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的往来代表清朝君臣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雍正为何要送佛珠给年羹尧?

老人 0 77

佛珠的往来代表清朝君臣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雍正为何要送佛珠给年羹尧?,第1张

佛珠的往来代表清朝君臣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雍正为何要送佛珠给年羹尧?
导读:熟悉清朝电视剧的朋友们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康熙以后的皇帝朝珠都是不离身的。相较于其他王朝的皇帝,满清皇帝们对于佛珠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大清皇帝佩戴佛珠的传统来自于藏传佛教。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将佛珠赐予臣子的习俗。各级官员也会想方设法找来稀有

熟悉清朝电视剧的朋友们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康熙以后的皇帝朝珠都是不离身的。相较于其他王朝的皇帝,满清皇帝们对于佛珠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大清皇帝佩戴佛珠的传统来自于藏传佛教。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将佛珠赐予臣子的习俗。各级官员也会想方设法找来稀有木材或珍珠、象牙制作成精美的朝珠献给皇帝,远比进贡金银财宝显得有面。

 

清朝君臣之间佛珠的交流代表着君臣之间相互信任和期许。雍正名叫胤禛,人称四爷,他还未在九子夺嫡争斗中之胜出时,年羹尧便是他的心腹。年羹尧当时也没有什么权势,当时正要外调出京。年羹尧向胤禛索要信物。胤禛就把随身佩戴的一个手串交给了年羹尧。

 

手串就是称念珠,又叫数珠,是信佛者用来祈祷或念经用的,进而清除杂念、磨炼心性,以祈求平安富贵。胤禛给了年羹尧念珠时问他,读佛经有什么感悟。年羹尧顺便拍了个马屁说,四爷就是我永远的菩萨,我永远愿意当您的护法金刚。年羹尧根本没有领会胤禛问他该问题的深刻含义。胤禛给年羹尧念珠确实代表非常器重他,表面二者关系不一般,之后年羹尧确实在扶持胤禛夺得帝位上出了大力。但也想警告他注意收敛,到外面不要过度杀戮,现在他已经背上了很多人命和血债,督促他多念点佛经,是希望他能够戒除一些杀念,多以慈悲为怀,以免走向万劫不复的地步。

 

但一介武夫的年羹尧根本没有将研习佛经这档事儿放在心上。雍正上位后,自恃功高的年羹尧最终因嚣张跋扈、擅权殖党、功高震主被杀,被杀前,他让李卫将胤禛之前给他的手串送还,意味着君臣恩义已绝。

平时看影视作品,在剧情紧张处,经常会有这样的特写,一个人手持一串念珠,一颗一颗的用手拨,嘴里念着“南无阿弥陀佛”等。这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原来,念经念佛的时候,念珠起到计数的作用,因为有些念佛人,念完经典之后,要念108遍佛菩萨的名号,所以用108的佛珠就极为方便了。

念佛在定心,念经在解佛的真实意,在念佛的时候使用108佛珠,既不会乱,不会有遗漏,还能掌握念佛的节奏,使自己平心静气。不容易懈怠。可见念珠主要是摄心之用。关于108念珠的来历,一般认为是以《木患子经》记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开示为通常的说法,为了能够灭除烦恼障、报障,应当贯串木患子一百零八颗,随身持带,在行、住、坐、卧时,恒常至心无分散意称佛、法、僧三宝名。

南红是佛教的七宝之一的赤珠,代表着鸿运,寓意所有的好事都加持在身上,有吉祥如意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在念经的时候手持一串南红玛瑙的108佛珠了。其实心诚则灵,没太多讲究。

念佛就是在心里念,念的每一句佛心里都听得清楚,这样才对,念佛要做为一种休息来念,也就是说全身放松,但每一句佛号都要念得清楚听的清楚,不是滑口而过,要是不经意的念来念去,那就没什么效果,要记得,念得清楚听的清楚,全身放松!

