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林蛙养殖技术吗?

领导 0 75

有谁知道林蛙养殖技术吗?,第1张

有谁知道林蛙养殖技术吗?
导读:比较长,楼主仔细看:中国林蛙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俗称哈什蚂)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称“田鸡油”,是名贵的滋补强壮品。中国林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仅是人们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蛙油及林蛙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更是供不应求,倍受

比较长,楼主仔细看:

中国林蛙养殖技术 中国林蛙(俗称哈什蚂)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称“田鸡油”,是名贵的滋补强壮品。中国林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仅是人们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蛙油及林蛙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更是供不应求,倍受客商青睐。

  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人工养殖林蛙是致富于山区、半山区的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产业,大有发展前途。

  一、封沟养蛙

  中国林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夏季栖息在森林之中,营完全陆栖生活。冬季水下越冬。因此必须对养蛙场地进行科学的考察和选择。

  (一)地形、地势

  养蛙场一般选择两边高山、中间沟谷,即农民所说的“两山夹一沟”为最好。如果环境宽阔,必须有150—200米以上的宽度。沟谷内要有面积大而集中的较为平坦地带,以作为修建繁殖场之用。山岭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以缓坡为宜。

  (二)森林

  森林是林蛙最主要的生长地区,林蛙每年大约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生活在森林内的。林蛙栖息的林型主要是大面积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森林的层次要适宜,即乔木层要密集,达到树冠互相郁闭,林下光线较暗淡,灌木层要繁盛,以利于调节林下的光线与湿度: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要选择植物茂盛,落叶层较厚的地方,以便为林蛙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三)水源

  水源情况是选择养蛙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在枯水季节有充足的水量即养殖场内有夏季不干涸、冬季长流水的一条或数条山间小河流,溪流以砂石或淤泥为底,水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宽1—3米,深03—05米为宜。

  二、繁殖场的选择与修建

  (一)繁殖场的选择

  繁殖场是林蛙繁殖的场所,从产卵到变为幼蛙,都要在繁殖场里完成。繁殖场应设在整个养蛙场的中心地带。选择地势平坦、面积大、向阳的地方集中修建,繁殖场要求距河流较近,可以引河水自流灌溉。土质以保水性能好的粘土壤为宜。繁殖场宜集中不宜分散,为了方便疏散蝌蚪,在沟谷较长的养殖场,也可建立几个繁殖场,分段饲养,做到就近繁殖,就近放养。繁殖场距放养场最好在2000米之内,以免远距离运输,造成蝌蚪死亡。

  (二)繁殖场的修建

  繁殖场主要是由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变态池四种池子组成。前三种池子应集中修建,变态池应在养蛙场内合理分布,气温较低的地区还应建有晒水池。

  1、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繁殖场,方便管理,经过试验,这三种池子可统一按饲养池标准修建。每个池子为20—40平方米的长方形,深度为05米左右,池埂下宽04—05米,上宽03—04米左右,整个池埂呈梯形为宜。池内修建一个上口50厘米、深03厘米左右的安全坑防止池内断水,蝌蚪死亡,池子应成排成列修建,两列水池之间要修建主水渠。每个池子都应具有对角出、入水口和同侧出、入水口,以便根据不同生产时期采取不同灌水方法。修建时要注意防止漏水,可用淤泥灌缝,严重的可采取池底覆盖塑料膜的方法保水,然后在池底表层铺垫砂石,防止池底污泥污染卵团。在一些气温较低的地区,应在繁殖场的上游修建一个或几个晒水池,使河水先经过晒水池提高温度后再注入繁殖池中。晒水池也根据地势修建,水深度在03—04米,面积根据条件宜大宜小,以能够充足供应繁殖池用水即可。

  2、变态池

  变态池是蝌蚪变态上岸的场所,亦起到疏散的作用。因此,变态池应在养蛙场近水处,均匀分布避免幼蛙上山时局部密度过大。变态池应尽量修建在朝阳山坡下,因为春天气温低、阳坡比较适宜幼蛙生长。变态池的面积以25—30平方米,池深度在50厘米左右为宜。整个池形呈锅底形,即池梗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幼蛙出水上山,因为变态期蝌蚪呼吸量大,需大量灌水,保持含氧量和池水的清洁。因此,在修建变态池时应选择有水的地方。

  三、繁殖技术

  林蛙的繁殖技术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养殖林蛙的效益,封沟养蛙的繁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产卵、孵化及饲养等。

  (一)种卵及种蛙

  目前养蛙生产主要是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买。

  1、种卵的采集与运输,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农民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性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因为林蛙产卵高峰期在早上5—8点,因此捞取蛙卵的最佳时间在早上6—11点。种卵的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

  2、种蛙的采集、运输与选择

  (1)春季采集。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2)秋季采集。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的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3)收买。目前许多养蛙户采取收买种卵、种蛙的方法,此法是解诀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但应注意春季收买种蛙时要掌握好时间,排卵后的雌蛙,准备翌年产卵,因回捕率低,所以成效不大。

  (4)种蛙的运输。不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必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5)种蛙的挑选。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二)产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产卵的方法可用笼式产卵法和圈式产卵法。

  1、笼式产卵法。用细铁丝或枝条编成笼子,将好的种蛙按雌雄厚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笼子放到产卵池中,适当调节水的深度使笼内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产卵笼应放在静水区,远离出水口和入水口,种蛙配对后,在水温10℃左右时,7—8个小时便可产卵。要注意准确掌握时间,及时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产卵后的种蛙取出送往休眠场。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选择中上游的几个池子做为产卵池。

  2、圈式产卵法。在产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铁丝网围住。塑料膜或铁丝网高1—15米,向内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内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压实。按雌雄1:1比例投放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对为宜。为了提高配对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产卵后也应及时移送卵团和种蛙,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将整个繁殖场围起来,便于管理,极其方便可行。

  (三)孵化方法

  实践证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与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将卵按每平方米15团的数量放在孵化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长。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孵化时,要将卵团放在浅水区,待卵团膨胀后再移到深水区,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区,由于卵团未膨胀,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区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损废。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侧入水,出水和封闭(半封闭)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稳定和水的温度。池内水深在20厘米—30厘米左右,夜间因气温较低要覆盖。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团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条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将卵团控制在一定的区域,避免漂浮到池边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敌侵害,要及时驱逐家禽,特别是家鸭和青蛙等天敌。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环境宁静,避免振动池埂,不可搅动孵化池内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温应控制在10—15℃左右,经专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四)饲养方法

  蝌蚪的饲养是直接关系到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幼蛙的质量。

  (一)铒料的种类及加工。铒料分精料和粗料。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饼粉、麦麸等,粗料主要是各种植物的嫩茎叶,如:蒲公英、蒿草等(有毒的除外)。精料的加工过程主要是把玉米粉、豆饼、麦麸按3:1:1比例,适当加工入少量鱼粉,均匀混合,加水煮成糊状,冷却后饲喂。粗料加工过程主要是将嫩茎叶加工成2—3厘米的小段,然后煮熟冷却备用。

