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 民歌童谣有哪些?

老人 0 51

苏北 民歌童谣有哪些?,第1张

苏北 民歌童谣有哪些?
导读:“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区,以扬州为文化中心。苏北民歌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唱腔、修辞手法和演唱形式。唱腔大多比较高亢,节奏较自由,具有“原腔原调原生态,野滋野味野风情”的特点。歌词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朴素、简洁、明快、生动,往往是“信

“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地区,以扬州为文化中心。

苏北民歌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唱腔、修辞手法和演唱形式。唱腔大多比较高亢,节奏较自由,具有“原腔原调原生态,野滋野味野风情”的特点。歌词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朴素、简洁、明快、生动,往往是“信口开河”、“触景生情”、“以情带声”。演唱多为男女对唱或一唱众帮等形式。

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黄黄子》、《看鸭子》、《小刘**姐》、《清香玫瑰》等,都深得群众喜爱。《拔根芦柴花》、《茉莉花》、《撒趟子撩在外》,是苏北民歌的代表作。这3首经典秧号子,不但唱响了全国,而且唱到了国外。

描写奶奶的作文精选(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以下是我整理的描写奶奶的作文精选(五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描写奶奶的作文篇1

奶奶,是个勤劳善良的老人。奶奶虽然老了,但是她还是勤奋好学,就是她的孜孜不倦的态度才引起了邻居注释。更让人可笑的是她连吃喝都要省吃俭用的。

她很勤劳,一天是起早摸黑。每当你睁开眼,是谁在房间里忙忙碌碌的做饭当然是奶奶啦!每当你晚安时,谁是“守夜大神”守着你睡觉呢当然又是奶奶啰!非要等到你安静入睡之后才肯休息。啊!除了奶奶,还会有谁呢

早上,我睁开眼时。“鹏飞你醒来了!”奶奶亲切的问道。“是的。奶奶,您在干什么呢”“做饭呢”!等我起床洗脸刷牙之后,丰盛的早餐已经摆在了我的面前。奶奶是多么的善良啊!早饭过后,奶奶就去外面干活去了,直到晚上的六点左右才听见了熟悉的脚步声从远到近。

奶奶是很爱学习的人,到街上的时候总会带着纸和笔,去摘抄街上对她有益的知识;在家,她常常追着我要学习知识,我便耐心的给她讲知识;在他接我回家时,在学校摘抄花园里的广告。啊!多么伟大的奶奶啊!有时,在我遇到难题正在发愁时,奶奶看透了我的心事,便给我看了看。嘿!奶奶做出来了。没想到他比我还强。哎!可惜的是,她小时候家庭条件不行,没钱上学,如果有当今的社会这么好,那该多好啊!

奶奶今年63了,也算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了,她拥有着省吃俭用的精神。啊!这不正是拥有着延安精神吗是啊!家里一年鸡蛋十分多,但是,她连一颗也舍不得吃。

记得有一次,我到奶奶家玩。从此,奶奶家的生活便改善了。我高兴的不得了。可是,我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明明知道奶奶家生活贫困……

爷爷是个老馋猫,他高兴地说:“哎呀,我孙子回来了,生活都改善了,还是他的面子大啊!”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我们开学了。不得不回到乡镇去念书,临走时,他们把家里的鸡蛋、肉……等等放进来车厢里。她不但拥有着延安精神,而且还有着一颗爱孙子的心。

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喂,你们有这么一位慈祥的奶奶吗

描写奶奶的作文篇2

岁月无痕,大爱无声,感恩无价。

晚上十点多了,我做完作业,悄悄地走到奶奶的房间看了一眼奶奶。此时,奶奶已经睡着了,她的鼻子呼吸着,像小孩似的把被子踢在一边,露出了那双骨瘦如柴的腿。我心一酸,走过去,轻轻地帮奶奶盖好被子。奶奶——

