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钱是给女方还是给女方父母?

老人 0 59

彩礼钱是给女方还是给女方父母?,第1张

彩礼钱是给女方还是给女方父母?
导读:彩礼是给女方父母还是给女方可以根据当地风俗决定。彩礼可以留个女方父母,因为彩礼本意是感谢女方父母这么多年把女儿养大成人的意思。女方父母也可以把彩礼钱给女儿作私房钱,以备未来之需。也可作为新家庭的启动资金,帮助新家庭。彩礼是一种传统习俗,自古

彩礼是给女方父母还是给女方可以根据当地风俗决定。

彩礼可以留个女方父母,因为彩礼本意是感谢女方父母这么多年把女儿养大成人的意思。女方父母也可以把彩礼钱给女儿作私房钱,以备未来之需。也可作为新家庭的启动资金,帮助新家庭。

彩礼是一种传统习俗,自古以来便存在,不仅是向女方求娶的聘礼,也是对女方父母的感谢。同时彩礼也是女方的退路,当生活困难或是婆家不好时,彩礼能让女性更好的生活。

结婚彩礼,也有的地方称为聘礼、纳彩等,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婚嫁风俗。也正因为随着习俗的积淀,送彩礼这件事情上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礼金

结婚礼金数目各地的要求都不同,有的是10001寓意万里挑一,有的是60000寓意顺顺利利,还有80000祝福对方财源滚滚等,礼金的数目很据当地的风俗以及经济能力的大小而定,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数字一定要含有特别的寓意。

二、赠送时间

彩礼的赠送时间一般是结婚前,如果双方有订婚仪式的习俗,那么彩礼就是在两家人聚集的订婚仪式上给,这样男方也能像女方家人表示出自己的诚心,在双方家人的见证下将彩礼给女方。

/

三、所含礼品

彩礼除了需要给礼金外还需要准备一些物品,比如给新娘子的三金(金手镯、金项链、金戒子)等,还有一些必要的牲品以及符合结婚场合的喜烟、喜酒、喜饼、喜糖等等。

四、送彩礼的人

送彩礼的人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父母一同前去会显得更有诚意,如果父母不愿意或者不方便也可以找其他亲近的亲戚或者新人是经人介绍而在一起的,介绍人可以帮忙赠送彩礼。

五、结婚彩礼禁忌

1、彩礼礼金比较禁忌数字的不吉利。比如3、4这种日常不喜欢的数字。

2、切忌赠送的东西不能是单数的,尤其是婚礼这种两人组合家庭的场合,赠送给女方家的彩礼物品一定不能送送单数,否则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懂礼数。

对于礼金的讲究这些,我们希望是通过礼金的赠送,给新人一个好的婚姻开始,也是寄托着新人未来婚后生活的美好寓意。

 

彩礼钱是男方给女方的,法律上属于女方家长;而嫁妆是女方父母给女儿准备的,是小夫妻俩的共同财产。彩礼除了钱以外,一般还包含金银首饰、房子、车子、烟酒、家具家电等等;女方的嫁妆则多是一些床上用品、厨房用品、生活用品等物件,根据个人经济状况,也可以包含家具家电或房子车子。

 

青岛/日照/苏州旅拍婚纱照+边玩边拍+两天一晚

¥

4999

可可视界

查看详情

 

二、彩礼和嫁妆的比例多少合适

按照古时的说法,嫁妆是要比彩礼丰厚一些的。放在现在来说,陪嫁钱加上陪嫁的物品,往往和彩礼是差不多的价位。彩礼和嫁妆的比例可按照家庭经济情况来判断。

 

1、 女方家条件比较好——嫁妆可多于彩礼

现在女方的家庭条件应该都不错,尤其是家里只有一个宝贝女儿的,父母怕她嫁过去在婆家会吃苦,因此在准备嫁妆的时候,都十分地有底气。我们以男方给了10万块的彩礼为例,女方的嫁妆可以是一辆小汽车再加上生活、厨房用品,总体价值可以比彩礼高个1-5万。

2、 女方家条件不怎么好——嫁妆可少于彩礼

如果女方家只是一般的家庭,整体来说经济状况没有男方好的话。那么嫁妆也可以在彩礼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一些,甚至可以用部分彩礼来购置嫁妆。同样是以10万块的彩礼为例,嫁妆可以返个6-8万或者同等价值的陪嫁品,女方父母自己留一小部分也是可以的。