  (二)饵料的投放。将煮熟、冷却后的饲料,投放在边缘的浅水区,以便于蝌蚪采食。投放方法:用一米长左右的蒿杆枝条等,把饵料粘在其上,投放到水中,让其漂浮在水面上,或者两头架起固定,既有利于蝌蚪均匀采食,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防止污染水质。也可用宽2厘米、厚1厘米、长1米左右的窄木条,效果更佳。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蝌蚪的不同生长时期确定:蝌蚪初期,大约一周左右可以不喂饵料;7—10日龄左右,每天上午投喂一次即可;10—25日龄上、下午各投放一次;25—35天左右,食量大,到高峰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各投一次。饵料量目前尚无明确标准,可按蝌蚪数量适量投喂,以每次投喂稍有剩余为标准,在35日龄左右,每万只蝌蚪食量可达到2—3公斤。蝌蚪到40日龄进入变态期,已基本停止进食,因为蝌蚪发育快慢不一,所以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灵活运用饲喂方式及饲喂养,以免饵料不足或过剩。

  另外用取油后的林蛙副产品(肢体)磨碎加工是一种极好的饲料。饲喂方法:将加工好的饲料粉配合少量的玉米粉和青菜按上述方法投喂即可。

  (三)灌水技术

  蝌蚪期必须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水量,因此正确地掌握灌水技术是蝌蚪饲养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蝌蚪初期,气温较低,需氧量少,因此水流应通过晒水池,主水渠,然后在池子同侧进水、出水保证水的温度和池内水的相对稳定。在夜间或阴天要加大灌水量,使水深达到50厘米左右,起到保温、防止结冰的作用。到蝌蚪生长后期(30日龄以后),气温渐高,蝌蚪耗氧量增加,所以应采取对角线式灌水法,加大灌水量,增加换水速度,既能降低温度,又能保持水质清洁,提高含氧量。

  四、放养技术

  蝌蚪变态后要在养殖场内均匀分散,防止幼蛙上岸后局部密度过大,造成幼蛙大量死亡。因此,在蝌蚪40日龄时要进行人工疏散到变态池中,密度为每平方米变态池5000个左右,每公顷养殖场可投放蝌蚪5万只左右。蝌蚪疏散到变态池后,应注意看管,防止被山洪冲毁,严防天敌危害,同时需要继续饲喂少量饵料,保证水量充足,保持水质清洁;气温低的地方可清理周围庶光树枝,增加光照。或用塑料膜铺底的办法提高水温。

  五、越冬技术

  人工养殖的林蛙与天然林蛙一样,基本上是水下越冬。因为人工养蛙数量远远超过了野生林蛙数量,所以河流的自然情况不能完全适应养殖林蛙的需要,需要人工修建林蛙越冬场所。一是整理天然河道,在自然的河道深水区,要适当加深、加宽、扩大,河流分岔多的需要进行修整合并,使河流集中,水量充足,使林蛙安全越冬。有的深水区自然隐蔽物较少,需要加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二是林蛙集中分布的范围,在河床的一侧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深度达到15米以上,同样投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供林蛙越冬。人工水库越冬可采取散放法,让林蛙自由寻找越冬地点。也可用笼装法,在笼内装一些草把之类的作为隐蔽物,然后将林蛙装入,放到越冬池中。

  林蛙在水库中越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检查越冬河流的水量变化,特别是翌年1—2月份,水量小,要经常检查避免有冻干断水的河段,使林蛙冻死。二是有些水库属死水区,要经常打通气孔,保证林蛙的需氧量。三是注意防止黄鼬、鼠类等天敌危害。

  六、捞捕技术

  每年秋季林蛙体大肥胖、蛙油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林蛙成集群性下山入河,是回捕林蛙的最佳时期。

  人工养殖林蛙的捕捉方法,目前主要用塑料膜拦截法和瓮子捕捉法。这两种方法,回捕率高,对林蛙的伤害小,且捕捞简单,成本低,此外还可采用翻石法、网捞法、草把诱捕法等方法进行捕捉。

  (一)塑料膜拦截法是指在林蛙下山的路线上设塑料膜围墙拦截捕捉的方法。在选好的森林边缘,用塑料膜围高15米,向内(林蛙下山一面)倾斜45—60°角的围墙,下端用土压实,在围墙内清理05—1米宽的平道上深挖50厘米的沟道,9月中旬到10月初的阴雨天气里,在沟道里便可捕捉到大量林蛙。

  (二)瓮子法就是用柳条、榆树条等编成的鱼坞子形状的笼子,要比鱼坞子稍大些,在每年的8月末就应在坡度大,流速快的地方修建倒八字形的瓮子口,9月中旬把瓮子安装好,可捉到大量的林蛙。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尽量避免损伤林蛙,并做认真挑选,选留一定量的种蛙单独贮存。未成龄幼蛙应迅速送到越冬场,成龄商品蛙应尽快出售。

  大棚生态综合孵化半封闭养蛙法

  此法适合山区养殖。选择两山夹一沟,有水源、树木、植被和昆虫多的自然条件为养蛙场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饲养,夏季在山林中进行区域放养,秋季收回,放入水库中越冬。由于大棚保温、防雨、人为调水、调温、喂食、无天敌,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达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只有50%左右;幼蛙比野生放散养的提前近两个月上岸。由于前期用繁殖昆虫人工喂养,幼蛙生长快,进入森林生活时,捕食和跳跃防天敌能力强。采用半驯化饲养后的林蛙,具有条件反射习性,于秋季气温低时回到驯养地点,回捕率一般高达38%以上,最高达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产周期由散养3年缩短到2年出栏。此法具有投资少(3000元可养10万只以上)、养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50万只)、回捕率高、效益好等特点。

  大棚立体综合生态全封闭养殖法

  此法适合于庭院、郊区、农田、大棚、果园、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养殖。采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区域夏季圈养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温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投放人工繁殖的昆虫,快速育肥饲养的办法。其特点是集中饲养管理,天敌少、损失回收率高见效快,一所即可出栏。利用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葡萄、蔬菜、林蛙、昆虫等综合生态立体种养,可养5万只成蛙,年收10万以上。

  室内高密度快速精养法

  此法适合于大部分地区家庭楼内、平房及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先在室内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进行种蛙配对、产卵、孵化,饲养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学原理,在室内用立体三层笼箱、投放人工繁育昆虫饲料,采用恒温快速育肥、高密度精养的办法,每平方米可养殖幼蛙500只,青年蛙300只,商品蛙150只。幼蛙饲养4—6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四季均可养殖,每年可养三批幼蛙。立体养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个月可获纯利15—22万元。此法不受条件、气候的局限,投资可多可少,规模不限,易管理,见效快,成活率高达85%,收获率100%,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

中国林蛙(俗称哈什蚂)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雌性林蛙的输卵管称“田鸡油”,是名贵的滋补强壮品。中国林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不仅是人们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蛙油及林蛙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更是供不应求,倍受客商青睐。

