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郭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很是不顺,弥留之际就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总是一会儿昏迷一会又醒的折腾,醒来时还能含糊地说几句话,但说的都是些她和老伴尘缘未了,阎王爷那里不要她和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她已多日不能吃喝,亲戚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应该让她见的
郭老太太去世的时候很是不顺,弥留之际就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总是一会儿昏迷一会又醒的折腾,醒来时还能含糊地说几句话,但说的都是些她和老伴尘缘未了,阎王爷那里不要她和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她已多日不能吃喝,亲戚们把能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应该让她见的人也都见到了,可她就是不咽那儿口气。就这样不吃不喝地又折腾了9天9夜才闭上双眼遗憾地离开了这个令她留恋的世界。
在那个村子有一个风俗:凡是有人去世都要请一位与众不同的,且是心眼不大灵活的人为丧者守护灵堂。郭家有一个本家大哥就是干这一行的,人们都叫他大老郭。这回郭老太太过世,郭家就是请他来守夜的。
按说人死了活着的人为他(她)办丧事,死者就该安静地等着入土为安。可这郭老太太却没能那样,她总会闹出一些不大不小的动静来扰乱正常的程序。
这天夜里,大老郭一个人坐在棺材旁就着小菜喝烧酒。他正喝着,就听“呼”的一声响动,只见棺材头处刮起了一股阴风,差点把用来拘魂的长明灯吹灭,紧接着那棺材盖好就慢慢地动了起来。大老郭以为自己看花了眼就揉了一下眼睛再看,那棺材盖确是徐徐地挪开了。棺材盖一开就见那刚去世的郭老太太穿着一身寿衣从棺材里趴了出来,就像没看见大老郭似的,直接出了灵堂向那门房走去。大老郭吓得三魂出窍,扔下酒壶大喊了一声:“诈尸了!”起身就跑了出去。
听到喊声的人们从屋里出来时,大老郭早已跑得没了踪影,棺材盖却不知怎的闪开了一条缝。于是,那四个儿子又把棺盖好,并让老三和老四去请大老郭回来。大老郭吓得不轻,回到家就用被子蒙上头不肯出来了。那哥俩好说歹说又塞给他100块钱,大老郭才又回到了灵堂。
按着当地的风俗,第二天晚上太落山前是要给亡者送盘缠的,也就是让亡者吃完人间最后的一餐并给他(她)指明去天堂的路。
送盘缠是很有讲究的,丧者是女性除了送上一餐美味佳肴、路引、路费、车马人、九莲灯等正常祭品外还要送喝脏水的老牛。
那天中午下了一场小阵雨,傍晚却是晴空万里一丝风都没有。送盘缠的人们拿着一应用品来到了用三块砖搭起的临时小庙前,摆好贡品,念了文书烧了路引,然后就把所有祭品点燃了。就在祭品要烧完时,火堆前却平地起了一个旋风,把已飘起的纸灰都卷了回来。这时,主管丧事的阴阳先生先是一愣,接着拿出了一柄桃木剑指着旋风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大喝一声:去吧!那旋风才向西方缓缓地移去……
这天夜里,郭老太太不满6岁的小孙子,正依在他妈妈的怀里玩耍,突然说:“妈妈,你看我奶奶回来了,她怎么穿着一身花衣服呀?”他妈听后很是惊恐,因为她知道,7岁内的小孩子是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的。但她还是强硬地说:“小孩子,别瞎说,你奶奶不是出远门了吗。”小孙子又说:“真的是奶奶回来了,你看她去我爷爷的屋里了。”“快闭上眼睛睡觉吧!”说着,她就把孩子的眼睛捂上了……
到了第三天该是老太太下葬的时日了。那时,这个村子实行土葬,郭家因生活不富裕,只给老太太做的是一口劣等的杨木薄皮棺。这棺材和老太太被病魔折腾的只剩一把骨头的尸体加在一起也不过300斤。可是这天在起棺时用“四杠八抬”的杠法楞是没抬起来。阴阳先生一看就知道这里面又有事了,于是又拿出了桃木宝剑作了一回法,嘴里念了一通常人听不懂的经文咒语,念完,叫了一声起,那棺材才被抬走了。一路相安无事,可就在当天下午郭家却出了不可思议的怪异之事。
那天,安葬完了郭老太太,按当地习俗郭家摆了丧宴答谢亲朋和举重人员(这里把打坑子、抬棺、下葬这些活统称为举重),吃完了午饭收拾停当已是下午两点多钟了。这时郭老太太的二妹子酒后思亲想起姐姐,突然的大哭起来。只见她眼睛发直,口吐白沫,嘴里还说着一些怪癖的话。有明白此事的人说她这是撞上不干净的东西了,让郭家的大儿子赶紧去找那已回家的阴阳先生。
郭家大儿子到了阴阳先生家把事情说了一遍,阴阳先生说:“这是另一种事情了,处理这种事是我所不能及的,你快去找村东头的刘神婆,只有她才能把这类事情摆平。”
没多大功夫刘神婆就来到了郭家,她先是净手上香,随后打了个哈欠仙家上体。这时她才和那二姨妈对起话来。她说:“我知道你是谁了。”二姨妈说:“依你的道行我相信。”刘神婆接着说:“那你就不要这样折腾了,有什么未了的心事和我说,我会给你做主的。但你要是再这样胡闹我可就不管你了!”
