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山西)的__节

老人 0 73

我家乡(山西)的__节,第1张

我家乡(山西)的__节
导读:山西特色节日青龙节阴历二月二又称龙抬头。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各地过节方法有所区别。晋南地区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

山西特色节日青龙节阴历二月二又称龙抬头。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各地过节方法有所区别。晋南地区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这天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最具特色的是芮城风陵渡合河古会,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块、房檩、石磨,手执铜锣,很有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古会的特别节目还有走“神马”。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桃花节阴历三月一日这天正好桃花盛开,未婚女子,青年媳妇,甚至小孩子们都在衣襟上系绣花“桃子”,里面装有大蒜香草等,用桃红色布料缝成,用各色丝线缀穗子,象征青春美好,而且隐喻避灾难,因为桃的谐音“逃”,起到护身符的作用。民间说法是,有了“桃符”,就可以安全渡过这一年了。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这是山西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节日,来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国君,成了晋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时,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给遗忘了。当派人去请介子推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到当时的邬县绵山上隐居起来。重耳于是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事与愿违,介子推至死不出山,与其老母抱着一棵树死于林中。晋文公懊悔不已,即把绵山改为介山,邬县改为介休县,而且把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不生火,不做饭,一天吃冷食;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佛诞节阴历四月初八这天是佛祖生日,佛教界有各种庆祝活动。五台山最为隆重。而在民间,则转变为各种形式的庙会。比如寿阳县天佛庙会,热闹非凡;大同、阳高及晋西北一些县,叫做奶奶庙会,主要是求子祈福;运城地区则举行“黄帝战蚩尤”纪念庙会;灵石县办“看神花会”,品介庙的牡丹花;乡宁县开油糕庙会,与会者都以吃饱油糕为荣;解州则举行关帝庙会,既纪念关帝,同时也展开各种经贸活动,表演各种民间传统节目。

走麦罢阴历六月初六晋南地区这天是“回娘家节”,传说春秋时,晋大夫狐偃骄傲自大,把亲家赵衰气死了。一年晋国遭灾,狐偃外出放粮,说好六月初六日回家过寿。女婿决定乘狐偃祝寿之机,刺杀丈人,以报父仇。女儿探知此事,赶回娘家报了信。狐偃放粮归来,看到了民间疾苦,后悔未听亲家忠告,痛恨自己作错事情,不但不怪罪女婿,还当众承认了自己以前的错误。后每年六月初六日,狐偃必将女儿、女婿接回家中团聚。民间百姓争相效仿、相沿成俗。究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麦罢”的俗语。其风俗是女婿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

山西民间也称这天为“晒衣节”。是日,要将自家保存的皮大衣、皮套子、毛衣之类统统拿到太阳底下曝晒,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之内不生蛆,不返潮。农家这一天还盛行做曲。说是用这一天做的曲拌醋,做出的醋特别酸,味道特别醇美。乡宁县这天祭祀河神,抬“城隍出巡”。大同郊县这天要开庙会举行踩青逛唱,即自带食品进行野餐,然后看节目听戏尽情欢乐。

乞巧节阴历七月初七传说里,这天是牛郎织女一年一会之日,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晋南地区习惯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晋北地区习惯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还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也称“鬼节”,这一天,人们要扎纸絷,给死去的亲人送夹衣。大部分家庭,在“中元节”来临之际,要蒸制各种造型的馒头、面塑,大部分农民要在这个时节上坟、扫墓、烧纸钱,对故人示以祭奠,有些地方还要放河灯,河曲县黄河河灯会最为壮观,这些风俗,已经延续了几千年。

开斋节回历十月初一山西有不少回族民众,回历十月一日这天,回民要欢度开斋节。类似汉族的春节。伊斯兰教仪规定,成年穆斯林每年要守斋一个月。在斋月期间,每天于日出前吃好封斋饭,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里,则不准吃任何东西,目的是克制私欲,以表示笃信真主安拉。期满则可开斋,称为开斋节。开斋节既是宗教节日,又是民族节日,清真寺要张贴对联,上面书写赞颂真主的词语。每个人都要沐浴。穿上最洁美的衣服,到清真寺参加会礼仪式。家家要备办节日佳肴,宴请宾客。午饭后,还要探亲访友,互致节日的问候。男子在这一天习惯走坟。

