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有啥用,为何妃嫔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

女朋友 0 79

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有啥用,为何妃嫔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第1张

古代皇帝打赏的“金瓜子”有啥用,为何妃嫔们接过后会欣喜异常?
导读:在宋朝到元朝期间,因为金子的贵重,一般平常人家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因此金瓜子最早作为流通的货币,主要出现在官宦富贵人家。最开始金瓜子就是一些细碎的小金块,没有固定形状,单个重量约为20~30克,小巧便于携带,价格又比较高,所以贵族富贵人家使

在宋朝到元朝期间,因为金子的贵重,一般平常人家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因此金瓜子最早作为流通的货币,主要出现在官宦富贵人家。最开始金瓜子就是一些细碎的小金块,没有固定形状,单个重量约为20~30克,小巧便于携带,价格又比较高,所以贵族富贵人家使用可以彰显身份的非比寻常。

与别的赏赐之物不同,皇帝身上可以携带的除了象征皇权的扳指,御扇,等贴身之物,就只有这金瓜子可以赏赐给人,这种赏赐,多代表了皇帝的一种宠爱,与政治关系不大,只是当时高兴,随手就赏了出去。

古代历史上,帝王打赏所用御赐之物,区别于普通的金银首饰,被打赏的多是王官贵族里,备受皇帝宠爱的臣子或妃嫔。那为什么做成这种瓜子状呢?请各位脑补一下,帝王总不能放旁边一箱子金元宝吧,开心了就扔一个出去?砸着人咋办?

况且市面上本来也流通着金元宝,所以本身并不稀有。为了让帝王的赏赐区分出来,不单单具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还能稀有,更现实帝王的心意,“金瓜子”应运而生。

在宋朝到元朝期间,因为金子的贵重,一般平常人家可能一辈子都见不到,因此金瓜子最早作为流通的货币,主要出现在官宦富贵人家。最开始金瓜子就是一些细碎的小金块,没有固定形状,单个重量约为20~30克,小巧便于携带,价格又比较高,所以贵族富贵人家使用可以彰显身份的非比寻常。

此时,金瓜子还可以在民间作为货币流通,但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推行宝钞,曾经禁止过金银的流通,但是王室贵族却还是可以交易使用的,金瓜子依旧作为货币在市场流通。但到了清朝,金瓜子开始成为皇室专享之物,完全禁止在市场上流通,同时作为皇帝御赐之物,形状也固定下来,也更加精致。作为对臣子和妃嫔的赏赐之物,其价值也更加贵重。

可能与别的赏赐之物不同,皇帝身上可以携带的除了象征皇权的扳指,御扇,等贴身之物,就只有这金瓜子可以赏赐给人,这种赏赐,多代表了皇帝的一种宠爱,与政治关系不大,只是当时高兴,随手就赏了出去。

在《甄嬛传》中,皇帝就对沈眉庄赏赐了一匣子金瓜子,这纯粹为了视觉效果,但实际绝不会是这么多,要知道一颗金瓜子相当于今天一万元,那一匣子至少有上百颗,那就有上百万元。

不是说皇帝小气,但是也确实不是个小数目了。但是,金瓜子确实少有而且贵重,是真的。《甄嬛传》中,沈眉庄要抓一把金瓜子赏给皇帝身边的太监苏培盛,在宫中阅历丰富的苏培盛,又怎么不知这金瓜子的贵重,不仅如此,他还知道这金瓜子的身份之重,因此当场婉拒了这份赏赐。

受康、雍、乾清朝三代皇帝青睐的张廷玉,雍正对他的最高的一次赏赐也只有区区白银两万两,估计换成金瓜子也就满满一大把。所以皇帝打赏金瓜子,那分量不是一般的赏赐可比拟的。

