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对于这片土地,给我感触最深地就是她的野性与神秘。 这个时节,家乡众山翠绿,稻香扑鼻。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就像一首首古朴的民谣,铺满了岁月的痕记。有些野花刚刚才绽放,而有些花已经凋谢;有些人还在,还有些人已睡在大山深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湘西人,对于这片土地,给我感触最深地就是她的野性与神秘。
这个时节,家乡众山翠绿,稻香扑鼻。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就像一首首古朴的民谣,铺满了岁月的痕记。有些野花刚刚才绽放,而有些花已经凋谢;有些人还在,还有些人已睡在大山深处,只是他们再也不能醒来。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改变着,而一切又都从未改变过。天空还是孩时的天空,清澈高远,一片片随风飘舞的白云,就像一只只在山坡上奔跑的羊儿,那么惬意那么自得其乐;泉水依然是小时候的泉水,叮咚悦耳,那片片随水漂浮的叶子,就像一帆帆儿时叠的小纸船,执着地把愿望带到远方。
喜欢在这个时节进山看看、听听。去看看嫩绿丛中的那一抹嫣红,分外的妖娆;去听听,小草的拔节、泥土的呼吸、布谷鸟的啼鸣、还有山风拂过树叶时发出的沙沙声,就像是心与已逝时光在约会,在和曾经的自己对白。每每这时,心异常的安静舒适,找一片树荫,寻一块草地,自己素面仰天躺着,那真叫一个舒坦。给什么也不换的舒坦。
山间的小路错综复杂,每一条路的终点就是一个归宿。我们都是由这一条条小路领大,也都是让这一条条小路给带走的。这条路上吹吹打打是娶亲的人,而悲悲戚戚是送葬的人。路的起点只有一个,而终点也只有一个,起点是我们的村庄,而终点就是,在我们的血肉与山魂相结合的那一刻。常常独自走到每一条的终点,去砍砍那些杂草丛生的小土包,每一个小土包下面都睡着一个灵魂,他们见证着山里所发生的一切,或喜或悲,也见证着我们山里人的灵魂世界,是否依然如初。
奶奶和爷爷也是被这条路领走,在不久的将来我也同样被这路带走。清楚的记得,奶奶弥留之际面眼角滑落的两滴清泪,以及离去之后异常安详的面容,这或许是矛盾的,但却真真实实。当奶奶合上双眼的那刻,我父亲哽咽着在火盆里烧了3斤六两纸钱,这是上路钱,同时屋外响起了鞭炮,这是在送奶奶,也是在告诉我们家族的人奶奶她老人家走了。
鞭炮响过后,家族的人陆陆续续到了。先用大木盆给奶奶洗澡,温水里放上新鲜的桃树叶子,然后穿上寿衣寿裤,再穿上秀着花的布鞋,嘴里放上一个硬币,这叫含牙钱,是我们土家人的风俗。当一切穿戴整齐后,奶奶被大伯抱着进了正屋,堂屋中间放着两张长板凳,奶奶就睡在这两张板凳上面的门板上,记得那时我还小,不敢看奶奶,因为奶奶的脸上被一张纸钱蒙着,挺吓人的。
葬礼正式开始是起水。起水是道人请来后,写好领路旗才开始的。道人走在最前面,大伯拿着领路旗紧随其后,家族的子孙按辈分依次跟随,每个人的双手向上,共同托着一块一米宽、十多米长的白布,人都在白布下面一直走到溪边码头。敲锣打鼓到码头后,道人念着我听不懂的经文,振振有词抑扬顿挫的,随点鼓点念几句就领我们鞠一躬,念完经文,道人把垫在我奶奶床板下的稻草捆成一人形,然后点燃,放在水面上,随水流去,意味着我奶奶的灵魂能早登西方极乐世界。山里人睡的是木板床,床板上都垫着清香扑鼻的干稻草,又软又暖和,当离去的那一天,这些稻草和所有逝者的衣物都要在起水时通通烧掉,因为他们知道阴曹地府很冷的,得多带点,来御寒暖心。
道人起水完毕后,领着家族的人原路返回。这时,我们家族嫁出的子女闻讯赶来了,都给奶奶盖上一床红色丝被,都要在灵堂给奶奶烧纸上香,还要哭灵。有的一哭就是几十分钟,数着奶奶的生平事迹哭诉,道奶奶的好,诉奶奶吃的苦。不是干巴巴的哭,是按一直古老的曲调哭灵地,特别的悲戚,震人心魄,触及内心最柔软的那一部分,使人不禁随哭声而泪流满面。
