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奶奶好还是姥姥好”这种问题?

老人 0 31

如何看待“奶奶好还是姥姥好”这种问题?,第1张

如何看待“奶奶好还是姥姥好”这种问题?
导读: 1、如何看待“奶奶好还是姥姥好”这种问题?2、毕业第一次上班后,拿的工资。如何分配3、暑假回家想给爷爷奶奶外婆买些东西、买什么东西不会被老人拒绝不要提送钱他们不会要的说不定反而多给我钱4、长大了,给了些钱孝顺外公外婆,可是外公外婆不肯收,
  • 1、如何看待“奶奶好还是姥姥好”这种问题?
  • 2、毕业第一次上班后,拿的工资。如何分配
  • 3、暑假回家想给爷爷奶奶外婆买些东西、买什么东西不会被老人拒绝不要提送钱他们不会要的说不定反而多给我钱
  • 4、长大了,给了些钱孝顺外公外婆,可是外公外婆不肯收,还偏要塞回去。此时怎样才能让委婉拒绝的外公外婆手
  • 5、我狠心拒绝了奶奶的道歉,因为年轻时她没有善待我的父母,我错了吗?
  • 6、外公外婆是否有义务帮忙带孙子??
  • 7、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你的影响大吗?
  • 8、孩子愿意跟奶奶而不愿意跟姥姥,是什么原因?

    以前孩子多的时候,一家四五个,慢慢的孙子多了,可能奶奶就会疼自己的孙子,姥姥就会忽略了自己的外孙。但是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家里就那个一个两个宝贝的,还存在什么奶奶和姥姥,都是孩子他奶奶~~~

    我家里就我和我姐姐两个孩子,姐姐刚添了一个大胖小子。我妈欢喜的不得了,包括我这个小姨都心疼的不得了。一身上下全是我们家人给宝宝买的。说实在点的,孩子的奶奶还真的没给孩子买过什么,也没带过它,为啥呢??因为我姐夫家5个孩子,孙子都10多个,我家小宝已经被遗忘啦。但是也是心疼的啦,就是没孩子他姥姥那么宝贝~~~

    现在家里一个儿子的添了孙子,奶奶是不是宝贝的不行不行的~~给孩子都是最好的。那自己女儿生下来的孩子,是不是也是特别的珍贵。谁家的孩子谁不疼了,对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其实还是需要培养的,要是孩子一直在奶奶身边长大,而和姥姥一年就只能见几次,感情是会变淡的。我要是在我姥姥身边一直长大,那不用说,肯定是和姥姥亲的呀。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家孙外孙之分的。

    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妈妈我婆婆都是奶奶,才不会一个叫奶奶一个叫外婆呢~这样都叫的生分了,是不是?也不要给孩子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哪个好,以后要跟谁亲。这样的话孩子自己的思想观念就会被改变,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记住,不管是孩子他奶奶他姥姥都是他奶~

  

可以买点水果。

但是第一次是个纪念。一定要买耐用品。才能留住念想。

随时看到,随时想起。

父亲送个手链,虎眼件100元。

母亲也送个手链。玛瑙件100元。

外公外婆奶奶,统一送枕芯一个,合计180元。

表弟、表妹,送皮面笔记本一个,钢笔一支。合计160元。

嗯我赞同前者,不赞同后者。你买礼物是好事阿,为什么一定要他们给你钱呢?

钱乃身外之物,可以自己挣。所以 我不支持你这样做。

礼物嘛,老人牙不好,那就买点带陷的草饼之类的东西。

爷爷的话,送点运动器材就可以了。

还有 老人也是有虚荣心的喔~ 尽量满足个人的需求较好

一、爱情亲情左右为难

今年大年初一正好是西方情人节,由此网上爆发出争论,大年初一到底是陪家人,还是陪女朋友。这个选择的难度不亚于女朋友问如果她和他妈同时掉进河里先救谁,搞不好,可能把刚刚萌芽的感情小幼苗扼杀在襁褓里。

套用很久以前的一首《左右为难》的词:一边是亲情,一边是爱情,左右都不是为难了自己。爱情和亲情到底孰轻孰重?谁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有人会说,连父母都不重视的男人,更别指望结婚了之后能顾家、疼老婆,有的人又会说,现在他都不重视我,那结婚以后岂不更完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赶上个野蛮女友,可能还真的说不清楚了。类似的问题还有某年的大讨论,现在独生子女小夫妻,到底是去婆婆家过年,还是去丈母娘家过年。爱情和亲情,一次次的被摆在天平上,往往做决定的是男人,承担恶果的也是男人。

在大多数人心里,相信都是认为亲情重要。在此笔者所指的亲情是父母,七大姑八大姨,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暂不列入考虑范围。什么养育之恩啊,怀胎之苦啊,几千年来都被夸滥了。而爱情之美好,从古至今也没停止过颂。同样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该如何取舍?

