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碗咸菜吃好几天,不舍花钱看病,后面怎么样了?

老人 0 53

老人一碗咸菜吃好几天,不舍花钱看病,后面怎么样了?,第1张

老人一碗咸菜吃好几天,不舍花钱看病,后面怎么样了?
导读: 1、老人一碗咸菜吃好几天,不舍花钱看病,后面怎么样了?2、咸菜中有致癌物质,但农村老人喜欢吃咸菜,为什么仍然高寿?3、【散文】一位97岁老奶奶的时光4、老奶奶为部队坚持送菜50年,社会为何需要尊军爱国的情怀?5、孤寡老人吃咸菜度日,生病不
  • 1、老人一碗咸菜吃好几天,不舍花钱看病,后面怎么样了?
  • 2、咸菜中有致癌物质,但农村老人喜欢吃咸菜,为什么仍然高寿?
  • 3、【散文】一位97岁老奶奶的时光
  • 4、老奶奶为部队坚持送菜50年,社会为何需要尊军爱国的情怀?
  • 5、孤寡老人吃咸菜度日,生病不舍得看,留下多少遗产?

节俭本身就是一个大财源。——辛尼加

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够抵抗了金钱的诱惑,很多人在明白了财富的能力之后,便不遗余力地去赚钱,去创业,想要拥有更多的金钱和财富。当然,财富也能够带来更多优越的生活物资,让人们过得更好,过得更幸福。然而,财富不是伸手就来的,财富也是依靠人们去努力所获得的,有句句名言说得特别好,勤奋是财富的右手,那节俭就是财富的左手,由此可见,勤奋和节俭是发家致富的关键。

节俭的老太太

人们在不断赚钱的过程中适当的节俭一些,把省下来的钱存起来,或者用于投资,以此来产生更多的钱,一步一步迈向财富的终点,不过也有很多人,也就是所谓的月光族,赚多少花多少,从不想着节俭,从不想着要投资,以至于到头来都是一场空。然而一味的节俭,却不是一个好的习惯,也有的人是因为一味的节俭,造就了一生的悲剧,其中就有一位这样的老人,她每天都吃着咸菜,生病了从来不舍得花钱进行治疗,死后所留的现金更是令人惊讶!

上文中所提到的这位老人,生活在江西省萍乡的一个很普通的大王村里面,她在去世之后,清点她所留下的现金,6个人,足足清点了3个小时才清点完成,老人这一生竟然存下了87万元的人民币,在非常普通的山村里面,能够存下这么多钱,真的非常令人惊讶了。这位老太太,名字叫做王添彩,日常非常的节俭,但是人们又很好奇,她这么节俭,那么她平时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我们就来一起详细的了解一下。

这位老太太是独自一人生活的,已经年仅77岁了,但是因为突发脑溢血,所以离开了人世,村里有人发现她死了之后就找村委会,然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其亲戚朋友来收拾遗物,但是在整理的时候发现了老太太的房间有大量的现金,而且不是一个小数目,就让银行派了六名人员,专程清点这些现金,而这些现金大多都是零钱,足足花费了三个小时,才清点结束,一共是87万多人民币,而老太太平时在村里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非常节俭,现如今出现了数量这么庞大的资金,也是令村委会的众人大感吃惊,就赶紧报警,让警察来查明有关这位太太人的相关信息。

王添彩的日常

根据村里人的描述,这位老太太没有日常的收入,而且生活过得十分的朴素,日常的吃饭也非常的随意,一碗咸菜能够吃上好几天,什么肉啊,水果呀,根本就没有吃过,所以说老太太日常的节俭也是这笔巨款的一个关键点吧!另外,老太太的丈夫也留下了一笔积蓄,因为她的丈夫在生前是从事丧事打鼓的,长此以往,也是积攒了一部分的钱,不幸的是丈夫早早地离开了人世,所赚的钱也都留给了这位老太太。

最后,就是老太太在平时生病之后,从来不去医院看病,从来不会花钱去买药,或者是治疗,因为她认为去医院就是要花钱的,所以就从来不去医院,生了病就等着自己恢复。导致老太太去世的脑溢血,也就是因为老太太这种节俭,日常三餐都是咸菜,斗导致身体所需要的营养跟不上,生病了从来不去医院,不及时治疗病情,身体瘦弱,以至于日渐严重,最后撒手人寰!