夜幕降临后,道人把灵堂里的长明灯填满了茶油,长明灯是不能灭的。大伯把好多木椅子放在灵堂外面,是给寨子里来听老人歌的乡亲坐的。唱老人歌是土家人的典型的习俗,也是土家人的特色。那种气场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有当你正真置身其中时,才有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震撼。每当有人逝去,十里八乡会唱老人歌的都到场,一般有二、三十个人,而且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者。歌场就是一个世界,情感面对面碰撞的一个世界。老人歌的曲调高亢,激昂,粗矿,原始。当歌者开唱的一瞬间,一种岁月的厚重扑面而来,就像秦腔,就像河南梆子,这是属于我们土家人的声音,血性的狂野的原始的呐喊。随歌者每一次地捶鼓,所发出的“咚,咚,咚咚”,直入听歌的人心底。随着这质朴的鼓点,歌者嘶声高泣,声音在夜幕里的山谷久久回荡。当歌者唱到激情处,鼓点突然紧密,连密不断,“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歌者的鼓槌快速而有力,歌者的脖子青筋暴起,脸庞涨的通红,但这曲调一直没走样,好的歌者都是现场编词,而且每一句都合辙押韵,唱逝者的在世时的点点滴滴,唱逝者的子孙孝字当先,这是歌者与逝者最好的一次面对面交流,这是在送逝者最后一程,这也是歌者在与逝者的子孙面对面的情感上的碰撞。一直要把逝者的儿孙们唱哭,唱跪在逝者的灵前。然后这些逝者的儿孙会给歌者敬上烟和酒肉,当然还有赏歌钱,往往唱的出彩,歌者的声音越好,那么得的赏钱就越多。如果说谁谁赏了多少多少钱,第二天就会在十里八乡传开的,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唱歌就得赏钱,赏的多就表示有孝心。那种曲调,那种声音一直就这样,从没改变,就像大山一样,永远的矗立在哪里。二,三十个人轮流唱,谁唱谁接鼓,一直唱到天亮,陪伴着逝者的遗体,陪伴着逝者灵魂,用歌声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发自内心,真挚的,淳朴的感情。
天刚刚发白时就得出柩了。随着道人的三声嘶吼“起不起”,站在灵柩两旁的八大金刚对天长啸“起-——起——起”,灵柩应声而起,道人顺势踢到灵柩下面的两张板凳,在一片"哦呵"声中,灵柩被八个后生用手抬到灵堂外面的空地上。接下就是用两根粗树干,土家人叫丧杠,一边一根绑在灵柩两侧,用肩膀抬到坟地。子孙们则拿着花圈,旗子在灵柩钱领路。每一个通向坟地的小路都见证着山里人的淳朴、憨厚和诚心实意。
在通向坟地的路上,一场最具土家人的个性的抬丧开始了。这是血性与野蛮的结合。我想,常常说的野性湘西不仅仅是指湘西好出土匪,在我看来,湘西抬丧却是最能代表湘西野性的一直发泄形式。灵柩在中央,丧杠前后各有4名精壮汉子,随着高入云天的齐声“哦呵”,丧杠一瞬间上了肩。但凡抬丧,满村请人,不论你有何重要的事,只要你到年纪,抬的动,,都必须去。灵柩所过之处,除妖降魔,所向披靡。在土家人的眼里灵柩就是红丧,红丧是祈福平安的。随着此起彼落的“哦呵”声,红丧向前移动,不是抬不动,是前后抬丧的汉子在斗法。这是力量的比拼,是血性的象征。前面的汉子发力往后靠,后面的孩子拼死往前推,就像一场拔河,用的不过是硬梆梆的树干——丧杠。在送葬的队伍里有撒锣的,锣声一起,“哦呵”满天,遇水田就在水田推,你来我往,更有好事者捧起稀泥,牛粪往抬丧的人身上浇、涂,旁边观看抬丧的村民也不能幸免,被涂的浑身都是,不见了嘴脸。但谁也不会生气的,这是风俗。有一点是最重要的,灵柩绝不能在中途落地的,这是规矩,就算你压断了腰,也要挺住,不能让灵柩落地。往往抬到上坡路的时候,前面抬丧的汉子就会把丧杠扛在田坎上或者岩壁上,任由后面的人直立立的硬挺着,因为灵柩不能落地,后面的汉子不好法力往后扯,这时逝者的孝子孝孙会站出来,硬是用手用肩膀扛着灵柩前段底部,硬生生的托起,往坟地方向走。有时遇到下坡路,后面的汉子站了上风,会没命的往前猛冲,这时,前面的人会会把丧杠高高举过头顶,而所有的孝子孝孙会在丧杠后段扯住,不让灵柩过快,以免难以控制。如果前面抬丧的站了上风,前面抬丧的人会齐声吆喝“后面的没吃饭嘛,哦呵呵"。一旦后面的人抢到主动,后面的汉子会对天怒吼”前面不是夹的卵嘛,哦呵呵”。这这样,灵柩在此起彼落中慢慢的走向坟地。抬丧是原始的狂野的甚至是野蛮,这是力量和血性的较量,是粗野与发泄的体现,体现出山里人的精气神,体现出土家人那种永不服输的 劲头,敢做敢为的个性。那声声震天的吆喝,响彻云霄,也激励着我们土家人不停的往前走。