二、真爱比亲情更伟大,更值得珍惜

在此,笔者只坦承自己的观点,并不认为自己一定对,但也不认为全错。相信没有人能给给出正确的衡量标准,只在个人看法不同。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不同,成长的环境不同,观点自然有所不同。在笔者看来,爱情和亲情都很重要,但是爱情比亲情要伟大。这里所说的爱情,指的是真爱,两个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对方,为对方着想,不掺虚假、不包含金钱、美貌、权利的感情。

可能因为笔者童年境遇凉薄,所以对亲情有自己的一番体会。说我冷血也罢,不孝也罢,一笑置之。觉得爱情比亲情伟大并不代表会忽略亲情,而是一种态度。

首先,亲情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而爱情,在产生之前,两个人相互之间毫无关联。

▲ 父母养育子女,是生理和心理的正常需求,只要是动物,基本都会这么做,算是一种本能。而在人类,是一种责任。一对夫妻决定生孩子,除了是繁衍后代的需求之外,也是他们内心的需要。

因为是自己的骨血,父母爱自己的孩子,而又因为抚养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一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所以每个孩子,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是他们的权利。在笔者看来,这个阶段,孩子不欠父母的,反而如果因为父母的疏于照顾而对孩子产生任何心理和生理的伤害,都是父母的不尽责。

正因为这样,笔者十分鄙视那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强调“自己养育孩子多么多么辛苦,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这样的父母。这些是你们应尽的责任,既然决定把孩子生下来,就该料到这是个非常困难的任务,既然你爱你的孩子,就应该无怨无悔,老强调自己辛苦有什么意义?笔者倒是认为,强调这些的父母一定都不是好父母。如果不愿意负责,可以不要孩子。既然生了他,就得对他负责任。

这是所谓养育之恩。大家心里都明白。可是我们将来谁又不会做父母呢?我们的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事,我们也会为我们的孩子做。说母亲伟大,我想也就是和父亲相比吧,因为男人完全无法体会女人为了生儿育女所受的痛苦。可生孩子,是每一个生理正常的女人都能做到也几乎都会去做的事,谁又比谁伟大多少呢?

现在很多人都在感叹,没有时间陪父母,不能在身边伺候他们,什么子欲养而亲不在之类的。孝顺父母是应该的,必须的,这是我们成年之后对于父母应尽的责任。可是如果把这份责任提高到空前的高度,那是绝对不可取的。同样我认为如果父母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一切那也没有资格在孩子面前抱怨“为了你我如何如何”,因为你首先都不尊重你自己,你把自己看成孩子的附属品。同样道理,如果作为子女,我们把自己看成父母恩泽下的产物,为了孝顺不顾一切甚至自己的幸福,那就是愚孝。

人都是的个体,首先要为自己活着。你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你的人生有自己的意义。为了所谓孝顺父母,怕子欲养亲不待,把自己的大好年华和机会统统浪费掉,这样有何意义?养育之恩不是这样报的,养育之恩其实是传承,是人类一代代繁衍下去的根本原因。如果把养育之恩片面的看做父母为你做了多少,你就要为父母做多少,那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这样你永远也报答不了父母为你付出的一切。

亲情没有那么伟大。它的前提是相互履行责任,至于和父母的感情有多深厚,这个因人而异。一对负责任的父母和一个孝顺的孩子之间互不拖欠。如果觉得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大不容易,那请看他们的孩子正是这样一把屎一把尿拉扯他们的孙子孙女。亲情是这样传递的。

▲爱情,则完全不同。相爱的两个人在相识之前,是毫无任何责任关系的。你的男/女朋友对你好,那你应该珍惜、感谢他/她。因为他/她爱你,完全就是因为他/她爱你,而不是因为你们有着某种关系。他/她完全可以不爱你,而把这种爱和关怀给另一个人,他/她没有爱你的义务,但是却爱了你、疼了你,受你的缺点,为你做出牺牲,难道不伟大吗?

这是一种毫无来由的情感,却可以让人为之生、为之死,并且寻得不易。亲情是每个人都有的,因为没有人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亲情只有温暖、疏离之分,(孤儿暂且不提,因为无怨无悔养大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的人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可爱情,也许穷其一生,有的人都很难体会真爱的感觉。有的是因为自己不会爱,不懂爱,有的是因为对方不珍惜。这是一种比亲情难得多了的感情,如果你现在拥有,就一定要珍惜、再珍惜。

其次。父母只照顾了你前二十年或者前二十五年,而你的爱人要陪你走接下来的三十到五十年或者更久。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来讲,就算是一直读书,读到二十五岁,再读博士、博士后,也很少是完全靠父母的供给了,自己至少会打工、帮教授做项目来换取一部分收入。有的十八岁出去打工,早就不靠父母养育,甚至还会补贴家用。只有在生命的前十年,父母对你投入的心血较大,当你渐渐成长、生活自理,渐渐懂事之后,父母就不会再那么费心了,你学的知识他们已经不了,思想状态大家都有了代沟,生活上他们只需提供一日三餐和必要的零花钱、学杂费等等。虽然说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但是参照上面的论述,你也会为你的孩子这样做,这是人类的传承。

▲而真爱中的妻子和丈夫却不一样。当他们爱上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你付出了。在接下来的三五十年当中,他/她会照顾你,陪你一直走下去。不要强调你为他们也做了什么牺牲、做了什么努力,因为真爱都是相互的。你没法比较谁对谁付出的多一点。一旦开始计较这些,这也就是不算是真爱了。