那二姨妈听了一愣神,接着就说出了一番另人气愤的话来。
原来,这郭家只有四个儿子没有女儿。老两口含辛茹苦地把四个儿子拉扯大,给他们成了家,并帮助盖了新房,最后两位老人栖身在老大家的门房里单过。四个儿子都是靠农田和外出打散工为生。因此,虽在同一个村子住着一年也看望不了老爸老妈几次。老两口日子过得清贫,特别是郭老太太患病后,日子过得就更加艰难了。
郭老太太有病没钱医治,老郭头就去找四个儿子要钱,可他们给的那几个子儿,根本不够治病的支出。要钱的次数多了,四个儿媳说的话就有些不中听了,特别是小儿媳非但不给钱还出口伤人。这事儿,一直遵循“家丑不可外扬”的两位老人也没对外声张。老郭头就以儿子们的手头紧为由,这家100,那家200的借钱给郭老太太治病。因为是大病小治,病情就愈发地加重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郭老太太的阳寿。
郭老太太病危时总牵挂着老伴日后的生活和那些欠下的外债,所以才怨魂久久不散。听到这里,在场的人情绪都有些激动了。
二姨妈接着说:“好了,我也不多说了,只希望你们以后要对老头子好点。另外,送盘缠那天我光顾着急什么也没吃到,一会儿让小四媳妇给我送一些点心、酒菜和冥币去,我好在路上打发那些孤魂野鬼。”说完二姨妈打了个激灵身子像虚脱了似的,一头栽在了炕上睡着了。这边刘神婆赶紧安排人着手准备祭品。
时间不大,一切都准备就绪,小儿媳很不情愿地拿上东西直奔小庙而去。可她由于害怕二姨婆婆用这种难以抗拒的方式在大庭广众之下揭了她底儿,所以,她在路上就犯浑钻了牛角尖。这一钻就鬼迷心窍地又做出了一番错事,并引出了一场新的怪异之事来。
小儿媳虽是在那种场合没敢发作,但她总认为这是二姨婆婆故意装神弄鬼出她的丑。要么,这明明是四家人的事,凭什么就让她一人来办这鬼差事呢?于是,就把点心分给了那些在路边玩耍的小孩,把酒菜倒进了大沟里,又把纸钱撕了个粉碎在大沟头点燃就转身向家中走去。
说也真是奇怪,小儿媳还没到家,那二姨妈就又在屋里闹腾开了。她一边哭一边说:“我这上辈子造的是什么孽呀,摊上了这么个不孝的东西,我就想吃上一口饱饭,收点打点路鬼的小费,都实现不了,呜……我没吃到饱饭也就罢了,可路上那些孤魂野鬼向我要过路钱让我怎么办?就你们送的那点钱,在这冥币通涨的时期,哪够打点用的呀!再说了,我把钱都给了路鬼我以后怎么生活呀!呜……”
这边正哭闹着呢,那边小儿媳也进了家门。她进屋一看如此情景就说:“这又怎么了?纸钱、点心我都送了,怎么还不行呢?不知你还有什么不如意……”还没等小儿媳把话说完,就听那二姨妈一声大喝:“你给我住口!你还敢说这话,你在路上都干了些啥以为我不知道吗?”
