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亲情小故事300字左右

老人 0 91

感人亲情小故事300字左右,第1张

感人亲情小故事300字左右
导读:共铸辉煌,奥运冠军金牌背后的亲情故事燃情八月的雅典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为奥运痴迷的国人心中却还涌动着光荣与豪迈。中国队以32金17银14铜的骄人战绩不但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让我们看看在那一块块金牌背后隐藏

共铸辉煌,奥运冠军金牌背后的亲情故事

燃情八月的雅典已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但为奥运痴迷的国人心中却还涌动着光荣与豪迈。中国队以32金17银14铜的骄人战绩不但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让我们看看在那一块块金牌背后隐藏着多少感人至深的故事吧。

杜丽:回眸一笑,金牌背后亲情无价

射击小将杜丽的最后神勇一枪,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大家忘不了,夺冠后杜丽的回眸一笑是多么动人,凤凰卫视的名嘴窦文涛更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这位美丽的姑娘。可有谁知道,这动人的微笑背后有着多少汗水与泪水。

1994年冬,才12岁的杜丽刚去沂源县历山中学读初一不久,就被周士兵老师慧眼识珠,将她选拔到县业余体校射击队当上了一名射击运动员。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这是父亲杜兆祥经常和杜丽说的一句话。这位军人出身的老公安,当女儿面时说话不多,但他的公安作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杜丽。刚起步练习举枪时,体校里枪少人多,往往大半天摸不到枪。为此,杜丽就常在家里举砖头练臂力,动作单调又乏味。每每看到女儿那疲惫的眼神,杜兆祥心软了,可口气不软,因为他深知每一点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浸泡。这一练,使杜丽在1996年进入淄博市竞技体校。市体校射击队的训练条件不是很好,酷暑天没有空调,又不能开风扇。队员们穿着厚厚的服装,每次训练完,背上起满了痱子,花露水一用就是大半瓶,但教练和队友从没听杜丽叫过苦。

进入体校时杜丽须交近7000元的学费,而她每月的生活费又要300多元,外出观摩比赛还要自己掏钱。这对母亲下岗,父亲每月600多元工资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可为了女儿的前途,杜兆祥夫妻俩不惜东凑西借,省吃俭用从嘴里攒,就这样那年家里仍欠债6000多元。由于生活拮据,杜丽的妈妈打过草绳、卖过煎饼,好几年夫妻俩没买过新衣服。在市竞技体校训练时,杜兆祥每隔半个月就来看她一次,为省几个车钱,他都是从汽车站步行到学校。杜丽进了省队后,老杜去看女儿仍是从长途汽车站步行5里多地去看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境遇和亲人的关怀让杜丽早早地成熟了。

1999年,杜丽走进省射击队,2002年2月又跨入国家队门槛,而且成绩直线上升。她曾获得世界杯上海站10米气步枪铜牌和美国站3×20米运动步枪铜牌、釜山亚运会3枚金牌,直至荣获雅典奥运会首枚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

王义夫:“六朝枪王”,打造射场不老传奇

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再举枪,当你将这些乏味的动作连续做上20年,不论你能否站上领奖台,你都已经成为一个无愧的王者。

44岁的王义夫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太多磨难,疾病更是在1992年之后折磨他长达12年。面对疾病的纠缠,他回报的却是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6次出击奥运,拿到5枚奖牌,这在世界奥运史上都是个奇迹。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冠后,王义夫的静脉血管萎缩使得他大脑供血的血管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粗。脑部供血严重不足的他经常出现头晕、迷糊的症状,而且一旦换环境休息不好的话,就会发烧、脸肿。8年前坐着轮椅前往亚特兰大、昏倒在赛场的那一幕,只是王义夫12年来一直与病痛做斗争的一个片段。在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这位六朝“老枪”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头晕、肩痛、腰痛的折磨,视力从03一直下降到现在的不足01!可他还笑言:“我可能都够残奥会的标准了。”在雅典,命运女神终于将最宝贵的礼物送给了他,王义夫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王义夫、张秋萍夫妇无疑是运动场上显眼的一对。作为国家射击队的队友,1986年他俩组成了家庭,但他们仍然住在宿舍里,吃运动灶,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团聚。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王义夫还是不改一口地道的东北方言和豪爽的性情。妻子张秋萍则是典型的湘妹子,沉静而又温婉。他们的结合形成了一种互补。王义夫脾气急,张秋萍就温言细语地劝慰他,时间一长,王义夫也一改大大咧咧的急性子,学着做起了细心的好丈夫。赛后王义夫动情地说:“她不仅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教练。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妻子管着我——生活上有她照顾,技术上有她指点,因此这块金牌不是一人一半,而应该全部献给她。”