结婚之后,两个人相互扶持,男主外、顶着事业和生存的压力,女主内,同样顶着自己事业和照顾孩子的压力。其实很难分清男人女人在一个家庭当中到底谁付出多谁付出少,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必须得承认,这都是不容易的。

两个人就这样、相互承担着一路磕磕绊绊,你出事,他为你担心,他出事,你更是着急上火。一起养育了孩子,走过风风雨雨,不指望跟你享福,但求一生平安。到了老年,孩子大了成家立业为自己的前途打拼,陪在身边的还是老伴儿。两个人都健康那是最好,可是万一其中一个病倒了,另一个完全就得负起照顾另一个的责任,指望孩子是没用的。

所以我们经常见到这样感人的场面,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妻,牵着手在公园里散步,或者是其中一个偏瘫,另一个推着轮椅。少年夫妻老来伴,中间没换过人,两个人白头偕老,这都是一生很难得的追求。

▲父母养育了你,等长大后你回报他们以关心、或者较好的生活条件,可是你的妻子或丈夫陪你走了一生的艰难路,享福说不上,总算没吃苦吧,到老了你病了还要给你端屎端尿,喂水喂饭,你又如何来回报他/她呢?真爱其实都是不需要回报的,你也无法回报,你能给予的,就是你自己全身心的爱和同样用心的照顾,还有珍惜。

所以,爱情,比亲情要更伟大。不要说父母给了你生命。那又如何,你尚且没有要求过他们给你生命呢。而且,你也会给你的孩子生命。亲情是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的,可爱情,真爱,就死于两人死的那一刻。

三、难寻的真爱

▲笔者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自己的姥姥偏瘫之后,姥爷无微不至的照顾了她十多年一直到现在仍在继续,短暂的请过几个保姆都放弃了,姥爷照顾她一直是亲力亲为,一直到自己肺癌手术后,儿女们也都退休能够分担,才不那么劳累。因为偏瘫大小便失禁,姥姥要定时上厕所,见过老爷戴着老花镜定闹钟的样子,真的很感动。不论他脾气、品格是否完美,能十几年如一日的久伴病床前,已经是人生最好的伴侣。

另有,是同事的姥姥姥爷。她的姥姥去世后,姥爷因为悲痛欲绝,受不了这个打击,竟然卧轨自杀。如此刚烈的老人,如此血肉相连的爱,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

▲可是这种爱,到现在,越来越少了。我们的爱情,被金钱、前途折磨的无法喘息。有多少人,为了钱、为了少奋斗十年,离开一个真爱自己的人,投入到另一个人的怀抱里?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那是他们把爱情理解的太狭隘。爱情,并不只是花前月下的那短短半年一年的感情,爱情包括浪漫,也包括和你甘苦与共的决心和无悔的付出。

再次重申一次,我所说的爱情,是你们真心相爱,不论贫穷富有、健康疾病、顺境逆境都生生不息的感情。至于现在人所谓“爱的是一个,娶的又是另一个”那种就绝对不是真爱。为了贪图对方的美色、金钱之类的也不叫爱,是交易。

▲相爱,就结婚,不要以任何借口为自己开脱。觉得不能给她幸福?其实和你在一起就是她的幸福,别把幸福太物质化。父母不同意?你的人生要自己把握,你娶妻或者嫁人不是为了家人,而是你自己。那是你自己的生活,你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而那些不谈爱情,就是为了找个伴儿,觉得时候差不多了随便相几个挑个合适的结婚的人,一辈子也没法得到真爱的幸福。我无权说他们不会幸福,他们只是无法感受到与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的那种幸福。现在,还有多少人看重爱情呢?找不到就自己一个人过,谁还有这种勇气呢?在生活的困难挫折面前,大家都不想孤军作战,可是运气好的人能够找到一个性格相投的人,运气不好的闪婚闪离,更差的还多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世上无端多了一个受苦的生命。

四、真爱和亲情永不矛盾

爱情还是比亲情伟大得多,也比亲情珍贵得多。其实笔者的这个结论对于今年情人节怎么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真爱你的人,不会让你为难,在你们结婚之前,他/她会体谅你的任何难处。如果仅仅一个情人节不在一起过就跟你大呼小叫,顺便找茬的话,这样的爱人也不是真的爱人。笔者也只是借由这个话题说出自己一直想说的话。每个人过的是自己的人生,不是给父母还债来的,只要尽心孝顺,尽到最大努力,就足够了。当然如果你也以同样的热忱和关怀回报你的爱人,你同样也是不欠他/她的。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不欠别人地、理直气壮地走好生活的路,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不爱的、交易的、武断的婚姻少一点,再少一点,希望人人都能够找到真爱。如果你现在拥有,请珍惜。

你自己看看吧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01

父母的一切都给了我们,但他们受过的苦难,小时候不懂;等长大了,就应该必须懂了。

我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的农村,我们村紧挨着千年盐都-自贡市。父母都是庄稼人,没文化、没技术,只会种地。家里有两个娃,我和我哥。我哥大我六岁,那时候,家里穷,吃不饱穿不暖。

