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有,不过不像水浒上说的那样的*荡、狠毒、变态乃至于颠狂据考据:历史上的潘金莲并不是小说中纪录的那样。(在此,也说一下武大郎)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大郎原名武植虽身世清贫,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
有,不过不像水浒上说的那样的*荡、狠毒、变态乃至于颠狂
据考据:历史上的潘金莲并不是小说中纪录的那样。(在此,也说一下武大郎)武大郎本名武植,山东(今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大郎原名武植虽身世清贫,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
而潘金莲她也并不是潘成衣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令媛**,一位各人闺秀。她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先后生下4个儿子。黄金庄正南15公里便是那武家村。
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老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王谢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代,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廉洁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光阴,历历沧桑,名节无故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地府,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刻焉。”
大郎武植,系在山东清河县武家那村人。他自幼崇文尚武,才力超群,少年得志中了进士,在山东阳谷做了知县。资助过武大郎的一位同窗好友因怀才不遇,家境日渐贫寒。于是,千里迢迢来投武大郎欲谋一官半职,摆脱困境。开始,他受到盛情款待,可过了半年也没听其提及做官之事,他便认为“武大郎乃真忘恩负义之辈”,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在回家路上,他编写了许多谩骂讽刺武大郎的小故事、歇后语,见村贴村,逢店贴店,村村说唱,乡乡张贴,谣言惑众,极尽对武植恶意中伤污辱影诋毁之能事。另外,曾被武植治罪过的乡里恶少西门庆的助纣为虐,同流合污,于是沿途传遍了有关武大郎的粗俗之词,武清官的形象被毁于一旦。谁知,待他回到家中,武大郎早已派人送来了银钱,帮他修房盖屋,置买良田。这时,他才发现武大郎决非知恩不报,而是不搞以权谋私。他发疯似地返回去撕自己贴的纸条,但悔之晚矣,它们就像泼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加上一些文人墨客借题发挥,因而谬种一传再传。而县城东北的黄金庄,便是被武家后人称作“老祖奶奶”潘金莲的家乡。
潘金莲并不是潘裁缝的女儿,而是贝州潘知州的千金**,一位大家闺秀。她知书达理,和武大郎恩恩爱爱,白头到老,先后生下4个儿子。黄金庄正南15公里便是那武家村。村上原有一座武大郎墓,墓志铭文称:“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曰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今武家那村)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依,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斯哉。今修葺墓室,清源正名,告慰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从墓志来看,武植还是殷商王武丁之后,正经的王族子孙。1946年,从坟中还发现有一口楠木悬棺和两具骨骸。