老太太的女儿

在经过了解之后,虽然老太太目前只是一个人生活,但是她在年轻的时候,也是有两个女儿的,但是都因为生病而过早的去世了,之后也没有再生过孩子,甚至有人说老太太和她丈夫都克子这种说法,真的对老太太和政府来说是打击,因此两个人就没有再生孩子了,而两人也过得非常融洽,但是由于意外,丈夫先去世了,老太太就孤苦伶仃地留在了这世上。

村里的人也说老太太不喜欢跟人打交道,经常独来独往,经常吃咸菜,精神状态也不是很好,经常咳嗽,还不去医院进行治疗,这样一个如此节俭的人,在去世之后,留下这样一笔巨款,也是也算是很合理的吧,而且这些现金大多都是零钱,由此可见,这都是老太太日常所节省下来的,但是老太太节省了一辈子,留下了87万元多的巨款,最后却撒手人寰,没有福气,能够想用这笔钱,也是很可悲的。

节俭不是一味的过度

故事中的这名老太太,她的节俭是现如今很多人都要去学习的,因为现在生活好了,人民消费起来也就没有什么限制,然后随着花呗,信用卡等提前消费手段的出现,以至于很多人都从来不考虑自己有没有钱去消费,而是随意挥霍,然后等到还款的时候,又是一筹莫展,其实这种消费习惯非常的不好,一点都不值得提倡,不过人们已经养成了这种的习惯,可能无法改变。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拥有更多的财富,可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然而,财富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通过消费就可以自己变出来的,而是通过我们日常的勤奋以及节俭来的,但是这个节俭并不是要你像文中这个老太太一样,生病不花钱,吃饭只吃咸菜等,这样对身体不好,甚至到最后都无福享受自己所积攒的财富。

结语

节俭是致富的秘诀。——英国

节俭是要正确的节俭,而不是以为的过度节俭,是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该花的钱,就不要随意的挥霍,只有学会存钱,学会投资,或许才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另外,这个世界像老太太这样一个人孤苦的活在世上的人,应该也不在少数吧,像她们这种节俭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无法改变了,但我们也应该帮提供一些物资上的帮助,让她们过得好一点,此外呢,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明白勤奋和节俭都是获得财富必不可少的关键!

参考文献

《名人经典语录》

农村的老一辈都是吃咸菜长大,慢慢变老的,像我家太祖母活了一百多岁,我祖父、祖母、也都八十多岁,我的一个姑母八十多,另个姑母一百零一岁。我老爸八十五,老妈八十四了都还健在。要是吃咸菜会致癌的话,他们应该早就致癌了。

不是农村老人喜欢吃咸菜,城里人老少都爱吃咸菜,四川重庆,特别是重庆人,几乎家家泡菜坛子大的小的必不可少,泡菜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重庆最有特色的就是涪陵红萝卜泡菜及涪陵榨菜。我家大小泡菜坛子四五个,泡着各种泡菜,咸菜,榨菜,几十年了每顿饭离不开咸菜,四五代人没一人患癌,所以说,有些东西不是决对的。当然,该注意的还得重视,为了自己的 健康 记记嘴还是有必要。

有致癌物质和有多少致癌物质是量和质的区别,不能用有或无来判断,要用含量来定标准,不讲含量不科学。

只能告诉你一句话,实践证明咸菜中没有致癌物质。这回你明白了吧。

有些所谓科学结论,往往是误导。哪个百岁老人不吃咸菜?

偏食多吃的东西,时间长肯定有害,身体适应的就不要偏食。各种食品、蔬菜水果都不偏食才身体 健康 。至于咸酸菜等淹制的菜,只要食量适可而止,并不频繁吃食就是 美食 的一种,致癌只是危言耸听。从个别亲戚患癌症病可知,医生连患者的内外祖宗,有没有癌症病史都深挖几代了解,证明遗传基因是最主要途径。内外祖宗几代没有患癌症病史,自己又没有与其它伤害身体的化学品频繁接触,癌症病就很难“光顾”自己。