灵柩到了坟地,逝者就入土为安了。这场土家人的葬礼也就落下帷幕。
也许我可以这样理解,土家人的葬礼是湘西文化的一部分,是对历史文化一种传承,是野性与神秘的体现。
在我们村,有一个“送亮”的习俗,每到清明和年三十,村里人都会去给逝去亲人上坟,因在坟前点香、烧纸、燃蜡烛,所以取名为“送亮”,来寄托对亲人的悼念之情,并祈祷逝去之人能够保佑家人诸事顺心。
这年大年三十,在一家三口和和美美吃完年饭后,王牛元就开始收拾些香纸蜡烛等祭品,打算去过世母亲坟前送亮,但因前段时间腿部受伤,行动不便,便被妻子和儿子拦了下来。
刚满18的儿子王小庆自告奋勇,说自己替父亲去奶奶坟前送亮。刚开始王牛元有些不放心,虽说坟前烧纸祭拜看着简单,但里面其实有一些门道讲究,怕儿子做不来。但王小庆表示,以前看着王牛元做过很多次,早就学会了怎么做。
一家人商讨后,决定王牛元在家休息,妻子在家收拾,由王小庆独自去上坟。王小庆带着祭品来到坟前,按着父亲以前的做法,在坟前点了香纸蜡烛,又在坟前跟奶奶说了会话后,就回了家。
接下来,一家子守岁过年,直到后半夜才睡去。第二天,按说大家会睡到很晚,但一大早,王小庆就被母亲叫醒了,朦胧双眼一睁开,看到父母满脸焦虑神情,王小庆立马清醒了过来。
问缘由后,才知原是王牛元昨晚睡去后,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王牛元刚走出门口,屋外面就大雾四起,朦胧中有一位老人走来,只见老人衣衫褴褛,在寒风中颤颤抖抖,见到王牛元后就大哭了起来,边哭边指着王牛元说:“你个不孝子,大年三十都不给老娘烧些钱来,我如今在下面活的凄惨,大年三十却是过着衣不保暖,食不果腹的日子,这是造的什么孽呀”
王牛元见母亲大哭不止,王牛元急着想跟母亲询问一二,虽说自己没亲自去上坟,但王小庆不是去上坟了吗,母亲怎么会说没烧纸呢?可还没等王牛元开口,一阵大雾来袭,将母亲身体掩盖,朦胧中母亲离得越来越远,哭声却时有时无的在耳边想起
王牛元从惊吓中醒来,发现自己已是满头大汗,这梦如此真实怪异,醒后王牛元却是再也睡不着了,忙叫醒身旁妻子,商讨一二后,妻子叫醒了王小庆,让他仔细回忆下上坟之事,看是不是有些地方做错了。
王小庆回想道:“就是摆上祭品后,点了两炷香、一对蜡烛,然后烧了一堆纸”但听到这,王牛元就开始抹眼泪,长叹到:“哎,难怪你奶奶说我没给她烧钱,原来是错在这一堆烧纸上了。”
原来这给亲人上坟烧纸时,应先在坟旁烧两小堆钱纸,祭拜给过路小鬼,以防他们抢走坟墓主人的钱纸。估计王小庆烧的钱纸,全被孤魂野鬼去抢了去了,才导致老人托
地府:在中国,大量的古代神话和佛教典籍中都有阴曹地府的记载,中国人把世界万物都分为两极,这就是中国的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把人类生存的空间分为天(阳)、地(阴);人分男(阳)、女(阴);时分白(阳)、昼(阴);天分日(阳)、月(阴);在中国有三界之说,就是天上、人间、地狱;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每个人有三魂七魄,人在死后首先要到阴曹地府去报到,在那里接受阴间的大法官-----阎罗王的审判,根据每个人在阳间的表现作出判决,好人会得道成仙到天上去过神仙生活,长生不老;不好不坏的人就要投胎转世再做人;坏人恶人就要打入阴曹地府中的十八层地狱中相应的层数中接受不同的惩罚。中国古人认为天上有玉皇掌管,西天有佛祖掌管,人间有皇帝掌管,而阴间,则是由地藏菩萨和众王主持。人死后回归阴府,阎罗王会根据其在阳间所做予以惩罚。所以有道是:莫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地府是掌管万物生灵生命的地方。凡天地万物,死后其灵魂都在被黑白二常拘到阴界,其在阳间的一切善恶都要在此了结。正所谓是活人在阳间,死人在阴间,阳间一个世界,阴间一个世界。世人都说阴间阴森恐怖,到处是孤魂野鬼。其实,又有谁亲眼见过呢,称为一个世界,就有美有丑,阳间是这样,阴间也是如此。
