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想跟你请教一下去泰山拜泰山奶奶的具体细节,我计划春节后正月初七去,应该是上午拜才最好吧?

老人 0 47

你好,想跟你请教一下去泰山拜泰山奶奶的具体细节,我计划春节后正月初七去,应该是上午拜才最好吧?,第1张

你好,想跟你请教一下去泰山拜泰山奶奶的具体细节,我计划春节后正月初七去,应该是上午拜才最好吧?
导读:登山的话最好穿登山鞋。如果你们打算乘车上山+缆车的方式就无所谓了。火车的话,到泰安站(高铁) 或 泰山站(老火车站),取决于你做的是什么车。如果是高铁站下车的话,可以做17路到达泰山站(即老火车站)。然后就在 泰山站(即老火车站)附近找到3

登山的话最好穿登山鞋。如果你们打算乘车上山+缆车的方式就无所谓了。

火车的话,到泰安站(高铁) 或 泰山站(老火车站),取决于你做的是什么车。如果是高铁站下车的话,可以做17路到达泰山站(即老火车站)。然后就在 泰山站(即老火车站)附近找到3路公交车或K3路公交车。这个车的两个起始点就是泰山的两个登山点,一个叫红门,一般步行上山就到这个终点去开始买票登山,另一个终点叫天外村,这个入口点一般是乘泰山的旅游车上山,旅游车会把你拉到中天门,到了中天门后,你可以选择从中天门徒步登山到南天门,也可以选择做缆车到南天门。当然如果你从红门那个入口开始登山的话,最终也会到达中天门,然后你可以选择徒步或缆车,最终都会到达南天门。到了南天门在往上面走半个小时的样子,就是碧霞祠(就是你说的泰山奶奶的庙了)。从红门到南天门步行大概5个小时吧。

老火车站附近有好多住宿的地方这个不用愁。

你可以选择凌晨上山(这时是没有缆车的,旅游车应该也没有),这样可以省去在山里住宿的麻烦。山顶到了夜晚非常的冷。山顶的住宿条件极其差而且还不便宜。当然如果你有钱选择条件好的就另说了 。

买票的话应该是什么时候都有卖的。即便夜里没人买票,那更好,你直接进去就是了,是不是。

祝你一路顺风

你信不信?在父母生前真正孝顺了的儿女,她只会默默流泪,因为她问心无愧于父母了。我老邻居她有四个女儿,她本人活到了九十岁。每一个女儿都尽心尽力的伺候她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都是我们这些邻居有目共睹的。老太太走后,四个女儿把她埋在了她老伴身边(也走了没多少年)。也没有烧纸,也没有放鞭炮,买了一束鲜花放在了墓前,用默默流泪以示哀掉。

而那些哀嚎干哭的儿女,大多都是父母生前不管不问,父母死了心中有愧才装腔做势的哭给活人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有多孝顺父母呢。

民间流传说:儿子哭惊天动地,女儿哭真心实意,媳妇哭表表情义,女婿哭放他妈狗屁。

恰巧我经历过,相对有点发言权。当年我奶奶去世,穿上寿衣之后旁人退去,一直是我守在她身旁。虽然心里难过,但是我一直坚信奶奶还在,我要一直陪着她。奶奶那时癌症,被病魔折磨了很多年,姑姑一直安慰我说奶奶走了也是解脱了,不用再受折磨。

家人穿好孝衣送奶奶上山埋葬的那天,鞭炮一响,我的姑姑们,尤其大姑和大表哥突然放声大哭。而我一滴眼泪也没有。旁人就开始指指点点,看外孙哭的多伤心,还是外孙孝顺,亲孙女全是白疼了。也想装模作样,可是别人越是那样说,我越是哭不出来。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奶奶卧床的这些年她的儿子儿媳妇以及3个闺女,没有一个在旁伺候过。病情轻的时候,俩小闺女再娘家生儿育女,相对还陪伴了一两年,大闺女大外孙几天都不曾照料过。