  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证明,人工养殖林蛙是致富于山区、半山区的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产业,大有发展前途。

  一、封沟养蛙

  中国林蛙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夏季栖息在森林之中,营完全陆栖生活。冬季水下越冬。因此必须对养蛙场地进行科学的考察和选择。

  (一)地形、地势

  养蛙场一般选择两边高山、中间沟谷,即农民所说的“两山夹一沟”为最好。如果环境宽阔,必须有150—200米以上的宽度。沟谷内要有面积大而集中的较为平坦地带,以作为修建繁殖场之用。山岭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以缓坡为宜。

  (二)森林

  森林是林蛙最主要的生长地区,林蛙每年大约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是生活在森林内的。林蛙栖息的林型主要是大面积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森林的层次要适宜,即乔木层要密集,达到树冠互相郁闭,林下光线较暗淡,灌木层要繁盛,以利于调节林下的光线与湿度:草本植物层和枯枝落叶层要选择植物茂盛,落叶层较厚的地方,以便为林蛙提供足够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环境。

  (三)水源

  水源情况是选择养蛙场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必须在枯水季节有充足的水量即养殖场内有夏季不干涸、冬季长流水的一条或数条山间小河流,溪流以砂石或淤泥为底,水量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宽1—3米,深03—05米为宜。

  二、繁殖场的选择与修建

  (一)繁殖场的选择

  繁殖场是林蛙繁殖的场所,从产卵到变为幼蛙,都要在繁殖场里完成。繁殖场应设在整个养蛙场的中心地带。选择地势平坦、面积大、向阳的地方集中修建,繁殖场要求距河流较近,可以引河水自流灌溉。土质以保水性能好的粘土壤为宜。繁殖场宜集中不宜分散,为了方便疏散蝌蚪,在沟谷较长的养殖场,也可建立几个繁殖场,分段饲养,做到就近繁殖,就近放养。繁殖场距放养场最好在2000米之内,以免远距离运输,造成蝌蚪死亡。

  (二)繁殖场的修建

  繁殖场主要是由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变态池四种池子组成。前三种池子应集中修建,变态池应在养蛙场内合理分布,气温较低的地区还应建有晒水池。

  1、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为了能够有效地利用繁殖场,方便管理,经过试验,这三种池子可统一按饲养池标准修建。每个池子为20—40平方米的长方形,深度为05米左右,池埂下宽04—05米,上宽03—04米左右,整个池埂呈梯形为宜。池内修建一个上口50厘米、深03厘米左右的安全坑防止池内断水,蝌蚪死亡,池子应成排成列修建,两列水池之间要修建主水渠。每个池子都应具有对角出、入水口和同侧出、入水口,以便根据不同生产时期采取不同灌水方法。修建时要注意防止漏水,可用淤泥灌缝,严重的可采取池底覆盖塑料膜的方法保水,然后在池底表层铺垫砂石,防止池底污泥污染卵团。在一些气温较低的地区,应在繁殖场的上游修建一个或几个晒水池,使河水先经过晒水池提高温度后再注入繁殖池中。晒水池也根据地势修建,水深度在03—04米,面积根据条件宜大宜小,以能够充足供应繁殖池用水即可。

  2、变态池

  变态池是蝌蚪变态上岸的场所,亦起到疏散的作用。因此,变态池应在养蛙场近水处,均匀分布避免幼蛙上山时局部密度过大。变态池应尽量修建在朝阳山坡下,因为春天气温低、阳坡比较适宜幼蛙生长。变态池的面积以25—30平方米,池深度在50厘米左右为宜。整个池形呈锅底形,即池梗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幼蛙出水上山,因为变态期蝌蚪呼吸量大,需大量灌水,保持含氧量和池水的清洁。因此,在修建变态池时应选择有水的地方。

  三、繁殖技术

  林蛙的繁殖技术是生产中的一个主要环节,繁殖技术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工养殖林蛙的效益,封沟养蛙的繁殖技术主要包括选种、产卵、孵化及饲养等。

  (一)种卵及种蛙

  目前养蛙生产主要是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买。

  1、种卵的采集与运输,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农民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性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因为林蛙产卵高峰期在早上5—8点,因此捞取蛙卵的最佳时间在早上6—11点。种卵的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

  2、种蛙的采集、运输与选择

  (1)春季采集。林蛙一般在每年四月初至四月中旬出河,四月中旬到四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2)秋季采集。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的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3)收买。目前许多养蛙户采取收买种卵、种蛙的方法,此法是解诀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但应注意春季收买种蛙时要掌握好时间,排卵后的雌蛙,准备翌年产卵,因回捕率低,所以成效不大。

  (4)种蛙的运输。不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必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在笼内加盖稻草等覆盖物,并经常洒水,保持湿度;中途必须用干净河水冲洗,避免蛙体干燥造成死亡。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春季运输时要掌握好运输时间,不能长途运输,如果超过5—6天,种蛙就会不经“抱对”而排未受精卵。

  (5)种蛙的挑选。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二)产卵方法

  人工修建的产卵场与天然产卵场有较大的区别,而且人工繁殖种蛙密度大,林蛙不愿在产卵场内产卵,所以必须在人工控制下,强制在产卵场内产卵,产卵的方法可用笼式产卵法和圈式产卵法。

  1、笼式产卵法。用细铁丝或枝条编成笼子,将好的种蛙按雌雄厚1:1比例放入其中,然后把笼子放到产卵池中,适当调节水的深度使笼内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产卵笼应放在静水区,远离出水口和入水口,种蛙配对后,在水温10℃左右时,7—8个小时便可产卵。要注意准确掌握时间,及时把蛙卵移送到孵化池,并把产卵后的种蛙取出送往休眠场。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选择中上游的几个池子做为产卵池。

  2、圈式产卵法。在产卵池四周用塑料膜或铁丝网围住。塑料膜或铁丝网高1—15米,向内倾斜45—60°度角,或在上端向内折成直角,下端用土压实。按雌雄1:1比例投放种蛙,密度为每平方米10—15对为宜。为了提高配对速度,可再加入10—20%左右的雄蛙,产卵后也应及时移送卵团和种蛙,如果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按统一标准修建,可将整个繁殖场围起来,便于管理,极其方便可行。

  (三)孵化方法

  实践证明,采用自然孵化法比较好。自然孵化是蛙卵依靠自然水温孵化、与天然野生蛙孵化方法基本相似,即:将卵按每平方米15团的数量放在孵化中,任其自然孵化、生长。孵化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孵化时,要将卵团放在浅水区,待卵团膨胀后再移到深水区,如果直接放到深水区,由于卵团未膨胀,浮力小易沉底,受污染,加上深水区水温低,孵化速度慢,蛙卵易损废。二是在孵化初期要采取同侧入水,出水和封闭(半封闭)式灌水法,以保持水面的稳定和水的温度。池内水深在20厘米—30厘米左右,夜间因气温较低要覆盖。三是要注意防止卵团被污泥污染。以蒿秸、枝条等在池面上搭成小方格,将卵团控制在一定的区域,避免漂浮到池边被污染。四是要注意防止天敌侵害,要及时驱逐家禽,特别是家鸭和青蛙等天敌。五是孵化期注意保持环境宁静,避免振动池埂,不可搅动孵化池内的蓄水。六是孵化期水温应控制在10—15℃左右,经专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个水温雌蛙比例可提高20—30%。

