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一、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用道来领导、指引天下,
一、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治理大国就像烹调小鱼一样。用道来领导、指引天下,鬼也就没有神秘莫测的力量。不是说鬼不神秘莫测了,是它的神秘莫测伤害不了得道的人。不但鬼的神秘力量伤不了人,圣人也不伤害人。鬼和圣人都不伤人,所以德不断地积累交汇,形成有道有德的世界。
2、南怀瑾《老子他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鲜”像是小鱼,或一块小肉之类的。中国菜叫“烹调”,文火叫“烹”,大火就叫“炒”。处理大事要特别小心,要慢一步,不能匆忙大意。“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是老子对于政治运用上的名言,但是要怎么烹呢?“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不是用政治手段及制度来治天下的,而是着重道德与诚信,鬼都不灵。什么是“道”呢?清净无为。碰到一个清净无为就无法捣乱了。在道德上,也就是大公无私。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不是鬼不灵,是鬼所依靠的神灵——鬼的精神没有了,他所依赖的成自身生命的力量没有了,也就是能作怪的力量没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人到达清净道德的境界,就天人合一了。这时鬼神与你同体,而无法相伤。这时鬼神与你同体,而无法相伤。“夫两不相伤,固德交归焉”,鬼也伤不了你,神也伤不了你,当然你也伤不了鬼,你也伤不了神,因为彼此不相害,彼此互谅,彼此互存,同体而共存。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作为领导者,不要轻易折腾下面的人
“治大国若烹小鲜”讲的还是领导者要按照道做事,放下自己的利益,不要轻易扰动下面的人。
(2)人之所归就是“鬼”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这是《道德经》里第一次提到了“鬼”。按照道的法则去管理天下,就会发现那些特别显神通的鬼,现在也不怎么灵验了。老子又接着说,“非其鬼不神也”,也不能说鬼就不灵验了,是“其神不伤人也”,就是它灵验也不会伤害人。老子认为,只要我们行道,“其鬼不神”,鬼也施展不出什么非常手段。如果世间真的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力量,只要您是按照道做事,能保持心里的坦然、正直、诚信、善良,就不会受到任何伤害,相反您还会得到这种力量的 帮助。
(3)得道的人,不会伤害他人,也不会被伤害
“非其神不伤人也”,也不能说它灵验了不伤人,因为“圣人亦弗伤也”,意思是圣人也不会伤害人。这句话的意思特别深刻,表面上老子说,您用道来治理天下,鬼就不灵了,但也不能说它不灵,而是它虽然灵却不伤人,也不能说它灵却不伤人,其实是因为圣人不伤人。根源就在于有道的领导者这里,因为有道的领导者不伤害人,所以鬼也一样受影响,即使灵验了也不会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有了这种德行,无论有道的领导者还是鬼神,都不会伤害人,最终都是让人受益的。
三、我之体悟——“用道”会不会就是“正心”呢?
前段时间我说了一件事,就是当意识到和同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我的私欲所致——我想融入同事,害怕她们排挤我,所以我不停的委曲求全,积攒了很多怨气,当我读了《道德经》,了解到只要按照道做事,没必要想这么多,我的烦恼就一下全没了。
这件事之后,我就一直在想,难道“道”只适合用在做事上面吗?和人相处,有没有道呢?