重病缠身的王义夫也许早就老了,可是当无数期待的目光投向他时,王义夫又扛起了这份厚重的希望。夺冠后,王义夫更是面带微笑地告诉记者:“如果需要,我会继续打下去。”射击场上永远的王者,王义夫当之无愧!

国政:爱情宣言,老婆是最不容易的

举重对于张国政来说是获得快乐的源泉,正是这种快乐,使得赛场上的张国政排除所有顾虑和压力,为几天来优势项目纷纷落马的中国军团拿到了这枚意义非凡的金牌。大家忘不了,在第3次试举时,由于腰伤而痛苦倒地的他是在两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走下台的。这枚金牌,着实得来不易啊。

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赛前最痛苦的莫过于减体重了。而这次在雅典,张国政恰恰是所有运动员里减得最多的。说起那段日子,张国政感觉真是不堪回首:“可别提那段日子了,太痛苦了!一周的时间里减掉了72公斤,最后4天根本什么都没吃。比赛完,我觉得我的胃都要穿孔了!”

赛场外的张国政其实是个单纯率真的人,好比他在赛后当着所有人叫电话那头的妻子“宝宝”,并毫不羞涩地说“老婆,我爱你”,似乎完全不像内敛的东方人。但在听过太多感谢领导、感谢教练之类的赛后感言时,张国政的表白显得天真却令人感动。

张国政与妻子高文娟可谓是一见钟情。1999年,张国政去看望北京体育大学的同乡,无意中见到了当时还是北体大某班班长的高文娟。“她像一道阳光,照亮了我的生活”,张国政笑言:“我见到她,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一见钟情。”就这样,张国政展开了他的爱情攻势。备战八运会时,远在云南的他每天都和心爱的人交换一次书信,从未中断。细心的关怀,加上浪漫的“鬼主意”,张国政慢慢地赢得了高文娟的心。

从相知相恋到结婚一路走来,高文娟见证了张国政事业的起色与辉煌。虽然不常见面,张国政却格外疼爱妻子:“说真的,我老婆才是最不容易的!她比我棒多了,没有她,我不可能有今天的!”“那个时候她的条件比我强多了,和我在一起后,我们真的是一穷二白,完全是从头开始。可她一句怨言都没有,默默地支持了我这么长时间!”看到张国政赛后接受采访时哭着说:“老婆,你辛苦了”,高文娟的眼睛湿润了。

不管对于举重还是对于爱情,张国政都采取了最为直接的爱的方式:我爱举重,我就好好练,即使不一定拿金牌;我爱妻子,我就告诉她,哪怕全世界都听到!〓

罗雪娟:泳池“猛兽”,对手越强她越兴奋

2年前的全运会赛场上,17岁的西子姑娘罗雪娟向泳池兴奋剂黑幕公开宣战。2年后的奥运赛场上,罗雪娟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席卷了雅典的泳池,为中国夺取了8年来的第一块奥运游泳金牌。不仅用刻苦和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中国游泳在国际上的声誉。

泳池中的“猛兽”是罗雪娟的自喻,但这个“猛兽”却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猛兽”。生活中的罗雪娟是个“腿快手快不如嘴快”的率直女孩。夺冠后一句“感谢所有关心我、喜欢我和憎恨我的人”一如她那争强好胜、我行我素的性格。“对手越强,我越兴奋”,是她出征前对担忧她的人说的。“我与西方选手最大的不同就是,总是在最后关键的时刻爆发,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是很含蓄的。”这是她夺冠后对半决赛成绩落后的释疑。

