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来德国后,唯一唯系我和父母的感情纽带就是打电话,隔三差五,不给他们打电话问候一下,心就像没有着落一样。尤其爸爸妈妈听到我声音的那一刻,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欢欣,常常让我感动涕零。 前天和爸爸打电话,问他在干嘛?他说村里有人盖新房上梁,请了唱皮影
来德国后,唯一唯系我和父母的感情纽带就是打电话,隔三差五,不给他们打电话问候一下,心就像没有着落一样。尤其爸爸妈妈听到我声音的那一刻,掩饰不住的喜悦与欢欣,常常让我感动涕零。
前天和爸爸打电话,问他在干嘛?他说村里有人盖新房上梁,请了唱皮影的师傅们来赏台,我一听皮影二字,许多久远的记忆就呼啦啦地推开门,潮水般涌现出来。
关于皮影戏的来源,相传始于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因为思念因病故去的李夫人,茶饭不思,疏于朝政。
大臣李少翁偶然从一个小孩玩布娃娃的启示中,发明了用棉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涂上色彩,于手脚处装上木杆,夜晚在点上焟烛的帐幔里表演给汉武帝看,武帝看到栩栩如生的李夫人影像,不禁龙颜大悦,从此爱不释手。
后来经过不断的演变,推广,最后演变成千家万户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皮影戏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素有“**之祖”的美誉。在**、电视尚未问世的时候,是广大群众最喜爱的精神食粮。
小时候的我是极喜欢看皮影戏的,因为对于生在七十年代农村的我们来说,那时候不仅仅是物质匮乏,而且文化娱乐也一样匮乏。没有电,当然也没有电视、电脑、手机,没有图书馆,也就看不了书,接触不到外面的世界,不知道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
但是,乡亲们自有他们传播文化的方式,消遣娱乐的东西,比如皮影戏,比如听说书,比如玩地灯。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古文化,和他们喜闻乐见的乡村俚语相结合,让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些民俗的熏陶,感知人类的真善美。
小时候的我特爱看皮影戏,一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栩栩如生的皮人,在皮影师傅们娴熟的技巧牵引下,一举手一投足活灵活现的,让我们看得津津有味。二是因为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声情并茂的将各个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以至于后来皮影师傅们一将皮影贴到布幔上,我就知道它代表着好人还是坏人,忠臣还是奸臣。
我最早知道的巜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巜三鼎甲》、《麒麟送子》、《擂鼓战金山》……等等都是从皮影戏里听到的。
虽然后来看书发现和他们讲的有出入,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反正那些精彩的片段早已被珍藏在记忆深处,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那时候,只要一听说哪个塆有皮影戏,就眼巴巴盼着妈妈早点放工,早点回家做饭,早点带着我们去看皮影戏。
我看皮影戏一定要坐在前三排,因为那时候没有扩音喇叭,离太远听不清,而我要一字不漏地听完,为皮影戏里的人物开心着、担忧着。听到好人落难便心急如焚,期待赶紧有人将他救走,听到坏人问斩却有人搭救便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执行死刑。
都说玄书假戏,小小的我却很认真,觉得好人就应该有好报,坏人就应该被诛杀。