小时候,奶奶经常带我一起去田里。那时,奶奶总是提着那只大大的竹篮,走起路来,篮子摇来晃去,我只能小跑才能跟上奶奶的脚步。奶奶走一段,就会等等我。

渐渐地,我也能跟上奶奶的步伐了,奶奶就一边拉着我的手快走,一边跟我讲她小时候的有趣故事。我也听得津津有味。接着,不是奶奶等着我而是变成我等奶奶了,奶奶提着的篮子的晃动速度也在减慢。刚开始,我还能耐着性子等着奶奶跟上来,次数多了,我就不耐烦了。于是自己大步流星地先走,等到奶奶赶到时,我已经在田地里跑了一圈。那时,我时常埋怨奶奶走得慢,但是奶奶却笑着对我说:“你在长大呢!”

现在我上了初中,奶奶已经走不到田里了,就连到市场买菜也走不动了。我开始真正懂事了,便搀扶着奶奶一起到市场去买菜。可我原先心目中那漂亮的奶奶已经变得苍老。

奶奶的手很巧,戴上老花镜,用细线穿过那个小小的针孔,就能缝制出各种各样的手帕和衣服。邻居家的衣服破了,总来找奶奶帮忙缝补。我真的很佩服她。

等长大了点,我就笑奶奶这是浪费自己的精力,也赚不了什么钱。之前,奶奶在帮助别人缝制衣服时,我都会站在奶奶的身旁看着她缝补的效果。渐渐地,我每次看见奶奶在缝补,都“逃避”到客厅看电视。现在我真后悔,愚昧、幼稚。奶奶,您能原谅当时的我吗

每到寒冷的冬天,奶奶就受风湿病折磨。伯父和姑姑时常给奶奶买药,还买了各种补品给奶奶补身体,而奶奶的身体却一天天地瘦弱下来,脸上多了皱纹,头上也多了银发。当我帮奶奶洗脚时,看到那双几乎是皮包骨头的腿时,心里总不是滋味。我劝奶奶要多多休息。看着现在比自己还要矮的奶奶,我真希望奶奶能像以前一样一起去田里,给我讲有趣的故事,一起去市场买菜,甚至是帮别人缝缝补补。

奶奶——

岁月无痕,痕迹印于你的身上,让我为爱而心疼;大爱无声,在爱中我默默感动着;感恩无价,我要将爱延续到底。

描写奶奶的作文篇3

小时候,家门前有一棵奶奶亲手栽种的树,见证了我与奶奶日常小事。

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身材瘦小,手饱经沧桑,长着许多的茧,头发的两鬓是雪白的,但她身体硬朗,内心温柔善良,总是乐观面对生活。奶奶在闲暇时候,会搬一张小凳子,举着个扇子,坐在树旁,拿出早已录好歌的录音器,听着客家山歌,有时候甚至会跟着旋律哼唱几句。

家的门前比较安静,我常常拿一个小桌子和一张小凳子,在树底下写作业。奶奶也不会打扰我,带上那个已经老旧了的老花镜,看着一些广告传单和一些早已不感兴趣的报纸。周围只剩下鸟的歌声和树叶的沙沙声与我们为伴。桌子上常常会有一杯水,那是奶奶为我准备的,时常让口渴的喉咙得到滋润,水的温暖甘甜,也流到了我的心里。

在太阳底下,树笼罩着我,奶奶关爱着我。

每当回到家中,经过树下,奶奶就会拿出一个我最爱吃的,像巴掌大小的几个肉包子,肉包子总是烫的,多汁的,原来那是奶奶现做现蒸的肉包子呢!吃包子的时候,总是一口就咬半个包子。每当包子半个塞进嘴里,奶奶就会十分惶恐着急,眉毛不停往上提,双手伸前来想把在口中的包子拽下来,连忙说:“不要吃那么大口,小心别咽住!”我只好吐出来。奶奶用责怪的眼神瞪着我,又是反复叮嘱。可我却有些不以为意,现在想起来,才感受这些话蕴含的爱。