据三位参与挖坟的老人证实,从骨骸判断武大郎相当高大,推算生前少说也有178米。再者,若是卖烧饼的,哪有楠木悬棺和许多青砖垒墓!武植的盟兄弟与西门庆狼狈为奸一丘之貉,恶毒毁谤武植与潘金莲,而施耐庵的后代则深明大义,引疚自责,竭力为武潘平反昭雪。施耐庵的后裔,河北威县的施胜辰赴武家那作画16幅并配诗文以道“施家欠债施家还”之歉疚。其中,武县令画像的配诗为:“杜撰水浒施耐庵,武潘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累世因缘今终报,正容重塑展人间。武氏祠堂断公案,施姓欠账施姓还。”潘金莲画像的配文曰:“余曾敬绘武潘正传十六幅,端悬于武氏祠壁为其平反冤假错案,一白天下。然九泉武潘不恕吾族先人《水浒传》中泼污之过,故唆使小鬼得遍姿去,余今重塑武潘正容,还其本来面目。愿乞武潘在天之灵宽恕。施氏焚香再拜。”武植盟兄弟的自戕,施耐庵后裔的自责,已正大郎、金莲之清白,而武植之24代孙武双福的健在,则更证《水浒传》武潘之千古奇冤。既然《水浒传》中武大郎与潘金莲夫妇无嗣无子且相继殒命,那么,何来其后代之繁衍(武家那全村半数武姓)倒是武大郎之弟武二郎、武松武行者,历史上实无此人,只是施耐庵塑造的文学典型罢了。展厅还陈列一尊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的石碑。这是乾隆皇帝二次下江南,途经河北油坊,闻武植有坟无碑,口谕立碑于武植墓前,并植树二百余。碑之正面刻文为:全族合力,保护武植墓周围“二百余株”。遗憾的是,壮观之密林毁于“文革”,而今荡然无存。武家后代们还说了许多武大郎匡扶正义,潘金莲忠于爱情、协助武大郎清廉治政、铲除恶少的动人故事。所以,历史应还“为官清廉,兴利除弊”的武大郎和“善良贤惠,勤劳仁义”的潘金莲以本来面目。
实在想不起来是给姑娘讲哪一个故事提到过以前女人裹小脚的事情,最近她天天围绕这个话题刨根问底。我想弄明白一些再给她讲,可是网上查了资料,还看了一些专业书的目录感觉介绍的太概念化了,实在没兴趣读下去。
前天,突然想起十多年前读过的一本小说——冯骥才先生的《三寸金莲》,最后竟然在书架上找到了。
虽然情节都快忘记了,但翻开那些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文字、设计精美的彩色配图,直接被吸引了,用了三天时间又读了一遍小说,并从中梳理出关于“小脚”的知识。
让我们随着主人公弋香莲的命运来一步步了解中国裹小脚的历史。
①
我们一直好奇古代女人的小脚几岁开始裹?是怎样裹成的?小说中有答案。
小说开始香莲已经七岁了,通晓世事的奶奶终于下决心要给她裹脚了。当香莲因裹脚疼得叫声带着尖钻墙出去。东边一家姓温的老婆子受不住,就来骂奶奶:
可见裹脚七岁开始就已经晚了。小说后半部分当香莲的姑娘莲心长到4岁时,他的公公佟忍安在临终之际要看着这个孩子裹脚,同时裹脚的还有几个五六岁的女孩。
那时候一个女孩子四岁到七岁之间差不多就开始裹脚了,就像我们现在的小孩子,如果四岁幼儿园阶段家长不抓学习了,到了7岁上小学开始抓貌似还有点晚。香莲的奶奶是相信自己孙女的脚是裹美脚的好料,再加上不舍吧,一直拖到了7岁。
看来无论裹好脚还是考高分都是要一点天赋的。
至于裹脚的过程,无论查史料还是读小说都感觉到惊心动魄。
香莲作为穷人家的孩子,她裹脚时的准备工具清单是:炕桌、凳子、菜刀、剪子、矾罐、糖罐、水壶、棉花、烂布,浆好的裹脚条子卷成卷儿放在桌上,还有奶奶前襟别着几根做被的大针。让人蹊跷的是旁边还放着两只绑住的公鸡。
小说后半部分香莲在佟家看到裹脚时还准备药物等,显然危险系数降低了;但也有尺子等工具,就是量化标准更明确。其实也说明寒门出好脚不容易。
先看看这个穷人家的孩子香莲是怎么裹脚的吧?
裹脚前,奶奶操起菜刀,噗噗给两只大鸡都开了膛。不等血冒出来,两手各抓香莲一只脚,塞进鸡肚子里。鸡肚子里又热又烫又黏,没死的鸡在脚上乱动,吓得香莲腿一抽,奶奶疯一样叫:“别动劲!”
不一会奶奶就从血里把香莲的脚拿出来洗干净,然后开始裹了。
奶奶手快,快缠快完。那脚布裹住四趾,一绕脚心,就上脚背,挂住后脚跟,马上在四趾上再裹一道。接着返上脚面,借劲往后加劲一扯,硬把四趾煞得往脚心下头卷。……照样缠过两圈。随后将脚布往前一拉,把露在外边的大脚趾包严,跟手打前往后一层层,将卷在脚心下的四个脚趾头死死缠紧,好比叫铁钳子死咬着,一分一毫半分半毫也动弹不了。
裹脚就是生生地把骨头折断,还要求在自己的断骨上不断走动,要有多痛我们能想象出来。香莲连怕带疼,喊声大得赛猪嚎。但这远远没有结束!