传说中文字地府的神职人员分布是这样的:
首先地位最高的天齐仁圣大帝,掌管大地万物生灵。
然后是北阴酆都大帝
之后有五方鬼帝:
东方鬼帝蔡郁垒、神荼,治"桃止山"鬼门关
西方鬼帝赵文和,王真人,治"嶓冢山"
北方鬼帝张衡、杨云,治罗酆山;
南方鬼帝杜子仁,治罗浮山;
中央鬼帝周乞、稽康,治"抱犊山"
再下面是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
纣绝阴天宫、泰煞谅事宗天宫、明晨耐犯武城天宫、
恬昭罪气天宫、宗灵七非天宫、敢司连宛屡天宫。
而传说中阴曹地府是由十殿阎罗王所掌控的了,十殿阎罗王分别是叫: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秦广王--专管人间的长寿与夭折、出生与死亡的册籍;统一管理阴间受刑及来生吉、凶。鬼判殿位居大海之中、沃焦石之外,正西的黄泉黑路上。
楚江王--主掌大海之底,正南方沃焦石下的活大地狱。
宋帝王--主掌大海之底,东南方沃焦石下的黑绳大地狱。
五官王--掌管地狱在大海之底,正东方沃焦石下的合大地狱。
阎罗王--司掌大海之底,东北方沃焦石下的叫唤大地狱。
卞城王--掌理大海之底,正北方沃焦石下的大叫唤大地狱。
泰山王,掌管大海底,丁北方沃焦石下的热恼大地狱。
都市王,掌管大海之底,正西方沃焦石下的大热恼大地狱。
平等王,掌理大海底,西南方沃焦石下的阿鼻大地狱。
转轮王,殿居阴间沃焦石外,正东方,直对五浊世界的地方。
十殿阎王摩下还有:首席判官崔府君、钟魁、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等。整个阴曹地府就在他们的控制之下!
在这些冥神的上面,还有一位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意欲超渡所有阴间的鬼魂,令世人不再行恶,不再堕入阴间地狱受苦。于是恩准所有的鬼魂,在世虽曾犯过错,如果真诚忏悔、改过,则所做罪业,可以从宽抵罪,免于受诸苦刑。
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在忉利天受释迦如来咐嘱,每日晨朝入恒沙禅定,观察众机。于二佛中间,无佛世界教化六道众生之大悲菩萨也。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在密教,其密号为悲愿金刚或称与愿金刚。《莲华三昧经》云:‘檀陀地藏化地狱道,手持人头幢;宝珠地藏化饿鬼道,手持宝珠;宝印地藏化作畜生道,伸如意宝印手;持地地藏化修罗道,能持大地拥护修罗者;除盖障地藏化人道,为人除八苦盖障者;日光地藏化天道,照天人之五衰而除其苦恼者。又,地,心地也,能生万法,一切皆由此生;藏,含藏也,心地含藏无量恒沙清净性功德,有能生、能载、能摄、能藏、能支、坚固等义。
菩萨:梵音‘菩提萨’之简称也。‘菩提’为觉,为道;‘萨’为有情,为众生。又译作开士、高士、大士等,总名为求佛果之大乘众生,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者也。有自觉、觉他两义:于己,则上求佛道,上求菩提以自觉;于人,则下化众生,以菩提法觉、化众生也。故菩萨者,有觉悟之众生也;能觉悟众生之众生也。
此地藏菩萨,当年曾经在佛前许下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主如来见他一片至诚,就命他镇守阴曹地府!对枉死之鬼魂与以超度。
黄泉,在中国文化中是指人死后所居住的地方。古代认为天地玄黄,而泉在地下,所以称为黄泉。一说为中国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泉水因黄土而变黄,故称为黄泉。乐府诗集˙卷七十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黄泉路上没老少(谚语)比喻人不论年纪大或小,都可能死亡。俗语说:黄泉路上没老少,你又何必斤斤计较!