  (四)饲养方法

  蝌蚪的饲养是直接关系到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变态幼蛙的质量。

  (一)铒料的种类及加工。铒料分精料和粗料。精料主要是玉米粉、豆饼粉、麦麸等,粗料主要是各种植物的嫩茎叶,如:蒲公英、蒿草等(有毒的除外)。精料的加工过程主要是把玉米粉、豆饼、麦麸按3:1:1比例,适当加工入少量鱼粉,均匀混合,加水煮成糊状,冷却后饲喂。粗料加工过程主要是将嫩茎叶加工成2—3厘米的小段,然后煮熟冷却备用。

  (二)饵料的投放。将煮熟、冷却后的饲料,投放在边缘的浅水区,以便于蝌蚪采食。投放方法:用一米长左右的蒿杆枝条等,把饵料粘在其上,投放到水中,让其漂浮在水面上,或者两头架起固定,既有利于蝌蚪均匀采食,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防止污染水质。也可用宽2厘米、厚1厘米、长1米左右的窄木条,效果更佳。饵料的投喂量要根据蝌蚪的不同生长时期确定:蝌蚪初期,大约一周左右可以不喂饵料;7—10日龄左右,每天上午投喂一次即可;10—25日龄上、下午各投放一次;25—35天左右,食量大,到高峰期,每天早晨、中午、下午各投一次。饵料量目前尚无明确标准,可按蝌蚪数量适量投喂,以每次投喂稍有剩余为标准,在35日龄左右,每万只蝌蚪食量可达到2—3公斤。蝌蚪到40日龄进入变态期,已基本停止进食,因为蝌蚪发育快慢不一,所以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细心观察,灵活运用饲喂方式及饲喂养,以免饵料不足或过剩。

  另外用取油后的林蛙副产品(肢体)磨碎加工是一种极好的饲料。饲喂方法:将加工好的饲料粉配合少量的玉米粉和青菜按上述方法投喂即可。

  (三)灌水技术

  蝌蚪期必须保证池内有充足的水量,因此正确地掌握灌水技术是蝌蚪饲养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蝌蚪初期,气温较低,需氧量少,因此水流应通过晒水池,主水渠,然后在池子同侧进水、出水保证水的温度和池内水的相对稳定。在夜间或阴天要加大灌水量,使水深达到50厘米左右,起到保温、防止结冰的作用。到蝌蚪生长后期(30日龄以后),气温渐高,蝌蚪耗氧量增加,所以应采取对角线式灌水法,加大灌水量,增加换水速度,既能降低温度,又能保持水质清洁,提高含氧量。

  四、放养技术

  蝌蚪变态后要在养殖场内均匀分散,防止幼蛙上岸后局部密度过大,造成幼蛙大量死亡。因此,在蝌蚪40日龄时要进行人工疏散到变态池中,密度为每平方米变态池5000个左右,每公顷养殖场可投放蝌蚪5万只左右。蝌蚪疏散到变态池后,应注意看管,防止被山洪冲毁,严防天敌危害,同时需要继续饲喂少量饵料,保证水量充足,保持水质清洁;气温低的地方可清理周围庶光树枝,增加光照。或用塑料膜铺底的办法提高水温。

  五、越冬技术

  人工养殖的林蛙与天然林蛙一样,基本上是水下越冬。因为人工养蛙数量远远超过了野生林蛙数量,所以河流的自然情况不能完全适应养殖林蛙的需要,需要人工修建林蛙越冬场所。一是整理天然河道,在自然的河道深水区,要适当加深、加宽、扩大,河流分岔多的需要进行修整合并,使河流集中,水量充足,使林蛙安全越冬。有的深水区自然隐蔽物较少,需要加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二是林蛙集中分布的范围,在河床的一侧修建小型水库,蓄水深度达到15米以上,同样投放草把,石块等隐蔽物,供林蛙越冬。人工水库越冬可采取散放法,让林蛙自由寻找越冬地点。也可用笼装法,在笼内装一些草把之类的作为隐蔽物,然后将林蛙装入,放到越冬池中。

  林蛙在水库中越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检查越冬河流的水量变化,特别是翌年1—2月份,水量小,要经常检查避免有冻干断水的河段,使林蛙冻死。二是有些水库属死水区,要经常打通气孔,保证林蛙的需氧量。三是注意防止黄鼬、鼠类等天敌危害。

  六、捞捕技术

  每年秋季林蛙体大肥胖、蛙油质量好、经济价值高,林蛙成集群性下山入河,是回捕林蛙的最佳时期。

  人工养殖林蛙的捕捉方法,目前主要用塑料膜拦截法和瓮子捕捉法。这两种方法,回捕率高,对林蛙的伤害小,且捕捞简单,成本低,此外还可采用翻石法、网捞法、草把诱捕法等方法进行捕捉。

  (一)塑料膜拦截法是指在林蛙下山的路线上设塑料膜围墙拦截捕捉的方法。在选好的森林边缘,用塑料膜围高15米,向内(林蛙下山一面)倾斜45—60°角的围墙,下端用土压实,在围墙内清理05—1米宽的平道上深挖50厘米的沟道,9月中旬到10月初的阴雨天气里,在沟道里便可捕捉到大量林蛙。

  (二)瓮子法就是用柳条、榆树条等编成的鱼坞子形状的笼子,要比鱼坞子稍大些,在每年的8月末就应在坡度大,流速快的地方修建倒八字形的瓮子口,9月中旬把瓮子安装好,可捉到大量的林蛙。

  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尽量避免损伤林蛙,并做认真挑选,选留一定量的种蛙单独贮存。未成龄幼蛙应迅速送到越冬场,成龄商品蛙应尽快出售。

  大棚生态综合孵化半封闭养蛙法

  此法适合山区养殖。选择两山夹一沟,有水源、树木、植被和昆虫多的自然条件为养蛙场所,采用120—16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进行人工孵化和幼蛙饲养,夏季在山林中进行区域放养,秋季收回,放入水库中越冬。由于大棚保温、防雨、人为调水、调温、喂食、无天敌,可使幼蛙孵化成活率高达95%以上,而野生的孵化只有50%左右;幼蛙比野生放散养的提前近两个月上岸。由于前期用繁殖昆虫人工喂养,幼蛙生长快,进入森林生活时,捕食和跳跃防天敌能力强。采用半驯化饲养后的林蛙,具有条件反射习性,于秋季气温低时回到驯养地点,回捕率一般高达38%以上,最高达46%,比野生的提高了30—38%,且生产周期由散养3年缩短到2年出栏。此法具有投资少(3000元可养10万只以上)、养殖量大(120平方米大棚年繁殖幼蛙30—50万只)、回捕率高、效益好等特点。