今天吃饭的时候,同事们互相开玩笑,我和另外一位年纪大点的老工程师插不上话。这位老工程师,一直是同事们嘲笑的对象之一,她不太会说话,大家也都不太喜欢和她聊天。老工程师见我不说话,就主动跟我说话,问我怎么吃这么多,问我多久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她是没话找话,问的问题也有些冒失,但是能感觉到她是善意的,只是不太会聊天。要是原来,我可能就不回答她或者直接说“咱们换个话题”,但是,我今天想既然人家是善意的,何必计较方式呢。我就耐心的回答她,然后又问她儿子在国外的情况,后来又聊到她儿子小时候的事情,不知不觉我俩聊了很久。
前两天我和婆婆说话时,也用了这个方法,以前她说很多话我都有点不耐烦,跟她说东她扯西,声音特别大,话还特别多,有时候我忍不住会怼她,怼完又有些后悔,觉得没必要,但是那天我看到她时我就想,她只是性格容易着急,思路又没那么清晰,但是她心很好,对我也很好,我没必要计较她说话的方式,相反应该帮她排解排解焦虑才对。然后,再听她说话时,我那种不耐烦的情绪一下就没了,还主动问她最近遇到的那件烦心事怎么样了,虽然她还是絮絮叨叨的说个没完,但是说完明显感觉她情绪好了很多。
我今年还报了一个学沟通的课,里面讲了很多沟通技巧,我学的时候觉得很有用,但是学完发现实际操作中根本很难用上,因为相处都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哪里有机会容你先想想技巧。这个课里面还给了一个心法,当时听的时候,我也觉得特别好——就是每个人都期待被看见,需要掌控感,所以沟通中要注意让对方有这两个感觉。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不是真心和别人交往,使用再好的技巧,也不过是为了表现自我而已,最终都不会让人不舒服。没有“真心”的支撑,只是单独使用这些技巧,不但不会收获好的关系,可能还会让人觉得这人很虚伪不值得交。
我忽然意识到“心念”太重要了,“心念”不一样,整个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都会不一样。我想与人交往之“道”,是不是也在于此。罗大伦解读《道德经》时也一直在强调“发心”,他说按照道做事,就是发心要符合道,不要有私心。但是“发心”容易让人觉得只有主动去做事的时候才需要,而我在想是不是用“正心”更贴切。用“道”的过程,就是“正心”的过程。无论是做事还是与人交往,只要心是“正”的,行为就算显得笨拙一点,结果也不会差。相反心若不“正”,即使记住再多技巧,也都是虚的。心正了,就像方向正了,行为就不会歪,结果自然会好;相反心不正,行为就没有正确的方向指引,结果自然不会好。回到这一章,老子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我觉得道理也是一样的,心如果是“正”的,连鬼都伤不了你,根本不用怕这怕那的。
[通行版原文]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
1、邦:一本作国。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3、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帛书版原文
第二十四章 处下(61)
大邦者下流也①,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②。
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③。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④;小邦以下大邦,则取於大邦⑤。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⑥,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⑦。
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⑧。
①下:《说文》:“底也”。低也。 流:《说文》:“水行也”。
句义:以大邦喻有道之身国。自然界的能量总是从高的一端向低的一端传递,所以大邦者应效法自然,主动地承担责任,帮助弱小,并且谦虚居下。
②通行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雌性。
郊:《说文》:“距国百里为郊”。 牝与牡相对,虽处阴位、弱位,但可以为天下母;郊与都城相对,郊虽卑於野外,但田禾耕作而为供给天下之来源。大邦者当应效法於牝和郊的能生与能养之道,主动地处於慈柔、蓄养之位。
③靓:通“静”。乙本作“静”。参见第八章(45)注⑤。“为其靓也,故宜为下”通行本作“以静为下”。 牡:雄性。
句义:静为主,动为客。牝以静是反客为主之道,故能胜之。这是所以要守静处下的原因。
④取:《说文》:“捕取”。获得之义。
句义:有道之身国(大邦),若能处下行德,加上其自身强大的德能优势,那麽德能缺失不足的身国(小邦),则必然乐於从修依附。
⑤通行本缺“於”字。
句义:小邦本就五德不全不足而弱小,若不守德谦卑,或与大邦为敌,是为以卵击石,自然难以久长。相反,若能安守本分,求教学习於大邦,则可“取於大邦”,即从以道治身国者的强大淳厚德能场中,获得益处。
⑥兼:并也。参第二十一章注⑨。 畜:养育,积蓄;熏、呛。《西游记》:“那裏面秽气畜人。”
句义:道治身国者(大邦)莫过於欲以德治兼爱众生,教化养育众生,同归德道。
⑦事:《说文》:“职也”。《尔雅》:“事,勤也。”有事情、职业,侍奉、从事等义。如事君、事亲。
句义:小邦者(五德不全者)应知不足而尊道贵德,甘居下位,治人事天,也就同样进入了德治的状态中。
⑧宜:《说文》:“所安也”。令人心安的地方。另有适宜、适合、应当等义。
句义:所以大者(道治身国者)更应当处下谦虚,慈、爱、容、包、化、同。
个人理解
老子的这一篇处下更加突出了以道治国的理念,这里面说到了大国与小国两个概念,不同的邦国大小都应当遵守道的规律,大国就应当处下行德,帮助弱小,这样才能得到小国的依附协助,而小国也应当保持谦卑处下的态度,这样才能从大国获取利益资源,二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个就是处下的好处。所以治国就应当保持这种处下的态度,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是如此。
引申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你会发现老子说的就是一种必然的客观规律,我们对待家人、朋友、同事、领导、团队、企业各个层面维度其实都保持这种谦卑处下的态度,才能长久的保持自己的进度以及获得,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做人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其实道理并无区别差异,这也就是老子强调的不出门知天下的意思,找到了规律在哪里都是一样,关键是你有没有参悟这个道理。
昨天是母亲节,也是《道德经》的学习总结之日,也是我们最尊敬的六和先生为我们在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答疑解惑之日,主持人以及班委用清脆甜美的声音开启了昨晚的总结!