碧落黄泉 碧落,天空。黄泉,地底下。碧落黄泉指从天上到地下。语本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用以形容上天下地,无所不包的范围。清˙洪升˙长生殿˙第五十出:荷君王不弃,念切思专,碧落黄泉,为奴寻遍。
不到黄泉不相见 郑庄公与母亲见(左传)隐公元年原文为: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人生无常 黄泉路上也不相遇
既是苦,又是空 怀着多少 血与泪 几多冷嘲与热讽
幽游白书中的黄泉
黄泉——野性的洒脱
我已知道那个害我失去光明的人是谁了,但我不恨他。
黄泉初登场时一下子就吸引我注意的一段台词,因为他对着藏马说这句话的时候,藏马的表情有了微妙的变化。不知道是不是从追忆篇开始的,月阳特别喜欢探究过去[汗……好八卦……]。而藏马身为妖狐的过去,我自然更想知道。其实一直以来都很好奇妖狐的藏马那样冷酷的个性是究竟怎么在并没有消失记忆的情况下转变成南野秀一那样的温文尔雅,甚至为了母亲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以前曾经在别人的漫评里看到这样一句话——“魔界的三国王是系在一条名为感情的绳子上的”,这点我非常认同,因为雷禅和躯都是,而黄泉……黄泉的感情则多少让我感到有点模糊……[上帝啊,让月阳在这半个钟头里忘掉黄藏吧!]。如果说躯的情感即使不明确,但有很鲜明的对象,那么黄泉就两者皆无了。
向来以为,能让黄泉记在心上的,应该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藏马,一个是修罗。
首先说藏马,在藏马还是那个恶名昭著的盗贼的时候,黄泉就已经是他的同伴了。那时候的黄泉无论是妖力还是心智都及不上藏马,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好朋友。我不知道这种信任是否单方面,因为毕竟是藏马毁了黄泉的眼睛,至于后来藏马在魔界武道会的时候带着阵等人从黄泉那里叛离,可能是因为藏马单纯地希望和平。而其实就幽助的方式来说,已经不存在国与国的矛盾,彻底简化成个人争霸赛的情况来看,藏马的行为也说不上什么叛离之类的[再汗……又跑题……]。
觉得藏马对待黄泉的感情不如黄泉这一边来得深厚。抓住那个弄瞎他眼睛的杀手,关了他千年,也折磨了他千年,因为黄泉从他口中听到一个最不愿听到的答案。持续的关押是无法忍受听到最好的朋友的背叛,宁可自欺欺人的黄泉其实很希望能听到除了“那个银发的妖狐”以外的任何名字,但是他没有。尽管如此,事隔千年,黄泉依然对藏马深信不疑,正如开篇时月阳提到的那句话,可能黄泉曾在恨与不恨之间挣扎过,但最终他还是更需要朋友而非敌人。
把浓厚的诚挚友情简化成时势所逼,才令得黄泉召唤藏马过去的这种说法,月阳是不接受的。黄泉并非这么功利的人,果真如此,他大可通过控制志保利来达到控制藏马的目的。而黄泉并没有这样做,他甚至将藏马拉到第二的位置,说依赖不如说信赖。藏马够强,但这不是黄泉需要他的理由,之所以选择藏马,是千年的友情。因为千年前,他们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所以会在武道会上,藏马的樱树那一战后第一个到达精疲力竭的藏马身边去搀扶他,所以会在决定放弃一切后只向藏马告别,触目所及的,是黄泉比现在的任何人都更早地认识藏马,更早地了解藏马以及比别人都来得更为深重的友谊。
怎么想也觉得写到这里月阳词穷了,再扯下去肯定变黄藏,巨汗……所以,请允许我,就在这样不是结尾的地方收住黄泉与藏马的话题,我们来谈个安全点的,嘿嘿。
第二个人,修罗。作为黄泉一心期待的儿子,修罗必定是经过了非常苛烈的训练的,所以年纪幼小的他就拥有极强的妖力。其实一直觉得黄泉本人是希望与修罗一战的,因为在修罗未成熟前,我想黄泉更愿意亲手教他更多东西。光顾着修炼而忘记道德观念教导的修罗有着一心求胜的信念,强到他对黄泉这个父亲两面三刀,以被打倒的假像来骗得黄泉警戒松懈之后发动突袭。月阳讨厌这样的人,但是修罗太小,所以月阳原谅他,黄泉也许意识到什么,所以他出手更重,每一次的打击之后,都会淡淡地说“认输吧,修罗”。
就这么简简单单一句话,月阳却听出了黄泉对修罗的疼爱,不是母性呵护的那种疼爱,更贴近母狮子把小狮子推下山谷的类型,听到修罗童稚的声音哭泣着叫他爸爸,然后认输。黄泉浮起的笑容是欣慰的,其实更希望等修罗再强一些的时候,与幽助这样的人打一架。因为天生的战士,成长的方式就是战斗,好的对手就等于好的老师。
原先的黄泉是个很有野心的人,从最初的盗贼到后来的国王,他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然而并不满足于现状的黄泉在雷禅死期将近的时候,想趁这这平衡错乱的时刻一举统一魔界。所以他要藏马回来,所以他要制造修罗,原本的计划一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然而见过幽助后的黄泉却立刻放弃了整个国家,答应以个人的身份出战。是否是单纯热血的幽助唤醒了黄泉深藏心底的什么东西,总之他转个身,挥洒在月阳面前的,除了洒脱还是洒脱,洗尽铅华的黄泉在愉快地结束武道会之役后,更加洒脱地跟藏马告别。他要带着修罗去旅行,等三年后再回来找幽助打一架,那轻松愉悦的口吻不止是看透一切的睿智。
最终,黄泉从自己的野心中解脱出来,相信开始懂得享受生命的黄泉,领着修罗走向的,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我来说说我对黄泉的理解:
黄泉虽然在(幽游白书)的戏份不多!但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幽游白书)前面的故事情节虽然周转起伏!但一直停留在一个矛盾的点上!这个矛盾的点就是:欲望!野心!权力!这些东西到底是拥有?还是放弃?一直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
但是到了最后!黄泉出现了!黄泉这个角色出现了!黄泉从开始充满野心的出现!到最后放弃一切!!