  大棚立体综合生态全封闭养殖法

  此法适合于庭院、郊区、农田、大棚、果园、荒山等有水源的地方养殖。采用塑料大棚孵化蝌蚪,小区域夏季圈养幼蛙,秋季捕回,利用温室、大棚打破幼蛙冬眠,投放人工繁殖的昆虫,快速育肥饲养的办法。其特点是集中饲养管理,天敌少、损失回收率高见效快,一所即可出栏。利用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进行葡萄、蔬菜、林蛙、昆虫等综合生态立体种养,可养5万只成蛙,年收10万以上。

  室内高密度快速精养法

  此法适合于大部分地区家庭楼内、平房及大规模工厂化养殖。先在室内小棚或室外塑料大棚进行种蛙配对、产卵、孵化,饲养上岸幼蛙。再利用仿生学原理,在室内用立体三层笼箱、投放人工繁育昆虫饲料,采用恒温快速育肥、高密度精养的办法,每平方米可养殖幼蛙500只,青年蛙300只,商品蛙150只。幼蛙饲养4—6个月即可出栏,一年四季均可养殖,每年可养三批幼蛙。立体养殖100平方米,只需1人管理,4—6个月可获纯利15—22万元。此法不受条件、气候的局限,投资可多可少,规模不限,易管理,见效快,成活率高达85%,收获率100%,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和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

 中国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近年来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在其主产地东北已初具规模,并且正向着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林蛙养殖技术吧。

林蛙全人工养殖可行吗

 林蛙的全人工养殖(圈养网棚养)是成功的,我们95年10月16日由市科委组织鉴定,认为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开发研究,符合生态经济理论,多层次综合利用对保护资源,加快大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解决林蛙人工养殖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研究成果具有实用价值,由于大规模实现林蛙全人工养殖,为中国林蛙基础理论研究和育种提供了物质基础,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在高密度大面积集约化方面在国内首创,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工厂化生产黄粉虫解决了大面积林蛙养殖的人工饵料一大难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全人工养殖林蛙成功的要点是什么

 答:1、要完全模拟野生自然的生活条件,有水,有三层植被。2、有很好的防逃措施。3、有严密的防敌措施。4、有充足的饵料(黄粉虫)。5、有很好的越冬条件。以上要点全部解决人工养蛙就会成功的,反之,如果有一点做不到,就会失败。

 用日光温室无休眠养林蛙当年长到50克出栏是真的吗

 目前有很多人在炒这个东西。为了自己的收入把其说的如何如何。我们养林蛙二年出商品,也长不到50克,何必当年长50克,无休眠养殖是可以成功的。但我们北方的寒冬不要搞这个东西,成本高,卖商品的钱还不够投入的钱。

怎样才能养好黄粉虫喂蛙

 答:黄粉虫是好养的,我们总结了一套方法,而黄粉虫是养林蛙的主体饲料。有些人搞了一点虫就养蛙,喂一段时间就没有了,养林蛙就失败了。黄粉虫是好养,繁殖也快,但要有一定的量,同步繁殖,因为它的生长周期要120天左右,要提前养好虫,做到大蛙吃大虫,小蛙吃小虫。比如明年养蛙,今年就要开始养虫,这样才有保证用量。春、夏、秋温度好,菜便宜,我们就多养多喂,冬天天冷,菜贵,我们就少养。这样才能提高效益。

我国南方可以养中国林蛙和黄粉虫

 有很多我国南方朋友的电话,问有关林蛙人工养殖的问题,中国林蛙是我们东北东部山区的特产,必定生活在冷凉的森林里,南方的林蛙和我们东北的长白山林蛙决对不一样的,有想养殖的,可以在东北引种少量的试养。看其结果(蛙油的产量和质量)。有各别炒种的几十、几百元一对,我们要注意。(关于黄粉虫是在全国各地都可大规模养殖的,其本身也是致富的项目。)

关于林蛙的市场怎样

 答:林蛙是我们东部山区特产,其雌蛙的输卵管称蛙油,药名田鸡,是高档的营养保健品,国内外市场供不应求,每公斤价1200-1400元左右。市场在几年内都没有问题。

林蛙疾病的预防

 1林蛙场的建设必须符合防病要求

 林蛙场的水源要无污染。有害的被污染的水会损害林蛙的健康,水体传染病很快,因此水源一定要清洁无污染。

 2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① 定期消毒一般在每年的春季或秋季对水池、蛙圈及其他养殖设备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对水溶解成石灰乳后进行喷洒。

 漂白粉:溶水后喷洒,1周后药物实效。

 ② 蝌蚪和幼蛙消毒每隔一定时期对蛙体进行消毒,消毒前应认真做好病原体检查,蛙体消毒一般用浸泡法或喷洒法,常用药物有漂白粉、硫酸铜、磺胺嘧啶、高锰酸钾、庆大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消毒时间长短,还应根据当时温度、湿度,水温及蝌蚪、幼蛙承受能力灵活掌握。

 ③ 饵料消毒用于饲养林蛙的饲料要保持清洁,特别是饵料盘应经常清洗消毒。

 3正确的环境设置

 ① 遮荫避雨设置

 遮荫与避雨应相结合进行,常用塑料、遮荫网、石棉瓦、草棚组成,林蛙不需直射阳光,散色光完全可以满足其要求,雨季应防止林蛙久被雨淋。

 ② 隐蔽物的设置

 池内要放置一定数量的隐蔽物,主要是各类阔叶树,最好是带枝的树枝,以柞树为好,成垄放置,不要全面铺,也可放一些石堆、瓦片,一定要有规律放置。

 ③ 环境温度(主要以地面为主)

 不同时期林蛙湿度要求不同,变态幼蛙对湿度的要求最大,以后逐渐降低,变态幼蛙湿度控制在85%-90%,1-2月龄幼蛙湿度控制在80%-85%,3月以上蛙湿度控制在70%-80%即可。

 ④ 供水温度加湿设置

 加湿设备要保证及时、方便,全面对全场进行加湿处理。主要方法是塑料管等加上雾化喷头、水泵等。

林蛙封沟养殖的越冬管理技术

 林蛙有水下冬眠越冬的习性。每年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中下旬,长达6个月,人工封沟养蛙的越冬管理就是根据林蛙这一时期的生活特征需要,人为选择、创造适宜的越冬场所和水域环境,保证其安全越冬。

 一、修筑越冬池

 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林蛙集中冬眠的地方。蛙场内有些条件好的天然水泡、山涧深水湾或水库等可以做为林蛙的天然越冬池加以利用,但多数养蛙场需要人工修筑越冬池。

