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婚姻——成人的依恋类型

浅谈婚姻——成人的依恋类型本文案例采用均得到来访者同意,并使用化名。小丽和小刚结婚两年,开心幸福,然而最近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于是他们一同来到了我的咨询室。我请小丽先说说她对丈夫的不满,小丽说,她和小刚在一起,小刚似乎总是害怕自己不爱他。有时候自己在上班,确实忙得没接到他的电话,然后他就会不停地打,起初感觉挺甜蜜的,但是时间久了,真得觉得压力很大。尤其是晚上回到家之后,小刚就会故意不理我,或者假装和其他女生聊天来刺激我。我是很爱他的,但是总觉得他太紧张了,小孩子脾气。听了小丽的话,小刚坐不住了,我明显感觉到小刚的身体有些僵硬,似乎真得很焦虑。我请小丽先缓和一下,让他听听小刚是怎么说的。小刚似乎已经克制很久了,终于爆发出来,他说他感觉小丽太独立了。她总是和自己保持距离,她说和我太近,感觉不自由,感觉不舒服,她想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她有什么事都自己兜着,很少向我敞开心扉,还经常说让我不要试图控制她。我们结婚两年了,我说在外面租个房子住,让她从家里搬出来,我们一起过二人世界,但是她总是说自己还没做好准备,这让我真得快疯了。其实,小刚和小丽都是深爱对方的,但是在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依恋模式不断地影响他们的关系,进而使矛盾激化。小丽的依恋模式是典型的冷漠型依恋,对自己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而小刚的依恋模式则是专注型依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这种类型的个体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这两种依恋模式都是不安全的依恋模式,是
婴儿时期依恋模式的延续。那么,什么是被依恋呢,什么是依恋模式呢,它们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依恋最早是发展心理学家在研究婴儿的社会性发展时提出的,是指婴儿和照顾者(主要指
母亲)之间存在的特殊感情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于婴儿与照顾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依恋是婴儿与抚育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对儿童的个性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依恋理论认为儿童能够在与特定个体交往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它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式。儿童在该模型的指导下处理各种社会刺激,决定自身的反应方式,并以此来建构未来
的人际关系。我们从刚出生开始,直到第8—12周,并不能区分具体的事情,只能表达一些本能的信号,这些信号行为包括:出生后的哭叫、吮吸、依附、定向等反应;几个星期后,是微笑、咿呀语反应;几个月是爬行、走步反应等。虽然还不会识别某一个特定的人,但已会向人表现出信号行为,这种行为易激发母亲的母性行为。母亲就会花更多的时间和婴儿呆在一起。到了12周至6个月的时候,我们开始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对其他人仍是友好的,但对母亲或起母亲作用的人的反应越来越频繁,表现出自发的喜悦之情。再过两年半,也就是到了3岁的时候,我们就会对自己能识别出的人保持贴近的意想。对陌生人表现出警戒和惧怕的情绪。作为婴儿的我们,在探索行为中,开始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到了3岁以后,成为幼儿的我们逐渐对与母亲相关的行为先后因果做出认知推断,能对母亲的行为进行预测、能洞察她的情感和动机。我们也能容忍与母亲的距离逐渐增大,并逐渐善于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依恋模式逐渐建立。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把婴儿与母亲分离一段时间,再让母亲回来,看一看婴儿会有什么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心理学家将婴儿分成三大类,其中一类为安全依恋型(TB),另两类为回避型(TA)和焦虑——矛盾型(TC),后两者属于不安全依恋。大约70%的婴儿属于安全型依恋。在陌生情景中,能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环境的安全基地,能自信地探索环境,愉快地游戏;母亲离开以后,表示出伤感,但没有强烈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寻求于母亲的亲近和安慰,平静下来后,重新进行探索和游戏活动。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大约有20%的婴儿属于回避型依恋。在陌生环境中,他们忽视母亲的在场,表现出漠不关心的行为;自主地探索环境和游戏而不受母亲的影响,甚至回避母亲的接近;也不愿意进行探索活动。他们能接受陌生人的关注,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取回避和忽视的态度。大约有10%的婴儿属于焦虑——矛盾型依恋。他们对母亲表现出相互矛盾的依恋行为。即使母亲在场,他们也感到非常地焦虑,不愿进行探索活动;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地悲伤;而当母亲返回时,又表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示非常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接触又表示反抗。