其实我的性格应该属于急躁型,记得那时候每当唱皮影的师傅拖着长长的调子,几个转折还没有停下来的时候我就很着急,心想为什么要用唱的,直接念下去多省事,那么故事的结局我也就可以早点知道了。
那时候并不懂欣赏,其实他们的一字一句都是很有讲究的。该念时就用念的,该唱时就用唱的,包括敲锣、打鼓、拉二胡都不能含糊。只是年幼的我只想快点知道故事中所有人物的命运最终如何?并不关心他们唱的好还是坏。
可是唱皮影的师傅并不着急,每到关键时刻,他们就会嘎然而止,让我急得百爪挠心般难受,也只好无可奈何地等待第二天再来看。
当然,唱皮影的师傅们将正戏唱完后,会加唱半小时的地方戏。那些都是地方上最流行的脍炙人口的经典小曲,又搞笑又轻松,让乡亲们在欢笑声中忘记了一天的疲劳和烦恼,轻轻松松地返回家做个好梦。
那时候尚小,并不明白那些农村小调的真正意义,只是记得那些小调很押韵,在皮影师傅们欢快的锣鼓声中,有板有眼地唱出来,逗得众人笑翻了天。
最经典的有:“吴一文,好下落,接个老婆管住了我,白日叫我兜水她洗脸,夜晚叫我兜水她洗脚。洗脚水,该我喝,我不喝,她把我打得钻床脚……”
“小白菜,包馍馍,两个媳妇打婆婆,隔墙的你莫拖,打死那个老家伙……”
还有“夫妻观灯”、“卖桃子”、“刘海儿砍柴”、“对花”……等等,唱到高潮时,许多乡亲们会跟着一起唱,整个村庄几乎沸腾起来,笑声震天。
年幼的我们虽然不明白唱的是什么,但是听得有趣,也一样会叽叽咕咕地笑个不停。
记忆中记得最清楚的唱皮影师傅,是我们镇大塘洼的金为坤先生,金师傅长得清清秀秀斯斯文文的,虽是农民,自有一种天生的儒雅气质。说话细声细语的,所以唱皮影戏里的女声非他莫属,因此我也只记得他的名字,也不知道现在的他是否健在?如果他还活着,应该说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
后来长大了,认识字看得了书的时候,就不再痴迷看皮影戏了。
而且后来随着**的普遍推广,人们又热衷于看**,皮影戏就没有那么受欢迎了。只是在人们添丁进口,或者上梁动土,许愿祝寿的时候,才会请皮影戏来表演。
但是,再没有从前那种这个塆唱了那个塆接着唱,将一整部戏完整唱下来的时候了。他们一般都赏个台,将各路神仙请到,然后再圆满送走即可,闲的时候会在主人家呆上一天,若是赶场,最多两小时,走走过场而已。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电视的普及,皮影戏便开始消声匿迹了,就算有人家里办喜事,请了唱皮影戏的师傅们来凑热闹,有时候看戏的反而没有唱戏的人多。
孩子们更是一窝疯地挤在电视机前,没有谁会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专心致志听皮影戏。而唱皮影戏的师傅们,也没有从前那么兢兢业业的了,许多人也是得过且过,反正没有人认真听,唱对也好唱错也好,没有人会知道。
不知不觉中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慢慢流逝了……
时代在发展,许多流传民间的民俗文化却在逐渐消失,有的甚至已经失传。这不知道是一个社会的幸还是不幸?
没有人可以告诉我,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文字里纪念,在脑海里想念。
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许多难忘岁月的经典民俗,在时光深处渐行渐远,那些在我们小时候耳闻目染的许多常见的物事,对现在的孩子们来说,都已成了稀奇或者传奇。
好怀念以前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是欢乐却并没有大打折扣,反而是现在,日子虽然过得富有,可是,却再也找不到从前那种单纯的快乐和满足。
时间那么长,散落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美好的回忆,真希望能够再次徜徉,等我回国了,我想我一定要带着我的孩子,去新县吴陈河奇龙岭看一看,将所有的民俗再次品赏,将留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再一一打捞起来,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和向往的事情啊!
