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哈彝族语文什么意思?

老人 0 208

梭哈彝族语文什么意思?,第1张

梭哈彝族语文什么意思?
导读:春节期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活动莫过于放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或鞭炮。燃放爆竹成为中国风俗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庭燎”,就是当时人们用竹竿之类的东西做成的火炬。当竹竿燃烧时,发出强烈的

春节期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活动莫过于放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或鞭炮。燃放爆竹成为中国风俗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庭燎”,就是当时人们用竹竿之类的东西做成的火炬。当竹竿燃烧时,发出强烈的劈劈啪啪的炸裂声,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

到了唐代,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就开始用竹筒装上火药来燃放了。到了宋代(公元960 -1279),爆竹改用纸制,就是用多层纸张紧裹成圆筒形,内装火药,两头堵死后接以药线。燃放时,只要点燃药线,即可引起火药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

现在,爆竹的品种越来越多,如小鞭炮、电光雷、母子雷、射天炮、百头、千头鞭炮、万头鞭炮,还有能变幻形状,喷发出五光十色火焰的烟花等等。

现在人们燃放爆竹,已不限于春节期间,只要是有喜庆的事,差不多就有鞭炮声。并且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避山臊、恶鬼”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热烈、喜庆的气氛而已。

对联

也叫对子、楹贴、楹联。是指悬挂、粘贴或雕刻在壁间、门外、楹柱等处的联语。它是从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的。

大年初一,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办年货。不过,年怎么过才算吉利喜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的民俗专家陶思炎教授有话要说。什么时候上灯,除夕守岁酒怎么喝,煮鱼是不是仅意味“年年有余”,这些都有讲究。陶思炎说,现在盛行的一些年俗误区不少,单是倒贴福字,很多人就搞错了。

“福”字轻易莫倒着贴

先说这个贴“福”字,几年前开始盛行要倒着贴,寓意“福倒(到)”。陶思炎教授要给大家提醒,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福”通常应该正着贴才吉利。 陶教授告诉记者,只有三种情况才能倒着贴“福”。一是有人家上年遇到大灾大难,厄运连连,或者是长年穷困潦倒,为了扭转运气才会将“福”倒着贴;二是马桶、脚盆、痰盂、垃圾桶上的“福”字应该倒着贴,寓意把不好的东西倒出去;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讨口彩。大人故意先把“福”字贴倒,然后问小孩:“家里的‘福’怎样”如果小孩说“福”倒了,大人就赏给孩子一块糖。如果孩子说得不好听,就用草纸擦他的嘴。最后还是要把孩子支走,将“福”字正过来贴。

现在一些企业过年前会印发“福”字送给大家,不少都故意印成倒的,陶教授认为,搞平面设计的这些从业人员也应该多了解民俗,以免再犯此类错误。他决心用几年时间,把贴错的“福”扭过来。

守岁酒不可先敬老人

除夕吃年夜饭,喝的酒叫守岁酒。这个酒也有讲究,陶教授说,必须得家中最小的孩子先喝,千万不能先敬老人。因为小者得岁,越长越大;老者吃岁,去日无多,老人先吃守岁酒,岂不是要早点离去。

还有,大年夜放爆竹,不是放得越多越好。据介绍,以前人放爆竹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放三个“天地响”,意味着三星在户;四个是指四四(事事)如意;放一百响的小鞭炮,则取“百子抱”之谐音。

编辑:民俗网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习俗——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日左右),此时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人们有扫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人有敬老的传统美德,对去世的先人更是缅怀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为坟墓除去杂草,添加新土,在坟前点上香,摆上食物和纸钱,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这叫上坟,也叫扫墓。

清明时节,山野小草发芽,河边柳树长叶,到处一片新绿,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习俗,这叫“踏青”;还要折根柳枝戴在头上,叫“插柳”。据说插柳可以驱除鬼怪和灾难,所以,人们纷纷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现在,殡葬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实行火葬,废止土葬后,田野里的坟墓越来越少了。但是,清明节祭祖踏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也会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小草和鲜花。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也叫“五月节”。过端午节时,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据说,举行这些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总想吞并其他六国,称霸天下。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坏人的反对。楚王听信了这些坏人的话,不但不采纳屈原的主张,还把他赶出了楚国的国都。屈原离开国都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力量拯救祖国,就跳进汨罗江自杀了。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人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不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把食物仍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这样做。久而久之,人们又改为用芦苇的叶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进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按照中国的历法,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间的一天,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中秋节这天,中国人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

秋季,天气晴朗、凉爽,天上很少出现浮云,夜空中的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圆之夜,成了人们赏月的最好时光。人们把圆月看作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按照传统习惯,中国人在赏月时,还要摆出瓜果和月饼等食物,一边赏月一边吃。因为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有的地方也叫它“团圆饼”。中国月饼的品种很多,各地的制法也不相同。月饼馅有甜的、咸的、荤的、素的,月饼上面还各种花纹和字样,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八为阴数。因此,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中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祸免灾。后来,重阳节登高爬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的体育和旅游活动。