罗雪娟的孝顺是出了名的。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爸爸罗国安就因肝病而病退,一个月只有300多元工资;妈妈则是百货公司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一家人全部的收入还不到800元,而罗爸爸的病情又一度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罗雪娟陪伴着父母一同走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在父母眼里,罗雪娟是个听话的乖孩子。为了给家里省钱,她穿得比别人朴素,也不像其他女孩那样爱吃零食。现在一有机会,罗雪娟就会陪父母逛街。外出比赛时,她也总不忘给父母带些礼物。罗雪娟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过上安心舒适的生活。

对于自己的感情生活,这位泳坛美女公开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因为我在游泳队待久了,见到好身材的帅哥多了,至少我以后的男友在这方面不要差吧。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也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他要有能力,在自己的领域不说是世界级,至少也要出类拔萃。”

罗雪娟的可爱,不仅因为她骄人的成绩,还因为她的直率和风趣、有才识的语言。

刘翔:追风少年,缔造中国田径神话

12秒91,这是无数中国人不能忘却的数字,黄皮肤的中国人刘翔,令中国人自豪,让亚洲人骄傲,全世界都为之惊叹!当这位“风之子”披着国旗跃上百米跨栏冠军奖台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魅力四射、健康阳光的大男孩;当他面对镜头,向世人宣告“中国有我,亚洲有我”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天之骄子的自信与霸气!就是这个赛场上咄咄逼人的追风少年,生活中,却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普通邻家男孩。

刘翔的父亲刘学根是“老三届”下乡知青,返城后在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当司机,母亲吉粉花是一家食品企业的职员。

刘翔从小就非常懂事,也特别体贴父母和孝顺长辈。自从刘翔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收到过他的礼物,就连邻居也不例外。爷爷腕上戴的手表就是刘翔到日本比赛时买的。但令刘翔永远无法释怀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报答疼他、宠他、亲手把他带大的奶奶。

奶奶病重时正是2001年九运会前夕,白天已经到医院看过奶奶的刘翔第二天就要离开上海。那天晚上刘翔收拾着行礼,心里却始终放不下住院的奶奶。晚上十一点半了,刘翔让爸爸陪他再去一次医院。

临别前,泣不成声的刘翔恳求爸爸答应他,一定要把奶奶治好。

11月23日,老人与世长辞,而此时的刘翔正在千里之外参加着比赛。家人直到他当天晚上比赛结束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第二天一早,刘翔匆忙赶到了家中,他来到奶奶遗体前,俯下身,静静地,久久不动。

在刘翔事后补记的训练日记中,只有这样一段内容:“早上6点30分,奶奶与世长辞,享年78岁。下午四乘一百米。”

现在,21岁的刘翔还是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法系2001级的大学生。平时,刘翔每天训练2小时,其余时间就像其他学生一样,看书、上网、唱歌。

在世界田径短跨的舞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刘翔正开始书写着属于他的时代!

冼东妹:青岛媳妇,11年修炼终成“正果”

从1993年进入国家队,到这次拿到雅典奥运会冠军,冼东妹可谓“十年磨一剑”。但回顾她的运动经历,这次夺冠其实早有“伏笔”。

冼东妹还是小队员时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老队员摔老是输,输了就哭。但是哭完了,就再上去和人家摔,直到摔赢对手为止。正因为有这股子拼劲,冼东妹在国内的比赛中战绩极为辉煌,而却总是无缘世界大赛的冠军。这次首征奥运,就一举夺魁,难怪冼东妹的教练刘永福百感交集地说:“柔道不练上个10年,不要想拿冠军!”用她丈夫刘波的话说:“比赛只有1分07秒,但东妹却为之奋斗了十几年。”

冼东妹是名副其实的“青岛媳妇”,老公刘波恰好也是练柔道出身的运动员,性格豪爽、对人体贴。早在去雅典之前,冼东妹就说如果夺冠,真的要歇歇了。因为在东妹心中有桩遗憾,就是领了结婚证后还没有度过蜜月。