黄泉最后放弃一切这一点,给了(幽游白书)一个很好定义!这个定义就是:当人舍弃了这些欲望!野心!权力!这样才会重新获得一切!才会获得“自我解放”从而去寻找自己的目的!
为而不争!这就是(幽游白书)要告诉我们的重点!!
(幽游白书)成功之处也正是在这一点!
但是如果(幽游白书)结局是杀得昏天地暗的话,那么(幽游白书)将会失败!!
懂得放弃!才能拥有!!!!这就是(幽游白书)告诉我们的
黄泉其实是一个很重友谊的人!!
到了最后的关头黄泉其实可以统一魔界!
但是当他看到单纯而勇敢的幽助!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看到幽助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或许就是因为这样!他放弃了一切!
我觉得黄泉能够放弃一切!是因为他领悟道了“自由解放”
自我解放,什么意思???
解放被现实禁锢的自我兑现自我即自由的自我
突破受自我捆绑的自我获得自由即超我的自由
自由的“自我”
超我的“自由”
就是自我解放的内容吧~~
而这样的自由与自我结合,便是真正的自我解放~~
自由不是我想做什么,就该去做什么
相反,自由是我不该做什么,即使我内心想做,我一样有能力克制自己不去做我不应该做的事
黄泉克制自己的野心!从而获得了心灵上的“自我解放”
“奈河”,是佛教所说的地狱中的河名。《宣室志》第四卷对此有所记载:“行十余里,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因河上有桥,故名“奈河桥”。桥险窄光滑,有日游神、夜游神日夜把守。桥下血河里虫蛇满布,波涛翻滚,腥风扑面。恶人鬼魂堕入河中,就好似《西游记》第十回中的描写:“铜蛇铁狗任争餐,永堕奈河无出路”。不由让人想到阴间奈河的恐怖。《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陛下,那叫做奈何桥。若到阳间,切须传。
民间传说:人死亡后魂都要过奈河桥,善者有神佛护佑顺利过桥,恶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丰都宗教习俗调查》一书对此有过详细的描写:“……桥分三层(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过上层的桥,善恶兼半者过中间的桥,恶人的鬼魂过下层的桥,多被鬼拦往桥下的污浊的波涛中,被铜蛇铁狗狂咬。每年香会时,香客争以纸钱或铜板掷入池内,并以炒米撒入池中,以为可以施给饿鬼。许多老年香客,喜欢从上走过,以为走过此桥,死后可以免去过奈河桥之苦。”由此可见,建国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桥前烧香化纸,施舍钱物的虔诚,只求死后佛能护佑过奈河桥。
[编辑本段]奈何桥
相传有一条路叫黄泉路,有一条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桥叫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一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老妇人在卖孟婆汤,忘川河边有一块石头叫三生石,孟婆汤让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记载着你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河水煮,“今生有缘无份”又何必强求?
