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制南瓜壶的陈鸣远制南瓜壶

领导 0 77

陈鸣远制南瓜壶的陈鸣远制南瓜壶,第1张

陈鸣远制南瓜壶的陈鸣远制南瓜壶
导读:制造年代: 清 材料: 紫砂规格:高107厘米,容量500毫升收藏地:南京博物院陈鸣远之父陈子畦,也是一位著名制砂艺人,也曾经制作过一南瓜壶,与该壶构思类似,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清代紫砂壶名家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

制造年代: 清

材料: 紫砂

规格:高107厘米,容量500毫升

收藏地:南京博物院

陈鸣远之父陈子畦,也是一位著名制砂艺人,也曾经制作过一南瓜壶,与该壶构思类似,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

清代紫砂壶名家

王友兰 清顺治-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郑宁候 清康熙年间制陶名艺人。

华凤翔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善仿古,所制壶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兼长紫砂炉均,所制仿汉方壶精美绝佳,多上均釉,巧妙而不纤,工而能朴,款识以方章[荆溪华凤翔制]落之 。

陈鸣远 号鹤峰、鹤屯、壶隐、石霞山人等,清康熙年间制陶名师,生卒不详。是时大彬之后的一代名师,长于雕塑装饰,善翻新样,技艺精湛,且作品款识书法雅健,有晋唐之风,所作之品,为文人学士、名臣公卿争相觅取,名孚中外。当时北京有“海外竞求鸣远碟”的赞语,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有壶、杯、瓶、盆、文房雅玩数十种,有《天鸡壶》、《海棠壶》、《诰宝壶》、《花樽》、《菊盆》、《香盘》、《什锦杯》等,传世作品《南瓜壶》、《竹笋水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袁郁龙 清康熙雍正年间制陶名艺人,有《素身扁壶》传世。

金士恒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许龙文 清雍正时制陶名艺人。

陈汉文 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范章恩 字迪恩,清雍正-乾隆年间制陶名艺人。

惠逸公 清乾隆时制陶名艺人,所制壶的形式大小、厚薄等可与惠孟臣相伯仲,世称“二惠”。膺品亦多。

潘大和 清乾隆-嘉庆年间制陶名艺人。

陈鸿寿 字子恭,号曼生,1768-1822,原籍浙江钱塘。擅长砂壶设计,书画,是著名的“西冷八家”之一。嘉庆六年(1801年)任何淮安同知。诗、文、书、画、皆以资胜。为溧阳知县时,公余时辨别砂质,创制砂壶新样,设计壶样十八式,请制陶名工杨彭年、杨凤年兄妹,邵二泉等制造,然后由陈曼生及其幕客江听香,高爽泉,郭频迦、查梅史等铭刻书画装饰,世称“曼生壶”。造型有石铫横云、井栏、合欢、却月、半瓦、方山、瓜形、覆斗等式。陈曼生,酷嗜摩崖碑拓,所刻铭文篆、隶、行皆有,篆刻追踪秦汉。曼生壶底部常用“阿曼陀室”、“桑连理馆”印记,且有“彭年”二字小章,现有《瓦当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范庄农家 有《果铭竹节壶》及《仿曼生紫泥大壶》传世。

味清老人 有《松杆笔筒》传世。

壶痴 有《加彩印包壶》传世。

元茂 有磨光《束腰孟臣小壶》、《捷普玉兰》、《素身大壶》传世。

许伯俊 有《直身提梁大方壶》传世。

继长 有《汉方壶》传世。

徐飞龙 有《汉方壶》传世。

汉珍 有《粉彩山水竹节壶》传世。

王南林 有《素身圆清壶》传世。

阳友兰 有《铭刻钟形环带壶》传世。

杨履乾 有《坭绘山水圆壶》传世。

邵盘珍 有《鼓腹孟臣小壶》传世。

萼圃 有《折腰孟臣壶》传世。

杨彭年 字式泉,号大鹏。清嘉庆年间制砂壶名艺人。生卒不详。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弟宝年、妹凤年,均为当时制壶名艺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当时常为溧阳知县陈鸿寿制作《曼生壶》,历来为鉴赏家所珍爱,现有《钟式壶》藏于上海博物馆。

杨凤年 清嘉庆年间制壶名艺人,荆溪人,一说浙江桐乡人,杨彭年之妹。构思巧妙,浮雕精美,可与其兄媲美,是历来公认最有名望的制砂壶女艺人,传世作品较多,所制《风卷葵壶》造型典雅,制作工巧,用名贵的天青泥制成,紫檀色中微泛蓝,精美内含,温润如玉。《竹段壶》呈紫色,沉着稳重,壶体为毛竹段形,嘴、盖、把,均以竹枝、竹叶装饰,比例匀称,疏密合度,工艺精巧,为壶中佳品,现藏于宜兴陶瓷博物馆。