我刚记事开始,家里一日三餐都是喝粥,吃一回白米饭是很难得的事情,更别说吃肉了,所以我们一家人都很瘦。我和哥哥穿得都是亲戚给的,刚好我跟我哥差了六岁,他穿不了的衣服裤子,刚好我可以接着穿。每年我特别盼望过年,因为每到过年就可以有一件新衣服或者一双新鞋穿。

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胆子也小,既没有做生意的魄力也没有打工的条件(家里两个小孩儿没人看管,爷爷奶奶又不帮忙照看)。他们只能守着那几亩田地讨生活,养活我们两兄弟。

他们就像两头牛,把最重的犁压在背上,背对着我们,默默地为我们兄弟开疆拓土,指引方向。

那时候同村所有家庭都让小孩儿读完初中后,就让他们出去打工或者读个技校,早日出来赚钱补贴家用。但不管家里如何揭不开锅,爸妈还是异常坚定要让我们读书。学习上的事儿,虽然他们帮不上我们,但是给我们提供了读书的机会,鼓励我们一定要坚持读下去,因为他们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家里劳动力其实是严重不足的,我们两兄弟不论年纪大小都得上阵,栽秧打谷,收玉米、搓玉米、施肥种豆都得会。不懂事的我,总喜欢偷懒,父母偶尔会责怪我。他们总开玩笑地说:“以后到丈母娘家你啥都不会,门都不会让你进。”

02

其实我们可以少受很多苦的,但上天似乎并不愿意。

自我记事开始,爷爷奶奶与我妈关系就很僵。我奶奶生了六个,三儿三女。女儿全出嫁了,我爸排行老二,另外两兄弟分别是我大伯和五叔。

大伯和五叔跟爷爷奶奶住在同一个院子里,关系比较和睦。我们家因为爸妈订婚时,外公外婆与爷爷奶奶不知道什么原因闹了不愉快,婚后一直给我妈使绊子,还因为在怀孕期间被逼干活流产了一次。

后来积怨终于爆发了,爸妈搬出了那个院子,在一公里外重新申请了个宅基地建了个新家。在我的印象中,爷爷奶奶没有帮过我家多少忙,甚至很少来我家。从小到大,他们都在带娃,不过带得都是大伯和五叔家的娃,对我们两兄弟一直都是不闻不问。每到过年,爷爷奶奶的压岁钱什么的,对我们两兄弟来说都是不存在的。

我哥进高中那年,因为他可以住校了,我爸妈下定决心出去打工,爷爷也终于答应来照顾当时还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我。

多年以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爷爷每天给我准备的冷饭加米汤煮开,然后搭配一份酸菜的早餐了。

03

幸福的家庭大致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就在父母出去打工的第三个月,工厂那边就传来了不幸的消息,我爸因为工作疏忽,一只脚被卷进了搅拌机,废了。当时我外公首先得到消息,他告诉我们的时候,我只认为没多大的事,我还在心里盼着爸妈早点回家给我带玩具回来。

后来我爸是拄着拐杖被扶回来的,脚大部分接回去了,但是走起路来一瘸一拐,没有了往日利索的样子。

接到他们时,已时隔几个月,我妈的脸上仍然难掩悲伤,全村的人都带着补品来看我爸的伤。

我看着这么多好吃的,居然很开心,后来稍微懂事了,回想起这些真想给自己一耳光。

90年代的广州,工人在工作上并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爸爸的残疾只换来了两万五千块钱。那个时间家里气氛变得很闷,看着爸妈的愁容我开始主动帮着家里做各种力所能及的事。

时至今日,我没有任何我爷爷奶奶对我家伸出援助之手的印象。生活里所有的重担全压在了我妈一个女人身上,我爸想帮忙也帮不上。他开始乱发脾气,自暴自弃,出门不跟我们走一起,说是怕给我们丢人。

有一次农忙,妈妈实在忙不过来,爷爷奶奶又不肯帮忙。她忙了一天,回家还要给我们做饭。做完晚饭后,妈妈却没有到桌上吃饭,我听到她在坝子里对着我爷爷奶奶家的方向哭诉。那声音凄凉无助,由于我家地势高,这声音传得很远很远。我至今仍忘不了妈妈站在山坡上,在风中哭泣的孤独身影。

04

我当时并不能明白妈妈的心情,甚至觉得她怎么这么软弱。后来才理解妈妈是真的累啊,一个女人孤立无援地扛起一个家。农田、山地来回穿梭,挑粪、插秧、播种,风里来雨里去,她什么都要会,什么都得自己一个人做。

回家后还要照顾躺在家中的爸爸和年幼的我,但她从来没跟我们诉过苦。我也不知道她在多少个夜晚偷偷地抹过眼泪。

也许之乎者也的文章看多了,模糊了我对人性的判断。我上大学后认为爷爷奶奶毕竟现在年纪大了,对我爸怎么也有养育之恩,以后还是要对他们好一些。

但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却越发地心疼我爸妈,他们就靠着那一亩三分地将我们两兄弟拉扯大。直到我们长大,他们都从未和人提起那些辛酸,也许是不会表达,也许是觉得不足为外人道。

