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去世,已出嫁的孙女送花圈挽联写谁的名字

老人 0 43

爷爷去世,已出嫁的孙女送花圈挽联写谁的名字,第1张

爷爷去世,已出嫁的孙女送花圈挽联写谁的名字
导读:孙女送的花圈挽联写孙女的名字。孙女送花圈,就是指孙女自己的爷爷或者是奶奶过世了,送花圈表示哀悼,祝逝者一路走好。这个时候谁送的花圈挽联就写谁的名字。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

孙女送的花圈挽联写孙女的名字。

孙女送花圈,就是指孙女自己的爷爷或者是奶奶过世了,送花圈表示哀悼,祝逝者一路走好。这个时候谁送的花圈挽联就写谁的名字。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孙女道歉”见证文明的力量

近日,郑州一老先生拉着孙女猛拍97路公交门,要在路口上车,上车后便对车长破口大骂。但小孙女说的话让车长直掉泪:“爷爷!是你不对!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你再这样以后不用来接我!阿姨对不起,是我爷爷不对。”

小孩子心地单纯,话语不多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首先告知规则,“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让爷爷错在何处;其二,从话语中看出,爷爷是因接孙女而来赶公交的,不因“利己”而回避原则,“ 爷爷!是你不对!”掷地有声,显示了孩子明辨是非的可贵品质;其三,“阿姨对不起”代表爷爷道歉,知错就改,温暖人心。

在道德存在危机的现实境况下,大人屡屡成为失德的靶心,孩子们的真诚、勇敢、无私就显得如此珍贵。网友们不吝赞美,每一句力挺都是对公德的守护,也是对规则和童心的点赞。

然而,我们在痛斥老人的时候,可曾想到自己也曾经闯红灯、乱变道,不按交通规则行事?可曾做过许多在孩子眼里不对的事情?当很多人习惯于热衷于潜规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箴言,或窃喜于“无伤大雅”的小瑕疵,漠视道德、自私自利也便成为劣币驱除良币的自然结果。

尊重规则、尊重他人,诚信、担当、文明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元素,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大人的无礼与失德,居然需要孩子提醒,应该在我们日渐麻木的神经上深深地刺痛一下,激发我们的反思和改变。

我们常说,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从自动留条的“诚信中学生”到8岁孙女的道歉,孩子的一言一行书写着城市文明的细节,孩子们美好品德见证文明的力量。“孙女道歉”当不止于简单地褒此贬彼,社会文明需大家携手创造。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日积月累,积涓成流,共同构建文明大厦,方是我们围观、点赞“孙女道歉”之余更深远的意义。 从小事做起,孙女替爷爷道歉承载着文明反思

孩子替爷爷道歉是一面镜子

导语:近日,一条微博引发关注。视频上显示:在郑州97路公交车上,一个小姑娘“教育”出言不逊的姥爷: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你再这样以后不用来接我了,并替老人向公交车长道歉。网友纷纷为小姑娘点赞,有公益组织也给小姑娘送去了5000元正能量奖金。

是教育的进步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只以分数论高低,不以德育较高下,畸形的教育方式催生出大批考试高手,大学中宽松的教学环境令许多新生手足无措。因为没有爱好、因为缺少必要的德育教育、因为缺少对外界的了解,高学历犯罪逐渐成为社会的难题。 “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小孩子首先做的是讲规矩,讲秩序,然后替爷爷道歉,这样的举动是教育的进步,至少说明,我们的德育教育已经从娃娃开始抓起。笔者的记忆中,体育课与道德课老师总是缺席,英语、数学老师总是特别辛苦的来补课,直到到了高中,在异常紧张的学习中校长也能够挤出时间教做人、树信念。这样的课来的太晚了一些,常言“昆明池水浅,却不知观鱼胜过富春江”。

孩子表现出的沉稳与礼貌,反应出的是良好的教育与修养。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再只以成绩论高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再是一句口号,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有更多的正能量存在,我们的民族就更有希望。

道德激励比简单谴责有时更有力

应该看到,人间自有正气在。几乎在所有的文明事件中,舆论都给予了正义的谴责。道德有时是批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批判视角,可是仅有批判也不行。因为批判也存在苍白的一面,很多时候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道德谴责往往只对讲道德的人适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换一个思路,建构一种道德激励机制。

激励是存在渗透作用的,经济学在根本上就是对激励措施的研究。当激励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时,很多问题也就走向了可控状态。激励对于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在教育上有一个说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可能有一点夸张,但谁也无法否认,如果一个孩子的文明行为及时得到肯定和激励,显然会加剧文明的固化,且给其他孩子释放出示范效应。

道德激励比简单谴责有时还要有力。有一个流传度很广的小故事,春风和寒风都想吹开人的衣服,最终春风依靠温暖的力量取胜。这里不是否认道德谴责的力量,而是想强调,在道德建设中既要有谴责也要有激励。爱心激励带来的温暖,有时比严苛的谴责还要触及灵魂。