“孟婆汤”是一个中国的古老传说,这在澜子家一本古书上记载着。在那个传说中人是生生世世轮回反复的。这一世的终结不过是下一世的起点。生生世世循环的人无法拥有往世的记忆,只因为每个人在转世投胎之前都会在奈何桥上喝下忘记前程往事的孟婆汤。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编辑本段]奈何桥的来历
桥可通神、通仙、通天国,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狱。从民间文化的层面看来,桥梁及其象征性甚至更多地被人们用来在人与鬼、生与死之间建立联系或形成过渡与中介。
与“神话”与“仙话”相映成趣的是,中国民间口碑文学中,另有一类独特的“鬼话”。虽然我们常用“鬼话连篇”,来形容某人所言荒诞不经或不足为信,可是在民间“鬼话”里反复出现的“桥”,却不是偶然的,在我们看来,它并不荒诞。在中国民间信仰里,“鬼”是由于死亡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超自然存在。中国各地流传的许多鬼话中,桥梁往往是鬼,尤其是溺死者的鬼魂出没之所。
那些水死或从桥上跌落水中而死者的鬼魂,总是在桥梁上下或左右桥头,为自己寻找替身者,以便使自己能够托生而转世。在这个意义上,桥梁既是死者的鬼魂脱离阴间,转生到阳世的所在,又是新的死者不断续出,由阳间去冥途的所在,生命与死亡的交替和转化,是以桥为中介而实现的。在日本,也有冤死者的鬼魂或者怨灵,徘徊于桥上,常在“桥普请”时,弄歪桥板使人落水的说法。
一些心地善良,不忍拖人落水做替身的水鬼,在鬼话中虽然不能马上托身转世为人,却往往能够在冥府升官,或最终总能感动冥府阎王,甚至得到阎王的特许转生为人。
有一则题为“陆阿唐”的鬼话,说宝山境内练祁河上原本有座陆家桥,桥南为陆家宅,桥北为唐家宅,两姓人共利此桥,故双方协议于每年的三月份要轮流维修此桥。有一年,陆家修桥时,不幸有一人落水成了水鬼。第二年三月,这个水鬼拖唐家修桥者落水为替身,使自己转世回到了阳间。从此,每年三月修桥时,总要有人落水死亡,人们害怕,遂不敢再修,致使该桥沦于荒废。后来,有一个从唐家入赘陆家,名叫陆阿唐的人,自愿成为替死鬼,让大家放心去修桥。陆阿唐成了水鬼后,不仅不忍心拖他人落水,还在桥下保佑修桥者。于是,他备受陆、唐两姓的奠祭与供性。后来,凡路过此桥者,均要先在桥头拱手,表示对陆阿唐的尊敬,然后才过桥。每年一度到三月修桥时,人们供奉给陆阿唐的香火便更加兴盛,最后终于惊动了陆、唐两家的“土地”。
土地公上天廷告玉帝后,玉帝封陆阿唐为陆桥的桥神,并赐给他一根打鬼棒。从此以后,陆家桥就更加安全了,即使有落水者也不会被淹死,因为陆阿唐受封为桥神以后,一心为民除害。有时候,有人被鬼驱赶,但只要跑到桥上,就会受到桥神陆阿唐的保护。
从这则鬼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生与死之间的联系,还可以看到玉帝与阎王之间的联系、“人柱”与桥神之间的联系,以及桥在两姓人之间形成的联系等等。
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阴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
在有关鬼府丰都的文学描写中,除了梦笔生的《金瓶梅》之外,另一则关于明代名士王世贞游地府的鬼话说,阴府的茶亭王婆,只给出鬼城过桥的人喝茶,而不给过桥进鬼城的人喝。王世贞来到桥上,但见桥下泛着七色浪花,变幻莫测,他想这大概就是情欲祸水了。王婆以桥下之水煮茶,让投胎之鬼吃了,就会使之情欲迷心,良知顿失。…这则鬼话中的“桥”,或者就是奈何桥的另外一种说法吧。
[编辑本段]与奈何桥相关作品《孟婆的碗》
有这样一个传说你知道吗?说的是人死后要经过黄泉路,投胎转世要经过奈何桥,奈何桥上有位慈祥的老奶奶叫“孟婆”,不停的在煮着一锅以“遗忘”为调料的汤。凡是要投胎转世的人必须喝下孟婆煮的汤,喝了这碗孟婆汤,就会将前世的一切忘得干干净净!所以,人总是不记得上辈子的事。
歌曲由刚刚踏上黄泉路的那一刻写开去,一个孤单的灵魂“走”在黄泉路上——脚步轻飘的失去平衡,你在哪里我喊着你的名——用尽全力想要呼唤那个刻骨铭心的名字,却发现,无论如何也发不出声音,无助,极度的无助弥散在字里行间,也萦绕于听者耳畔……