现在爷爷奶奶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很少跟我们联系,我想原因并不是他们还坚守那份高傲,也许是内心愧疚吧。

还记得上一次回到老家时已经是两三年前了,那天晚上去看他们,他们很热情。我内心犹豫了一下,还是单独给了奶奶一些钱让他们多买点补品。奶奶突然很激动地一把抓住我的手,眼圈都红了,然后说着:“孩子,我对不起你。”

我并没有听下去,很快阻止了她的道歉,时间并不是治愈一切伤口的良药。因为我并不想回忆起那充满悲情的童年,在我的内心其实并不能真正地原谅他们。

如今我和哥哥都在同一个城市工作,把父母也接到了这里。

至于老家我几年都没回去过了,不是不能回,而是不想回。无论身处何方,吾心安处即是家乡;无心安处,家乡亦是他乡……

前几天,刷到这样一个视频:山东泰安的一对夫妻,结婚8年,婚后育有一个女儿。

由于男方常年在外地工作,女方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兼顾工作,实在是有点艰难。所以俩人就商量让婆婆帮忙带孩子。

2021年,俩人离婚了。婆婆将儿媳告上法庭,索要10万带孙费,理由是“自己没有抚养孩子的义务以及已经60周岁,常年抚养孙女应得到经济补偿”。

对此,评论区有不少人表示“你是奶奶,带自己孙子还要收钱?”“真说得出口啊!”

尤其当看到法院给出的判决“爱幼护幼,不予支持。”很多人觉得“爽快,女方没有被欺负”。

但也有人直言“丈母娘看娃为啥给钱,婆家看娃为什么一分钱没有,不公平!这个婆婆的要求不过分,就该给!”

呃……民法典规定,除非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无力抚养,有负担能力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才有抚养义务。

否则,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对孙子、外孙都没有当然的法定抚养义务。

说白了,老人帮子女带娃,想要点辛苦费不算过分。

只不过,绝大多数中国式父母,帮子女带孩子就是为了减轻年轻人的负担。所以他们是不会向子女要钱,甚至有时候还要倒贴钱。

但在某些家庭,也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奶奶带娃是理所应该,姥姥带娃就得给钱”。之所以如此,主要和以下这2个原因有关。

受“带孙子是本分,带外孙是情分”观念的影响

坦白讲,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和孙辈之间都存在着血缘关系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但在有些人的观念里,“带孙子是本分,带外孙是情分”。

他们认为孙子和爷爷奶奶是骨血亲,是婆家的传承和后代。

而外孙和姥姥姥爷之间的关系,就像那句话“外甥是狗,吃了就走”。不管姥姥姥爷对外孙再好,到头来还是徒劳。

两相对比之下,他们就会觉得爷爷奶奶基于血脉、道义和亲情,帮忙照顾孩子是理所应该的。

这种“骨子里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大爱,不需要年轻人支付报酬。

甚至有些老人自己也觉得,帮儿子儿媳带娃是自己的任务。哪怕再累再辛苦,那都是不能推卸的责任。

至于姥姥姥爷带娃,在他们看来则是一种情分。而这份恩情是需要偿还的,否则就有点太过意不去了。

娘家经济条件不好,当女儿的心疼亲妈

如果娘家条件不是太好,亲妈没有多少存款,也没有退休金,很多当女儿的是不会轻易开口让亲妈来帮忙带娃的。

倘若无奈之下,不得不让亲妈帮忙带娃,她们会主动提前和亲妈约定好一定的酬劳。

即使被亲妈拒绝,她们依然会坚持每个月给亲妈一些钱。

因为她们知道,原本亲妈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比如干农活,或者外出打工赚钱,存养老本等。

但为了帮她们,亲妈只能放弃。所以,她们觉得自己理应弥补这些损失。

更重要的是,她们知道亲妈是不会在自己家长住的。而自己又没办法时刻在亲妈跟前尽孝。

出于对亲妈的心疼,她们心甘情愿给亲妈一些钱。

最后想说,养育子女本身是夫妻俩的事,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是父母。所以不管是奶奶,还是姥姥帮忙带娃,都不该是理所应当和必须的。

如果带也是帮忙,而不是义务。对于他们的付出,子女要给与尊重和肯定,并且心怀感激。不要让老人出钱出力又寒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相信在这经历里面肯定有一些人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来自亲人的,还有其他人的。在亲人里面,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我们的影响应该可以说是比较大了。因为老人都喜欢疼爱孙子,所以我们会自觉的靠近他们,受到的影响肯定会大的。所以我在这里就说一下我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我的影响吧。

首先总得来说我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以下具体来说。

我爷爷其实去世很早,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就走了。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所以记得不是很清楚。只记得我爷爷是一个火爆脾气的人。他的腿有疾病,行动不便。记得小时候我做错事,他就会大声训斥我,然后我就吓得不敢说话了。所以我爷爷首先使得我养成了不害人(不做一些坏事)的习惯。其次他脾气好的时候还是很慈祥的,记得小时候我老是坐在他腿上,他会给我喂饭,这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想念我爷爷的,我爷爷让我学会了心存感恩。