脚趾头踩不断,小脚不能成型。一向疼她的奶奶干脆变成城隍庙里的恶鬼,满脸杀气,操起炕扫帚,打她抽她轰她下地,香莲跑出去偷偷放开了脚,奶奶便用脚布重又裹上。这次把连着小脚趾头的脚巴骨也折下去,四个卷在脚心下边的小脚趾头更向里压,这下裹得更窄更尖也更疼。香莲以为奶奶要狠心罚她,哪知这正是裹脚顶要紧的一节。脚趾头折下去只算成一半,脚巴骨折下去才算裹成。
后来奶奶又拾些碎碗片,敲碎,裹脚时给香莲垫在脚下边。一走碎碗碴就把脚硌破了。
真是“不裹脚奶慈孙孝,一裹脚鸡飞狗跳”!幸好在这番煎熬之下,香莲的小脚终于裹成了。
请恕笔者有胡思乱想的毛病,读着这一段总会想到逼孩子学习的妈们。好好的一个妈一陪孩子学习就各种张牙舞爪,统一变成了狼外婆。
现在孩子无论身体或者心理是否畸形,只要考一个足够高的成绩,家长就皆大欢喜了,觉得孩子未来就有着落了。
可是要想考一个足够高的成绩,光是家长折腾也还是不够的,得孩子自己“觉悟”。你有没有觉得现在的学习就如同是当年的裹小脚,大家都深知其中的痛,可又都迎合着唯恐被落下?
香莲就是在自己明白了裹小脚的好处后,小小年纪开始主动配合奶奶,最后才裹出了一双绝世好脚。
②
我一直在想如果不裹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裹了脚,裹得好,又会怎样呢?
小说告诉我们:在那个大环境下,一个大脚女人,也可能会嫁人,但是想嫁得好,太难了!但是脚裹得好的女人,嫁得好却是一件大概率的事情。
就如同一个成绩差的学生最后也可能发展得好,但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最后大都发展得好一样,裹脚与不裹脚能赢得幸福的概率不一样。
现在用人单位招聘动不动非985院校不考虑,那时候很多男子选择妻子也把小脚作为考量条件之一。
穷家女儿弋香莲就是凭着一双好脚嫁进了开着古玩店的佟家。
这时候,奶奶一定特别得意当年对孙女的“狠”,弋香莲也仿佛一下子进了世界五百强企业,人生华丽转身。
嫁入佟家的香莲凭着一双好脚,先开始的日子还能过得去,见识了好多她不曾见识的东西,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但是第一次赛脚大会上,穷家女儿香莲在自身脚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佟家二儿媳妇白金宝。
曾经的贫穷限制了她的眼界。输掉比赛之后,她被傻丈夫暴打,被妯娌嘲笑,被公公冷落,被下人看轻……
就在这时,他丈夫死去,女儿出生。当女儿的脚又一次被人夸赞时,她想起了自己正是因脚才有了这样悲惨的命运,于是决定带着女儿自杀。
管家婆潘妈救了她。潘妈是佟家谜一样的存在,她对捯饬小脚有着别人比不了的实战经验,她对香莲说,“您要肯,把您这双脚交给我,我保您在佟家横着走路!”
已经走入绝境的香莲答应了,在潘妈的精心教育下,香莲的小脚越发好看了。她的公公佟忍安很快发现了这一点,为了打造自己的儿媳妇,他给她很多相关的书看。
自此香莲的小脚便获得了那时的最高荣誉,符合了最高审美标准——金莲二十四格。
第二次赛脚之后,香莲战胜白金宝,赢得众口称誉,在佟家获得了话语权,直到死去,她凭着一双小脚和长媳的身份手握家中权力。
对于香莲,小脚给她带来了多半辈子的荣华富贵,也带来伤心、痛苦和困扰。
③
我们一直好奇这种缠脚的习惯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小说在一群具有莲癖的人卖弄学问中也做了交代。
当然小说写的和我查的资料,关于裹脚流行的确切原因和起始时间均不可定。
不过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中都也对小脚的赞美。可见从宋代开始裹脚基本上是开始了,清代时满人入关,本来是倡导放足的,但是随着文化的不断融合,很多满族妇女也开始裹脚了。