瞿应绍 字子治,号日壶、瞿甫、老治、陛春、自号茶公,嘉庆至道光年间人,尤好篆刻。

葛子厚 清嘉庆时制陶名艺人。有《梨形孟臣壶》传世。

杨宝年 葆年,字公寿。清嘉庆-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大赦 亦名赦大。清道光时制陶名艺人。

吴玉亭 字竹溪。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邵景南 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

申锡 字子胎,清道光-咸丰年间制陶名艺人。善用白泥,清代宜兴壶艺的后起之秀,壶底用款“茶熟香温者帝元”。曾和杨彭年,瞿子治合作创制作品。

蒋德林 字万泉。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据光绪《宜兴县志》记载:德休“百艺极精,凡茗壶、花盆、杯盘及一切书案陈设器具,色色工致,为一时之冠”。

何心舟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王东石 清道光-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师蠡阁 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有《刻花折腰扁壶》传世。

范鼎甫 清咸丰-同治年间制陶名艺人。

文旦 资料不祥

古莲子 资料不祥

矿成 资料不祥

邓奎 字符生,清道光前后人,瞿子冶的朋友,与紫砂艺人合作,自己设计监制紫砂壶,自撰铭文,或刻花、竹,壶底用印“符生邓奎监造”。

梅调鼎 字友竹,字赧翁。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工书法,在紫砂壶上刻书画,自成一派。

潘虔荣 字壶轩,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梭根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制壶艺人。

邵维新 清道光、同治制壶艺人。

史维高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制壶艺人。

杨季初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壶艺家。

朱坚 字石某(石梅),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人。擅长金石书画,是略晚于陈鸿寿与杨彭年合作的文人。他的装饰书画格调高雅,金石韵味浓厚,刀法遒劲。

赵松亭 曾用名支泉,艺名东溪。宜兴蜀山川埠上袁村人,清末民初制壶艺人,实业家。

瞿子冶 清·道光、同治年间人

陈伯芳 暂无资料

朱石梅 暂无资料

邵行然 暂无资料

范勤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范勤芬折腰壶”一具,紫赭泥。壶身上部,呈内弧线,形成高颈、小口;下部呈外弧线,形成碗状圜底。半球形小盖,菌钮,一弯流,耳形把。底镌“范勤芬造”草篆款。通高115、口径35公分。

张春芬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精於制作花色壶。镇江文物商店藏有“张春芬藕形壶”一具,以一大藕作壶身,小藕作流,荷梗作把,荷叶作盖,荷花作饰,构思奇巧,塑造工致。底钤“张春芬制”篆书印。通高105公分。

吴大澄 在晚清的紫砂壶史中,吴大澄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史料中常提起,较为可信。但像《阳羡砂壶考》云∶「碧山壶馆藏愙斋紫砂大壶一柄……,考甲午年清卿任台湾巡抚……。」今人仍引用∶「此壶制於甲午(1894)年,正当吴大澄任台湾巡抚,师败於日本之年,或如张虹谓,「纪之以寄概」。(见《宜兴紫砂珍赏》顾景舟主编,页149,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1992,香港)可信程度就不那麽大了。 关於吴大澄事迹,国内有多种书籍刊载,其中包括《清史稿》,但均不完整。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着有《吴愙斋先生年谱》一书,惜至今未能读到。至於吴大澄有没有做过台湾巡抚,我所见到的一些资料,均未提到。至於吴大澄何时参与紫砂壶事,聘黄玉麟及其他人为其做壶,可从现存的紫砂壶传器中带有确切纪年款的茗壶中寻找答案。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初名大淳(以避清同治帝穆宗载淳讳改今名),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白云山樵、白云病叟、颂轩、郑龛、二田居士,晚号愙斋,室名二十八将军印斋、二旧居、十二金符斋、十六金符斋、十圭山房、十将军印斋、十铜鼓斋、八虎符斋、三百古愙斋、千愙斋、五十八璧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止敬(堂)、双领居、双罂轩、玉佛龛、玉琯山房、龙节虎符馆(又称龙节虎符之馆,刻有印章)、白云山馆、汉石经室、百二长生馆、百宋陶斋、师籀堂、两壶盦、两秦鼎室、宝六瑞斋、宝秦权斋、梅竹双清馆、瑞芝堂、辟雍明堂镜室、瑶琴仙馆、镜室、簠斋、攀古楼。同治初客泸,入萍花社书画会。少从陈硕甫学篆书,中年后又参加古籀文,益精工。为着名金石考古家、文字学家。(见《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俞剑华编,页276,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陈玉堂编着,页349,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编着,页1195,中华书局,1996。)