有时候,在树底下写完作业,会蹲在树底下,一点一点的抠树的皮。树的皮,外一层看起来坚硬,坚不可摧,可是当你去刻意挖掘时,就会轻易见到里面的洁白的肉心。那时我把皮抠下了一小块,奶奶见了,赶忙跑了过来,撸起袖子,轻轻拍打我的手掌心,严肃地说:“这棵树,可帮了我们大忙哩!不要去抠。”望着奶奶那郑重其事的神情,自此,我再也没有去抠树皮。

现如今,曾经的一棵树与两个人只剩一棵树与一个人。再也听不到树下咿呀咿呀的客家山歌,再也吃不上奶奶亲手制作的肉包子,再也听不到奶奶唠叨声。每次路过那棵树时,内心总感觉少了什么。

那棵树,有你同行,是你见证了我与奶奶相处的时光,见证了那些年少时温馨的时刻。

描写奶奶的作文篇4

我喜欢吃水果,更喜欢奶奶的果园。一年四季都像仙境一样,让我无时无刻不沉醉。

春天是一个勤劳的女孩,来到果园里站岗。她站在田里等待农夫的叔叔或可爱的孩子播种。每颗像钉子那么大的种子一埋进软软的土里,它就睡着了。这时候人们就给它浇水施肥,甚至立稻草人驱赶乌鸦,照顾小种子。种子发芽变绿,春姑娘走开。

夏天是个爱运动健身的大哥。他负责教小昕薇在恶劣天气和蚜虫的情况下锻炼身体。幼苗每天保持健康,逐渐长大。他们拔掉了厚厚的树枝,上面有大绿叶,看起来充满活力。阳光下的果园里有果树,遮住了斑驳的阳光和阴影,给人提供了一种纯天然的阴凉。

秋天是个爱美的**姐。她得到了所有美丽花草的颜色,只留下红色的枫叶、菊花和银杏叶陪伴她。当然,秋姑娘也在果园里献上了许多香甜的水果,供人采摘。秋姑娘看着人们享受水果的表情,很有成就感。她高兴地随着秋风走了。

冬天是个调皮可爱的**姐。她总是飞进我们的眼睛和衣服里。她还想让婆婆陪她玩捉迷藏,雪地上全是堆雪人打雪仗的孩子。虽然孩子们在玩耍,奶奶仍然保护果树,给它们穿衣服。冬天的女孩也给了果树一件白色的毛衣,照顾他。多美的景色啊!

奶奶的果园好漂亮!我喜欢它的果实,喜欢果园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希望来年果园的果树更健康,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实。

描写奶奶的作文篇5

有人说:他有一个威武的父亲;有人说:她有一个温柔的母亲;有人说:她有一个可爱的妹妹……我有一个“两面派”的奶奶。

我奶奶像个魔术师。她一会儿很凶,一会儿很温柔。她不高不矮,皮肤黝黑,可能是经常去地里种菜晒黑的缘故。他的脸上布满了许多皱纹。她也有水汪汪的眼睛和白发。一天早上,我打算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刚出门的时候,被奶奶拦住了。她轻轻抚摸我的头,小声说:“出去玩吧。难得出去玩。”这时候我奶奶就像一只温柔的小白兔,我心里很开心。这一天,我过得很开心,心情也很好。当我准备兴高采烈地回家时,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和妈妈像箭一样跑回家。我和妈妈都成了“落汤鸡”。当我回到家,

,叫:“奶奶开门……”可奶奶就不开,妈妈说:“我来开吧!”当我一踏进家门,奶奶怒气冲冲地走过来对我说:“你看看你,都成什么样了,如果感冒了,怎么办还有你,刚刚不自己开门……”我被奶奶骂得落花流水。我心想:什么嘛,有关我什么事,看来奶奶现在很生气,谁得罪她了,我要找他算账,哼,要我当“替罪羊”。那时,奶奶真想一直凶恶的老虎,血口喷人。