我小时候,奶奶和姥姥都是小脚,经常听他们讲裹脚的故事。可见裹足从官方到民间,轰轰烈烈,是一种几乎涵盖了所有女孩子的行动。
一种习惯一旦根深蒂固想要改变太难了。民国初年出现了“放足会”“天足会”等,利用发传单等形式鼓励妇女放脚,但同时也出现了“复裹会”来反对放脚。
弋爱莲表面上是强烈反对放脚的,她署名“保莲女士”在报纸上发文章呼吁裹脚;带着家人在街上亮脚;设计各种新式鞋样送给其他妇女;与天足会会长牛俊英斗脚……
在斗脚中面对牛俊英伸到眼前的大光脚,弋爱莲晕了过去,回去之后便没有了求生的欲望,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小说最后道出了真相——牛俊英就是弋爱莲的女儿莲心,当年在公公病危之际要求家里的女孩子裹脚,爱莲为了不让女儿裹脚,偷偷地托牛凤章把莲心带出了佟府,放出风声说莲心丢了,后来牛凤章真的把莲心带离了本地。
这么多年爱莲仗着一双小脚稳住了在佟家的位置,等着女儿的消息, 她一系列行为不是在保卫小脚,是在保卫自己在佟家的地位不动摇。 赛脚那天当看到牛俊英脚底的痣,她认出了女儿。看到开朗、大方、保持着天足的女儿,她放心了,于是主动走向了死亡。
整个一部小说围绕着“三寸金莲”展开——小脚的起源和发展;小脚里蕴含着的文化;小脚的裹法;小脚的没落……
读完之后思考的不仅是裹脚的问题,还有很多东西,当我们被裹挟着加入一种潮流时,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最后都被推着向前走,香莲是这样,我们很多人也是这样。
又是一年石榴花红似火,每年的这个时候,会特别想老家。老家有棵石榴树,比我还老。从最初的老院子,也就是我出生和童年玩耍的地方移栽过来的新枝。
记忆中原来的那株,斜倚在老院的石头墙边,我记忆中仍然有画面是在石榴树下玩耍,奶奶坐在树下绣花。但最深的还是飘荡着满树的鸡肉。那是饲养的鸡大批死后,奶奶把它们煮熟了晒成肉干,是当时我们每日的主菜,尽管硬的煮不烂也嚼不动。不要说病死的鸡不能吃,但那个时候穷的垃圾都能捡来吃,何况只是死掉的鸡。
我的奶奶,出身大家闺秀,一双三寸金莲蹒跚了整个人生,精致而又苍凉,精绣花擅剪纸,喜养鸡,爱养蚕,更是把贫穷的日子过得简单而不粗糙。奶奶,总有很多花样,在仅仅只有一丝缝隙的生活夹缝中,把贫穷的日子过得很滋味。好像我和妹妹小时候被凤仙花染红的指甲,至今仍鲜艳的激荡在我的记忆深处。
奶奶绣花的手艺很好,至少在整个小镇子甚至周边远近乡村,都会有人慕名来求。会有刚出生的人家来求肚兜和鞋帽,端午节前会来求绣着五毒的肚兜;也会有逝去老人的家人来求一双送老鞋,我依然记得那鞋面是奈何桥,桥上有人有丫鬟打着灯笼,桥下有鱼有虾。奶奶会剪纸,剪花样,有时候是用粗铅笔头在白布上画花样,再绣花。
儿女结婚的邻居也会过来找奶奶绣上一副门帘和帐帘以及枕头巾,绣的是鸳鸯牡丹。还会带上红纸来央求奶奶剪纸,奶奶剪出来得“囍”和一般老人剪的不同,那囍的周围生出很多藤蔓和石榴来。奶奶喜欢石榴,不知道是不是所谓多子多福的寓意。
奶奶更被小镇老人所深知和称赞,是在那个艰辛年代吃到的一口饭菜。那个时候穷,她总是能变出最可口的饭菜,即便是一把豆面,一束野菜。常常会有一些相识和不相识的邻人路人来吃。她从不吝啬,尤善待乞讨者,无论老人年轻人。记忆中家里常常收留一些乞讨和捡破烂的老人,我想这和奶奶曾经拖大带小讨饭的经历有关吧。现在每次逢集,常有四里乡村来赶集的人,往我家塞土豆红薯白菜的,“要不是当年你奶奶的几口饭菜,我们过不去。。。。”。