道德经说,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形的东西起着方便的作用,无形的东西真正发挥作用,同样,盖房必定有门和窗,门窗本就是一个空框。无门窗全是墙壁怎能进出?有了门窗才是房。 实“在”和“空虚”,两者难缺一,相互依存。“空虚”起作用,“实在”则供便利。老子也经常从反面说一个事情,提醒我们看不到的那部分作用,有无相生,有,名万物之母,无,名万物之始,世界上最大的能量就分布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它却承载着我们的世界。
爱因斯坦也说过爱是最强大的力量,因为爱没有限制,因为爱我们才活着,因为爱我们死去,正确使用爱的能量,爱人爱己,尽可能多的给予身边的人爱与善良,这是宇宙的法则,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以坚持学习从我们自我做起,从影响周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做起,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爱成为一种习惯,不要怀疑和犹豫,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爱。
有学员问:道德经中言“太上,下知有之。”但平时工作学习中,有些人思想觉悟不高,未能发挥他们的力量,请问要如何引导他们达到“我自然”的境界呢?
六和先生答:这句话讲的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道德经讲的是宇宙天道,宇宙人生的实相规律,不同的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会有不同的解读,管理者在中间悟到了管理之道,养生的人就悟到的养生之道,学习的人有学习之道,幸福之道。
一般读这一章的人,都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解读,管理的关系是无处不存在的,国家中,有上级与下级,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在企业中有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包括我们家里,有父母与孩子,也是一种管理关系,所以说,可以运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太上不知有之,讲的是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达成的一种最好的状态,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以父母管理孩子为例,最高明的父母是圣人,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传。当父母做的很好,很有力量的时候,他根本就没有去管理自己的孩子,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不知道父母的存在,就慢慢成长起来了,不需要父母时时刻刻来监督,来提点,来管理。
同样,在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但呈现这种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状态的时候,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他们之间是安居乐业,各行其事,在下位者,根本不知道上位者在何方,因为他不需要管理者来监督他,自然而然就会把事情做好。
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对这种境界的描述,我们常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你不要下命令,自然而然这个命令就得到了执行,这就是太上不知有之。
我们常说一流的领导用人之智,二流的领导用人之力,三流的领导用己之力,真正高明的领导就是把下属的智慧全部激发出来,然后根本就不要管,大家各行其事,自然做好了所有的事情。
其次亲而誉之,是属于二流的领导,二领导就是把事情都想好了,下属再去执行,自己以身做则,下属按照领导的样子去做,所以也会得到下属的赞誉与亲近,第三种就是其次畏之,很多的领导者自己没有影响力,常常会用一些制度和惩罚,来让下面的人害怕。
最低层次的领导就是他不仅处事不公,执行制度也有问题,下面的人都很反对他,所以,他一定会被侮辱。
有些下属非常的不听话,或者说没办法收拾他,他根本就不能够被教化,我们怎样才能够让他达成太上不知有之的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呢。
事实上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如果管理者有了权力,影响力,已经在高位了,但是没有非权力影响力,而如果一味的把关注点放在被管理者身上,这也是不公平的, 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无为而治,完全的做好了自己,然后下面的人自然被教化。
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我们不能只说被管理者怎么样,而更多的是要关注自身,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安人。
当你的人格影响力达到足够高的时候,一定可以实现到第一种与第二种的管理境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总是从自身找原因,当你具备足够大的能量与人格魅力的时候,就不存在如何管理的问题,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我们中国的企业中,那些优秀的管理者,都是因为自己修得很好,所以管理从来就不是问题。
问题二:我们在群里每天读道德经到今天应该有快一个月了,道德经中老子教导我们要致虚极,守静笃,才会没身不殆,想请问,我们要怎样才能在工作与生活中去真正做到这些呢?