听到这儿,那小儿媳自知理亏,急忙跪下叩头,并语无伦次地说:“妈,都是我无知,一时犯了湖涂,我还以为是,是二姨妈借机出我的丑,就把点心分给了路边的小孩,酒菜倒进了大沟,纸钱撕碎在大沟头烧了……这,这都怪我,您就饶过我吧,过会儿我给您送双份的去。”二姨妈听了坚决地说:“不行!这回你们四家8个人都得去,免得再出差错。另外,经过这次变故,我要重新把事情安排一下再走了。去把你们的老爸也叫过来。”这回小儿子也真的害怕了,他急忙跑着去叫老爸……
过了一会儿,老郭头跟着小儿子步履踌躇地来到了上房。二姨妈两眼直勾勾地看了老郭头一眼,才开口说道:“我今天本打算你们按我说的做了,就不多管你们的闲事了,可从今天这事看,不管还真的就不行了。都给我听着,你们今晚必须把你爸记下的欠款数字核对清楚写出清单,明天一早就拿着清单去按家还钱。另外,你们的老爸自己不会做饭,从今天起,他还是住在老大的门房里,但要在老大家吃饭,一日三餐,四季用品你们都不能少了他的。老大家出力侍候,你们三家每家每月出200元钱,绝不能让你们的老爸挨家轮着吃住。他的睡眠不好,要是轮的话可能会让他早死两天。但他如果要上谁家去呆两天你们都不能拒绝,而且要好生侍候,一直到他寿终正寝和我在地下团聚为止。如果你们谁家不按我说的做,我就每天夜里去他家里闹腾,让他家的小日子不得安宁。”听到这里那四男四女不敢再小看这事了,他们趴在地上磕头如捣蒜连连应诺。
这时那位刘神婆不失时机地出面打圆场,她又燃上了四柱香念了几句咒语,那二姨妈才又是一个激灵瘫倒在了炕上。
然后,刘神婆指挥着那四家人准备再次送盘缠的祭品,并陪同他们到小庙前祭奠烧化了才算完事。从此郭家也恢复了宁静。
作为一种口述文学形式,民间故事是由故事文本、作者(讲述者)、读者(听众)、讲述语境等诸多要素共同建构而成的。全国那么多省份,每个省份都有属于自己的民间故事,山东民间故事你听过哪些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山东民间小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山东民间小故事篇1:山东爷和绛河桥
屯留县境内的绛河桥,以羿神射日的传说而著称于世,又以上党战役的主战场而名扬四海。过去山上的庙宇众多,香客如云。原来这和山上供奉的山东爷有关。山东爷即三峻爷,就是被宋徽宗时封为灵贶王的羿神。
老爷山下有个余吾镇,长期以来一直是上当地区的交通重镇,是潞安府到太原的必经之路,镇北端有座明代门楼,至今仍保留着“三晋通衙”的大字。出县城往北去必须经过绛河。当时,河道宽大,水流湍急,涉水不便,摆渡困难,山东爷想造福一方,在绛河上建一座桥。
住在石圪节(原属屯留管辖)的老奶奶听说山东爷要在绛河上建桥,不相信他能成功。因为方圆几十里以内根本没有石头。她就和山东爷打赌说,你要能在绛河上一晚上建一座桥,我就能一晚上蒸三担三斗米的糕。谁赢了谁就是屯留最大的神。约定之后山东爷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工作。他先是挥着赶山鞭从老爷山赶来一群石头。老奶奶却并不动手,而是暗中偷看山东爷如何建桥。开始她看到山东爷赶着一群羊,可是到了河头村附近,她才看清是一群石头。但她还是不相信山东爷能在一夜之间建成这座桥,到了丑夜时分,山东爷已建好了六孔桥的基础和三孔石桥。老奶奶这时急了眼,就躲在七星台(屯留八景之一,故址在绛河北岸丘岭上)后学了三声鸡叫。山东爷一听鸡叫,心想可能要输了,于是就把剩下的石头丢到河头村,独自跑到了老爷山。他气喘吁吁地跑到老爷山休息了一阵后,才看见东方渐渐由昏黑变白,他心知上当,再返回去继续建桥已来不及。老奶奶在学了鸡叫后悄悄溜到了石圪节的山上。山东爷等日出后十分气愤,就跑到石圪节一个耳光把老奶奶打成了歪脖子。据说石圪节的老奶奶从那以后就一直成了歪脖子,再也扭不过来了。所以多少年前的绛河桥一直只有三孔桥眼,后来的三孔是后建的。1946年发大水曾把原桥冲毁一孔,而桥基丝毫无损,在人民子弟兵的帮助下,屯留人民在旧址上补建了六孔,半个多世纪以来,再也没有冲毁过,屯留人民为了纪念当年牺牲的子弟兵,把它称为烈士桥。
山东爷回到老爷山后,深居简出,很少露出行藏。只是每年春天,天气大旱时就从山里送出一股乌云,行云密布,滋润着十里八乡。后来人们发现这一情况,遇到什么难事就到山上进香,请求布施,往往有求必应。后来屯留、沁县、襄垣、沁源的老百姓都到老爷山来祈祷,也是有求必应。山东爷不仅成了屯留境内最大的神灵,且闻名上党,惠及万民。山东爷还以他的憨厚,接纳了各路神仙,老爷山上的庙宇众多,儒、道、释三教齐聚,恐怕不仅是山东爷的福分,也是屯留人善良、厚道的证明。