心态好才是身体好,我奶奶咸菜吃到九十八捽了一跤骨头坏死才老去的。

“咸菜”顾名思义就是用盐腌制的蔬菜。我们客家人叫“常竟”,家家都有好几坛,多人吃饭的家庭、桌上常年都有,所以叫“常竟”,也有人叫“藏菜”,这是客家人桌上的当家菜。除非请客不出桌,一般常年都有备,有些老人吃新鲜蔬菜怕冷吃坏肚子,只好用“常竟”来配饭比较吃得下饭。因为“常竟”吃下肚起“刮膏”作用,把体内的脂肪都刮走,所以老人只要味口好,吃得下饭就什么事都没有。

抽香烟喝酒也能高寿,一般来讲只是给你一种最科学的生活方式,有些药也不是包治百病的…

听专家的话,喝白开水也会噎死人!

一个人的一生到底有多长?

每个人都会老去,最终化为一片虚无,无常主宰了我们的一切,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就好像,直到现在我都不敢相信,奶奶已经离开了我们,今天,是奶奶离开的第七天。

作为一个97岁跨世纪的老人,她见证了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与新中国的诞生,她的人生轨迹是一个非常饱满,代表的是一段历史,一段故事。

奶奶的经历可以写成一部小说,然而在这里,我只想写下与奶奶共处的几年时光,记录将日常零零散散的琐事串联起来,以纪念这位坚强、善良、朴实、伟大的奶奶。

奶奶是1920年生,离世97岁,祖籍四川。

奶奶姓何,23岁嫁入李家,在那个年代,女子都是要随夫姓的。所以,奶奶的名字叫李何氏。

24岁生长女,后又添两女两儿,公公是老幺,出生那年奶奶37岁。

奶奶48岁时爷爷去世,在农村生活到63岁,跟随公公来到昆明生活了34年。

那天我去医院看她,她已经昏迷了,没有意识,但是她的面色槁苦,眉头紧皱,我知道此刻的她很痛苦,这种事已经发生过多次,在我公公婆婆的精心照顾下,几次从生死线挺下来,这就是坚强的奶奶。

我握住她的手,感受她手心的温热,心中为她默念佛经,祈请菩萨保佑护持。

或许,奶奶就像上次那样,奇迹般的好起来了。

她是一个非常和蔼的老人,奶奶驼背有点严重,身体确是非常健朗,竟然还能长出黑色的头发,走路时会细碎的脚步,蹒跚的步伐,微微摇晃的身体,然而见到我们,永远都是微笑,几乎每一个见过老奶奶的人,听到她的岁数都震惊不已。

因为年岁大了,耳朵听力不太好了,每次跟奶奶说话,我们都要尽量大声,而且要用四川话交流。有时候,奶奶问我们问题,要连续很大声的回答很多次,她才能听得明白。

奶奶记性很好,每到吃饭的时候,奶奶总是突然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跟我们说起,曾经她在村子里发生的各种趣事,她边说边笑,饶有趣味。

奶奶不管到哪里,随身都要带手电筒和小闹钟,她会把小闹钟放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看,遇到天黑的时候,手电筒就派上用场了。

公婆很孝顺老人,想在奶奶有生之年多带她出去走走,奶奶和我们一起,去西双版纳游玩,在坐游览车的时候,还有人以为老奶奶80多岁,那时的她精神矍铄。

奶奶很固执,只要是认定的事情,很难改变,公婆也大多顺着她的意思。

奶奶平时吃得清淡,白天时,她比较喜欢把米饭放在小锅里,加点水,熬成白米粥吃,或者把白馒头切成块,放在平底锅里煎一下,香喷喷的很脆。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奶奶最喜欢在米饭里放些红薯,很喜欢吃肥肉,因为太瘦的肉比较难以咀嚼,奶奶已经戴了三十几年的假牙,奶奶还喜欢喝泡酒,还有红酒,也喜欢吃些饼干、萨其马、干果之类的零食,公公婆婆经常给她买各种糕点,每当我们在家,她便把零食取出来,让我们吃。

奶奶很为别人着想,有时我们上班回来晚了,奶奶一定会给我们留上饭菜。

奶奶是个闲不住的人,喜欢摆弄她存了几十年的各种东西,衣服、针线、碎布条、纸盒子,甚至于菜叶、剩饭从来不舍得扔,奶奶喜欢什么,家里人大都顺着她的意思,有时,只能趁她不注意,偷偷的扔掉。