等到爷爷过世,大表哥和大姑父不仅没有露面,连葬礼都没有参加。大姑这一生也不如意,老公出轨无数,儿子女儿相继离婚。表面哭的最凶,实则最不孝

不一定哭的越响喊的声音最大、就最孝顺,

我认为父母在世时尽了孝顺、对父母无为不至的关怀、父母经过病时间后过世了,做儿女的心里认识到父母总是要离开的、心情也平静了很多、也就不须要装腔作势大喊大哭了。

反而那些有原因、没尽到做儿女尽孝的,有的是掩世人耳目、有的内心有愧、所以嚎堂大哭,这样的例子是有的。

亲人去世,葬礼上哭的越凶是否越孝顺吗?我十几岁的时候我奶奶去世了,那时候我想哭可哭不出来,奶奶对我很好,三姐掐我大腿说奶奶去世了大家都哭你什么不哭。在看奶奶的儿媳妇也就是我大伯的老婆,那个女人外号叫(天地惊)矮子婆,看人家给起的外号叫可想而知这个女人有多坏,只要有她在大家不敢聊天不敢凑一起热热闹闹,如果她跟人家吵架就踹别人房子里躺着要棺材,跟男人吵架让男人脱裤子打男人下体,就是跟她儿子吵架也是这样的。那年代就占着有四个跟她一样不讲理的儿子横行霸道,后来这个恶毒的女人被一个疯子活活的用砖头砸死了一分钱都没有赔,这就是恶人有恶报的下场。只要那家有吵闹她肯定是火上浇油。再说我奶奶去世只见她哭的死去活来,呼天抢地,拦着棺材打着棺材叫奶奶,一声比一声高干哭着我只冷冷的看她心想奶奶活着对奶奶多不好,去世了真会表现。所以说亲人去世哭的最凶的人不一定孝顺。我这个人就是这样人生在世的时候好好孝顺父母,不要等死了在表现给谁看。不过我养母去世的时候我的眼泪真像大水一样冲出来,心里是很痛很痛的。当时我在河北我弟弟打电话说妈妈突然去世了我连手机都拿不稳电话号码都找不到,泪水像水龙头一样出来,马上飞回来,按我们这里风俗最小的女二应给妈妈穿鞋子,哥哥弟弟姐姐们一起陪我给妈妈穿鞋子,养母去世应该是我这辈子留的最多的眼泪,因为妈妈疼我爱我,愿养父母在天之灵安息吧!

不一定!

亲人去世固然悲痛!悲痛的表现是多种形式的。

第一、如问题上说的:葬礼上哭得死去活来。人伦亲情,是美好的!失去亲人谁不伤心啊?特别是女人。我印象最深的是我母亲。我外婆去世了,由于当时是公社时期,外婆害病期间,母亲没有用多的时间(集体也不允许)去 伺候外婆。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看外婆,离别的时候,她们母女两流着眼泪道别!母亲要赶回去到队里干活,不能耽搁!外婆去世了,我们才去奔丧,母亲背着弟弟远远看见外婆家的时候,一直哭喊着走到外婆身边(外婆还没有入棺,摆放在楼板上的),跪下来嚎啕大哭,眼泪濡湿了蒙脸的帕子!

第二、所谓伤心,是在心里。有些人心里再难过痛苦表面上都是很沉静的。这样的人男人居多,“男儿有泪不轻弹”,我父亲就是这样!我的三弟患重感冒夭折了,他没有流下一滴眼泪。但是他却患上了心脏病,于是落下了病根,在他43岁时再次翻病的时候,由于没有钱给他治病,46岁就去世了!他是在夜里不知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我睡在他的脚边,第二天早上,母亲去看他的时候,已经开始冷了。母亲嚎啕大哭,我隐含悲痛赶忙起来,抱着父亲走出走出房间,害怕母亲过度伤心,连忙拭掉眼泪,镇静起来,没有嚎啕大哭,在办丧事过程中,我也没有哭!在送父亲上山的途中,没有让母亲去,我走在棺材前面才嚎啕大哭起来,一直哭到下葬!40年过去了,流着眼泪写下这些文字!

第三、有表演性质的,这完全不是真的悲伤。如“诸葛亮哭周瑜”。我们这里流行俗语:“在身不孝,死了流尿。”对长辈孝不孝顺,别人是知道的!不孝顺你哭得再伤心的样子,都知道你是怎样的!

哭,声泪聚下为哭,

嚎,出声不流泪为嚎。干嚎。

泣,流泪不出声为泣,悲泣。

还用解释,古文用字准确,干嚎比悲泣孝心大?无语。

“活着不孝,死了乱叫”,这句俗语说得有一定道,我们这一带说得更土俗,叫做“在身不孝,死了流尿(泪)”,虽然不雅,但也表现出了乡人对那些在父母有生之年不闻不问,不管不顾,一旦父母去世后便呼天抢地,打滚撒泼,故意哭得死去活来的人的一种鄙视。

但凡是这种人,你看他表面比谁都悲痛,哭得有腔有调,振振有词,谁都劝不住,其实是在表演。有的甚至为了与兄弟姐妹争夺父母遗产而采取的一种先发制人的手段。

亲人过世,生离死别,悲痛是自然的。悼念亲人,真情实感应出自内心。祭奠父母,子女媳婿,一部分人嚎啕大哭也许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愧疚。但也不排除一部分是在掩饰自己的不孝。但总觉得,在父母远行时,在其灵前大声喧哗是对死者的不敬。好在这种现象过去常见,现在少了。

说实话哈,真的悲伤是心里在痛,喉咙哽住,喊不大声的。

外公去世的时候,妈妈痛得捂住胸口。连一声“爸爸”都被哽在喉咙,只会眼泪不停的流。还是舅母给她背上拍了两巴掌,她才能说得出话。

真伤心了,还有人撅过去。没有力气哭得那么大声。喊得那么响亮。当然,不是说哭得大声,喊得响亮就一定是没有真感情。

很多时候,这是习俗如此,三分感情要做出十分来给人看。告诉别人:“看,我多伤心,我多孝顺。”