汪淮 字小海,一字禺义,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能书善诗,所制茗壶精雅浑厚,书法端正,传器稀少

杨继光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所制壶以宫廷风格为装饰手法,善制宫廷御器,泥料配合恰当,以用色称许,工艺精巧,传器稀少 。

江案卿 清咸丰至民国初年间人,制工朴素,工艺精简,为一紫砂名匠,所传壶器不多,一[牛辄�表现出淳朴农家的喜悦,工艺成熟,以一[案卿]方章为款识 。

黄彭年 1823-1889)一作(1823-1890)字子寿,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清代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江苏布政使,一说为湖北布政使。生平以整饬风纪,扶植士类为己任,尝掌教保定莲池书院,成就大众。父辅辰,亦道光进士,官至凤邠道。子国瑾,官翰林院编修。世传家学,代有藏书。彭年好绘事,工花卉。嗜茗饮,尝定制宜兴砂壶。蔡寒琼尝见“白坭小方壶”一持,底钤“彭年”二字篆书方印,盖内钤“子寿”二字隶书小长方印。彭年纂修《畿辅通志》,有《陶楼集》。卒年六十七,一作六十八。

周永福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善学大亨手法,但无可拟似,所制壶多方圆类,传器一[白泥扁壶],此壶工细工整,盖内一[永福]印章,亦善制鹅蛋形壶。

蒋祯祥 清同治至民国初年间人,为当时紫砂陶艺家,善制花果类壶,以菊瓣壶型居优,於壶底瓣周围提字为落款,其中以红泥壶较多,工艺技巧细腻,巧妙的塑造出壶的美,然其传器少,如一[菊瓣壶],底题诗并落祯祥。

吴月亭 暂无资料

谦六 谦六,书册查无此人,但其制潘壶颇佳。曾见一器,其款识为阴文楷书「谦六」无边印,制器胎身光洁土釉甚佳,胎身掺粗黄熟料。器身稍稍重一些,但顺手。

王东石 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人,制壶善仿古,刻工精细,制壶监刻铭,技艺之巧,匠心独具,当时文人雅士善与其配合制壶,所传壶器多且精,如一[东坡提梁壶],型式艺全,设计的恰到好处,壶身由山民刻铭!

陈介溪 清康熙至雍正年间人,传善仿古,尤以盖工称绝,史未见其传器 。

圣和 姓邵,系清乾隆时期的制壶好手,尝见一持朱泥小壶,盖内同刻「圣和」阴文楷字,底钤「大清乾隆年制」。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榴山款朱泥壶,底款:榴山,盖款:圣和。此壶式度甚佳,惜出土时壶盖已碎为两瓣。全器纯以打身筒成形,壶身微皱绵密,正所谓「无皱不朱」。底款镌有「榴山」,盖款「圣和」,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处尤其精采,刀刀精严,却又笔意延绵,诚为朱泥款识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若依朱泥壶落款惯例研判:壶底的榴山者,应该是订烧的文人或显贵。

潘仕成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会,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潘氏订制的砂壶形制固定,且惯於将印款落於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 字「潘」字印。由於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称为「潘壶」,且落款方式大抵遵循前例,偶有见楷书无印边者,或以铁刃阴刻者,亦有将陶人名印钤於盖内者。潘壶的形制发展至今,大体可分为三种,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但据当地乡人表示,潘仕成祖籍莆田一地,因以潘氏为荣,在女儿出嫁时必以一潘壶为嫁妆,希望在夫家相夫教子,能像潘仕成般的荣华富贵。所以多要求为宜兴潘壶,绝少用土产的汕头壶。通常这种随嫁的潘壶并不一定用作泡茶,也有置於梳妆台装发油之用,且女主人百年之后,多作为陪葬物,以示对娘家养育的感念之意。

陈光明 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字润贤,自幼侨居宜兴蜀山,善制紫砂玩器,所制品以花果类小品杂项居多,如豆,核桃及柿子等等,制作细巧玲珑,几可乱真,色形优异,美妙绝伦,而所制壶器至今流传甚少,以一[三办菱形壶]为例,该壶泥粗紫砂,工整化一,壶底一陈光明章,[光明]小印。