这就是我的“两面性”奶奶,虽然她是“两面性”的,但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别人没有的乐趣。

您要问的是陈奶奶的山歌唱的特别好那是后面接什么歇后语?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根据查询五年级语文下册公开信息显示,陈奶奶的山歌唱的特别好那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经常被邀请去各地演出。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形容名气很大,名声已经传到了其他的地方。

  奶奶是在国庆节前两天过世的,93岁。

 那时,她已经被移到地铺上一个多礼拜了!老衣就放在她头边的木箱子里,棺材也已经着人赶着订做了。奶奶刚移下来的头三天,来看她的人络绎不绝,大家怀着悲痛的心情,不停地叹息抹泪,翘着屁股趴在她耳朵边大声询问:“您还认得我是谁吗?”

 不管认得不认得,奶奶都费力地睁开朦胧的眼睛哼哼着答应。亲戚和左邻右舍们的脸上挂上浓重的忏悔,呜咽着说自己不孝啊!说奶奶没享福就这么走了……他们诚意的表情,发自肺腑的暖心话语,让人听了直感动得眼窝子发潮。

 后来,奶奶过了一个礼拜还没咽气,人们就都有些不耐烦,收起了脸上的沉痛表情,纷纷附耳低言:“早着呢。”于是都不再来,忙自己手头的活计去了。

 阿妈除了定时去探奶奶的鼻息,喂她吃一些粥水外,也没有时时刻刻守在她身边——阿妈忙得很,似乎家里哪哪都离不开她。奶奶自己一个人躺在老屋里,躺在稻草堆的“床”上等死,屋里静得出奇,只有几只苍蝇绕着她嗡嗡地转,因为静,这嗡嗡声也就显得无比巨大。

 是哥哥发现奶奶走的。

 那天,他来老屋里拿工具,习惯性走到奶奶床前,俯下身子,撩开奶奶脸上的乱发大喊:“阿婆!”

 奶奶没有回应,喉咙里“咯”一声轻响。哥哥心里一凛,立即伸手去探她的鼻息,没气了!他冲着厨房大喊:“妈!阿婆过了!”

 阿妈一听,紧张地拎着两只水淋淋的手,两三步就窜进堂屋,抓过奶奶的帽子扣在她头上,接着麻利地取出老衣,一层一层地给她穿上。老衣很多,拢共要穿五六层。令阿妈自豪的是,一直到她穿完衣服,奶奶的手还是温着的。

 当然,那时候在场的只有阿妈和哥哥,除了他俩谁也没看见,这个情节是阿妈后来自己说的,说得有声有色,末了压低声神秘地告诉我:“是谁第一个发现老人过世,那个人就有福,懂吗?”我不懂。不过我看到阿妈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这个结果,是她照顾奶奶二十多年理应得到的回报,然而她又隐隐有些失落,互相较劲了那么多年的伯娘没和她抢功劳,似乎顺利得有点没意思。

 当晚棺材就运来了,灵堂搭起来了,屋子里点上几盏煤油灯,放在棺材的底部。火是不能灭的,要接连点三天,守灵的人不停地添油,连走路都惦着脚尖,生怕带出的风把火弄灭,吵了亡人安息。人又聚集了,孝服穿起来了,手腕上扎上红绳,脖子上再挂一条荡悠悠的白布(红绳是辟邪,白布是戴孝)。来吊孝的人的眼角眉梢又挂上了悲伤,只不过这悲伤有些刻意。守灵的人脸上也浮着一层悲伤,然而这悲伤也太薄,一不小心,就有笑容偷偷从嘴角跑出来,压也压不住。

 我坐在灵堂的家属位置回礼,然而,我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连刻意的悲伤也没有,不是我绝情,我总觉得这不像真的。我看着他们夸张的表情,像在看一场戏。奶奶在的时候,他们拢共也没来几次,没喂过她一口吃的,更谈不上有多深厚的感情,他们何以这么悲伤?