二,我奶奶。我奶奶今年已经七十多了,两鬓斑白,但是脸上仍然和她的整个人生一样都是挂着笑容。她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从来不骂人。对我也很好,我犯错了我妈打我时她老是跑过来护着我。以前当我爷爷发脾气的时候,她也是静静听着,从来不说。所以我奶奶是一个很慈祥的,很善良的人,她让我学会了忍让。

三,我外公。我外公是一个小学教师,我从小在他们家长大,他也给我上过课。因此,可以说我的启蒙老师就是我外公。正是有了这个身份,所以,他也是我的教育者,这就让我学会了好多知识,并且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人。平时生活中他是一个很严厉的人,对我的要求也很苛刻,学习上同样是如此。所以可以说,我外公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人,是他教会了我怎样去审视这个世界,同时也让我学会了自强不息,锻炼并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性格。

四,我外婆。我外婆是一个家庭主妇,记得小时候在她家读书的时候,她对我是既严厉,又宠爱。所以我到现在都很敬重她。我外婆是一个很精明能干的人,虽是女性,但是家里的活,地里的活,能干的她都干。并且,她还做的一手好菜。我在她家的时候,最爱她做的浆水面了,到现在都觉得香。总得来说,我外婆的精明能干影响到了我,让我变得做事细心不马虎。这是我外婆对我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爷爷奶奶和我外公外婆对我的影响。现在想来他们对我的影响还是那么深远,可以说,我现在的性格,做事的方式,基本是受他们的影响的。所以说,我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孩子愿意跟爷爷奶奶最主要原因是爷爷奶奶对孙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爱。如果姥姥对外孙也是发自内心真爱外孙也会愿意跟姥姥的。我举两个发生在我的邻居家的两个真实例子。

例一,邻居家的女儿住在城市,由于她的女儿心脏不好,使女儿的孩子提前四十天早产。孩子生下只有四斤,大家都认为这孩子没救了,可是现在的医学很高,把孩子方在保温箱里,孩子的姥姥去照顾的。在孩子姥姥亲自照顾下这孩子活了下来,后来姥姥又把外孙领到家里照顾,这孩子现在六岁了,体质很好。去年这孩子妈妈得了尿毒症死了,于是孩子的爷爷想接这孩子回爷爷家,可是这孩子就是不去爷爷家,一心跟着姥姥。

例二,我的另一个邻居家的女儿也是住在城市,女儿经常把孩子送在姥姥家照顾。可是农村家的乱活也多,孩子的姥姥也没有时间经常给孩子换洗衣服,脸也没有天天给洗,听说孩子的爸爸妈妈哪天来看孩子,才把孩子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这是真事。象这样的姥姥孩子还能喜欢吗?从以上这两个例子来看孩子亲奶奶不亲姥姥并不是天生的。谁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真爱,孩子就跟谁。平时从很多这些姥姥们嘴里经常听到她们说,外孙是人家的孩子,亲了也白亲。话由心生,心里没有这种想法嘴里能说出来吗?可是我从来没听到爷爷奶奶说孩子是人家的,就算是媳妇和婆婆之间闹了很大矛盾,爷爷奶奶还是照旧爱他们的孙子。农村条件也差,爷爷们自己有病也不愿意去医院看病,可是孙子有点头疼脑热的就是借钱也要打车把孩子送到医院。有很多东西自己舍不得吃也要留给孙子。自己家养的笨鸡蛋给孙子吃,自己吃买的养殖鸡蛋。走一步也要抱着,那真是含在嘴里怕热了,捧在手里怕凉了。孩子虽小可是谁对他好坏孩子们是知道的。孩子从老人的眼神里也能看出来谁对他是慈善的眼神。如果姥姥们也做到了这些孩子还会跟他不跟你吗?

还有另外一种愿因就是孩子妈妈对待双方老人不公导致孩子亲近奶奶。现在人都知道媳妇和婆婆之间关系很难相处,大多数媳妇都是向着自己的妈家,这是不争的实事。然而现在十岁左右孩子已经有辩别是非能力了,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妈妈平时所做的孩子都看在眼里,有的孩子为妈妈对双方老人不公还和妈妈吵过。这样事情从电视里也看到过,在现实当中也发生过。这种做法会使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态,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的心灵是美的。

差不多是这个道理,俗话说“远香近臭”,我们家孩子平时都是我妈妈带,妈妈不怎么溺爱他,我觉得挺好的,毕竟在一起的时间长,要是溺爱真的把孩子惯的不像样,现在孩子有的时候就会说,姥姥,你怎么说我呢?