我十分能理解,经历过苦日子的奶奶不舍的浪费,因为她是从过去的年代熬过来的人,奶奶曾经经历的苦难和挣扎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可是她从未有过抱怨,奶奶真的很坚强,她相信只要人好好活着,就不会有过不去的坎。

每当带奶奶出去吃饭,准备离席时,奶奶都要站起来,盯着我们把饭菜打包;

节约用电和水;家里的碎纸片、纸盒、废旧的书籍、破旧的袋子她全部要收起来,从来不舍得扔。奶奶喜欢把这些收集到一处,然后用绳子系起来,让我们拿到废品站去卖,卖到的零钱,奶奶面露欣喜,高兴的收起来存到罐罐、袋袋里。

如果家里的蔬菜吃不完,为了避免浪费,奶奶会把菜洗净,切成细碎的菜粒晒干,或者穿起来腌制。

奶奶还喜欢做红薯粉、魔芋,将红薯粉放在盛水的盆里,浸泡一阵后,搅拌均匀倒入热锅里,不停的搅拌,液体逐渐变得粘稠。

奶奶个子矮小,踮起脚尖,用力挥动炒勺搅拌红薯粉,有时我们也会帮忙一起做,过了一段时间,红薯粉凝结成块状,奶奶便取出放在冷水盆里凝固,之后将红薯粉切成小块,放入热油锅里,加上葱蒜、干辣椒段爆香,再加点豆瓣酱,看上去辣乎乎的豆瓣酱放在嘴里,像果冻一样,简直入口即化,可口美味。

奶奶看着我们把饭菜一扫而光,脸上又露出欣慰的笑容。

奶奶很喜欢逗小宝,还会摇婴儿车,看着宝宝。

奶奶年纪大了,怕她出门走丢,婆婆还在奶奶的口袋里放上写了电话号码和地址的纸条,但是奶奶很厉害,有时会趁家里人不注意,偷偷跑出去到菜市场买菜,每次都能准确的找回家。

奶奶记忆力惊人,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对数字的敏感仿佛是天生的,听老公说奶奶以前出去买菜,随身要带小电子秤放在兜里,称出几斤几两,小贩报价后,奶奶直接心算,价格说出来让小贩们都目瞪口呆。

我记得一个月前,奶奶还顺畅地把婆婆的电话号码背出来了,让我大吃一惊。

每到闲暇时间,奶奶便打开电视,奶奶最喜欢抗日剧打鬼子,还有就是四大名著,其中最喜欢的是西游记,里面的剧情奶奶熟记于心,看到了某个片段,奶奶还会跟我们讲剧情。

闲暇之时,奶奶还喜欢在沙发上坐着,一边用针线缝补衣服,一边哼着四川民歌小调,那种画面很安静、温馨,好像至今我的耳边还在回响。

奶奶腌的咸菜是一绝,厨房摆满了大大小小、褐色的坛子罐子,里面腌着各种各样的咸菜:莲花白、胡萝卜、白萝卜、豆角……味道很好吃,感觉很清甜。

她将蔬菜洗干净放在罐子里,再放入一定量的水,里面撒上盐等一些佐料,然后用塑料封住罐口,再放置一个翻过来的碗盖住罐口,倒上一些水,这样可以保证腌菜的密封性。

腌制了一段时间后,奶奶估摸着差不多了,她便将咸菜拿出来,切成碎段放在密封的罐子里,然后放在冰箱。每当吃饭的时候,奶奶便把咸菜拿出来,与我们一起享用:“小雨,这个好吃。”她笑眯眯的对我说。

要说奶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种庄稼。

奶奶对于土地是有着近乎执着的念想,每一周末她必定要去地里锄地、蔬菜、弄庄稼晒菜,每天掰着手指头算着日子,经常自言自语的说:“今天星期二了……”“今天星期三了,还有两天就可以上山了……” “今天星期五了,等下可以上山了。”然后公公婆婆便开车和奶奶去山上。

山上空气很好,有很多的树木,而且阳光充沛,对老奶奶的身体很好。

奶奶到了田地里,立刻就精力充沛,她背着箩筐,拿着锄头,一大早五点多,天刚蒙蒙亮,奶奶就起床了,到地里去看她的庄稼。地里的豌豆、玉米长势喜人,奶奶像警卫一样来回巡视,不要的菜叶便丢进化粪池。