因为舍不得分开,所以把对自己最珍藏的最喜欢的皮影送给了他,希望他能够把这个传送下去。流转下去,希望大家都能够看得到。1这个世界真的很现实,每个人都在为着同一个目标不惜一切代价努力着,心甘情愿的成为金钱的奴隶,死心塌地的付出。金钱,侵蚀着人的心灵,那些用金钱演绎的一幕幕令人心寒,夺去了本该属于人们最真实的快乐,最轻松的生活,最纯净的爱……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2人生的许多沟沟坎坎总是要自己去过。任何人帮得了你一时,帮不了你一世。不要依靠,不要祈求,依靠只会使自己懦弱,祈求也只是一种安慰。自身的强大才是硬道理。
3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因为你终于有一天会发现,对一个人好,时间久了,那个人是会习惯的,然后把这一切看作是理所应当,其实本来是可以蠢到不计代价不顾回报的,但现实总是让人寒了心。其实你明明知道,最卑贱不过感情,最凉不过是人心。
4让你哭到撕心裂肺的那个人,是你最爱的人。让你笑到没心没肺那个人,是最爱你的人。
5生活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过于完美的感情,只发生在童话和想象中,现实的常态,除了平淡,就是千疮百孔与劫后重生。
6信任就像一张纸,皱了,即使抚平,也恢复不了原样了。
7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8看清了很多人,却不能随意拆穿;讨厌着很多人,却又不能轻易翻脸。有时候,生活就是要逼自己变得逆来顺受,宠辱不惊。
9不管你经历多痛的事情到最后都会渐渐遗忘,因为,没有什么能敌得过时光。
10当你自己足够强大的时候,才有资格和底气要求过怎样的生活。
11人生不易,生活很难,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辛酸的泪,没人知道,痛苦会在哪个时段出现,也没人清楚,烦恼会在哪个地方出现。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珍惜拥有。
12别人怎么看你,和你毫无关系,你要怎么活,也和别人毫无关系。
13人的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但眼睛一红,心就黑了。
14不要总是抱怨自己不幸福,不要总是责怪命运不公平,谁没有倒霉落魄的时候,谁没有悲伤难过的时候,活在这个世上,总要经历这样那样的事情,你撑得住,就是强者,你放弃了,只会更痛。
15收敛自己的脾气,偶尔要刻意沉默,因为冲动会做下让自己无法挽回的事情。
16谁都没有能力去改写历史,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现在,展望未来,接受生活带给你的种种考验。
17不要试图给自己找任何借口,错误面前没人爱听那些借口。
承德皮影戏是至今还流传在该地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老戏曲剧种,应对其加以保护传承。笔者针对承德皮影戏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予以探讨。
承德皮影戏作为承德地区保留至今的民间戏曲剧种,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其属于滦h皮影戏的北路。热河省建制撤销前,称其为边外影、热河皮影,曾有热南皮影、热北皮影两个分支。承德皮影戏在吸收滦州皮影戏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形成了地方特色,即:唱腔粗犷质朴,板式以慢二六和小三眼为主,善用唢呐曲牌,锣鼓点供听,以及火爆的武场操纵表演。承德皮影戏是该地区乡村民俗活动的内容之一,有着广泛的影响。
然而,承德皮影戏的现状并不乐观,面临着诸多问题。笔者根据了解到的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解决办法予以探讨。
一、现存的问题及原因
承德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笔者曾于2008年对承德市所辖各县区的皮影戏班社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实地考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承德共有皮影戏班社二十九个,从业艺人一百二十人左右。有宽城满族自治县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班、彭俊林皮影班、才东洋皮影班、张明林皮影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尹国富皮影班;承德县孟家院乡李文东的承德红星皮影剧团、三沟乡张会皮影班、头沟镇吕印皮影班、头沟镇北台村林凤贵皮影班;兴隆县半壁山乡王山皮影班;平泉县郭宝珍皮影班,等等。承德现有的戏班社分为常年性与季节性演出两种。其中,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班的演出是常年性的,其余的皮影班社都是季节性的,在农闲和节庆时唱影。从唐宝财的承德市金星民间综合艺术团皮影戏班社的艺人年龄结构看,六十岁以上的占多数,其余的为五十岁至四十岁之间的,四十岁以下年龄的艺人没有。尹国富皮影班、林凤贵皮影班的艺人年龄均在五十七岁以上。造成此现状的原因有二:一是皮影艺人收入不高,而且没有保障。据笔者了解,承德皮影戏班社的成员一般为六个人,每个人都是多面手,临时缺哪个职位都由现有人员兼职,即便是演出再累,也不会增加人员。即使这样,每个艺人每晚的收入仅有五十元。这个收入与外出打工人员的收入比还是较低的。二是年轻人特别是艺人的子女不愿意学。他们认为,皮影戏土气,不新潮,没什么用。学皮影戏不如外出打工挣钱多。因而,造成了皮影戏艺人后继无人。