 1选址在林蛙秋季集中下山的地方或附近,选择河道(溪流)旁侧,避开河道5-10米,选地势平坦,土质粘性的地带做为修筑越冬池的场所。

 2越冬池规格和数量修筑越冬池,要求池深3―4米,水深2―25米,池底平坦,四周呈70―80度的斜坡,防水浸后塌方。如池底沙质疏松,要用粘土垫实,防止渗水。越冬池修筑面积和数量根据蛙场地势条件和常年越冬蛙数量而定。地势平坦开阔,可修筑大型越冬池,单池面积800―1000平方米,地势条件差的可修筑中小型越冬池。单池面积200―300平方米;越冬池数量根据常年养殖越冬蛙量酌定,一般成龄种蛙越冬密度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一个养蛙场修筑3―4个中小型越冬池,可供2―3万只种蛙和15―30万只幼蛙越冬。修筑多个越冬池时,相互间隔要达到500―1000米,做到单灌单排。

 二、越冬池使用前的准备

 经多年循环使用的越冬池。池底淤泥较厚,影响蓄水量,并积累有大量的林蛙致病菌和天敌虫害,因此在越冬期来临之前要认真修整处理。

 1清淤将池水放开,清除池底淤泥,恢复到原池底层。

 2晒底清除淤泥后,要控制进水,让池底在阳光下暴晒20-30天,能杀灭部分病菌和虫害。

 3杀虫灭菌注水前20―30天,向池底和四周池壁撒生石灰进行消毒,此法能有效杀灭林蛙致病菌和、水蛭、寄生虫等天敌虫害。

 4铺设隐蔽物灌水前先在池底铺一层厚约5厘米的阔叶树树叶或是用禾本科杂草捆成的草把,再用碎石和泥沙稍作覆盖,这些隐蔽物有利于林蛙在水下潜伏冬眠。

 5注水在10月末,林蛙进入越冬池冬眠前蓄满水,水深至25米,保持清洁。

 三、越冬管理

 林蛙在9月中旬,当气温降到1O℃以下,开始向山下水源地迁移。首先进入浅水区域潜伏,11月初至11月中旬,气温降至5℃以下,林蛙进入深水区冬眠,直到翌年3月末至4月初结束。

 1散居冬眠期管理9月中旬至11月初,45―50天。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林蛙多数单独分散潜伏于浅水区域,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夜间仍可到陆地活动。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是:把捕捉到的林蛙按商品蛙、种蛙和一年生幼蛙分离,种蛙和幼蛙分别送往贮蛙池存放。贮蛙池水深40―80厘米,贮蛙密度为每平方米水面500―800只。贮蛙池可用孵化池和蝌蚪饲养池兼用。如果蛙场内河水充足,也可暂用越冬池代替,即保持越冬池水深50―80厘米。放入越冬蛙,到11月上旬林蛙进入冬眠前,再将越冬池水及时补充至2―25米深。贮蛙池周围要用塑料布围成高50―60厘米的栅栏,底部用工压实,防止林蛙逃逸。由于林蛙集中潜伏于浅水区域,管护中要防止人为偷盗和各种食肉动物的捕食危害。

 2集中冬眠期管理11月上旬至翌年3月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林蛙集中到深水区域,相互拥挤在一起,不食不动,处于深度冬眠状态。这一时期的管理要点是:

 ①将贮蛙池内的越冬蛙及时送往越冬池。越冬池放蛙密度为种蛙80―100只/平方米,幼蛙200―300只/平方米,保持活水越冬。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很多养殖场内的河、溪进入冬季后会出现冰冻断流现象,这样的越冬池林蛙越冬密度应适当减半。

 ②越冬期间经常观察水流状况,保持冰下水位不低于15米。

 ③落雪后,要及时清理冰面积雪或扫出雪道,增强池水透光性。

 ④在越冬池周围定点投放鼠夹和鼠药,防止鼠类等肉食性天敌危害。

1、为切实打击、制止非法捕捉、销售野生林蛙行为,保护好野生林蛙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伊春林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2、严禁捕捉野生林蛙及破坏林蛙繁殖栖息地。凡未经批准捕捉野生林蛙或破坏林蛙繁殖栖息环境的,按照《条例》有关规定处理,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从事驯养繁殖林蛙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办理林蛙驯养繁殖许可证,否则禁止驯养繁殖林蛙。

4、养殖林蛙满3年后,由养殖场点提出申请,当地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现地核查评估,符合条件的经批准后方可回捕林蛙。回捕商品林蛙只允许捕捉3年以上的成蛙,严禁捕捉幼蛙。

5、严禁用挡“旱亮子”等妨碍林蛙自由迁移、影响林蛙繁育的方式回捕林蛙。对养殖场已设的“旱亮子”,要给予拆除处理;对拒不拆除的,按非法捕捉野生林蛙处理。

6、经营林蛙及其产品必须凭证明林蛙合法来源的文件或材料逐级申请办理林蛙经营许可证,并按规定的数量、期限、方式,从事经营利用活动。从事林蛙经营者必须建立林蛙进货登记档案,逐一登记林蛙进货的时间、数量、来源、渠道,并附证明材料备查。对违反规定的,按非法经营林蛙处理。

7、运输林蛙必须凭林蛙养殖场点养殖许可证副本、林蛙经营许可证副本、当地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书面证明材料到市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办理运输证明。否则,按照《条例》有关规定处理。

8、各地对辖区内的林蛙养殖场点要采取逐户清查的形式进行全面核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养殖场点要依法吊销其养殖许可证。对保留的养殖场点要建立电子档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更,每年12月末前报送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局(市资源林政局)。

9、为促进林蛙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市政府将根据野生林蛙资源情况,适时实施林蛙停捕恢复期制度。在林蛙停捕恢复期间,各地林蛙养殖场点一律停止林蛙的回捕、销售,只允许开展林蛙养殖、管护活动。

经营单位收购加工从境外购入的林蛙,必须凭运输证明、检疫证作为来源证明,向当地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申报备案后,方可经营加工。否则,按私自收购、加工野生林蛙处理。

10、各地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要会同公安、工商、新闻等部门,在林蛙停捕恢复期间及每年林蛙出河、入河季节对本地林蛙保护管理情况开展集中执法检查,重点检查林场(所)、村屯、城镇周边地区捕捉野生林蛙的行为,对捕捉林蛙所设的“旱亮子”,要发现一处拆除一处,并追查设置者责任。

同时还要检查集贸市场非法出售林蛙和宾馆、饭店非法经营林蛙行为。对各种破坏野生林蛙资源的违法行为要一追到底,依法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予以曝光。对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11、资源林政及野生动植物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抓好抓实林蛙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对在林蛙管理工作中弄虚作假、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营私舞弊的,一经查实,视情节给予相应行政处分。

林蛙味道很鲜美,前提是你得做好。

先用热水把林蛙烫死,蛙头冲外,蛙腿交叉,码在盘中备用。

炒锅上火,油好后放入大料,姜,葱等调料,然后放适量大酱煸炒,最后加老抽,盐,加水(高汤更好),将蛙整齐放入,汤刚刚将蛙淹没为宜。先大火后小火将汤炖干就可以了。也可依个人口味加点蒜蓉酱。一定要炖透,口味咸一点才好吃。