现在的屯留人,正在加速老爷山的建设,这是县委、县政府挖掘屯留文化底蕴,加快经济建设,振兴屯留的重大举措。屯留的山水将更美,屯留的人将以更大的热情欢迎八方朋友。
山东民间小故事篇2:借年古时候有个书生王汉喜,因家境贫寒,大年除夕,奉母命到未来的岳父家借年去。汉喜来到岳父家院内,看到上房全家正欢度新年,深感自己处境寒酸,正自惭形秽,徘徊不前,突闻有人走来,无处可躲,慌忙中误入未婚妻爱姐闺房回避。
恰巧来人正是爱姐和陪她一同回到闺房安歇的嫂子。爱姐回到闺房,因思念贫困中的未婚夫,不免闷闷不乐,善良的嫂子对爱姐这种处境深表同情和关怀,她想尽办法使爱姐愉快,并答应愿意成全小姑的婚事。善于体贴人的嫂子,怕小姑大年除夕一人孤单,意欲陪同小姑入寝。
此时躲避在暗处的汉喜暗暗着急,幸亏爱姐婉言拒绝嫂子的好意,才解脱了汉喜一场虚惊。爱姐送嫂子出门,汉喜本想乘机溜走,不料爱姐很快转回房内,汉喜只好重又隐身暗处。爱姐回到屋内,面对银灯怀念起未婚夫,无限幽怨袭上心头。正当爱姐独自哭诉自己的心事,却感动了隐身暗处的汉喜,他不自觉地从暗中走出。
爱姐听到另有哭泣,大吃一惊,惊魂稍定,才认出这人正是自己所思念的未婚夫。爱姐问明汉喜来意,知道他是来借年的,便欣然把年货和银子赠给汉喜。汉喜得到这些东西早已心满意足,同时天色已晚,便要告辞。但爱姐却执意要汉喜喝辞岁酒。不想二人正喝辞岁酒互谈终身大事时,嫂子在窗外早已看清室内情景。嫂子有意戏弄二人,便在窗外喊爱姐起来下饺子。
屋内二人立即惊作一团,手足无措,汉喜无奈,只好藏进衣橱内。其实善良的嫂子早已有意成全二人,她明知汉喜藏在屋内,爱姐却故作正经死不承认,嫂子只好打开衣橱将汉喜拉出。爱姐和汉喜在嫂子戏弄之下,窘态百出,无地自容。最后,这一对思念已久的未婚夫妻,终于在嫂子的关怀和支持下,结成百年之好。
山东民间小故事篇3:朱元璋血洗山东的传说相传朱元璋的母亲是今山东省莱西市店埠镇寨西头承兴寺的尼姑,有一天,她在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生气道:“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们的玩笑。我看哪,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了。”朱母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现在好了,你说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 后来,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后来大沽河发大水,她随波漂零于安徽凤阳,后生下朱元璋。不久,其母死,朱元璋乞讨来山东寻根。呼人拜问,人皆亡之。朱元璋寻觅无缘,屈念归舟。待其鸾旗龙廷,便嫉恨山东夷祖之仇,遂令大将徐达血洗山东,不管男女老幼,一律杀光,狠狠地出了当年的一口恶气,以至造成了荒无人烟,不得不从外地移民。
山东徐、鲍两姓族谱,几乎一字不差地记有下列文字:"自大明洪武即位,常遇春将军率花马军平山东道,平而复起者再三,于是赫然斯怒,所过州县无论盗贼良贱,概行诛戮,虽有存焉,然百不一二,是以地广人稀……。" 1988年版《蓬莱县志》中记载了朱明军队对山东全境的大屠杀:“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为什么血洗山东的大屠杀在官方档案里几乎没有任何踪影呢想一想朱元璋对文武百官的集体大屠杀和长达数十年的文字狱就可以明白个中缘由。另外,明初从山西到山东的大移民也足以说明事实,至今山东人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家是在山西大槐树下。如果有人去世,坟墓都朝西南,并且还有“送盘缠”的习俗(即烧上纸钱、纸马、香烛等),火化后,口称“光光大路朝西南!”意思是让死者的魂魄骑着马带着盘缠回归老俗称“小云南”的老家。
