楼上楼下彼此不知姓甚名甚,见面不打招呼,互不往来。
朋友交往,青年人多荡马路、游公园、上娱乐场所,偶尔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过去,市民住房狭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会,今家庭聚会逐渐增多。朋友有红白事,相互邀请,送礼如亲戚,有的礼金甚至更高。平时来往不备礼,招待不讲究仪式。
送礼
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遇红白事,所备礼物的价值,略高于前番对方赠送给自己礼物的价值,称“抬一抬”。一般作客不计较礼物的价值,送与不送,送多送少无所谓,但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礼物分钱、物两类,50年代前,平时作客送礼盛行“黄篮头”,粗竹篾编成,上覆红纸,内装水果;“包扎”,又称“牛头包”,黄粗纸包成长方梯形,上覆红纸,内装桂圆、蜜枣、胡桃、红、白糖等;“盒头”,厚纸盒装贮的糕饼类。贺寿送面条、寿糕,造屋上梁送馒头、糕,迁新居送面条、定胜糕,探望产妇送胡桃、云片糕、红糖,丧事送缃布、纸绽,年节有清明节送青绿饺,端午粽子,过年送鲜鱼、猪肉、鸡、鸭、年糕等。60-70年代,礼轻。80年代起,贺生育送滋补品和童装等,贺寿多蛋糕,乔迁送蛋糕、工艺品等,丧事送“白人情”,有钱、被面、纸绽等。年节子女孝敬老人送补品,其余亲戚来往多送蛋糕、水果。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送钱历来用红封袋,马虎的用红纸包裹。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人情花费以贺婚礼最大。
作客、待客
客到,主人先接过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带有污秽物、湿伞,不带入主人家中,置于门外。作客不能带药包上门(主要指中药包,为主人购买的除外),此为大忌。另,家中有丧事,一般未过头七,不宜出门作客(规矩大的人家要过了五七才出门作客)。
客人入室,主人先要让坐;主人未让坐,客人不坐下。遇喜庆事,先敬客以糖汤,再敬茶、烟。主人敬茶,客人站立双手接。客人不将茶水喝干,不将茶叶吐在桌上、地上。主人家要有人陪坐说话,至少不能冷落客人。客在,主人不扫地,不打骂孩子。
留客吃饭,至少备8只菜,备酒,称“吃便饭”。进餐时,凡整只鸡、鸭、蹄膀、全鱼等菜肴,主人未请,客人不吃。喝酒没有一杯一口干的习惯,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半途筷,将食品夹住又放下;二忌乱筷,挑精拣肥,在菜碗中乱翻乱搅;三忌窥筷,手握筷,目光盯住菜肴;四忌碎筷,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签筷,以筷当牙签;六忌泪筷,夹食品时滴汤不止。客未喝完酒,主人不先吃饭;客未吃完饭,主人不离桌。
客人告辞,送至大门口或楼下。主人不相送,甚至不起立,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攀亲眷
朋友间情谊笃深,为加深关系,或保持长久联系,就采用攀亲眷的方法。攀亲眷主要是“攀过房亲”,即认干儿子、干女儿,还有拜兄弟、认姊妹等。
攀过房亲有多种原因,一是结婚多年,未生育,俗以为,认个过房儿子或过房女儿后可以得子女。二是生育儿子后,怕其夭折,又经算命术士胡诌,须过继给某始人氏,即可太平无灾。三是两家交往甚密,再以过房形式发展为亲戚关系,以增强联谊。四是一方有财有势,另一方竭力巴结,攀个亲戚来找个靠山。近年来,城镇居民攀过房亲的越来越少,农村中仍有流行,多为感情需要和寻靠山类型,以迷信目的的不多见。
两家一经商定攀过房亲,就要确定攀亲吉日。攀亲那天,过房女儿或过房儿子打扮一新,其父母备厚礼,带爆炸、鞭炮前往干爹妈家。松江人称干爹妈为“寄爹”、“寄妈”。称“过房儿子”有两个概念,一是干儿子,二是入赘的上门女婿。