 

3、 男女双方家庭条件差不多——嫁妆和彩礼可基本持平

如果两家经济情况差不多,这时候基本可以不用考虑比例问题,给多少返多少是最好的。毕竟都是给小两口作为新家的启动资金,父母方面一般都没有什么意见的。

 

唯你最深得我意,也只你最不识抬举。

¥

799

FISH婚礼专业跟拍

   

查看详情

三、送彩礼和嫁妆有什么讲究

送彩礼和嫁妆有什么讲究,这中间的细节一定要注意了,怎么送、谁送,最好都提前了解清楚哦。

 

送彩礼的讲究

1、  送彩礼的时间要注意

新人一般都会选择在订婚宴上,在众多亲朋好友的见证下,将彩礼郑重地交给女方及父母,但由于地区婚俗有差异,很多地方可能不办订婚宴,所以可以选择在提亲的时候就给一部分见面礼,然后在婚礼之前,两家一起吃个饭,再将剩下的彩礼给到女方。

 

2、  彩礼随聘礼一起赠送

给彩礼的时候,最好能伴随着其他的聘礼一起给女方,显得不至于太单调,比如事先买给女方的三金、戒指,还有给女方父母的烟酒、茶叶等等礼品。

 

3、  最好长辈出面送彩礼

送彩礼的时候辈分要对等,因此彩礼一般都是由男方父母亲手交到女方父母手中的,但如果家庭有特殊原因,或父母不能到场的,也应该由家里比较有地位的长辈出面送彩礼。男生不要直接将彩礼给对方父母哦,这样会显得不尊重,没有礼貌。

 

送嫁妆的讲究

1、 送嫁妆的时间

不同于彩礼,嫁妆一般都是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上午或者提前两天的时间,女方家请人专程将嫁妆送到男方家中。不同地方的习俗可能也会稍有差别,但总体上都是临近婚礼仪式开始的前几天来送的。

 

2、嫁妆的包装

所有陪嫁的东西还有送嫁妆用的车辆都要用红绸布系上,以示喜庆。还要在送嫁妆的每一个箱子的四角上放上一个红包,有的人会包铜元,也有人包角票,这也是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来决定的。

 

3、送嫁妆的方式

送的嫁妆物品、人数、车辆等最好都是双数,因为好事成双。陪嫁的物品不能送床、锅,还有钟,这些都是不吉利的。送嫁妆的时候女方不宜派新娘的直系成年亲属同行,要叫一个和自己关系比较近的男童手执陪嫁箱子的钥匙前往,也叫“押嫁妆”。这些都是送嫁妆要注意的讲究。

研发 | 宝莲寺

禾梵摄影人文艺术空间

查看详情

以上就是关于彩礼和嫁妆的区别,大家一定要提前安排好。怎么送、谁送,最好都提前了解清楚哦。

在传统风俗之中,两个人结婚之前,男方要往女方家里送彩礼,每个地方因为各地风俗的不同送的彩礼也不一样?本期传统节日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四彩礼都有什么,各地四彩礼送什么,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四彩礼都有什么东北的四彩礼都有什么:从东北朋友的口中得知,那里的四彩礼都有离娘肉一块,大葱4棵,还有粉条2斤以及棉白糖2包。而且它的离娘肉是要一刀切的那种带二根肋骨,以示女儿虽然离开娘家出嫁了,也还是和母亲骨肉相连的;大葱要求是带有根茎的,寓意生活充裕、牢靠;而剩下的粉和糖,就是寓意着婚姻甜蜜长远。

天津的四彩礼都有什么:据调查,需要准备粉丝一把,一刀肉要求是带四根肋条的那种,而烟要2条,四个苹果或块糖1斤。这些彩礼也是有它们的寓意的,苹果代表的是平平安安,而粉丝和糖也是寓意婚姻甜蜜幸福。

福建的四彩礼都有什么:小编自己是福建人,就当地的婚嫁习俗所谓的四彩礼就是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金手镯了。福建人结婚时多数都是喜欢用金子来作为彩礼,寓意吉祥和喜庆。

二、结婚为什么要收彩礼结婚会收彩礼是结婚的传统习俗,虽然很早前被废止过,但是依然还是存在现实生活中。结婚前男方家庭要给女方家庭一定数额的彩礼钱,虽然大部分的彩礼钱到最后还是用作办嫁妆所用,但是也还是一定要给的,给个心意即可。

其实就算不买这些物质的东西,也会被结婚新人过日子消费所用,不过结婚了就是一家人,收彩礼其实也只是个形式,顺顺利利、欢欢喜喜的结婚比什么都强。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结婚到底该不该要彩礼?