六和先生答:老子提出的六个字的修道方法,它是适用于所有的儒释道,所有的身心灵,所有的古今中外一切的修炼法门。
守静笃,就是说我们在修炼的时候,要放松自己,处在一个宁静的状态是所有的修炼法门,为什么有些人要到深山老林中去修行呢,因为深山老林能够让我们更加容易处在宁静之中,如果在红尘中修行的话,打坐禅定都是用这种方法,当你盘腿而坐的时候,首先把全身放松,然后观呼吸,这些方法都是让自己静下来,松下来。
黄帝内经里面也有这样描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当一个人处在一种恬淡虚无状态的时候,就是一种致虚极的状态,就是和老子讲的致虚极守静笃是完全相同的。
致虚极就是归零,把我们头脑中的念头思维想法自我全部清空,尤其不要有自以为是的想法,不要有我执,放下自我就是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告诉我们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完全放松,完全放下自我,空空如也,这个时候,大道智慧自然生发,致良知即道矣,每一个人都本自具足的良知就是道,当我们处在一种放空自我,安静放松状态的时候,道会自然呈现,良知会自然呈现,这就是修道,就是修心。
恬淡虚无就是我们身心非常放松,内心没有任何妄念,没有任何自以为是的想法,这个时候就是一种修身修道的状态,意到气到,气随意动,我们内在的气血都是跟我们的思想,念头是同步的,当我们恬淡虚无的时候,真气就可以在全身流动,就是身心合一,这个时候,是生不起病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习惯性的自以为是,因为每一个人信仰的真理跟客观真理是有差距的,我们很容易被一种知识所绑架,很容易被一种观念所束缚,很容易被自我催眠,所以我们完全不了解自己处在一种什么状态,我们的念头从何而来?我们执着于什么?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非常艰难的,要真正的实现沟通,深度跟一个人交换思想的时候,你会发觉一定会产生很多的冲突,比如夫妻之间,就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差别很大,所以,人与人之间要沟通,一定要学会致虚极守静笃,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问题三:在第十八和十九章中,老子说因为大道废了才会出现世间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质,如果大家都得道了,就无所谓“美德”。这些品质现在是存在的,说明大道已废,那么,大道为什么会废掉呢?老师对性善论和性恶论又是怎样的看法呢?
六和先生答:我首先跟大家讲一个案例,比如我们一个家庭,非常的团结和睦,作为儿女都非常孝顺,一家都很和谐,这个时候有必要去讲到孝顺这个词吗?会去考虑谁孝谁不孝这个话题吗?当然不会,因为本身就是处在一种自然和谐的状态,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它本来的样子,有爱才是家,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谐,这样一种状态自然而然的存在,就不可能提到仁义孝顺。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时候,就不会提到这些东西,往往是缺什么就补什么,比如我们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社会上讲五讲四美三热爱,讲不许随地吐痰,等等很多的规矩,之所以提出这些,就是因为社会上没有五讲四美三热爱,如果大家都做到了,还需要提这个吗?