过房儿子到了寄爹家,过去要行磕拜大礼,叫寄爹、寄妈,日前磕拜礼已除,仅存“叫应”而已。拜毕,燃放爆竹、鞭炮,以示庆贺。如孩子尚小,不会叫应,就在门口置一竹梯,父母将孩子从空格中递给寄爹、寄妈,代为叫应。叫应后,寄爹、寄妈酌给孩子“见面钱”,或称“压岁钱”。寄爹家备丰盛酒菜招待过房亲,有时也邀请至亲好友同来庆贺。有的寄爹还要为过房儿子或女儿取个“寄名”,请人将寄名写在红纸上,过房儿子或女儿将其带回,高贴在客堂间或卧室墙上。
寄爹、寄妈在春秋两季,要给过房儿子或女儿送些夏衣、冬装,一般是第一年较认真,以后就马虎些。过房亲和其他亲戚一样看待,凡亲戚间一应交往礼俗,都按此办理。
认姊妹,多为未婚姑娘所为。彼此性格相投,感情深切,互认为异姓姐妹,以姐妹相称。人数或多或少,少则二人,多的有结九姐妹、十姐妹的。认姊妹形式各异,旧时,大多到尼姑庵一齐向观音菩萨磕拜,再互拜。拜完,吃顿团聚饭。认姊妹的姑娘互助互利,彼此关照。出嫁后,仍然保持关系的也有,如亲戚一般。日前认姊妹习俗已少见。
春节,通常叫作“过年”,也就是辞旧岁、迎新年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按老上海的年节风俗,得从旧年腊月说起,而且还得追溯到冬至节。因为冬至一到,就已逼近年关了。
上海春节的风俗如下:
年味渐浓的豫园
1、吃“冬至夜饭”、冬至夜祭祖:
冬至在旧历十一月中、下旬。俗谚“冬至大如年”,又有“冬肥年瘦”之说,意谓这个节日俨然像过年一样。民国以前,商铺、作坊、村馆书塾冬至这天都休假。冬至前一日,称“冬除夕”,阖家吃“冬至夜饭”。农家还喝自酿老白酒。冬至早晨,拜贺亲友,馈赠节物,叫作送“冬至盘”。汉代蔡邕《独断》中已有冬至拜贺的记载。宋元以来,也有“一阳贺冬”之说。这天,还要祭祀祖先,冬至夜祭祖,磨糯米粉蒸糕,做“冬至团”,以菜肉、豆沙或萝卜丝为馅,并用以祀灶。
2、吃“腊八粥”:
进入腊月,年事开始忙了。首先是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又称“佛粥”“五味粥”或“七宝粥”)。相传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日,各寺庙僧尼将募化来的白米,杂以枣、栗、菱、豆、胡桃、荸荠、芋艿、慈姑、香菜、青菜、胡萝卜等煮成腊八粥,用以供佛外,主要是分送檀越(即施主),表示祝福,大寺庙还以此施给贫苦人。之后民家亦仿此煮食。宋陆放翁有句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3、送灶神:
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神“朝天”,称“谢灶”。先一二日,街上就有卖纸扎的送灶轿子。二十四日晚上,民间把灶龛里的灶神请在堂上,以酒、果、牲醴、团子、元宝糖祭灶,祭毕,把神马送进纸轿焚化了,就算“上天”。元宝糖是以麦芽熬成饬糖,以为灶神上天奏事,难免多嘴,会说民间的坏话,就用粘牙的元宝糖封住他的口。送灶第二天就是掸烟尘,揩洗门窗,清除破烂,搞一次大扫除,准备干净舒服地过春节。
传统的“送灶日”一景
4、吃“口数粥”:
十二月二十五日,家家吃“口数粥”,这是一种糖豆粥,用赤豆、桂花、姜屑、白糖熬粥,谓可辟瘟免疫。有趣的是,连所畜猫、狗也都算在“口数”之内。家人有作客在外者也得留下一盏。
5、谢年:
为了答谢一岁平安,要在除夕之前三四天内择日“谢年”。早几天已忙着磨粉、装糕、做团子,备作年节祀神、祭祖及馈赠亲友之用。上海人喜爱的年糕,一种是苏式方形的糖年糕,一种是圆形的米粉松糕。谢年的晚上,以香花、酒茶、三牲、鲜果、饼饵祭神,但必供上两盘年糕,加上一对元宝形的糖糕。祭时敲起年锣鼓,送神还要放爆竹,很是闹猛。
6、吃“年夜饭”:
大除夕,家家户户更热闹。傍晚,悬挂出先人遗容(即画像,也叫作“真”)祭拜。接着吃“年夜饭”,称为“合家欢”。席上虽不乏珍馐美肴,却还要放上两样本地特产的菜蔬:炒塌棵菜和糖醋银丝芥。另外还得添上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升发”之意。这一顿饭,倘有家人远出,也得添上一副杯筷,以示团圆无缺。
预备年夜饭,珍馐堆满架
7、贴春联、贴门神、贴年画:
春联,就在除夕贴出,也叫“春帖”,是由古时“桃符”演变来的,联语大多为四言、五言、七言,常见的是“聿修厥德,长发其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类吉祥语。
其次是贴彩印的“门神”,画面是唐朝的秦琼和尉迟恭,代替古时桃板上绘的神荼、郁垒,以镇邪辟恶。另外还要在屋内墙上及灶堂贴红纸写的“福”字。现今,贴门神和“福”字已不再流行,只春联还保存下来,只是内容已改成契合时代的新联语了。
挂贴年画,也是家家户户感兴趣的。旧时,上海旧校场就有不少彩印木刻年画和神模的作场,但出品不如杨柳青、潍县和苏州桃花坞等的精美。鸦片战争后,沪地又出现了石印画片。民国以后,则盛行称为“月份牌”的时装仕女和故事画,风格一变,颇受喜爱。
8、守岁:
除夕夜,人多通宵不眠,谓之“守岁”。堂上红烛高烧,满室生春,一家人围炉团聚,把酒笑谈,欢度良宵。除夕,年夜饭后,长辈还给幼辈发“压岁钱”。旧俗,用红绳缀铜钱数十置于小儿枕下,祝愿其长命百岁。民国以后,则用银元包以红纸,在岁朝孩童拜年时授给他们。
1946年的上海,长辈过年给孩子发压岁钱
9、拜年、吃“三官素”:
正月初一清晨,人们在不断的爆竹声中迎来了春节。这天,不论男女老幼,衣冠崭新,堂前点燃红烛, 以茶果、 粉 圆、 年糕祀神,以祈一岁康宁。拜祖先后,向长辈拜年,长辈给以糖果盘,装满“压岁果子”,其中少不了红橘、荔干、甘蔗之类,“橘荔”谐音吉利,甘蔗寓意“节节高”,均取吉祥之意。早餐吃汤圆、年糕或春卷。午饭是现成的丰盛肴馔。有些老年人在初一不沾荤,要茹素,叫作吃“三官素”。
下午,访亲友贺年(或到初二、初三走动)。有时只送名刺一纸到友人门上,便算了事,这叫投“拜年帖”。往还答拜,称“飞帖”。张春华《上海岁时衢歌》写道:“满城裙屐此匆匆,宾主循环一例同;卓午出门归路晚,绕阶名纸拾梅红。”明文征明亦有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人嫌简不嫌虚。”写来也颇为风趣。款待来客则飨以元宝茶(“元宝”指青果)、糖果、花生、瓜子及汤团或年糕。
初一当天,不扫地、不汲水、不乞火、不啜粥、不动针线。这些清规戒律现今都早已破除了。从初一到初五,商店、工厂均停业。
清末民初,晚辈在正月初一给家里的长辈叩首拜年
10、祭芒神,打土牛、接财神:
岁首立春,旧上海也有迎春仪式:祭芒神,打土牛,以红绿绸结彩挂在土牛身上。仪式由地方官绅行于东郊,民众趋观。又设春宴,“荐辛盘”,吃春饼、生菜。民国后此风不存,但每年的历书上总画着一幅牧童鞭春牛图。
初四晚或初五子时,商家接“五路财神”,所具牲醴,必有活鲤鱼一双,“鲤”与“利”同音,取发财之意。祭毕将鲤放生。是晚吃“财神酒”。
城隍庙的元宵灯会
11、赏灯、过元宵:
到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赏灯是件盛事。十三上灯(也叫试灯),十八歇灯,足足要闹六天。“上灯圆子落灯糕”,过元宵中午吃馄饨或面条,晚上吃汤团或小圆子(俗称珍珠圆)。
老上海街头的汤圆摊头
清末民初,山东淄川农民正月十五耍社火、闹元宵
元宵前两日,灶堂就已点起“灶灯”,这是吴中传来的旧俗。元宵节是盛灯,各家门上和屋里都挂起各色花灯,如元宝灯、鲤鱼灯、象灯、花篮灯、荷花灯、荠菜灯、蛤蟆灯、鳌山灯、画舫灯、走马灯、双龙抢珠灯等,璀灿夺目。孩子们多在屋内外牵着兔灯玩。在城内闹市和桥梁都搭灯棚,层层挂灯。寺院则用竹竿扎“塔灯”。黄浦江畔和船上的桅杆也都挂上了灯,远望如繁星。郊外,田塍间挂起“望田灯”。清季还盛行“穿马灯”,灯为农妇自制,成队的壮年农民持灯串往各个村落,预祝丰年。“掉龙灯”也是农村元宵的热闹场面,各路数十条巨大的龙灯会聚腾舞,表演抢龙珠,鼓乐相随,欢声四起,在沪郊及嘉定南翔一带尤为盛行。张春华《上海岁时衢歌》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艳说年丰五谷登,龙蟠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滚龙灯。”
12、烧头香、逛庙市:
上海城隍庙和春节风俗也有着密切联系。旧时,人们每在新正初一子夜时分赶到城隍庙去“烧头香”。以后几天香客不绝,而更多的是逛庙市。庙内商肆林立,百货杂陈;茶寮、书场也有几处,饮食店摊就更多了;再加露天设摊,摆着年画、春联、扯铃、风鹞及各种玩具,还有猴戏、杂耍等,吸引了大量游人,流连忘返。从初一到初五,士女骈集,人流如潮。清末至民国,豫园各处由各业分管,平时不开放,只有在春节,萃秀堂、点春堂和内园才酌情开放,供人游览。