作者:易经大师姜泊全

经常有人谈论:结婚到底该不该要彩礼?回答是肯定的,当然可以。但是,要根据地方正规的传统习俗,还要结合男方家庭的经济条件,适当的彩礼是合情合理的。第一是表示对女方的尊重,第二是为了感谢岳父岳母对老婆的养育之恩,第三也是自古以来民间嫁娶习俗。如果恶意的狮子大开口,那就不是正常的婚姻关系了,而是婚姻买卖的关系了。买卖的婚姻不仅没有任何感情而言,也是违法的婚姻。

买卖关系不就是明目张胆的贩卖人口吗?贩卖人口不就是违法的吗?不就是犯法吗?要高价彩礼、天价彩礼,不仅掏空了男方三代的积蓄,甚至要了一家人的半条命,试问:这样的买卖婚姻夫妻会和谐吗?婚姻会幸福吗?家庭会和睦吗?婆媳关系会相处的很好吗?将来还怎么过日子?请问:你女儿是为了爱情过日子的,还是结婚而敛财的?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就会明白,结婚到底该不该要彩礼了!概要多少彩礼了吧!

彩礼这种事得要结合自己经济条件来跟女方家长商量才行,这种事情问别人没用。

民俗特色

“画鸡脚杆”一俗

盛行清末,李(吉力)人先生的名著《大波》有此记述;但宜宾的搞法与成都、川西略异。旧时,宜宾各式学堂的学生、军营士兵、商号店员、作坊工匠、川剧艺人、茶馆、酒店、旅栈的“幺师”、堂倌等中下层社会人物尢喜以此种方式作为偶尔调剂、改善生活之一法。参加者一般五六人或七八人,即“一桌”为最佳。由众推一主持,在一张白纸上曲折交叉画上若干条线,于其一端写上参与者应交钱的数目(其中一人出钱最多,常高于平均数二三倍,少部分人略高于平均数,一半以上低于平均数,而又必留有一人分文不交),然后折迭中段,留下线头,由参与者逐一选一线头签名。主持者必须众人选毕后,把余下的唯一线头归于自己。最后展开中段,循线接头,决定参与者的出钱数目。钱一逗拢,随即进行吃喝。

  这种采取差额出资而“打差额平伙”的作法,以所画线条状如鸡爪,故称“画鸡脚杆”。而今宜宾各城镇凡年逾半百者,估计有一半人数均曾亲身参与过或至少目睹过此一食俗。

  宜宾的民间习惯,将参与此活动出钱最多者叫“老(作动词用,有“扛”意)大头”,又被戏称为“猪脑壳”;分文不出者叫“吃福喜”,被谑称为“翘胡子”。“猪脑壳”例被推座“上席(首位)”且享有最先点菜的特权,菜齐之后,由其喊声“整!”大家方才举箸。“翘胡子”则有联系定席、收款、结帐等义务,为众有服务,或即所谓“有钱出钱,有力卖力”之社会公例。

 “画鸡脚杆”带有赌博性质但不同于“打牌掷骰”,类似“炒股”和“文革”期间分配皮鞋、纸烟等短缺商品时采用的“拈阄”。此俗,解放后已渐废止,但至今城乡仍偶有人为之。

宜宾铜鼓文化

宜宾历史上有过很高地位和深远影响的文化门类。中国少数民族中尤其是西南少数民族,曾将铜鼓视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宜宾自古为铜鼓分布的主要地区之一。旧府县志等有关于铜鼓的记载,从宋景德三年(1006)至清末,900年间的铜鼓资料即有三四十处,文献所记宜宾铜鼓有200多具。由于历代战乱影响,宜宾古代铜鼓已很少遗留,现存的十余面铜鼓中,包括汉代、魏晋、唐代、明代产物。其中,水洞坎铜鼓出土于清嘉庆三年(1798),横江石城山铜鼓出土于民国年间,其余均出土于1950年以后,宜宾现存铜鼓中,最重者为“双龙铜鼓”和横江石城山铜鼓,各重31公斤;最轻者“建武铜鼓”,仅重148公斤。