当一个社会大力提倡孝道,提倡人要善良的时候,正是这个社会缺乏善良与孝道的时候。
老子道德经里面讲的道德跟我们现在生活中讲的道德是两码事,现在我们生活中讲的道德是仁义礼智信,老子讲的道是规律,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本体,是天地宇宙人生运行的法则,万事万物称之为道,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合乎道的言行就称之为德。
在道德的层面是合一的,道生万物,万物有道,是没有分别心的,整个社会都是自然和谐,一旦倡导仁义智慧的时候,就出现了二元对立,有仁就有不仁。
尊道贵德的状态就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那么,为什么大道会废掉呢?就是因为我们头脑中每一个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想法,自私自利的欲望,一旦有这些东西的时候,就会产生分别心。
当我们的分别心产生的时候,道德就不存在了,因为一旦产生对立的时候,就是背离了道德。
性善论与性恶论是我们传统文化一种最基础的,对人性真相的解读,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告子说,人性本如水,无善亦无恶。
孟子的性善论讲的是人的天性,良知,每一个人都有天性纯善的良知与本善的成分,荀子讲的性恶论主要是针对于秉性,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恶性就是纯恶无善,告子讲的无善无恶是人的后天习性,后天的习性有好有坏,本来的无善无恶,因为后天的影响而出现了善恶。
感恩老师的大爱分享与细心解读,致虚极守静笃,恬淡虚无,静心笃定,放下自私,放下自我,跟随老师的脚步,行在道上,乐享人生!
一、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有智慧的人不多言,多说话的人不是有智慧的。塞上欲望的孔穴,闭上欲望的门户,收敛锋芒,解除纷扰,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这就叫“玄同”。这样就没有了亲疏之别、利害之分、贵贱之差。所以为天下所尊贵。
2、南怀瑾《老子他说》
老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要“塞其兑”,就是不说话。“闭其门”,把眼睛、耳朵,凡是张开的都收拢起来。“挫其锐,解其分”,有些版本中写成为纷扰的“纷”。“挫其锐”,真正的修道,要把思想最尖锐的地方磨炼成平和。“解其分”,这是指心里的妄念,要把分别妄想除掉。“和其光”,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来;“同其尘”,处世之道,不要显露特别之处,和平常人一样,很平凡,“是谓元同”,这才是修道人的榜样。“元”就是“玄”字,修道人必须要和光同尘。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做到了最平凡处,有这样修养的人,想要特别亲近他,做不到;想跟他疏远也不可能。“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也没有特别地蒙利,也没有特别受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换句话说,没有亲疏,没有利害,没有得失贵贱,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故为天下贵”。所以修道人的作为,永远是中庸之道,既不高明也不卑下,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没有了不起,起不了,永远是中和之道。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天道者,行不言之教。言者不知,行人道言教者,皆不知天道。
(2)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挫其锐,去人之坚强,复道之柔弱。解其纷,去人道之积,复天道之不积。和其光,歙其心,复守常德之明,与天合德。同其尘,冥于大道,浑然若浊。人与天合,与道为一,是谓玄同。
(3)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可得可亲者,皆因人有积也。可得可疏者,亦因人之积也。天道不积,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圣人与天唯一,故圣人亦不积,不可得而亲,或者得而疏。
(4)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人之所以能害天,皆因人有所积。所人无所积,何害之有?故圣人不积,则无以得之以利天下,更无可得之以害天下。
(5)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君王之所以会以人之有积为贵,以人之所不有为贱,皆因为以人胜天。若天人为一,不以人胜天。则圣人不可得人之积为贵,亦不可得人之所不积为贱。
(6)故为天下贵。
圣人不积人之德,既以为人天之德,己德愈有。既以与人天之德,己德愈多。故为天下贵。
4、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无论何人何事,都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
老子说“知者弗言,言者弗知”,是在告诉我们,您别那么确定说这就是名什么,如果您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知道它是因缘而聚、因缘而散,就能够更好地面对它。