邵基祖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其制壶精雅,体坚质净称着,亦以粉彩技术称长。

思亭 姓陆,为清初陶人,生卒不见史载。在朱泥器中,孟臣、逸公、君德、思亭诸家原皆为清季制壶好手,也正因其名声大,先后为后世陶人藉名,成为宜兴朱泥小壶的代名词,其中君德、思亭更成为特定形制的名称。

邵陆大 清末民初宜兴紫砂艺人。工治砂壶。宜兴紫砂工艺厂藏有“汉君壶”一具,邵陆大制壶,于右任书。淡紫泥,制作周正,工整质朴,壶身镌∶「汉文先生,右任」六字行楷。通高81、口径66公分。《宜兴紫砂》一书有着录。

方曾三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人,所制壶古朴浑成,敦雅绝妙,坚致不俗,以光货居多,所传壶器罕少,如一[矮四方壶],该壶四方端正,坚瘦工整,底为方氏篆字落款,书法有晋唐风格,此人之壶极为罕见,土胎之风化及颗粒变化相当严重,罕见。

张怀仁 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传家贫以制壶为业,书法唐宋,所制壶碟杯盘,无不精美 。

柏原 未见史载,尝见一出土小壶款识为「荆溪邵柏原制」因知其姓邵,观其传器风格,应系清初制器好手。所见传器形制多变,风格敦古朴厚,所刻款文亦多雅致。署款格式有先钤椭圆小章「荆溪」於右上首,左下方钤「柏原」篆字阳文方章(如此器);亦有於壶底正中钤上「荆溪邵柏原制」六字阳文篆印者;亦有钤「柏原」篆字长印於诗文右上首者;亦有纯以钢刀阴刻「柏原」两字楷书者。传器紫砂、朱泥、段砂皆有所制,尤以朱泥为夥。拙着《荆溪紫砂器》收有修五款朱泥壶,底款∶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修五。柏原制器,常见不拘泥於传统古式的形制,常有令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此器底镌「雪松轩玩 柏原」,墙款为「修五」,款书闲雅,刀工简洁流畅,散发着浓冽的文人气息。

汪生义 汪生义是老辈制壶高手。据云,吴云根、朱可心曾在他门下学艺。

陈子畦是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人,原籍浙江桐乡。制品仿徐(友泉)最佳,工制壶、杯、瓶、盒诸物,且以擅作虫蛀残叶见称,为世所珍。同时,也是以“小壶精妙”而著名的紫砂名家,制品胎薄而做工颇精,刻款楷书有晋唐风格。传世作品还有:残荷湖蟹、石榴水滴、盘螭水洗等,属于玩器、文具。

高建芳大师的紫砂壶,目前收藏市场行情,均价在五位数以上,一些代表作,精制壶能卖到六位数。

具体价格,由泥质,做工,容量,形制综合决定。

请把器物拿到自然光下,拍几张照片上传上来,以便估价。

一把壶的价格定义,取决于作者,简介: 徐克亮,男,出生于1981年5月,2015年国家级工艺美术员。代表作:南瓜壶。

决定紫砂壶价格的因素其实主要有三点:工艺、泥料、作者。在这当中作者拉大作品价格水准的主要因素,也是最难把握的一个因素。单从作者的经历以及职称他的壶属于中青年新秀,但是潜力无限的,还是比较实用的,价格怎么也要四位数 。

壶友们千万不要去紫砂之家,(也叫紫砂商城)买紫砂壶!本人几个月前看到此网站,感觉壶不错(主要是他们拍的照片看起来很漂亮),种类也可以,承诺的也很动听。也想买几个好壶,于是跟此网站一个叫苗雨的客服经理联系,讲好了梁秋冬的报春壶1500元,网上拍的照片是黄金缎泥。结果给我寄过来的是老缎泥。当时我就提出了异议,但苗雨很能说,又说要换要等很久,叫我先用着,到时随时给我换(结果是至今也没给我换)。没过多久,我为了能讲便宜一些,又跟他们打了4800元的款。要买两把张汉军的两把报春壶(2000元),一把西施800元,一把秦权800元,一把梁秋冬的南瓜壶1200元。没两天两把报春壶和南瓜壶寄过来了,(有缺陷,但还能接受)。打电话过去问西施和秦权为什么没寄时,突然说没有了,要等。结果一等快一个月了也没有寄来,跟苗雨说我要换成别的壶,他就刁难我了,说这个壶价贵,不能换,那个壶没有,退钱又要领导批,结果谈来谈去只给我换一把小文旦(西施还要等),寄过来我一看实在不满意,当天就给他退了回去,结果第二天苗雨就说壶被我损坏了,我当时就很气愤,质问他为什么当时收快件时不当场查看,现在就来说这事,但苗雨此时的态度跟我刚打款过去买壶的态度来了一百八度的转变,意思是反正壶已坏了,说什么也没用,要