奶奶烙饼的手艺是一绝,对童年贪吃的我们,掐上一把南瓜花放点葱花就给我们烙成了香喷喷的菜饼。那饺子也是包出各种花样来,让我们的童年充满着乐趣,以至于幼小的我们可以忍受如此清贫的生活而不至于活到大后怨天尤人。六零年的三年大饥荒,她一个人拽大拖小、肩扛背驮最大10岁最小3岁的孩子,蹒跚在逃荒的路上。60多岁依然爬桑树摘叶养蚕,直至成就如此一大家子的兴旺,若是用一个女人的史诗来形容亦不为过。
奶奶一生过得很精致,衣服虽然破旧布满补丁,但总是浆洗的干干净净的,头发也是梳的一丝不乱挽成一个髻。她喜欢花,别人的院子里种满辣椒葱蒜的时候,我们家却是凤仙花鸡冠花大丽花以及太阳花,各色各样的摇曳在墙头。我从小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妈妈生下我就忙着下田挣工分,我跟着奶奶睡跟着奶奶玩,饿哭了奶奶就随手把她干瘪的奶头塞到我的嘴里。以至于我长大后一直跟人说我是吃奶奶的奶长大的,我说这话的时候妈妈和邻近都笑我。
出身大家族的奶奶,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自尊。我们家第一台电视,黑白的,也是奶奶挪着她的那双三寸金莲外出落花生挣的。那个时候我们镇子还未成为镇子,只是个小村。全村只有我邻居大伯刚新婚的儿子家有电视,恰好放83版射雕英雄传。每日晚饭后,奶奶就带上我拿个小板凳到堂哥家看电视,准时准点。时间长了新婚的小嫂子偶尔翻了一次白眼被我奶奶瞅着了。于是,她就简单收拾包裹离开家去了很远的县南落花生。落了一季的花生卖了钱,回家买了一台小的黑白电视机。
我给奶奶剪脚指甲的时候看过,那三寸金莲是不能称之为脚的。可恰恰是这双畸形的好像一团肉的小脚,走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60年饿死人的时候,奶奶也是靠着这双小脚拖着我10来岁的舅老爷和七八岁的爸爸、背着我3岁的小姑姑一路乞讨为生。后来我和妹妹环绕膝下,奶奶看着我们,会提起那年她不得不在乞讨路上送人的小女儿,说完后她会沉默好一阵。家里条件一直很差,过得上顿没下顿。后来条件好了,爸爸带上奶奶去苏北那人家找了几次,对方都说小姑姑已经夭折了,去世前我奶奶依然没有找到她最小的女儿,她那年丢掉的女儿。
也是这双小脚,70多岁的奶奶还要顺着桑树的斜枝爬上去摘桑叶,半夜起来喂养照料着娇弱的蚕。满屋子各色的蚕茧卖掉之后用来支付我们的部分学费,还有部分留为家用。大学读书,奶奶挪着她的三寸金莲,不识字耳朵又聋,山高水远的来看我,怀里揣的是养蚕卖茧的钱。奶奶的耳朵因为小时候发烧,聋了。偶尔,奶奶还会跟我提起她的那个大家族和她少女时候拥有的一匹小马。“我那小马可有志气了,被小日本鬼子抢去骑结果它把骑马的那个小鬼子给撅地上摔死”。小时候奶奶就逼我学绣花“女人不会绣花嫁到人家家里是会被打死的”,她依然用着她闺秀的贤惠标准来要求我们。
那个时候,我爷爷在哪呢?他在距离我奶奶三百多公里的南京这座城市。我奶奶总是跟我说爷爷在生她的气,文革期间因她地主家庭的身份背景缘故所受到的牵连。虽然后来爷爷返城工作且生活很高档,而我奶奶一个人带着爸爸和我们全家在皖北继续生活着。一个丈夫不在身边,带着半大儿子生活在一群日夜算计、时刻欺凌与白眼的大家族里的女人,终于撑大了一个家,其中辛酸无人可知。
1995年,我来到南京读书,98年我大学毕业在这个城市找到了第一份工作。2001年我换了第二份工作,却不记得哪一年,奶奶去世了。我想不起来哪一年,拼命的想都想不起来了。我只记得那一年奶奶下葬的当天,我昏迷过去了。时间有多久不记得了,只记得从棺材起地一直到她被抬上了镇子西面的山、下葬、落土,一直到下葬结束爸爸光着脚从坟地走回家,我才昏昏沉沉的有些知觉。
我还记得那一年,我心里好像有个洞,总是透着风的洞。常常无神的到处乱转,常常想一个人跑到火车站随便坐上哪一列火车随便去往哪里。那一年,我总是做关于奶奶的梦,梦醒后我会对着镜子,用剪刀把头发铰的乱七八糟;有时候又会突然奔到车站随便坐上一列火车,奔到一个我所不熟悉的城市,然后再一个人默默的坐回来。