插茱萸和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是一种植物,果实可以吃,茎、叶都是药材。菊花在九月盛开,有“长寿花”的美称。为了避免瘟疫,驱除恶气,重阳节这天,人们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还要观赏菊花,饮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枣、银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的,讲究的还要做成九层,再在上面做两只小羊,以谐“重阳(羊)”之音。

现在过重阳节,已经见不到插茱萸等风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观赏秋天的美景。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每当佳节来临,人们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祝愿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长寿。

给爷爷奶奶送花,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美丽,热情的花束,让老人精神充满活力!我们可以送一些幸福,长寿的花束,比如红掌,富贵竹,迎春花,长寿花,都是不错的选择。老人对我们晚辈是很照顾的,他们陪在我们身边对我们而言是莫大的幸福。

绣球花

象征着爱,希望,可以搭配香槟玫瑰,黄玫瑰送给爷爷奶奶,是特别温暖的。绣球花代表的含义:谢谢你细心的陪伴,祝福老人平安快乐,永永远远,日子越来越美好。绣球花颜色丰富,可以作为生日祝福送给老人。

向日葵

向日葵代表美丽,幸福,送给爷爷奶奶是特别骄傲的,可以表达心中的爱意。向日葵代表的含义:谢谢你给我的爱和关心,我衷心祝愿你,人生充满着幸福。一束向日葵所代表的意义:祝您福如东海,福如东海长流水。

红掌

代表的花语:祝福您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祝您天天快乐!衷心祝愿您生命之树常青。像青草漫野那样充满生机。红掌的花语含义是祝您乐观长寿,永远跟朝阳相伴。

给爷爷奶奶送花,可以选择18枝香槟玫瑰,祝福老人万寿无疆,万寿无疆,可以选择36枝康乃馨,祝福老人南山之寿,福乐绵绵!

生日应该送什么花才是正确的

生日应该送什么花才是正确的,送花是一件很值得的事情,虽然花的保质期不长,但是送花的人和意义都不一样,那么生日应该送什么花才是正确的,不同的对象应该送什么话呢?

生日应该送什么花才是正确的1

1、送好朋友

朋友过生日送花没有很多的忌讳,主要表达开心快乐和积极的祝福含义即可。像是向日葵、百合花象征着前途似锦寓意就很好,送女性好友可以是郁金香,粉色郁金香代表友谊。

2、送长辈

长辈过生日一般送寓意为健康长寿含义的花朵,可以选太阳花、百合花、长寿花、剑兰等等。长辈有什么特别喜欢的花卉,直接送长辈喜欢的就好。

3、送父母

康乃馨是送给母亲的标配,只要是有关母亲的节日,送康乃馨准没错。送父亲则多用向日葵寓意父爱的慈祥,也可以送非洲菊,因为非洲菊的别称浇“扶郎花”,也能赞美父亲的教导。

4、送爱人

恋爱时可送给对象玫瑰花表示爱意和生日祝福,而送给自己的老婆或老公,则可以使用百合花,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长长久久,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颜色和朵数。

生日应该送什么花才是正确的2

1、朋友生日可以送红月季、满天星、石榴花、象牙红等,表达出火红年华、似锦前程的寓意,而长辈生日可以送长寿花、白百合、万年青等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寓意的花卉。

2、同事生日一般是不能送玫瑰花的,因为玫瑰花送给异性会造成一些情感上的误解。可以考虑送百合、天堂鸟、非洲菊、圣诞百合等等;象征着祝福身体健康,事业蒸蒸日上。

3、妈妈生日当然是送伟大的`母爱之花——康乃馨了,粉色是女性的颜色,那康乃馨层层的花瓣代表着母亲对子女绵绵不断的感情。送一束康乃馨给妈妈,是对妈妈生日的最大感恩。

4、老婆生日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的下工夫了,如百合和玫瑰都是不错的选择,百合象征着百年好合,长相厮守;送玫瑰当然是爱意的表达了,这个就不用多说了!

生日应该送什么花才是正确的3

送花礼仪常识 送花礼仪习俗和禁忌老爸生日送什么花

爸爸生日送什么花

有的国家流行向父亲送太阳花,寓意父亲像伟大的太阳。万物生长靠太阳,只有在父亲的关爱下,子女才得以茁壮成长。此太阳花可以是向日葵,也可以是扶郎花(非洲菊)。

今年我国各地花店提倡向父亲送玫瑰,但不是送情人的红玫瑰,而是香槟色或黄玫瑰。也有推荐向父亲送**康乃馨,它象征慈祥,温馨,真挚,不求代价,永不褪色的爱。

妈妈生日送什么花

通常以大朵粉色的香石竹作为送给母亲的花。粉色是女性的颜色,香石竹的层层花瓣代表母亲对子女绵绵不断的感情。送花时既可送单支,也可送数支组成的花束,或做成造型优美别致的插花。