元宵灯市风光
每年正月初三,内园循例举行梅花会,初四起各业连日在庙中戏楼演“年规戏”,初六钱业又在内园祀城隍。元宵晚上,庙内灯市最热闹,有卖灯的,有赏灯的,熙熙攘攘。清末王韬的《瀛壖杂记》有一段城隍庙上元灯夜的描述:“上元之夕,罗绮成群,管弦如沸,火树银花,异常璀灿。园中茗寮重敞,游人毕集。斯时月明如昼,蹀躞街前,唯见往还者如织,尘随马去,影逐人来,未足喻也。”
随着上海商埠的开放,外省人士纷纷来沪定居,五方杂处,各地风俗习惯也随之传入沪上,上述各种旧上海春节风俗有许多也已经改革了、更新换代了。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一:亲戚间往来一般保持到血亲第三代,即堂兄弟、表姐妹间还有走动。平时走动不讲究送礼,有事必备礼,俗称“做客人”、“做人客”。
二:青年人多荡马路、游公园、上娱乐场所,偶尔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过去,市民住房狭小,朋友很少在家中聚会。朋友有红白事,相互邀请,
三:平时来往不备礼,招待不讲究仪式。
四:逢婚丧喜庆,亲友间例须送礼,称“送人情”。上门探望病人,或准备在主人家吃饭的一般是要送礼的。旧俗送礼的如今大多改为送钱。
五:送钱历来用红封袋。只有逢丧事用白纸。钱额喜事成双数,丧事成单。
六: 客到,主人先接过客人手中的物品。客人带有污秽物、湿伞,不带入主人家中,置于门外。另,家中有丧事,一般未过头七,不宜出门作客(规矩大的人家要过了五七才出门作客)。
七:留客吃饭,至少备8只菜,备酒,称“吃便饭”。
八: 进餐时,凡整只鸡、鸭、蹄膀、全鱼等菜肴,主人未请,客人不吃。
九:就餐用筷有六忌,一忌将食品夹住又放下;二忌在菜碗中乱翻乱搅;三忌手握筷,目光盯住菜肴;四忌用嘴撕拉筷上食物;五忌以筷当牙签;六忌夹食品时滴汤不止。
十:斟茶只斟七分,进行回转动作,若用右手需按逆时针方向,用左手则必须按顺时针方向,放茶壶时壶嘴不要正对他人,有请人赶快离开之意思。叩指礼,用几个手指头弯曲亲扣桌面,表示对主人敬茶的谢忱。
十一:饮酒没有一杯一口干的习惯,大多小口慢呷,不行酒令。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不能先饮尽。敬酒以三杯为度,敬酒人和被敬酒人需要起立“避席”。
扩展资料:
上海节庆节日民俗:
一:除夕
晚上,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团坐同吃“年夜饭”,名曰“合家欢”。 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
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像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
二: 春节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
上海人一到过年必定要去城隍庙逛一逛,走一走那里的九曲桥。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之举。
三: 元宵
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
四:清明
三月里清明节,人们借着扫墓的机会到郊野去踏青,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三月十五日多去龙华寺进香。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求天后神佑,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




,结果女朋友吃醋了,我就又买了块给女朋友,结果.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