从“好女孩”和“坏爷爷”找寻我们的影子

曾经,我们很多人跟“好女孩”一样,明辨是非美丑,坚守道德规矩,抵制不良行为。随着我们长大,逐渐融入社会,我们渐渐发现,有时不守规矩会有更大收益,而风险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于是,我们逐渐从“好女孩”变成了“坏爷爷”,将利益算计置于道德文明之上,一步步迈向冷漠市侩的利己主义者。

很多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是非分明的“好女孩”,可当方便和利益唾手可得,当身边很多人对此满不在乎甚至争先恐后,我们也就经常像“坏爷爷”一样,把文明抛诸脑后。小女孩教育爷爷是一种逆向教育,透过这一幕,我们有必要反 躬自省:在我们身上,究竟是“坏爷爷”多一点,还是“好女孩”多一点?我们是希望身边“好女孩”更多,还是“坏爷爷”更多?这个问题,值得一问再问。

一直以来特别喜欢《不想长大》首歌。

不是因为歌词,也不是因为旋律。而是那一种感觉!

真的不想长大,我的长大换来的是亲人的衰老。

特别是我奶奶。想起奶奶年迈的步伐,佝偻的背影。心里面真的觉得好心酸!

放假后就一直想回奶奶家去陪奶奶,可是天不随人愿。由于雪凝导致大雪封路,阻碍了我归去的心!

雪凝过后,已经是大年初3了。想着奶奶一个人孤独的过春节,真的好心疼!

经过长途的车程,终于抵达奶奶家。

脑海中一直停留着奶奶见到我时,那欣慰的笑容。

说实话,那个笑容,让我开心,也让我心酸!

我知道,奶奶一天天的盼望着我放假,一天天的盼望着我回去看她!

那种望眼欲穿,盼望孙女回去的心情。没有谁能知道。

在金沙,当我给奶奶买衣服的时候,奶奶一直说着不需要,她的衣服很多,她不喜欢那件衣服的款式。可是当有客人来的时候,奶奶总是把那件衣服拿出来,很骄傲的说那是她孙女给她买的衣服,说她很喜欢!

到金沙后,我在大姑家玩了三天,回到奶奶家的时候,看见奶奶正在路边望着大姑家的方向。我问奶奶天气这么冷,怎么不在屋里,为什么要站在外面。奶奶说她是出来接我的。

听邻居说,奶奶只要有时间,都会在路边看着大姑家的方向,看我是否回来。因为我没有告诉奶奶我什么时候回来。所以奶奶不顾屋外的寒冷,一直在等我回去!

有一天中午,奶奶在午睡。我就在和隔壁的邻居聊天。

邻居说,你终于来看望你奶奶了,你不知道,自从你们放假后,你奶奶总是问我们,我家杨俊已经放假了,怎么还不来,不知道她要不要来。我们都说她会来的,怎么会不来。你奶奶说,那她怎么还不来啊,都这么久了。

邻居总是一遍一遍的告诉她我会回来她的。

由于封路,我们一直无法接奶奶来遵义和我们过年,在快过年的时候,爸爸打电话给我堂哥,叫他我奶奶送点钱去,让奶奶办点年货,好好过年。

哥哥对奶奶说,过年了,让她别节约用钱,多买点自己想吃的东西。

奶奶却说那钱她不用,等我回去之后,看我想吃点什么。到时候再买。

哥哥给我说了后,泪水瞬间划落出眼眶!

奶奶有一个戒指,是几年前,大姑在遵义金顶山上的寺庙中。安慰奶奶说一直戴着菩萨会保佑!这次回去,我和奶奶聊天中说道我最近特别的倒霉。奶奶马上将那枚戒指摘下来给我戴上,说我戴上后,有菩萨保佑。以后就会顺顺利利,不会再走霉运了。

我说什么都不要,因为我知道,那枚戒指对奶奶有着很大的安慰的作用。可是奶奶硬是把那枚戒指给了我。说她老了,那枚戒指没有多大的意义。要我戴上,不要我摘下来。菩萨会保佑我平平安安的!

现在,戒指被我用一根线把它戴在我的脖子上。我怕戴在手上,我会不小心把它弄坏!

这样的事情还有好多,好多,好多!

奶奶真的已经老了,要她去遵义和我们一起住。她又不去,她说一个人住习惯了。一位80岁的老人独自住。我真的好担心。我怕,我真的怕!

我真的不想长大,真想时间停留。真的不想看到奶奶的衰老。

或者我可以长很大,大到大学毕业。我和奶奶一起住。

沉痛悼念爷爷千古,孙女某某某敬挽。所谓送花圈就是指亲人死后,对亲人的一种悼念,爷爷作为直系亲属通常对自己的孙女都是特别疼爱的,其沉痛悼念爷爷千古,孙女某某某敬挽,是作为晚辈的一种纪念方式。

我觉得可以是这样

上联:爷爷一路走好

下联:孙女×××敬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