也不记得哪一年开始,奶奶就再也不出现在我梦里了,而我也再也不去想起她了。却在某一年,我和妹妹正在吃饭,抬头看到超市门口一个老人坐在那里,阳光下。“你看,她多像奶奶啊”,妹妹说这话的时候我回头看了一眼,那分明就是嘛!眼泪止不住的我,终于知道了什么是痛莫大于无言了。
现在,我也很少去想她,但我开始爱上石榴,爱买很多也吃很多石榴。连楼下水果店老板每年当季都会打电话告诉我,又有哪些石榴到了。除了石榴,我还疯狂的收集各色各样的绣花物件。
又是一年石榴红满院,檐下燕巢在,不见老燕还。
我也很少写纪念奶奶的文字,说不出来的痛才是真的痛,有些思念,越是沉寂越是奔腾。
我也不再恐惧死亡,因为爱的人也在彼岸。
奶奶去世八周年了,时年94岁。
按说,奶奶也算高寿了,属于喜丧。但奶奶的去世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伤痛。
奶奶从28岁守寡,拉扯大了父亲,里里外外一把手,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艰苦的生活也造就了老人家坚强的个性和硬朗的身子骨。在我的记忆中,奶奶从没有病过,只是曾经颈部长过一个疮。那是我上军校后的事情,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包产到户的时候。当时七十多岁的奶奶还在大夏天摘棉花,天热上火,脖子上的“热火毒”总痒,便在摘棉花不时用手抓抓。因为棉花叶上喷达农药,感染了的“热火毒”烂成了“疮”。多方求医不愈,还是到保定治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好。除了这个就医的经历,母亲说奶奶没有看过病。
我是奶奶一手带大的,从小就喜欢偎在奶奶的怀里听奶奶讲杨家将的故事,依在奶奶的膝盖上看她纺线,慢慢地竟也学会了,学会了的还有捏饺子。待我的孩子出生,需要老人帮着照看的时候,母亲心脏病严重,奶奶便自告奋地跟我去了塞外的古城。第一次坐火车的奶奶惹得满车人观看,因为奶奶地道的三寸金莲、斜襟、缠腿和精致的小籫。
奶奶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一个小肉团团养成了一个刚能站立的小孩子,时间也过去了九个月。奶奶毕竟是八十岁的人了,抱着孩子上三层楼越来越吃力了。有一次,抱孩子在院里转悠,天气突变,着急的奶奶摔了跤,吓得再也不给看孩子了。送走奶奶后,给孩子找了几个保姆,都不理想。无奈之下,又把孩子给奶奶送回了老家。就这样,奶奶拉扯大了父亲,带大了我,又帮着带大了我的孩子。因此,我和我的孩子对老人家感情至深。
就是这样一个一直身体健康的老人,直到94岁还能生活自理。只因一次雨天,自尊、干净了一辈子的老人执意不在屋里方便,在去院里厕所的路上摔了跤。人老了,骨头脆,这一跤就把奶奶的胯骨摔折了。自尊、干净了一辈子的老人,也只能卧床了。人老了,骨头接上也长不上的,各种生命养分慢慢地流失,各种器官也随之逐渐枯萎。到奶奶最后的日子里,丧失了吞咽的功能,奶奶只能靠吊葡萄糖维持生命。在依靠吊葡萄糖维持生命的17天里,老人慢慢丧失了心智,其实就是个昏迷不醒的植物人了。待我赶到家的时候,奶奶已彻底咽气,身体萎缩得不足一米。
痛不欲生!
奶奶带大的我,没跟我享过一天的福。给我带孩子的日子,也因当时的物价上涨,生活用品奇缺,天天吃的还是老家也不再吃的粗白面。我调北京后房子大了,手头宽裕了,奶奶却再也未进过我家进过城。奶奶卧床的日子,我在跟前的天数不及本村的乡亲。自尊、要强、慈祥可亲、乐于助人了一辈子的奶奶是受人爱戴的。那盛夏的17天个晚上,每天都有满院子的乡亲陪着候着,生怕错过了送老人家最后一程的机会。于是,和当年父亲去世一样,我也没能亲眼见上老人的最后一面。
遗憾终生!