明代生活在宜宾的都掌人首领阿大曾对铜鼓作过评价:“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拥鼓二三,可僭号称王。鼓山巅,群蛮毕集。”今宜宾尚保留有许多以铜鼓命名的地名:铜鼓山、铜鼓寺、铜鼓洞、铜鼓乡、铜鼓村等等。宜宾于清代方开始铜鼓收藏,1949年后逐步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今全市铜鼓专门研究人员已渐多,近年已有部分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瞩目,如宜宾博物馆李伯章提出的“三型九式分类法”等,受到省内外专家重视。

今宜宾尚保留有许多以铜鼓命名的地名:铜鼓山、铜鼓寺、铜鼓洞、铜鼓乡、铜鼓村等等。宜宾于清代方开始铜鼓收藏,1949年后逐步开始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今全市铜鼓专门研究人员已渐多,近年已有部分科研成果引起国内外瞩目,如宜宾博物馆李伯章提出的“三型九式分类法”等,受到省内外专家重视。

宜宾民俗“打牙祭”

宜宾民间素有“打牙祭”之俗。“牙祭”一般指旧时工商业主规定对店员、匠师、徒工等以农历每月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食。此俗起于何时,尚难确考;为何称之为“牙祭”,食文化专家们说法也不一。但至迟明末清初已在南中国沿袭。清康熙、乾隆间人吴敬梓所写《儒林外史》之第十八回,对此已有具体描述:“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不过,就宜宾而言,此俗早已不限于城镇商店,即使乡村农家历来也普遍如此。

  为何不以初一、十五而以初二、十六作为“牙祭期”,宜宾民间有各种说法。比较合符旧时实际的解释是:这与旧中国佛道二教对老百姓的影响有关。因为,每月初一、十五便为供佛、敬神之期,旧时不**女兴吃“花花斋”,必在初一、十五吃素,故而普通人家也跟着“忌荤”,打牙祭吃肉也就顺理推迟了一天。本来,按佛教的经典所宣扬的是人一生应该“苦修”方成“正果”,当然要求终生素食。但按照中国士大夫改造后的佛教的“禅宗”一出,提倡“顿悟”,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而初一、十五供佛之后,初二、十六吃肉并不有违“修持”;“酒肉穿肠,佛留心中”,打牙祭也就心安而理得了。

  旧时,肉价昂贵。据宜宾县、翠屏区及重庆、自贡等地新出志书所记物价参数分析,抗日战争前后一斤猪肉售价常相当于4至5斤中熟米价格。所以人们常视牙祭为难得的改善生活之机会,素来异常看重。因之,打牙祭一俗曾在旧时宜宾社会各阶层引起过形形色色的多头反映。

  宜宾旧时人家有以人丁众多为荣之习,不少家族长期不分居,几代人十余口、二三十口同居,当家人常为每月的两次牙祭费尽苦心。如果至时不见肉食,全家男女老少均必指责交加,抱怨不休,讽之为“疲垮拉垮,牙祭不打”,示意当家人应该早日自请“辞职”下台。

  宜宾的商店、作坊老板,即使资金十分紧缺,至时必设法筹措,务使店员、徒工有肉吃。否则,必被视为:“牙祭不打,生意要垮。”

  农村的长年、丘二、看牛匠等为打好牙祭,与地主、富农展开过曲折斗争。“主人”常借口赶场“回家迟”,热天买回臭肉,长工们便在煮肉时加入青岗叶或酒谷草以避臭。有的主子故意在肉内加盐便咸,或加糖使“闷”,长工们便自备茴香、海椒、野花椒、芫荽使之诸味协调。此即民谚所云:你有七算,老子有八算。你吃盐煎肉,老子放茴香。你要吃甜肉,老子放麦酱。

  1948年,宜宾城中府文庙的“省宜中”高中部学生,因厌恶回回打牙祭都是吃的白面锅盔拌回锅肉,而要求吃一二次牛肉,曾为此闹了一次小“学潮”。当时宜宾商会所办《戎州时报》,在“学校花絮”一栏里还刊出过一则“吃猪肉引起燥辣”的短文。