孩子的奶奶从来没带过他,孩子去他家就是一顿嚯嚯模式,把沙发上所有的东西都能拽到地上,干什么他奶奶都不说他,因为平时从来都不管,偶尔去也不可能管。

渐渐的孩子就会觉得在奶奶家干什么都行,奶奶还不管,姥姥就总管他,他根本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问题的描述当中是说姥姥因为跟妈妈这层血脉关系,姥姥批评孩子,管教孩子的时候,妈妈不会生气,而对孩子来说,没有哪个孩子喜欢被管的,所以跟姥姥的关系不亲近。而奶奶呢,因为是和儿媳妇之间隔了一层的关系,再加上奶奶也疼孙子孙女,所以孩子更愿意跟奶奶在一起。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吧。

我觉得不管是奶奶还是姥姥,这里边其实涉及到的是一个人际关系的问题。我们有一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意思是什么?就是不管是不是有真实的一个血脉关系,要多走动,多联系,多投入时间,才能够维护好一段关系。所以对于奶奶还是姥姥的问题也可以如此理解。

当然,我们是在奶奶和姥姥都是“正常人”的情况之下来讲的。(我们不排除有的奶奶或者姥姥不会做人,或者偏带孩子,或者特别小气等等,排除这些特殊情况,只是在正常的一般情况之下来分享)

1 我自己呢,因为小的时候我妈妈常常带我去姥姥家,姥姥对我也特别好,所以我跟姥姥的关系非常亲近。而我的奶奶呢,她有七个孙子孙女,所以多我一个少我一个,她没觉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她跟我爸的关系不好,他不喜欢我爸,原因是觉得我爸没有其他几个叔叔和大爷有能力能挣钱,自然她也不会喜欢我。再加上我妈妈比较少带我去奶奶家,所以我自然跟奶奶的关系不亲近。

2 现在,我的小侄女从小在姥姥家长大,跟姥姥特别的亲密,她的奶奶因为做生意,所以比较少看她,但是常常会给她寄来钱,或者买各种好吃的和各种玩具。自从小侄女上了幼儿园之后呢,也特别喜欢奶奶了。所以对她来讲去奶奶家和去姥姥家是同样高兴。

所以如果具体谈到人际关系的问题就会涉及到多种的方面,还是比较复杂的。

以上两个故事跟大家分享,只想跟大家一起探讨,期待听到你来分享你的故事哦。

我是 阿土婆 ,与你分享有价值的 育儿 心得。

道理很简单。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孩子是父亲一方的血脉或者后代,而仅仅只是母亲一方的小孩或者亲戚。虽然这会让很多女性心里不舒服,但是对不起,这就是事实或者文化,没办法,要不然,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孩子依然是随着父亲的姓氏?

这种观念有时表现的明显,但更多时候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人们心里,而且越是年龄大的人群,这种观念越强烈。

所以,对于孩子,爷爷奶奶是有一种自觉的:这是咱们自己家的孩子。所以,爷爷奶奶能发自内心的去爱这个孩子。而姥姥姥爷就没有这种自觉,可能潜意识会说,这是闺女家的孩子,她自己家的孩子在老家,在儿子那边!这种内心深处的细微差异,就会在外部表现上出现巨大的区别。别以为孩子小啥都不知道,其实小孩敏感得很,啥都知道。

如果把一个小孩比做一条小狗,爷爷奶奶关心的是什么?天冷了,要不要把狗窝多铺点东西?吃骨头会不会消化不良?外面放炮有没有吓到它?姥姥姥爷关心的是什么?一定要把毛洗干净,这样牵出去漂亮!反复告诉邻居或者家人,昨天小狗做了一件可有意思的调皮捣蛋事情!这就是区别,表面上看,可能双方都很喜欢这只小狗啊……从买的东西上也是如此,爷爷奶奶偏向于买吃的,重点是让孩子吃好睡好孩子自己开心,姥姥姥爷偏向于买穿的,重点是让孩子看着漂亮抱出去能炫耀有面子姥姥自己开心!

我们不能苛求姥姥姥爷要和爷爷奶奶一样好,因为说到底,那孩子不是人家自己家的孩子!这也并不意味着姥姥姥爷人品就有问题,这只是人性自私而已,当爷爷奶奶在女儿家的孩子面前,也成为姥姥姥爷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也一样!解释一句,人性自私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一个客观事实,你也有,我也有,每个人都有。

这个应该不是奶奶和姥姥的身份关心,可能还是奶奶和姥姥的以下几个方面吧!

1、奶奶和姥姥个性

如果奶奶个性好,经常顺着孩子的,而姥姥个性不好,经常批评孩子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肯定是愿意跟着奶奶,不愿意跟着姥姥啦!小孩子很聪明,很能识别出谁对他好或者谁会更顺着他,比如他想吃糖,奶奶就给孩子吃了。姥姥可能会管着他,那他出于自己想吃,那会愿意多跟着奶奶些。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2、 奶奶和姥姥在孩子身上花的精力,是否让孩子感受到关心感受到爱

有些奶奶和姥姥自己也要做事情的,如果自己在做事情,又顾不住孩子,而孩子很想要家长陪着,那么孩子感受不到关心,也就会分出亲疏了。比如奶奶不需要做其他事情,或者即使在烧饭烧菜,也是会关注到孩子的,那么孩子自然会愿意跟着奶奶。同样的道理,比如姥姥自己还要做很多家务还需要弄点啥其他事情,在这个时间又只让孩子自己管自己在玩,孩子玩好了,也不关注孩子,那么孩子会觉得没得到关心,自然和姥姥不亲了。

3、对待孩子的方式

如果奶奶会对孩子的方式比较正面,经常夸奖鼓励孩子,而姥姥对待孩子的方式比较负面,经常打骂批评孩子,孩子自然会喜欢奶奶,不喜欢姥姥了。和父母也一样的道理。

你是怎么觉得呢,欢迎来说一说!