孟婆的碗
词曲:穆真 演唱:魏佳艺
脚步轻飘的失去平衡
你在哪里 我喊着你的名
可声音来不及扩散
便消失的没了踪影
踉跄着来到奈何桥前
我死也不接孟婆的那只碗
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甜蜜
我不能忘记你我的点点滴滴
我要带着今生的记忆
在轮回中找到你
永生相守
抱着你不再分离
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
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
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
落在地碎成两半
孟婆她会对我发慈悲
不让我魂魄随风飘飞
我的爱浓浓将你包围
来世相依偎
想起你让我让我心揪
揪碎了揪碎了哽住了喉
挥起手打翻孟婆的碗
落在地碎成两半
怎么能忘记与你缠绵
怎么能丢弃对你牵绊
只为能换回那根红线
再续一段情缘
《孟婆汤》
歌手:游鸿明 专辑《五月的雪》
如果真的有一种水可以让你让我喝了不会醉
那么也许有一种泪可以让你让我流了不伤悲
总是把爱看的太完美那种豪赌一场的感觉
今生输了前世的诺言才发现水已悄悄泛成了泪
虽然看不到听不到可是逃不掉忘不了
就连枕边的你的发梢都变成了煎熬
虽然你知道我知道可是泪在漂心在掏
过了这一秒这一个笑喝下这碗解药
忘了所有的好所有的寂寥
如果真的有一种水可以让你让我喝了不会醉
那么也许有一种泪可以让你让我流了不伤悲
总是把爱看的太完美那种豪赌一场的感觉
今生输了前世的诺言才发现水已悄悄泛成了泪
虽然看不到听不到可是逃不掉忘不了
就连枕边的你的发梢都变成了煎熬
虽然你知道我知道可是泪在漂心在掏
过了这一秒这一个笑喝下这碗解药
忘了所有的好所有的寂寥
虽然看不到听不到可是逃不掉忘不了
就连枕边的你的发梢都变成了煎熬
虽然你知道我知道可是泪在漂心在掏
过了这一秒这一个笑喝下这碗解药
忘了所有的好
所有的寂寥
《极品公子》
---第五卷<名动京华>你不配
叶无道喃喃道:"诗韵这曲<<孟婆汤>>,是专门为你谱写的,我要让你哪怕喝了孟婆汤下辈子都不会忘记对我的恨
从他那修长如玉的指尖倾泻出一曲清雅哀伤入骨的悲歌大厅中流溢着这曲充满东方意境的钢琴曲,不由自主的的终止了拍卖,喧哗的大厅顿时宁静下来浮躁的心镜也安详起来,感受到一种痛澈心扉的落括
所有人在那一刻,从他的背影,读懂了深刻的哀伤
泪眼婆娑的夏诗韵轻轻的哽咽起来,终于卸下那张执着的面具,潜然泪下如雨
一条路叫黄泉 不满哀伤 一条河名忘川 流溢凄凉
一座奈何承载忘川 一碗孟婆汤可以忘却今生 换取来世
一块石头 立于忘川之畔 名曰"三生"
一口井 指明来世
一个熟悉身影 欣然跃下
一张容颜 下辈子
为君倾城
[编辑本段]总结归纳
中国各地关于奈何桥的说法,有很多异传。或说阴间有奈河,河上有桥为奈河桥;或说在去阴间的途中有“血水池”、“血污池”、或“血河池”,池上有桥名为奈何桥。据顾炎武《山东考古录》讲,人们甚至把奈河及奈何桥附会确指为山东泰安附近的一条实在的河流。
由上可见,奈河桥是地道的佛教术语,而奈何桥是中国人的特有产物,是融合了中国人的“地狱”观和佛教转世轮回观的产物。
那么,何时使用奈河桥?何时又使用奈何桥?根据各位网友提供的资料,可以得出未经严格考证的初步结论:如果涉及佛教,且偏重于过桥时要受罪,或是过桥要通过重重考验、若未通过则坠入桥下不能重生,则使用奈河桥,同时奈河桥后面紧跟着的不是望乡台和孟婆婆的汤,而是六道轮回或是无法重生的血水池;如果只是过桥到阴曹地府的阎王殿报道,则使用奈何桥。虽然过奈何桥依然要受苦,但奈何桥貌似已经弱化了受苦的含义,成了进阴间必经之地,而且强调了尚未进到阴间的半人半鬼的灵魂的无奈和对人间的留恋。奈河桥是没有这层含义的,奈河桥只会让人望而生畏,起到的只是筛选善恶鬼的作用。
[编辑本段]有关奈何桥联
关于四川丰都的奈何桥,有两幅桥联分别为:
积德修行,奈何桥易过
贪心造孽,尖刀山难逃
三步跨过奈何桥,知尔是善是恶
一气走通金银道,赐汝发福发财
从克制到最后的“解放”
黄泉正是因为领悟到了“自我解放”从而放弃一切,带着自己的儿子!离开!带着儿子踏上了旅程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