1、康乃馨,这是母亲之花。

2、红色康乃馨:用来祝愿母亲健康长寿

3、**康乃馨:代表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4、粉色康乃馨:祈祝母亲永远美丽年轻

5、萱草,又称金针花、忘忧花等,是中国的母亲花。

爷爷奶奶生日送什么花

长辈生日适合送康乃馨鲜花、太阳花、

老婆生日送什么花

送老婆可赠百合花。百合花象征着百年好合,顺顺意意,长相厮守,也可以配搭玫瑰。夫妻可互赠合欢花,合欢花的叶子两两相对合抱,是夫妻好合的象征。

送多少枝可以自己选择,如136寓意“lloveyou”,可用三种颜色花组合,其和为10,赞扬她十全十美。还有一些谐音数宇,如511音“我要你”,其和为7,谐音“妻”;118谐音“你要发”,19谐音“要久”,天长地久的意思,当然999也可以。

情人生日送什么花

热恋中的男女,一般送玫瑰花、百合花。这些花美丽、雅洁、芳香,是爱情的信物和象征。

领导生日送什么花

给领导送花一定要慎重,要先知晓领导的爱好和忌讳,一般情况建议送百合,百合的花朵大,花期长,做出来会比别的花显得大气,可以送一大束百合。如果条件允许尽量搭配红掌,鹤望兰,泰国兰等一些高档花,经常收到鲜花的领导一眼就能看出不同哦。也可以送桌面花篮或百合搭配康乃馨的花束。

朋友过生日送什么花

给友人祝贺生日,宜送月季和红掌、麒麟草、满天星,象征着“火红年华,前程似锦”。

送花的禁忌

赠送花卉从形式、色彩及数量上有着很大的礼节性,如不注意,送出去花就表达不了美好愿望及良好的祝愿,甚至事得其反。因此,送花时应该懂得注意以下事项:

1、送花品位最高的是鲜花,其次为绢花,塑料花品位最低,所以不是特殊场合不要选择塑料花送人。

2、探望病人送花不要送盆栽的花,以免病人误会久病成根。香味很浓的花对手术病人不利,易引起咳嗽;颜色太浓艳的花会刺激病人的神经,激发烦燥情绪。

3、注意国度区域花卉表达的语意。

在国外,给中年人送花不要送小朵,意味着他们不成熟。不要给年轻人送大朵大朵的鲜花。

(1)在印度和欧洲国家,玫瑰和白色百合花,是送死者的虔诚悼念品;

(2)日本人讨厌莲花,认为莲花是人死后的那个世界用的花。送菊花给日本人的话,只能送品种只有15片花瓣的。

(3)在拉丁美洲,千万不能送菊花,人们将菊花看作一种“妖花”,只有人死了才会送一束菊花。

(4)在巴西,绛紫的花主要是用于葬礼,看望病人时,不要送那些有浓烈香气的花。

(5)墨古哥人和法国人忌讳**的花。

与德国、瑞士人交往:送朋友妻子或普通异性朋友,不要送红玫瑰给他们,因为红玫瑰代表爱情,会使他们误会。

(6)德国人视郁金香为“无情之花”,送此花给他们代表绝交。

(7)在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法国、@belgium@等国,菊花象征着悲哀和痛苦,绝不能作为礼物相送。

(8)在俄罗斯、南斯拉夫等国家若送鲜花的话,记住一定要送单数,因双数被视为不吉祥。

(9)在法国,**的花是不忠诚的表示;

(10)罗马尼亚人什么颜色的花都喜欢,但一般送花时,送单不送双,过生日时则例外,如果您参加亲朋的生日酒会,将两枝鲜花放在餐桌上,那是最受欢迎的。

(11)百合花在英国人和加拿大人眼中代表着死亡,绝不能送。

4、注意花的数量:

对数量的理解东、西方差异很大,比如中国讲究好事成双,举行活动往往选择双数,寓意吉祥,成双成对,所以喜庆的日子一般订在偶数日期,送花也要选择双数,在丧礼上则应送单数,以免“祸不单行”。而西方国家则认为奇数吉祥,所以送花一、三、五、七都可以,只有九不受欢迎,注意避开星期五即可。

在日本、韩国、中国认为4不吉利。日本还忌讳9,认为送给他们9枝花,是将其视为强盗。也不能送日本人带16瓣的菊花,因为这是日本皇室徽章的标记。

5、注意花的色彩:

中国人喜欢红色,认为大吉大利。西方人喜欢白色,认为是纯洁美丽。在中国白色作为哀悼颜色。把红色花送给西方人,则有向对方倾诉爱意之嫌,所以西方人送花时,多以多种颜色的鲜花组成一束赠送,很少送清一色红或黄。

花是美好的象征,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以花交友能够很好的加快感情沟通,把握好送花礼仪,必将和谐人际关系,增加生活情趣,抒发典雅情感,营造出美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