后宫的娘娘们,吃穿用度都有份例,但是但凡有需要打点的地方,没有钱是不行的,《甄嬛传》里安陵容的自卑,不仅是容貌姿色,更重要的是她娘家地位太低,自己又没有家底,在后宫中连太监宫女的脸色都要看,没有皇帝的恩宠,赏赐,她连活着都困难,所以才会不惜任何代价,来换取恩宠。

同样的,华妃就不同了,她有年羹尧的支持,也不缺钱,求的就是皇帝的恩宠,后宫的地位,但凡有皇帝的赏赐,都拿来在皇后面前显摆。这也就是为什么妃嫔得到皇帝赏赐的金瓜子,都会欣喜万分。

古代皇帝用的金瓜子其实是看起来像瓜子的碎金,但不是普通的碎金。

我们来看看那些小妾。所有被奖励金瓜子的人都欣喜若狂。按理说嫔妃都在宫里,没见过什么宝物。

为什么他们对这些碎金如此兴奋?

其实,金瓜子的价值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所体现的“皇恩”,即皇帝的幸运,这是金钱买不到的。

一开始,金瓜子指的是碎金,可以在民间流传。单件重量在20克到30克之间,小巧可爱,价值更高。

按照现在300多元一克的价值,一颗金瓜子价值6000多元。而且,在古代,黄金的购买力远高于现在。

所以,只有那些贵族才能拥有金瓜子,老百姓却拿不出来。可以说有个金瓜子,是古代的富豪。

但随着历史的演变,特别是明朝禁止民间流通金银后,金瓜子逐渐成为皇帝的御赏,被赋予了更高层次的价值。

与普通礼物不同,金瓜子是皇恩,的象征,体现了皇帝的价值。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嫔妃们会为区区几颗金瓜子欣喜若狂。他们在乎的不是价值,而是皇帝对他们的爱。

想象一下宫佳丽3000后的竞争有多激烈。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大家都想掉脑袋。这时候皇帝赏了某个人金瓜子。

这个妃子在后宫的地位一下子就上去了,在宫斗中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宫女和太监也会对她区别对待。

得到这么大的好处能不欣喜若狂吗?当然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这个虞姬真的很穷。

你知道,不是所有古代的妃子都是迷人的,锦衣玉吃了她们。

在后宫中,用钱的地方很多,嫔妃的经济来源只有内务府的副本和皇帝的赏赐。

这钱需要在宫里买各种物品,也要给自己买华丽的衣服和首饰。有些家境一般或者不受宠的小妾真的入不敷出。

这时候皇帝赏给他们几粒金种子,不仅让他们地位上升,还得到了一大笔钱。自然,他们非常高兴。

“金瓜子”顾名思义就是用黄金做出瓜子得形状呀!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非常的值钱的,所以啊如果有人给你这个你能不高兴吗??

其实这个打赏的方式还是挺特殊的,也非常的少见。但是不知道有没有人在看《甄嬛传》的时候注意到:其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皇帝给大太监沈眉庄赏赐的就是金瓜子。而在古代这个金瓜子非常的珍贵,可以说时价值连城。为什么这么说呢?

按照历史记载,当时就单凭一个金瓜子,它的重量大概在20—30克之间,按照现在的计算一克黄金在两百到三百之间,那么一个金瓜子也差不多接近一万了,而且最开始皇帝赏赐的时候都是一大把一大把赏赐的,可见,真的好多钱啊~

而它的起源就是因为皇帝认为自己已经什么都拥有了,那么他要做的就是好好治理自己的国家,那么肯定就需要那些有才华的人来帮助自己。但是动不动就赏赐什么黄金万两、土地的这怎么可能遭得住,但是如果不赏赐的话,那么那些大臣就会内心开始产生懈怠的情绪,于是就想出来金瓜子这个方法作为赠送礼物,广招贤才,而如果送的金瓜子越多,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能力越大,做出的贡献也就额越大。