时年中秋前夕,亲戚走街串巷、往来赠礼、热热闹闹,尽管入了秋,那脸颊上的笑容比春风拂过还要温和。有真欢喜也有真平淡,真心假意自是各知。

这天,张奶奶家亲戚来了。箱装的牛奶、斤称的蛋糕、米面油缺一不可,最最重要的还数那闪亮亮的香烟。拆开一包,拿出一支与火焰相碰,淡淡烟雾飘向上空,悠然中、呼吸间,销魂滋味妙不可言。

这不,打老远带着花镜的张奶奶就精神一振,眼神若有似无瞟向了被塑料袋缠住的香烟的一角,微笑瞬间变作大笑,乐不可支了。

“来都来了,还带啥东西!”边说着,边伸手接过了礼物,那爬满皱纹的粗糙的手从塑料袋上抚过,张奶奶眼神暗了暗,心说:“咋只有一条。”

她不动声色的将礼物放在桌边,脸颊的笑容更胜,这是多年来练就的本领,不管眼神多不开心,脸上的笑容一定得摆得足够。

迎客进门,自要寒暄,沏茶倒水,招呼往来,一气呵成,真是做足了排面。之后,上锅涮菜,把酒言欢,饭后闲谈,是非不断,口吐哀怨:“可怜了我老婆子呦。”

下午四点,送走了亲戚,收拾好碗筷,张奶奶终于疲累的呼出一口浊气。似笑非笑的走到桌边,不管箱装奶、斤称糕、米面油。一把从塑料袋中抽出了香烟,随后坐在床沿儿,左手扶着花镜,右手将香烟举在眼前,细细查看。喃喃道:“哦,这个牌子的,是条好烟,就是可惜了。”

于是乎张奶奶皱着眉头在屋子、院子中来回踱步,神情忽明忽暗。

傍晚十分,外出工作的儿媳回来了,见到院子里脸色凝重的婆婆,随即问道:“妈,您这是怎么了?”

张奶奶抬了抬眼皮,没好气道:“小林他们来了,拿来了不少东西。”

儿媳明白了,这么多年老太太的脾性她摸得透透的,拿来不少的东西的言外之意,不就是不太满意么,要么不好,要么嫌少。

随即安慰道:“嗨,我还当什么事儿呢!您该吃吃该喝喝,缺什么了跟我说,我去给您置办。”

张奶奶忽的抬起头,眼神凌厉,口吐连珠:“你呀你,怎么这么不会过日子,置办东西不花钱吗?那是我儿子挣得钱,血汗钱,是让你拿来挥霍的,怎么就娶了你这么个丧门星。”

儿媳委屈的小声道:“我用我的工资给您买……”

话未说完,便被更加急利的声音打断:“你的钱不是我儿子的么,你这个败家的丧门星,天天惫懒得,还杵在那里干什么,还不去做饭。我这老腰呀!招呼了一天的亲戚,你家这些破亲戚。你天天挣不了两个子儿,还竟给我添堵。”

儿媳不在言语,赶忙回了屋里。

再晚些,儿子也从工地回来了,见到脸色闷青的母亲,以为出了什么大事,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急忙问道:“妈,出什么事了?”

这时,张奶奶才开口道:“上午,小林家来了,拿来了不少的东西,里面还有条烟,唉!倒是条好烟,就是太少了,我们家的条件也不怎么好,钱要存下给我孙子娶媳妇哩!你那个败家婆娘,还想胡乱买东西,这不是挥霍你的血汗钱么?真是丧门星呦!”

儿子听后,皱了皱眉头,不悦道:“妈回头我去说她,您消消气儿。”

看老太太拉长的脸颊,儿子心疼不已,忽然福至心灵道:“妈,您别心堵了,回头你拿这条好烟去小卖部换两条差些的不就好了!”

张奶奶一听,展颜一笑:“还是我儿子聪明,这样我能抽好久呢!”

第二天清早,张奶奶就迈着小碎步去了小卖部,乐呵呵的拿回了两包差烟。

这件事到此为止,可谓“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