我负责。结果吵了几次电话后,说只接受我赔300,他们赔500,我还有13000元在他们那边,就给我再寄个南瓜壶过来,我想钱反正在别人手里,说太多也没用,就答应了,结果寄过来的南瓜壶的泥料降坡泥又给换成清水泥的了。唉,现在想来,他们就是在设个圈套,先说的话很甜蜜,什么想交你这个朋友呀,给你的价格是最低的呀,然后让你一步步钻。

抗战爆发以后,裴石民回到宜兴蜀山。其时,丁蜀窑场一片萧条,裴石民的好友储南强避居深山,潘稚亮避居和桥化城寺,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敌伪接触。裴石民原先亦想避居山间,但迫於生活,於1940年在蜀山大桥(桥堍旁)租房开店,取名“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名谓“自做自卖”,其实裴石民只求几个度日糊口钱,只要有口饭吃,他的店门就整天关着。

裴石民养成深居简出的习惯,尽量少与他人接触,特别是敌伪人员。他不忘紫砂陶艺,在家中养了许多小动物,有猫、鸟、狗、金鱼、松鼠等等,并捉来许多昆虫,如晴蜓、地蹩虫、蟋蟀、昨蜢、知了等等,每日写生悟性,把物性的可爱之情,移至紫砂艺术上来。

1942年以后,沪上的一些古董商纷纷复业,赶来宜兴邀请裴石民至沪仿古。裴石民总要先问古董商,仿古紫砂卖於谁人?一些古董商不明其意,答谓日人订货。裴石民一听是日人要货,坚辞不去,并劝告古董商要以民族大义为重,不可随意出卖艺品珍品,不要给日人仿古。一次,有个老客商出重价要裴石民至沪替他制仿古壶,并骗他说绝对不卖给日人。裴石民跟其客商赶到上海,准备仿古。不料一日与客商家佣人闲聊,聊出还是日人订货,裴石民一脸怒色,二话不说,连夜告辞。此后,他在抗战期间没有去过一次上海,也没有作过一次仿古壶,凡壶上落款,均是石民自己的印款。

1943年,在抗战艰难岁月中,裴石民深居简出,闭门钻研,创制出《松段壶》、《南瓜壶》、《荷叶壶》等作品。其《南瓜壶》以南瓜为壶身造型,枝蔓顺延为流,卷叶团裹,枝藤扭曲为把,瓜蒂为钮,壶身瓜瓤匀称分割,叶藤布局潇洒,神韵自然。壶身为素饰,流把钮、枝藤均采用墨绿泥点缀镶嵌,为紫砂花货类传统经典作品之一。裴石民手制《南瓜壶》仅数把,其中有一把留作已用,每日品茗抚摸,数月间光彩照人,令人羡慕。时蜀山伪和平军团长史耀民亦闻说此事,几次上门要讨《南瓜壶》,裴石民坚辞不答应。史耀民奈於裴石民声望,取不到《南瓜壶》亦拿裴石民没法想。另一名作《荷叶壶》均采用段泥素饰,以绽开的荷花为体,鲜藕为流,莲枝为把,莲蓬作盖,颗颗莲心均能转动,潺潺作响。《荷叶壶》亦只创制数把,时人赞誉为“神品”。

1944年以后,裴石民以陶土塑形仿真,制作出《田螺水盂》系列,《九条艺蚕桑叶盘》,《螃蟹荷叶盘》、《十件果品》系列等仿真像生类紫砂文房古玩作品,或自创自乐,或探索追求,或求新求变,以高标准,严要求,只求精妙,精而少,少而妙,技艺和心境均达到至高境界。此间,裴石民创作盆景陶艺也十分突出,有其自己持有的铜器敦厚稳重的特点,讲究形体和装饰的协调,泥色表达韵味的肌理美,朴素典雅,件件作品可以说是名品精品。

在整个战乱期间,裴石民时断时续,坚持陶艺创作,坚持气节,且深 导简出,不与敌伪接触,宁愿挣个糊口钱,也不愿去沪仿古挣大钱,品德清高,艺德可佳,并坚持始终,可说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