 “打牙祭”曾被写入川剧戏词。《焚香记》“打神”一折里,旧艺人便曾借“神”之口,指斥戏班子老板。唱的是“初二、十六打牙祭,哪个得你刀头吃(念“期”音)。好东好西拿出去,骨头骨节吾神吃。吾神吃了不争气,跑到后门去打稀。倘若会首知道你,剥你皮来抽你筋。”此虽俚俗,但反映了民间艺人对打牙祭一事的种种看法,戏词对神揶揄嘲弄,对老板痛斥,也表明了旧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对“打牙祭”一俗的普遍关注。

  解放后,人们对吃内仍习称“打牙祭”。近年,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实惠,城乡多数人家几乎天天吃肉,早已不再限于初二、十六的两次牙祭。“牙祭”已被推而广之,用以比喻为种种适意的美好享受,借代为尽情惬意的满足。多看几场**,便自称“打了一回**牙祭”。另还有“新书牙祭”、“相声牙祭”、“钓鱼牙祭”等等。

 “牙祭期”似已成为过去,但“牙祭”一词仍沿袭不衰。它带给人们的却是历史的回味,时代的留痕,社会的写照,旧俗的反思。

苗乡婚俗

  一般先经“插伞”,放口定亲,继办酒,女家称“桑彩”,男家称“载两”。女方单日办酒,双日送嫁;男方单日花宵,双方迎娶。无论路途远近,新娘均不坐轿。

新娘由一对伯叔辈结发夫妇作正送亲,同时有十数位能歌善舞之同辈陪送。进门后多不拜祖宗,由男方主持迎亲者领着绕堂屋火塘转三圈,进入另一间火塘休息。午后,主送亲夫妇,将途中所取“吉祥竹”、嫁妆、家具、钥匙等交给迎亲的夫妇,举行交接仪式时,每交一件说一段礼词。最后进入高潮“吃和气饭”。

男家宰鸡数只,必有一雄鸡,连同女方带去的母鸡一同煮熟,蒸糯米饭一甑,设席于中堂。男家姐妹陪新娘及送嫁女伴同宿,亲友不闹洞房。次日,男家备酒席为送嫁者送行,送亲者每人必喝一杯酒方让出门。婚后三天或半月,娘家派人接新娘回家一段时间,再回男家同住。

苗乡语言文字

  20年代中,珙县传入“老苗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了由26个拉丁字母组成的,以56个声母、27个韵母、8个声调(辅音字母)为基础的“新苗文”。

宜宾苗胞语音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文、川滇方言、宜宾次方言,能和贵州中、南、北部,四川南部,云南全省及东南亚各国、美国、加拿大等地苗语相通。

待客饮食

  逢客至或年节常用大碗、大杯盛酒,围着火塘或桌面,一人一口依次轮流畅饮。佳肴火烤腊肉、醅菜等佐酒。经三凉三沸熬炖的酽茶乃有名待客饮料。筛底糍粑素有最喜爱之礼品。

宜宾竹文化

竹之美景:宜宾是一个以绿色竹子环绕起来的城市,因《卧虎藏龙》而名扬天下的蜀南竹海则是宜宾“竹之美景”的代表,120平方公里,清风徐来,极目之处,尽皆竹浪,北宋文人黄庭坚一句“壮哉,竹波万里”足以道出蜀南竹海的气魄和雄浑;420余个品种,足以让人览尽天下之竹。漫步竹林之间,或赏竹浪翻滚,或览小河流水,风之所至,川妹子悠扬的甜桑也飘然而至,让人如落幻境之中。

竹之工艺:借助丰富的竹子资源,在宜宾市长宁、江安县形成了许多以竹子为原料的工艺品,其品种之多,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竹雕、竹根雕、竹编等,特别是借助竹根而雕成的各种工艺品,其精美的制作工艺、古朴厚重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情趣,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竹之美食:宜宾人以竹子为原料作出了各种菜肴,进而形成了闻之即可令人垂涎三尺的“全竹席”,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的竹子以及竹子的不同部位,配合着其他美味原料可以制作出丰富的 “竹之佳肴”,如竹筒饭、竹根酒、竹海腊肉、竹叶黄粑、三鲜竹荪汤、凉拌笋丝等,饕餮之徒切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