已年近30的冼东妹是在2002年亚运会之前领的结婚证,当时上午登记,下午就到了国家队报到。因为没有时间,当时在广州没有举行结婚典礼,只在冼东妹的老家请亲戚一块儿喝了场喜酒。屈指算来,两人认识了10年,可在一起的时间总共也只有1年多一点。冼东妹到雅典后,刘波每天都要和她通电话,不断地鼓励她:“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话虽这样说,但在东妹夺冠后,这个堂堂七尺的汉子却再也无法忍住激动的泪水。

领奖台上,冼东妹眼中的泪水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但是在众人之前流泪并不是这位倔强的广东妹子的个性。几次伤病、几次退出然后再几度出山,只有这位29岁的老将自己才知道这枚奥运奖牌的分量。最后一次大赛机会,冼东妹没有错过,一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是冼东妹给自己十几年柔道生涯的最好总结。

1998年,很多人可能都已经淡忘了这一年,然而这一年里却发生过一件大事,当年有一场特大洪水,造成了无数人的颠沛流离,损失伤亡,而江珊就是其中一员,这一年,她才6岁,亲眼目睹了身边亲戚朋友被滚滚江水冲走,而她自己也险些被冲走,是她的奶奶让她牢牢的抱住了 一棵树,并且嘱咐她千万不要放手,坚持等到头上五颗星的叔叔来救你,于是江珊就这样坚强的抱了九个小时。

一个六岁的孩童就拥有这样坚强的意志力,好在后来警察来了,并且成功的解救下来了江珊,这个故事当时网络上电视上播报的时候,就有很多人表示非常的感动,这样小的小姑娘,但是意志真的非常的坚韧,而同时警察也是不负众望的为了人民努力,本以为这个故事就到此结束了,却没想到而十年后的今天有了后续。

长大后我就成为了你

江珊再一次出现在大家面前,已经是二十三年后了,她的着装无比的显眼,她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在这件事情以后,她牢牢地记住了帮助自己的警察叔叔,并且内心种下了一颗幼小的苗苗,终于有一天,这多小幼苗慢慢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江珊也进入了公安处,其中的艰难想必肯定也有许多,但是她却也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且在去年的疫情时,奔走在一线,为了大家劳心劳力,光荣的奉献自己,所以很多的网友们都感慨,这就是长大以后我就成为了另一个你,而且这个影响是非常积极的。

薪火相传,积极深远的影响

而这次在现场,江珊和当年的警察王明华 也终于见面了,两个人敬礼拥抱,这个简单的一幕真的在小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道王明华此时此刻内心的感受是如何,但是小编真的很激动,这个故事真的非常的圆满和感动,而且也让大家感受到了日常的一些些事情,不管是大事小事,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未来。

也有很多网友调侃,当年的江珊年仅六岁就可以因为一句话坚持九个小时,也足以看到这个人的意志力和坚持,所以她毕业以后能当上警察也是不足为奇了,其实这样的事情也已经发生过好几次了,但是每一次都让人看的心里暖暖的。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首名为《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10月25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村后的山坡上。《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介绍他英雄事迹的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被王二小的事迹深深打动,很快创作了这首流传60多年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1940年河北唐县儿童团员在执行“安检”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这部儿童军事题材影片,通过寓意丰富的细节安排和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真实自然地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少年英雄形象,影响了几代小观众。

这部影片荣获了1980年中国第2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后来,小兵张嘎的故事又被改编成了电视剧。

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儿童团员

“消息”树上的小哨兵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影片主角是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带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故事的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节上两次获奖。1955年,在英国第9届爱丁堡国际**节荣获优胜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

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1940年,他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他参军以后,童年时代的情景常常浮现眼前。于是,他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小说《雨来没有死》,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抗战期间,学生在制作木刻书籍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

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演出过《乐园进行曲》《猴儿大王》等优秀节目,为宣传抗日做出了贡献。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晋察冀边区第二届群英会上三个小英雄:张玉芬(左)、牛中才(中)、温三郁(右)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