炖制过程基本不用翻动,免得弄碎了,出锅时直接上盘,形状不变。

公蛙炖土豆那是相当好吃,做法一样,土豆切成条,只是多加点汤。

当然这东西还得多做多摸索,林蛙不但口味鲜美,最主要的是营养丰富。

做好了,快吃吧。

东北林蛙养殖在东北三省都有分布。其中,半人工养殖直接受当地政府领导和指导的是吉林省舒兰市,他们那里搞得比较热火;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是辽宁省的清原一带,他们是最早被授予“林蛙之乡”的地区;全人工养殖发展比较正规的,是在黑龙江省铁力市。这是因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林蛙专业委员会研究所设在那里,对周边的养殖指导比较集中。

满汉全席,菜品多的有200多道

这么多菜,加之繁杂的形式

与其说是一次饭局

更像一次表忠心的炫耀行动

满汉全席,历清朝200多年的演变,在光绪年间最后定型。

清初分有满席和汉席。《光禄寺则例》称,顺治、康熙时期,宫里赐宴分满席和汉席,两者各是各,分得很开。皇帝老儿请大家吃饭,满人赐满席,汉人赐汉席。满席分六等,汉席分三等,你是哪个级别,就吃对应的那个席桌,厅级干部绝对吃不到部级干部的伙食——皇帝一高兴特别破例除外。这可是不得了的恩赐,皇帝请你吃不该你吃的豪华伙食,这代表无上恩荣,必须泪流满面地吃,边吃边山呼万岁。

直到乾隆后期,才子兼吃货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里面,也说满人请汉人用汉席,汉人请满人用满席,以此表示对对方饮食习惯的尊重。在同书里面,袁枚提到了“满汉席”,并称为“官方之席”,大约这是官方允许的公款吃喝吧。和袁大吃货同时期的李斗,在他的《扬州画舫录》里面,也提到“满汉席”一词。专家认为,这就是满汉全席的滥觞——一桌之中,既有满式菜品,又有汉式菜品,算是满汉合为一桌的满汉全席的开始。

这二位当事人的记录,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当时民间、官方,都是不要脸地大吃大喝。《随园食单》说,“(满汉席)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新亲上门”,是说民间亲戚上门走动,要大摆筵席;“上司入境”就好解释了,领导来检查工作,或者领导路过,都要摆“满汉席”,不然不足以表示恭敬。李斗则告诉读者们,“满汉席”主要用于官方之间的迎来送往,《扬州画舫录》还第一次记载了“满汉席”的一张菜单,上面有130多道菜,这和后来的满汉全席规模也差不多了。

当然,很多满汉席规模并没有这么夸张。道光十八年(1838年)流传下来的一张“满汉席”菜单上,也只有16个围碟、2头菜、8大菜、8热吃、2点心共36道菜、点,并不算十分夸张。

咸丰年间开始,宫廷出现“添安膳”,这是皇帝专用的,光绪时期,被固定为48品,皇太后慈禧要享受两份,也就是96品。看上去非常宏伟了,96道菜,摆桌子上怕要摆十来米长吧。实际上,慈禧的真实菜单很少有超过40道菜的,但也非常奢华了。不过,这些菜往往不是皇帝或者太后一个人吃。通常是皇上或者太后简单动动筷子,吃几口,然后就赐给后宫嫔妃、宫女、太监、王公大臣、御前侍卫等,这样看,还是挺节约的。

与添安膳同时,民间出现“满汉大席”和“满汉酒席”的说法。这应该是从满汉菜到满汉全席的过渡。

满汉全席这四个字,首次出现是在清朝末年(1894年)的《海上花列传》一书,此书以吴语写作,内容是上海十里洋场的妓女生活,后被张爱玲翻译成《海上花》一书。

满汉全席的“全”字,说明了这个酒席的奢靡程度已经登峰造极了。

有人说满汉全席共108道菜,其中54道满菜、54道汉菜。其实这是臆造。满汉全席有108道,也有200多道,也有几十道的,最少的满汉全席只有20多道,所以其菜式是不固定的,而且里面的满、汉菜式也不固定,有的点缀几道、十几道满族菜品,有的则全部是汉族菜品——慈禧太后的“添安膳”菜单,也基本上都汉族化了。

所谓满菜,大多是野味、白味,和味型丰富多变的汉族菜式相比,口感实在不怎么样,偶尔换换口味还可以,真要连续吃上一二十道,非吃吐不可。

民国后,满汉全席在一些地方被改为政治正确的“大汉全席”。吃还是照样吃,只是为了表示俺们也是排满的革命者,所以在吃的时候,把“满”字消灭掉,只剩一个“大汉”,也算是餐桌上的革命吧。重庆在1930年代,就有这样的“大汉全席”,在一个美国医生的回忆中,就记录了他吃“大汉全席”的过程。这个我们下面再讲。

2

老川菜中的满汉全席

这是川菜鼻祖之一的蓝光鉴大师

蓝大师13岁学厨

亲自操作过3次满汉全席

一手开创了成都川菜的象征荣乐园

他的几位弟子如谢海泉、周海秋,都在重庆餐馆掌过厨。现在估计全川渝都找不到会做一桌完整的满汉全席的大厨了。

以前吃满汉全席,要翻几台。

再早的时候,满汉全席也要分满席、汉席,吃完满席再吃汉席,中间休息一下,称为“翻台”。在四川等地,朝廷钦差大臣来巡视或者督抚来检查、指导工作时,各级奴才为了表达对钦差和督抚大人的无比热爱,一定要摆一桌有几十、百把道菜的满汉全席,代表辖区广大百姓欢迎领导——可见满清政府实在太腐败,公款吃喝太严重了。

在当年四川(其它地方也差不多),满汉全席有一套严格的吃菜、上菜的繁琐流程:

首先,来一个客人,都要奏乐,买单的下属前往大门口迎接。接入后,奉上“到堂点”,稍微垫一下肚子;

其次,客人到齐,主客请大家“更衣”,换便服入座(那时都是穿朝服赴宴,以表示尊敬)。按官大官小先后入座。坐定后,每人背后站一名服务员伺候;

再次,坐下席的地方官员上来给领导斟酒、上菜;

然后,入席完毕,请安寒暄完毕。吃点凉菜,上“糖碗”——即甜甜冰爽的清凉饮料、甜食。“糖碗”吃了,就要上“八中碗”。这时要换一次台面(从台布到碗筷全部重新换一套)。

换台面,一定要下级领导上前来,请上座的领导“升官”(谐音升冠,也有的地方叫“升位”),就是去休息室坐坐,听一下工作汇报。等这边换完台面,再恭请领导“得位”——就是再次入座。

“八中碗”上完,上“茶点”;然后上“八大菜”。“八大菜”上到第六菜时,又上“中点”

“八大菜”上完,上“席点”。席点吃完,估计领导们有点撑了,于是再换一次台面,让各位领导去休息一会接着整。

整个过程,要换台面三次,用三套不同风格的碗盏筷子。

每套家什,均用名瓷。而且,装鸡、鸭、鱼的大件瓷器要做成鸡、鸭、鱼的样子,称作什么什么船(装鸡就叫鸡船、装鸭就叫鸭船……)而盛装甜品则用锡制的“水套子”。这水套子很讲究,分内外两层,里面是热甜品,外面一层就是开水,保持温度;如果里面是冰品,外面就是冰水。