目前研究也发现当成年人进入亲密关系时,他们的行为和婴儿非常地相似。我们是哪种 “依恋类型”的人(依恋类型的形成取决于抚养方式和成年后的经验)决定了我们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表现。基本上来说,安全型的人对情感亲密很自在,一般热情和忠实。焦虑——矛盾型的人渴求情感亲密,常常沉溺于亲密关系,担心伴侣是否爱他们。回避型的人则视情感亲密为自我独立的丧失,会和伴侣保持距离。那么,为什么婴儿会形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呢?进化心理学认为,依恋关系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生存机制。对于人来说,早期的依恋行为也是为了得到成人的关注与投资,而不同的依恋类型也是对父母投资行为的一种适应。安全型依恋能够促进父母的高投资策略,回避型依恋能促进低投资父母的偶然投资行为。而抗拒型依恋的儿童很容易成为一个抚养助手的角色。总之各种依恋形式都是个体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人类长期以来进化最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父母对自身早期依恋经验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抚育方式及敏感性,从而影响孩子的依恋安全性,于是导致了依恋代际传递。也就是说,父母会用他们自己已经形成的依恋模式去对待孩子的需求。本身具有安全型依恋模式的父母会对孩子的索取很包容,对孩子的哭闹体现出关怀和无条件的支持,从而使婴儿每次在最无助的时候发现父母都能够出现在身边,让他们在内心形成一个稳定的父母的形象,即使父母暂时离开了身边,他们也会认为父母很快就会回来,充满了信任与安全感。于是,这类婴儿也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恋的模式。本身具有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的父母会对孩子的索取显得非常担忧,他们过分担心孩子是不是病了,是不是受到了伤害,于是会把自己的焦虑也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可能离开。所以,这类婴儿更容易形成焦虑型依恋的模式。最后是本身具有回避型依恋模式的父母,他们对待孩子的哭闹显得并不那么关心,虽然心中也会担心孩子,但是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安抚孩子。久而久之,孩子认为就算自己再怎么哭闹父母也不会来安抚自己,于是把自己和父母隔离开来,切断了与父母的依赖,最终很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除了父母的代际传递之外,另外一些研究者认为依恋的安全性和婴儿基因决定的气质类型有关,而非父母的敏感性。也就是说,孩子有什么类型的依恋模式更多地来自于先天的基因,而不是后天父母的互动模式。关于婴儿依恋类型的形成过程还有一些争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成人婚恋关系中的情感联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依恋关系。婚恋关系与母婴依恋的情绪及行为动力为同一生物系统所控制,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以提高生存的机率及安全性,两者之间的许多相似之处,如寻求与情侣的亲近,当与情侣相处的时候会觉得安全和舒适,当与情侣分离的时候会感到焦虑等。婚恋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与母婴关系中的个体差异颇为一致,婚恋关系中的个体差异源于早期依恋经验中形成的对亲密关系的期望和信念的差异,换言之,即在早期依恋经验中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型是相对稳定的。童年时代形成的依恋内部工作模式会指导、形成其亲密关系的行为表达方式,并在其一生中都会产生作用。在咨询中,我遇到很多孤独的成年人,他们大多都会提及其童年与父母关系糟糕,成年后或者与伴侣疏远或者过度牵绊,这提示依恋历史会影响到成人孤独的发生和出现频率。由此观之,成人依恋是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婚姻关系。从婴儿期的依恋类型来看,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类型的人在成年后大多会有浪漫的热情的爱,而较少有极端的无我的,完全奉献式的爱,他们对与其有亲密关系的人相当信任并有充分的自信;婴儿期具有回避依恋类型的人在成年后对应于游戏式的爱,他们回避亲密关系,不愿意踏入婚姻的殿堂,就算结了婚,也是心无所属的;婴儿期具有焦虑——矛盾依恋类型的人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出现占有、依赖式的爱,他们完全不计后果地投入感情,最后往往伤人伤己。这是从婴儿依恋类型的解读。与此同时,成人之间的依恋和亲子间的依恋又是不同的,他们的区别在于:成人的“依恋者”和“看护者”的角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伴侣之间的角色会经常发生迅速的转变。另外,成人间的依恋关系通常提供了更多种多样广泛的目标。所以,在成人婚恋中,依恋类型成长为以下四类:⑴安全型。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⑵专注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这种类型的个体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⑶恐惧型。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处于害怕他人的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⑷冷漠型。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