 我时常呆呆地望着棺材出神。我像那呆子贾宝玉一样,觉得这棺材里怎么能有人呢?那只是一段严丝合缝的木头嘛!那么小小的一个,静悄悄的毫无生息,就算奶奶已经干瘪得像根朽木,然而她也没有那么小啊!我暗暗比划了一下,如果是我,估计只能装下一个侧身吧!现在的棺材做得真精巧,就像个艺术品一样!看着它,你连一丝悲伤的气氛都找不到。

 阿大和伯爷商量后,决定请一班戏子,买最好的祭品——精致的会闪光的小别墅、栩栩如生的粉嫩人偶、各种现代化工具……热热闹闹地送奶奶最后一程,以尽孝心。

 戏班子第二天下午就来了,十几个人坐着农用车,嘭嘭地开进我家狭小的院子,车上堆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和锣鼓等道具。这班戏出名,是从稍远的地方请来的,班子里都是过了四十的中年男女,唱戏经验丰富,打鼓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者,据说,老者的儿子和孙子都在这个班子里。孙子只有二十岁,是唯一的年轻人,除了他,估计没有同龄人愿意吃这碗送葬饭了!

 他们轻车熟路,稍稍整休了一下,吃了一点东西,很快就有一男一女穿上孝服,戴上孝布,扑跪在奶奶灵前哭喊:“呜妈啊!您怎么就去了呀!呜妈啊!儿(女)还没让您享一天福……”

 他们的演技逼真,哭着哭着,那泪竟也哗啦哗啦流下来了,跪在地上东倒西歪,好像要昏过去一样。旁边的人受到感染,也纷纷转过脸抹泪。我的眼睛也潮了,忽然一阵悲伤袭来,那泪就不由自主地掉。我感觉,我哭的不是我奶奶,是觉得这两人太可怜了!

 戏班子是要分做两班的,一班“做戏”,是给活人看的,一班“做祷”(方言)是给亡人引路的。

 给活人唱的戏在伯爷家院子里。当晚,三个人穿了大红大绿的衣服,抹了夸张的胭脂口红,手里拿着扇子不停地扭着屁股绕圈走,走走又停下唱两句,再跟着喧天的锣鼓扭一圈,然后再停下,拉长了腔调接着唱,就这么无限循环着。偶尔有个扮姑娘的边唱边俏皮地伸手打了一下扮相亲的男子,就会引起围观者一阵大笑,这算是唱到精彩的地方了!照这样的进度,一个故事没有半夜功夫是唱不明白的。年轻人早就跑开了,低着头在角落里玩手机,或三三两两凑在一起交头接耳,院子里只稀稀拉拉坐着好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这些老人的耳朵平时都不太灵光,但这种时候,听得比任何人都明白。听戏的人不多,唱戏的人也就泄了精神头,兴奋的表情渐渐收敛了,但他们依然很敬业,主家不说话,就算只有一个人听也要唱的,这是基本的职业道德。

 “做祷”的人就辛苦了,要连轴转一个晚上。先是在院子里拿竹竿搭起了“奈何桥”——固定几只三脚架,上面铺了宽大的白布条,就是奈何桥——捉了一只活公鸡代表奶奶,把公鸡顺着“桥”一直往上走,走到头了就丢在鸡笼子里(代表我奶奶的鸡多半会给戏班子带走吃了)。期间戏班子的人还要扮作小鬼的模样,穿了戏服绕着“桥”不停地转,俩俩一伙,交叉游走,伴着锣鼓手舞足蹈,长长的水袖不停飘飞,煞是好看。