农历三月十五是泰山奶奶的生日,这可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在我的老家还有一位据传跟泰山奶奶是姐妹的人,那就是后山奶奶。在前一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后山奶奶的传说,但是真正的后山奶奶庙却是从来没有去过的,这次能去成庙会也是赶巧为之。

庙会在易县西北15公里的洪崖山上,供奉“承天效法后土皇帝”俗称后山奶奶庙,据专业人士考证后山庙应为“中国第一大庙--黄帝庙”,这一研究成果被有关人士认可,被列为河北省十大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之一 ,然而是不是得到官方的认可并进行保护性文化抢救目前还不甚清楚。但是在民间认可的这里是后山奶奶,来自京、津、冀甚至内蒙、辽宁、河南、山西的来客也是络绎不绝。

一开始答应父母农历三月十三一起去后山赶庙会祈福,由于工作原因未能成行,三月十五当天早上也是急急忙忙赶回家,等到我们出发的时候已经是九点半了。老家一直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十五前后,雨潲青山”意思就是在三月十五前后几天肯定会下雨将后山的山刷洗一新,象征着新环境、新气象。出门的时候我抬头看看天,天已经有点阴了。

打开导航一看在快到后山的那一段已经是赌成了深红色,路上大概开了一个小时就到了堵车的地段,从开始赌到到达目的地导航提示是6公里,这6公里的路基本都是由山谷向内而爬行的缓坡路段,就这样一步一停的开了大概50分钟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这里的临时停车场从3公里开外就已经有了,我停的位置不算太靠前,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步行向前。

在简易的停车场里,挂着济南、唐山、天津、包头牌照的车不时的能看到,让我再一次感叹后山奶奶这座道场的香火之旺盛。从停车场出来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水域,这片水域并不很大,是一个小型水库。在水库的滩涂位置上,土地被当地村名夯实然后分片认领成了停车场。依水泊车,远眺湖景,望远处飞鸟追逐,看浅滩游鱼出水,好一幅自然天成之景。

路过一座石灰桥,在向上往右走这个时候的游人便忽的多了起来,有很多游客已经是往山下走去了,这时候我看看时间已经是十二点半了。上山的路两边已经被商贩占领的水泄不通,偶尔会有空出的位置是通向那些简易的厕所,这个时期的厕所全都是附近村里人盖的简易厕所,而想方便的人需要交纳1元钱,这让我想起了十年前的县城车站里上厕所也是要收费的,然后在联想到这华北地区最大的道家道场,不禁有一阵唏嘘。

在山路中间的位置上我们找了一个非常简易的吃点摊,这种吃点摊在我们这里其实是很常见的,平常的集市上或者十里八乡的庙会上都会有,唯一不同的就是现在这里的价格要贵的多了。我跟父母一人要了两个驴肉火烧一碗鸡蛋汤聊聊填饱肚子便继续起身向上而去。

如果不是这个节令来这里的话可能更适合一边爬山一边看风景,路上有的地方还是能看到那些老屋子的,这些屋子的建造年代应该是几十年前了,因为生活的不便早就已经没有人住了,但它在这里就这样存在着,顶风冒雨,同时也与后山奶奶相伴,一同见证着岁月。

按照父亲所说,十来年前他来后山,那时候路还不是水泥路,有很多山路或者石阶路,那时候爬山是真的费力。相同的是不管什么时候来,向上而行的那个意义没有变,都想再给后山奶奶上柱香,祈祷平安。路旁不时的会看到一些残疾人,在这个社会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但是我们能给一时的一些资金帮助,却不一定能真正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我不时的会向他们的纸箱里投上一两元钱,我多么的希望这一两元钱能改变一些什么,但是我又很怕那些歹人依然会通过这个途径去盈利,没有利益就没有伤害,既然来后山祈福,那么也替他们祈福吧。