各地的满汉全席,都有各地的特点。总的分北派和南派。北派以鲁菜(孔府菜)为主,南派则各有特色。四川的满汉全席,有时候甚至有豆瓣鱼、缠丝兔、蒜泥白肉和棒棒鸡丝等。不过,本文后面抄录的满汉全席菜单,则以清淡为主。据李劼人在“账单”一文中回忆,清末官府正式宴请,几乎不会有麻辣菜品,民间宴请才会偶见麻辣。

老川菜的满汉全席,以成都为代表。其中又以1861年开设的“正兴园”为翘楚。正兴园是满族人关正兴在成都棉花街开设的筵席馆,专门承接各种高档筵席。他家餐具,多是收藏的古物,很是高档雅致。他家的厨师,汉满皆有。由于承办过几次“满汉全席”,所以正兴园在成都乃至全川声名鹊起。

著名大厨蓝光鉴,1897年年仅13岁时,就进入正兴园当学徒,拜在满族名厨贵成名下。他亲自参加过接待主考大人的“满汉全席”制作。当时,科考尚存,主考大人出闱之时(现在叫高考结束),地方官员要酬谢其为朝廷选拔人才之功。怎么酬谢?当然是来一顿满汉全席。蓝光鉴老师曾经三次主办这种满汉全席,后来,他亲自回忆,在弟子孔道生(曾到重庆适中楼主厨)、张松云帮助下,提供了本文最后所附录的“满汉全席”菜单。这个菜单难得之极。

3

变了味的大汉全席

这是美国医生贝西尔的回忆录

详细记录了这个很有个性的医生

在重庆的生活和行医

以及他眼中的重庆城

包括一次吃“大汉全席”的不凡经历

1931年,一个年轻的美国医生贝西尔(GCBasil)到重庆行医。三年后,在他离开重庆时,热情好客的重庆人请他吃了一顿“大汉全席”。他在回忆录中说:“假使我像马土撒拉一样活到九百六十九岁,我也不会把内容忘记了”——如果我吃了这一顿大餐,我也保证忘不了。

在贝西尔记忆中,“席上有好几个妓女”。入席之后,大家和身边的女人划拳饮酒,划的是“石头剪子布”。一边划拳,菜也就一边流水般上了上来。

从贝西尔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和所有的满汉全席一样,先是“瓜杏手碟”——他说,这是“无处不在的瓜子”。然后有一头烤乳猪。显然,这是一桌烧烤大席,必然会有燕菜、鱼翅。按照规矩,由本席主客先下刀,“说是要先割下额上的一块,因为这是最好吃的地方”。烧烤之后,“便是一碗一碗的汤。这当然是很鲜美的。”然后是夹沙肉。

让美国医生印象深刻的是“鳝鱼似的东西”。他的右边邻座告诉他,这是“一条珍贵的水蛇”。我怀疑是青鳝或者白鳝,长江里面的珍贵水产,现在已经多年没有听说了。

鱼翅之后,是一种“细小的腿,有些像小鸽腿”。结果是什么?——“白老鼠的腿。这种白老鼠是用特别方法饲养的,喂蔬菜与谷物”。这位好吃的美国医生说,“这是我第一次尝到这样美味的蛙腿(之前他以为是蛙腿)”。

上了一堆素菜后,端上来一碗名菜:醉虾。把我们的贝西尔医生吓坏了。

“主人请我先吃一枚,我费了气力才用筷夹住一枚。这一枚没有到嘴便掉落了。第二枚送到唇嘴边,衔住了,可是那家伙还会动,所以险些又掉了。我赶紧吞下,又觉得在食道里一动一动地下去”。

仿佛吃不完的菜,一道接着一道。

最后,主要的大菜来了——活吃猴脑。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真的有人吃过这道残忍的“虐食”。——主人让他用锤子敲破猴子的脑壳,“我想推辞,可是他们坚持说,你既是医生,猴脑的所在一定比别人知道得清楚。我看退让是无效的了,便咬紧牙齿,对准了,一下便把猴子敲死”。

看到这里,我整个人都不好了。这种虐食,在中国有漫长的历史和广泛的食谱,比如前段时间热炒的“豆瓣活鱼”。上桌后,鱼嘴巴还在动,而鱼身已经煮熟入味了。我想,这鱼一定在悲痛哭泣。人类为什么要以虐食为乐?这TM还有人性吗!希望水煮重庆的读者,今后拒绝一切虐食!

附录

川菜鼻祖蓝光鉴先生回忆的

满汉全席菜单

看看你吃过几款?

手碟   

瓜杏手碟

四冷碟    

宣威火腿

芹黄冬笋对镶榨板羊羔 

冻子鸡丝对镶红卤鸽脯 

酱汁豆筋

对镶填桶鸭片

南糟螃蟹对镶

四朝摆    

金川雪梨两盘  

珍拢佛手两盘

四蜜饯    

金丝蜜枣镶雪梨片  

蜜寿星桔镶鲜茨菰(即荸荠)

蜜汁樱桃镶洞庭枇杷   

安汁橄揽镶白毛广柑

四蜜碗  

冰糖银耳  

湘莲羹  

广荔枝羹  

哈士蟆羹

(哈士蟆即林蛙,产于川 西高原。哈士蟆羹,是用哈士蟆油泡发后制成)

四热碟   

金钱鸡塔

香花肚丝 

锅贴鱼片  

炸田鸡腿

八中碗    

芥菜春笋

奶汤鲍鱼

鸭腰蜇头

蝴蝶海参

罐耳子鸡 

蟹黄银杏  

翡翠虾仁  

金丝山药

八大菜

清汤鸽蛋燕菜  

鱼翅烧乌鸡白

红烧南边填鸭 

烧扬州大鱼

冬菇子鸡 

玻璃鱿鱼 

棋盘鱼肚  

火腿菜心

四红 

叉烧奶猪 

叉烧火腿 

叉烧大鱼  

叉烧填鸭

四白    

佛座子 

箭头鸡 

哈尔粑 

项圈肉

到堂点    

奶皮如意卷 

冰汁杏闹汤

中点      

五仁葱油饼

虾仁米粉汤 

喇嘛糯米糕

席点      

芥菜烧麦 

芝麻烧饼  

桐州软饼 

窝丝油糕

鲜茨菰饼

茶点   

水晶包子 

玫瑰棋饼 

八大杏仁茶

随饭菜  

耳脍火腿丝

野鸡雪里红 

豆芽炒鸭丝

香菇建兰菜

饭      

蚕豆香谷米饭 

菜蕊稀饭

甜小菜    

虾瓜 

酱瓜对镶(缺)

注:以上菜名不是绝对的.视时节转移可以掉换.如春末无冬笋时可用春笋代替,但某单样数则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