其实,真的孝顺还不如在生前多点陪伴,多点耐心,多点关心,多点包容。少点算计,少点虐待。

生前的孝顺,老人能活生生的感受到,享受到,安度晚年。人死了,再多的孝顺,再多的尊荣,也不过是做给活人看。

老人不过背一个名。得名声受益的是活人,是儿女。对掩在黄土下的老人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在葬礼上哭喊得是不是大声,不是那么重要。如果习俗如此,可以按习俗办。但这不是衡量感情真假的度量。

是不是真感情,当你看到任何与老人相关的东西,都能引发你的回忆,让你潸然泪下。那多半就是真感情了。

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就是受农村里丧葬氛围的耳濡目染,夲来就是丧事,哭哭喊喊也能讨来大众的同情和怜悯,并且多数认为哭喊的最响的也是最孝顺的。

其实在丧葬期间,特别是农村,大都在自家院子里搭简易灵棚,首先,去世老人的棺材就在灵棚后边门囗停着,灵棚最正中间放一张老

式桌子,桌子上摆上好多你品,上边挂着去世老人的遗像,灵棚内壁全印有有关丧葬的大幅壁画,灵棚外摆放着为去世老人插的一些大型纸的祭奠物……使人一眼看去就心情自然而然升起悲哀的感觉,在加上去世的是自己的亲人,特别是作为儿女也都把心里的悲伤心情无拘无束放纵的喊出耒。

但有对老人很孝顺的儿女,

感觉亲人在世已经尽心尽力,对亲人也没留太多遗憾,所以在葬礼上也不见得喊的最响,倒是有的表现不太好的哭喊的最响。

我见过一个闺女葬礼上哭父亲的,前一分钟还哭天抢地,要死要活的,后一分钟就立马有说有笑,恢复了常态。其实也不是说有什么不对,而是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议式而己。

如果我们喜欢分享,想发朋友圈,无论怎么说都可以,这是我们的自由。下面是例子可以参考一下:

一、今天奶奶上山去了,因为山里空气很好,风景也很美,会使心情得到放松。

:朋友圈一般指的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于微信4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 ,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其他用户只能看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

由于水泥马路只通到了山脚下,而我们老胡家祖坟却在海拔三四百米高的深山里。原先居住在山上的乡亲们全都已经搬家出来,那些崎岖的山路平时根本就没人走,已经荒废了许多年,基本上都不能走了,就算重新将路砍出来,抬着灵柩在那些之字形的羊肠小道上也没办法走,因为弯多路窄,如果沿路走,很多地方弯都转不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全靠乡亲们帮忙,二三十号人轮流抬着奶奶的灵柩,顺着陡峭的山涧,拉的拉,抬的抬,后面还有人推,这才将奶奶的灵柩送到了祖坟那里,让奶奶得以安息。

在这些送奶奶出殡,帮忙抬灵柩的乡亲中,就有许多是放下了手头工作,特地临时请假回来帮忙的。(在这里,我顺便也跟他们道一声谢!)

我们那是一个小山村,人不多,山却多,所以生老病死都离不开一个“山”字。就连人去世后出殡,也被叫做“出门上山”。上山都是小路,有些地方甚至都没有路,很难走。所以送去世的老人“上山”时,就得全靠人力抬棺,这种情况下光靠一家之力是根本完成不了的事情,因此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会过来帮忙,甚至包括那些出门在外,挣钱养家的青壮年也会回来帮忙,齐心协力,将去世的人送上山。

为什么许多人会放下工作,不挣钱也要回来帮忙呢?

第一,农村社会环境所决定。

在农村,平时谁家有什么小事情忙不过来,都是请邻里乡亲帮忙,更何况人去世后办丧事这种大事。再说,谁家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呢?今年别家有人去世了,如果你不回来帮忙,别人就会说闲话。到了你家有人去世时,别人一想当年你不回来帮忙的事情,心里就会有疙瘩,不太愿意过来给你帮忙。就算碍于情面来了,有十分力气他给你使八分,恐怕到时候丧事也会办得不太好看,这对主家是非常没面子的事情。

第二,农村的传统风俗和地理环境所决定。

在农村大多都是土葬,得让去世的人睡在棺材里再下葬。出殡时从家里到墓地,好几里地的路程很正常,而且墓地都在野外,车子根本走不了,这种情况下出殡全靠人力,一副棺材几百斤,需要十几二十个人才抬得起。现今社会,青壮年在外面打工挣钱,村子里留守的都是些老弱病残,这种事情是使不上力的。因此乡邻人家有人去世了,有力气的青壮年不回来帮忙怎么行?

其实,以前农村办丧事,乡亲邻里之间都会主动过去帮忙。在我们那里,烧火做饭,摆桌子洗碗,安排宾客,抬棺送殡,这些事情乡亲们全都可以给包圆了,大家都是互相帮忙,主家都不需要从外面请一个人。直到近年来,才有了一些红白喜事团队专门从事这些事情。

从社会他人的眼光来看,这是肯定要去的,无论你和你奶奶关系远近,这涉及到社会道德;

但如果你可以摒弃他人所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就是看你自己了,你该不该去,最应该问的是你自己,她值不值得你去,如果送葬都不去,那么估计日后你更不太可能给她能烧几回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