(2)您所种下的善因或恶因,终有一天会遇缘结果
“塞其兑,闭其门”“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意思是把欲望的孔窍堵上;“闭其门”的“门”指心门,古人认为心门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也要把心门给闭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领导者只有把自己的欲望之门关闭,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和其光,同其尘”指您在做事的时候,要把结果——做事带来的荣耀尽量调和掉。“同其尘”也是如此,我们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像尘土一样普通。只要您抱着这种心态做事,就会做得很好。
(3)人贵有“不争之德”
“挫其锐”的意思是挫光它的锐气,将锐气收敛(通行本中记载的是“锉”,是把锐气磨掉的意思,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太大区别)。“解其纷”是解除纷扰的状态。
老子认为,只要您能将锐气收敛,解除纷扰,您就进入了一种“玄同”的状态。“玄”,深远的意思;“同”是大同的境界。
“挫其锐,解其纷”的意思就是,您要把争夺之心、名利、地位等等这些放下,这样您才会幸福,如果整个团队都这么想,就能形成合力。
(4)人生应该是“但行善事,莫问吉凶”
“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的意思是悟道之人德行深厚,您对待他不可能太亲密;您想疏远他,好像也疏远不了,也离不开他;您想给他一些东西诱惑他,也不可能;您想去害他,也不行。
老子说,您悟道以后,明白了要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您就进入了一种境界——跟周围的人相处特别融洽,这些亲疏利害的行为,都影响不到您。
(5)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的,您不要太在意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句话跟前面的话是连着的,前面老子说进入“玄同”的境界以后,您就进入一种“但行善事,莫问吉凶”的状态,您心中坦然,所以别人就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影响您。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您不要太在意它,这些东西会互相转化。
三、我之体悟——《道德经》和我最近生活中的一个小烦恼
今年我一直被同事关系困扰。之前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做到管理,压力太大就辞职了。再找工作时,选择了重新回归技术做一名普通的工程师,想这样简单一些,可以踏踏实实的做事。但不知道是我自己心态变了,还是这个环境有问题,这一年不但没有心情踏实做事,还陷入了从来没有过的同事关系烦恼。
在北京办公室的加领导才十个人,基本也都是工作了十年以上的老员工。我去了之后,她们也积极的招呼我吃饭聊天,我也想努力融入集体,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工作环境。但是没过多久,我就感觉和她们格格不入。最痛苦的是,我感觉她们并不尊重我,一起做什么只是招呼一声,从不问我的意见;聊天时都是她们说,我若说话她们要不不理睬,要不直接打断;她们跟我聊天除了炫耀也没有别的内容。每次和她们相处,都有种自尊心受损的感觉,很难受。
最近半年这种感觉不断发酵,我满心满眼的看不惯,看不惯她们有一点小成就就满世界炫耀,看不惯她们背地里论人是非,看不惯她们对我呼来喝去,看不惯她们跟我讲话态度。我每天被自己这种感觉折磨着,想要逃离,但又害怕特立独行招排挤。
上周五,一个同事又用不尊重的态度跟我说话。下班时她喊我一起走,我对她说:“你要是想邀请我和你一起做什么,请用问句。你都没问我同意不同意,怎么就确定我会和你一起。”她说:“你这话啥意思,朋友之间不就是这么说话吗?你这人怎么想那么多,我跟我朋友都是这么说话的,我朋友还挺多的,从来没人这么跟我这么说过。”我说:“那可能你跟你那些朋友有默契,咱们之间还没这种默契,你跟我相处就请尊重我的感受。”她说:“你的意思咱俩不熟是吗?”我说:“至少还没有这种默契。”她没再说话,到了地铁口她说:“拜拜,周末愉快!”说完转身就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自己工作十几年,在我们那个小领域还有点小名气,如今怎么会混到这种地步!一路上我翻来覆去的想,究竟是什么原因,是我太敏感,还是我显得太好欺负,还是她们欺生。而我自己又为何这么在意这件事。对,最初是我自己想要融入她们,当我感觉不好时,想要离开,又担心她们的排挤我,继续强迫自己跟她们相处,我这不是自作自受吗。我一下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我想要大家喜欢我接受我,我害怕面对排挤,害怕不融洽的关系,所以才会有这些烦恼。
同事不过是为了合作完成工作,走的太近有什么意义呢?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心中坦然,又为什么要担心别人排挤自己呢?当反应过来是我自己的私欲在作怪,按照道去做事犯不上有那些不必要的恐惧时,我的那些烦恼一下全没了。我也忽然意识到自己原来浪费了太多能量在这些不必要的事情上,而这些能量本来可以用于好好做事的。
这件事也提醒我了解了老子说的道之后,还必须回到生活中不断地去觉察和反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