20211204(静心而论1049):
莫言笔下的《红高粱》
(二)
《红高粱》中的主人公戴凤莲,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个反传统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代的人们,已经出现了女性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意识形态。
三寸金莲的“我奶奶”,虽然在命运的驱使下,不得不嫁给即将咽气的麻风病人,她为了保住自己的清白,在新婚的三天夜里都是用剪刀威逼奄奄一息的新婚丈夫单扁郎,不准许碰她;但她却为了自由,为了爱,挣脱了旧时女子“三从四德”的禁锢思想束缚,在新婚三天回门的路上,就与“土匪头子”余战鳌一起滚在了路边的高粱地里
但这一点也并不能说明“我奶奶”轻浮,她并非是不守妇道,她是遇到了“对眼”的人,才肯把自己“舍”出去;她是一名刚烈血性、智勇双全的女子,曾在被张家设计送进土匪头子花脖子的手上时,她却为了保住自己的清白不给这个人夺去,而三番五次用计,哄骗花脖子答应不碰她,她敢于反抗,敢于斗争; 为了追求爱情幸福,不顾邻居们的闲言碎语,勇闯刑堂,去救下“孩子他爹”。
自出嫁以后,就一直养尊处优的“我奶奶”,却用她那压出一道深深紫印的柔嫩的肩膀,挑着一担沉重的拤饼,去送给“丈夫”余战鳌带领着的那群抗日的热血乡邻们,被日本人发现,扫射中弹因此而丢了性命;这道紫印,成了“我奶奶”英勇抗日的光荣标志。
飞散的高粱米粒在“我奶奶”脸上弹跳着,有一粒竟碰到她微微翕开的双唇间,搁在她清白的牙齿上,她的眼睛里射出珍珠般的彩虹:“他(指不远处正带领乡亲们在与日本人对阵的余占鳌)就是你的亲爹”,向“我父亲”交代着后事;“娘不想死呀!天赐我情人,天赐我儿子,天赐我财富,天赐我三十年红高粱般充实的生活”;可怜的“我奶奶”不愿离开这个有自己牵挂的世界,她在临死前发出的富有挑战性的呐喊,“天,什么叫贞节?什么叫正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你一直没有告诉过我,我只有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去办,我爱幸福,我爱力量,我爱美,我的身体是我的,我为自己做主,我不怕罪、不怕罚,我不怕进你的十八层地狱,我该做的都做了,该干的都干了,我什么都不怕。但我不想死,我要活,我要多看几眼这个世界,我的天哪”
她最后一丝与人世间的联系即将挣断,所有的忧虑,痛苦,紧张,沮丧都落在了高粱地里,都冰雹般打在了高粱梢头,在黑头上扎根开花,结出酸涩的果实,让下一代又一代承受。“我奶奶”完成了自己的解放,她跟着鸽子飞着,她的缩得只如一只拳头那么大的思维空间里,盛着满溢的快乐、宁静、温暖、舒适、和谐。“我奶奶”心满意足,她虔诚地说:“天哪!我的天”
文中几次出现“我奶奶”无奈的呐喊:“天哪!我的天”,是来自她老人家灵魂深处的叩问,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她的内心隐藏着一种原始野性的爆发力,急于冲破束缚的牢笼,既“认命”又不愿“认命”;对人世间的美、对力量、对幸福有追求的欲望,让“我奶奶”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作为乡间妇人的“我奶奶”,她的一生风流倜傥,在经历了坎坷的爱情和复杂多变的生活考验后,她的情怀更为豁达而博大,智勇双全、谋事果断。她从根本上捍卫了女性的权利,守护了人性,把自己变成了高密东北乡高粱作坊的女掌柜,变成了妇女个性解放的先驱,妇女自立的典范。
但从“我奶奶”短暂、真实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来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禁锢流毒之深,从六岁就开始缠脚,勒断脚骨,受尽了多少的痛苦,为了得到那一双好看的“三寸金莲”;为了父母定下的媒妁之约,把自己一辈子的幸福都搭进去了,不能与自己喜欢的人结婚生子;“我奶奶”那时虽然有反抗,但还没有彻底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箍。
《红高粱》塑造的“我奶奶”形象,是一个真正的女中豪杰;她在故事中的表现,打破了传统女性的认知意识,赋予新的时代气息。
送奶奶生日礼物推荐如下:
送老人的生日礼物,最好送实用的就好啦,比如说老人比较节俭,也不用送什么礼物,老人会喜欢。
所以,如果经济条件一般人,就可以送按摩椅、按摩垫、足疗盆等。当然,最好的礼物是根据对方的需求来选择,这样对方会更有意义。奶奶年龄大了,身体难免会得一些疾病,在儿女的身体状况下没错,如果你想送老人生日礼物,可以送些比较实用的礼物,像保暖衣、保暖的帽子、围巾等,这些东西老人会很喜欢的,而且也不是很贵,而是会喜欢的。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