小云南到底指哪里一说是云南。有考证,明初中原已经统一,云贵高原仍被元朝占据,不但屡招不降,而且屠杀使者,朱元璋决计讨伐,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初一,命傅友德为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步兵30万讨伐云南,分遣都督胡海统兵3万,趋乌撒,自将大军趋贵州。十二月二十三日,傅友德自曲靖直捣乌撒,元军暂时退却。傅友德下令在乌撒筑城,建筑材料和工具刚一备好,元军引兵复至,由此展开一场惨烈的“乌撒之战”。乌撒为明代地名,在云南、贵州交界一带,即现在的云南镇雄及贵州威宁县境内。明代初年,倭寇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地区,为防倭寇侵袭,明洪武中期先后在山东设置卫所,这些卫所需屯兵把守,明朝即从乌撒卫等地调兵。乌撒卫调兵至山东鳌山卫。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徐辉祖奉命建鳌山卫,率兵调防山东。数百年过去了,他们一直没有忘记祖宗,世代口传,仍称自己来自“小云南”。因为很少有文字记载,随时间久远,“小云南”出处就湮灭成了千古之谜。
明万历版《即墨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即墨县人口为一万三千四百八十户,十二万六千八百人。这其中鳌山设卫后一次性自云南迁来军户就达七万余人,占当时即墨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还多,而这些军户以鳌山卫为中心分屯在即墨东部沿海,北至雄崖,南至浮山,包含今即墨全境和青岛市区。明代,鳌山卫是即墨的政治、军事中心,自云南迁来的军户,集居在这一地区,为不忘云南故地又区别于云南,而以小云南之名称于此地,是在情理之中。
另一说法是指山西洪洞县,因洪洞县在罗云山之南,当地俗称“小云南”。据《洪洞县志》载:“罗云山,在县西40里,自汾西县迤逦而南,历县境60里”。山西太原以北,带云字的地名山名多达22处,如云川县、云中郡、云内州、云阳郡、云州、云冈等。经过实地考察,不难看出,先民所回忆的移民之源“小云南”,实是古云州之南,山西云中以南,今洪洞、太原以北的广大地区。
三说“小云南”指河南固始县。宋、元、明时期,当地有一云镇,人们口传“小云南”,又因固始县地处“豫南”人们口头误传为“云南”。
不管小云南是哪里,还是说朱元璋移民的传说吧!
由于山东荒无人烟,朱元璋不得不实行大移民政策,但听说山东地带鬼哭狼嚎,红头苍蝇咬着人便死,谁也不愿意到山东来。
尽管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移民垦荒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人们依然是“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因此,明初移民更多的还是采取招诱、征派的强迫方法,这便有了下面的民间传说:明初移民时人们谁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这时政府广贴告示,欺骗百姓说:“不愿迁移者,到大槐树下集合,须在三天内赶到,愿迁移者,可在家等待。”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赶往古大槐树下,晋北人来了,晋南、晋东南的人也来了。第三天,古大槐树四周集中了十几万人,他们拖家带口,熙熙攘攘,暗中祷告上苍,祈求保佑他们平安无事。突然,一大队官兵包围了大槐树下手无寸铁的百姓,数员武将簇拥着一个官员,那官员大声宣布道:“大明皇帝敕命,凡来大槐树之下者,一律迁走。”这道命令好似青天霹雳把人们惊呆了,不久人们醒悟过来,受骗了!人们哭喊叫骂,呼儿唤女,哭爹叫娘,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官兵强迫人们登记,发给凭照,每登记一个,就让被迁的人脱掉鞋,用刀子在每只脚小趾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人们的哭声惊天动地,至今,移民后裔的脚小趾甲都是复形,据说是砍了一刀的缘故。(脚趾甲复形,还有另一种传说:儿子被迁外地,留在家里的老母心疼孩子,生离死别之际,匆忙把孩子的小脚趾甲咬成两瓣,留作记号,以备将来查找。后来就代代遗传,小脚趾甲便成了复形)。
官兵强迫百姓登记后,为防止逃跑,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背着手走路,其后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大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了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