山上有很多肉肉的小松鼠,上下乱窜,非常可爱,还有各色唱歌很好听的小鸟,但是在奶奶看来,它们可都是讨厌的小偷,因为它们会偷吃玉米或者其他庄稼。

奶奶想了个主意,找来了几根竹竿,竹竿上套上了塑料袋,然后把竹竿分别插在了地里,大风吹过,塑料袋被风吹的哗哗响,那些小鸟和小松鼠便不敢靠近了。

山上还建立了鸡窝,公婆买了几只母鸡,不多久,母鸡开始下蛋,奶奶经常在鸡窝那里观察,她把鸡蛋存起来,再放在塑料盒子里,让我们带回去给小宝宝吃,每次给宝宝喂鸡蛋吃,我都要跟他说:“这是老祖留着你的哦。”

待到庄稼丰收了,那便是奶奶最开心的时刻,奶奶又背起箩筐,顶着烈日,到地里和公婆一起采摘,公公婆婆担心她累着,不让她摘菜,因为这样太辛苦,可固执的奶奶从来都不愿意乖乖坐在家里,她的手脚依然很麻利,摘了豌豆后,还在屋里继续剥豌豆。

她聚精会神,坐在凳子上,因为驼背,她的背弯的很低很低,她的双手被岁月洗出了刻出了深深地沟壑,指甲已经老化有些发黑,她全神贯注地剥豌豆,看着一盆盆的豌豆,脸上露出很会心的微笑,那种笑容好像甜到了心里,那种满足是任何钱财和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有时累了,奶奶便坐在房子前的台阶上晒太阳,她静静的看着远处的风景,经常陷入了沉思,一刹那,就好像一幅唯美的画卷,我也很好奇,奶奶在想什么呢?

时间,就像一瞬间。

最后一次上山,奶奶因为去拔竹笋,不小心摔倒,她的面色青紫,紧急送医后,因为年纪太大无法做手术,医生说只能吃药观察,婆婆照顾奶奶吃饭、喝水、穿衣,没想到病情还是越来越严重,医生说无力回天,因为奶奶的已经多年的脑梗、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后来急救进了ICU重症监护室,中途又历经了几次抢救,奶奶远在四川的儿女,同时孙子辈的哥哥姐姐都来了,一大家子人围绕着奶奶轻轻地跟她说话。

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一天,仿佛有预感,因为近期梦中老是出现房子塌了的梦境,我带上佛经、放佛机到了奶奶床前,给她放佛号。

她平躺在床上,面色蜡黄,口中的呼吸机维持着她的生命。

我给奶奶念了一部药师经,感觉奶奶的神色逐渐舒缓了,念到一大半的时候,奶奶的呼吸停止了,身边一片恸哭之声。

强忍着悲痛,继续将经书念完,此时医生报了下时间:13:48分,奶奶的心跳彻底停了。

我目送着奶奶的离开,平静的离开,眼前的奶奶再也没有声息了。

奶奶很安详的走了,我坚信,是佛祖菩萨护持着奶奶的离开。

善良的、坚强的奶奶会去天堂,会很幸福的在另外的世界里继续活着。那里没有病痛,没有痛苦,没有恐惧,只有满目的鲜花,还有奶奶最爱的庄稼,奶奶会在天堂里继续保佑着我们。

我们不会让奶奶失望,我们会好好的活着,承接着奶奶给予我们的福气。

在山上的房子前燃起了青烟,纸钱一张一张的烧着,看着眼前的屋房,眼前都是奶奶的影子。

夕阳西下,那片绿色的田地很寂静,还有鸟儿鸣叫的声音,暮色逐渐笼罩了那片田地。

一阵风吹过,纸灰打着转随着风盘旋而起,突然好几只蝴蝶绕着烟旋转飞舞,之后消失在夕阳的余晖中。

烟迷了眼睛,眼泪夺眶而出,眼前一片模糊,我仿佛看到1935年的某天,在中国四川省一个寂静的小山村里,一个眉目清秀的小姑娘,正在田地里耕种,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望着远方,哼起了好听的的四川民歌小调,她的眼睛里闪着光,那是对未来期翼着最美好的希望……