山路还在最后一个村子的时候,有一家人在自己的宅基地上也建了一座仿古供奉处,他自身的房屋只剩下了三小间。我不知道这个建筑应该怎么算,算违章建筑?好像也不是,那只能算投机取巧了。我没有去留意他里面供奉的都是谁的塑像,因为我始终认为这个东西理应发乎本心,在甘肃天水市的玉泉观有副对联:

存心邪僻 任尔烧香无点益 

扶身正大 见吾不拜有何妨

如是。

顺着崎岖的山路也转了几个弯便来到了前殿,这里依稀能看到红色的缆车了,为了照顾母亲的身体我打算在此处敬香之后便坐缆车上大殿。前殿这里的香火已经很旺了,来来回来跪拜祈福的人也是摩肩接踵,照之前的易县新闻来说一些违建已经拆除了,这次确实没有在看到简易的违建房屋,但是前殿是不是政府有关部分规划建立的我还真不敢定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前殿的布局是一个重新设计过的组合布局,而且在面对前殿的左手是观音大士的供像所以我不能确定这里是不是原有前殿。

在前殿我依次拜了后山奶奶、泰山奶奶,向平安神像、财神神像祈福。在前殿敬香的人们都是用明火点香,而且周围防火措施让我感觉很不安全,考虑到前几天接连不断出现的大火,再加上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让我想到以后可能各地的香火供奉都需要改革了,而且路上确实看到有政府打出的标语鼓励人们用花或者其他方式进行祈祷。希望政府可以将这个华北第一道场规划管理下,让大家玩的开心也能敬的安心。

闲暇之余我随手拍了几张照片来记录下这个华北第一道场的旺盛香火,其中有一张照片正好拍到了一个美女回头的瞬间,并不是我刻意为之,而且为了不影响我的夫妻感情,我已经将照片删除了,就是有也不能发网上,现在的肖像权维护的挺严的。给父母也拍了几张照片,但是母亲对于镜头其实还会表现的胆怯一些,这是她几十年的持家思想所影响的,我只能抓拍一些瞬间。

在前殿敬香之后我打算劝说他们跟我坐缆车上山,但是父亲坚持在此敬香就好,不用上山了。我很清楚父亲阻止我上大殿的主要原因其实是为了省钱,一来无论前殿正殿,发乎本心,千里之外遥拜也是拜,不论前殿之身与正殿之像;二来山雨欲来风满楼,天阴的有些沉了。

既然不打算上山了,休息了一下我们便开始下山,这时候站在半山腰上在往下看才发现虽然天气越来越差,但是上山的人依然是络绎不绝。在下上的路上才留意起两边的小商贩,多是卖干果土产与红腰带的。母亲选了两条红腰带,她去年去李家庄赶庙也是买了两条红腰带,她说她一直抽着它,会心安。

碰到卖核桃的,母亲想要买一些,七块钱一斤,我给她买了20块钱的。然后她一路上碰到卖核桃的就会问,你这核桃多少钱啊?凡是碰到比七块贵的就喜滋滋的说你卖的太贵了,碰到比七块便宜的便会沮丧的说不如跟他这里买好了。

我沿路一直在观察着地貌特征,从半山腰前殿一直到山脚下,我发现这里的地质之前应该发生过剧烈运动,地貌特征非常明显,回家查了下资料:洪崖山为太行山余脉,南北走向,主峰冰榔坨海拔761米,相对高度500余米,山体为震旦亚界蓟县系高于庄组白云岩石。具体地质运动是何时发生没有查到,但是我想在以往的地质运动中后山奶奶庙是不是几经损毁然后又重建?然后才变成现在的香火道场,人有所信,事有所为啊。

正在往山下走的时候天上飘起了雨滴,这时候父亲接连催促还在各个摊前流连的母亲,伴随着人群、车群大家相拥着向山下疾步走去。这时我也顾不上欣赏什么自然与人文景观了,快步向前跑去,路旁不时传来“要下雨了,雨伞便宜卖”的叫卖声。从上午的凉皮、火烧变成了现在的雨伞,真是商机处处啊。

快跑到水泥桥的位置时雨渐渐的停了下来,这时候再看来路,堵车的盛况已经不见了,所以我选择顺着来路往回开,看着后视镜里越来越远的后山,心里默默祈祷着家人安康、世界和平。