当然,这也还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虽然金瓜子相对来说既符合皇帝的身份又相对大赏赐比较划算,但是一直大把赏赐这也不行啊,所以到了明朝就开始有所管控了,要求这个金瓜子只能在宫里面出现,一直到了清朝就管控更加严格了,要求金瓜子只能是皇帝赐给你才可以,减少了一些出处,所以渐渐的,金瓜子就变得十分的珍贵了,很多人就开始把得到的金瓜子珍藏起来。

金瓜子是古代碎金的一种称谓,同金锞子一样作为货币最初流通于民间,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金瓜子”是帝王的御用赏赐之物。

金瓜子因其形状和冶炼技术而著称,没有固定模具,没有具体的重量要求,甚至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两枚金瓜子,使得这些碎金子的冶炼随其天性,古朴可爱,浑然天成。一枚金瓜子的重量在二十克到三十克之间,按古时金银锭的标准大概为一两左右。

金瓜子在古代只有级别高的官员、皇室贵族才能使用,因为它便于携带而且流通性广,金子到哪都能花出去,所以市面上还是可以看见的。清朝以后成为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赏赐物品。

此瓜子非彼瓜子,金瓜子可不是吃的,它是如假包换的金子。由于古代没有模具和相关技术,在制作时,工匠只能通过自己的手感进行打炼,所以它的样子并不像我们现在吃的瓜子。外号“金瓜子”的由来,其实只是站远点看它,会发现样子长得很像西瓜子,古人为了形象称呼所以才取名金瓜子。

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见皇帝赏赐大臣,则是大方地抓一把金瓜子,在派太监递给大臣。而受赏的大臣则是双脚跪地,两只手合拢平举,并高呼“感谢皇上的恩赐!”但现实真是如此吗?

我们先说说金瓜子的价值,按照清朝的标准,金银兑换大约1比10左右。而一颗金瓜子重量约20至30克接近当时的一两,也就是说一颗金瓜子相当于8两左右的银两。要知道当时知县一年俸银也才45两,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银两更是“稀罕物”。

倘若现实中,皇帝真抓一把金瓜子用作打赏,那这就相当于一个知县十年的工资了。所以这样的情况根本不会发生,通常皇帝只会拿几颗,最多也只是十几颗,数量多少其实要根据你的功劳有多少和皇上的心情。毕竟金子的价值在古今都是以珍贵为名的,就算是皇帝也做不到取之无尽的地步。

一颗金瓜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每个时期的汇率都不同,我们只能以一个短时期内的物价进行比较。在晚清,最优质的大米每升大约10文左右,一两银子等于1000文,也就是说一两白银可以买150斤的优质大米;再看看房价,当时北京内城新帘子胡同一户100平的宅子卖70两白银,也就是八九颗金瓜子的事。回到现在房价重如山的社会,一百平至少也值五百万人民币。

所以一颗金瓜子的价值大约也有2万元左右,而且它体积小便于携带,出门也不需要特意用个小麻袋装铜钱。

金瓜子有什么用?

虽然价值不菲,但对于宫中的太妃或朝中的大臣来说,只是一个新鲜物。得到金瓜子后,更多的只是用作收藏,有些妃子还转赠给太监,用作贿赂。

清朝时期,金瓜子已经是皇帝御用的东西了,它代表着皇帝的权威。有次乾隆微服私访,看到街上有个卖身葬父的女子,出于感动,乾隆掏出一颗金瓜子丢进碗中,但没能丢进。一旁陪同的官员没注意到地上的金瓜子,一脚踩了下去,为此乾隆火冒三丈,直接下令把他的乌纱帽给摘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知,一颗小小的金瓜子代表着多大的皇室权威,它的意义远远高于本身的价值。他就好比上学考第一得到的奖状、上班时老板的称赞、妻子对你的崇拜。

今天,仍然有一些满清贵族的后代还收藏着金瓜子,对此记者还曾采访过他们,问将来有拍卖的打算吗?他们回道:“就算生活过得再窘迫,我也不会贩卖祖上的荣耀。”这番话足以证明金瓜子在他们心里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