姥姥多带带自然愿意跟姥姥了。小孩子心里都清楚,短时间内谁溺爱她她跟谁好,长大了懂事了才知道谁是真的为他好。

奶奶溺爱孩子本身就不对,跟什么姓氏,谁的亲孙子没有关系。城市里都是独生子女,全家四个老人两个成人就一个孩子,搁谁家都是宝贝,不存在姥姥姥爷厚此薄彼。

孩子的感情假不了,不一定是溺爱与管教的原因。孩子妈妈不也天天管教孩子吗?如果只是因为奶奶溺爱孩子,姥姥和妈妈管教孩子,那孩子应该连妈妈也排斥呀。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被打击教训出来的。 我公婆属于不太会讲话的那种,对自己孩子从来只有打击,就没有过表扬,也许是刀子嘴豆腐心,也许是恨铁不成钢。我老公一直对我公婆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意见,说如果不是读书的时候遇到了一些好的同学,他离家读书的早,估计这辈子就毁在他父母嘴巴下了。

我另一个朋友,生的女儿,小姑娘是姥姥和奶奶轮流带大。奶奶是福建人,重男轻女观念还是比较重,平时言语不免有体现。姥姥为人比较豁达,每次看见,脸上都是笑眯眯的,慈祥二字形容一点不过分。每次姥姥要回去时,小姑娘都会哭着说“姥姥你下次要早点来。”

过渡溺爱和过渡管教两种方法其实都不可取,我们总说“孩子在家父母如果不教育,出了门就会被别人教训”。但怎么教育是门大学问,我们也在摸索中。少说教,言传身教,入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好的教育不应让孩子感觉到被打击被管教和被教训。

我女儿跟姥姥好,跟奶奶不好,不是谁教的。她奶奶和姥姥陪伴的时间差不多,都是偶尔来看看,孩子我自己带的。姥姥来了给讲故事,读书,贴纸,运动,买气球领着玩,鼓励,夸奖,我女儿特别开心,犯错误她姥姥也训她。奶奶来了,不会讲故事,不教背诗,孩子说什么她也不懂,说孩子什么都不如别人家的大孩子,瘦,吃穿太好,拿走孩子的衣服,还跟孩子说让她把玩具都给她娘家亲戚。最主要是带孩子出去吹风,把孩子吹感冒发烧,人家拿着我家的东西回娘家送礼去了。还有一次两口子一个感冒一个肺炎,跑到我家把孩子传染了。孩子姥姥有一次跟我们出门,回来之后感冒了,赶紧回自己家去了,怕传染孩子。孩子不傻,谁对她真心实意,她能看明白。再说钱,孩子姥姥每天给孩子微信发红包,十块钱,逢年过节都是几千,我女儿特高兴,她现在还不知道钱多少,但是一块钱她也高兴,孩子姥姥说从小培养财商,鼓励她认识数字。孩子奶奶除了过年,几乎没给孩子发过,今年过年,孩子爸爸说让孩子要,其实她爸都给她奶奶钱了,我也给了2017。她奶奶对孩子说,孩子就知道坑奶奶的钱,发1块钱一个,666一个,10一个,三个红包就叫坑奶奶。我父母的条件跟公婆的条件差不多。如果真穷,我不会挑理,有钱贴补她娘家,还得从我家倒腾东西去贴补,对自己儿子孙女一分钱不舍得。这样的奶奶,不怪孩子不理她!

这种现象早已发生改变。象北京这种大城市,传统观念发生很大改变,大部分都是姥姥带外孙,称为“外婆带外孙现象”。有顺口溜为证:“妈妈生外婆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外公天天菜市场,爷爷奶奶来欣赏。”因为八零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妈妈心疼女儿,怕女儿受苦,担心女儿与婆婆关系处不好,就把带外孙的活揽下来,女儿也愿意让自己的妈妈帮忙带孩子,跟自己的亲妈不见外好说话。孩子是谁带大的就跟谁亲。

我妈告诉我的答案就是有血缘关系,姥家人对孩子再好孩子也喜欢爷爷奶奶,我两个姐家孩子就是,大姐家是女孩,十二岁,二姐家男孩,十岁,平时都是我妈照顾的多,但每次去我妈家,两个孩子最后都张罗回家,不是想爷爷就是想奶奶,大姐家的奶奶虽然对孩子挺好,吃饭都喂,但平时也总哼孩子,但孩子总是说我奶奶自己在家该害怕了,要回家看奶奶,二姐和公婆分开过,孩子每次去爷爷奶奶那刚开始都稀罕一会,然后吃完饭就都打麻将打扑克什么的了,根本就不管孩子,孩子自己去邻居家找小伙伴玩,有时候给妈妈打电话让去接,后来每次爷爷再来接孩子去,孩子五次有三次不去,但心里还是有爷爷奶奶,像我家宝从小我自己带,偶尔去爷爷奶奶那或者他们来,她也找爷爷奶奶,我妈每次来也和她玩,有时候我还回娘家待几个月,但对我妈就不是那么亲,所以,也许真的是血缘关系吧,我妈说我家这有句老话叫,“外姓是姥家的狗,吃完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