全国拥军爱国模范,叶美英老奶奶50年如一日,为驻扎在他们村山头上的部队送菜,累计步行了10余万公里,磨坏了几百双鞋,但是叶美英老奶奶始终坚持着向山上的部队送菜,每一次要走崎岖的山路,无论是下雨刮风还是严冬酷暑,叶美英老奶奶从来没有中断过他的这种拥军爱国的行为,媒体采访老奶奶老奶奶曾经说自己从14岁开始就为部队坚持送餐,现在已经快70岁了,依然在做着这件有意义的事情,老奶奶的这种行为真的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也带动了我们拥军的情怀。

军人是这个国家的脊梁,军人是这个国家最可爱的人军,人是这个国家不能忘怀的人,社会为何需要尊军爱国的情怀,原因非常简单,在困难时刻,在危急时刻,在老百姓遇到危险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我国最可爱的一群人,也就是我国的军人,会义无反顾的用自己的凡人之躯顶起这个国家的脊梁,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为老百姓冲锋陷阵,为老百姓解决一切的困难。

有很多人说和平年代不需要军人,但是我们看一看,当我国出现危险的时候,当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当出现一些不可测的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的时候,是谁在第一时间出现,是谁为老百姓解决所有的困难,是谁不为生命不为艰险依然站在困难的最前面,依然与危险做着各种各样的抗争,当然是我们伟大的人民军队,当然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民解放军。

这也就是这个社会,为何需要尊君爱国的情怀,军民鱼水一家亲,人民解放军是鱼老,百姓是水,只要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明白了为何需要尊军爱国的情怀,我们应该永远拥有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永远为那些最可爱的人点赞。

马老师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我对钱没有兴趣”,一个做过亚洲首富的人,说自己对钱没有兴趣,很多网友都纷纷指责马老师吹牛吹的有点过了。但其实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或许是一句真心话,很多人不理解“对钱没有兴趣”这句话,是因为你从来没有这么有钱过,还没有足够的金钱去脱离生活面临的不安全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老一辈的人,譬如我们的爷爷奶奶,总感觉他们要比我们节约太多了,有的时候碗里的饭没有吃干净,爷爷奶奶总要嘟囔着说你几句,而且眼神里满是可惜的神色。

并不是家里连买二两米的钱都没有,而是节约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本性,这和有没有钱没有多大的关系。

时代的发展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在连碗饱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和现在比起来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老一辈的人大多都吃过苦挨过饿,因此他们才会如此的节约以及提倡节约。

《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节约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不过有的时候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比如今天说的这位老奶奶王添彩,就是节约的太过头了,这其中也和她的身世有关系。

王添彩出生于1932年,走过抗战年代,经历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忍过饥挨过饿,但是好在还是顺利的活了下来。后来王添彩嫁到了江西省萍乡市大王村,生活才有了稍微的改善,还养育了两个女儿。

不过命运并没有放过王添彩,在短暂几年幸福时光过后,厄运接踵而至。首先是她的大女儿因为生病没来得及看最后病死了,她的二女儿在出生后没有多久也夭折了。痛失儿女让王添彩很长一段没有再怀孩子的想法。

然而在她40岁那年,连唯一的依靠丈夫也离她而去了,留下王添彩孤零零的一个人。好在抗日战争结束之后,王添彩和丈夫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打拼,存下了一些的钱,这些人都是他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后来王添彩也一直没舍得用。

后来王添彩一直没有再嫁人了,就这样守着一间老房子,还有箱子底下的一些钱过日子。她经常独自一个人挑着一箩筐菜到集市里卖,但是从不见她挑回来什么。邻居们都说王添彩小气,什么都不舍得为自己买。王添彩每回都答道:这些钱都是留着给自己养老的咧。

随着年龄渐渐的增长,王添彩的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了,有一回她病倒了,好几天没出门。邻居一上门询问,见王添彩原来是生病了,于是赶紧拉用四轮车把王添彩拉到医院。可是在医院没待几天,王添彩就因为不舍得花钱,偷偷跑回家了。过了一个多星期,邻居又不见王添彩出门,上面一看王老太太已经病死在床。

邻居把王添彩的远方亲戚找了过来,结果一收拾惊呆了。王添彩居然留了97万的遗产,从一毛钱到一百块都有,6个人清点了整整3小时才打理清楚。邻居们纷纷感叹,王老太太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