 我们这些孝子贤孙,就戴着高高的三角帽,绕着“奈何桥”给奶奶烧纸钱。转了一圈又一圈,烧了一匝又一匝,一直到下半夜才结束。东边露出鱼肚白后,“做戏”的人收了摊,“做祷”的也收起了奈何桥,给家人选定了“哭丧”的时辰。一声鼓下,早已准备好的阿妈和伯娘等人脸上捂着毛巾,“哇”一声大哭着窜进灵堂:“呜妈啊!以后看不到你了!呜妈啊!你还没过上好日子……呜妈啊……”那声音惊天动地,凄凄惨惨,哀怨曲折的调调,像唱山歌般动人——她们这一代,怕是“哭唱”的最后“传人”了!四岁的侄儿看着有趣,也哈哈大笑着钻进堂屋,指着那些人笑得前仰后合,死活拉他不出。一屋子人偷偷把眼神儿把毛巾边边漏出来,看着侄儿扑哧扑哧直乐,词儿也忘了,哭声渐渐变成了扭曲的笑声,猛然发现自己不够庄重肃穆,又赶紧忍住,个个憋得脸通红。

 终于,“哭丧”结束了,棺材要抬出门了,村里德高望重的二爷拿着装满大米的瓷碗,“啪”一声在棺材上砸碎,长啸一声:“呼——起哦——”年轻力壮的青年抬起棺材,不回头地往坟地走去。

 把棺材放下墓地,还有一个告别仪式——轮到邻家婶婶“哭唱”了。

 婶婶们捂着脸,扑一下跪在烂泥地里,“呜婶啊……”地哭,样子难过极了,悲哀极了。二爷在棺材另一边漫天洒起了“福米”——据说,谁抢到福米谁的福气就大。婶婶们哇一声大叫,立马爬起来哈哈笑着去抢福米,脸上的悲哀眨眼消失无踪。

 终于一切就绪,坟墓垒好了,祭奠也祭奠过了,人们开始往回走。奶奶崭新的坟前丢了一地白花花的孝布,还有几件看着不合身的发黄的白衣服,白衣服挂在旁边的树枝上,随着风荡悠悠荡悠悠。

 院子里放满了桌子,充当厨子的乡邻开始往桌子上搬菜。桌子只有桌面,是不能有腿的,就这么矮矮地放在地上,夹一筷子菜,就要深深地弯一下腰。据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

 吃完饭后,葬礼就算结束了,远路的客人开始动身回家,近处的亲戚帮着收拾了一下东西,也纷纷告辞离去。戏班子的头儿领了钱,干脆坐地分了,十几个人又开着农用车嘭嘭离去。这时,阿大和伯爷开始算花销,打算平均分摊费用,谁知算来算去,总有哪不对,言来语去的,就都恼了,拍起桌子对骂起来……

就是我爷爷奶奶爱听的歌呗。。从小跟着他们听着长大的

先说几个比较熟悉的吧 :九九艳阳天(我最爱=。=) 红星歌 送别 南泥湾 浏阳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绣金匾

草原之夜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映山红

金梭和银梭

八月十五月儿明

人说山西好风光

边疆泉水清又纯

唱支山歌给党听

八月桂花遍地开(我最爱=。=)

解放区的天

团结就是力量

东方红

打靶归来(喜欢)

小白杨

洪湖水浪打浪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映山红

怀念战友

翻身农奴把歌唱

草帽歌

雁南飞

十送红军(喜欢)

红梅赞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谁不说俺家乡好

歌唱祖国(喜欢)

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英雄赞歌(好听)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喜欢)

游击队歌(喜欢)

虽然身为九零后,但是我特别感谢小时候跟着热爱音乐的爷爷奶奶,才能耳濡目染听过那些年代的很多歌曲,即使现在很多听起来是口号式的颂歌,但是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确实有着当时的风格,积极昂扬。

感谢又跟着喜欢听歌的妈妈听了很多八九十年代的歌。

一直到后来自己喜欢听歌。

感谢自己听过或许比同龄人跨度都要广的那么多的歌曲。

其实以前的歌真的各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