承德皮影戏的演出市场严重萎缩。据皮影戏班主反映,现在演出的台口,明显少于二十年前。过去,秋收刚过,当时的生产大队就派人登门求戏,演出能排到第二年的阴历三月三。现在是托门子,靠关系,求爷爷,告奶奶,说好话,才能找到台口。演出市场的严重萎缩,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随着电视的全覆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交通通讯的发达、人口流动的频次和范围的增加,不仅使城市文化便捷地下乡,而且也带动了农村文化模仿城市文化。这样的双重动力,形成了对皮影戏演出市场的冲击。二是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农村的文化主体结构、民族结构、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变化,皮影戏受众中的一些中老年人,特别是年轻人,对皮影戏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感到陈旧,从心里上产生了叛逆。这也对皮影戏市场形成了冲击。
皮影戏自身发展的与时俱进不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承德的皮影艺人根据受众的需求,改良了影人特别是头茬,扩大了影窗,丰富了布景灯光,并创作演出了神话题材的新剧目《珊瑚笛》。这些改良和创新,从时下现代文化的消费情趣,以及健康娱乐的时代要求看,承德皮影戏仍需与时俱进。比如,演出的影卷,题材大多是清朝以前的历史故事,太陈旧,不具有顺应时代的“活态”;内容还存有君权至上、神鬼妖魔、男尊女卑、封建礼教等方面的糟粕。这些应改而未改的问题,原因在于:皮影戏班社内部没有人员创作新剧目,社会上更没有人给皮影戏写新剧本。各级各类学校对传统戏曲包括皮影戏的普及教育缺失。据笔者了解,在承德市的大中小学校中,大专以上院校开设的艺术和音乐课程,没有设置传统戏曲。即使是音乐专业的院校,也很少涉及传统戏曲课程。中小学的音乐课,也是如此。
二、保护与传承措施的探讨
保护好承德皮影戏的老艺人。“音乐,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创造它的是人,享用它的也是人。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因此,要避免承德皮影戏发生“人在艺在,人去艺亡”的问题,必须保护好老艺人。这是当务之急。鉴于承德皮影戏未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没有确定传承人的实际情况,政府有关部门,可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界定标准,以排查的方式,分别选定具备热南皮影和热北皮影代表性的老艺人,并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其予以保护。
保存、保护、传承承德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承德皮影戏的地方特色,是其赖以生存的内在条件,是区别于其他皮影戏的个性美。然而,目前承德的大部分皮影戏班均是搭班唱戏,艺人有的不是来自承德本地,随着时问的推移,极容易使承德皮影戏的特色发生流变。鉴于此,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应抓紧做好保存、保护和传承的工作。所谓保存,就是到实地录音录像,定期跟踪记录情况,并且到实地收集各种资料,将其妥善保管。所谓保护,就是给皮影戏艺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因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取向,是肇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未来的一种意识和存在”。所谓传承,一方面是鼓励支持民间自发性的学习、从事皮影戏艺术的人。另一方面是倡导大中小学校,特别是有艺术专业的院校的学生欣赏、学习皮影戏。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只有传承,才能使承德皮影戏延续。
保护承德皮影戏的“生态环境”。所谓承德皮影戏的“生态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其得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即:民俗活动和人们的记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承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受到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无法抗拒的。在这种情势下,在顺应的同时,还应通过全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努力,为承德皮影戏的生存环境多留一些空间。为此,笔者建议,尊重和正视皮影戏在民俗活动中的角色;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皮影戏,唤起全市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对家乡皮影戏的记忆和认知。拓展创新承德皮影戏的戏路、影窗和布景灯光。笔者认为,承德皮影戏要赢得更多的观众,打开一片新天地,一方面要在娱人上拓展戏路。比如,创作一些为来承德旅游的游客服务的作品。其题材既可以是承德的民间故事,特别是与避暑山庄、外八庙有关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表现承德名山大川的神话故事。除此之外,还可以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新创作的作品,既要健康向上,又要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观看;既要有长卷的剧目,也要有单出的短小剧目。另一方面,要在影窗和布景灯光上创新。比如,将影卷中的文字内容,由电脑监控,以滚动字幕的方式打在影窗的底部,便于观众了解剧情;此外,可以借鉴唐山市皮影剧团的布景灯光设计,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表现更丰富的特殊场景。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